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神话的制作与流传者——读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最好的翻译版本加参考分析)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最好的翻译版本加参考分析)

第十五课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波德莱尔诗歌赏析(一)思想热身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散文家、美学评论家。

他的诗集《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学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巴黎的忧郁》则将散文诗这一形式推向成熟。

因其思想的复杂与丰富,他成为后世不同流派竞相争夺的精神领袖。

请查询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些诗歌流派的特点以及波德莱尔与这些流派的关系。

1.怎么看待波德莱尔中学时因为拒绝交出同学递来的小纸条而被学校开除的事件?2.“恶之花”这个书名,你觉得矛盾吗?恶之上能否开出花朵?3.波德莱尔说:“诗除了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诗不可能有其他目的,纯粹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下的诗,才是最伟大、最高贵、真正符合崇高的诗名的。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木心则表示:“有时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不如一碗馄饨”。

如何看待这三句话?4.如果听觉、嗅觉、触觉相互交融,会产生什么样的神秘体验(参见本课《应和》与《黄昏的和歌》)?最亲密的情侣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隔阂是什么样的体验(参见本课《穷人的眼睛》)?又如何描述这种体验?(二)经典细读陌生人(选自《巴黎的忧郁》)——喂!你这位猜不透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这……您说出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祖国呢?——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美呢?——这我会倾心地爱,美是女神和不朽的……——金子呢?——我恨它,就象您恨上帝一样。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亚丁译)※ ※ ※不可救药(选自《恶之花》)Ⅰ 从碧空掉进任何天眼 都难透视的那铅色冥河 泥水之中的一个观念、 一个形态、一个存在; 受到对畸形之爱的诱惑, 从事冒冒失失的行旅 在恶梦的惊涛骇浪里 像泅水者一样挣扎、逆着像一群狂人似的 不断歌唱、在黑暗中不断回旋的巨大的漩涡、 凄惨苦战的一个天使;想逃出爬虫群栖之处、寻求光明、寻求钥匙、在徒劳的摸索之中、中魔术的一个不幸者;在张开放磷光的大眼、使黑夜更黑、使其他一切都看不清的、那些粘滑的妖魔鬼怪的监视之下,在地底湿气冲鼻难闻的深渊之旁,没有灯光、走下一座没有扶手的、永劫阶梯的一个亡魂;陷进北极的坚冰之中,像掉进水晶网里,正寻思从何处苦命海峡落进这座狱中的一只航航船;——这都是不可补救的命运的明显的象征,完美的画面,令人想到恶魔的工作常常做得非常出色!Ⅱ变成自己的镜子的心这就是明与暗的相对!摇曳着苍白的星光的、又亮又黑的真想之井,含讥带讽的地狱灯塔,恶魔的恩宠的火炬,唯一的安慰与荣光,——这就是“恶”中的意识!(钱春绮译)※※※应和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诗选

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诗选

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诗选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

波德莱尔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

致读者罪孽、吝啬、谬误以及愚蠢纷纷占据我们的灵魂,折磨我们的肉体,犹如乞丐养活它们身上的虱子,我们居然哺育我们可爱的悔恨。

我们的罪孽顽固不化,我们的悔恨软弱无力;我们居然为自己的供词开出昂贵的价目,我们居然破涕为笑,眉飞色舞地折回泥泞的道路,自以为用廉价的眼泪就能洗去我们所有的污迹。

在恶的枕头上,正是三倍厉害的撒旦久久地摇得我们的灵魂走向麻木,我们的意志如同价值连城的金属被这个神通广大的化学师全然化为轻烟。

正是这个恶魔牵着支配我们一切活动的线!我们居然甘受令人厌恶的外界的诱惑;每天,我们都逐步向地狱堕落,穿过臭不可闻的黑暗也毫不心惊胆战。

仿佛倾家荡产的浪子狂吻狂吸丰韵犹存的妓女那受尽摧残的乳房,我们居然一路上偷尝不可告人的幽欢,竭力榨取幸福,像挤榨干瘪的橘子。

宛如无数蠕虫,一群恶魔聚集在我们的头脑里,挤来挤去,喝得酩酊大醉,当我们呼吸的时候,死神每每潜入我们的肺里,发出低沉的呻吟,仿佛无形的大河。

倘若凶杀、放火、投毒、强奸还没有用它们那可笑的素描点缀我们可怜的命运这平庸的画稿,唉!那只是因为我们的灵魂不够胆大。

然而,就在我们的罪恶这污秽不堪的动物园所有正在低吠、尖叫、狂嗥、乱爬的豺狼、虎豹、坐山雕、母猎狗、蛇蝎、猴子和各种怪物之间,却有一头野兽更丑陋、更狠毒、更卑劣!虽然它并不凶相毕露,也不大叫大喊,但它却处心积虑地要使人间沦为一片断壁颓垣,即使打哈欠也想吞没整个世界;这就是“厌倦” !——眼里不由自主地满含泪水,它抽起水烟筒,对断头台居然浮想联翩。

