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但纵然是琼浆玉液,从此它会生长,我相信,除了你的秋波其他不受。
散发的芬香不是它而是你。
贻赠玫瑰花表示爱情是西方人的传统。
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到彭斯(1759─1796)时已被大众认可,彭斯本人也写过一首烩炙人口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不过,和中国爱情诗的历史比较起来,英国爱情诗的出现,至少要迟一千多年。
中国的《诗经》大概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而英国最早的诗歌《贝尔武夫》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况且该诗是属于英雄史诗,并非爱情诗。
据英国《诺顿选集》介绍,英国最早的抒情诗出现在12世纪左右。
当然爱情诗出现之晚,不等于说英国的爱情诗数量少。
有人把《英诗金库》和《唐诗三百首》作了一个比较,发现前者收的爱情诗比后者多得多;西方有一种用于专门写爱情题材的诗体,称之为“十四行体”,中国却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专门用于写爱情题材的。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几乎全部可以当成爱情诗来读;此外,英国的一些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本·琼生,堂恩,马威尔,拜伦,雪莱,济慈,勃朗宁夫妇,丁尼生,罗塞蒂,艾略特等,他们的许多名作都是爱情诗。
人类爱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中国,据《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
自两汉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日益加强,两性之间的交往逐渐变得严格起来,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学人士,则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借口,蔑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题材,认为男人写诗,如果“儿女情多”,就是“风云气少”。
但人类的爱情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到封建礼教强盛的唐代,象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还是写下了不少爱情诗。
有些人以为,西方人的爱情观一直是开放的,甚至是不严肃的,其实不然。
就拿英国中世纪而言,其宗教约束力之强,禁欲主义之严,并不亚于中国的封建礼教之束缚。
鞭挞夏娃的堕落,颂扬圣母玛丽的纯洁,是英国文艺作品长期的题材之一。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与《雅典的少女》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姓名:***摘要: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不乏有关爱情的诗作。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雅典少女》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伴随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而爱情诗也因此历久弥新,直至永恒!爱情是什么?是情窦初开时的懵懂,是惊鸿一瞥的心动,是失之交臂的怅然,是相依相偎的激情,是长相厮守的满足,是天各一方的思念,是生死永隔的哀伤,是心灵滴血的凄婉……爱情诗由于捕捉这些万花筒似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概莫能外。
因此,爱情被普遍叫做“生命的皇冠”,是人类至圣至上的情感。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字魅力和音乐美感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
长期以来,人们总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爱情诗不能与西方爱情诗相媲美。
事实上,中西爱情诗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都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芳香。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二、简述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
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
朱光潜先生在其《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关于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差异比较分析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女诗人,是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
柏拉图《斐德若篇》曾称她为“第十位缪斯”;贤人梭伦在听到自己侄子的吟唱后,表示能学会萨福的一首诗便死而无憾了。
萨福一生中写过不少情诗,但流传下来的特别少。
《给所爱》是萨福较为经典的诗篇,是古希腊爱情史诗上一首最具典型意义的爱情诗,在西方古典爱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是残诗断章,但是去掉尾句,也可以看作是一首相对完整的诗。
《诗经》与萨福的诗歌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之为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足见,其声、情、文、义俱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堪称绝佳。
一.意象选择的异同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巧妙地选择了人作为主要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主观描写来吟咏爱情。
不同的是,《给所爱》里有三角恋似的“你”“我”“他”,比如“在我眼里,他逍遥好似天神/他得到允许/坐在你的身边”。
这种三角意象的选择有助于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使爱情的妒意升温,增强生命个体的情爱冲欲,从而加深诗人的情感宣泄程度。
《关雎》则是以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作为主要意象。
诗歌通过描写“君子”爱慕和追求“淑女”的过程,呈现出爱情的思而不得的痛苦和心有牵挂的幸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显然,“君子”在明处,“淑女”在暗处,这种独特的意象结构仿佛层层薄云后的光晕,须得等慢慢拨开,方得见日月之实,使人越读越有美感。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一、引言爱情是诗歌永恒不朽的主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用诗歌来表达共同的爱情心理,由于中英在文化习俗、宗教礼仪、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英两国的诗歌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但是各具特色,委婉含蓄是中国诗歌的特色,热情奔放是英国诗歌的代表。
因此,中英爱情诗歌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
