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出语文课的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回归本色,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凭借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去读去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善待语文,要把语文学科纯净化,言语化,情感化,审美化,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
关键词:纯净言语情感审美
学习语文,我始终理解为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新课标上也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凭借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去读去写,我时常听到有的数学教师会开这样的玩笑:教语文不难,只要有时间,读读背背考不差……,其实,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都明白,只凭死读烂读、语文成绩能提高吗?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学不也变味了吗?如何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呢?就应该弄明白“语文味儿”是什么?我认为所谓的“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体现出上语文课的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迷人氛围和个性魁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的发展。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如何把课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真正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就必须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一、纯净化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去,还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我们不难看到语文教学的一些场面,有的课,一节课让学生比拼画图,可谓色彩斑斓,有的课,师生一起谈天说地而置文本于不顾;有的课,师生一起载歌载舞,可谓热闹活泼。我听过一位老师教《画杨桃》一课,她设计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讲台上放了一个桃子,让全班学生画。
2、生生评讲绘画结果(教师特意设下的圈套)。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证明刚才评画杨桃的同学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想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不一样。
4、如果自己看见别人这样画,应该怎样教育他。
上述教程,我们若是细细思量,第1个环节,那是美术教师干的活,我们语文老师把它抢过来了,第4个环节,则更多的是思想品德的做法,第2、3个环节,看似进行语言训练,但在我看来,违背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学生在教师的眼里是“射箭的靶子”,教师还引导众多学生用力去“射”,不停地去“射”,从“语文味”这个角度出发,不妨这样处理这篇课文。
1、读课文思考:同学们对“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
怎样的态度?其先后有无变化?
(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同学们的变化,并进行朗读练习,这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2、老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的词句,请你来当老师,和颜悦色地说一说。
3、当同学们弄清事实后,他们会怎样对“我”说?
4、当“我”听到同学们那些发自肺腑表达歉意的话时,“我”会怎样对老师说?
5、请你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真正体现了一种“人”的教育,学会道歉、学会感谢、学会影响或者教育别人。)
二、言语化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是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应做到
(一)、阅读指导——读有“味”
1、要保障读书时间,防止以讲代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课堂必须回归到以读取理解、感悟文意教学方法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相当的时间让学生从容不迫的去主动读书,或无声默读,或跳跃浏览,或低语吟读,或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语文课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读——悟——赏,以读为本,初读掌握主要内容,再读即悟,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即赏,悟课文思想,剖析优美文字。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也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情也跑不了。文章的情是读出来,不是灌输的,朗读无技巧,关键是用心感受,师有情有意,生才能悟到更多的情义。”比如:《林海》,在教学兴安岭的特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训练,感受作者看到兴安岭时“亲切、舒服”的情感。教学《长征》则可以让学生自读自品,反复吟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儿,让学生听一听歌曲《长征》,按歌曲的节奏来朗读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方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2、要注意读法的灵活运用,防止出现乏味阅读。有些老师认为,既然语文要读,那就一读到底。大半个课堂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大声朗读。显然,这样的课堂能做到书声琅琅,但学生也会在无休止的朗读中渐渐乏味、枯燥。所以,学生在读时,教师也要注意灵活改变阅读方法和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读书,在读书中感悟文本,记得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通过多次的分角色朗读体会父母对同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学《莫高窟》时,借助多媒体,把飞天壁画的美通过朗读带到教室,带到学生的脑海里。
3、要注意读法的正确指导,防止出现无效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也做了明晰的指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基于此,我以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读,老师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阅读
才有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从“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两方面指导学生。所谓外部技巧是指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节奏等;而内部技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还有孩子的想象力等。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数星星的孩子》时,出示句子:“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她先根据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水平外部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正确朗读全句,处理好停顿、节奏等,初步从朗读中感受文意,再进行“内部技巧”的指导朗读:“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昂起头来,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昂起头来,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儿呢?想象一下,四颗——五颗—第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谁读这句话。”
学生练读后,老师点评道:“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到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了。你在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当学生读完,老师又说:“读得多好啊!孩子们,我们也一起来数一数,好吗?”
就是这样,老师从外部技巧逐步过渡到内部技巧的指导,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有滋有味地读着。课堂上,孩子不仅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朗读能力还在有效的训练逐步提升。
(二)、品词赏句——品有“味”
如果说“读味”是语文课的主要“味道”,那这种味道一般也是针对阅读而言。语文课单单有整体性的“读味”是不够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指出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品味词句。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斟词酌句、咬文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