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文学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
中西文化下女性婚恋观异同浅探——斯嘉丽与姚木兰的对比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中西文化下女性婚恋观异同浅探——斯嘉丽与姚木兰的对比研究郝金锡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摘 要:作为《飘》和《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与姚木兰有许多共同点:战争连绵的时代、富裕殷实的家庭、坚定虔诚的信仰甚至包括婚姻经历——都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但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下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便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不囿于世俗局限,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异同的视角分析斯嘉丽与姚木兰婚恋观的异同,探究文化背景对女性婚恋观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斯嘉丽;姚木兰;中西文化;女性婚恋观作者简介:郝金锡(1996-),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翻译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58-01一、作品简介与人物概述(一)《飘》与斯嘉丽《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1],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作者玛格丽特的兄长和未婚夫都死于战火,深知生死离别之痛的她将这份强烈的情感赋予了她笔下的斯嘉丽,这便有了斯嘉丽对艾希礼疯狂的追逐。
斯嘉丽一生三次婚姻、两度守寡,她曾因冲动结婚、为生存结婚,她不顾世俗反对,张扬不羁、坚强反叛,是19世纪美国不折不扣的乱世佳人。
作者对斯嘉丽的细致刻画,使斯嘉丽成为美国小说中最饱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二)《京华烟云》与姚木兰《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姚木兰作为女主角,是传统中式儒道家庭熏陶下的典型女性,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
即使同孔立夫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她依然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曾荪亚。
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_冯秀林
冯秀林/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阳泉045200)。
Jan.2014Vol.30No.1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4年1月第30卷第1期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婚姻作为爱情的升华同样也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话题。
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同爱情婚姻观。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一、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的差异(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虽然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都促进了当时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所包含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等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一名女子往往是深居闺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并且在两性关系上所推崇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例如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点绛唇》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却又羞于表达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
在元曲《西厢记》中也有体现,在《西厢记》中,深居闺中的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崔莺莺也只是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不敢大胆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因为她的丫鬟红娘在一旁牵线搭桥,崔莺莺对张生的这份感情肯定也只能永藏于心。
并且,古代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像现代人这般大胆直白,他们对爱的表达比较委婉,例如李商隐在他《无题》里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中西代表女作家爱情文学对比研究
2016.11一.引言中国“爱情文化”博大而深邃让众多欲了解中国文化的异域文化人深感头痛,尤其是中国女性深深在中国古典爱情文化中孕育,向往“美丽爱情”而乐此不疲。
但爱情虽为两性共同参与之活动,在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没有话语权。
中西之间虽然都经历男性为主导的时期,形成众多以男性为主的爱情文化,但女文人在她们诗歌文学中充斥着女性对爱情之美的书写,却又因中西之间审美文化之差异,让中西爱情美的交流受阻。
二.文学爱情美之接受分析接受美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美学理论。
由德国文艺学教授Hans Robert Jauss 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所要突出的就是以人为主观能动的艺术经验为主的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
该理论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立者。
接受美学指出,任何接受者在欣赏任何一部作品之前,在其认知视阈中都会有意或无意的对作品产生或多或少的期待视野,满足之后才能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
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限制结构。
作家对于文学爱情美的创作,往往需要先被读者理解才能进一步审美。
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假设的期待结构,是因为接受者在欣赏作品之前就或多或少的已经有了一种固定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
在品爱情文学之美中,不同的时代﹑地区﹑经历﹑甚至是不同人之间,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就会理所当然的导致不同理解,领略美意或是无法理解。
审美体验则是要求受众首先在满足期待视野的情况下,即在理解的情况下从事评、品、赏某作品的活动。
在重点强调品美的基础上满足受众的情趣,使其得到审美体验。
面对爱情文学之美,受众就会领略到文学爱情中寓情于景,直面抒怀等纷纷之美。
