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质,或一份精神病理学档案
近十年吉林大学哲学系考研真题
吉林大学真题2017年哲学史孔子的忠恕之道柏拉图的理念论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及其影响陆象山的“心即理”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及其影响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存在的问题哲学基础理论物质真理彻底经验主义言语行为此在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辩证的否定简述波普尔的否正论思想及其影响2016年哲学基础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超人自然主义的谬误存在先于本质异化语言游戏论述“主体论”概念和“实践”概念之间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论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哲学史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它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影响荀子的认识论张载的人性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过程,特质以及唯理论对立的本质论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论述康德的知性学说,并介绍黑格尔对康德知性学说的批评2014年和2015年现象与本质生产关系此在家族相似本体论承诺用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谈哲学问题评述“有用即真理”周敦颐的本体论魏晋玄学时期的“三玄”、“三辩”指什么?“三辩”任选“一辩”进行论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比较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任选以前的辩证法和他比较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比较2013年哲学基础理论主体性现象与本质性质时间面向事物本身存在先于本质视界融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谈你对马克思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后现代注意点基本理念及其积极面和消极面哲学史简述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简述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张载哲学思想评述评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并列举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2012年哲学基础理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超人悬置法存在先于本质后现代主义精神试论本体论的三重内涵以近代西方哲学史为背景,试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论内容试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内容哲学史简述孟子的人性论简述魏晋玄学中的言意关系论思想简述德默克里特原子论的主要思想简述洛克关于观念即观念起源的理论朱熹与陆九渊思想理论之争述评论述康德的道德学说2011年哲学基础理论现象与本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世界是我的表象存在先于本质视界融合分析哲学哲学史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王夫之的理气论简述斯宾诺蛇的实体学说简要介绍康德认识论的基本要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历史地位评述试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并介绍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对柏拉图理念论进行批判的2010年哲学基础理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卢卡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绵延悬置法分析哲学如何理解辩证法批判性本质在“真理”问题中,“真”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含义和认识论含义是如何区分的?述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哲学史简述墨子的知识论简述王弼的言意关系论简要介绍柏拉图的理念论简要介绍西方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先秦儒家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评述介绍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支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康德的辩证法有何联系和区别2009年哲学基础理论本体论异化绵延面向事物本身烦语言游戏论“实践”概念与“主体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名言:“每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试述尼采真理观的基本内容哲学史中国古代的五行观解读一下文本:“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牢,是谓玄德。
存在先于本质
至到现在为止你一直在抽烟。在三十年里你也许成了一个烟鬼,你来问我:“怎么办?怎样才能停止?”你是在问一个错误的问题。事实上,你并不想停止;你在玩游戏。你不想停止,但你想向人们表现出你想停止。或者,这个你想要停止的想法会给你一个关于自己的好映象。然后你不断地说:“我该怎么办?它已经成了这么长的一个习惯;尽管我想要停止它,我却无能为力。”这只是完全的愚蠢。除了你自己以外你没有欺骗任何人。如果你真的想要停止,那么没有必要做任何事情。这个你想要停止的决定就足够了:你无法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你是完全负有责任的。只要观察并看清其中的事实,真理就会带来解脱。
如果你能看清这一点,那么你决定是否抽烟是无关紧要的。你决定是否戒烟也是无关紧要的。唯一重要的就是永远要留心你的自由。
无论何时你想要再次抽烟,不要说那是因为旧有的习惯。它又是一次新的决定,而不是旧有的习惯。你继续把责任推卸到旧习惯的身上来挽回你的面子。不要那样做。只要说:“现在我决定再次抽烟。”没有人阻止你;它是你的决定。你可以抛弃它,或者你也可以再次选择它。但永远要坚持它是一次新的决定,这样你就永远不会陷入所谓的习惯、所谓的机械性的习惯手中。你将会感受到一个自由的人。抽不抽烟是无关紧要的;感受到一个自由的人才是意义深远的。没有什么比它更有意义。
存在主义就是让人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放中的欢悦之情
自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值得我们称作分析。