啊,读者,你对这不好对付的怪物早已司空见惯,——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我的同类!张秋红译祝福当诗人奉了最高权威的谕旨出现在这充满了苦闷的世间,他母亲,满怀着亵渎而且惊悸,向那垂怜他的上帝拘着双拳:——“呀!我宁可生一团蜿蜒的毒蛇,也不情愿养一个这样的妖相!我永远诅咒那霎时狂欢之夜,那晚我肚里怀孕了我的孽障!既然你把我从万千的女人中选作我那可怜的丈夫的厌恶,我又不能在那熊熊的火焰中象情书般投下这诛儒的怪物,我将使你那蹂躏着我的嫌憎溅射在你的恶意的毒工具上,我将拼命揉折这不祥的树身使那病瘵的蓓蕾再不能开放!这样,她咽下了她怨毒的唾沫,而且,懵懵然于那永恒的使命,她为自己在地狱深处准备着那专为母罪而设的酷烈火刑。

读波德莱尔

读波德莱尔
和 世 纪 病 的 艺 术 奇 葩 ,是 一 部 艺 术 技 巧 十 分 高 超 而 思 想 内容 又 极 其
瑟夫 ・弗 朗索 瓦 ・波德 莱 尔在6 0 岁 时迎 娶他 2 6 岁 的母 亲名 卡 罗莱 娜 ・阿尔 尚博 ・迪费,其父母那 段老夫少妻 式的畸形婚姻对 波德莱 尔 的叛 逆性格和 忧郁气质 的形成 密不可分 。他 在1 8 6 4 年 写给朋友 的 信里说 : 我是病 态的 ,性情极 恶劣 ,由于我 父母 的过错 ,因为他们 ,我
诗集 《 恶 之 花》 留名 后 世 。 此 外 还 有 散 文 集 《 巴黎 的 忧郁 》 《 人为
的 天堂》及 许多评 论性 的文字 ,这些都直接 或间接地构 筑 了他那 美 轮 美奂的诗 美殿 堂 。西方许多著名 诗人都 对其做 出 了很 高的评价 。 兰 波在 l 8 7 1 年致 保 尔 ・ 德 莫尼 的信 中称 波德 莱 尔是 “ 第一个 慧 眼
关 系 。 他 的 一 生 是 充 满 矛 盾 痛 苦 反 抗 和 颓 废 的 一 生 , 他 的 父 亲 约
象 中,提取美 的元 素,扑捉美 的闪光 ,从而手育 出只有智者才 能真
正欣 赏 到 的那 一 朵 朵 带 有 奇 异 花 香 的 恶 中之 花 。 正 因 为 如 此 , 波 德
莱 尔被兰 波直 呼为 “ 诗人之 王 ” , 被 艾略特称 作 “ 所 有 诗人 的最 高 楷模 ” 。 他对这个 时代充满 了愤怒和鄙夷,至始不渝地 向往和追求理想和 光 明。他 的苦闷忧郁正是 “ 世纪病 ”的反映,有着深刻 的社会根源 。 恶之花的绽放 波德 莱尔 从 1 8 4 1 年 开始 诗歌创 作 ,1 8 5 7 年 就发 表 了传世 之作 《 恶之花 》 。《 恶之花 》也是波德莱尔将他 的诗歌美学观 念付诸创作 实践 的最 高典范代表作 。这 是一朵描写 资本 主义社会 的丑恶、罪行

第八章波德莱尔优秀文档

第八章波德莱尔优秀文档

——波德莱尔
• 童年与少年时代 • 文人名士的放荡生活 • 参加1848年革命
波 德 莱 尔
• 创作上深受爱伦·坡的影响 • 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文论
和翻译 ,名作有诗集《恶 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 忧郁》和《人为的天堂》、 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 窥》和《浪漫主义艺术 》 等。
二、《恶之花》
“忧他郁现 》在和与《其人说为是的一天个堂被》模、仿的范例或者汲取的源泉,不如说是一个提醒人们保持真诚这一责任或神圣任务的人。 忧写郁巴》 黎和城《市人的丑为恶的,天也堂写》诗、人
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 波德莱尔在(18诗21集-扉18页67上)是给象戈征蒂主耶义的的献前词驱中,,称现他代的派诗文篇学为的“鼻病祖态之之一花。”。
波德莱尔在诗集扉页上给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
6、《死亡》:6首诗 “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
写诗人对现实的绝望,认为只有死亡才能使人摆 脱痛苦。
(二)艺术特色
波 德

