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合集下载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与《雅典的少女》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姓名:***摘要: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不乏有关爱情的诗作。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雅典少女》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伴随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而爱情诗也因此历久弥新,直至永恒!爱情是什么?是情窦初开时的懵懂,是惊鸿一瞥的心动,是失之交臂的怅然,是相依相偎的激情,是长相厮守的满足,是天各一方的思念,是生死永隔的哀伤,是心灵滴血的凄婉……爱情诗由于捕捉这些万花筒似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概莫能外。

因此,爱情被普遍叫做“生命的皇冠”,是人类至圣至上的情感。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字魅力和音乐美感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

长期以来,人们总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爱情诗不能与西方爱情诗相媲美。

事实上,中西爱情诗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都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芳香。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二、简述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

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

朱光潜先生在其《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摘要:诗歌作为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爱情诗始终是古今中外诗歌界的主旋律,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中都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诗篇。

然而,就爱情诗这一题材的表达方式而言,中西方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英美文学及汉语史上的一些经典爱情诗,结合英美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对比分析来研究跨文化下中西爱情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的爱情观。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对比研究一、中国诗歌的现实性和人间性与西方诗歌的神秘色彩之对比1、与中国现实性相对的西方“来世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表现的不同之处很大程度上与有无宗教传统有关。

西方宗教传统使人相信,人并不终止于死亡,即使死后,也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等待他们。

如果他们在人间表现的足够好的话,死后便有希望进入天国。

既然人生在死后并不终结,那么爱情也应该如此。

在西方,情人们对于死后的结合是极为确定的。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我是怎样的爱你》一诗中: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表达的爱情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将爱情一直延续到来生,这种宗教色彩展示出了爱情的永久性。

由于西方人相信来世相会之说,因此他们诗歌中所描绘的来世相见便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情人也往往被描绘成天使而非凡人。

为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文化中所展现的被高度理想化的精神恋爱,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现世性。

在中国,因为缺少类似的宗教传统,并没有天国和在天国里续前缘之说。

人们认为,爱情像生命一样具有现世终结性。

死亡会终结一切爱情,死后也无法再延续。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妇相约“黄泉下相见”,不过是相约一起情死的代名词,并不是真的相信有一个死后世界。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一、引言爱情是诗歌永恒不朽的主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用诗歌来表达共同的爱情心理,由于中英在文化习俗、宗教礼仪、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英两国的诗歌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但是各具特色,委婉含蓄是中国诗歌的特色,热情奔放是英国诗歌的代表。

因此,中英爱情诗歌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

二、爱情主题诗歌分类对比(一)写作手法方面“英诗之父”Chaucer:“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 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el of Merciless Beauty)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誓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两首诗句将中英追求爱情理想的异同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英诗中,经常使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上下起伏的感情,而在中诗中,作者多用描述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同样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方面在英诗中,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Edmund Spenser:“Where 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Sonnet 75)。

从诗中可以读出生死相依、永世长存的爱情思想,和英国人对爱情积极追求和热情奔放的赞美。

相反,在中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中国人在表达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的感情的时候比较含蓄内敛,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作者表达了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

(三)诗歌风格方面英国著名诗人Spenser的爱情诗中曾这样写:“But when I laugh she mocks,and when I cry/ She laughs and hardens evermore her heart.”(《Sonnet 54》)诗中痴情男子对冷美人带有埋怨、抱怨的感情色彩。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关键词:中西情爱诗;特征;成因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政治、宗教、道德、家庭以及人为的羁绊都不能阻挡和消灭的。

这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因而也往往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类最幸福、最甜蜜、最愉悦、最纯洁、最神圣的欢爱之情的诗歌称为情爱诗。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因而唱出了一曲曲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爱情颂歌,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中西诗歌艺术的宝库。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一中西情爱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含蓄与奔放一般而论,中西情爱诗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欢乐和甜蜜时,情感基调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描写还是爱情主人公内心情愫的倾吐,中国的诗歌往往委婉含蓄,西方的诗歌则热烈奔放。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情爱诗由于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往往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表现男女之爱显得热烈执著、泼辣大胆,但这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只是少数。

从中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诗作来看,民歌作品远远少于少于文人作品,而民歌情爱诗由于语言直白往往不为评论家和文学史编撰者所推崇,所以,含蓄蕴藉的文人情爱诗自然成为情爱诗的主流。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概莫能外。

中外诗人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书写着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描摹着心目中爱人的完美形象;抒发着得到爱情的幸福、愉悦以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哀伤。

这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比例所占亦较小。

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

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语言、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在本课题中,笔者将致力于深入探究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以及文化渊源,为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个课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查找了一些权威文献。

借用现代互连网这一信息平台,浏览、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站,通过输入关键词“中西爱情诗”“中西爱情”共搜到论文与相关文章30余篇,其中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10余篇。

经过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从诗歌内容、方式、风格、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1.诗歌内容上:慕与怨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

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和勃朗宁诸人的短诗。

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

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爱情,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中西爱情诗歌德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

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

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及翻译: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说(悦)怿女(汝)美。

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洵美且异。

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美人之贻。

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我会以目光表示谢酬; 与其说是表示敬意,或只在杯中留个香吻, 不如说是送上一个心愿:我宁愿不饮杯中之酒。