加缪把焦点拉回现实世界,向沙特提出下述质疑:“请问,沙特先生,如果人有绝对自由的话,你现在是否能够自由地把我交给纳粹,指控我是地下抗德分子?”沙特听了这个问题,面色微变,沉吟良久,然后叹了一口气,说:“不能。”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中“人和人的解放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中“人和人的解放问题”的相关性研究作者:赵一媞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8期摘要“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三大论题的其中之一,主要是讲人首先得存在、露面和出场之后,才能说明自身,即自我先于本质。
而“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它包括政治解放、思想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他们都是唯物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对这两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的本质。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存在先于本质人和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The Relevance Study between Sartre's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and "People and their Liberation Problems" in MarxismZHAO Yiti(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onghe University, Honghe, Yunnan 661400)Abstract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is one of three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Sartre's existentialism, mainly speaking people must first exis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appearances and played, self precedes essence. And "People and their liberation problems" is a central issue of Marxism, which includes the political liberation,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They are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terialist point of view, the relevance of research will help understand human nature.Key words Sartre; Marx;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people and their liberation1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1.1 思想渊源“存在主义”强调独立自主和人的主观经验,分为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基督教存在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
时间性问题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始终关切的基本命题。
胡塞尔区分了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和内在时间,并在现象学的意义上对作为一种内时间意识的内在时间进行了细致考察。
海德格尔则直接用时间性问题阐释此在,认为时间是一种存在问题的超越境域。
而早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前,柏格森就已经以“绵延”为论题,在一种朴素的现象学层面上对时间性问题进行过充分讨论。
这三位哲学巨匠在时间性问题上的志趣相投并非偶然,毋宁说是一种出自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共同关注的必然结果。
而在精神病学的日常实践中,对病人时间感的检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受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法国现象学精神病学的先驱尤金·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生命时间”这一概念,用以解释忧郁症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的时间感停滞等病理现象。
而后冯·葛布萨特尔和斯特劳斯等现象学精神病学家也分别在闵可夫斯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扩大了这一概念的解释效力。
同时代的另一名精神病学家,路德维希·宾斯旺格则充分吸收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将“生命时间”的概念应用到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解释中,并在海德格尔“存在于世”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存在于躁狂之世”这一崭新说法。
正是由于闵可夫斯基和宾斯旺格等现象学精神病学家的不懈努力,现象学的精神病学不再仅仅停留在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那种对精神病理现象和临床材料的静态现象学描述,而成为一种真正现象学化了的精致的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一、生命时间的哲学源流虽然柏格森主义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哲学形态,其对时间问题的探索也充分体现在对“绵延”一词的描述中,但他却从未明确提出过“生命时间”这一概念,甚至只在《论意识的直接预料》一书的后半部分才将“生命”一词作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东西来使用。
真正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著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闵可夫斯基,正是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领域对柏格森主义生命哲学以及舍勒主义现象学的积极实践,才使得精神病学从雅斯贝尔斯的那种朴素的现象学描述中挣脱出来,转变成为一种以人性存在而非以症状为中心的精神病学取向。
关于萨特
关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时间:2013/6/16学号:1105020540166学院:经政学院思政一班姓名:陈鑫对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理解“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存在先与本质”: 其一,上帝是不存在的。
中世纪唯实论认为人有普遍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上帝赋予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概念创造了人,所以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
