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李清照前后两期词赏析

李清照前后两期词赏析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词人。
她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相交的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李清照前期词的基调是缠绵清丽的,靖康之难后,词在感情上转向凄苦悲冷。
一、前期作品《醉花阴》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牌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它写了女词人自己在重阳节的感触。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与丈夫各处一地,重阳节到,更加深了内心的寂寞,引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着重写在室内的感受。
首句写天气不好,天空布满“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只好待在屋里独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真是百无聊赖!“佳节”句点明时令是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九月九日)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在此点出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怎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的“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接着写时令转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
“半夜凉初透”,看来不只是写时令,更是写孤独愁闷的心情。
下阕着重写室外独自把酒赏菊的愁情。
“东篱”句是回过头来写这天“黄昏后”,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
古时,把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李清照当时虽无这个兴致,但也总要应个景吧,再说白天已经在屋里闷坐了一天,傍晚也该出来散散心了。
重阳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袖花香。
然而,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那日夜思念的远人啊。
“有暗香盈袖”是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莫道”句是写自己心中愁情万斛,只得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李清照词两首的比较鉴赏

C、都表达了词人的愁情。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始就倾忧泄愁,层层铺叙, 达到愁的高端,真是各种闲愁布满天穹,各种闲愁笼罩 着词人的整个心头。
※愁永昼---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声声慢》以愁作结,开头以叠字奠定全文的愁境, 在词末作者还生活在愁境里,可是仅用“愁”字又怎能 概括的完她饱受的人间甘苦,既用“愁”照应了全篇, 也将“愁”推向了极致。
正所谓:冷月花魂李清照,生活不幸诗家幸,一路 坎坷一路歌。身在江南思归去,心向故土度进退。梧桐 细雨藏离愁,天接云涛溢豪情。清丽婉约溢芳馨,自是 花中第一流。
酒对文人的作用
※曹孟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酒对文人的作用
• 曹孟德:——一副解忧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 李白:——一颗消愁散
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坎坷悲 愁的。不管是幸福悠闲的少女时代,浪漫温馨的婚姻生 活,还是夫妇分离的相思时刻,直到凄凉孤苦的晚年, 欢乐时,思愁时,凄惨时,她的一生一直也没有离开过 酒。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一代词人,中国的酒文化 孕育了词人的才思,正是酒和文学的不可分隔的渊源, 也是酒给予了词人以灵性和激情,才使得后人能够有幸 欣赏到词人情景交融、血泪相连的经典作品。词人的情 感是敏锐的,句句真情与酒香一样流芳百世,才华和酒 香一起流光溢彩。李清照可谓女中丈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陶渊明:——一粒解脱丹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李商隐《花下醉》白居易《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商隐《花下醉》白居易《惜牡丹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花下醉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请选取一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夜晚秉火赏花,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4分)【参考答案】:(1)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
(2)相同,都借赏花,怜花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问题】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参考答案】:1.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
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
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言之有理即可)[对比赏析]《惜牡丹花》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3课时│典例导练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
“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对比与分析——英美诗歌教学新途径

