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合集下载

道德经最经典的十句话及解释

道德经最经典的十句话及解释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出自第1章。

妙:事物的内在,本质。

徼:事物的表面。

意思是,做事情足够专注,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但若是欲望太多,那注意力就会分散,就只能停留在理解事物的浅层表面。

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保持专注,长此以往,洞察力,粉丝力,记记忆力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做事情切忌勿贪多。

鱼与熊掌,要想价值最大化,必然是二选一,而非兼得。

2、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第2章。

解释: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自傲。

不居功自傲,则功绩就不会磨灭。

为什么历史有循环的规律?为什么曾经辉煌的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没落?为什么没有基业长青?因为大部分人,一旦身居高位之后,就开始裹足不前。

不管我们在工作上取得了何等的成绩,都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一直保持创新和学习,这样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之内,功绩是不会消失的。

如果我们的后代依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能继续延续。

反之,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牛到天际,那下一步就是走下坡路了。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出自第4章。

解释:钝化锐气,化解纠纷,隐藏自身的光辉,混同于尘土中。

周深有一首歌,是《大江大河》的主题曲,叫作《和光同尘》。

里面有一句歌词:和光同尘,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这句歌词写的非常好。

和光同尘这四个字,写出了为人处世的秘诀。

第一,不要主动炫耀显摆。

通俗点就是,不炫富。

在第9章,也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是说一个人不能把财富展示出来太多。

第二,别人不需要你的时候,不要多事。

比如,别人不渴,你给一瓶水,这纯粹是多余,还会让别人误以为你是不是巴结讨好。

诸葛亮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山做军师的。

如果他在刘备第一次邀请的时候,就乐呵呵地去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地位。

第三,同其尘:即使我们有了一些成绩,外表也要保持质朴和朴素的状态,要看上去和一般人一样。

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

有些人赚点钱,就别墅豪车安排上。

要知道,只要他一出风头,就立马会被人针对,会倒霉。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及译⽂道德经全⽂及译⽂ ⽼⼦的《道德经》⼀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类⽣命活⼒的颂歌,是中国这⼀智慧巨⼈对宇宙、⼈⽣、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是中国⽂化的⼤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次灿烂的⽇出。

五千精妙,博⼤精深,从宇宙到⼈⽣,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数个层⾯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悬太空,实则⽴⾜⼈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为”,结果是“⽆不为”;他⾔守静,实则“制动”;他⽢“居后”,反⽽“占先”;⽆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书,不知中国⽂化。

”胡适说:“⽼⼦是中国哲学的⿐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位真正的哲学家。

” 第⼀章 道可道(可以语⾔交流的道), ⾮常道(⾮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常名(⾮真正意义上的名)。

⽆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欲以观其妙(因此常⽤⽆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个地⽅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之⼜⽞(这就是⽞之⼜⽞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切奥妙的不⼆法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相⽣(因此⽽产⽣了有⽆相⽣)、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下相倾(⾼下相倾)、 ⾳声相和(⾳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但是圣⼈), 处⽆为之事(处于⽆区别⼼之⽆为境界), ⾏不⾔之教(教化众⽣于不⾔之中), 万物作焉⽽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不横加⼲涉)。

⽣⽽不有(⽣养万物⽽不据为⼰有), 为⽽不恃(竭尽全⼒⽽不⾃恃已能), 功成⽽弗居(功成业就⽽不居功⾃傲)。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道德经》第05章 多言数穷 原文翻译解读

第05章多言数穷【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kědào f ēi ch ánɡdào mínɡ道可道,非常道。

名kěmínɡ f ēi ch ánɡ mínɡ可名,非常名。

wúmínɡ无名ti ān dì天地zh ī sh ǐ之始yǒu mínɡ;有名wàn wùzh ī mǔ万物之母。

ɡù ch ánɡ wúyù yǐ ɡ uān qí mi ào故常无,欲以观其妙ch ánɡ yǒu yù yǐ ɡ uān qí ji ǎo;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 li ǎ nɡzh ě此两者t 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 ónɡwèi zh ī xu án xu án zh īyòu ,同谓之玄。

玄之又xu án zh ònɡ mi ào zh ī mén玄,众妙之门。

【解说】道,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永久的道;名,能够叫出来的,就不是永久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察看道的奇妙。

