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CT学习:图片解析及疾病诊断
肺窗男性,22岁,突然高热、寒颤、咳嗽、胸痛2天。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右肺上叶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影,其内见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急,有高热、寒颤、咳嗽、咳铁锈色痰。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充血期病灶密度较淡、周边密度更低,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支气管气相。
3、增强扫描病灶内血管呈树枝状明显强化。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充血期)肺窗纵隔窗男,25岁,咳嗽,黄痰,痰中带血,发热,体温38.5度。
肺窗示右肺下叶大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纵隔窗示致密影密度不均,内见条状透亮影(即支气管气像)。
(1)病史及临床表现。
(2)肺内实变阴影呈肺叶或段分布。
(3)呈肺段分布者边缘模糊。
(4)空气支气管征。
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女性,26岁,淋雨后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5天左肺下叶密度增高,均匀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低密度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左肺下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血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实变,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男,37岁,高热寒战、咳嗽、胸痛3天。
右肺上叶高密度实变影,病变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内见低密度空气支气管征,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肺窗男,5岁,发热,咳嗽三天。
双肺下叶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小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片状高密度影间可见类圆形低密度透亮影。
医学影像学(第8版)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四节 疾病诊断-纵隔病变、胸膜病变、胸部外伤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肋骨骨折
X线:可见肋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CT:
可敏感发现肋骨及肋软骨骨折 三维CT重组图像尤为重要 可伴肺、胸膜腔及软组织等的创伤性改变
肋骨骨折:X线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b
左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MRI表现
a.T1WI可见左后上纵隔巨大类圆形肿块影,呈低信号(↑);b.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囊性肿块
➢ 种类:以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等常见 ➢ 特点:定位很重要,多与起源器官关系密切,准确定位有助于推断来源 ➢ 影像表现:X线诊断价值有限;CT与MRI诊断价值很大,CT上多呈水样
密度,当囊液内富含蛋白成分或囊内出血时,亦可为软组织密度,但增 强扫描无强化可资鉴别;MRI上常表现为T2WI上很亮的高信号影,同时 MRI对发现囊内出血较为敏感,增强时囊内无强化
常受累,可伴有胸膜转移;增强检查常呈不均匀强化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b
侵袭性胸腺瘤:CT平扫与增强
a. CT平扫示左前上纵隔不规则肿块影,密度不均;b. CT增强示不均匀强化,内见囊变坏死区(↑)
CT值可达-100HU以下)、钙化、牙齿及脂-液平面,有助于作出诊断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纵膈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分区法常见肿瘤的好发位置
2.形态、边缘及密度
形态与边缘
• 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锐利清晰,与邻近 结构界限清楚,脂肪间隙存在 • 恶性肿瘤常为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较大时与邻近结构的脂肪层常 消失,附近的骨骼呈侵蚀性破坏
密度
囊性病变(
含液性肿块)
病变呈水样密度,CT值常为0HU~20HU,见于甲状腺囊肿、胸腺囊肿、 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
40-60岁
胸腺组织几乎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故CT
值为脂肪密度
内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为残留
的胸腺组织
直径一般不超过7mm
正常胸腺CT表现
60岁以上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CT值 为脂肪密度 体积缩小
胸腺瘤
•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 胸腺组织 • 【临床与病理】
实性病变
( 软组织密度肿块)
病变呈软组织密度,CT值常为30HU~50HU或以上,见于甲状腺肿、胸 腺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脂肪类病变
(含脂肪性肿块)
病变CT值一般为负值,其范围常为-80HU~ -50HU,常见于皮样 囊肿、畸胎瘤、脂肪瘤
3、活动性: 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支气管囊肿则随呼吸运动而与气管活动 一致。
男 61岁 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
平 扫。 右 值上 约睑 下 垂
月 。
M 52Y
,
CT
5 38Hu
前 纵 化 隔 , 内 增 见 强 一 后 占 约 位 , 明 显 。均 匀 强 93Hu