对比与分析英美诗歌教学新途径申玉革(河北邢台学院)摘要:英荚诗歌对比教学法试图利用英蔓、中西和翻译对比辅以必要的音响视听手段.形成纵横结合、融会中西的立体综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刺激,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西对比;美芙对比;翻译对比;事半功倍一、引言因为语言的障碍.背景文化的差异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
英美诗歌历来是英美文学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英美文学方向考研者最头疼的地方。
因此如何让阳春白雪的诗歌课程变得和蔼可亲、通俗易懂,如何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高深的东西生活化.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成为每一位诗歌教学者面临的问题.二、英美诗歌对比教学法及应用对比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单纯对文本的解析改变为利用中西对比,荚美对比和翻译对比辅以必要的音响视听手段,形成纵横结合.融会中西的立体综合教学。
(一)英美诗歌教学中的中西对比研究通过中西同类诗歌主题、意象、形式等的对比研究.在课堂上使用对比教学.使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中国文学常识。
与英美诗歌知识相互对比,相互映照。
有利于尽快消除学生对新课程的陌生感.增加亲切感,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透彻性。
1.中英爱情诗对比爱情主题。
旷世永恒。
中国诗尤其是古代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没有英国多.所占比例亦较小。
这种差异与中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中国爱情诗重隐,含蓄委婉:英国爱情诗重显.热烈奔放。
这种写作风格的差异与各自美学传统分不开:中国古典爱情诗中怨妇诗很多,描写了思妇之怨和弃妇之哀。
而英国恰恰相反,诗中多表达男子因不得女子之爱而对女子的怨。
而这与中英女子社会地位的差异密切相关。
2.<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中西对比实践这是英国诗人彭斯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在中国广为传颂。
诗人在第三节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爱人的铿锵誓言:“直到大海干枯水流尽。
/t到太阳把岩石化作灰尘:/呵。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论文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这些大诗人们重视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使自身人格得到补足或灵魂得以升华,而不一定与所恋的女子结合。
《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

《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摘要:本文尝试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原理来分析英国著名的诗人彭斯的抒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旨在从功能语法的角度为理解此诗提供一些见解。
关键词: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及物性理论引言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著名的农民诗人,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此诗采用苏格兰民谣的形式,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可以歌唱。
诗人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大胆的表达了自己对姑娘那坚贞不渝的爱情,感人至深。
本文尝试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原理来分析这首抒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此诗中共体现及物性的三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
笔者将重点从这三个过程来分析此诗,从及物性的角度为理解此诗提供一些见解。
一、及物性理论韩礼德(1985;胡壮麟等1989)认为人们思想中要反应出的主客观世界不外乎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
这六个过程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他们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
因此,这里的及物性不同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传统语法着眼于动词与后续的宾语的关系。
如:Peter kicked the ball.(及物, kick→the ball)Peter laughed.(不及物,laugh →?)功能语法的及物性是从语义上区分的,即这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差别仅在于过程涉及一个还是两个参与者。
这个关系可以垂直式来表达更清除:上述图式表示动词kick所体现的过程与两个参与者发生了联系,而laugh体现的过程只与一个参与者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2]。
二、《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及物性分析诗中的及物性主要体现在三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
(一)、物质过程这是表示某事情的过程。
物质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来体现。
从《醉花阴》和《一朵红红的玫瑰》看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异同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醉花阴》和《一朵红红的玫瑰》看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异同刘兰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摘 要:爱不分国度宗教信仰和民族,每个人都有为爱而生的冲动和理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话更是直接表明了爱情的重要性,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清代封建贵族李清照的古诗词《醉花阴》和爱尔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A Red,Red,Rose都表现出了对爱人浓浓的爱意,不同的是,李清照的词有着士大夫文人的高情雅趣,,情景结合,感情细腻生动,而彭斯的A Red,Red,Rose则展现一种热烈奔放而真挚的爱情。
关键词:中西;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情感方式;异同作者简介:刘兰(1994.10-),女,汉族,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72-02一、李清照之内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对丈夫的怀念所作。
于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但是婚后不久,丈夫便离家归去,使得词人独守深闺,无法表达对远行的丈的深深思念及牵挂。
于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值重九,古人云:人逢佳节倍思亲,于是词人写下《醉花阴》寄给了赵明诚。
薄雾弥漫,云层浓布,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时节,她在玉枕纱帐中惆怅,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她辗转反侧。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全词分为上下片,上片是先描写环境,通过意象——“薄雾”,“浓云”为读者展现了一副色彩暗淡的萧条之画。
瑞脑在这里是香料的一种,“金兽”在过去指香炉,而“消”表示尽。
紧接着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里提到的重阳不是一般的节日,作者另加佳节二字更是回味无穷,它使得人们联想到王维登高是写下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