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原则有哪些内容呢

教学设计原则有哪些内容呢

教学设计原则有哪些内容呢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教学设计原则。

1.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设计应该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

2. 学生参与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参与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积极参与,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一系列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如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3. 知识整合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点与新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通过知识整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4. 多元评价原则教学设计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传统的单一测验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各种评价方式,如平时表现评价、作品展示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

通过多元评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整。

5.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学习过程应该由简到难、由表面到深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复杂度,以便学生能够逐步迈向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6. 个性化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

个性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理解。

教学立意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导向,通过合理的教学立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学习。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立意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立意能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我所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描述。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通过教学立意的明确,教师能够确定并清晰表达出自己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从而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和教育指导意义。

教师通过教学立意来确定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和零散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教学立意明确目标,比如希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教学活动和学生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立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立意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启发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

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立意的引导和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英语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立意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再次,教学立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立意是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服务的。

教学立意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化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立意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立意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合理的教学立意,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教学立意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审题立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如何审题立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如何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如何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1《如何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引言审题立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乏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为此,本文将从如何正确理解题目,如何找出关键词以及如何确定写作立意的角度等方面,对大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和指导。

一、如何正确理解题目在写作中,正确理解题目是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一道题目,我们应该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正确地把握它的意义。

1. 思考题目的表面意义这个步骤是我们理解题目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我们应该仔细地阅读题目,通读全文,并且记住题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我们“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心得”,那么我们要明确知道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即撰写自己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

2. 思考题目的深层次含义在了解题目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开始深入思考题目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有时候一道题目的表面意义可能并不那么明显,但是一旦我们开始认真地思考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某些较为抽象的题目中,我们应该在其背后寻找琐碎的生活细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它的意义。

3. 确认题目的限制最后一步,我们应该仔细确认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一些题目会对所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约束,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使用这些要求,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符合规范和要求。

二、如何找出关键词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撰写文章。

那么,如何找出关键词呢?1. 从题目中寻找首先,我们应该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

因为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指导我们写作的重要元素,确定了关键词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来确定写作的角度以及文章的立意。

2. 从材料中寻找有些时候,我们的写作可能需要依据一些材料,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从材料中寻找相关的关键词,找到它们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平衡材料与自己的思考。

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

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

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的主题是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标,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课例。

通过了解课标内容和分析课标要求,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和课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也将在本文中得到总结和强调。

1.2 文章结构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引言将包括三个小节: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进入正文部分。

正文的第一个重点是讨论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

这一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了解课标内容和分析课标要求。

我们将解释什么是课标,为什么了解课标内容对于教学立意至关重要,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了解和应用课标要求。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的第二个重点,即初中历史课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教学素材,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我们将讨论如何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挑选适合的历史课例,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并强调课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我们将强调教学立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标来指导教学,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初中历史课例,并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

希望读者能够从本文中获得有关教学立意的有效洞察和实践经验。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如何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立意,尤其是在初中历史课中。

通过了解课标内容和分析课标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适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

教案的设计原则及其作用

教案的设计原则及其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古诗鉴赏》设计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具体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过程规划,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学生需求,结合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组织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教案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制定适当的活动和步骤,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达成。

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来探讨教案设计的原则及其作用。

一、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生动形象: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生动有趣地表达,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体现实效:教师应具体参考学科内容、学林需求和学生兴趣,结合教学环境抓住学生的关键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案设计的作用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组能力性、知识性和情感性目标的集合,是制定教案的根本出发点。

一个好的教案设计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参考和方向。

2.结构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需求,将教学内容系统整合起来并合理安排的过程。

结构良好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3.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案设计可以让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并以较小的代价把相关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4.提供教学变化:一个好的教案设计能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5.促进教学效果:主要通过好的教案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案中应选用一些渗透性强、能够激发兴趣的教学活动或案例,以截取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教案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具体实践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鉴赏》为例,初中生在语文课上,需要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感受来学习这个主题。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江南博哥)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王祖甲“重作汤刑”,殷朝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刑)”“贞王闻惟辟(刑)”。

用上述材料研究商朝历史,能得出的结论是()。

A.用刑罚维持统治秩序B.律法变化较为频繁C.“礼治”与刑罚并用D.以法家思想治天下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汤刑》很可能就是商代初期所制定地刑事法律。

根据题干描述,与刑罚有关,题目并没有体现礼治,故选A。

[单选题]2.董仲舒《春秋繁露》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

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这一主张强调的是()。

A.天地君王的尊贵B.家庭伦理的纲常C.天人合一的观念D.祭祀事务的礼节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题干中的“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出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选A。

