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变态心理描写手法与意义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的天才女作家,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叙事内容的某些看法。
标签:心理刻画;女性;压抑; “原罪意识”张爱玲是不幸的,“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1]她落后于那个属于政治的时代;张爱玲又是极其幸运的,她的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散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张爱玲是说不尽的,不管是其传奇的经历还是传世的精品都给了读者太多的惊叹,她用笔描绘了沪港现实生活中一幅幅凡庸、沉滞和丑陋的世俗画面,“她选择那些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男男女女,用极冷静的笔调去写这些人往往司空见惯了不能一动人们恻隐之心的生活故事,来展现这些人在社会生活激流中的无助、无望和无奈”,诚如她自己所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总的来说,张爱玲还是一个顾念传统的作家,但其小说的叙事手法、化俗为雅的方式以及繁复新颖的意象,为都市小说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的某些看法。
一、人物心理刻画:压抑下挣扎的痛苦心灵费洛伊德把研究视角从外宇宙转向内宇宙,发现了比外部世界更为广阔、更为纤细的心灵场。
一个人可以以百般的勇气忍受肉体的痛苦,却很难经受住心灵的磨难,这种折磨是一种灵魂的煎熬,让人生而无味。
张爱玲的作品便以其擅长的心理刻画,将一系列在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下压抑着的痛苦心灵挣扎展露无遗,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茉莉香片》是收入《传奇》中的一部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聂传庆表面上是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后母的挑拨、父亲的刻毒、阴冷无爱的家庭把他“作践的不像人”,他性格内向孤僻,没有朋友,对生活在冰箱世界中的他来说,刘妈和言丹朱所表现出来的些许善意只能让他业已麻木的灵魂感受到更为刻骨的寒冷。
从变态心理学视角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施虐者与受虐者
从变态心理学视角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施虐者与受虐者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and themasochist sadist钱悦(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13级,四平,13600)【摘要】在众多女性作家中,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同时也有着超越时间限制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张爱玲为文坛上贡献的那些文学经典人物至今仍形象鲜明意义深远,尤其是其塑造的女性形象震撼人心又别有特色,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视角对其笔下的几位女性代表进行精神分析,分析其变态心理形成的心理及生理原因,并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物的变态行为。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力比多潜意识施虐与受虐张爱玲小说【Abstract】Among the many women writers, Eileen Chang's writing style can be said to be unique, but also has significance beyond the time limit and value Ailing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literary classic characters who are still vivid far-reaching, especially its shape the image of women humbling and do not have features, this abnormal psychology from Freud's perspective, several women described their representatives psychoanalysi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ical reasons and expla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character's abnormal behavior.【Key words】Abnormal Psychology scholastic libido subconscious sadism and Exploited Zhang Ailing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人类进步的又一大标尺,首先精神分析学说从自身的学科角度来看,使人类对人的内在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价值还表现在这种学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方面,如社会学,哲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而弗洛伊德学说对文学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关于艺术的某些具体言论,而是蕴涵在关于精神的整个观念中”①,可见将精神分析学说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其意义是深远而不可替代的。
论张爱玲小说
欲望的枷锁论张爱玲《金锁记》中变态心理的描写及意义摘要: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变态心理;变态心理,泛指那些超乎正常思维支配下的行为。
可分为神经性障碍、性变态、人格障碍、生理心理障碍、智力落后等十余种类型。
