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为了确保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规范各科室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明确各级医师手术操作权限,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技术应用管理办法》、《浙江省医院手术分级及审批权限(1996年试行版)》、《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手术类别(2002年版)》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浙江省卫生厅有关规章制度,并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和定期更新本单位的《手术权限目录》及《高风险性有创操作诊疗目录》,各级医师的授权、定期技能评价及资格变更,审定新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可行性等。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类手术及有创操作系指各类开放性手术、微创(腔内)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对手术技术的要求及手术风险性,把手术分为(具体分级参见《浙江省医院手术分级及审批权限(1996年试行版)》、《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手术类别(2002年版)》):1、Ⅰ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风险较小的普通常见小手术及一般中等手术。
2、Ⅱ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风险中等的各种中等手术。
3、Ⅲ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风险较大的各种疑难重大手术。
4、Ⅳ类或特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大的各种手术,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新开展的三类及以上手术。
备注:微创(腔内)手术主要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同时医院依据自身功能与任务制定除手术以外的各种高风险有创操作目录。
三、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准入管理(一)本院对手术及高风险性有创操作的人员资质实施准入管理。
手术权限的获得本院采取分级授权方式。
1、对手术医师开展Ⅲ类及以下等级的手术资质的考评与授权,由科主任负责,科主任应依托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做好手术分级管理工作,根据每位医师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其受聘卫生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考评合格予以授权。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管理要求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管理要求一、总则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要求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涉及手术分级管理的各项工作。
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 制定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确立手术分级管理的目的、原则和实施方式。
2. 划分手术分级,分为一级手术、二级手术、三级手术。
3. 手术级别的确定:根据手术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医疗技术要求等因素确定手术级别。
4. 手术安全措施:对于每一级别的手术,制定相应的手术安全措施,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顺利。
5. 手术队伍组建:根据手术级别确定手术队伍成员,包括主刀医师、助理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
6. 手术设备准备:根据手术级别确保手术所需设备的齐备和正常运转。
7. 手术术前准备:对于每一级别的手术,医疗机构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评估、手术安全检查等。
8. 手术风险评估:在手术前应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9. 手术流程控制:对于每一级别的手术,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手术流程,确保手术过程规范有序。
10. 手术后管理:对于每一级别的手术,应做好术后管理和随访工作,确保术后恢复顺利。
11. 手术质量评价:对每一级别的手术进行质量评价,及时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手术质量。
四、责任分工1. 医院负责人:负责制定和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分级管理的顺利实施。
2. 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指导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3. 医务人员: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执行各项工作,确保手术安全和质量。
4. 护理人员:参与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做好患者护理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五、监督检查1. 建立手术分级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手术分级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2. 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3. 对于严重违反手术分级管理规定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附则本管理要求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需要修订,须报医院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8号)、《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94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组织编写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豫卫医(2016)61号)文件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级依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
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手术。
择期手术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含基础麻醉)或者需要输血时,其手术级别相应地提升一级。
(二)手术医师分级根据手术医师取得相应的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受聘的专业技术职务、从事相关专业的年限,手术医师分级如下:1、住院医师⑴低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担任住院医师2年以内。
⑵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住院医师3年及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担任住院医师2年及以上。
2、主治医师⑴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
⑵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及以上。
3、副主任医师⑴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
⑵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及以上。
4、主任医师(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主持开展一级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开展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开展三级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在熟练掌握三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经授权,可主持开展四级手术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及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及审批制度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及审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管理手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手术质量而设立的制度。
本文将从手术分级、分类管理以及审批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手术分级手术分级是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以及患者的病情来划分手术的等级,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手术风险和安全性。