•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 构的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 以肿瘤多见。 •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转移瘤较 常见。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通常包括纵隔内各 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食 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起源的良、恶性肿瘤。
纵隔的影像解剖
• AP窗的内缘由食管、气管、左主支气管构成。
主肺动脉(AP)窗
• 在正常的正位胸片上,主肺动脉窗是主动脉结下方和肺动脉上方 之间的浅凹轮廓。
• 主肺动脉窗异常的凸起(外凸)提示肿块起源于或累及正常存在于 主肺动脉窗的结构。
• 与后联合线相比,脊柱旁线位于下胸部,一般自第8肋到12肋。
左右脊柱旁线
• 脊柱旁线的异常提示后纵隔肿块,包括血肿、神经源性肿瘤、主 动脉瘤、髓外造血、食管肿块,以及骨赘。
奇静脉食管隐窝
• 奇静脉食管隐窝由右肺下叶内后部与心后纵隔相交的界面形成。 • 奇静脉食管隐窝从隆突下区延伸到下方的横膈。 • 奇静脉隐窝的变形可由食管肿块、食管裂孔疝、左房增大、淋巴
胸骨后间隙
• 胸骨后间隙指胸骨后方一正常透光区,仅见于侧位胸片。与CT上 血管前间隙相对应。
• 胸骨后间隙的消失提示前纵隔肿块、右心室扩张或肺动脉增宽。 • 胸骨后透亮间隙的扩大可见于肺气肿。
左上肋间静脉(LSIV)
• 左上肋间静脉(LSIV)是一根正常的静脉血管,但在胸片上并不常见。 • 当出现时,左上肋间静脉形成主动脉乳头,在正位胸片上表现为
中纵隔的结构包括
• 中纵隔的前界是心包前缘,后界是心包后缘和气管的后壁。 • 中纵隔的结构包括: • 心脏和心包。某些学者把心脏归于前纵隔。但从鉴别诊断的角度
考虑,心脏和心包归为中纵隔,因它们与其中的其他血管结构有 更多的共同点。 • 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
中纵隔的结构包括
• 大血管包括:SVC(上腔静脉) IVC(下腔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头 臂血管。
纵隔的影像解剖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纵隔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诊断准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CT的诊断价值
·79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许尚文,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胸部及心血管CT/MR诊断。
E-mail:***************Value of CT in Mediastinal8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图1A 男,64岁,前纵隔占位,大小约4.8×3.4cm,边界清,病灶内多发钙化影(黑色箭所指),术后病理证实为中级别非典型类癌;图1B 男,52岁,中纵隔占位,大小约7.7×4.8cm,边界模糊不清,动脉期示肿块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并侵犯上腔静脉(白色箭所指),前纵隔见一肿大 淋巴结影(黑色箭所指),最终病理诊断是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图1C-图1D 男,50岁,纵隔内气管隆突下方占位,边界不清,大小约4.8×3.1㎝,密度不均;动脉期示肿块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一迂曲走形血 管影(白色箭所指);镜下示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排列松散,核深染,瘤区无明显坏死区(HE×400),术后病理证实为低级别典型类癌;图1E-图1F 男,37岁, 中纵隔巨大占位,大小约11.0×7.0cm,动脉期示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央可见片状无强化的坏死区域(白色箭头指),最终病理诊断是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肝胃间隙见一肿大淋巴结影(黑色箭所指)。
1A 1B 1C1F1E3 讨 论 原发性MNEC比较少见,大多数为恶性,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1)[5]。
在本组病例当中,发病年龄范围在31-72岁,中位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2.5:1,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WHO分类及有关文献报道MNEC多数为不典型类癌[4],但本组病中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最多。
MNEC常不伴有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首发症状以咳嗽、胸痛为主,少数患者会伴随有神经内分泌异常表现,如出现哮喘、腹泻等类癌综合征[6];当肿块体积较大时,邻近纵隔结构受压或受侵犯则会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详解纵隔肿瘤以及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1 肿瘤的部位:起于纵隔某种组织的肿 瘤,有其好发部位。所以根据肿瘤部位常可 推测肿瘤的类别。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骨折 气胸/血胸/血气胸 肺挫伤 肺裂伤/血肿 气管支气管损伤 纵隔气肿/血肿
肺与纵隔影像诊断
(一)各种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胸部各组织结构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四)呼吸系统各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表 现
一、 胸内甲状腺肿 (Endothoracic Goiter) (intrathoracic goitre)
前纵隔上部多发,颈胸征。 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可随吞咽移动 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 可有钙化及囊变 可有内分泌异常症状
胸内甲状腺肿
颈胸征
(二)胸腺瘤(Thymoma)
1、纵隔肺门多个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肿块,呈 分叶状,向纵隔双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但 很少为单侧。 2、气管受压移位、变窄。 3、可向肺内及胸膜、心包浸润,引起积液。 4、中等强化.