接受美学核心两个概念指出中西方理解方式、思维模式、审美不同造就文学家特别是心思细腻的女作家的写作技巧、作品的文本表达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一代名媛李清照作为中国古典爱情文学代表语言明快含蓄,意境深幽剔透,音韵婉转可人使其艺术审美境界达到相当高水平,她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诗句传遍大江南北的女作家,也是难得一见的将爱情之美用女性视角展现淋漓精致的人。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摘要: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比较;差异性分析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还是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一)中西爱情诗的起源从时间上看,中国爱情诗肇端于三百篇,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其首篇《关雎》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与追求。
再如《邶风·静女》中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幽会时的情景,并通过那姑娘“爱而不见”致使小伙子“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
《郑风·溱洧》描绘的是春暧花开之时,青年男女嬉戏游乐在河边,反映出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悦。
《诗三百》不仅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而且还常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
试读《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土,迨其谓之!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比喻青春消逝,年华迟暮,表达了一个姑娘渴望及时成婚的心情。
同样内容的在《周南·卷耳》,《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墉风·柏舟》,《郑风·狡童》,《郑风·子衿》这些名篇中也能屡屡见到的。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爱 情是婚姻的基础, 而在东方文化中, 婚姻更注重门当 户对和家族利益
西方文化中,离 婚和再婚较为普 遍,而在东方文 化中,离婚和再 婚可能会受到更 多的社会压力和 道德约束
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集体, 婚姻观念较为传统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独 立,婚姻观念较为开放
西方社会注重法律和契约精 神,婚姻关系较为明确
素不太重要
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注重家庭、 亲情和责任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注重个人自 由、爱情和独立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强调门当户 对、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强调自由恋 爱、自主选择
家庭角色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中,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 庭的经济支柱,女 性则承担家务和照 顾子女的责任。
近代:工业革命和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婚姻观念逐渐现代化,注重个人 权利和平等
02
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表现
THEME TEMPLATE
择偶标准的差异
西方:注重个性、兴趣、价 值观等内在因素
中国:注重家庭背景、学历、 职业等现实因素
中国:倾向于选择年龄相仿、 经济条件相当的对象
西方: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 默契,年龄、经济条件等因
男尊女卑
儒家思想:强 调家庭伦理,
夫妻关系
封建社会:父 母之命,媒妁
之言
近代婚姻改革: 提倡自由恋爱, 反对包办婚姻
西方婚姻观的形成与发展
古希腊罗马时期: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注重家庭和财产的传承
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下,婚姻被视为神圣的结合,强调夫妻之间的忠诚和 奉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婚姻开始被视 为个人选择的结果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一、本文概述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承载着繁衍后代的生物学意义,更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反映出深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两部文学经典,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异同。
两部作品分别作为19世纪英国社会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婚姻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通过深入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婚姻选择,本文试图揭示中西婚姻观念在时代背景、家庭角色、爱情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进而探讨这些差异对个体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英国乡村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变迁。
小说中的婚姻选择往往受到经济、社会地位和个人品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爱情则在经历了误解与偏见后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复杂情感纠葛,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与家族利益、社会等级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红楼梦》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结,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差异,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发展的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婚姻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现代社会的婚姻观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深刻地揭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念。
小说中的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她的婚姻观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婚姻的追求。
伊丽莎白并非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双方的感情基础和相互尊重。
中西方传统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比较文学中西方传统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王卓利兹大学摘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都是描写男女婚恋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由于两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两部相同题材的小说所表达出的婚姻观也有所不同。