手术分级可以根据手术切口的深度、手术部位的复杂度、术中所需器械以及手术难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在手术分级中,通常将手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手术为较为简单的手术,术中风险较低,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较小;二级手术为中等复杂度的手术,术中风险较一级手术要高一些;三级手术为高风险的手术,复杂度和风险都较大。
手术分级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手术操作,确保医护人员对手术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得以全面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二、分类管理手术分类管理是对不同手术进行适当的归类和管理,方便医护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手术分类可以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目的、手术特点以及手术涉及的器官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手术部位的分类,可以将手术分为头颈部手术、胸腹部手术、骨骼肌肉手术等等。
根据手术目的的分类,可以将手术分为治疗性手术、预防性手术、修复性手术等等。
根据手术特点的分类,可以将手术分为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等等。
根据手术涉及的器官系统的分类,可以将手术分为心脏手术、神经手术、泌尿系统手术等等。
分类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监控,对手术操作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和督促,全面提升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审批制度手术审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手术的必要性、适宜性和安全性而建立的制度。
在手术审批制度下,医生需要提交手术申请,由医疗机构的专家组织对手术申请进行综合评估和审查,确保手术的风险可控,手术的效果明显,并符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手术审批制度可以有效控制非必要手术的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和经济负担。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规定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手术管理,提高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医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手术室,对临床科室开展的手术进行管理。
第三条手术分类分为一级手术、二级手术和三级手术。
第四条手术应按照手术病种和手术危险程度合理分级。
第五条手术的分级应由主治医生负责,并报相关科室的会诊意见。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委员会,负责审核手术的分级,制定手术分级方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保障手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和质量。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信息管理系统,对手术进行全程记录和追踪。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手术事故进行及时处置。
第二章一级手术管理第十一条一级手术是指对患者危害较小,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和技术支持的手术。
第十二条一级手术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皮肤、黏膜切开引流术、缝合术、皮肤病损切除术等。
第十三条一级手术由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主治医生负责,辅助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培训和资格。
第十四条一级手术的风险评估应当在手术前进行,要求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第十五条一级手术的术前准备应当充分,确保手术器械、药品等的准备齐全。
第十六条一级手术的术中监测应当严格,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
第十七条一级手术的术后处理应当严密,定期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一级手术进行质量评估,追踪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第十九条对于一级手术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当及时汇报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做好事故处理和记录。
第二十条一级手术的费用应当公开透明,避免虚高和变相收费。
第三章二级手术管理第二十一条二级手术是指对患者危害较大,手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较高水平技术和设备支持的手术。
第二十二条二级手术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腹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关节镜手术等。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3)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将手术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十一、手术监督与评价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手术监督与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手术质量。
(1)设立手术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手术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2)建立手术质量评价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合理规划手术室规模和数量,确保手术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
(2)加强手术器械、耗材的采购和管理工作,确保手术物资的质量和安全。
(3)优化手术排班制度,合理分配手术人员,提高手术室利用率。
2.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资源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手术需求的变化。
(1)定期分析手术资源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3)定期进行团队协作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六、患者权益保障
1.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前,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向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详细说明手术风险、手术方案和替代治疗方案。
(2)取得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同意,并做好相关记录。
(3)对未同意手术的患者,应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保障患者权益。
(2)在手术高峰期,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手术间、调整手术时间等,缓解手术压力。
(3)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手术资源能够迅速、有效地投入使用。
八、手术信息化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手术信息化建设,提高手术管理效率。
(1)建立手术信息系统,实现手术预约、手术排班、手术记录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2)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病历资料、手术方案、手术风险评估等信息的共享。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一、手术分级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目的加强我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我院手术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范围适用于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工作。
3.定义3.1 手术分级3.1.1 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获取或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者治疗措施。
根据手术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或伦理风险不同,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资源消耗较多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资源消耗多或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手术。
3.2 手术医师及手术权限的要求3.2.1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发〔2022〕18号)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授权制度,根据手术级别、专业特点、术者专业技术岗位和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及培训情况综合评估后授予术者相应的手术权限。
