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15分)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每空1分)
(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4分,每题2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第一篇: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8.但少闲人
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
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
一.《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
5.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
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8.但少闲人
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
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图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蘅。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4.
5.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争相跳跃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石岩壁立千仞,五色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独酌隐客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
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③。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 。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 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b )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②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
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⑤〔与(yU )丨参与,这里指欣赏。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 谪居湖北黄州之时,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 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 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 “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课堂练习
1、解释词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领全文。 第二层(第二句到第六句):描绘景色。 第三层(第七句):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俯
仰 视
视
视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解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
练习及解析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适应。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差不多功,它关于牢固把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专门重要的。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成效,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依旧喜。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中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状,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一辈子的感叹,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因此“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但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那个地点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一辈子的感叹呀!两人闲逛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4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文意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谈论的啊。
理解文意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注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 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全,都。 译文: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常存。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雾气,传
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
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品读文章
•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景致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流 露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情感。也 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志趣。
如吾两人者耳。
品读文章
如何理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文中写景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试做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 清明,点染除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的美妙境界。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 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 的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 《陶隐居集》。
八年级上教参: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教参: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研讨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最新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 ,不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7课《短文两篇》
师生共勉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这样 的态度: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 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 和、淡泊自然。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五、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 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都
3、晓雾将( 歇 ),猿鸟乱鸣; 消散 坠落 4、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5、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指欣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 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 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 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 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 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 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 样的闲人罢了。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
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
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
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
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
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Array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2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
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
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
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
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
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
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
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
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