恶性淋巴瘤
冰冻征
淋巴瘤
(五)后纵隔肿瘤(neurogenic T.)
神经源性肿瘤 为后纵隔肿瘤中最常见者 部位:好发于后上纵隔,侧位片上与脊柱重叠。 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锐利 密度:均匀略低。
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中少数可有甲状腺功能亢 进的症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肿块
定位
定性
CT和MRI较胸片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可以决定肿瘤组织特性, 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间 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 等方面有十分重要价值。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
侵袭性胸腺瘤
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 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 胸水,侵犯心包出现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极不规则,常见包绕 血管生长,与血管间界限不清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见不 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明显。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 组织肿块影,呈浸 润性生长,边缘不 规则,侵及胸膜引 起胸水。
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 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 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X线:正位胸片主要表现为双侧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非对称性,
边缘清楚,呈波浪状;生长迅速,很快融合成团为其特征。
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部正位(A)示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分叶状;胸部侧位(B) 示纵隔内肿块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纵隔间隙
• 胸骨后间隙 • 血管前间隙 • 气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在下界平面,有时可见升主动脉后方的心 包上隐窝,不要误为肿大的淋巴结)
• 隆突下间隙 • 隔脚后间隙
正常胸腺
•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 • 主动脉弓与主肺动脉的层面 • 左右两叶 • 形状似箭头,尖端指向胸骨 • 边缘光滑或波浪状
纵隔异常CT表现
一、形态的改变 → 纵隔增宽
心脏大血管的异常扩张 纵隔内占位
二、密度的改变
1、脂肪密度病变 2、实性病变 3、囊性病变 4、血管性病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纵隔病变 指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
内结构的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 病变。
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纵隔型肺癌 CT及 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患者分别实行CT及MRI诊断,观察诊断效果。
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纵隔型肺癌所进行的诊断中,CT及MRI都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互补性,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及MRI;诊断价值纵隔型肺癌是一种肺部肿瘤疾病,患者发病后,其支气管会受到严重阻碍,会使肺上叶处于完全不张状态,使病变产生于纵隔表面,进而引起纵隔肿瘤。
由于该病症发病部位位于患者肺内,并且纵隔旁肿块和纵隔肿块的影像征象较为相似,因此检查期间很容易产生误诊现象,不仅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对诊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非常关键[1]。
本次研究就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41-75岁,年龄均值为(59.33±2.06)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研究,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意识模糊以及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急性病症患者;排除中途退出以及耐受性较差患者。
1.2方法CT检查:选择64排螺旋CT机。
参数设置:扫描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5mm,重建间隔1mm。
于患者屏气状态下展开扫描,自胸廓上口直到肺底进行扫描。
之后则可以展开增强扫描,使用双通高压注射器注射80-100毫升碘海醇,速率为3.0ml/L,延迟22秒、60秒分别实行动静脉期扫描。
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后行MPR处理。
MRI检查:选择MRI扫描仪,体线圈,首先展开平扫,横轴面自旋回波(SE)序列:TR/TE为600 ms/9 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TE为2500 ms/83 ms,主要包括横断位、冠状位T1WI、T2WI或加脂肪抑制序列T2WI,之后则可展开增强扫描,使用0.1 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患者实行肘静脉团注,速率为2ml/s,10秒后则可展开无间断连续图像采集。