1、诗人善于从丑恶、病态中发掘美,

打破了真善美的一体的传统观念;
2、诗歌想象丰富,意象怪异,成功运用隐喻、暗示和
波 4、德《莱恶尔之在花诗》集:扉1页6首上诗给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
窥窥》》和 和《《浪浪漫漫主主书义义艺艺中术术 》》,: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
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以及全部的 《恶之花》封面 仇恨。”
(一)思想内容的第
象征、通感手法表现内心复杂微妙的感受;
3、诗歌追求音乐性,具有音乐般的音响、韵律、节奏。
“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 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人群的游手好闲者在他漫游到很晚的时候

人群的游手好闲者在他漫游到很晚的时候

人群的游手好闲者在他漫游到很晚的时候,便停步在某个仍有很多顾客的百货商店前。

”在题为《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的精彩评论中,本雅明这样写道,“他像熟门熟路的人那样转来转去。

……市场是游手好闲者的最后一个场所。

如果街道一开始就是他的室内,那么现在室内就成了街道。

现在他在商品的迷宫里漫步穿行,就像他从前在城市这个迷宫里一样。

”游手好闲者是本雅明偏爱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在本雅明看来,他自己无疑也是一个游手好闲者,或者说,一个游手好闲的文人(homme de lettre)。

波德莱尔同样也是。

游手好闲者自觉地区别于人群,但我们又不得不到人群中去找他,并且他总是以宜人的扮相令这种寻找成为极为困难的事情。

正如爱伦-坡所洞察的那样,“这个老家伙……就是那类罪恶深重的天才。

他拒绝孤独。

他是人群中的人。

”一个人越是难找,他就越是可疑,事情总是这样,而这种可疑则突出地体现在他与时代的关系上。

本雅明把自己划分为与波德莱尔同一类的人(或许还可以加上布莱希特),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事实上,本雅明若想成为波德莱尔,必须去掉十二分的土星气质(正如他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所讨论的那样)才行,尽管波德莱尔已经足够忧郁。

同为游手好闲者,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波德莱尔走马观花地四处张看,试图发现一切使其震惊的东西(schockerfahrung),而本雅明则始终有其关注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与时代显得多么得格格不入。

我们不妨不惜篇幅将这些东西一一列举出来:内阳台、胜利纪念碑、蹄尔苑林、动物园、农贸市场、西洋景,这些是属于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的;拱门街、西洋景(又是西洋景)、世界博览、豪斯曼的城市理想,这些则属于十九世纪的巴黎;以及儿童读物、疯子写的书、袖珍的玩具雪景、堆满藏书的居室,还有“微雕在两颗麦粒上的完整的以色列颂诗”。

一个个顿号分开的是琐碎而又过时的东西,并且带着十足的伤感的气质。

克利的《新天使》是本雅明所钟情的一幅画,在《论历史哲学》中,他写道:“这就是人们所画的历史的天使。

关于本雅明思想的一些浅见

关于本雅明思想的一些浅见

《巴黎,19世纪的首都》读书笔记管雨晨2010012645 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一次文学名著阅读与写作训练课上,格非老师在讲到本雅明时谈到本雅明的好友布莱希特在其去世后发出了“这是德国法西斯希特勒有史以来第一次给德国文学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感慨,听罢顿时觉得很受震撼,心中不禁思索本雅明究竟是有怎样的思想,给人类历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才能得到这样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评价,于是我就带着更多的敬佩和好奇对本雅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仔细阅读了《巴黎,19世纪的首都》这个本雅明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一直坚守并最后为之付出宝贵而年轻生命的阵地还有其他几部本雅明的著作以及后世对其的评著。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针对本雅明个人的思想演变历程、身份地位以及《巴黎,19世纪的首都》这篇著作中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几个观点做出自己的概括总结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和大家讨论交流。

一、本雅明“暧昧”的思想演化历程及其复杂独特的身份地位谈及本雅明的思想流派或者说是思想身份,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最近在豆瓣网上看到的一篇名为《存在与虚无》的关于本雅明的文章,里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到“我们得以通过《巴黎,19世纪的首都》看到一个隐没在各种思想潮流之间的本雅明,一个无法归类的思想闲逛者。

如同水在水中,波德莱尔在人群中,而本雅明在思想中”。

这是一段极其唯美极其诗意的评论,但是却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雅明思想风格与流派的“暧昧性”。