常从“有”中,去察看道的运转。

这二者是同一个本源,不过名称不一样。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全部奇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ěi zh ī wéi měi天下皆知美之为美,sī斯è恶yǐ已。

ji皆ē zh ī知sh àn zh ī善之wéi为sh àn sībúsh àn yǐ善,斯不善已。

yǒu wú有无xi ā nshɡē nɡ相生,nán yì难易xi ā nchɡénɡ相成ch ánɡduǎn xi ānɡxníɡ,长短相形ɡāo xi ,高下àxi ā nɡ相yínɡ盈yīn sh ē nɡxi ānɡhé,音声相和qi án hòu,前后xi ā nɡsu íhénɡ相随。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音版】天(tiān)地(dì)不(bù)仁(rén),以(yǐ)万(wàn)物(wù)为(wéi)刍(chú)狗(gǒu),圣(shèng)人(rén)不(bù)仁(rén),以(yǐ)百(bǎi)姓(xìng)为(wéi)刍(chú)狗(gǒu).天(tiān)地(dì)之(zhī)间(jiān),其(qí)犹(yóu)橐(tuó)龠(yuè)乎(hū)?虚(xū)而(ér)不(bù)屈(qū),动(dòng)而(ér)愈(yù)出(chū).多(duō)言(yán)数(shù)穷(qióng),不(bù)如(rú)守(shǒu)中(zhōng).【译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

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看到这个句子让我想起来毛泽东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老去的。

所以老天无所谓“仁”与“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

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仁”与“不仁”“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子一样,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的⼗⼤经典哲理名⾔《⽼⼦》的⼗⼤经典哲理名⾔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说即⽼聃,姓李名⽿,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东)厉乡曲仁⾥⼈,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

⼀说⽼⼦即太史儋,或⽼莱⼦。

《⽼⼦》⼀书是否为⽼⼦所作,历来有争论。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三,三⽣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常⾃然”,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为客观⾃然规律,同时⼜具有“独⽴不改,周⾏⽽不殆”的永恒意义。

《⽼⼦》书中包括⼤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之统⼀,“有、⽆相⽣”,⽽“⽆”为基础,“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为表显⼀为裹藏之别⽽已。

⽽道家在理论能⼒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的泉源。

以下⼗句话正是《⽼⼦》的精髓所在。

《⽼⼦》的⼗⼤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然。

⽼⼦⽈:⼤功告成,诸事办妥,⽼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强制的感觉,是⼈们的本性使然。

⼈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化习俗求⽣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然⽽然。

这也就是⼈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中的成语汇集(含解析出处)

《道德经》中的成语汇集(含解析出处)

《道德经》中的成语汇集1.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

《⽼⼦》原⽂及译⽂《⽼⼦》原⽂及译⽂ 引导语:《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是yjbys⼩编为你带来的《⽼⼦》原⽂及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章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名”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了。

没有“有”就没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就没有“下”,没有“⾳”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然,崇尚⽆为,实⾏不⾔的教诲。

任万物⾃然⽣长,⽽因应⽆为,不加⼲预;⽣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居其功。

就因为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以下是店铺精心推荐的《老子》名言名句翻译,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如下: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5《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经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

多言数(shù)穷,不如守中。

(二),关键词解析仁:指仁义,即仁爱与正义。

见《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刍狗:草扎的狗。

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指处事原则统一。

橐龠:指风箱,见下图。

风箱图屈:指竭尽、穷尽。

动:什么在动?拉杆在动。

数:指术数,即数术。

指方法、策略、法制等。

中:指中轴,即拉杆,而非指虚空和虚静。

倘若拉杆不动而守住所谓的虚空和虚静,风箱何以出风?也有联系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把“守中”理解为保持中立状态、不偏不倚或不走极端的,也还是理解不到位。

如何保持中立以致风出不断呢?同一因素导致的结果总是发散的,如何不被这些纷繁杂乱、五花八门的表象所迷惑呢?老子用拉杆愈动风愈出形容把握住事物的中轴关键——根本核心,也就把握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万事求其本这一根本原则是统一的。

