评析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在实现经济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综合性的角度,探讨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经济增长政策的支持力度。
其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广泛降低税收率是我国政府的主要举措之一。
通过减税降费,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结构调整政策近十年来,我国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规模减少了传统行业的产能,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
这种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通过建立营商环境优化机制,我国各地纷纷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扶持创新创业,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驱动政策我国近十年来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包括加大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我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进一步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保障民生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近十年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六、绿色发展政策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近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包括节能减排、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我国近十年来的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 1998 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又从稳健走向积极,经历了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历程。
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政策效果,并就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效果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
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
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内容及成效。
1998 年,针对上述背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直接投入国债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有: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失业率上升趋势变缓;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在这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投资水平和减税降费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则保持了适度的稳健,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速,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结构调整方面,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经济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政府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开放型经济,我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同时,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改革开放的深度。
另外,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在趋缓,但就业总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政府鼓励创业创新,促进就业机会的丰富;同时,加大了对退休人员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确保了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竞争力;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民生和社会稳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 alyzes the cha nges of the fiscal spe 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a 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 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 ing the rati on ality and irrati on ality of the major cha 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 : 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T-经汾建讼费TB-社会文製费一*-国防费—行政宜理费-------- 技他主出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47 2^WB7T -*• JKJOJJ 甜巴丿一 WT 一2001200Q 2003 冷M 20C62006 £CO7 2 畑 200«SOU ^012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年伪财政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上匕重2000 1588^^0 1922.37 12.10% 2C01 18002.581387.40 10.51%2002 22053.152636.2211.95%2003 24S49.95 2S55.91 10. 2001 23436.69 3116.0510.94% 2005 33030.23 逅日& S510.90% 2006 40422. V3 4961. 78 10.79% 2007 49731.356447.1& 10.94%2006 e2E92.es6804. 29 10.87%20007S299.937606.689.57%进料来源|根据相关国家統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相黄数据整理得出. 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 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 1、图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1998—200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二)、2005~ 2008年“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
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一、引言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的财政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二、中国当前财政政策的背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财政政策是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三、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3.1 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平衡中国财政政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目标,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财政政策也开始着力调整结构,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3.2 进一步扩大内需为了抵御外部冲击,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也在积极推动扩大内需。
通过减税降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扩大社会保障等举措,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3.3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当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是积极的。
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加对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
四、未来财政政策的趋势4.1 增加减税降费力度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这既包括降低企业税负,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包括鼓励个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4.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并推动转型升级。
4.3 加大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
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4.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
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知识文章】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十年内财政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2. 充分就业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一直把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
在过去十年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优先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形势,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结构调整财政宏观调控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引导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实施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财政透明度另外,政府在财政宏观调控中始终强调财政透明度和法治化。
加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了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5.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在财政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精细化,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总结我国在过去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通过以上文章的撰写,我希望您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国十年内的财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并且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6. 产业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
中国财政政策10年回顾概述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财政政策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无法幸免于其中。
中国的外贸和出口业务受到了重创,国内的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减费、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为中国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了希望。
扩大内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出口业务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加大消费者信心的培育和激励、扩大社会保障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刺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中国成功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改善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状况,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了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中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创业扶持为了提升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简化创业流程、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动,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动力。
财政政策的效果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调整和改革,中国在过去十年里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9年的30.0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7%。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投资、提高社保和医药补贴等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表现。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工具、力度和方向,促进资金流动,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加强监管,控制货币供给,稳定通货膨胀。