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纵隔包括多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因此当其发生病变时将会产生较为复杂的特点。
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临床影像学,如X 线等无法准确、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与具体情况,因而无法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得临床医生无法有效开展治疗工作[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临床中医生多使用CT 进行诊断,试图加强对诊断工作的干预,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依据,为治疗提供可靠保障[2]。
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 特征性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前纵隔病变患者42例。
男25例,女17例;年龄29~57岁,平均(43.1±5.2)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5±0.2)年。
其中患者为胸闷症状12例,气促症状8例,胸痛症状4例,咯血症状9例,咳嗽症状3例,吞咽困难症状6例。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实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前纵隔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精神疾病,具有清醒意识;③未患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或者恶性肿瘤疾病;②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目的与方法;③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方法:患者入院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理检查与CT 扫描诊断。
①病理检查:医生制定严格的病理学检测方案,并按照《病理标本的检查及取材规范》的相关标准与步骤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
②CT 扫描诊断:进行扫描诊断前,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此来确保检测图像的质量;选用Emotion 16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的胸部进行常规扫描诊断,使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充分暴露胸部。
将CT 扫描的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150mA,螺距比设定为1.5,层厚设定为5.0mm,扫描的范围包括胸廓至肺底;对部分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首先为患者注射100mL 的碘海醇注射液,以3mL/s 的速度进行注射。
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
24论 著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10期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形式,发病率低,起病隐蔽,较易与其他纵隔疾病发生混淆,造成误诊,不利于临床治疗[1]。
因此,术前的正确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尤为重要。
本文回顾分析13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 影像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认识,减少对其的诊断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平均(59±5)岁。
偶有咳嗽、声嘶、呼吸困难4例,偶有咳嗽伴痰中带血2例,胸闷、胸痛4例,声嘶伴胸闷、胸痛7例。
咳嗽、胸闷伴消瘦1例。
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
1.2 仪器与参数采用GE Brightspeed 16排CT 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扫描结束后自动减薄重建为1.25mm 层厚,并将数据导入GE AW4.3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横断面、二维或三维重建观察。
曝光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秒。
13例均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2.5~3.0ml/s,注射后30~60s 行双期增强扫描。
2 结果本组13例均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位于纵膈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9例位于前上纵膈,4例位于中、后纵膈。
13例边缘呈浅分叶或棘状突起,未见毛刺。
5例平扫密度不均匀,8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见钙化。
9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病灶中央液化坏死,4例均匀强化。
8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3例远处肺野见阻塞性肺炎,11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见肺内转移瘤,7例伴发胸腔积液。