三、四级手术应当逐项授予术者手术权限。
手术授权原则上不得与术者职称、职务挂钩。
3.2.2 手术科室在每例四级手术实施前,应当对手术的指征、方式、预期效果、风险和处置预案等组织多学科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并按规定记录,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
3.2.3 开展省级以上限制类医疗技术中涉及手术的,按照四级手术进行管理。
3.2.4 遇有急危重症患者确需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时,如现场无相应手术权限的术者,其他术者可超权限开展手术。
3.2.5 对于四级手术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等情形的,应当在发生后3日内组织全科讨论,讨论结果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手术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手术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安全,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分级管理是指根据手术的难度、风险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将手术分为不同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手术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手术分级的目的在于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手术分级管理中,通常将手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手术、二级手术和三级手术。
一级手术是指常规手术,风险较低,操作相对简单;二级手术是指中等难度的手术,风险适中;三级手术是指高难度的手术,风险较高。
针对不同等级的手术,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于一级手术,可以在普通手术室进行操作;对于二级手术,可能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可以在专科手术室或综合手术室进行操作;对于三级手术,由于其风险较高,通常需要在综合手术室或专科手术室进行,同时需要专家团队的协助和监督。
二、审批制度审批制度是指对于手术的实施,患者需要获得医疗机构或相关部门的批准或许可。
审批制度的设立是由于手术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保证手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审批制度通常由医疗机构的医务部门或专门的手术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
患者在决定进行手术之前,需要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和检查结果,并经过医生的初步评估。
然后,医疗机构或委员会将根据手术的难度、风险、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并作出是否批准手术的决定。
审批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防止不必要的手术,减少手术风险和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同时,审批制度也是医疗机构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确保手术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实际操作中,审批制度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患者有权了解自己手术的批准进程和结果,并可以提出异议或申诉。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第三条医疗机构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管理工作。
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手术分级及授权管理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分歧,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进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进程复杂程度普通、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与机构级别和登记的诊疗科目相符的手术。
第九条三级医院可以开展各级手术,重点开展三、四级手术。
第十条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
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二级甲等医院如具备开展甲级手术的必要条件(包括场地、人员、设备等)的,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开展部分四级手术。
登记有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四级手术项目,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展。
第十一条一级医院(含卫生院)可以开展一级手术。
具备麻醉科设置,并拥有性能良好的急诊抢救设备的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如开展与其诊疗科目相适应的二级手术项目,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向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展。
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及审批制度
(2)确保所有手术记录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手术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名称、手术日期。
(2)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手术风险评估。
(3)手术过程描述、术中用药、术中变更情况。
(4)术后处理、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术后恢复状况。
(1)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手术规范和技能的基础培训。
(2)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手术技能提升培训。
(3)针对特殊手术或新技术,组织专题培训和研讨。
2.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操作技巧、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处理等。
六、信息管理与记录
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手术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手术相关信息的准确记录和高效管理。
(2)手术团队协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3)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长期疗效。
(4)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反馈。
十八、总结
本制度旨在规范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强化手术审批流程,提升手术质量,确保患者安全。通过培训与教育、信息管理与记录、监督管理与质量评价、资源保障与设备管理、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合规与伦理、跨学科协作与多专业支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反馈与改进机制、监督与评估等多方面的措施,构建一个全面、科学、高效的手术管理体系。
七、监督管理与质量评价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手术监督管理机制,对手术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
(1)设立专门的手术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价手术质量。
(2)定期对手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2.质量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
(1)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掌握情况。
医院手术分级审批管理制度
1.对于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病例,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和实施手术方案。
2.加强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综合诊疗能力,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3.定期组织多学科协作案例讨论,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十四、持续优化与反馈
1.医院应建立持续优化机制,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价和患者反馈,不断改进手术分级审批管理制度。
十二、特殊手术管理
1.对于罕见病种、新开展手术、高风险手术等特殊情况,医院应制定专门的管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2.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术前评估和咨询,确保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对于特殊手术,应增加术前讨论和审批的层级,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十三、手术资源配备
