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标题通常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1.秦的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得到增强,最终在公元前
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国家。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设立了三公九
卿来管理国家事务,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和度
量衡等。
3.秦始皇的统治措施: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
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
4.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汉朝继承和发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5.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打击诸侯势力等
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
了思想控制。
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科技的重要发展阶
段,如造纸术的发明、儒学的发展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或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
D 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经济上: 1.统一铸币 (五铢钱)2.盐铁官营
3、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三、作用: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P55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 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 宋 .释智圆 酷矣秦皇灭,荒哉汉武还。 将军封五利,神药访三山。 重色为金屋,穷兵过玉关。 岂知尧舜道,千古在人间。
2.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
B 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
A.锦衣卫 B.刺史
C.太尉
D.节度使
3.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食用盐的管
理。下列哪一位皇帝曾经把地方上的盐
D 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
A.秦始皇 B.汉文帝
C.汉景帝 D. 汉武帝
随堂训练
4、西汉时期我国古代的最高学 府是 ( B ) A.书院 B.太学 C.大学 D.学宫
作用:增强了中央财力
补充说明:
军事上:反击匈奴 ①河套战役,卫青率兵夺回河套, ②河西战役,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 ③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进击漠北,大败匈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一、条件(客观、主观)
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2、建立刺史制度
二、
措 施
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立太学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纵横】【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9课秦统一中国(p44)一、秦灭六国——实现统一1.条件:①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③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时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4.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二、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适应,加强(二)内容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2、中央政权机构:由、、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掌控3、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制度),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三、秦代的统一措施(一)目的:适应(二)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使政令能够在;有利于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 ※影响: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民族关系上 ①对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郡管理 ②对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秦始皇:功绩:(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大事年表一、秦统一全国1.秦统一的原因:①战国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赢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朝建立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方面: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里深渊的影响。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规范的文字。
影响:促进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可以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影响: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一人民思想,但是,摧残了文化,摧毁了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
(5)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
影响:使秦朝疆域广阔,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6)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建驰道,开通灵渠。
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交通便利了南北交流。
3.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4.强调与区分内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
秦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核心考点梳理)-【历史奇妙游】2023-2024
一、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休 背 为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政权 养 景 和稳定社会局势 生时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息期 政 表 增加农业劳动力(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轻徭薄 策 现 赋的政策;减免徭役及兵役
“
汉朝初期采取了① 休养生息 的政策,注重农业生
背
文
产,使遭受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和
一 事
的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派大将 安定和民族之间的和平 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 相处,也一定程度上保 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护了黄河流域的经济、
措
文化的发展
施
巩固统 思
一的措 想
施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 思想言论,下令烧毁诸子百家书 籍,又将众多提出非议的儒生和 方士坑杀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考点梳理
一、 时空线索 三、 素养提升
二、 考点解读 四、 综合训练
一、 时空线索
二、 考点解读
考点1 秦始皇 秦统一中国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 措施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一、秦始皇、秦统一中国
秦朝形势图
关键信息:秦、咸 阳、骊山、临洮、辽 东郡、象郡
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秦朝疆域:东至东
海,西到陇西,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兼并六国:公元前230—前
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
秦
统 一 中
概 况
国
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2.暴政表现(1)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征伐南方、修筑长城等,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3)严苛的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4)秦二世更加残暴: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
二、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
2.地点:大泽乡。
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结果:起义军被镇压,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5.继续: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继续反抗秦朝统治。
项羽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直抵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2.结果: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大泽乡起义》【常考点】1.时间:公元前209年。
2.领导人:陈胜、吴广。
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特别提醒: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反秦斗争。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常考点】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概况: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
3.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失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项羽、刘邦起义:项羽巨鹿之战击败秦军;公元前207年,刘邦推翻秦朝。
5.特别注意:项羽、刘邦起义早期是农民起义,秦朝灭亡以后演变为了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楚汉之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方法梳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史论结合,客观,全面,一分为二。 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总
结
特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征
英雄展厅
蒙恬
卫青
霍去病
张骞
纵横梳理
秦汉民族关系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 派蒙恬被击匈奴
汉初: 和亲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反击匈奴