现在上帝被推翻了,先天的本质就不应存在。
其二,18世纪无神论所讲的普遍的人性是有神论的残余,它也是不存在的。
萨特反对这种普遍的人性论,认为普遍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都是个别的,不能用普遍的人性来规定个别性的存在。
其三,人以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
人不同于动物,具体的物是先有本质而后有存在的。
萨特认为人不是由什么来规定自己的本质的,而是由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是一个爱国的勇士还是一个卖国的懦夫,等等。
他声称只有强调了“存在先与本质”才能把人真正同物区分开,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萨特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是认为,包括人的存在之内的存在都是偶然的,这不可否认。
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开始得到限定,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
在得到限定以前,人什么都不是。
由于人是自己决定自己本质的,所以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
关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相关文献著作《认识萨特》作者:洛朗.加涅宾著【摘要】: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把物的世界称为自在,把人的世界称为自为。
智慧树答案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见面课: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小说中的荒诞与反抗1.诺贝尔授奖词:“他那严肃而又严厉的沉思试图重建已被摧毁的东西,使正义在这个没有正义的世界上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人道主义者。
”是对()的高度评价。
答案:加缪2.小说《鼠疫》中的疫情常常被视作()的象征:答案:法西斯势力3.小说《鼠疫》的发生地在:()。
答案:奥兰4.默尔索形象常常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答案:西绪福斯5.“斗争的道路使我与肉体相遇。
即使是受屈辱的身体,他也是我唯一确认的东西。
我只能依靠它为生。
这被造物是我的家乡。
”出自:()答案:《西绪福斯神话》6.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存在主义思想?①所有存在都是偶然之物②存在先于本质③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④自由选择答案:①②③④7.下列哪一项同《局外人》的语言风格不符?答案:诡谲8.《局外人》采用第()人称叙事。
答案:一9.以下哪一部不是加缪的作品:()。
答案:《存在与虚无》10.《局外人》的主人公是?答案:默尔索见面课: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命运与意志之战1.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命运的各种解释,下面哪一项在本课程中没有提到?答案:俄狄浦斯残忍暴虐;2.关于悲剧《俄狄浦斯王》,下面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答案:俄狄浦斯自杀。
3.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又被称为:()。
答案:命运悲剧4.《俄狄浦斯王》中,忒拜城的先知是:()。
答案:忒瑞西阿斯5.下列关于俄狄浦斯父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科任托斯国的国王6.《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被忒拜人拥立为国王的原因是()答案: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索福克勒斯?答案:《安德洛玛刻》8.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及戏剧表演中,()担当了重要作用:答案:山羊9.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哪位神灵的活动?答案:狄奥尼索斯10.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不包括:()。
答案:阿里斯托芬见面课: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爱恨情仇1.下列对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答案:繁复2.《呼啸山庄》中的爱恨情仇,主要肇始于人物的()。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状元经验分享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精疲力尽》正是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展示他们的存在,至于各自的本质如何,存在已经说明了。
作品的这一哲学观符合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而获得了他高度的评价。
作品完全不按故事发生的因果关系构思排列,各种事情的发生无法预测,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不用任何技巧,直接切入切出,甚至打破常规自由跳接,连景别的大小和远近也不在乎。
“我认为自己是个杂文作家,我用小说的形式写杂文,或者用杂文形式写小说;我不过非常轻而易举地将它拍成了电影,而不是将其写下来。
”但是,这种“非情节化”其实是包含了更多主观因素在内的,让—路易·贝依在评价影片时指出:“把人类社会表现为一片混乱,没有客观规律,每个人可以恣意行动,这是最落后的唯心主义……戈达尔没有对社会作真实的表现。
”埃内贝勒也认为:“戈达尔的‘现实主义’,缺点在于它是一种被阉割的‘现实主义’,它所重视的现实只是一种消极的天真的反映,他对腐烂瓦解的世界就像是在咖啡馆里一个闲谈者那样只向外望了一下。
戈达尔最大的毛病是他没有真正的历史观点。
他是用他自己的混乱思想来观察世界的混乱现象的。
”这里实际上指出了戈达尔的最大问题是混淆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必须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这种“提炼”甚至对于纪录片和电影新闻也是一样的。
纯自然主义的表现必然会失去艺术的意味,甚至连“表现”的意义也丢失了。
艺术是以有序去表现现实生活的“混乱”,给“混乱”一种艺术逻辑,这种逻辑性虽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最终是一种对于客观认识的结果。
现代影视创作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于传统单一形态类型的突破,如日本影片《燕尾蝶》已经不能用关于“类型”的划分,也无法通过任何“对比”来归划其类型归属。
影片惊人的信息量不仅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观影时的心理需要,而且使影片的创作具有了更为开放的包容性。