本文研究过程中以《红楼梦》以及《傲慢与偏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人物形象的独立意识、反抗精神上阐述了两部作品中女性婚姻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婚姻观,从而达到对中西方传统社会婚姻观进行对比研究的目的,最后对现代女性婚姻的选择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传统婚姻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一、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婚姻分析“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1]作为可以高度概括《红楼梦》中描绘的女性人物最后命运的一句话,昭示了大观园中群芳的凄凉结局。
曹雪芹笔下的封建淑媛以林黛玉、薛宝钗、“四春”、史湘云等人为代表。
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她们,虽养尊处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难免嫁人,更是无法摆脱封建社会末期传统婚姻观的束缚。
严格的家族制度、等级明确的封建礼教,让这样一群才华横溢、个性鲜明又生得花容月貌的青春少女的婚姻以悲惨结局收场。
从中可见传统婚姻观给她们人生带来的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让人唏嘘不已,从“三春”的身上,体现了封建时代把女子的婚姻作为家族利益交换品的社会常态,这种现象,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子没有社会地位可言,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封建女性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三从四德”,在家时听从父母的安排,出嫁后顺从丈夫的意愿,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意识在她们身上还没有体现出来。
二、《傲慢与偏见》中主要人物的婚姻分析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作者奥斯丁最赞赏推崇的一种,他们的婚姻始于彼此相知相爱的基础上,他们一步一步由不了解到相互欣赏再到彼此相爱,共同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婚姻观,最后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作者:王葵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就传统思想引发的中西爱情观差异,中西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呈现的婚姻观差异,以及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共同点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试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解读中西爱情婚姻观的异同,为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略尽绵力。
关键词:爱情婚姻观异同文学作品爱情是人类情感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而作为爱情的升华,便是婚姻了。
中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而作为人类共同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西方爱情婚姻观除却其差异性,亦存在着共通之处。
一、传统思想引发的中西爱情观差异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三纲五常及中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情感,封建思想清规戒律多,使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重重限制,中华民族推崇“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两性关系,任何大胆外露的情感都受到封建礼义的压制。
这种影响力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经》中的那首诗歌《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歌中静女内敛含羞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又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她没有大胆追求自己所爱,只是将爱慕之心深藏心底,若不是红娘在其中牵线,这一对有情人恐怕难成眷属。
就是人们在表达对爱人的爱慕之心,表明自己对爱情的炽热和坚贞,也极少使用“爱”“永远”等直白字样,例如,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丝尽”和“蜡炬泪干”这两种鲜明的形象来比喻自己情爱坚贞、生死不渝的盟誓。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爱情观是内敛的,含蓄的。
而西方文化向来都把爱情作为首要位置进行推崇,甚至有西方的哲人总结出“整个人类史就是围绕着‘爱’与‘死‘两个主题展开的。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爱情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承载着无数关于爱情的故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诠释和描绘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一、爱情的起源和发展无论中外文学,爱情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分歧,但最终以双双牺牲告终。
而中国文学中的《红楼梦》,则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宫廷爱情。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方式略有差异。
中西方文学通常对于爱情有不同的期许。
在中西方文学中,爱情是一个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庭、亲情以及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学则更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情感自由。
二、爱情的表达形式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通常更加开放和直接,情感表达也更自由。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情诗,透过唯美的文字形容描绘爱情的美好和激情。
而中国文学则更偏向隐晦和含蓄,以意境丰富的诗歌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出爱情的深邃和复杂。
此外,中外文学也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较多地以男女主人公个体情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情感追寻和自我表达。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爱情的群体性和团体荣誉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复杂情感纠缠和人物群像描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的爱情关系的复杂性。
三、爱情观的差异和共同点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
差异体现在对于爱情的定义、期许和表达方式上。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反思存在共同点。
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有追求真爱、执着忠诚等共通的主题。
从现代角度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在相互融合和影响。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
cultures and points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out its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文提要
Key words:views Dream of Red Mansions