1.医院应根据手术分级和手术量,合理配置手术间、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
3.加强对手术档案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保障患者隐私权益。
二十二、政策更新与培训
1.医院应关注国家及地方政策更新,及时调整手术分级审批管理制度,确保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2.定期组织政策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政策要求。
3.通过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分级审批管理制度的认识,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2.定期对手术科室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科室评价和医务人员绩效的重要依据。
3.对违反手术分级审批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二十一、档案管理与存档
1.医院应建立完整的手术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手术相关资料的真实、完整、可追溯。
2.对手术预案、手术记录、术后总结等文件进行规范安全性和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十一、跨科室协作
1.对于涉及多个科室的复杂手术,应建立跨科室协作机制,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安全管理的紧要构成部分,以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效率,优化手术资源的利用。
该制度规定了手术适应症、手术操作方式、手术安全掌控措施、手术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实在要求,以保证手术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牢靠性。
一、手术分级标准1、一级手术:如一般小型手术,例如皮肤囊肿、疖肿、痔疮小手术等,拥有较低的风险,仅需要简单的麻醉或局部麻醉,通常不需要住院,属于日间手术。
2、二级手术:如中型手术,例如阑尾炎、胆囊炎等,需要全身麻醉,在手术前需要严格的术前检查和准备,术中需要专业医生的手术操作,术后需要察看和护理。
3、三级手术:如大型手术,例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需要高度的技术和阅历,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多而杂性,需要全方位的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及术后护理。
二、手术适应症在订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需严格依照适应症范围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有些病情比较细小的患者,可能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可以实行其他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三、手术操作方式不同的手术分级,需要采纳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
对于一些低风险的手术,可以采纳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的方式,操作时间也相对较短。
但对于高风险的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并可以在术前进行评估,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手术安全掌控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必需实行一系列的安全掌控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首先,必需对手术的安全环境进行评估,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净化,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其次,必需严格掌控手术器械和耗材的质量,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同时,必需对手术医生和护士进行严格的职业培训和质量掌控,以保证他们在手术过程中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五、手术评估与反馈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手术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并适时汇总反馈,以便于在以后的手术中进行总结、提高,诊断出问题并适时改正。
综上所述,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手术安全掌控体系的紧要制度,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充足度,使医疗服务更加安全、规范、科学。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为加强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江西省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等,结合我院实际和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级本制度所指手术主要包括各种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有创操作。
依据手术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医师手术权限根据医师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在审核其专业能力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
(一)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含3年),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内者,可实施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二级手术。
(二)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含3年),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年以内(含2年)者,可实施二级手术。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2年以上者,在熟练掌握二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三级手术。
(三)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含3年),可实施三级手术。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负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者,在闇练把握三级手术的基础上,可实施难度和风险较小的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科研工程手术。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可实施四级手术、新技术手术及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审批制度
一、总则
为确保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手术分级
1.根据手术风险程度、技术难度和资源消耗,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风险较低,技术难度较小的手术;
二级手术:风险中等,技术难度一般的手术;
三级手术:风险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师在手术技术和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十六、法律法规与伦理审查
1.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手术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手术活动合法合规。
-定期对医师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建立伦理审查制度,确保手术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手术伦理审查机制,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
十四、术后随访与评价
1.医疗机构应建立术后随访制度,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长期跟踪。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随访结果作为手术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和改进手术技术。
2.医师应认真分析术后随访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
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医师和科室的绩效考核。
七、手术记录与档案管理
1.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手术步骤、用药、出血量、术中意外及处理措施等。
-手术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不得有任何遗漏;
-手术记录应由手术医师签名确认。
2.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手术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可追溯性。
-手术档案包括手术申请表、手术安全评估、手术记录、术后随访记录等;
六、手术安全评估