影片不再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类型模式去整合叙述,而是将几种类型的电影平等处置——纪录风格、好莱坞式的奇观展示甚至MTV的技巧综合地呈现在影像故事的流程中。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作者:袁晓天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10期摘要:托马斯·阿奎那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哲学思想上将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不仅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论题,在理论构建上更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形成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
在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论阐释上,他不同于之前受柏拉图主义影响较大的哲学家,相反的,强调“存在”在认识论和存在者之构成上的优先地位,对之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存在,本质,存在论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改造形成了经院哲学最典型的上帝主体性学说,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这也影响到了他对于“本质”、“存在”等概念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阐释。
虽然在托马斯之前也已经有过哲学家对于“存在”做了细致的分析,但托马斯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于之前的哲学家,他不同意波爱修等人的柏拉图主义的理解,相反的,对“存在”和“本质”做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
一、存在者与本质在《论存在者与本质》开篇,阿奎那首先对“存在者”和“本质”两个词的普遍意义做出理解,因为从形而上学的基础来看,存在、存在者、和本质这三个概念不能够完全撇开其他的概念去谈,是相互有密切关联的,而在阿奎那看来本质的概念当是出自于存在者。
他先指出“存在者”有两种可理解的方式:其一是“它可以区分为十个范畴”;其二是“它则可以意指命题的真实性”。
前一种理解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后一种则是逻辑层面的解释。
“本质”既是由“存在者”而来,那么它应当是出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它是从形而上学的维度得来的。
第一种理解方式将存在者可以区分为多个范畴,那么本质就是“自然事物所共有的东西”,也就是阿奎那认为的本质是和种、属相关的,存在者之所以在一种内、在一属内,皆是因为其本质而如此的。
在这里,对一事物的抽象和对抽象的再抽象是使我们看清一个本质的关键。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通俗理解,明白了!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通俗理解,明白了!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存在主义的本体论。
他从反思前的我思出发,论述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关系,并试图以存在的一元论消灭“哲学上的二元论”。
第二时期从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索,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的自由,明确把自己的哲学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反对宿命论,宣扬选择自由和人的责任。
第三时期的重点是试图将马克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起来。
一、关于“存在”萨特把存在区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人之外的世界,“自为的存在”就是人。
他说“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纯属偶然性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
”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使外部世界获得意义。
“世界就是人,人的深处就是世界”。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有两个根本特征:主观性和个别性。
主观性就是指人是自己主观意志创造产物。
人们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什么其他东西决定的,而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萨特说:“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个原理,也就是所谓主观性。
”个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存在的特殊性,二是指具体性。
萨特指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
同时他还说:“他人就是地狱。
”突出的表达了存在主义个别性的思想。
具体性就是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这个人一个一个具体的存在活动构成的。
萨特说,人就是人自己的生活,人自己的表现,人表现什么他就是什么。
在人的生活、表现背后并没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一般的本质。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探讨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探讨在探讨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存在与本质的概念。
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真实存在的状态。
而本质,则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和特征,是事物所固有的、不可更改的本质。
在哲学上,存在论是一门重要的学派。
存在论者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而本质是第二性的。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决定了本质。
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事物在存在之后,才能表现出它的本质。
例如,一棵树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它才能表现出“绿叶茂密、扎根于土壤、吸收阳光和水分等”这些树的本质。
然而,有些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本质先于存在。
他们认为,事物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存在形式和特征。
举个例子,一本书的本质是包含知识和信息,而它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实体书、电子书或者有声书等等。
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并不改变书本的本质。
实际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存在理解为本质的实现,而本质则是存在的基础。