愿那玫瑰永不枯萎;灵魂深处升起的干渴, 只要你对它呼吸一次,多么盼望喝杯圣酒; 然后再把它送回;但纵然是琼浆玉液, 从此它会生长,我相信,除了你的秋波其他不受。

散发的芬香不是它而是你。

贻赠玫瑰花表示爱情是西方人的传统。

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到彭斯(1759─1796)时已被大众认可,彭斯本人也写过一首烩炙人口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不过,和中国爱情诗的历史比较起来,英国爱情诗的出现,至少要迟一千多年。

中国的《诗经》大概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而英国最早的诗歌《贝尔武夫》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况且该诗是属于英雄史诗,并非爱情诗。

据英国《诺顿选集》介绍,英国最早的抒情诗出现在12世纪左右。

当然爱情诗出现之晚,不等于说英国的爱情诗数量少。

有人把《英诗金库》和《唐诗三百首》作了一个比较,发现前者收的爱情诗比后者多得多;西方有一种用于专门写爱情题材的诗体,称之为“十四行体”,中国却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专门用于写爱情题材的。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几乎全部可以当成爱情诗来读;此外,英国的一些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本·琼生,堂恩,马威尔,拜伦,雪莱,济慈,勃朗宁夫妇,丁尼生,罗塞蒂,艾略特等,他们的许多名作都是爱情诗。

人类爱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中国,据《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

自两汉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日益加强,两性之间的交往逐渐变得严格起来,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学人士,则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借口,蔑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题材,认为男人写诗,如果“儿女情多”,就是“风云气少”。

但人类的爱情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到封建礼教强盛的唐代,象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还是写下了不少爱情诗。

有些人以为,西方人的爱情观一直是开放的,甚至是不严肃的,其实不然。

就拿英国中世纪而言,其宗教约束力之强,禁欲主义之严,并不亚于中国的封建礼教之束缚。

鞭挞夏娃的堕落,颂扬圣母玛丽的纯洁,是英国文艺作品长期的题材之一。

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爱情也只能在黑暗中呻吟。

然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对爱情的态度,爱的表达方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在文艺作品中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首先,就对爱情的态度而言,中国虽有“婚嫁乃人生终身大事”之说,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嫁完毕,爱情也遂告终止。

但西方人则把爱情本身往往看得高于一切,即使身居牢笼,想的还是自己的爱人。

这里举理查德·勒夫莱斯(1618─1657)的《狱中致爱尔西娅》一诗为例(只录首尾两节):当爱神展开自由的羽翼石头砌不成一座监狱,在我重重的牢门内翱翔, 铁栅也编不就一个牢笼:把圣洁的爱尔西娅带到这里, 清白无辜的思想正好在里面幽居,扒着铁栅低声地倾诉衷肠; 宛如隐士一样静居僻隅。

当我被她的乱发缠住, 如果我在爱情上有了自由的意志,被她的双眸羁留, 心灵也不受任何拘囿,在空中纵情嬉戏的神物, 唯有那高高遨游的天使,也不如我自由。

才能享受到这样的自由。

……就表达爱情的内容而言,东西方诗歌也有差别。

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

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就说你爱我。

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由于不安的折磨,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你或许永远要感到悔恨。

(《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这首诗以其开首名句脍炙人口,其主题与意境与我国唐代流行歌词《金缕衣》中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极为相似,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17世纪“骑士派”诗人的处世哲学,也反映了“青春易逝,爱在今朝”的爱情观。

诗人为了强调这种爱情观,把时间对爱情的影响描写到可怕的地步,这对少女是一种蛊惑,也是一种威胁。

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先读两首唐诗: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李昌绪《春怨》)这首诗反映了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并未一语道破,而是描写客观,寄托内情,婉约曲折。

对彼此的爱情不著一字,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

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两首英国爱情诗:Western wind, when will thou blowAnonymousWestern wind, when will thou blowThe small rain down can rain?Christ, if my love were in my armsAnd I in my bed again!这是一首英国较早的民谣,也可称之为离情诗,言者盼望自己的爱人,犹如大地盼春风,万物盼春雨(前两行);他(她)如饥如渴地盼望自己的爱人回到自己的怀抱,回到自己的“床头”比起中国那些含蓄的爱情诗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思是何等的明白而直率!直率、透明的西方爱情诗可能要数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威尔(1621─1678)写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最为典型。

这首诗很长,全诗共46行,分为三个部分,大意是:言者对他的女友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我们可以象植物一般,让爱慢慢发展,我可以从远古的“洪水”期一直等你到世界的末日;但是“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

/坟墓固然是很隐蔽的去处,也很好,/但是我看谁也没在那儿拥抱。

”所以,言者劝他的女友,要“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在你的玉肤,象那清晨的露珠,/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还肯于喷吐热情,象烈火的汹涌,/…象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最后,言者劝女友道:“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力气,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球,/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玄学派诗歌写得离风脱俗,意象奇特,但是他们的诗写得最入世。

马威尔这首诗写得有点俏皮,但自然而坦率,表达了重现实、重人生的爱情观。

以上重点探讨了中西爱情诗不同的几个方面,但这些不同点并非是绝对的。

就内容而言,西方也有许多表现忠贞爱情的诗,如约翰·堂恩的《别离辞·节哀》,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都是传世的名篇。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创造意象,借景抒情,注意蕴藉都是中外诗歌共有的特点。

我读英国诗常常联想到中国诗;读中国诗又常常想到英国诗。

这种联想反映了文化的沟通,情感的沟通。

正因为有这种沟通,我们才能彼此欣赏异国的诗歌。

我们是中国读者,了解中西爱情诗的异同,就能更好欣赏西方爱情诗,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更好地丰富与发展我们民族的诗歌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