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_第二单元_我们的地球_5._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地震、火山、海陆变迁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质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呈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感受地球的活力。
二.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但对于地表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他们对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可能有所忽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主要的地表变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从地理变迁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地图,展示地表变迁的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学生收集地表变迁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地表的变迁1.欣赏化石图片。
2.问:化石有什么作用?3.学生自由回答。
4.欣赏世界风光:师导语:“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情况。
(同时师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地表的变迁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请同学们观看课件(P25图),问: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交流。
3.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下面我们来读一段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
三、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欣赏图片(P26)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自学一下(P26-P28)。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师板书①风化②侵蚀)。
3.研究风化的作用:①观看(P26)②师演练实验(P27问:这些岩石是被什么破坏的?)③交流小结:什么叫风化?4.研究侵蚀的作用:①过渡: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他的地方的,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②演示实验(水搬运)③问: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那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④观看(p28)⑤交流小结什么叫侵蚀?5.总结地表形成的原因(①风化②侵蚀)四、地表的变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欣赏人类的足迹。
五、地表的变迁一、选择1.河道中的乱石主要是()搬运的。
A.风力B.流水C.重力2.《梦溪笔谈》阐述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见解,作者是()A.张衡B.沈括C.胡克二、简答1.什么是风化?2.什么是侵蚀?【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5课,是在前面学习了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与地震这4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如下:1、了解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龙等的化石,推测以前的地形地貌;2、了解沈括的贡献;3、了解风化与侵蚀并能用实验来验证。
教学目标:1、我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我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
知道流水、冰川、风等都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3、人类的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难点: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
知道流水、冰川、风等都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石头、镊子、烧杯、冷水。
塑料盒子、泥沙;底部有孔的水杯、小木片。
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与资料,猜想为什么能采集到鱼龙等的化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1、全班齐读目标。
2、30秒钟默记目标。
过渡:目标明确了,我们带着目标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三、初读课文初读课文,1、了解风化与侵蚀,2、是什么力量使得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四、说一说,议一议1、说一说2、说一说什么事风化与侵蚀,说一说沈括的贡献。
五、做一做1、用所给材料做风化实验。
2、做流水搬运砂石的实验。
六、拓展延伸思考: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指名说。
大家都找到这个内容了吗?大家请看: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七、检测:1、“北宋时期的___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___之一。
”在他的___所著的_______中就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___的精辟见解。
2、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侵蚀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5 地表的变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 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谈话:我们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请同学们阅读一下25页阅读资料。(出示沈括资料 )
5、揭题:有意思的地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表的变迁这课。(板书课题) 提问:关于地表的变化,你想研究些什么? (三)研究什么力量使地表千姿百态。 1、谈话引入: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地表图片。(出示图片) 2、小组讨论,你能分析形成这些地貌的原因吗? (1)石林是怎样形成的(2)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4)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小结:其实这些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四)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1、提问:我们身边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变化吗?怎样才能知道? 2、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 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 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 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阅读沈括资料。
1、过渡:同学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吗?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 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
现象呢?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同学们猜猜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什么样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7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5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理解地表变迁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地表变迁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表变迁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沙盘、道具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地表变迁案例,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地表变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地表变迁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地表的变迁》教案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不过地表的变迁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了解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量,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
3、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教学难点:了解风、水等一些自然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的。
教学准备:喜马拉雅山的一些资料、酒精灯、水杯、小石块、镊子、火柴等一些实验用品。
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5到28页的内容,了解使地表发生变化的一些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化石)那么大家知道化石有什么作用吗?(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去。
)出示一些世界风光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2、教师引导:这么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史。
3、板书课题:5、地球的变迁二、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教师引导:曾经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根本就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25页的图片,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史。
3、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说现在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地方,那里可能是海洋,你有证据吗?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有了化石这样的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做出这样的推测。
三、探究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自然力1、出示课本第26页的上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欣赏这几幅图片——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2、教师提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地表形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3、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这么多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地球本身的力量造成的,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同学们,岩石是坚硬无比的,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2、出示课本第26页的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巨大坚硬无比的岩石最后慢慢的变成了细小的沙子和泥土。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内容,本课共分为两课时,此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自地质变化的。
第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因此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有了一定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基础,可以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难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直观地认识到巨大的岩石如何在风化的作用下变化。
对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认识更深刻;采用视频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既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苏教版科学《地表的变迁》实用教案1
《地表的变迁》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而热胀冷缩、流水等因素的作用,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如何让学生经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它们之间相互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过程及定义,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地表的变化对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风吹、日晒、水冲等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生活中随时都会感受到它们,但是这些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日积月累才能造成,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所以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学生很难和课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理解风化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自主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设计了两个模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六、教学具准备酒精灯、烧杯、火柴、镊子、护目镜、瓶子、小石子七、教学过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质学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
然而,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板块的运动和碰撞造成的地表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那么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否会发生改变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和图片,如地震、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地表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地表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什么叫风化、侵蚀。