而文学创作是现实世界和作家的自身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经过分化到重新组合,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作家的感情愈激烈也就越有创造力,作家潜意识与社会文化相抵触的冲动造成了貌似精神障碍和变态的行为,这种矛盾惟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如记忆中的情感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父亲或母亲的依恋,作家就塑造出了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或厄莱克特拉情结的人物;又如受到家庭虐待的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富含死亡意识的受虐和自虐等扭曲的人格。
文艺作品通过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在审美主体的感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人格障碍、性变态、各种情结等变态心理的行为动机进行揭示。
可见,变态心理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审美兴奋的艺术符号,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个人经历、创作实践及身后的知名度,张爱玲都不能不算一个“传奇”。
她的小说以苍凉的意境、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了都市生活和世态。
她作品中人物的内心都是冷森森的自私和算计,她善于在小说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尽管在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陆翎、李建吾、肖乾等作家的创作中还偶尔可见精神分析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除张爱玲的创作比较引人注目外,大多往往冷漠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1]纵观张爱玲在创作中运用的大量的变态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在创作中切入变态心理有其独到的内在动因:她目睹了家族的繁盛但也经历了衰败,所以作品中很多都是以败落的大家族为创作蓝本。
病态人性的批判与惨伤荒凉的基调——评张爱玲小说主题内容号情绪基调
文学 评 论
病 态 人性 的批判 与惨 伤荒 凉 的基 调
张爱玲 小说 的基本 主题 是对 病态 人生 人性 的描 写批判 和追根 溯源 。她 在小说 中刻意发 掘表 现人生人性 的种种丑 陋 肮脏 ,借以宣泄对冷酷无爱 的生 活环境 的不满 和仇恨 。一个 专横暴 虐的父 亲、一个 自私冷漠 的母 亲 、一个 阴暗残 忍的后 母 ,成为她小说 中相 当固定 的人物原型。 张爱玲 发掘畸怪人生和 阴暗人性 的一个重要角度 是对 丑 陋亲 情的深刻 剖析。她笔下写 到的父子 、母子 、兄妹 关系 , 已不见 丝毫 温情。 《 花凋 》描 写的一幕人生悲剧是 令人心酸 的。美丽可爱的女儿J 嫦正值青 春 ,不幸染上肺病 ,父母 却 I I 病态 的文化背景 ,更是 处处透 出颓败 的荒凉。张爱 玲笔 下人 物置身的生活场景 ,是 社会生活 中冷酷 阴暗死气沉沉的 角,没有丝毫的光亮 与希望 。从 《 金锁记 》中的姜公馆 , 到 《 倾城 之恋 》中的 白公 馆和 《 沉香 屑・ 第一 炉香 》中的梁
一
不愿 意花钱 为他治疗。父亲 的理 由是即便是这个女 儿死了 , 家中其他人 还是要生活 ,母亲 则怕拿 私房钱 为女儿 看病会 引 起其他 人的瓜分。金钱在这对父母 心中 的重要性 已经远远 超 过 了女儿 的生 命 。川 嫦 凄凉 的走 向了死 亡 。张爱玲 塑造 得 这些 人物以卑 劣的心理与举动 ,把矫饰在亲情关 系上的一切 装潢 撕了个 粉碎 ,赤裸裸 的袒露 出人 性 的自私 冷酷 和卑鄙 阴 暗。张爱玲笔下病态人性人生 在爱情婚姻方面 的具 体表现 , 是污浊肮脏 的两性关系和交易性 质的婚姻法则对 正常人道德 感情 的戏弄 。她看透了西方金钱 文化 ,享受原则浸 染下 ,洋 场社会生活的罪恶本质和婚姻的荒唐可笑。
“疯狂”的悖论及趣味:张爱玲的怪诞身体书写
“疯狂”的悖论及趣味:张爱玲的怪诞身体书写作者:聂成军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1期“疯狂”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个关键词,更为确切地说,张爱玲笔下的“疯狂”是小说人物行为的疯狂,他/她们不仅违背伦理法则,甚至违背自然原则,表现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来。
行为的怪异或不合常规,往往暗示着无意识力量的悄然涌动。
在张爱玲小说人物的疯狂行为背后,潜藏的是资本主义式的计算逻辑、道家般的超然、“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1]、对个人主义的宗教似的痴迷以及对五四启蒙理性和20世纪30年代革命意识形态的混杂交融。
正是这样,张爱玲才在大家辈出的现代文学中,创造出自己具有独特审美意义和人性价值的经典人物来。
即便是把她笔下的疯狂人物置于现代以来“疯狂”书写的谱系中,张爱玲的曹七巧、葛薇龙、聂传庆、罗杰安白登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内涵来。
具体说来,“疯狂”在张爱玲的笔下至少具有三重的意义:首先是小说中“疯狂”的人物群像以及对疯狂本身的颠覆,行为的疯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并不意味着精神失常或精神超常,反而以其独特甚至极致的自我意识,对事实的“真相”把握达到了“无情”的程度。
而其根源就在于他/她们缺少意识形态的依附性,结果只能依赖自身,或者说依赖自身的物质性,即身体及其行为。
其次是这种疯狂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新旧交织的上海,作为“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2]为张爱玲的怪诞书写提供了时空背景和书写“奇异事物”的权力,置于当代的阅读景观中,其小说中人物的“疯狂行为”不仅令我们心生恐惧,同时也在张爱玲冷静超拔、细腻睿智的笔触下散发出令人心碎的魅力。
最后,尽管张爱玲一直回避和五四启蒙文学以及政治之间的关联,但是,笔者以为通过对张爱玲书写姿态和书写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背后潜藏的是五四以来个人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隐性书写。
一张爱玲的“疯狂”书写表现为人物行为的疯狂。
