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中历史_第一单元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_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人民版必修2)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控2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是在()A.春秋战国B.秦末汉初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准确回忆基础知识即可。

答案:A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D.沉重的徭役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思路解析:解题关键在于从目的、对象、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古代徭役,例如:征发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过度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的程度。

答案:C3.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龙首渠D.成国渠思路解析:郑国渠是郑国主持开凿的,龙首渠和成国渠是西汉时的水利工程。

答案:A4.下列有关“工官”工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朝廷或政府财政的一大支出B.直接隶属于中央各机构C.专门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D.其经营直接明显地影响了民间的市场思路解析:“工官”工场的产品平民不得使用,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D5.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思路解析:本题限定只有一个,即是否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答时既可用正选法,即明确记忆“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在唐朝时,明确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而确认答案;也可用排除法,即判断出A、B、D三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则肯定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是正确答案(题目并未要求判断该事件属于何时期,故只需断定其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可)。

答案:C6.煤炭开始作为我国古代的冶铁燃料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思路解析:解题关键是题干中“开始”一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1、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2、雍正皇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理由包括()①“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②“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③手工业是农耕经济的必要补充④防止“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4、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A. 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 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C.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 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5、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

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

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6、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7、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2.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中央电视台曾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A.汉朝B.隋唐C.秦朝D.明朝4.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屯田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因为()A、它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B、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C、它使流民和土地结合起来D、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兵役6.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7.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8.“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1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014年高二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单元小结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 )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 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耒耜”,青铜器和铁器都是进入文明时代后才开始出现的。

故选B。

答案:B2.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出现,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而③表述错误,精耕细作技术自春秋战国开始不断发展。

答案:A3.《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材料中荀子认为:五谷生长于土中,人如果善于治理,精于耕种,则收获颇丰。

故荀子强调的是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A4.(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殖至三百顷”反映了庄园经济力量的强大,“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说明其自给自足程度高,而“闭门成市”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广泛,故选C。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13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1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2.《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3.阅读下表:表中内容说明了中国古代( )A.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B.粮食产量徘徊不前C.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D.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4.(2013·晋中模拟)《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B.质量管理严格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5.(2013·广东六校联考)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6.(2013·深圳期末)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7.(2013·佛山模拟)日本学者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 新人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 新人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

关键信息是“惟以伐木,纵火焚烧”。

答案为C项。

【答案】 C2.(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

它所体现的是( )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D.重男轻女【解析】“男子立田女织布”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C、D三项与此无关。

【答案】 A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B.分散性C.连续性D.脆弱性【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信息可知,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D项。

【答案】 D4.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下列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解析】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5.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的挑花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七上八下”的成语就是出自云锦。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2、(4分)25.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冰莹如玉,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明代瓷器曾垄断世界市场B.明代的制瓷技术享誉世界C.制瓷业出现多项重大发明D.民营制瓷技术已超过官营3、(4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据下图可以推知,当时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北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C.南方秩序相对稳定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4、(4分)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A.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B.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C.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D.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5、(4分)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缓解C.租佃关系发展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6、(4分)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这反映出当时A.苏州纺织业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7、(4分)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A.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B.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C.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D.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8、(4分)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 %,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2.(2013·广州模拟)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3.(2013·广州模拟)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4.“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5.(2013·广东六校模拟)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出土省出土地点份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7.(2013·孝感一模)《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被商人称为祖师爷的是()A.吕不韦B.子贡C.范蠡D.白圭2.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是:(1)徽商(2)晋商(3)沪商(4)浙商A.(1)(2)(3)(4)B.(1)(2)C.(3)(4)D.(1)(2)(3)3.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C.商周D.隋唐4.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5.关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基本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B.农民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精耕细作C.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7.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工夫针铺印记,其上部的文字为“济南刘家工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的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8.我国商周时期的生产经营司母戊大方鼎的铸造部门是()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资本主义手工业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行业中出现,这些手工业行业是()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外资手工业10.历史上曾有“天下之胜,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A..东晋B.唐朝C.南宋D.明朝11.广州的“公行”(即十三行)是()A.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B.对内贸易机构C.银行D.票号12.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西汉,珠江流域B.东汉,四川地区C.唐代,江东地区D.宋代,汉水流域13.元朝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A.广州B.泉州C.杭州D.扬州14.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导致农民逐渐贫困B.手工工场发展缺乏技术力量C.工商业继续发展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15.唐代杜甫“君家白碗胜白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赞美()A.白瓷B.青瓷C.彩瓷D.珐琅彩16.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在()A.北宋B.唐朝C.明朝D.清朝1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朝时出现的()A.驿站B.邸店C.柜坊D.票号18.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含义是()A.禁绝对外贸易B.限制对外贸易C.保护本国商人D.保护本国农民19.唐朝时期,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还发展成为重要的()A.市镇B.商业都市C.工商业中心D.夜市20.促进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进步B.生产力的进步C.土地制度的演变D.税收政策的演变二、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图一唐都长安图二北宋东京城布局请回答:(1)“市”是什么?(3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2.材料解析题:(15分)图1:《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图2:《棉花图.收贩》、《甘薯图》、《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南京繁华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图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历史人教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的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所示是传统的中国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它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来年丰收的希望,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