本雅明出生于欧洲大陆的一个犹太家庭,其思想中自然会包含一些犹太人固有的思想方法和模式,由于这些思想是深入骨髓根深蒂固的,因此也是很难以移除和改变的,以至于很多激进的知识分子从根本上简单地把本雅明的思想归结为犹太复国主义和救世主义。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刘北城老师翻译的《本雅明的思想肖像》,在犹太文化与西欧现代文化的接触中,启蒙的普遍主义及其派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与犹太人的特殊主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是外部的,而且是内在的、精神上的。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创新欲望非常强烈。他从一开始创作诗歌,就明确提出要寻找“现代性”,这就是“要从时尚中抽取出历史性所包含的诗意内容,从暂时性抽取出永恒来”。(《现代生活的绘画》)这种现代性,必然不同于传统性,它包含了现时的本质,同时能传至将来。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上的现代意识,是导致他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找到诗歌语言奥秘,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代找到了使浪漫派年轻的方法。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风格的独创取决于创作。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裂开来。”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诗王。”“通灵人”指的是敢于突破传统,找到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诗人。波德莱尔确实找到了开启现代文艺大门的钥匙。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令人瞩目。第一、他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他不认为丑恶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他指出:“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平庸的”;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第二、他提出了通感理论。在《通感》(又译《对应》等)这首诗中,他把诗人看作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媒介者。诗人能理解自然。因为自然同人相似;树木是活的柱子,发出含含糊糊的语言。诗人在各种感觉中看到宇宙的可感反映。他区分了两种现实:自然的,即物质的现实,这只是表面;精神的,即内在的现实,他认为这是宇宙起源的基因。他由此指出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诗歌同别的艺术也是相通的,亦即可以用色彩和声音去表达感情。第三、以象征手法去表现通感。象征是由自然提供的物质的、具体的符号,也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负载者,由此达到更高的、精神的现实。他认为诗人能破译这些象征符号,穿越象征的森林。象征的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这是借有形寓于无形。象征手法丰富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第四、波德莱尔力图解放诗歌的形式,他注意到散文诗这种刚出现的文学样式:“这种散文是诗意的,没有诗韵和节奏,相当灵活,对比相当强烈,以致能适应心灵的抒情冲动,适应梦想的起伏和意识的跳跃。”(《致阿尔塞纳·乌赛》)他认为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小说的一种文学体裁,能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与小说反映真实的自由结合起来,兼有两者之长。它的主要目标同样是要发掘内心世界。

象征主义之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之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一反浪漫主义直抒热情和风花雪月式诗歌传统,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极端失望的情绪和感受,加上该诗集在创作手法上,不是现实主义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细腻刻画物质的形态质地,来暗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之先声。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文学运动逐渐解体,而作为一股艺术思潮,则于20世纪20年代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再度崛起,越出法国国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象征”一词,一般是指某一观念或事物的“代表”或符号。

在文艺领域,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意象也因之含有模糊性、神秘性和抽象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家认为,现实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充满痛苦,而“另一世界”则是真的、美的。

文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中外界事物的描写,暗示存在于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美和神秘,用艰涩多义的语言刺激感觉,产生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不可捉摸的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使“象征”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凭直觉去把握对真理的认识和美的领悟。

例如,艾略特认为,艺术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能立即唤起某种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在《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他将黄昏的天空比作手术台上服了麻药的病人,把大雾比作一只懒猫,这些意象与天气之间的那种神秘而夸张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特定的情绪。

象征主义最先开始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全面反叛。

它反“再现”,倡“表现”,注重形式,追求“创新”,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文化思潮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倾向,已具备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沿着象征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一些具体特征:一是描写“交感”。

“交感”或称“通感”,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并成为他的诗歌艺术观念的核心。

赞美法国巴黎的诗

赞美法国巴黎的诗

赞美法国巴黎的诗
1、《春天的不相识的女子》
作者:路易·阿拉贡
在市场角落上我遇到一双眼睛
那奇异的凝眸在梦想什么
啊,雨后巴黎的心在扑扑跳动
下了这么多雨她还觉得快乐吗
小溪泉水中间多少花枝
逝去了更无一点颜色
我永远望见那昂丹的长堤
和神女躞蹀的帕尔姆人行道
黄昏的淡漠者和辚辚车辆
夜色的面纱和无数惊险奇遇
人们朝三一教堂走过几步
这犹豫时刻众人纷纷离去
在圣—拉萨尔火车站的尘嚣中间
为什么这双邂逅的眼睛会流泪呢
啊巴黎巴黎你不再歌唱
你侧过头去脚步踉跄
现在是点煤气灯和轻率地行动的时候了这些街心公园充满了喁喁情话
现在是点煤气灯的时候了你还没有点你还没有点而巴黎却已沉默无言
2、《巴黎,1856》
作者:博尔赫斯[阿根廷]
漫长的疲惫已经让他对于
死亡的预感习以为常。