如果说事物的存在本身具有自身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理性)的话,张爱玲则塑造了一系列不合目的,也与理性相悖的人物典型。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型的大都市,外来文化首先从这里侵入,资产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涌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产生的内在矛盾力就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生活漩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这样的时代,女性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爱是浅面的,谋生才是“爱”的本质,正是由于封建意识的侵蚀、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具代表性的,刻画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像一个充满病态的灵魂、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她以其凄艳和狰狞风姿给人一个措手不及,是让人怜悯还是让人憎恶?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一、本文概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更是以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透视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原因,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曹七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她的命运注定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这些冲突和挣扎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她的变态心理方面。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扭曲和失衡。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内在的本能、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曹七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她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成长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期全面揭示她的变态心理原因。
二、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无疑是塑造其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她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往往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
从小,曹七巧就可能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
作为一个女孩,她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她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和自卑感。
她可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这种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为她日后的变态心理埋下了伏笔。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心理剖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心理剖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国际视野的一位,她的小说中常常涉及到异国情调和心理剖析。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异国情调和心理剖析。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中常常展现出强烈的异国情调。
她的小说往往以背景为异国的城市,通过描写其风土人情,深入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来表达情调。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巴黎成为了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的避风港,小说中充满了对巴黎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
张爱玲对巴黎的描写极富异国情调,她用细腻而丰富的语言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种异国情调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感受到文化的碰撞和人性的纷争。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融入了精细的心理剖析。
她通过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色,戒》中,张爱玲通过对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揭示,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冲动。
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斗争和挣扎,使读者对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这种心理剖析的手法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同时,张爱玲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心理剖析相辅相成。
她通过描写异国的环境和文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
例如,在《色,戒》中,王佳芝之所以对易先生产生了情感,部分原因是她对异国文化的向往和崇拜,也是她想通过与易先生的关系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这种异国情调与心理剖析的结合,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并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小说中常常展现出异国情调和心理剖析。