1.医疗机构应对每一例手术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手术风险可控。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为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加强各级医师施行手术的责任心,达到安全满意的治疗效果和培养外科医师的目的。
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规定,参照有关资料,结合我院实际,在广泛征求各临床科室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定。
一、分级管理原则1、各科室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2.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相应调整其手术范围。
3.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4.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二、手术分类1、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系指各类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一)一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及各级科研项目。
(二)二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三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四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2. 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
①被手术者为特殊社会关系人员(如:高级干部、著名人士、境外人员或对医院工作有特殊影响的人员等)②因手术可致容貌改变或身体致残。
③可能引发司法纠纷者或院外转入病员。
④同一病人在住院期间再次手术或因第一次手术不成功而采取弥补性手术措施。
⑤高风险手术或新开展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⑥外院医师来院手术。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1. 低年资住院医师(取得相应资格,从事住院医师临床专业岗位三年以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担任一级手术的术者。
2. 高年资住院医师(取得相应资格,从事住院医师临床专业岗位三年以上):可担任一级手术的术者,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担任二级手术的术者。
医院手术分级与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分级与管理制度一、手术分级手术分级是按照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将手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手术、二级手术和三级手术。
1.一级手术:指常规手术,手术复杂程度低,风险小。
如拔牙、缝合伤口等。
2.二级手术:指手术复杂程度适中,需要更多专业技术支持的手术。
如拆除异物、切除肿瘤等。
3.三级手术:指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需要高级专业技术支持的手术。
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
通过手术分级,可以实现手术资源的合理调配,将高风险手术集中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二、手术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是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等方面。
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手术是否适合患者,以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
手术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合并症等。
评估病情的严重性有助于确定手术的急缓程度。
2.身体状况评估: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等。
评估身体状况有助于判断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3.手术风险评估:包括手术本身的风险和手术后的风险。
评估手术风险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可以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三、手术管理手术管理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器械、药物等进行全面管理的措施。
1.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病历评估、手术安排、手术前准备等。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并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2.术中管理:包括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感染控制、术中监测等。
术中要严格控制手术操作规范,保持手术场地的洁净,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做好患者术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术后管理:包括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
术后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预防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通过手术管理,可以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泉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为了确保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规范各科室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明确各级医师手术操作权限,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甘肃省医院手术分级及审批权限》、《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手术类别(2002年版)》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甘肃省卫生厅有关规章制度,并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和定期更新本单位的《手术权限目录》及《高风险性有创操作诊疗目录》,各级医师的授权、定期技能评价及资格变更,审定新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可行性等。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二、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类手术及有创操作系指各类开放性手术、微创(腔内)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对手术技术的要求及手术风险性,把手术分为:1、Ⅰ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风险较小的普通常见小手术及一般中等手术。
2、Ⅱ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风险中等的各种中等手术。
3、Ⅲ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风险较大的各种疑难重大手术。
4、Ⅳ类或特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大的各种手术,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新开展的三类及以上手术。
三、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准入管理(一)、本院对手术及高风险性有创操作的人员资质实施准入管理。
手术权限的获得本院采取分级授权方式。
1、对手术医师开展Ⅲ类及以下等级的手术资质的考评与授权,由科主任负责,科主任应依托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做好手术分级管理工作,根据每位医师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其受聘卫生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考评合格予以授权。
2、对开展Ⅳ类及以上手术等级的手术资质的考评与授权,由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予以授权。
3、第二类、第三类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资质要求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或相关行业要求执行。
4、各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对本科室人员开展高风险有创操作的人员资质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予以授权。
5、护理部负责对护理人员开展高风险有创操作的人员资质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予以授权。
6、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至少每三年应组织科室与专家对医师进行一次技术能力再评价与再授权,再授权是依实际能力提升而变,职称晋升变动不作为主要依据。
(二)、手术及有创操作人员资质权限考评依据1、医师定期考核合格,符合医院《手术分级管理人员资质一览表》及《高风险有创操作人员资质一览表》作为人员准入的基本要求。
2、近三年内开展手术权限范围内最高级别的手术量超过科室同级医师的平均值,且无严重医疗缺陷发生,方可申请开展高一级别手术。