2例可见肋骨、胸椎多发骨转移。
病例之一见图1A-F。
图1A 平扫肺窗 图1B 平扫纵隔窗图1C 动脉期 图1D 静脉期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及误诊分析黄进相,黄启良,彭 波,谭林芬,骆远航(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31)【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率。
纵隔大血管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分析
纵隔大血管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2T16:01:32.9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丁红磊1 丁红岩2 何春来1 [导读] 识别这些变异与畸形对于纵隔病变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93381部队场站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目的:讨论纵隔大血管变异与畸形的CT表现。
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依据表现进行诊断。
结论: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常可取代血管造影。
常见的血管变异与畸形有右位主动脉弓,永存左上腔静脉,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双弓,奇静脉扩张及主动脉弓缩窄等。
识别这些变异与畸形对于纵隔病变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纵隔大血管变异;畸形;CT胸内血管包括上腔静脉及其属支,主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肺静脉的变异可改变纵隔的X线表现。
一些病人因为某些原因如肿大淋巴结或肺肿块而做CT检查时偶尔发现血管变异;另一些病人是因血管变异在胸片上酷似纵隔肿块而做CT检查。
这些情况下,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常可取代血管造影。
常见的血管变异与畸形有右位主动脉弓,永存左上腔静脉,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双弓,奇静脉扩张及主动脉弓缩窄等。
识别这些变异与畸形对于纵隔病变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右位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为最常见的主动脉弓畸形,可以单独存在,或并发于其他先天性血管畸形。
按照 Eawards双主动脉弓胚胎发育的假设,正常时,右侧动脉弓在右锁骨下动脉远端中断,形成正常的左位主动脉弓;如在左侧主动脉弓某处中断时,则形成右位主动脉弓。
CT增强扫描显示右位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和食管的右侧,位置通常较高。
在无名静脉水平,某些病例右弓的走行方向呈前后方向。
右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者可见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左后方,从一个大的主动脉憩室发出,向左上行走,位于气管和食管的左后方。
纵隔常见疾病的CT表现
7 隆突下LN
8 食管旁LN
10R 右气管支气管LN
10L 左支气管旁LN
11R 右肺内LN
11L 左肺内LN
整理课件
28
纵隔淋巴瘤
整理课件
29
纵隔淋巴瘤
整理课件
30
何杰金病
整理课件
31
结节病
整理课件
32
囊性胰腺癌转移
整理课件
33
纵隔淋巴结结核
整理课件
34
神经纤维瘤 典型平片定位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11
纵隔常见肿瘤(样) 病变示意图
1、胸腺瘤及畸胎瘤 2、神经源性肿瘤 3、淋巴瘤 4、胸内甲状腺 5、支气管囊肿 6、心包囊肿 7、食管囊肿
整理课件
T4
12
〈一〉实性肿块 平扫CT值≥ 40Hu ,+C
病变
部位
形状
密度
邻近
胸内甲状腺 上纵膈多气管前 类圆形、扁平 可囊变、钙化 气管受压、移位
整理课件
49
胸腺脂肪瘤
整理课件
50
典型畸胎瘤
整理课件
51
〈四〉血管性肿块 血管瘤:(真性)血管瘤(主A、肺A、肺V、奇V); 假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要 点:① 与有关血管关系密切; ② 与血管同步增强;
〈五〉消化道 含气,管壁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吻合
整理课件
52
食管癌
整理课件
53
淋 巴 瘤 中纵膈(气管旁);多个LN融合成块;+C
肺门LN、肺浸润
前纵膈 常多处
胸腔、心包积液
淋巴结核 腔V气管间隙、气管 相对较小
<2cm,+C 肺TB,肺门LN钙化
CT报告书写--胸部
CT报告书写—--—气管、肺、胸膜、纵隔1、正常胸部CT 肺窗:气管、支气管通畅,未见狭窄。
双肺内未见异常阴影。
肺纹理均匀,走行未见异常。
双肺透亮度正常,叶间裂无移位。
纵隔窗:胸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
双肺门未见增大,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心脏形态未见增大。
2、支气管扩张症 肺窗:左肺下叶可见沿支气管走行多发囊状病变,病变大小不均,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增多。
左肺上叶舌段亦可见少量圆形囊状影.病变周围可见伴行血管影,部分呈印戒征。
病变内壁光滑,未见气液平面。
其余肺组织透过度良好,血管及支气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肺窗所见病变范围减小并且显示不清。
3、急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肺窗: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实变影,其前缘不规则,前段可见散在小片状渗出影,后缘以斜裂为边界与下叶形成清楚界线。