她通过对异国的描写和人物内心的深入剖析,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深度,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张爱玲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她的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与心理剖析,使她的作品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对张爱玲小说中变态女性的精神分析
的是爱情和作为一个正常女人所需要的情欲。 进 人姜家的七巧对情欲、金钱的占有欲不断地膨 胀, 直到最后被阴森森的姜家彻底的吃掉 。 其原
中 图分类 号 :I 2 0 6 . 6 文献标 识码 :A
纵 观张 爱玲 的一 生 的创作 , 其 对现 代女 性生
1 9 4 4 年 张爱玲 遇 见 了胡 兰成— — 改 变她 一 生 的男 人 。她 明知道 胡 兰成是 个 花花公 子 , 却痴 痴 地 向他 表 白:“ 我想 过 ,你 将来 就 只是 我这 里 来 来去 去 亦可 以 。 ” 面 对 张爱玲 的一 片真 情 , 胡
一
、
张 爱玲 的女 性悲剧 意 识
张 爱玲 1 9 2 0年 出 生于上 海 ,她 的父 亲是 清 朝 遗少 , 母 亲是 南京 名 门世 家小姐 , 父母 囚不合
而离异 , 所以张爱玲 自小在旧式大家庭 中过着孤 寂 的生活,铸就了极为敏感孤傲的性格和细腻的 心思 。 … 1 9 3 8 年张 爱玲 从 上海 的圣 玛丽女 校 毕业 ,
七巧作 为封 建家 庭 中的金钱 牺牲 晶 , 她 丢失
抱着赌徒般的恐惧和胆量 , 冒着名誉被毁的风险 到 “ 外面的世界”探寻 自己的命运 。究其原 因, 不外是在 旧社会大家庭 中, 像她年近三十的寡妇 人家 ,再如何安分守己 ,若 “ 得不着异性的爱 , 也就得不着 同性 的尊重 ” 。这充分体现 出女性在 当时 的不 堪处 境 , 同时也 表 现 出女 性在 受 到经 济 压抑 时 的恐惧 和无 奈 的 心理 。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
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
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
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这一类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七巧就是一个典型的心里变态型的女性。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也是成功的源动力,艺术是性欲的升华,人类从事某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
这虽然带有一种泛性主义倾向,但也不乏它的深刻性。
可以说曹七巧许多举动都是她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折射。
“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大讳姜家的“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家规。
虽说这与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有关,其实也更是七巧借助言语对她性苦闷的一种宣泄,她也只能从言语的放荡中来获得快感。
搬到上海后,兰仙嫌人多房挤,七巧瞟了兰仙一眼,笑道:“三妹妹原来也嫌人多了,连我们都嫌人太多,像你们没满月的自然更嫌人多了!”这几句话中就明显的有性暗示。
听得玳珍都红了脸,而她却一点都不害臊,反而越说越来劲。
可见七巧的内心里是渴望有正常人一样的私生活的,可是现实偏偏不让她如愿,因此她的言语就有意无意受了性压抑的支配。
有一次兰仙在场妨碍了七巧向季泽撒娇,七巧便“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走了样才好。
”特殊环境中的几个动作,曲折传递出七巧下意识里对兰仙的妒忌,渴望季泽的感情赋予。
嫉妒者是奴隶,他在虚构的幻觉世界里生活,人的嫉妒的暴虐也蛰伏在令人恐惧的形式中。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人性视角2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人性视角姓名:张峰学号:200821010451 指导老师:张晓东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坛一位注重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女作家,她在作品中描写了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着力刻画了一个个带有浓重民国色彩的女性人物。
这些女性人物用她们各自荒诞、滑稽的行为话语表现了一种病态畸形的心理。
本文将从分析典型的女性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寻其病态的心理,并以此来探讨张爱玲在描写这些所谓的病态女性时所表现的不同的看取人性、人生的视角,发现其意义所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病态心理人性Of the Works of Eileen Chang the Modern Female Morbid Mentalit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Name: Zhang Feng Number: 200821010451Advisor: Zhang Xiaodong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female writer who pays attention to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figure in the modern literary. Her works depict the unique female image; mainly characterize many females with a strong colo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with their fantastic, antic behavior of discourse express a morbid abnormal psycholog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ypical female