2.会做模拟岩石风化、侵蚀的实验。
3.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小石子、水槽、泥土、喷壶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地形地貌,谁来说说都有哪些?2.揭题:多美的地貌组成了多姿的地球,但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地球表面的古往今来。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探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大家都很熟悉吧?(因为它们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和世界最高的山峰)但有人说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海洋动物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5.简要介绍沈括与他的地质变化观点。
6.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由麋鹿生存的环境想到曾经的姜堰是一片沼泽)三、探究改变地表的力量1.过渡:有了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等地形有惊人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各种的地表形态又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出示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适当小结:是太阳、风、雨水、火山喷发等力量造就了地球多姿的地表形态。
四、模拟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风、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龙卷风、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等带来的地表变化。
3.(出示一块石头)谈话:岩石坚硬无比,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4.学生讨论、汇报。
5.我们能不能用实验验证猜想了?6.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模拟石头在自然界中风吹日晒而由大变小的现象。
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5、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6、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7、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课题)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思考:P28问题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欣赏:人类的足迹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2、固城湖和石臼湖分属高淳和溧水两县,两湖相隔几百公里,为什么说她们是姐妹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5 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
分析实例,了解自然界各种力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15”- 20’05”)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使岩石碎裂的自然力量。
1、哪些力量造成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思考: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了的?并讨论你们的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结果,选择投影出示,在班级内讨论分析。
(0’1”-2’14”)
能够从给定的信息中推断出喜马拉雅山脉以前的地形地貌。
1.谈话:喜马拉雅山大家知道吗?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这样一些生物的化石。它们是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
2、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因为有化石这样的证据,科学家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三千万年前开始抬升,而今天则变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地表的变迁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科学(苏教版)
章节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学时
第一学时
年级
六年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知道什么叫风化。
3、知道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了。
三、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但是有依据地进行推论的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在本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推论的同时说明理由,培养他们有依据地推理的意识。因为学生学习使用移动学习平台的时间还不长,使用平台学习互动的方式和手段还比较单一,所以选择简单易行的表达交流方式进行交互交流。
1、登陆科学云盘,阅读这方面的资料。2、巩固小测试。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5 地表的变迁》 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一、教材说明: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知道什么叫侵蚀。
4、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体会到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之是相互影响的。
5、能够对岩石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6、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能够利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7、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通过假设、质疑和验证找出影响地表的因素,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充分假设,敢于质疑,学习用证据来说话。
五、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在稀盐酸中浸泡一天的岩石,课件。
分组材料:酒精灯、镊子、烧杯、冰水、页岩、玻璃瓶、泥沙。
六、教学过程(一)对岩石变化的可能原因作出假设。
1、出示沈括考察的图片。
谈话:九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大科学家沈括。
他经常在各地考察,也曾在一些大岩石上刻下记号。
可今天的人们再去寻找时,有些记号已经消失了,有些甚至连岩石都找不到了。
2、提出问题:这些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变化的?学生假设。
如假设不够充分,则出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推理。
继续假设。
根据假设板书。
(二)质疑与验证。
1、谈话:同学们提出的假设可真不少。
这些因素一定能让岩石发生变化吗?你对哪个有怀疑可以提出来。
学生质疑。
①学生间互相争论,要求提出自己的证据。
教师适时提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明确某些因素确实可以改变岩石。
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时间。
②如质疑酸,则出示在酸中浸泡了一天的岩石。
让学生观察变化。
讲解:酸与岩石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剩下的部分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破碎。
③利用模拟实验验证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为什么岩石会破碎。
④利用模拟实验验证水对岩石的磨蚀和搬运作用。
实验,观察岩石的变化,讨论岩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以上活动根据学生的质疑适时调整。
2、小结:通过我们的相互讨论,看录像和做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岩石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2)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到运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方法和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科学课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1.本课是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通过探究喜马拉雅山上的化石,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2.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学情分析】1.经过三年多的科学教育,学生基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学生学前已基本掌握并具备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基础及探究方法。
3.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知道风化,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对地表变化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盛放水的器皿、镊子、小石块(质地较为疏松的页岩、石灰岩)2.图片、视频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巢湖美》宣传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8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1.认识岩石的分化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3.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
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
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三、认识岩石的分化(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六)、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提出问题】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和侵蚀过程。
3、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
1、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3、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过渡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谁知道流水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
实验(二)演示(水搬运)实验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盒
【实验提示】
(1)、用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将你收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说说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板书。
地表特征
形成原因
【评价提示】
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予适当补充。
2、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只有在分析中才能找出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教师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学生交流:
【提出问题】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5、地表的变迁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三、教材以由小到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风化作用。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认识侵蚀作用。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5、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石林是因为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形成,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生课后完成。
7、小组交流如何来验证日晒雨淋的力量。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提醒注意安全。
9、学生进行实验,小结:越细小的沙石越容易被搬运。
10、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砍伐森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开采煤矿等。
11、引导: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
12、组织汇报后教师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
1、生观赏,阅读书中资料。
2、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这里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3、化石是以前生物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火山、地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自然界的力量。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之奥什么叫风化。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推Fra bibliotek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
三、了解家乡地表的变迁。
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2、师质疑: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能找到鱼龙、蚌壳的化石呢?
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
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
5、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学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6、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建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7、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8、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9、汇报实验收获。
10、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指导实验: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