on
marriag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ide and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傲慢与偏见狲致礼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一傲慢与偏见中四段婚姻的解读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父权制度下男人通过从事商业律师牧师等职业获得经济来源而女人只能从事家庭教师护士等一些当时看来不体面的职业夏洛特作为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从家庭中继承一笔可观的财产很不幸的是她没有这项来源而她又不可能去做家庭教师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姐她的日常起居应该是做做针线弹弹钢琴读读书等
is the introductory portion tha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wo
works.The
second,third and fourth parts are the body of the paper,the
论文作者签名: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
中西方文化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自由、纯洁、幸福爱情为不同民族所追求,都有其爱情的典范。
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两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的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束缚而不能结合,最终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献身,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
作者将对中国越剧《梁祝》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主人翁的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多层面的探究,为读者解读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之渊源,解析主人翁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为。
一、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性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两个动人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共同点是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的死源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弘扬的都是人类数千年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满婚姻之人生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学名家的匠心独运之处。
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唤起后人抛弃封建愚昧、落后的爱情价值观。
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摒弃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置封建门第观念于不顾,互表钟爱。
此外,两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女方家庭拒绝;期间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两位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幸福的追求者。
2.主题思想相同,追求自由爱情两部爱情悲剧都是通过一对青年恋人之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抒发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
两部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思想。
这样超越时代、国界、民族的共同主题无疑折射了东西方民族所共有的渴望婚姻自由。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婚姻爱情观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与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就是否有德有貌,男子就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与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就是“探究”心态。
特征就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
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就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
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就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
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她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有时甚至就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与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一)结婚目的的差异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就是为家庭而非爱情。
一方面就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
但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浅议中西文学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
文史 纵 横
浅 议 中 西 文 学 女 性 对 待 婚 姻 爱情 的 差 异
李 战权
(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 系 陕西成阳
724 ) 10 6
【 摘
要 】 笔者主要从 中西方文化背景 、 传统观念、 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探 讨中西方文学作 品中女性形 象婚姻 爱情差异的根本原因。
心而是把她作为一个 玩物时 , 她决然 出走 , 绝这种 关系 , 断 以此维 护自 差异 , 笔者认为是文化背景的不同 , 以及中西方的文化传统观念 和社会 己的人格和 尊严 。在 《 复活》 , 朵夫积极 为玛丝洛娃在奔走 , 中 聂赫 使她 生活方式的差异。
获准减刑 , 并随其 到流放 地西伯利亚 , 并要求 娶她为 妻时 , 丝洛娃 却 玛
您是要逼着我说 , 我爱您 , 现在我说 出来 了l 些话 语 , 这 充分 体现 了一 在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上。《 安娜 ・ 卡列妮娜 》 , 中 安娜爱 上了沃 个女性对爱情的热 烈、 胆和执 着。中国女性 在这一 点上远 不如西 方 伦斯基 , 大 她爱得非常的热烈 和执着 。她那 种纯洁 的爱 迫使 她不想 维持 女性。《 西厢记 》 , 中 崔莺莺与张生 一见钟 情。崔莺莺只 把她的 那种 爱 那种枯燥无味的爱 , 毅然提出了离婚。于是 , 整个上流社会 向她投去冷 埋在心底 , 不敢直接与 张生约会 , 多亏有红娘 的牵针 引线 , 才使这 一对 眼和嘲讽。可对于这些她全然不顾 , 迎着那种上流社会 的嘲讽 . 坦然地
首先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受到了传 统思想观念 、 道德观念 地影