3、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获得专项手术(操作)技能,或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可获得专项资质授权。
4、经医院或科室培训考核的应有培训、考核记录。
四、手术及有创操作医师分级依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低年资住院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工作三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二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工作满三年及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满二年及以上者。
3、主治医师或临床博士生毕业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4、正、副主任医师五、各级医师手术及有创操作范围(权限)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帮助下,首先应熟练和主持一类手术(每年有具体例数记录),以后逐步掌握二类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持二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熟练掌握三类手术。
3、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争取逐步开展四类手术。
4、正、副主任医师:主持四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或新引进的重大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并指导三类手术。
5、新进医师:新调入聘任的各级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前应根据“考核意见”核定权限。
6、进修医师:由科室根据其职称和实际能力经考核后参照上述原则确定手术权限并报医务科批准后执行。
各科室应根据外科手术技术操作常规,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前提下,根据医师的技术资质(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其实际能力水平,确定医师所能实施和承担的相应手术的范围与类别。
手术医师在新获得高一级手术权限资质时,应在上级医师现场指导下,逐步开展。
上级医师有义务对下级医师开展业务技术进行指导。
各类探查手术原则上应该由二级医师及以上的人员担任。
各级医师手术权限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同时必须符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准入资格,尤其手术主持人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六、手术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手术主刀医师、审批医师应及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署意见。
1、常规手术①Ⅰ、Ⅱ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审批(主治医师不在情况下,由指定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审批)。
②Ⅲ类手术: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审批。
③Ⅳ类择期手术、疑难危重病人手术、毁损性手术、高风险手术、本院新开展的重大手术:术前需进行科内讨论,必要时可申请医务科主持跨学科术前讨论,科主任根据病例讨论意见在《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单》上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审核,并由分管院长审批。
毁损性手术(即破坏性手术)包括毁容、截肢、重要器官摘除等手术。
节假日和夜间急诊时,由科内最高级别值班医师初核同意,报告科主任或医疗组组长审核后并报医院总值班批准。
2、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①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②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领导人;③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④无主患者、已经或可能引起医疗或司法纠纷的;⑤同一病人因术后并发症等原因需进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⑥大器官移植手术;⑦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应严格按我院《关于外请医师会诊及手术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非本院医师不具备手术权限、技术水平,而为病人或家属自行要求外请专家者除外。
)。
以上手术,术前需进行科内讨论,必要时可申请医务科主持跨学科术前讨论,科主任根据病例讨论意见在《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单》上签署意见、报医务科审核后,并由分管院长审批。
属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应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监控管理制度》。
3、急诊手术:①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通知并施行手术。
②若属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或术中)发现手术权限超出值班医师手术权限级别时,应按规定报告上级医师处理或审批,必要时再逐级上报。
原则上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
③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力与责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医务科(总值班)汇报。
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
4、外出会诊手术:本院医师受邀请到下级医院指导手术,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外出手术医生所主持的手术不得超出其按本规范规定的相应手术级别。
5、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涉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操作应遵循《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填写《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申报表》,经医院审批同意后方能开展。
高风险项目的第一例手术,科主任组织科内讨论,并填写《重大疑难手术审批报告》,签署同意意见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备案并提交业务副院长或院长审批。
五、术中紧急替代规定l.手术中若发生手术人员尤其是术者因某些意外情况不能坚持完成手术时,由其下一级医师(第一助手)替代其完成手术;2.若后者没有能力完成该手术,则需向其所在的病区主任或科主任报告,请求派相应的医师上台。
七、手术审批程序1、手术前,主刀医生必须亲自与病人本人或直系亲属谈话,使病人及家属(必须是经病人授权的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必要时与病人单位领导谈话并签字。
2、经管医生填写《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单》或《新项目审批单》后交科主任。
3、科主任负责召集相关人员进行术前讨论、术前小结,将讨论意见填入审批单,科主任签字。
4、经管医生携带审批单、住院病历至医务科。
医务科应进行仔细审查、综合评估,包括审核手术医生资格及权限、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病历书写等内容,审核后由分管院长审批(或指定人员代批),审批单留存住院病历中,医务科做好备案登记。
八、监督管理1、各科室及各级医师要严格执行本规范。
2、医务科负责《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发现违反以上规定者,有权停止手术,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对由此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应按院规(或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相应的责任。
3、违反本制度及相关规定者,根据情节轻重,将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手术资质降级、取消手术资格、经济处罚等相应处分。
4、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手术级别降一级执行,直至取消手术资格;重新恢复手术级别,须由个人申请、科室讨论同意并经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考核后裁定。
①发生一起经法定部门鉴定为三级、四级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②发生两起经法定部门鉴定为三级、四级医疗事故的;③发生一起经法定部门鉴定为一级、二级医疗事故的次要责任人或轻微责任人;④其他,如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出现多次严重医疗缺陷。
5、医院或医师超范围(或超权限)手术的审批程序:由手术科室根据其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向医务科提出书面申请,经医务科或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同意后方可施行手术,必要时上报区卫生局备案。
6、属科研项目手术必须征得患者或被授权的直系家属同意。
7、涉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第二、第三类医疗技术,必须向医院提出申请,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