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史比对

中西爱情史比对

译文
不要严守你心里的秘密,我的朋友。 你悄悄地告诉我,只告诉我一个人。 你笑得那么温和,你柔声低诉; 静听你的将是我的心,不是我的耳朵。 夜是深沉的,屋子是寂静的,鸟巢也是笼罩 着睡意。 告诉我, 透过欲泣犹止的眼泪、踌躇未决的微笑,怀 着甜密的羞怯与痛苦, 把你心里的秘密告诉我, LOGO 告诉我!
LOGO
两首诗内容表达上对比
• 西诗:具有直率性,《爱情诗》中作 者就直接表达对所追求姑娘的爱慕, 话语直白使读者一目了然。 • 中诗:具有委婉性,诗从别离的痛苦 写起,以暮春时节百死不渝的感情,描述了一副 微妙的情境使读者有想象的空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LOGO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 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 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 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 死与共的坚贞爱情。李商隐写过不少的 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 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 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 情诗含蓄,委婉的特色。
这首诗是说一个大胆执著的男子向他追求的姑娘 求爱,他既坦露自己的情怀,也以真挚的话语, 恳请女孩无保留地对他“披露内心的秘密”,以 便彼此能做到心心相应,相爱永远。这完全是一 种写实的笔法,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觉。让人 体会到诗中的“我”所深爱的不是别人,就是追 求的那个姑娘。爱到何种程度?指名道姓,非你 莫属!用另一种方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坦率地 表达了愿为爱人当一个忠诚的守候者的感情。这 也正是西方人热情、奔放、外露的审美观的体现 。 LOGO
LOGO
总结
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 热烈取胜,中方诗歌以含蓄委婉 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取胜,中 方诗歌以微妙取胜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中西方爱情诗对比

中西方爱情诗对比
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
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 ……
• 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勃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
表达
• 受封建三纲五常的约束和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的控制,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蕴籍 和内敛,点到即止,欲说还休。
• 而西方爱情诗歌的表述,却如云涛翻卷、岩 浆迸射、大河奔腾,径直奔向爱的主题。其 笔法大胆率朗,丝毫不含顾忌,也不加过多 的掩饰,爱就是爱,内心的情愫喷泻如柱, 热浪灼人。
一剪梅 (李清照)
•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我爱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需的食物,从不能间断。 我纯洁地爱你,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争!
我是怎样地爱你
•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 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 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 [英]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
——剪不断理还乱,是爱情
无题(李商隐)
•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 蓬山此去无多路,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夜呤应觉月光寒。 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不着一样地爱你?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是那样地高深和广远, 怡似我的灵魂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神灵的恩典。
• 此种处事风尚,映射到文学,使得中国的 “怨”诗特别多。
春怨
•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摘要:爱情,人类自存在以来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由于,文化,地域,和信仰的差异,中西方在用诗文来描绘这种情感时,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诗的起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一首《关雎》,道出了爱情最为质朴的情感,但这是建立在道德,礼仪之内,而此诗属于“风”,而《诗经》中的“风”代表的是民歌,换言之,此时爱情诗,是由乐官记录平民的生活而成。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略晚于史诗,而爱情诗史也和中国的一样起源于淳厚质朴的民歌,大都是用来歌唱的,歌唱时往往伴以乐器,并分独唱体与合唱体两大类。

独唱体完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丧失了氏族文学的集体性,被柏拉图称道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是当时最富盛名的歌手,她的爱情诗多抒发恋人间的激情,悲伤,离别的痛苦,妒嫉的折磨,具有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音乐性极强的特点,具有特别感人的世术魅力。

许思园先生在其遗作《中国诗之特色》中认为,中国诗肇端于三百篇,发皇建安,极盛于唐,自宋以后,格律题材几无所增益。

中国诗生长过程约一千八百年,而西方诗导源于希腊,起于十二三世纪,在文世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初期,两度极盛,十九世纪末骤衰,前后只有七百余年,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伴随着中西各自诗歌成长的爱情诗的发展轨迹吧。

(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1、内容上,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区别:第一,中国爱情诗,尤其是古典情诗,对爱人的描写并不完全真实,以达意为主。

以存有丰富的古典情诗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其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诗歌作为人类文学的古老形式,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西方的古典爱情诗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更抒写了人类共同的爱情感受,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东西方的爱情诗在意象选择、韵律安排和抒写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异同之处。