因此,倘若我们把握住了疾病的根本核心,也就把握住了疾病的构成,也就把握住了医学的基础与关键,而能辨别医学的真伪。

倘若我们把握住了《道德经》的根本核心——整体论,老子之“道”与“德”便能跃然纸上、水到渠成。

(三),经文释义天地无所谓仁义,把万物视为草扎的狗;圣人无所谓仁义,把百姓视为草扎的狗。

(万物千姿百态,但究其根本都一样,物质运动而已;百姓芸芸,但究其根本都一样,一切唯心造。

处事求其本的基本原则是统一不变的)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吗?中间是空的,但永不竭尽(——万事万物如同风箱出风一样不断涌现)。

拉杆愈动,风愈出(——风出只因拉杆在动)。

(可见),穷尽各种言论、各种术数(——想尽各种理论、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风”,各种事物,结局只是穷于应付),不如坚守中轴关键——根本核心。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简帛《老子》“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考释

简帛《老子》“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考释

简帛《老子》“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考释今本《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一句的原貌应是帛书本和西汉竹书本《老子》中的“多闻数穷”,强调圣人不应以智治国,这样今本第五章就是由两个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所构成,结构十分清晰。

而且“多闻数穷”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儒家的批评,体现出帛书之后的《老子》版本中的“思想聚焦”现象。

“不若守于中”之“中”不应释为“虚静”,而是公正之义,即圣人效法天地之“虚”而为政,其结果就是为政之公,如此解释则“不若守于中”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

标签:帛书本;汉简本;《老子》;多闻;守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本《老子》第四十九章(今本第五章,今本主要指王弼本,为行文方便,以下如无特殊说明,所引《老子》之语皆从王弼本,只标明章数)。

和马王堆帛书本都有“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说法,今本多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虽然主要是“闻”与“言”的一字之差,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却有很大不同,值得我们深入加以研究。

并且,由于版本之间的差异,导致《老子》“守中”的思想也历来为学者所忽视,本文拟以讨论“多闻数穷”与“多言数穷”两个版本哪个更为合理为起点,然后对“守中”思想加以探讨。

一、“多闻数穷”还是“多言数穷”王弼本、严遵本和河上公本是《老子》传世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三者均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而对这一句的理解,绝大多数均以此版本为依据。

但遂州碑本、《文子·道原篇》和成玄英本,“多言”均作“多闻”①。

不过可能由于王弼本和河上公本的影响过于巨大,此句的思想差异并未得到学者的重视,“多闻”说甚至遭到有些学者的否定,如蒋锡昌说:“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四十三章‘不言之教’,‘多言’为‘希言’或‘不言’之反;《老子》自作‘多言’,不作‘多闻’或‘言多’也。

”②《老子》的大多数注解也均依据“多言数穷”的版本来解此章。

随着帛书本的面世,“多闻数穷”与“多言数穷”的版本差异开始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关于“多言”和“多闻”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反而引发许多歧义。

【诗歌鉴赏】淮南子道应训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淮南子道应训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淮南子?道应训原文翻译淮南子?道应训原文翻译淮南子?道应训原文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无穷子曰:“吾弗知也。

”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太清又问于无始曰:“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

”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

”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

惠王甚说之。

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

道意十足的文案

道意十足的文案

道意十足的文案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18、关于道家的句子第二组句子推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2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作者:老子)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作者:庄子)30、搏弈之交不终日,饱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31、势利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平理,情易变,理难忘。

32、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3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34、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李聃道德经更正》原文(含练功须知)

《李聃道德经更正》原文(含练功须知)

《李聃道德经更正》练功须知《道德经》是“自然功法“的理论基础,,练功者勿需任何练功知识,不要意守和运气;病患者也不要观、想病灶,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可盘坐在地上、端坐凳上、站立或仰卧床上,双目微闭,两手从膝盖上后收于胸前合掌,掌跟对心窝以保护心脏,十指尖朝正前方接受信息,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你心情舒畅深远,从而获得超常能量,排除病毒,起到治病、健身延年的作用。

一、修练方法1、背诵《道德经》,最好每天诵读三——四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初学时诵读课文最好是选读《第十课为道》、《第十一课天道》、《第十二课治国》和《第四十二课不知》。