characters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demeanor of the morbid psychology, and in order to discuss that Eileen Chang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so-called morbid women to see humanity, perspectives on life, then we will find the significance.Key words: Eileen Chang Female image Morbid psychology Human nature张爱玲,一个1943年崛起于上海被誉为“天才”的女作家,一个让夏志清视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⑴她总是以冷静、细腻的心理去审视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芸芸众生的女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欲望,直探人性的本真状态。
张爱玲小说变态女性探讨
张爱玲小说变态女性探讨概要:张爱玲笔下的变态女性在文学史上自成一体。
她们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病态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只是一群变态的“谈食论性”的小市民或有闲阶层的成员,从她们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巨大阴影和重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作为一位才女型作家,以擅长描写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著称,她在小说《传奇》中较集中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十里洋场的不同形色的女性,通过审视她们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及其社会日常生活,折射出女性视角中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表现出在这种背景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传奇》中有15篇小说,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几类变态女性:(1)曹七巧:作为“兄长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长期的性压抑和社会压迫,使曹七巧的性情愈加恶毒和丑陋,产生了极端的虐待心理,其行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和报复性,最终演变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变态经历使人感到震惊: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一步步演变成一个近乎骷髅的疯狂老太。
三十年前她由兄嫂安排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做了二少奶奶,然而二少爷是个骨痨病人,姜家才降低了择偶标准选择了麻油店出生的曹七巧。
过了门的七巧被姜家上下看不起。
在这闭塞的不容之地、不同情她的姜家大院里,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七巧渴望正常的性爱,将爱的希望倾注在三少爷身上。
无奈花花公子的三少爷与七巧只限于场面上应付。
终于一晃十年,老太太和二爷都过世了,七巧得到了二爷家产,自立了门户。
为了“捍卫”用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她神经质地怀疑所以人,害怕别人来用自己的钱。
对自己的一对儿女,她没有丝毫的爱意。
她做出種种非人道的举动去迫害她身边的人,包括儿女。
曹七巧可以说是“兄长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但是在行动上并没有反抗,因为她的潜意识里还企盼着有那么一天她能熬出头。
畸形的生活必然造就扭曲的人格,曹七巧的心理变得恶毒丑陋,同时伴生着虐待心理和行为。
当儿子结婚后,她竟然向儿子追问他们夫妇两的隐私,然后到处宣扬,看见儿媳生不如死,她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快感,以从中取乐。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变态心理探析
界, 对作家笔下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 是走进作家 内 他 同学 在讨论 其 父亲 年龄 时 , 她 直 接 和 同学 们 说 道 : 我 爸爸 年纪 可不 大 , 还不 到 四十 呢。 ” … 这 种 语 气 心 与把 握人 物性 格心 理 的有效 途 径 。本 文 通过 对 张 “ 爱玲部分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 的变态心理分析 , 以此 是 充满 暖 昧 的。在 与父 亲 的 日常 交 往 中 , 她 可 以 无
点羞 耻 与负罪 的感 觉 , 成 为一 种不 顾 一 切 的爱 , 以 弑父情结 , 也就是男孩子会对母亲产生爱恋, 即爱母 这 实 际上 是一 种 畸 恋 , 也是 对 恨父 , 所 以俄 狄 浦斯 情 结 也 被 称 为 “ 恋母情结” 。在 至于不 愿 意离 开家庭 , 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存在反对乱伦 的道德 , 每个 母 亲 的一 种嘲笑 。 张爱 玲在展 示 这种扭 曲的厄 勒 克 特拉 变 态 心理 人都 知道禁忌 , 而这些禁忌却永远 的埋藏在潜意识
一
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 ” …拍 在这段对话中, 可以
产生爱恋 , 即爱父恨母 , 所 以厄勒克特拉情结也被称 看 出小 寒 对 自己 的父 亲 不 是 简单 的父 女 关 系 , 而 是 为“ 恋 父情 结 ” 。俄 狄浦斯 ( O e d i p u s C o mp l e x ) 是 恋母 从 崇拜 转成 了钟 情 的关 系 。她对 父 亲 的爱 达 到没 有
一
深处 。
时, 没有停 留于一般 的厄 勒 克特 拉 情节 展 示 , 更 多 的
在张爱玲名作 《 心经》 中, 充满 了厄勒 克特拉情 是将人性 的变态展示 于读者面前 , 让人读来惊心动 魄。小寒对母亲的嘲笑与折磨 , 没有任何怜惜之情 。 节。主人公小寒是个 自私并带有厄勒克特拉情结的 使得小寒 女孩 , “ 圆鼓鼓的腮帮子 , 小尖下巴, 极长极长的黑眼 父亲最后选择 了与女儿相貌接近的凌卿 ,
论张爱玲笔下寡妇群体的变态控制欲