因聂赫朵夫的本意是赎罪而 非出于真心爱她 , 加之 不同的阶层 , 因此她 响 。中国社会的思想一直受到封建社会 正统思想的 影响 。儒 家思想的 纲常伦理道德 的束 缚 , 得中 国女 性在 婚姻爱 情观上 没有独 立 使 拒绝了聂赫朵夫而选 择了政治犯西 蒙松 。这 几个 女性都表现 出了自己 禁锢 , 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对中 国女性来说 , 她们几 乎没有 太多 的自由 心 、 自由选择权和强烈的反 抗精神 。在儒 学基础 上形成 的一整套 封建 选择。 虽每个 女性都 想找一个理想的丈夫 , - 但她 是没有选择余地 的 , 只 礼教 , 几乎剥夺了女性的一切 权利。封建 的礼教道 德规范 束缚着 中国 能是按照父母之命来选择她 的伴侣 , 所谓 。 鸡随鸡 , 狗随狗 , 嫁 嫁 一顶 女性的一举一动 、 一言一行。。 未嫁从父 、 即嫁从夫 、 夫死从子 的三从 上盖头 , 抬上花轿 , 就意味着 自己 的婚姻 已经 决定了。她们命 运就只是 和 妇德 、 妇言 、 妇容 、 妇功 的四德之类 的说 教和规 范使中 国女 性不能 轻则身败名裂 , 重则丧命。封建统治阶级所规 范的这些规 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的 产物。《 雀东南 飞》 , 孔 中 刘兰芝 被焦 母遣 回家 越雷池一步 , 后, 其兄长就托人 做媒让其另嫁 , 但作为刘兰 芝 , 她只爱焦仲 卿一人 , 因 范, 完全使中国女性思想封闭 , 逆来顺受性格由此形成 。女性在 婚姻爱 而誓死不从 , 是面对兄 长的威 压没有办 法只好 再嫁。她 的再嫁 就体 情上所受的遭遇及悲惨的命运都 归根与 当时传统道德思 想观 念。从而 但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同时,婚姻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经营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被视为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婚姻方面,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西方婚姻观注重感情、尊重和平等。
从优缺点来看,中国传统婚姻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重视家庭和责任,夫妻双方能够共同经营家庭,提供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但是,这种婚姻观也可能导致个人自由的限制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西方婚姻观的优点在于尊重个性和感情,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由于注重平等和自由,夫妻双方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
然而,西方婚姻观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感情容易波动、离婚率较高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西方婚姻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而西方婚姻观更加强调感情、尊重和平等。
两种婚姻观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婚姻观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和研究的重要趋势。
中西方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种婚姻观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和借鉴,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娴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作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熠熠生辉。
本文将其置放于各自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探究和体察。
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强调征服自然。
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族性格含蓄、深沉。
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西方民族热情、奔敞,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
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不同,使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感情的表达以及面对悲剧的抗争意识上呈现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戏剧舞台上影响最大的是越剧版,其主人公表达爱情隐蔽而又含蓄:祝英台虽深爱着梁山伯,同窗三年却始终羞于启齿,直到“十八相送”才六次用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先煞费苦心地用各种比喻和暗示。
可憨厚的粱山伯偏偏不能理解,那边祝英台虽气得嗔他是“垛头鹅”。
仍然不敢公开真相,舞台上演的是“趣”,可情节发展上是丧失了明确两人爱情关系的最佳良机。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来表达双方的爱情,炽热而义明确。
罗密欧在舞会上一见朱丽叶,就将其视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是“一位绝世的佳人”,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
舞会散后,罗密欧“惜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来到朱的窗前诉说“朱丽叶就是太阳!那是我的意中人。
啊!那是我的爱!”朱丽叶在月夜花园中的心灵独自也大胆热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随他到天涯海角。
如此的直接、大胆的情感表白,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从经过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清醒、理智和成熟。
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可以蜕是狂热和无所顾忌的。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西文学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
【摘要l笔者主要从中西方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彤象婚姻爱情差异的根本原目。
【关键词】中西文学;女性形象;婚姻爱情;差异
有关婚姻爱情的文学作品在中西方文学中不胜枚举。
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光彩照人。
拜读过中西方文学作品的读者都能体会到中西方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差异性。
首先,中困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态度表现得含蓄、深沉,而西方相应的表现得大胆、直露。
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差异。
深沉含蓄、温柔体贴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则显得大胆、热烈而又执着。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前夜》中为读者塑造了—位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也不顾父母的反对,一心爱他所喜欢的男人。
她对因沙洛夫说‘您好像怕我,可我比您更勇敢,我可以告诉您。
……我正要上您那去,您是要逼着我说,我爱您,现在我说出来了l。
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一个女性对爱情的热烈、大胆和执着。
中围女性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西方女性。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
崔莺莺只把她的那种爱埋在心屁,不敢直接与张生约会.多亏有红娘的牵针引线,才便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崔莺莺的爱如此含蓄深沉,若没有红娘从中帮助,有可能这爱会永沉大海。