二、爱情主题诗歌分类对比(一)写作手法方面“英诗之父”Chaucer:“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 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el of Merciless Beauty)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誓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两首诗句将中英追求爱情理想的异同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英诗中,经常使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上下起伏的感情,而在中诗中,作者多用描述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同样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方面在英诗中,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Edmund Spenser:“Where 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Sonnet 75)。
从诗中可以读出生死相依、永世长存的爱情思想,和英国人对爱情积极追求和热情奔放的赞美。
相反,在中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中国人在表达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的感情的时候比较含蓄内敛,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作者表达了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
(三)诗歌风格方面英国著名诗人Spenser的爱情诗中曾这样写:“But when I laugh she mocks,and when I cry/ She laughs and hardens evermore her heart.”(《Sonnet 54》)诗中痴情男子对冷美人带有埋怨、抱怨的感情色彩。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性分析摘要: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比较;差异性分析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还是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爱情,由古到今一直都是中西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
但是,即使是同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国和西方因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中国和西方的爱情诗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下本文将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
(一)中西爱情诗的起源从时间上看,中国爱情诗肇端于三百篇,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其首篇《关雎》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与追求。
再如《邶风·静女》中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幽会时的情景,并通过那姑娘“爱而不见”致使小伙子“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
《郑风·溱洧》描绘的是春暧花开之时,青年男女嬉戏游乐在河边,反映出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悦。
《诗三百》不仅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而且还常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
试读《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土,迨其谓之!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比喻青春消逝,年华迟暮,表达了一个姑娘渴望及时成婚的心情。
同样内容的在《周南·卷耳》,《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墉风·柏舟》,《郑风·狡童》,《郑风·子衿》这些名篇中也能屡屡见到的。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文档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说(悦)怿女(汝)美。
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洵美且异。
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美人之贻。
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1〕: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我会以目光表示谢酬;或只在杯中留个香吻,我宁愿不饮杯中之酒。
灵魂深处升起的干渴,多么盼望喝杯圣酒;但纵然是琼浆玉液,除了你的秋波其他不受。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论文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这些大诗人们重视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使自身人格得到补足或灵魂得以升华,而不一定与所恋的女子结合。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关键词:中西情爱诗;特征;成因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政治、宗教、道德、家庭以及人为的羁绊都不能阻挡和消灭的。
这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因而也往往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类最幸福、最甜蜜、最愉悦、最纯洁、最神圣的欢爱之情的诗歌称为情爱诗。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因而唱出了一曲曲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爱情颂歌,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中西诗歌艺术的宝库。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一中西情爱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含蓄与奔放一般而论,中西情爱诗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欢乐和甜蜜时,情感基调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描写还是爱情主人公内心情愫的倾吐,中国的诗歌往往委婉含蓄,西方的诗歌则热烈奔放。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情爱诗由于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往往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表现男女之爱显得热烈执著、泼辣大胆,但这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只是少数。