论张爱玲笔下寡妇群体的变态控制欲论张爱玲笔下寡妇群体的变态控制欲——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寡妇母亲形象中国自古不乏父亲早逝,母亲备受夫家欺凌,含辛茹苦带大年幼的孩子,功成名就颂扬母德之类的励志故事。
所以虽然在现实中寡妇往往是苦与人们心中憎恨、怀疑、同情的对象,但是在文学层面上来说,中国的寡妇往往是最具有母性光辉的一个群体,从而得到了一个较为受赞扬的地位,但是也正是母亲为孩子的付出值得歌颂,所以寡妇母亲必然是寄托于孩子之上的,倘若失去了孩子,寡妇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个备受折磨的背景身份而已了。
这里主要以《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曹七巧和密秋儿夫人作为模板,分析在张爱玲笔下的寡妇形象。
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张爱玲笔下的女子往往是有血有肉,张扬或疯狂都是有其深刻的作为“人”的特征的,她对于人自身的关注与塑造则更能让人深刻地剖析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而不是笼统的表面单一的形象。
这里,寡妇并不仅仅是寡妇,而是社会群体的代名词,一群狠狠压制欲望而斗争、报复的阴暗女性。
首先,对这两个寡妇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写道:“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
”遗老家庭、没落的宗法社会,都是说曹七巧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且谈论一个人是社会条件,可以从她的财产的获得方式来看,曹七巧是通过“继承”来获得金钱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封建体制下的生存方式。
而对于密秋儿夫人的分析便较为复杂,蜜秋儿太太一家以及罗杰是英国人,她们秉承当时流行的英式淑女教育,当然,对《第二炉香》的评论很多是有争议的,但不论张爱玲的本意,当时社会的普遍风尚姑且是这样,也就列入考虑范围了。
她在丈夫死去后无力将三个孩子带回国内,便偏安于香港,作了每天带孩子出入各种场所的太太,虽然教育是淑女教育,但是终极目的还是将孩子嫁出去,这也是她们能够生存的依靠。
所以纵观这两位母亲,都是依靠家庭经济来维持生存,并不能生产财富,很大程度上来说算是家庭的寄生。
论张爱玲小说的变态心理描写及其文学意义
作者: 张竹赢[1]
作者机构: [1]绥化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绥化15200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49-152页
主题词: 张爱玲小说;变态心理描写;文学意义
摘要: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
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
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
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论张爱玲的变态心理描写手法与意义摘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通过白落梅对张爱玲的一生进行了剖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爱玲的童年回忆,生活经历。
让我们仿佛成为了张爱玲其中一位朋友,尽管张爱玲如此的“薄情”。
但张爱玲的小说中的变态心理描写是对当时的时代以及社会加以关照,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精神和生存的状态。
张爱玲的小说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歪曲的心来解释产生痛苦的人性,她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将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巧妙的使用了现代创作技巧,将变态的人性通过写作手法来向广大读者展示,这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精神上的反思。
变态心理的写作手法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角度,借助此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深化了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变态描写人性精神目录引言 (1)一、文学与变态心理的关系 (1)(一)变态心理含义、种类与特点 (1)(二)文学创作 (2)(三)二者间的关系 (3)二、张爱玲与变态手法描写切入的原因 (3)三、变态手法描写的意义 (5)参考文献 (9)论张爱玲的变态描写与意义吴柳春引言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
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如果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往往能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展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容。
用变态表现常态,也可谓是艺术的辨证的运用了!从抒发的需要来看,幻觉所表达的常是不能表达的东西。
艺术家当他们熟悉了自己的创作对象,进入艺术构思的,往往如醉如痴,产生幻觉,陷入变态,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即老子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此来直接感知到所描写的东西,只觉现实生活和幻觉世界一起流逝,两者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交错。
一、文学与变态心理的关系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变态心理描写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运用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但在运用时,必须根据特定的典型环境,遵守人物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描写。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容。
