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第一篇: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

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作者:王慧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众多中西方经典的爱情诗歌里,有两首都是献给爱人的诗词,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二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依恋之情,歌颂爱情的美好。

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首诗,把握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差异,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中西爱情诗。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差异爱情,作为人类的共同朴素感情之一,纯洁而美好;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以其细腻、夸张、唯美和浪漫的文字特点,而著称。

纵观古今中外,爱情无不是诗人歌颂的永恒主题。

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两首经典的爱情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对其爱人和美好爱情的歌颂之情。

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跳蚤》(Flea)。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表达对心上人思念之情的诗词。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描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篇写登楼伫望情景。

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

下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下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

“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

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

“为伊”,方才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思念之人”的坚贞情爱,作者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摘要: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比较;差异性分析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还是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一)中西爱情诗的起源从时间上看,中国爱情诗肇端于三百篇,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其首篇《关雎》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与追求。

再如《邶风·静女》中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幽会时的情景,并通过那姑娘“爱而不见”致使小伙子“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

《郑风·溱洧》描绘的是春暧花开之时,青年男女嬉戏游乐在河边,反映出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悦。

《诗三百》不仅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而且还常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

试读《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土,迨其谓之!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比喻青春消逝,年华迟暮,表达了一个姑娘渴望及时成婚的心情。

同样内容的在《周南·卷耳》,《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墉风·柏舟》,《郑风·狡童》,《郑风·子衿》这些名篇中也能屡屡见到的。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

像云雀喜爱 凌空高唱, 像朝花喜爱 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
热血沸腾, 你给我勇气、 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 翩翩
起舞, 愿你永爱我, 永远幸福!”
(歌德《五月之歌》)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 ,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 瑰》 )
由于语法不同,中西诗歌也形成不同特点。 如汉字的字形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所以也 不必在诗歌中象英诗那样要有主语、谓语、冠词、连 接词等,且诗中的词还可以倒置,可以改换词性。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 头搔更短,挥欲不胜簪。”
中国抒情诗的这一特点正是现代不少西方诗人努 力掌握但又难以做到的。如,“漂泊如云”四字的景 象,华兹华斯也得写成“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无名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杜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名声——我对你若有兴趣,并不是爱听你响亮的吹
嘘;是为要看她灼灼的目光——她也懂得了:我并非
配不上她!”
(拜伦)
“一个是不再爱,一个是不再被爱,这都是难以忍受 的死亡,至于冥目咽气,倒没有什么。”(伏尔泰)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人复活, 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的人幻影重现。”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比如,诗歌《无题》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則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的差异及原因【论文关键词】中西比较;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论文摘要】从文化角度对中西爱情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并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等方面,探讨了形成中西古代爱情诗不同特色的文化渊源。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诗歌概莫能外,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方情爱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所占比例亦较小。

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

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中西爱情诗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上。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悲欢与离合,恋人的相思恨别,而西方诗人擅长细致地描摹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对于女性,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

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神似,而追求神韵。

如果我们将德国诗人海涅的《什么是爱》与我国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两相对照,便可见出这一区别。

海涅的诗中的一段是这样的:可爱的战溧,微妙的颤抖,这...羞怯温柔的拥抱在你美丽的樱唇上,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所恋的对象描摹得是多么细致,将恋人的神态与光彩细细地展现出来,给人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

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不对所恋的女子仔细加以描绘,而是把人物、景物放在一起互相映衬,以突现姑娘容貌的动人。

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人似花,花似人,人花不分,一样艳丽。

一个“红”字,不仅写出了花和人的娇美的颜色,而且传神地描摹出姑娘见到陌生男子时的娇羞情态,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诗歌史上比比写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

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

《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

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

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
恨,倾诉心愿,寻求精神归宿等,那么,写抒情诗就完全可以达到此种目的了,从而也就没有必要去写史诗了吧。

其次,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有关。

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都不主张武力与勇斗。

孔子主张“仁”的学说,强调仁爱治国;老子主张处世柔弱,反对刚强。

而且这种思想一直统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甚至影响至今。

一个民族有了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不会在官方文学中极力颂扬战斗英雄了。

第三,中国诗歌极少会涉及到英雄,而为何中国的英雄人物在小说和其它的历史作品中却较为集中呢?这当然有它特殊的原因。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已把诗歌和小品文看成是官方正统的文学样式,而正统的文学必须是“文以载道”的,因而不能写拼杀和勇斗的事。

不过历史当然还是要写的,它不存在正统或是非正统的问题;而小说和戏剧,在中国出现得又比较晚,官方看不起,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物,所以这使得它们反而不受正统思想的束缚,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选材和任意挥洒人民心中的愿望和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

二、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观念上的异同。

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

表达男女间爱情,是中西诗歌共有的主题。

那么,中西爱情诗歌又有何异同呢?
如果说中国最早的爱情诗歌源于《诗经》,那么,西方最早的爱情诗歌应是出自古希腊的女诗人萨福之手。

对爱情的向往与陶醉,对爱
情的赞美与追求,对爱情的心领神会,成为了中西方诗人们共同孜孜以求的不朽题材,从而亦诞生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优秀诗篇。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教伦理的不同,中西爱情诗歌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爱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显然没有像西方诗歌那样把爱情看得那么重,那么神圣,描绘得那么激情洋溢,且又不惜笔墨地去重笔浓彩。

因此,中国的爱情诗歌与西方相比,所存数量也不是很多。

在西方的诗歌中,爱情诗歌所存数量极为庞大,地位也非常突出。

再者,中国的爱情观和爱情诗歌,由于受封建三纲五常的约束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制,表现得含蓄、蕴籍和内敛,时常是点到即止,往往会给人一种爱到深处情亦浅的感觉。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所阐发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慨,即是此类诗歌的典型反映。

而西方女子所表述
的爱情与爱情诗歌,却如云涛翻卷、岩浆迸射、大河奔腾,径直奔向爱的主题。

其笔法大胆率朗,丝毫不含顾忌,也不加过多的掩饰,爱就是爱,内心的情愫喷泻如柱,热浪灼人。

比如英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芭
蕾特·勃朗宁的《我是怎样地爱你》,就是被西方学者们推崇为是最有
名的英语爱情诗,也是西方爱情诗歌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还有,就是在西方爱情诗歌与中国爱情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

西方的爱情是需要竞争的。

倘若在爱情上有了纠葛,西方青年要么是大度忍让,要么是相邀决斗;或为爱情利刃见红,或为爱情不惜捐躯,以示衷情。

而中国旧式的爱情则不然,他们往往深受中国传统思想
的影响,过于内敛和束缚自己。

远在西周时期的《诗经》时代,男女间的爱情还可以说是一片没有玷污的净土,年青男女的交往往往很少受到外界的束缚,还是很自由的,男女青年能够自由选择对象、自由互诉衷情。

此时,纯洁的爱情诗比比皆是,颂扬至今。

如《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写的是少女对少男的相思;《卷耳》、《标有梅》写的是少女对少男的相思。

这些都是纯净自由、执着而又美好的爱情诗篇,用情脉脉,然而,如果我们再细细品之,这些我国早期的爱情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却还是隐含着中国爱情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内敛的特点。

随着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进一步浸染,中国的女子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自由的爱情也就成了少男少女们在梦中相互追求的梦想。

因此,映射在诗歌中的痴爱情感在表达上也就变得更加含蓄而内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