每天反复背诵《道德经》时必须将课次课名同时背诵,否则效果差一半。

第一天背诵第十课,第二天背诵第十一课,第三天背诵第十二课,从第四天开始,三课连起来背诵一个月。

另外,每天除在固定时间内诵读课文外,也可抽出一定时间来,用心研读《道德经》,认真领会其深刻含义。

2、只求治病者一个月后,可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再加背第四十二课,即每次打坐,反复背诵四课,就可以达到治病健身之目的。

3、如果想修炼更高层次,在一个月后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依次加背其它课文,即第十、十一、十二、一课;第十、十一、十二、二课;第十、十一、十二、三课,依次类推。

每七天或者三天换所应加背的课文,基础课则必须天天背诵。

如果加背到第十、十一、十二课,则照加不误,即第十、十一、十二、十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一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二课。

不可跳过;4、一天打坐背诵一次,打坐两次以上比较好,最好一天打坐四次;打坐的最适宜的时间和方向。

子时23:00——1:00面朝北卯时05:00——7:00面朝东午时11:00——13:00面朝南酉时17:00——19:00面朝西打坐的大致方向:上午9点至下午3点,朝南;下午3点后至晚上九点,朝西;晚上九点后至凌晨三点朝北;凌晨三点至上午九点,朝东——随着太阳转动方向坐。

当然,最好在时辰之内,有事时就按上面那个方向练就行了.最好在这个时辰内打坐念诵,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自行安排时间每次打坐的有效时间至少半小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浩瀚宇宙,世之万物,都在有形与无形之中按照自己的轨迹,自己的方式运动着。

世间每一件东西,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及它存在的方式。

不管外界的万事万物如何干预,都无法改变它,但如果一经被改变,也是它朝着应该被改变的方向而改变,倘若不是,则必将为灭亡。

狼吃羊,羊吃草,这是生物链的必然关系。

而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推翻与被推翻同样是人类的法则与规律。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

大有国小有家,在这些由个体组成的单位中,必然有一种使之有效结合的连接方式,那就是各就各位,各施其责。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一个为政者如果他的政令条款太多,反而使百姓痛苦,反倒不如任其自身发展,让自己内心保持一种平静的态度。

当今社会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的远远多于被管理被约束的。

一个从政,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而按照事物发展方向做出变革,顺应事物的规律,那必将在发展中被淘汰。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寒窗苦读十多年,如何在学成后容身于社会,报效于社会,让自己学有所用,同样是学生们学习的必须的必须知识。

而如今大多数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新闻我们时常听到,这些都不免让作为待业大学生的我们心中感到无数的不安。

透过现状,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工作无法满足从业者的需要了吗?错!去年的用工慌折射给我们的是人才与人力资源的紧缺,而每年无数毕业的大学生又到哪去了呢?仰望,都是在一个个抬起头往上看,就象一群站在山腰上的人只一心往山尖涌,而山脚的美景与甘泉永远无法品味。

找工作就业不能象赶潮一般蜂拥而至,要给自己定好位,做自己能做的,并且一定能做好的事。

“多言数穷”从政的管理者深知政令的繁多必将带给老百姓痛苦。

试想我们一个从业者。

如果待在一个岗位整天想着自己怎么怎么样,想着自己能做什么,
想着自己的一切假如,这样如此不安分的繁多杂念怎么能让你干好手上的工作,怎样能让你的心情保持畅快与愉悦。

当你找工作的那天起就为自己做好一个准确的严格的定位,然后在根据这个定位找工作,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本身就没有贵贱之分,唯一有的是干工作的人的心态,做任何事都要给自己做这事的正确理由,说服了自己也就说服了所有人。

所以工作之时的心态非常重要。

不要好高务远,不要妄自尊大,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自己应当做的事,当事物规律变化之时,也就是机遇来临之时,你把握好了机会就把握好了未来。

所以当下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静待机会的来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管社会的么的复杂,生活多么的艰辛,只要不在社会与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保持一个平常的心,不要踏入社会就迷失在社会。

工作时认真工作,生活时认真享受,遇到挫折时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不要强加给自己一些无所谓的事,就象从政者不要强加于百姓太多的政令条款一样,“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