从中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诗作来看,民歌作品远远少于少于文人作品,而民歌情爱诗由于语言直白往往不为评论家和文学史编撰者所推崇,所以,含蓄蕴藉的文人情爱诗自然成为情爱诗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说(悦)怿女(汝)美。
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洵美且异。
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美人之贻。
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1〕: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我会以目光表示谢酬;或只在杯中留个香吻,我宁愿不饮杯中之酒。
灵魂深处升起的干渴,多么盼望喝杯圣酒;但纵然是琼浆玉液,除了你的秋波其他不受。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与其说是表示敬意,不如说是送上一个心愿:愿那玫瑰永不枯萎;只要你对它呼吸一次,然后再把它送回;从此它会生长,我相信,散发的芬香不是它而是你。
贻赠玫瑰花表示爱情是西方人的传统。
玫瑰花作为爱情的象征,到彭斯(1759─1796)时已被大众认可,彭斯本人也写过一首烩炙人口的爱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
不过,和中国爱情诗的历史比较起来,英国爱情诗的出现,至少要迟一千多年。
中国的《诗经》大概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而英国最早的诗歌《贝尔武夫》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况且该诗是属于英雄史诗,并非爱情诗。
据英国《诺顿选集》介绍,英国最早的抒情诗(Lyrics)出现在12世纪左右。
当然爱情诗出现之晚,不等于说英国的爱情诗数量少。
有人把《英诗金库》(”TheGoldenTreasury”)和《唐诗三百首》作了一个比较,发现前者收的爱情诗比后者多得多;西方有一种用于专门写爱情题材的诗体,称之为“十四行体”(或“商赖体”,即“sonnet”的译音。
这种诗体的题材范围后来有所突破与扩大),中国却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专门用于写爱情题材的。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几乎全部可以当成爱情诗来读;此外,英国的一些著名诗人,如莎士比亚,本·琼生,堂恩,马威尔,拜伦,雪莱,济慈,勃朗宁夫妇,丁尼生,罗塞蒂,艾略特等,他们的许多名作都是爱情诗。
人类爱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中国,据《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
自两汉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日益加强,两性之间的交往逐渐变得严格起来,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学人士,则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为借口,蔑视文艺作品中的爱情题材,认为男人写诗,如果“儿女情多”,就是“风云气少”。
但人类的爱情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即使到封建礼教强盛的唐代,象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还是写下了不少爱情诗。
有些人以为,西方人的爱情观一直是开放的,甚至是不严肃的,其实不然。
就拿英国中世纪而言,其宗教约束力之强,禁欲主义之严,并不亚于中国的封建礼教之束缚。
鞭挞夏娃的堕落,颂扬圣母玛丽的纯洁,是英国文艺作品长期的题材之一。
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爱情也只能在黑暗中呻吟。
然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对爱情的态度,爱的表达方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在文艺作品中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首先,就对爱情的态度而言,中国虽有“婚嫁乃人生终身大事”之说,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嫁完毕,爱情也遂告终止。
但西方人则把爱情本身往往看得高于一切,即使身居牢笼,想的还是自己的爱人。
这里举理查德·勒夫莱斯(1618─1657)的《狱中致爱尔西娅》一诗为例(只录首尾两节):当爱神展开自由的羽翼在我重重的牢门内翱翔,把圣洁的爱尔西娅带到这里,扒着铁栅低声地倾诉衷肠;当我被她的乱发缠住,被她的双眸羁留,在空中纵情嬉戏的神物,也不如我自由。
……石头砌不成一座监狱,铁栅也编不就一个牢笼:清白无辜的思想正好在里面幽居,宛如隐士一样静居僻隅。
如果我在爱情上有了自由的意志,心灵也不受任何拘囿,唯有那高高遨游的天使,才能享受到这样的自由。
就表达爱情的内容而言,东西方诗歌也有差别。
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
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就说你爱我。
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由于不安的折磨,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飞白译)伊丽莎白·巴莉特,即后来的勃朗宁夫人,少年时骑马跌伤了腿,就成了残废,不能出门,只好在家读书写诗,后来成了著名的女诗人。
当时勃朗宁的名声远不如她。
勃朗宁对她的诗很欣赏,就开始和她通信,讨论文学问题,直到两年后即1845年夏天的某一天两人才初次见面,彼此一见倾心,但是巴莉特虽是著名诗人,却不敢奢望爱情的幸福;当勃朗宁向她求婚时,她只是说:“你才33岁,且是成名的诗人,有许多年轻女人会爱慕你的!我已经39岁,而且残废……”。
但勃朗宁爱她的诗也爱她的人,真诚地追求她,这使得巴莉特很感动;由于精神得到安慰,加上治疗,她的腿疾好得很快,最后终于站了起来。
勃朗宁夫妇的爱情经历,在英国文学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葡萄牙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巴莉特的爱情诗集,共44首,记录她对勃朗宁强烈的爱慕,忠贞的爱情。
此外,西方人很重人生的爱,重现实的爱,这类的诗歌很多。
这里仅举英国17世纪罗伯特·赫里克一诗为例: 趁早吧,快采摘那玫瑰花苞;时间老人永在飞翔;同一朵花儿今天还在微笑,明天就要枯萎死亡。
这旭日,空中华灯一盏,总是在冉冉升高,万里行程很快就要走完,日近西沉黄昏到。
人生最美好的是妙龄韶华,这时青春热血在燃烧;虚度了,往后就是每况愈下,青春美景再也难寻找。
因此,别害臊,享用你的妙龄时光吧,趁早和你的意中人结婚;因为一旦失去了最美妙的时光,你或许永远要感到悔恨。
(《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这首诗以其开首名句脍炙人口,其主题与意境与我国唐代流行歌词《金缕衣》中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极为相似,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17世纪“骑士派”诗人的处世哲学,也反映了“青春易逝,爱在今朝”的爱情观。
诗人为了强调这种爱情观,把时间对爱情的影响描写到可怕的地步,这对少女是一种蛊惑,也是一种威胁。
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先读两首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李昌绪《春怨》)这首诗反映了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并未一语道破,而是描写客观,寄托内情,婉约曲折。
对彼此的爱情不著一字,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