他会心怀恐惧而不敢进入喧嚷的白昼
也不敢走在人群里。

垮掉了,
亨里希?海涅想到那条河流,
时间,它载着他渐渐远离了
那漫长的暗影,和做一个
人,做一个犹太人的痛苦命运。

他想到那些精美的曲调,
他曾是它们的乐器,尽管他深知那旋律不属于树木也不属于飞鸟,
而属于时间和他模糊的日子。

它们教不了你,无论是你的夜莺,你黄金的夜,还是你歌吟中的花朵。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4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4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附录1辨明真伪是唯物主义方法的目标,而不是出发点。

换言之,它的出发点是被谬误、猜测所遮蔽而令人迷惑的客体。

唯物主义方法始终是泾渭分明的,因此一开始就进行区分。

它所做的区分是对这种高度混合的客体内部的区分。

它不可能让这个客体呈现为混合的或未经充分批判的形态。

如果它宣称它按照其“真实的”样子来对待客体,那么它反而会大大地削减了它的机会。

但是,唯物主义方法越是能抛弃这种宣称,机会就越能大大地增多,从而可能引出深刻的见识:“物自体”不是“真实的”。

的确,人们禁不住要寻求“物自体”。

在波德莱尔那里,它大量地呈现出来。

各种源泉流向人们心中,在那里聚合成传统的河流;极目远眺,这条河流在良好规划的两岸之间蜿蜒而去。

历史唯物主义不会被这个景观所牵制。

它不会在这条河流中寻找对云彩的思考,但是它也不会离开这条河流,去饮用“源泉”的水,去探寻人背后的“物自体”。

这条河流推动了谁的水磨?谁在利用它的力量?谁在筑坝遏制它?这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追问的,而且它通过给各种起作用的力量命名而改变了风景的画面。

这似乎是一个复杂的进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这里面是否有一种更直接的、更决定性的进程?诗人波德莱尔为什么不径直面对当下的社会,回答他忍不住要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的进步骨干谈论的问题----当然,这里也要考虑他是否确有话要对他们说这个问题?与此相反的是,当我们阅读波德莱尔的作品时,资产阶级社会给我们上了一门历史教训课程。

这些教训是绝不能忽视的。

对波德莱尔的批判读解与对这门课程的批判修正是一码事。

庸俗马克斯主义的一个错觉在于,它认为在判断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社会功能时可以无须考虑环境和传统的承担者。

“作为被独立考察的客体的集合(这种考察即便不是独立于制造它们的生产过程,也是独立于使它们得以延续的生产过程),文化的概念……带有某种对它的膜拜。

”2关于波德莱尔作品的传统尚为时不长,但是它已经带有历史的伤痕,这肯定会引起批判的观察者的兴趣。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2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2

第二章闲逛者一个作家走进市场,就像置身于一个全景画1,在里面四处观望。

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记录了他最初如何给自己确定方位的尝试。

这就是全景文学。

《巴黎:一百零一种生活》、《法国人自画像》、《恶魔在巴黎》、《大城市》2也与全景画一样受到首都的青睐,这并非偶然。

这些书籍是由许多随笔短文组成,它们用趣闻轶事再现了这些全景的立体前景,用丰富的信息再现了广阔的后景。

许多作家都为这些文集撰稿。

因此,如果说吉拉丹曾用连载专栏为纯文学集体劳动找到了一个出路,那么这些文集也是纯文学集体劳动的产物。

它们是主要在街头出售但罩上沙龙服装的文学。

在这种文学中,那些名为“XX生理研究”的外表朴素的平装口袋书占据首要地位。

它们研究在逛市场时可能碰到的各种类型的人。

从林荫道上流动的街头小贩到歌剧院大厅中的丹蒂3,巴黎生活中的所有形象无一不被某个“生理学家”所描述。

这种体裁的辉煌时期是在40年代初期到来的。

它是培养连载专栏作家的高级学校。

波德莱尔那一代人都受过它的熏陶。

波德莱尔本人对它不以为然,这不过表明他很早就另辟蹊径了。

1841年,有76项新的生理研究问世。

4此后这种体裁就呈衰落之势。

它最终与市民国王路易-菲利浦的统治一起销声匿迹。

它基本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体裁。

运用这种体裁的大师莫尼埃5就是一个庸人,但具有自我审视的非凡能力。

这种生理研究从未越雷池一步。

在写完各种类型的人以后,就轮到城市生理研究了。

于是出现了《巴黎之夜》、《餐桌上的巴黎》、《水中巴黎》、《马背上的巴黎》、《如画的巴黎》、《婚礼中的巴黎》。

当这一系列也被穷尽后,有人开始尝试民族“生理研究”。

人们也没有遗漏动物“生理研究”,因为研究动物一直是不得罪人的。

不得罪人是关键所在。

爱德华·富克斯6在漫画史研究中指出,生理研究的开端在时间上是与1836年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的所谓九月法令重合。