3.财税制度改革。
我国一直在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划分、建立财政与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率,加强财政风险管控。
4.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近年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和范围。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进出口、外商投资的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浅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浅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经济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析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其目标、工具和实施效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中国的财政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保障社会公共需求等。
中国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率和税收结构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减税、增值税改革等。
政府支出政策主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扩大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
实施中国的财政政策可以带来多重效应。
首先,通过减税政策,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
其次,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此外,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社会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央行利用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的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等。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和存款活动。
利率是央行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消费和投资。
实施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会带来多重效应。
首先,保持物价稳定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可预期性,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其次,通过调节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银行信贷活动,促进投资和就业。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用来稳定金融市场,预防金融风险。
总结来说,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经济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来实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来实施。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收入变迁的统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前进,国家财政收入较之前有大的改变,从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总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财政收入的总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在总量上有了显著的增长。
财政收入近年来发展也是高于GDP的增长,相较于从前,呈现出增长态势。
一、财政收入总量变迁特征分析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财政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看都有了很明显的增长。
伴随着这种增长态势,说明我国财政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强。
1、财政收入总量的提高图1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提高也是相应的快速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3.64亿元到2011年的103874.43亿元,十年中的发展中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近5.5倍。
相较于改革初期,财政收入的稳步发展主要可归结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以来国民经济基础有了很大飞跃;其二是在1998年明确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政策之后伴随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能力的提高。
其两点是稳固财政收入增长和保障其平稳发展的原因。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长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财政收入能保持稳步发展,总量不断提高,作用于经济建设能力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依赖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不断提高,而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随之不断提高。
图2图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15.71%到2011年的21.96%,从图2 中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GDP中财政收入的比重是一项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宏观赋税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赋税的总量是不断提高的。
但是从表3中可以看到的是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可以看出国家是在调整税收体系,在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减轻赋税。
二、财政收入结构变迁特征分析1、中央与地方财政年份财政收入(亿元)比重 (%)中央地方中央地方2002 18903.64 10388.64 8515.00 55.0 45.0 2003 21715.25 11865.27 9849.98 54.6 45.4 2004 26396.47 14503.10 11893.37 54.9 45.1 2005 31649.29 16548.53 15100.76 52.3 47.7200638760.20 20456.62 18303.58 52.8 47.2 2007 51321.78 27749.16 23572.62 54.1 45.9 2008 61330.35 32680.56 28649.79 53.3 46.7 2009 68518.30 35915.71 32602.59 52.4 47.6 2010 83101.51 42488.47 40613.04 51.1 48.9 2011103874.43 51327.3252547.1149.450.6表4表5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总来看在近十年来都在提高,中央财政所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常年保持在50%以上。
我国财政支出近10年的变化
我国财政支出近10年的变化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能够反映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可以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
2001—2010近1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近十年的变化原因、变化趋势、变化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和趋势变化不合理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并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
随之,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在近10年来发生的了重大的变化。
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民生,重视民生。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
二、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的情况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近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改革,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一)近10年的财政支出数据2.分析财政数据由表可知,2001年至2010年的财政支出迅速增加,从18000多亿元增至89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9.0%,其中,2007年至2008年的增长幅度加大。
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GDP的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至2010年从100000多亿元增至390000多亿元,其中,2009年至2010年的增长幅度偏大。
(1)教育支出方面。
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成下降趋势,占GDP的比重也是比较低的,明显可以看出增长十分缓慢,偶尔略有下降趋势,只有2009年到2010年才增至3%以上,其余年份均低于3%,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财政教育支出存在较大的差距。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近十年来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等主要政策,分析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许多重大调整和变革,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近十年来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节:1. 增加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2. 减少税收:政府通过减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
3. 债务管理: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债务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政府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过债务管理,政府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保持了物价稳定。
3. 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汇率,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我国近十年来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节:1.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2.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3. 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率水平调整:通过利率政策的调整,中央银行保持了利率水平的稳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合理的投资和消费环境。
2. 信贷规模控制: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中央银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防范了金融风险。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效果评述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重大的改革和演变,其中包括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以及预算管理改革等。
我国政府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让我们的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的合理和有效成为以后有待我们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发展与演变;效果评述;一、对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主要包括1994年出台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以及近年来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等,总的看,我国上述财政改革成绩很大,同时又面临一些问题。
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财政改革的进展和成效1.初步建立了新税制1992年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
就税制改革而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向市场化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主要是在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方面有很大的进展。
其中一个表现是从1994年开始的税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取消产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同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开征了增值税,而增值税的最大好处就是基本上避免了重复征税。