双侧叶间裂基本对称。
实变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支气管壁光整,管腔无明显扩张。
纵隔窗:纵肉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肺内病变范围小于肺窗,形态同肺窗一致,密度均匀一致。
(2)支气管肺炎 肺窗:双肺血管纹理增粗,散在多发小片状实变阴影伴有磨玻璃样阴影,沿支气管分布,双侧对称分布.肺内散在小叶状分布低密度区,考虑为小叶性空气潴留。
(3)间质性肺炎 肺窗:双肺散在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阴影,以中外带及胸膜下区多见,同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生,部分磨玻璃样阴影与网格影重叠,形成Crazy paving表现。
全肺无明显肺结构牵拉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
4、肺结核 (1)原发性肺结核 肺窗:右肺下叶背段及外后基底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病变以斜裂为边界,未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
相应肺容积无明显缩小.其余区域肺血管纹理未见异常。
纵隔窗:右肺下叶实变内部密度较均匀.右肺门增大,在上腔静脉后可见一组增大并钙化的淋巴结。
(2)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肺窗:双肺透过度下降,肺内可见弥漫性分布1mm左右小结节影,结节分布在肺内外带及上下肺均无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56
后纵隔及腹膜后畸胎瘤
a
57
后纵隔及腹膜后畸胎瘤
a
58
a
59
何杰金病
a
31
结节病
a
32
囊性胰腺癌转移
a
33
纵隔淋巴结结核
a
34
神经纤维瘤 典型平片定位
a
35
神经纤维瘤
a
36
肺尖 脊椎旁肿瘤
a
37
肺尖脊椎旁肿瘤
a
38
软骨肉瘤
a
39
软骨肉瘤
a
40
神经纤维瘤
a
41
〈二〉囊性肿块
① 平扫CT值±10Hu(少数20~30 Hu),密度均匀,无+C; ② 圆、类圆形,轮廓清; ③ 较高密度的线状边缘;
a
11
纵隔常见肿瘤(样) 病变示意图
1、胸腺瘤及畸胎瘤 2、神经源性肿瘤 3、淋巴瘤 4、胸内甲状腺 5、支气管囊肿 6、心包囊肿 7、食管囊肿
a
T4
12
〈一〉实性肿块 平扫CT值≥ 40Hu ,+C
病变
部位
形状
密度
邻近
胸内甲状腺 上纵膈多气管前 类圆形、扁平 可囊变、钙化 气管受压、移位
与甲状腺相连
a
49
胸腺脂肪瘤
a
50
典型畸胎瘤
a
51
〈四〉血管性肿块 血管瘤:(真性)血管瘤(主A、肺A、肺V、奇V); 假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要 点:① 与有关血管关系密切; ② 与血管同步增强;
〈五〉消化道 含气,管壁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吻合
a
52
食管癌
a
53
a
54
食管癌
a
55
食管裂孔疝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a
1
第三节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一、平片表现为纵膈普遍增宽的非肿瘤病变
纵膈炎 --- 纵膈肿胀,脂肪密度增高,气泡; 原因:炎症来自颈部、食管、术后;
纵膈血肿 --- 肿胀相对局限,出血密度; 原因:外伤、血管破裂;
纵膈气肿 --- 大量含气; 原因:气胸、食管;
纵膈脂肪沉着 --- 肥胖;血管受挤压;
组织细胞病、白血病
a
27
纵隔LN分区(美国胸科协会)
2R 右上气管旁LN
2L 左上气管旁LN
4R 右下气管旁LN
4L 左下气管旁LN
5 主肺动脉LN
7 隆突下LN
8 食管旁LN
10R 右气管支气管LN
10L 左支气管旁LN
11R 右肺内LN
11L 左肺内LN
a
28
纵隔淋巴瘤
a
29
21
侵袭性胸腺瘤
a
22
典型畸胎瘤
a
23
皮样囊肿
a
24
皮样囊肿
a
25
恶性畸胎瘤
a
26
纵隔LN病变:增大,增多,融合;缺乏特异性
常见病变:
淋巴瘤:年龄,分布,全身
转移瘤:年龄,原发灶
结核:年龄,肺内,右侧,环状强化
结节病:肺门+纵隔,动态及与肺内关系
矽肺:钙化,肺内
巨淋巴结增生症:单发,羽状钙化
肺门LN、肺浸润
前纵膈 常多处
胸腔、心包积液
淋巴结核 腔V气管间隙、气管 相对较小
<2cm,+C 肺TB,肺门LN钙化
隆突下、主A弓旁;
≥2cm,环+C;
a
钙化;
13
腺胸 内 甲 状
a
14
胸内甲状腺
a
15
胸内甲状腺肿
a
16
胸腺瘤
a
17
胸腺瘤
a
18
小胸腺瘤
a
19
小胸腺瘤
a
20
40岁胸腺增生,与小胸腺瘤难鉴别
1、心包囊肿:与心包相连,80﹪于右心膈角;
2、支气管囊肿:与气道关系密切,可推压之;
3、淋巴管囊肿:上纵膈气管周围,可与颈部囊肿相连; 水样密度;
4、非特异性囊肿:少见;
a
42
淋巴管瘤
a
43
支气管囊肿
a
44
胸腺囊肿
a
45
食管重复畸形
a
46
心包囊肿
a
47
神经性肠囊肿
a
48
〈三〉脂肪性肿块(含脂性) CT值-50~-100Hu 1、良性、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全部或大部分为脂肪; 2、脂肪肉瘤,畸胎瘤:部分含脂; 3、大网膜疝:右胸骨旁(右心膈角)、食管裂孔; 血管强化; 4、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含气;
a
2
纵隔蜂窝织炎
a
3
术后纵隔脓肿
a
4
车祸后纵隔血肿
a
5
纵膈气肿
a
6
外伤致纵隔皮下气肿
a
7
纵膈脂肪沉着
a
8
纵隔脂肪沉积(1)
a
9
纵隔脂肪沉积(2)
a
10
二、纵膈肿块 CT明显优于平片 定位 ① CT直接显示肿块位于肿膈内; ② 如突向肺内,肿膈胸膜光滑、完整; 定性 ① 定位准; ② 显示肿块密度;
强化明显
胸 腺 瘤 前纵膈
圆 卵圆形; 多均匀; 侵袭性:浸润生长
大血管前
扁平、分叶; 可坏死、囊变、钙化 播
畸胎类肿瘤 前纵膈
类圆形;
特点:多种密度 少数侵犯肺
多大血管心交角前 并感染可毛糙; 脂肪-液体平面
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膈
圆 卵圆形 N鞘瘤+C明显; 可骨质改变
脊柱旁
少数钙化、坏死;
淋 巴 瘤 中纵膈(气管旁);多个LN融合成块;+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