接下来我将简单分析古希腊萨福的《给所爱》和中国的《诗经<关雎>》,并将这两首诗歌分三部分进行比较,详细阐释,以此揭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在各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之处。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女诗人,是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

《给所爱》是萨福较为经典的诗篇,是古希腊爱情史诗上一首最具典型意义的爱情诗,在西方古典爱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与萨福的诗歌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之为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一、意象选择的异同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巧妙地选择了人作为主要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主观描写来吟咏爱情。

不同的是,《给所爱》里有三角恋似的“你”“我”“他”,比如“在我眼里,他逍遥好似天神/他得到允许/坐在你的身边”。

这种三角意象的选择有助于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使爱情的妒意升温,增强生命个体的情爱冲欲,从而加深诗人的情感宣泄程度。

《关雎》则是以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作为主要意象。

诗歌通过描写“君子”爱慕和追求“淑女”的过程,呈现出爱情的思而不得的痛苦和心有牵挂的幸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显然,“君子”在明处,“淑女”在暗处,这种独特的意象结构仿佛层层薄云后的光晕,须得等慢慢拨开,方得见日月之实,使人越读越有美感。

二、韵律安排的异同从韵律安排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悠扬的音乐美。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中英爱情诗比较

中英爱情诗比较

中英爱情诗比较有谚语说:“爱情是生命的一种伟大的感受”。

爱情,它可以激发人的梦想,激励人前进,使我们更加精彩。

爱情,它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使世界变得美好。

没有任何句子比“爱”更好地激发了人们对爱情的无穷向往,也没有任何思想比“爱”更能够抚慰人们的孤独和痛苦。

中国和英国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爱情的诗歌,他们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和激励。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至情至爱,深情厚谊,传达出爱情的温暖;英国爱情诗歌,则更多元化,使用各种方式表达爱情,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多元化地表现出爱情的各种感受,如《七步诗》:“情义融洽,难相离;芳心宁岩,心恋香台;云霞夹岸,梦有苍茫;幽翠连碧,相携山水。

”唐时期的诗人李绅说:“两人携手,宛若携琴;情犹如箕,清浅无涯。

”从这两首绝妙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常常以悠远的语言和气势,将浪漫而深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英国爱情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为反映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和期望。

英国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少年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浪漫爱情,令人心醉诗句:“但愿老天仗义,让我的爱从天上来,天上有传送,它可以拯救我爱的朱丽叶,让朱丽叶不再如狐狸一样,在月夜里无处遁形。

”首诗表达了爱情之间深沉的感情,就像罗密欧爱朱丽叶,朱丽叶也爱罗密欧,始终如一。

当然,中英两种爱情诗歌各有特色,没有谁能够比谁更胜“爱”一筹。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更多的表达了一种深情厚谊,一种亲昵感情;英国爱情诗歌则更多的表达了一种浪漫期望,一种对爱情的憧憬。

总之,中英爱情诗歌各有特色,都在表达着爱情的深情厚谊和浪漫期望,都在激发人们对爱情的无穷向往,都在抚慰人们的孤独和痛苦。

任何时候,只要一听到爱情的诗句,都会被感染,望着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中最宝贵的感情爱。

中西爱情诗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爱情历来都被诗人们所赞颂,从古至今,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诗也一直是文学里的一朵奇葩。

将从诗歌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诗歌的价值诉求上对中西爱情诗进行比较,从中更好的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诗。

标签:爱情诗;抒情诗歌,就像歌曲一样是从内心流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理情感。

“诗是心灵、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晶,它凝练、集中又富有音乐性”,而在《毛诗序》里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还有类似的“诗言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说法,由此可见,诗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

在抒情方面,诗歌除了感慨个人遭遇和家国之感以及酬唱赠答,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爱恋,中国诗歌是这样,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表达方式上、诗歌诉求上等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1 诗歌内容上:慕与怨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

《圣经·旧约》中的雅歌,在西方被称是最早的爱情之歌,希伯来原名是最美之歌,英文中称《歌中之歌》,有的则称其为“春日之歌”,赞美它是一个醇美的梦,“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

……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

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然黑,却是秀美”……,《雅歌》通过一种意象的叠加构筑了一个爱意满满的诗歌理想世界,一个浪漫的意境,诗句中都比较露骨的透露出对于爱情的渴求。

此外,后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赞美,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还有雪莱、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写“慕”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

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

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

(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华斯强调“自然”,柯尔律治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