换句话说,存在和本质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人类的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人的存在形式是具体的、个体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觉和意识。
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即人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人的存在形式是人性的实现,而人性是存在的基础。
进一步来说,存在与本质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和行动。
一个人的存在形式,如他的行为和举止,可以反映其本质,如他的价值观、信仰和意志力。
而同时,一个人的存在形式也有可能改变其本质。
比如,一个人通过努力学习和修炼,可以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之更接近其理想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存在与本质的例子。
比如,一辆汽车的存在形式是它的外表和功能,而它的本质则是提供交通工具的基本属性。
又比如,一首音乐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旋律和节奏,而它的本质则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总结起来,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哲学问题,也是我们对世界和事物进行思考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高深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高深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 题目:探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
#### 答案:
存在主义哲学是由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等哲学家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之一是“存在先于本质”。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即事物的本质先于其存在。
在存在主义中,个体的存在是第一位的,而个体的本质或身份则是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在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首先,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没有预设的目的或本质。
个体必须在没有先验指导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其次,“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还意味着个体必须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中寻找意义。
存在主义者认为,生活没有固有的意义,意义是通过个体的行动和选择来赋予的。
因此,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定义自己的本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预设的本质。
最后,这一概念也带来了道德责任的问题。
由于个体是自己行为的创造者,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这要求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勇敢地做出选择,并为这些选择承担后果。
综上所述,“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责任和自我创造的重要性,它要求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并且鼓励我们在生活中积极地寻找和创造个人的意义。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法国萨特提出。
指人的存在的一种特定状态。
该原则意味着主观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发点,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及自决能力。
萨特认为,人与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质可以被预先确定,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人的存在则表现为种种可能性,经领会、筹划、选择获得本身的规定性,所以他是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对此作了详尽阐述,断言不存在设定人性范本的上帝,也不存在古典哲学倡导的普遍人性。
阿合奇2020年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阿合奇2020年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陈某死亡时,遗产由其母甲、其妻乙和两个孩子丙、丁继承,当时乙已经怀孕。
为胎儿保留份额8000元。
胎儿出生10小时后死亡,这8000元应()。
单项选择题由甲继承由乙继承由丙、丁继承由甲、乙、丙、丁继承2: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
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单项选择题尼龙的强度尼龙的用途尼龙的神奇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3:法律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法律可以反复适用而不是适用一次,这表明法律具有()。
单项选择题规范性可诉性国家性利导性4:“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
单项选择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适度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5: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 )。
单项选择题革命对象和革命前途相同革命领导阶级和革命指导思想相同革命动力和革命前途相同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相同6:目前一些心脏病患者还无法彻底摆脱病痛的折磨,即便是进行心脏移植,身体也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
新研究发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可造出心脏细胞。
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一研究将为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削弱上述结论?()单项选择题实验发现,如果皮肤细胞和其他细胞一起植入心肌中,则容易出现心脏功能减弱的症状。
被植入的皮肤细胞必须事先进行仔细筛选,否则细胞可能会在病人体内发展成肿瘤,甚至引起并发症动物实验表明,相比其他细胞,皮肤细胞植入心肌后没有出现排斥反应,引起的心律不齐现象有所降低实验中,研究者利用患者的皮肤细胞培养出了心脏细胞,但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造出足够多的新细胞。