[单选题]3.东晋六朝时期,南迁世家大族多标注“郡望”,如琅珊王氏、陈郡谢氏等,其主要目的是()。

A.区分士庶尊卑B.标记户籍变迁C.便于乡举里选D.表明故土难离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单选题]4.史学家钱穆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因此敕书需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对这一论述理解准确的是()。

A.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B.三省的设立削弱皇帝权力C.中书省沦为执行机构D.决策程序有利于减少失误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题目描述的是军国大事的决策程序,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敕书需得门下、中书两省认可,才合法,AC错误,三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故B错误。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但是对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及其局限比较陌生;关键能力:具备一定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但时空观念不强、时代特征不明、思维能力不高、国际视野不大;核心价值: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态度,以及忧患、危机的意识;通过观察、访谈、预习导学案的批改等途径发现以上学情问题,基于学情调查分析,我的应对策略如下: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与知识结构;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设计引领史料研习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生能正确建构通史和全球史视野下明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并能理解经济之变和思想文化之变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分析政治制度是阻碍明清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水平1、水平2、水平3]2.通过文献史料的呈现,学生能够对不同的史料进行分类和辨别,并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同一时期中西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水平1、水平2、水平3】3.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盛极而衰,培养学生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树立开放和自信的心态。

【家国情怀水平1和水平2】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明清经济、思想、文化等出现的新变化;经济发展未能突破社会转型;难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新变与危机的关系。

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教学学法:归纳总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姑苏百景明代士农工商女子实录》,提问:视频中展现了明代女性的哪些职业?直接从女性视角引入教学主题。

观看视频,直接从女性视角进入明清经济新发展的教学主题。

从明代女性的服饰、日常生活入手,吸引学生兴趣,创设历史生活情境,进入教学主题。

一、经济新发展1.农业:任务一:阅读以下有关女性从事传统经济活动的材料,结合教材P8283及“玉米甘薯种植推广图”:将四个女性职业视角与材料一一对应匹配,并从女性主要从事的这些经济活动中,概括明清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发展、新变化?A.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作者:林晨晶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27期摘 ; ;要: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实践,分别从历史课改中遇到的教学困惑、探寻历史教学的脉络、深化对课程的理解三方面对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学立意 ; ;课程改革 ; ;历史教学作为奋战在初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同成长、成熟,收获颇大,感触颇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一节课的主旨和线索,也就是把握好一节课的“灵魂”和“脉络”,通过一次次教学实践,让我对“教学立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历史课改中遇到的教学困惑一节历史课的好与坏、优与劣,因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

如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喜欢听的课就是好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一堂好课。

”“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得到发展,就是一节好课。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碰撞,有收获的课,是好课。

”“能唤醒学生智慧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从师生“双赢”的角度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这就是一节好课。

”而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的“好课”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因此,可以得出一点认识:好课就是高效的课堂。

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可能都曾遇到相似的困惑——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

面对大量繁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向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率?面对为数众多的知识点、重难点,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如何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真正收获智慧,真正掌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清思路,拓宽视野,提升看问题的高度,抓住问题的核心,也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这里提到的“高度”、“核心”就是要把握好一节课的“灵魂”和“脉络”,也就是注重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立意”。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思路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思路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一)本课主题本课课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早期文明的产生、发展的表现和不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体验到早期人类文明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二)教材内容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围绕早期文明,两个子目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发展、延续的历史过程。

早期文明的产生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学思之窗”2则,帮助学生理解埃及和两河文明发展的表现;“思考点”1则,强调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历史纵横”2则,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的统一性;本课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核心知识概念第一层次(主题):文明第二层次(重大史事):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第三层次(具体史事):文明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标志;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时空条件和特点文明是整课的核心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早期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明显。

二、教学立意(一)课标要求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目标考虑到中国古代文明在《纲要》上册已经学习过,本课在设计时,重点侧重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这四部分;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而课标要求只是“知道”层面,所以,本课设计时,淡化文明产生的过程,着重文明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层次是史事了解与分析,通过对早期文明产生过程的学习,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条件及其表现;通过对早期文明发展的学习,了解早期各文明发展的不同表现。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作者:景东升,唐朋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12期一、问题缘起当下各类历史教学评比及教学公开课中,是否具有教学立意已成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好的教学立意不仅可以点题凝神、深化主题,还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学科素养。

然而,随着教学立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存在一些有教学立意但其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的情况,归根结底则是对教学立意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立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的是一种视角或主张。