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五谷”一般是指稻、黍、稷、麦、豆②秦朝修建的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③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④农具和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3.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与诗意相似的是()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C.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D.“女织男耕,桑麻满圃”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5.“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小农经济比较脆弱,易于破产B.农民生活比较艰难C.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根本D.农民要承担政府规定的徭役6.水排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测评(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5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 , 上边刻有“因宜教田 , 辟土种谷 , 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当是对谁的赞誉()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分析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 教育公众耕种 , 与资猜中“教田”这一信息符合。

大禹的主要伟绩是治水 , 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 , 商鞅是改革家。

答案 A2.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 , 结果民间多半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 汉代稍改其制 , 倡导“父亲母亲在不分异” , 即父亲母亲亡后再分家, 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应出()A. 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人头税的取销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分析秦汉期间的家庭规模说明秦汉期间基本上是以小家庭为主, 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表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 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所以,A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最正确答案。

答案 A3.汉代曾推行区田法 , “区种 , 天旱常溉之 , 一亩常收百斛”。

以下对上述资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 区田法是当时最初进的耕种方法B. 区田法下重视经过水利浇灌提升农业产量C.区田法合适在干旱地域宽泛推行D.区田法合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分析题干资料仅波及区田法下浇灌对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而不波及合适的地域, 以及与其余耕作方式的比较。

所以 ,B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对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 这些铭文能够用来研究汉代()青铜器铭文元和四元和四年 ( 公元 87 年 ), 江陵黄阳君作。

宜后代及酒食。

吏人得之, 致二千石年壶永和钟永和四年 ( 公元 139年 ) 正月一日戊展造□□□钟, 重□□斤。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质作品

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

这说明当时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由石器为主向木器为主转变C.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3.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4.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5.《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7.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下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5.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6.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中的水利工程建于( ) A.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B.战国时期的四川地区C.西汉时期的关中地区D.西汉时期的四川地区7.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④水排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0.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

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

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12.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1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4.体现江西景德镇制造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 A.官办手工业工场B.民间小手工作坊C.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15.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谷丰登,莫高窟“耕作图”男耕女织六畜兴旺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分)(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6分)(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4分)(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4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开元通宝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清代广州十三行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有哪些?(6分)(列出2点即可)(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2分)(4)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商业有何特点?(6分)(答出3点即可)答案1.D 2.A 3.D 4.B 5.D 6.B 7.D 8.C 9.C 10.D11.A 12.A 13.D 14.C 15.C16.(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金属冶炼业方面,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纺织业方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瓷和斗彩瓷,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

(3)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

17.(1)表现:①唐朝时期,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除了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②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2)表现:①西汉时期,我国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置专门的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④元朝时期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3)政策:①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朝贡贸易所占比重大。

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4)特点:①城市逐渐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如宋朝时全国出现的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阻碍。

④对外贸易受到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⑤商品经济始终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动摇封建经济的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制农具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3.右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4.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翻车 D.棉布5.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6.右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7.若探究青铜器文明进入繁荣时代,应是哪一时期( )。

A.商周 13.春秋 C.战国 D.原始社会8.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

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9.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10.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