7:附近的小区居住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有老人的家庭很少。
但是绿柳路附近却有很多专门经营老年用品的商店,并且生意还相当不错。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是将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原因。
对人类来说,联系和关涉是生活全部意义的来源,因为心灵本身几乎什么都不是,它的意义只来自于它的对某物的关涉性和从属性的意向和趋势,就像胡塞尔所说:“所有的意识都是从属于某物的意识”。
也就是说,人的心灵或者意识都是因为与事物和事件发生联系从而有了意义,孤立的心灵只是一片空白,它本身即是存在也不存在意义。
例如我们只有以正确的方式观看足球赛,它才会是足球赛,否则那将只是一场许多人跑来跑去,反复用下肢触碰一个球状物体的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场景。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正确的存在方式才使得我们得以存在,萨特否认我们有形而上的本体。
他把存在分为自为和自在两个领域,自为是我们自己,自在是我们发现的其他一切事物,包括其他所有的活物。
自在的存在物,比如动物或者石头,它们只能听从塑造它们的物种本能和习惯行事,所以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它们自己。
但是自为却不一样,萨特认为自为本身并不是存在,它只是一种自由的主观可能性,人的意识是以它伸向或指向事物的倾向性而存在的,从而意识的大量特征都以依赖于这些事物而存在,但是对于人来说,所有这些被指向的事物却都不能用来决定性的定义人本身,因为“除了我决定要成为的人,我真的什么都不是”,这就是人的自由。
自由是一种诅咒,意味着无依无靠,意味着不可能有一个永不移动的定点,意味着没有任何既定的道路来引导人救赎自己。
用萨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应该指望自由不是一件极端艰难的事。
他借用克尔凯郭尔的眩晕来说明人意识到自己自由的焦虑:如果我们从悬崖上望下去会感到眩晕,这种眩晕往往表现为一种恶心的感觉,觉得自己会情不自禁又莫名其妙地会往下跳。
理论上如果有人把你牢牢的绑在悬崖边,眩晕感就会消失,因为你知道你不能往下跳了,因而便放松了下来。
而人拥有的自由越多,这种焦虑感就会越严重。
为了逃避这种选择的焦虑,人往往会把长期决定转变为某种现实世界的限制,就像把自己牢牢的绑在悬崖边上,以此来应对自由的广阔无边。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袁晓天摘要:托马斯·阿奎那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哲学思想上将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不仅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论题,在理论构建上更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形成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
在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论阐释上,他不同于之前受柏拉图主义影响较大的哲学家,相反的,强调“存在”在认识论和存在者之构成上的优先地位,对之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存在,本质,存在论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改造形成了经院哲学最典型的上帝主体性学说,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这也影响到了他对于“本质”、“存在”等概念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阐释。
虽然在托马斯之前也已经有过哲学家对于“存在”做了细致的分析,但托马斯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于之前的哲学家,他不同意波爱修等人的柏拉图主义的理解,相反的,对“存在”和“本质”做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
一、存在者与本质在《论存在者与本质》开篇,阿奎那首先对“存在者”和“本质”两个词的普遍意义做出理解,因为从形而上学的基础来看,存在、存在者、和本质这三个概念不能够完全撇开其他的概念去谈,是相互有密切关联的,而在阿奎那看来本质的概念当是出自于存在者。
他先指出“存在者”有两种可理解的方式:其一是“它可以区分为十个范畴”;其二是“它则可以意指命题的真实性”。
前一种理解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后一种则是逻辑层面的解释。
“本质”既是由“存在者”而来,那么它应当是出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它是从形而上学的维度得来的。
第一种理解方式将存在者可以区分为多个范畴,那么本质就是“自然事物所共有的东西”,也就是阿奎那认为的本质是和种、属相关的,存在者之所以在一种内、在一属内,皆是因为其本质而如此的。
在这里,对一事物的抽象和对抽象的再抽象是使我们看清一个本质的关键。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comes before essence)究竟什么是存在主义?其实今天由我来讲也不一定阐释得清。
请记住“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哪怕不理解它的含义,也要记住它就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成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
”通俗一点讲,就是人在一开始时无所谓本质,只是单纯而存在,人来到世界上,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最后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也即获得自己的特质和规定性。
人才成为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
1.人不能一开始就获得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在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
人如果不能进行自由选择,自我谋划,自我创造,他就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他就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已降到了物的“存在”状态。
2.萨特所说的“存在”是人所特有的,人以外的其他物不具备这种存在。
因为所有的物的本质都是预先决定了的,它的特质预先就被规定好了。
比如一粒种子,在长成植物之前,它的一切特质早已规定,我们可以预知它将成为什么样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它的形状、大小、类别早已决定了。
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
(人道主义)一句话,人只能自己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交给自身以外的力量来安排。
所以萨特有一句名言叫,“懦夫自己造成了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
