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12 人民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8张PPT)(人民版
---------------------------------------------------------------最新资料推荐------------------------------------------------------《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8张PPT)(人民版幻灯片 1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逝世前,苏俄(后苏联)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效果如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战胜了敌人,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提示: 斯大林说,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3、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一五计划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通过二五计划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1929-1933 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思考探究阅读课文 P142-143,回答下列问题:1、 20 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为什么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看斯大林是怎么想的)、苏联农业生产为何长期处于1 / 8停止状态?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加以解释。
[工业发展很快, 1913 年~ 1950 年增加 12 倍。
农业却徘徊不前, 1953 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 年]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因此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处理生产关系的重要一环,而苏联的做法,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这样的生产关系必然要破坏生产力 3、中苏农业改造比较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53--1956 1929--1937 时间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背景变成合作社农民消灭富农富农政策自愿互利,但后期改造过快。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内部:列宁 逝世;工业 基础薄弱。 外部:被西 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包 围,孤立无 援。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 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 家不再从外国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 自己的工业。
——尤里·茹可夫《斯大林传》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 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 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车,99%的耕种要靠畜 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苏联面临着怎样的 形势?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农民的生活状态: 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甚至连迁徙的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 益,限制城乡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的手段从 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 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工业化方针与政策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如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制定五年计划,工业投资向重工业倾斜 (二)追求高速度 (三)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 1.收缴国企利润 2.征收农业税 3.发行政府公债 4.扩大工农商品上的剪刀差
1959 98.5%
年份 1913 1961
外科医生人数 23200人 425700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课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28张PPT)
挑战你的知识面——
?
你听说过 斯大林时 期的大清 洗吗?
•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 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 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 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 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 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 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 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 室被人暗杀,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 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 3)历史教训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 政策 •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 ④应注意切实保护人民尤其是农民利益,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 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 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10
五、对“斯大林模式”的评 价 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政)
功 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 绩 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思)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如罗斯福新政) 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破坏民主和法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弊 经济 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端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采用国家 指令性计划模式 思想文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压制学术思想 的创造性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 结 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 论 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17张PPT)
国家发展模式比较(纵向比较)
项目 农 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余粮收集制
内
工 工业国有化(单一公 国家资本 业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主义
恢复自由贸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配 (平均主义)
绝 处 逢 生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格勒 拖拉机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 2、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937年完成 1927 _______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 ________ 3、过程:
4、特点: 全盘集体化 ;强制性 ;追求高速度。 5、评价:
(2)问题:
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 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人们 (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 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三、形成过程:
(一)工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 先发展 重工业,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背景
苏联建立;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领导人; 经济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包围
2、方针与政策
提出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和 题 情 过程。 境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自 过程:苏联通过1928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 主 学 1933至1937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实现工业化。 习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购的数量逐步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
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农业全盘集体化
原因:苏联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实施重点发展重
工业的工业化方针,只能通过高积累来获得资金,一 自 主 收购农产品的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征收一笔额外税, 学 以加快资金积累。 习 产生的影响: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 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
专题七
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
下
退
课堂导入
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20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苏联 党最高领导人,带领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社会 课 堂 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从落后 他是谁? 斯大林 导 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 入 义模式,对苏联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 影响。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农业全盘集体化
问 斯大林为什么要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方针? 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 题 情 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箍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境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件PPT
思想文化上: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经济上:
⑵消极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牺牲农民利益,使 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 规律,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政治上: 权力的高度集中,个人专断作风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思想文化上: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⒍评价:
⑴积极方面:
经济上: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工业化迅 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
质基础;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政治上: 保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维系了政治的稳定;
思想上:大清洗运动
据初步统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万人遭逮捕 和判刑。1934年1月布17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 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逮捕或镇压。在当时 列宁格勒省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18大代表。 在军队,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 被杀害,十多位副国防委员,无一人得到幸免,15名集团 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 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在经济部门,大批专家、工程师 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到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得以平息。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 大林自己的道路?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44张PPT)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没有重工 国外: 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护民族独立。
2、过程:
方针的提出: 1925.12联共(布)十四大
起步:
1926年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
实施: 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一) 两男一女在沉船后沦落荒岛,如果两个 男的是西班牙人,他们会用决斗来决定谁拥有那 个女人; 如果他们是法国人,一个是女人的丈夫,另 一个是她的情人。 如果他们是苏联人,则会把报告书塞入瓶子, 让水流把它漂回祖国,请上级指示他们谁可以娶 她为妻 (二)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 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 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 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 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
3、特点(独特的发展道路) 重工业为先导 高速度为灵魂 国家计划为指令 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斯大林说,苏联的建设资金不能靠掠夺殖民地和向 材料 1:‚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 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 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 首先,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 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资金。其次 材料2:‚为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总共用 是征收农业税。第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 约 13年的时间。‛ ——斯 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 大林
回到‚实验的‛原点—— 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吉尔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①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主要领导人。 ②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落后的农 业国。 ③斯大林时期,苏联仍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和威胁。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2.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①从1929 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 哄而起,强迫命令的一些过火行为引起农 民的强烈不满。 ②1930年,经过斯大林的整顿,农业集体 化运动又发展起来。到1937年,农业集体 化完成。
回首看历史
这是前苏联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2.方针、特点及步骤 ①方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 积累资金。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③过程: 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 建扩建; 从1928年起,开始了有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1933年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1937年完成。
两个课时完成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问题思考
1.斯大林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苏联刚刚建立,工业基础薄弱。 (2)苏联经基本济恢复后,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3)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 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独立,为了给建立提供物质 技术基础。
问题:苏联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工业化?有何成就?
苏★联苏工联业在产两值个增五长年示计意划图期间 西方经济如何?
4.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5.教训: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②改革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农业全盘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
(1)重点: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手段: 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 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然是个体小生产 水平,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 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工业化的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农 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求,斯大林决定 通过农业 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针对片面发展重工业策略。批判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政策2、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3、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3)影响 ①积极: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建设急需 的粮食、原料、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消极: 农业集体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 展,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开展了对富农的 斗争,消灭了富农阶级。
回首看历史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 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 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针对斯大林什么措施提出来的?他批判斯大林 的什么做法?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体制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1905年,他第 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斯接大过林这的个是名一字个足扶以木震犁撼世的界穷 国有,人他说他留是下个的残是暴一凶个狠拥的魔有鬼核 武有的人强说他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600%
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100%
75%
13%
243%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问题:苏联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轻重比例失调 2、经济规律:不遵守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苏联的工业化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什么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3.影响: 积极(成就):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 结构发生了改变,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消极: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 价过大。
• 苏联工业化成功的原因 • ①方针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 • ②具体措施:相继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 • ③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 • 历史教训 • 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 • ②工业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保证国家的长远
发展。
问题思考
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重点与手段上有 何不同?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高呼:“斯大林万岁!”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 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框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