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也在逐渐转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成为了一种趋势。
那么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对教育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语文课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
在数学课程中,老师可以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教学,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等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在科学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在艺术课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在体育课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运动传感器等设备对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训练。
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建设多媒体教室,引进教学软件,购置教学设备等,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培养更加广泛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更富有成就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多种模式,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师生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整合模式。
在学科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采用专题式整合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列入特定学科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例如语文课程中的数字故事创作,数学课程中的动画制作等。
也可以采用跨学科整合模式,将多个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例如数学与物理的模拟实验设计,语文与艺术的多媒体创作等。
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找春天》
安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一、教学目标阐述清楚、具体明确,符合年段特征,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其课堂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三、重点突出,以读促教。
本课中安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且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诵读等。
四、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感悟读、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读。
在所有读里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美文,既让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商榷之处:1、媒体运用上比较简单,没有充足的音频、视频材料,教师只是把简单的文字材料和图片结合起来。
2、时间分配上没把握好。
读的环节占的时间多,乃至后面的写作显得有些仓促。
3、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对字词的把握这是重点,必须让学生会写且理解。
一、你一定见过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看到过一些老师如何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支持教学。
推荐你心目中的好做法,如果所推荐资源有网址的话,给出推荐资源的链接。
答:曾观看过窦桂梅老师的《夕阳真美》一课,感慨良多,窦老师匠心独运,不但预设并生成出了令笔者拍案叫绝的课堂教学,而且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支持教学更让人羡慕不已!如:课伊始,窦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夕阳西下”壮丽景色,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协奏曲,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夕阳美极了。
明丽的色彩、跳动的音符,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情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不仅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后面各个环节的教学作好有意义的铺垫。
我认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
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气氛,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
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的工具,还要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七演示文稿
下页
本模块核心概念: 本模块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 •工具 工具 •资源 资源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问题 问题 •策略 策略
下页
•单元综合教学 单元综合教学
返回
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 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 ,简称IT),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 总称。 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 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 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 )。主要包 )。 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活动1 活动1 下页 返回
活动1 活动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2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5-10 ' ) 步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资源获取、加工、 •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知识创建、展示、 •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 交流、通讯、协作 交流、通讯、 • 练习、测试、评估 练习、测试、
下页
返回
核心概念: 课程整合 核心概念:
⑴广义课程整合 广义课程整合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 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找春天》一、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观看实施过程录像后,按照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价:1、课题概述: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作了清晰的说明,对课题、课文语言、插图作了简要说明,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模糊。
2、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并体现评语文学科的特点。
但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看录像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重视。
3、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可评测性。
但有些目标要求过高,不太符合二年级学生,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情趣,阅读相关资源,进行仿写创编。
看过录像中学生的创编,感觉那不是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展示学生作品只是一次表演。
4、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生已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都作了简要的介绍。
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
5、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
这一部分表达欠具体的清楚的说明。
6、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潜能。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
安老师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
整节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
教学设计有层次,教师引导着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
7、在本课案例和录像中,都缺少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点滴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点滴谈大悟县东新中学徐响平摘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认识整合的重要性,是作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在计算机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核心的今天,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手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整合整合误区一个完全不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要说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那是不先进的,起码不是优秀的改革者。
但是,课堂教学要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也是不现实和不客观的。
因此,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作到的。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一堂课使用了课件或多媒体手段就是课程整合,这是不全面的和不准确的,只有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整合,才能将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本人的学习、实践,现将本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如下点滴探讨:一、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整合的内涵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⑴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⑵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⑶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⑷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模块七
数据图,自然课
不同时间,人在 固定位置上影子 变化 探究型,需要学 生动手参与
实践活动3
参考案例7-6 CCTV-2”开心辞典“节目的启发
请每个小组策划一种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参考以下问题: • 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景 • 包括哪些不同角色?各角色将进行哪些活动? • 利用哪些技术支持各角色的活动以及他们之 间的互动? • 如何评估此模式的教学成效?