这就是说,懦夫也好,英雄也罢,都不是一开始就是懦夫或英雄的,只是通过自己的选择,自我创造,最后,他成了懦夫或英雄。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自由选择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人。
在各种具体的环境中,都是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的。
上帝死了,人的选择并不存在任何先天模式;环境也不能决定人的自由,而是人自由地创造环境,人是自由的产物。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上帝按照一定程序和一种概念造人,完全像工匠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裁纸刀一样。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藏在神圣理性中某种概念的体现。
▼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
▼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人就是人。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年4月15日),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
存在先于本质问题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种存在主义。
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这些人里面可以举雅斯贝斯和加布里埃·马塞尔(Gabriel Marcel),两个人都自称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
他们的共同点只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不妨说,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
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试拿一件工艺品——例如一本书或者一把裁纸刀——来说,它是一个对此已有一个概念的匠人制造的,他对裁纸刀的概念以及制造裁纸刀的此前已有的工艺(这也是概念的一部分,说到底,即一个公式)心中有数。
因此裁纸刀既是一件可以按照固定方式制造出来的物件,又是一个达到某一固定目的的东西,因为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人会制造一把裁纸刀而不知道它派什么用场。
所以我们说,裁纸刀的本质,也就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先于它的存在。
一把这个样式的裁纸刀或者书籍就是靠这样在我眼前出现的。
我们这样说是从技术角度来看世界,而且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
当我们想到上帝是造物主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把他想象为一个超凡的工匠。
萨特以及他的存在主义
萨特以及他的存在主义说来惭愧,身为一位思政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却连萨特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到了大学,随着有关哲学课程的开展,,才对萨特有了一些认知,但是印象并不深。
直到老师要求写一位哲学家思想的论文时,才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探讨萨特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存在主义。
起初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探寻,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萨特所征服,崇敬之意也越发的深厚。
令我羞愤的是,即使花了挺多的时间去探寻萨特以及其哲学,但是我还是无法真正理解萨特的很多观点,只能对他关于“自我选择论”,“他人即地狱”等论述有些粗略的看法。
尤其是他的人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观点深得我心,一直铭记,在面对生活中遇到抉择时,都会对自己说,遵循你内心的声音,做你的选择,并为此承担。
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哲学家们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90后而言,本身就缺乏对读书的耐性,哲学这种东西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让得我们望而生畏。
但是萨特却能出色地运用了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使存在主义这种抽象晦涩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了,至少连我这样的人都能够粗略的去理解他的存在主义。
他把存在主义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他在小说、戏剧中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揭露现实的荒谬,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启人深思,这样他的文学作品便与同时代人甚至是后代人都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联系,他的哲学也就跳出了玄奥之塔而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变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了。
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自由是这一学说的核心,但他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这里,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
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对现存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二是在意识到人的异化和贬值的情况下,力图恢复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努力。
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事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先于本质,或一份精神病理学档案
作者:赵振杰
来源:《南腔北调》2018年第11期
我读《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
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尤其是两条故事线之间频繁的切换闪回,犹如一块机械摇摆的怀表,引人慢慢进入到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为了营造“催眠”环境,作者有意识地打乱线性因果逻辑链,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事策略来讲故事。
更坦率地讲,作者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无兴趣,更多的是在借助故事呈现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缺失性精神症候,即人在失去重要情感依托时所产生的生理上的“戒断反应”和心理上的“被阉割感”。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急万分地说她儿子夏生突然间“消失”了。