这些法令立即迫使一批有讽刺背景、有才华的艺术家退出政治。

既然在美术领域中做得到,那么政府的伎俩也必然更能在文学领域中大获成功,因为文学领域无人具有杜米埃7那么大的政治能量。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1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1-1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一个并非人类不可或缺的首都。

----瑟南古1一,波希米亚人2在马克思的笔下,“波希米亚人”出现在一种揭示性的语境中。

在1850年的《新莱茵报》上,马克思发表了对警方密探德·拉·渥回忆录的详细评论。

这篇评论表达了他对职业密谋家的关注。

他把职业密谋家也划入波希米亚人。

要想呈现波德莱尔的形象,就要说说他表现出来的与这类政治人物的相象之处。

马克思对这类人物是这样描述的:“随着无产阶级密谋家组织的建立就产生了分工的必要。

密谋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密谋家(conspirateurs d’occasion),即只是在其它工作之外参与密谋的人,他们仅仅参加集会和随时准备听候领导人的命令到达集合地点;一类是职业密谋家,他们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密谋活动上,并且以此为生……这一类人的生活状况已经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定,与其说出于他们的活动,不如说时常出于偶然事件;他们的生活毫无规律,只有小酒馆----密谋家的见面处----才是他们经常歇脚的地方;他们结识的人必然是各种不三不四的人,因此这就使它们沦为巴黎人所说的那种流浪汉(la boheme)。

”3顺便应该指出,拿破仑三世本人就是在与上述情况相关的环境中开始崛起的。

众所周知,他就任总统期间所操纵的一个工具就是“12月10日协会”。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该协会的骨干就是出自“被法国人称作浪荡游民(la boheme)的那个完全不固定的不得不只身四处漂泊的人群”4。

在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保持了他的密谋家习惯。

惊人的公告、有意散播的流言、突然的出击以及难以琢磨的反常现象,乃是第二帝国“国家理性”的组成部分。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同样的特点。

他通常会非常断然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讨论不是他的风格;即便是在他逐渐接受的观点明显矛盾而需要讨论之时,他也避免讨论。

他把自己的《1846年的沙龙》献给“资产阶级”;他作为他们的辩护士出场,而他的方式不像是“魔鬼辩护士”。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姓名:赵长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耿占春2011-04摘要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围绕不同的作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研究,但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与本雅明的生平经历与性格喜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拟从传记经验的角度入手,结合本雅明的作品、书信、日记以及肖勒姆等好友对他的回忆评论,另辟蹊径,深入地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理清他的思想脉络与关注对象,为研究本雅明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

全文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又细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本雅明对巴黎的眷恋、对波德莱尔的喜爱以及两者之间的精神共性出发,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是怎样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主要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从19世纪人群中的各种游荡者出发,点出现代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现代人心理机制的改变与经验的丧失。

第三章主要分析本雅明进行波德莱尔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

一方面在本雅明基本思想构成的前提下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其波德莱尔研究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指出本雅明的忧郁性格对理解波德莱尔思想的潜在优势,最后强调寓言是本雅明进行研究与写作的重要方法。

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概述传记经验对本雅明以及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本雅明,波德莱尔,传记经验,游荡者,马克思主义IAbstractWalter Benjam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critics in 20 century.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study the literature work of different writers, especially on the research of Baudelaire, which is owing to Benjamin's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kes effort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on Baudelaire conducted by Benjam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Benjamin's works, letters, diaries and several good friends’ memories and comments such as Gershom Scholem. The paper expects to provide a method and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n Benjamin by clarifying his concern and train of thoughts.This paper is comprised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mong whi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From Benjamin’s affection to Paris and Baudelai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Baudelaire research happens, and then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and purpose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great changes of modern life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flaneur’ life in 19th century, and the chang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loss of experience caused by this.Chapter Thre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by Benjamin in his study of Baudelaire. On the one hand,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Marxism on Benjamin’s research of Baudelaire by making clear the features of his basic thought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advantage of Benjamin's melancholy character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Baudelaire. The thesis finally emphasizes that fable is a important method for Benjamin’s research and writing.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preceding analyse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to the study of Benjamin and his research on Baudelaire.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laire, biography experience, flaneur, MarxismII绪论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恶之花(波德莱尔所作文学名著)