经济凋敝
家思想郡的(正统守地)位
集权
推行儒县学(教育令郡,)县在制长__安___地兴方办政太府学
统一铸造_五__铢__钱_
实行盐铁_官__营___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_物__资___平
抑__物__价__
军事 北 东 开击到 发统匈南一辽秦奴疆东的,,是)修兴多;我筑修民长_国灵_城_族渠历_(_的。史西封起上_建临_第_洮_国一_,家个公 _霍_。元_去_前_病_1_1出9年击,匈派奴卫___青__、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 五岭之戌,外内骚动,百姓罢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 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首字方连词经法济: 文长化河交西流,中西欧
疆域对比
西域都对比护西的汉设和秦置朝的疆域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
从此,西域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 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解读)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课标解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描述
课题
课标分解(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 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汉 匈的关系发展。进一 步认识到到我国自商古鞅变法 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祖国的历史是由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强化家国情怀。
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 材料、图像材料,观 察实物材料,并加以 分析,概括并提取其 中的历史信息。尝试 运用可靠的、典型的 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 论证,有根据地说明 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 法。在此基础上形成 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 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大一统
《春秋公羊传》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大,重视、推崇;一统,统一。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解读
课标解读
中国古代史
秦汉时期
课程内容
课标解读
张
蔡
仲
伦
景
司
马
文景之治
迁
华 佗
丝绸之路
独尊
儒术
秦始皇
道
教
大泽乡 起义
汉武帝
佛教
休养 生息
内容要求
了解 与 知道 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厘清事件的 来龙去脉,要“说得清”; 知道:识记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如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标志、意义等,要“记得准”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220年】
2.【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 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农耕区域扩大到岭南、河套、河西、 西南夷。 (3)思想:从法家独尊,经历汉初的黄老学说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形 成各家合流而成的新儒学,占据主流。文学中盛行气势宏大的汉大赋, 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气象。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5.【知识梳理】
原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苛) 因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
前期:陈 时间地点
胜、吴广
农 起义
人物口号
民
地位
起
义 后期:刘
邦、项羽 经过
起义
5.【知识梳理】
原因
①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大增强②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李斯、韩非等)③连年战乱,人民渴望实现统一④兼并 战争促进了局部地区统一
时间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 之治
内容 表现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 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2.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B. ①④②③C. ①②③④D. ④③②①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统一国家的建立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4.“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⑤5.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 打败项羽,统一全国B. 恢复和发展生产C.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 加强中央集权6.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王朝,应属于()A. 公元前2世纪B. 公元2世纪C. 公元前3世纪D. 公元3世纪7.归纳法是历史学科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其中空格中填写最准确的应该是()夏→商→西周→口→口→西汉→东汉……A. 春秋战国B. 春秋秦C. 东周秦D. 战国秦8.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汉武帝A. 社会十分贫困B. 秦朝灭亡的教训C. 大臣陆贾的建议D. 统治者的远见卓识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2)依据材料二,请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4)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材料二“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材料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发展孔子思想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而文景之治则发生于西汉时期。
汉武帝、汉景帝和唐太宗都曾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都曾采取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原因的共同点。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2.【答案】A【解析】①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之后汉初的统治者依次是③汉文帝和④汉景帝,他们在位时,出现了文景之治;②文帝、景帝之后,汉朝的统治者②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由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是开国皇帝,依次为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本题以汉初统治者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注意掌握汉初统治者的作为。
3.【答案】C【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西汉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本题考查的文景之治出现原因的把握。
5.【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由于连年战争,西汉初年,经济衰落,人民流离失所,为此统治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知道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本题以西汉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和计算年代。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
故选C。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夏朝至汉朝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历史朝代顺序先后为夏、商、周、秦、汉。
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汉分为西汉和东汉。
经分析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
BCD三项都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A项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的战乱,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社会十分贫困,民生凋敝。
这使得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材料题1、【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
(2)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4)汉武帝【解析】本题以西汉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分析和对西汉史实的掌握。
(1)本题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状况。
(2)本题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为切入点,考查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的措施。
(3)本题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
(4)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2、【答案】(1)孔子:“仁”。
孟子:“仁政”(或:民贵君轻)。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
政策:休养生息。
(4)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孟子的相关内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或民贵君轻的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
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政治更加黑暗。
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的相关内容。
材料三的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体现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残破荒凉的景象。
材料四的信息,“……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体现了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两位皇帝的治理,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
所以从材料三到材料四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等。
(4)本题主要考查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得到的认识。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孔孟思想,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要以民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统治者要关注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