此外对部分产品还开征了消费税,包括烟、酒、化妆品、鞭炮等在内的11种产品,这一方面借鉴了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考虑了税负的历史延续性。
从1994年开始对各类内资企业统一税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对所得税进行了统一。
1994年之前不同的所有制设置不同的税制,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改革后基本税率为33%,还有两档照顾税率27%和18%,年所得收入在3万元以下征18%,3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征27%,超过10万元的按基本税率33%来征。
这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按照一个税制来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这是新的具有变革性的做法。
此外,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从1994年开始在流转税方面进行了统一。
中国近十多年来宏观经济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回顾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效果分析
负面效应
⑴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
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
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
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
时间 1994~1997 1998~2003 2004~2007 2008年至今 年至今
财政政策 适度从紧 积极 积极 稳健
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稳健 稳健趋紧 从紧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宏观经济背景 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4~1997) ) ☆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正面效应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 回落到了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了软着陆的成果实 现了“高增长,低膨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前 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特 点主要有: ⑴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对治理通货膨胀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⑵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既考虑了降低 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 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
我国财政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我国财政现状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我国财政政策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本文旨在对我国财政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连续数十年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增长,这无疑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动力。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逐渐趋缓,财政收入的增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进程所需的高额投资和社会福利改善导致了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
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面临着巨大压力。
财政收入结构的问题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然而,当前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并不合理,存在以下问题:1. 高度依赖税收收入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占比接近80%。
这种高度依赖税收的情况,使得我国财政非常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税收收入的下降就会对财政造成严重冲击。
2. 非税收入缺乏多样性我国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利润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和其他行政性收费。
这种非税收入结构的单一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利润收入的地区或企业,一旦遇到不利的市场环境,非税收入会大大减少。
3. 政府性基金乱象政府性基金是指由政府投资、管理的涉及特定领域的资金,如社会保障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
然而,目前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不透明、效益不显著、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合理化分配,也会浪费资源。
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我国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经济支出和社会事务支出。
然而,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也存在许多问题:1.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不足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基本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建设等。
然而,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导致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 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 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 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 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 年至2001 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 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 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 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 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 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 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 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 公里、复线1988 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 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以下为我国近十年实施的财政政策。
1998~2003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1、宏观经济背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2、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3、效果分析: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第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
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
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
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第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
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
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
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
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
2004-2008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
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
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
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
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二、具体措施: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
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
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效果分析: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GDP和CPI来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1、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
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品价格,随着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下降,物价水平有所回落,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也相应降低。
而且随着宏观调控的到位,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总需求下降,非理性繁荣得以遏制。
此外,由于政府仍然控制着一些服务性收费价格和基础性产品价格,比如居民生活用水、电、煤气等,考虑市场的社会承受力,2005年调价力度不大,所以,物价水平趋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
2、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电解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比重增加,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
3、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
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
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
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
4、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
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一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趋于合理。
(三)2009年至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宏观经济背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
国内出口行业承受巨大压力,加之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中国经济经历8 年快速增长后,于2008 年发生逆转:以当年前10 个月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CPI 涨幅达到6.7%,故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增长速度减弱;当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长率为22.3%,出口增量比07年同期回落4.8%。
二、具体措施:(一)2009 年重回积极财政政策:1、“三农”支出增长 38%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 107.7%。
预计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5955.5亿元,增长 38%。
2、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 50%以上的地级城市。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40元,并对东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地方财政也提高了补助标准。
3、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 600元提高到720元。
扩大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4、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今年中央财政将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
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
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
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今年中央财政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从今年 1月 1日起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 15元、 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