恶之花(波德莱尔所作文学名著)

恶之花(波德莱尔所作文学名著)《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

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

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

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

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认为丑中有美。

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

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

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

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

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

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

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

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

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

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

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

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

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个人生平作品集锦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个人生平作品集锦
波德莱尔被迫远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从法国波尔多出发,原目的地为加尔 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拒绝继续旅行。
波德莱尔返回巴黎,继承先父10万法郎的遗产。迁居圣路易岛,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 雨果及女演员让娜杜瓦尔交往。写了20多首诗,后来被收录进《恶之花》。
二、个人生平·03
1843年 1844年 1845年 1846年 1847年 1848年
在《巴黎的忧郁》全书中,很少看到作者如巴尔扎克那样对上流社会作直接细致的描绘。他更多地 表现他所熟悉的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卖艺的老人》描写一个卖艺为生,如今衰弱得无力 自持的老人。有钱的富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欢乐;卖艺的、魔术师、驯兽人、流动商贩凭着旺盛的精力 喧嚷、叫嚣,“剧烈地互相竞争着”。但是自称是“真正的巴黎人”的作者“在这庄严的日子里”,“ 从来不去”吸吮那些“象是节日的薰香”,他把目光移向一排小屋的尽头,眼睛因叛逆的、不愿落下的 泪水而变得模糊。他痛恨贫富不均的社会,愤怒地斥责这社会“处处是利润,是放荡;处处是对明天面 包的把握;处处是疯狂生命力的喷发”;他无限同情地哀叹老年人没有生命保障的悲凉命运,“在卖艺 老人那儿却是绝对的穷困,他穿着令人发笑的槛褛衣衫,一贫如洗。在那儿,成对比的是贫乏而不是艺 术”。他从老人的结局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看到了无数穷人的悲惨命运。作者从人物的眼神和人物心理 发掘贫困与豪华的对立。
波德莱尔经济拮据,开始吸食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写于此时。 由于波德莱尔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 波德莱尔二度企图自杀。发表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 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出版《1846年的沙龙》。 波德莱尔结识玛卵.杜布伦,发表小说《拉·方法罗》。 翻译爱伦坡的《磁性启示》。

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
忧郁》
雷明鉴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波德莱尔是一位游荡的抒情诗人:他徘徊在巴黎城的大街小巷,寻找他
遗失的字眼;他穿梭于茫茫人海,寻觅一份偶然,在与行人擦肩而过的“惊颤”中,他便找到了那契合(应和)的诗行。

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他将“批评的智慧与诗的才华结合到一起”①。

在《再论埃德加·爱伦·坡》一文中,波
德莱尔通过分析爱伦·坡的精神世界,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雷明鉴
【作者单位】北师大二附中高三十一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的波德莱尔形象:--以《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为例[J], 孙善春
2.从对倒角度论析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J], 张沛伦;
3.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J], 刘波
4.游荡诗人笔下的应和与惊颤——读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J], 雷明鉴;
5.论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中的忧郁美 [J], 梁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16 0 期
特 征
价值 随某 一 曲线 上 下 波动 。同为雇 佣 劳 动者 , 大众
本雅 明 一 再 强 调 , 眼 中 的 这 类 “ 希 米 亚 之 于文人 的角色也 由读 者转为 了同行 和顾 客。成功 他 波 人 ”“ 、游荡者” “ 与 看热 闹的人 ”28 本质 的不 同 , 的作家与不成功的作家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是否训 _ 有 J
并列出了许多例证。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些例证恰 练有素 , 如熟 练 工 人 和非 熟 练 工 人 之 间 的差 别 。 一
恰是对文人特 征的有力诠释 。这里 借用 阿多诺 的美 社会 以这 种方式在大马路 上将 生活在其 中的文 人吸
人作 了如下定义 : 他们生活动荡不 定 , 由偶然 事件所 在 焉地 穿过城市 , 迷失 在思绪 和忧 郁 中” 并 非把 这 ,
支配 , 毫无规律性可言 , 是种种可疑 的人 。这种 品格 些地方 印在心上而是“ 心印在 了这些地方”2翩。 把 l J
[ 收稿日期]08 2 l. 2o 一l 一 5 [ 作者简介] 聂梦(95一 ) 女, 18 , 河北石家庄人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 07级硕士生。 究方向为西方文学。 研
“ 波希米亚人” 是马克思、 恩格斯《 评谢努“ 密谋

