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模拟品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开题报告及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前学校品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思品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关注实践过程,注重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才能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融入生活与和谐社会。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

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

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

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

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
差。

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

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

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针对这些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1、当前小学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强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有了真切的道德体验,思想品德的教育才较为成功。

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

2、体验教育也是当前各课程所积极强调的,但是许多体验教育更多是体现在少先队活动上,把少先队活动当成思想品德体验教育的一个唯一途径,而系统地在思想品德这一课程中突出实践体验过程的成果不多。

3、受应试教育影响,思想品德的课程还基本停留在思想品德知识的记忆中,学生对这些知识无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更不用谈良好的情感体验。

4、品德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较为严重。

5、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产生的。

“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

2、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3、小学生蕴含着宇宙般巨大的潜能,可塑性非常强,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2、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4、探索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索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五、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努力影响社会大环境,改造家庭小环境,营造学校中环境,协调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创造有利成长环境,整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共向合力,朝着同一目标培养下一代,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

在校内更要积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同学的协作互助,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引导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课堂上接触的书本世界能与生活实际自然的进行联系,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深处,能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和触动主要(1)优化师生关系;(2)优化教学内容;(3)优化教学活动;(4)优化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让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培养起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学生能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3、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为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诚实、自信心、自尊、有责任感、同情、仁爱、正直、讲效率、刻苦、勇敢、自强、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道德成为了学生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4)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教师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探索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5、探索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更新全体教师的德育观念,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深入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不能再仅仅是照搬教材,应注重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六、研究对象
学校1---6年级学生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

调查法:问卷调查,了解现状及活动效果。

行动研究法:相关活动的记录及分析。

经验总结法: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并形成结题报告。

个案研究法:透过鲜活的个案探寻活动规律。

八、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
1、申报课题
2、确定课题总体方案
3、开题报告
4、教师培训,包括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培训
5、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6、确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7、组织研究队伍,明确各自任务
8、问卷调查(重点侧重于测量教师的教学科研的意识、方法与
能力等等)
第二阶段
1、继续理念学习
2、各课题组按预定的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3、开设校内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4、课程资源开发探索
5、阶段小结, 经验论文、个案交流并进行汇编
第三阶段:进行总课题和子课题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
1、实验深化阶段,向县开放课堂教学,进行学术交流
2、子课题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3、子课题成果鉴定、验收
4、阶段小结, 经验论文、个案交流并进行汇编
第五阶段
1、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2、编辑出版成果集
3、子课题优秀成果评选
4、收集研究成果
5、总课题成果鉴定
九、研究预期难点、创新点、成果:
预期难点:
1、参差不齐的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影响研究整体进程。

2、师资培训的力度是实验的关键,如何盘活本校资源和请进专家引领相结合,以提高本校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

创新点:
1、课堂追求富有人文的生命互动,将是我们实验过程中沉积下来的对整个学校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宝贵资源。

2、师生共同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将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和丰富实验成果,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潜移默化有重大影响。

3、实验成果将以学生的体验活动呈现,而不是单纯的文本展示,使实验更具有推广价值。

预期成果:
1、形成课题方案集,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集》。

3、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实例集。

4、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有关参考资料,有关课题研究录像片、相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