(一)变态心理含义、种类与特点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也就是说变态指的是行为和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这是心理学上对变态的解释。
一般来说,变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到。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如今在许多角度,如从医学、病理学等角度来分析变态心理是不能够更好的诠释文学与变态心理的关系,对于文学中的变态心理我们应该要以文学为基础,把作者的人生经历相结合来进行剖析。
因此,我们在人文基准界定下的得出三种变态行为心理:1.冲突过程中,出现阶段性和谐而最终不和谐的跳跃式变态。
2.很少出现和谐性的行为,最终也不和谐的恒久性变态。
3.冲突过程中出现阶段性不和谐而最终走向和谐的偶发性变态。
变态心理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作为自然范畴的人的生命自由状态与作为社会范畴的人的感知失衡的相互作用、抵制的结果。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以人文基准来界定变态心理,才能恰切地分析如何把变态心理作为描写技巧,使审美视野得到更好的延伸和拓展;如何把变态心理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使其成为审美情感的载体,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探索变态心理的精神文化价值。
变态心理的种类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障碍等。
在文学中看重的则是情感,然而与情感具有一定联系的则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
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
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
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三)二者间的关系其实,文学创作的过程与作者本身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个人情感愈加深刻,创作能力愈加的强烈。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文学成就,张爱玲不得不算是一个“传奇”。
张爱玲作为一位以体验和敏悟写作的才女型作家,以擅长描写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著称,她在小说《传奇》中较集中、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十里洋场中不同形色的女性,通过审视、剖析她们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以及其他社会日常生活,折射出女性视角中的以乱世与男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西文化混合杂交的历史嬗变时期,更表现出在这种背景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包括她们的角色、职业、地位、人格、趣味以及细腻、复杂、深层的心理行为。
尤其是对由于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的矛盾而产生的畸形、病态的变态心理作了细腻的描绘。
也只有张爱玲,才能把人文准基的变态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变态心理的手法通过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章是手法的载体,让读者深思不已。
二、张爱玲与变态手法描写切入的原因张爱玲之所以把变态心理的手法描写的如此深入人心,自然与她的人生经历脱不了干系。
她所体验过的生活,通通都被通过写作手法描绘出来,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
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幼年的她早已被这破碎的家庭弄得遍体凌伤,导致作品中无处打上童年阴影的烙印。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
”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
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
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
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变态女性的塑造是源自于张爱玲的生活积累、人生经验和心理感受。
这种人生经验和心理感受包括张爱玲对周围人的体悟、耳闻目睹的素材的积累以及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的感知,这些使得不善言辞的张爱玲拿起了笔传达自己的心声,将自己对这十里洋场、芸芸众生的感受与态度表达出来。
一方面,她对女性心理(包括变态心理)比较了解,并有不少素材积累,如长篇小说《连环套》取材于她的女友炎樱告诉她的关于麦唐纳太太和其女宓妮的故事。
她觉得她自己的母亲外貌和身世都非常像宓妮,她说:“我母亲也是被迫结婚的,也是一有了可能就离了婚”。
《创世纪》中的紫薇等也都取自生活中的人物;[1]另一方面是张爱玲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心理体会、个性因素包括那种怪僻、孤独、“荒凉”的病态心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小说人物当中。
有人认为:“对丑的审视纳入了审美范畴,使张爱玲的感性经验变得复杂和宽泛……以后张爱玲作品中的反讽色彩、否定意识其实是一种非自觉,变态心理创伤,心理作用下的非自觉”。
[2]同时,张爱玲感性世界的复杂和宽泛,更促使她将丑的事物以超然的、观赏的、反讽的或其他意味深长的方式纳入了审美的视野。
这尤其取决于她复杂、波折的人生经历,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的性情和叙事方式的形成。
三、变态手法描写的意义小说的完成状态、具有一定的内涵、意味,其中包括作者的倾向、态度或情感等创作主体因素,而从接受主体来看,则既能从小说文本中“客观”解读出文本的蕴藉、涵盖,也能深入挖掘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或清楚地意识到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开掘到文本自身超越作者主观感情局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