因此可以说,对于一堂历史课而言,教学立意最主要的作用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那么,如何基于教学立意整合历史教材的内容呢,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二、基于教学立意的教材整合的思路与方法(一)分析教材,确定立意的角度教材[1] 是开展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凭借,教学立意的确立也必须以教材内容为根基。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 三种主流版本[2] 的历史教材在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均很好地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选择和评价也都大同小异。

在辛亥革命的性质方面,三种教材均将其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对比最新版的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我们发现新教材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定位是“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只是几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认识。

结合学术界相关研究[3],我们搞清了两种提法的来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说法可以追溯到1940 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而“民族民主革命”的说法则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且这些新成果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2011 年“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2016 年“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均无一例外地将辛亥革命的性质表述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思路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思路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教材结构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有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三个子目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以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辅助设计教材在主体内容之外,设置了一些辅助栏目,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引发进一步思考。

“学习聚焦”:高度概括每一个子目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核心认识。

“历史纵横”:补充“清末新政”、“保路运动”等重要背景知识。

“史料阅读”:摘录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学思之窗”:引导学生思考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

图片:呈现历史文本、人物、场景,促进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

地图:《辛亥革命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革命形势发展的空间概念。

“思考点”:启发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探究与拓展”: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的里程碑。

核心概念基本观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核心概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知识概念: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意义。

二、教学立意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依照时间顺序了解武昌起义发生前后的相关史事,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在联系。

2.依据教材,分析武昌起义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积极意义和局限;对比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认识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3.运用唯物史观,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难点:对辛亥革命发生背景的综合分析,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一、学习审题和立意的基本方法二、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三、培养学生感悟生活、深入思考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习审题和立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得作文者得语文,得立意者得作文。

立意深远是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

写作文一定要重视立意,而且要力求新颖。

意高文自胜,你的立意好,自然能令阅卷老师心头为之一亮,再加上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一篇满分作文就会诞生。

立意的前提是认真审题,在审题基础上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认识审题和立意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确立主题。

三、审题立意的作用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四、如何审题(一)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写作的要求比如《初中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初中”表明,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是只记叙一件事,也不是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再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又如《难忘的那一刻》这个题目,所写的应该是“那一刻”,而非某一个较长时间段里所发生的事情。

而且,那一刻应该是令人难忘的。

如果没有突出“那一刻”的令人“难忘”,那就不符合作文的要求。

(二)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例如《郊外踏青》这个题目,重心在“踏青”上,它提示我们可以着力渲染郊外的景象,表达游人的心情,也可以叙述踏青中发生的事,而和踏青无关的事则应少说或不说。

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读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聚焦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主体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及其内在逻辑、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主干内容。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按时间顺序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指引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方面内容。

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则体现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同时,国内国际的巨大成就又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其他栏目。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思考点旨在学生理解我国新型外交关系,锻炼学生理解思维能力。

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是对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实践成就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有助于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探究与拓展中,节选十九大报告,学生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从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涵养家国情怀。

3.核心知识概念。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较为不易。

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

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

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作者:马巧高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年第09期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立意,并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个立意,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是,该如何确定主题立意?又应如何突出这个立意呢?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课题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活泼的史料,讲解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盛况、意义,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自建立的背景、过程、内容、意义,最后概括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并指出该制度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

在整个设计中,各部分内容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主题,更没有凸显出主题的立意。

教学主题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旨和核心,主题立意是教学主题所承载的核心功能或目标。

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价值观的确定和深入的历史理解、多元的人性关怀。

在教学设计中,就教学立意而言,我们应淡化学科的知识目标,而突出教学内容所承载的能力培养和独特的学科情感与价值导向。

并且,这个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注的,而是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而自然生成和凸显的主题价值。

下面,就以本课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价值观的层面上确定主题立意“课标”要求的内容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在这个表述中,共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层次(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能力层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价值观层次(通过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内涵,由此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独特价值)。

在这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是第三层次的铺垫和基础,第三层次就是本课内容的主题,要据此确定主题的立意。

教师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展开主题班会活动,再熟悉不过。

对于课程的活动教学,每一个老师的设计风格,都有自己的思路。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教师教学设计思想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教学设计思想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知道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会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歌大意,观赏诗中景物,领会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2、学生交换。

师:清朝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

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爱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

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诵,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一)看兰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照: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学习第二句(一)闻香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二)品香1、初步知道“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要素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许多要素,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明确了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和可量化,以便教师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它包括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概念。

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和实际应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法、研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运用。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用于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便提供反馈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教学评估可以分为形ative评估和sumaive评估。

形ative评估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而sumaive评估用于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

它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教师应提供充满挑战和鼓励的学习环境,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结综上所述,教学设计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