样安然 自得 。闪闪发光 的珐琅 商业 招牌是房 间的
家” 及德 ・ ・ 拉 渥德 “ 八 四八 年 二 月共 和 国 的诞 点缀装 饰 , 壁 是垫 笔 记 本 的 书桌 , 一 墙 书报 亭 是 图书
生” 一文中的提法, 》 其中把职业密谋家也包括了进 馆 , 咖啡店的阶梯则是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去 ¨ 。本雅明引用马 、 恩的相关论述 , 对波 希米亚 他们穿梭 在人 群之 中而又堕落的官能性质上说 出个人的 自传式的历 当 , 至两者的姿势都是一样 的”2 一 。 然、 甚 _ 9 9
史性” 。后者是本雅明 风格的语言学 , 让诗与 思考不
人群 中 的“ 游荡 者 ” 是本 雅 明关 于文 人 的 又一
分彼此地融 为 了一体 J。概念 与寓 说协 力勾 画 出 大隐喻 , 那种懒 惰 而有创 造性 的、 2 指“ 没有任 何 目标 文人 的剪影—— 堕落 中吟唱 的“ 波希米 亚人 ” “ 与 游 或 计划而富于想象 的人 ”3瑚。他 们将 拱 门街 当作 _ ] 荡者” 波德莱尔是适例 , , 本雅 明 自己同样身体力行 。 居所 , 在屋外 的墙壁上 , 靠 就如 同一般 的市 民在 家 中
身份
分, 但每个波希米 亚人 都可 以在 拾垃 圾者 身上 看到 自己的影子 , 社会 的隐 秘地位 与 朝不 保夕 的生 反抗
本雅明的文人是包裹在寓言与隐喻 之中 的。前 活将两者 紧密地联 系在 一起 。拾 垃圾 者和诗 人“ 都 者是本雅 明风格 的心 理学 , 能够上升 为概念并 “ 在最 是在城市居 民酣沉 睡乡的时候 孤寂地操着 自己的行
第1 期
20 0 9年 2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un l fHu a n tueo maiis ce c n e h oo y o ra n nIsi t fHu nt ,S in ea d T c n lg o t e
N . o1 Fb 09 e .2 o
文人 : 话 的制作 与流传者 神
读本雅 明《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 帝国的巴黎》
双夕 聂 梦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北京 10 7 ) 0 85
[ 摘 要] 波德 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 是本雅 明勾勒其视 阈 中文人形象的最好 文本之 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 , 将本雅明式文人 的基本质素归结如下 : 文人从“ 波希米亚人” “ 与 游荡者” 处获取身份认 同, 通过大众这一粘合剂 , fa 徊 他- b t 3 在自 律性与社会性之间, 漫步是文人在“ 纯粹精神” 支撑 下的最后的 美学姿 态。
[ 关键词】 本雅明 ; ; 文人 大众 ; 漫步
[ 中图分类号] o n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3— 72 20 ) 1 07 0 17 0 1 (09 0 - 09— 4
正如无法粗暴 地将 本雅 明推 向 阿多诺 、 朔勒 姆 在作为文人 的波德莱尔身上体现得尤 为 明显 。本雅 或者布莱希特 阵 营一样 , 雅 明的作 品也 同样 无法 明认为 , 本 波德莱尔“ 一方面是个高深莫测的寓言家, L 他 清晰地定位。霍夫曼斯塔尔概括得十分精当:绝对 另一方面 是个诡秘地专 事密谋 的人 ”2 , 在诗行 “ 无 可比拟”】8 l J—— 既与现有 的作 品迥异 , 又不 能简 里 “ 调遣词句 , 算 它们 的功效 , 密谋 者在城 市地 计 像 J。为了细致描绘波希米亚 单地归人任何风格 、 类型、 专业或者传统 , 这是收藏 图前分派暴动 的人手 ” 5 家独特 性 的 隐匿 之 所。唯一 可 以确 定 的是 作 者 的 人 的面相 学 特 质 , 本雅 明特别 提 到 了“ 垃 圾者 ” 拾 。 “ 野心 ” 即在 “ , 堕落 的具体 性 ” 中挖 掘思 想 , 而 把 这些人如守财 奴一 般 , 日聚敛 着城 市里 一切 被扔 进 终 空洞 的时间再 造成充 满 意味 的寓 言空 间 , 这迫 使他 掉 、 丢失 、 弃 、 碎 的东 西 , 分 门别 类 地 收集 起 鄙 碾 并 在 “ 的意义上 ” 联结 四分五 裂的历 史 , 服异 质 来, 物 去 征 他们的财宝是纵欲的年鉴 , 描绘着垃圾的 日 积月 性 的“ 片”… 鄹 残 。于是 ,辩证 意象” “ 的质 素纷纷诞 累 。本雅 明称 , 垃圾 者不 会是 波希 米亚 人 的一部 拾 生, 文人便是其 中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