第二,西方女性有较强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女性则表现出较重的依从性。
有关男女平等问题的争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女性一直在争取与男人有平等的人格地位。
对中西方而言,西方女性要求平等、独立的呼声要早于中国。
在易h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总以为丈夫海茂尔真诚地爱着她。
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当她发现丈夫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把她作为一个玩物时,她决然出走,断绝这种关系。
以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在《复活》中,聂赫朵夫积极为玛丝洛娃在奔走。
便她获准减刑,并随其到流放地西伯利亚。
并要求娶她为妻日寸,玛丝洛娃却因聂赫朵夫的本意是赎罪而非出于真心爱她,加之不同的阶层。
因此她拒绝了聂赫朵夫而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
这几个女性都表现出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对中国女性来说,她们几乎没有太多的自由选择。
虽每个女性都想找—个理想的丈夫,但她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只能是按照父母之命来选择她的伴侣,所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一顶上盖头。
抬上花轿,就意味着自己的婚姻已经决定了。
她们命运就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焦母遣回家后,其兄长就托人做媒让其另嫁.但作为刘兰芝,她只爱焦仲卿一人,因而誓死不从,但是面对兄长的威压没有办法只好再嫁。
她的再嫁就体现了一种没有独立人格之下的依从性。
作为刘兰芝还是比较痴情.最后不愿意自己另嫁,投河自尽。
《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在与陈世美结婚后,一段时间生活得非常美满。
在陈世美进京赶考后,为了赡养公婆,抚养儿女,吃尽了苦头。
她甚至卖掉自己的头发葬公婆,并携带儿女进京城找丈夫。
可恨的陈世美把他们轰出了门外。
她无奈只好扮作卖唱人进了驸马府,为其丈夫诉说自己的遭遇。
但陈世美却拒绝收留他们。
可见,这里的秦香莲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依从性,这反映了她作为女人地位的极端低下。
第三,西方女性形象自我意识较强,重自身情感,而中国女性则重社会评价和信义名节。
西方女性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婚姻爱情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红与黑》中,市长夫人德瑞娜虽有孩子。
但她不爱那个只重事业而从不顾及她的感情的——市长i她爱着一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家庭教师于连。
因为她在于连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从他那里得到了爱的滋润。
她用自主独立的个人意识去和于连相爱,当于连入狱后,她也能勇敢的走出家门与于连为伴。
不难看出。
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重自身感情,重婚姻的实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西厢记》中,崔莺莺在与张生一见钟情后,若按照西方会直接地表露自己,可她以考虑到这种结合会遭到社会上的非议和父母的反对。
只能私下偷着约会。
她的这种不敢
直接说明就是考虑到了社会评价和信义名节。
鸱受到自我意识的束缚。
因而,西方女性形象着意于。
我要怎样’.而中国女性形象则更多地注意‘我该怎样”。
第四,作为西方女性形象在婚姻爱情上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相反而中国女性形象就表现得较为懦弱。
虽然在中西方都存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但西方女性和中国的女性反抗却大不一样。
西方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不仅表现在对阻止划门追求美好爱情的势力的反抗上。
还表现在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上。
《安娜·卡多U妮娜》中。
安娜爱上了沃伦斯基,她爱得非常的热烈和执着。
她那种纯洁的爱迫使她不想维持那种枯燥无味的爱,毅然提出了离婚。
于是,整个上流社会向姻投去冷眼和嘲讽。
可对于这些她全然不顾,迎着自那种上流社会的嘲讽,坦然地走到沃伦斯基的身边。
安娜的这种不但是对自己命运的强烈反抗,而且是对上流社会不合理婚姻带慷的反抗。
作为中国的女性则大多遵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抗婚姻也只是消极的反抗而已。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
本可以与丈夫相处的很美满。
可迫于婆婆的意愿最后投河自尽。
经过上面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我们对中西方女性形象有所了解。
造成这种中西方的女性的差异,笔者认为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中西方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
首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地影晌。
中国社会的思想一直受到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
怖家思想的禁锢,纲常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观上没有独立心、自由选择权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儒学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封建礼教,几乎剥夺了女性的一切权利。
封建的礼教道德规范束缚着中围女性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之类的说教和规范使中国女性不能越雷池一步,轻则身败名裂,重则丧命。
封建统治阶级所规范的这些规范,完全使中国女性思想封闭,逆来顺受性格由此形成。
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受的遣遇及悲惨的命运都归根与当时传统道德思想观念。
从而也造就了她们自B种含蓄深沉,缺乏自我意识,软弱、消极反抗的形象。
其次,中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中西方女性不同的婚姻爱情观。
中国的女性社会地位相当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没有什么权利。
这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决定她们只能处在从属地位。
同时。
在婚姻制度上,中国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发言权,完全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反的。
西方女性却不仅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拥有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
作为女性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
又为西方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捍卫自身人格奠定了基础。
而不像中国所奉行的一夫多妻制。
使得女性的地位就更低。
而且受到丈夫的虐待。
即使她们反抗也是无能为力的。
正因为在社会制度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婚姻制度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婚姻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婚姻爱情生活。
西方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思想.造成了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