夏生是甘田的一名“患者”,说“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
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华却并不这样认为,她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
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判断力和意志力。
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别,致使母子两人的交谈时常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开始祈求神灵保佑,“雍和宫烧香,天龙寺问卦,风水先生占卜,把易学大师领到家里对着世界地图掐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葬她的失子之痛。
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穿了杰森的伎俩。
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
事实上甘田并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
艾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症”。
在艾冬之前,甘田其实交往过许多女朋友,但大都停留于肉体的欢愉,且恋爱关系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
艾冬是唯一一个打破甘田“百日魔咒”的女友。
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中——过年时长辈的逼婚、父母亲的婚姻“绥靖政策”、恋情曝光后自己的手足无措、小姑生日宴上的争吵、二人世界的美好、以及艾冬走后的失魂落魄……甘田自知艾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瘾”,痛苦正是实施戒断后的条件反应。
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过量而患病住院。
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
几天后,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病理学案例分析。
夏梦华以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爱欲(eros)与死欲(thanatos)。
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乐与满足,人的一切求生、求爱、求乐的欲望都出自爱欲的“快乐原则”;与之相反,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它服从的是“强迫重复原则”。
这两种本能针锋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抛开晦涩的理论不谈,仅就故事本身而言,《夏生的汉玉蝉》亦不失为一篇独具匠心的好作品。
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
在“夏生消失”这条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
在他看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不是儿子夏生,而是母亲夏梦华。
她“那种用力过猛的真诚与热切,使得周遭的人承受不住暗自趔趄——只是她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那些人必会强撑着站稳脚跟,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的样子”。
此外,对于杰森精心策划的降灵会,以及外国巫师所施展的“通灵术”,甘田都能够瞬间识破,专业技术之精湛,可谓是出类拔萃。
然而,在“艾冬消失”这条故事線上,甘田却被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拯救。
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甘田的心理医生。
每当甘田心烦意乱、坐
立不安时,都是艾冬的微信语音在给予他及时而必要的慰藉与安抚。
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沿着甘田医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一路探寻,我们会发现小说中还隐藏着的另一重主题,即关于爱的束缚与放纵。
夏梦华对夏生的爱属于前者,母亲不仅越俎代庖地包揽儿子一切人生抉择,同时还要强行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儿子,这种被束缚的关爱令夏生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长期的压制势必带来更为强烈的反弹,夏生这般消失,无疑是对母亲最为彻底的反抗与否定;而甘田父母对甘田的爱则属于后者。
对于甘田的情感隐私,父母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即便是已过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父母采取的也不过是婚姻绥靖政策。
他们这种无限包容与放纵,某种程度上正是导致甘田“情感混乱”和“婚姻恐惧”诱因。
正如文中甘田母亲的自我反省那样:“我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只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称职。
借口就不找了,我们很抱歉,给了你‘自定义’的人生。
这是另一种艰难——越自由,越艰难。
我们希望你很自我地活着,回头却发现,我们忽视你到了都不知道忽视你的地步”。
由此可见,在亲子关系中束缚与放纵是溺爱之两极,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有意拉开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制造一种间离效果。
作者似乎并不希望读者过多投入到情节之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理性地思考那些有关记忆与遗忘、现实与理想、捆绑与放任、囚困与解脱、实然与应然的生活辩证法,进而在“他者”的镜像观照下审视自身是否也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或是被强力意志压制,或是在以强力意志压制别人,或是释放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抑或是潜抑欲望向“现实原则”妥协……无论你身处哪种境遇,本质上将都是自我抉择的结果。
正如萨特所说,人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
小说结尾处那件跟随夏生一同消失、然后又跟随艾冬一同出现的汉玉蝉,似乎正是对“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具象隐喻——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所有偶然背后都有一个必然与之呼应。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正是你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必然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