2组
3组
1组 2组
1+1>2 如果把教学的最优化比作一辆跑车, 课程整合是发动机,信息技术是燃 油 如果把教学的最优化比作一束完美 的花,课程整合就是花朵,信息技 术就是枝叶
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主体,适当加入音频、 视频、图片、文件,帮助学生直观、形 象理解。(教学内容)鸡、鸭、鱼+海椒、 花椒等调料=美味佳肴(教学效果)
第3步探讨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 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 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 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 教学设计。
•
•
理论研讨2: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
教育媒体说: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现代教育媒 体,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
过程和资源说: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是研究与教育相
关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 系统方法说: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方法,
•
运用系统方法的思想来审视教育,从而使教育效果最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龙陵县象达乡营坡小学匡兴旺请你比较案例7-4和案例7-5,结合你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请你提供你身边的案例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地整合是数字化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及灵活运用,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掌握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还需要提高,急需有效的学习平台同时学习信息技术的配套硬件设施不足也是影响学习提高的直接因素。
二、信息技术掌握后,如何与课程有效地整合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者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互动学习平台,教学者把好的创意、经典的构思发布到平台上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学籍借鉴的同时也激发灵感创造出更多的经典整合案例,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我认为两个案例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7-4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手段,而案例7-5则融体验、交流、资料收集、信息共享为一体。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个案例,还不如在教室放置一个挂吊瓶用的架子,在上面挂上一百瓦的灯泡,让学生在老师周围围个圈,观察老师在灯的各个方位时影子的变化,这样更为直观,当然中国的教育似乎不喜欢将课堂弄得这么乱。
后来我认真看了课本第146页“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发现平时我们所认为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演示文稿其实只是真正的教育技术中的一个小功能而已,这次学习让我拓宽了眼界。
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是案例7-4的做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了整合而整合,故意在课件中使用音像资料,组织一些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技巧为依托的活动,让课堂看上去是多么的现代化和富有时代气息,更多的是想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去实现课堂教学的预案,而没有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研读了7-4与7-5两个案例后有几点想法:(1)在案例7-4中,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技能,是教师实现讲授教学目标的工具,是帮助学生感受与体验的道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教书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可以应付考试与测验,但是学生却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困难与挑战,以及一些创新的思考和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教育带来很多的好处。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虚拟实验、网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交流性,通过网络课堂或在线讨论等形式,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得学习更加具有参与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得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要真正做到整合并不容易,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这就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需要拥有一定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而一些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有一定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机制,需要有成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模块七_活动2_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课例1《Season》点评在《season》中,教师比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明显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在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和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好的方面如下:⑴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自编自演故事、同桌交流会话、角色扮演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
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⑵王老师使用了语音室,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辅助教学。
完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相符合。
⑶在Step 1 :Warming up阶段,Free talk 为学生提供一张新年和圣诞节的图画,Revision出示一张服装店的图画,这利用了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⑷Step 2:Presentation用猜谜的形式学习新单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⑸Step 3播放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新学单词。
⑹在教完单词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了两段对话,并且先后两段对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特点。
⑺每次学生两两对话,之前王老师尽量T-S示范,利用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对话的难度,增强学生表演对话的自信心。
⑻步骤清晰,讲练结合,重难点突出。
模块2初识教育技术模块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模块8成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6日上午11时9分 20.10.1620.10.16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16日星期 五上午11时9分 1秒11:09:0120.10.16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上午11时9分20.10.1611:09Oc tober 16, 2020
主要内容:
• 对学习资源利用进行反思; •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 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反思。
有利于
• 具备教学反思意识有利于教师工作绩效 的提高;
• 具备教学反思意识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 化发展;
• 具备教学反思意识有利于教师培训理性 化。
作业六
• 制作演示文稿“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 作业要求:包含封面幻灯片一张,目录幻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ETA培 训
模块2 初识教育技术 模块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模块8 成果整理与展示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陈国祥
课程安排
• 课程宗旨: – 结合“说明”,保证通过。 – 疏理教材,提升认识。 – 正视实际,解决问题。
• 主要教学活动:
– 1、研讨几个问题(四个小时) – 2、制作演示文稿“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时间一个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1611:09:0111:09Oc t-2016- Oct-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1:09:0111:09:0111:09Fri day, October 16,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1620.10.1611:09:0111:09:01October 16, 2020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之我见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南屏镇中心学校吴金菊[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从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普及到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使学校教育朝着创新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实际的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全面、扎实的把握信息文化基础,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模块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后测
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一、单选题1.(单选)在教学中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资源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A.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B.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C.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D.交流、通讯、协作E.练习、测试、评估√此题答对了!答案是:A 解析:在教学中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资源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起到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的功能。
2.(单选)QQ、MSN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A.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B.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C.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D.交流、通讯、协作E.练习、测试、评估√此题答对了!答案是:D 解析:QQ、MSN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交流、通讯、协作的功能。
3.(单选)交互动画、微世界等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A.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B.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C.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D.交流、通讯、协作E.练习、测试、评估√此题答对了!答案是:C 解析:交互动画、微世界等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的功能。
4.(多选)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先后经历哪些阶段?A.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B.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C.全方位课程整合D.封闭的、以内容为中心√此题答对了!答案是:ABC 解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先后经历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和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和全方位课程整合三阶段。
二、判断题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
A.对B.错√此题答对了!答案是:B 解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权衡取舍。
2.信息技术语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简单叠加。
A.对B.错√此题答对了!答案是:B 解析:信息技术语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是一种有效地整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课前思考在模块6 中,我们了解了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环境条件及其特点,掌握了教学实施计划的设计方法;并学习了使用软件工具来批改电子文稿作业、统计处理教学信息,利用通信工具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等。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结对的方式,结合你们的教学实施计划等学习作品,交流模块 6 中的学习心得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标本模块将向学员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不同定义和理论内涵,并通过案例研讨使学员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以及整合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之后,学员将应用这些知识改进在模块 4 、模块5 中的教学设计成果。
活动 1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能够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内涵;识别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常见表现方式。
活动 2 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目标: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活动 3 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目标:能够运用整合策略修改以前的教案,提升教学设计质量。
核心概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工具;资源;教学模式;问题;策略;单元综合教学。
活动概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学习作品本模块主要学习作品:□两个“影子”案例对比表□整合问题研讨记录表□改进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策略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成果活动 1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影子”案例对比表活动 2 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整合问题研讨记录表□问题现象与对策表活动 3 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改进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策略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成果学习时间本模块建议学习时间:4小时活动 1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0分钟)□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15分钟)□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25分钟)□研讨技术整合于课程的表现方式(40分钟)活动 2 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70分钟)□发现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15分钟)□总结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10分钟)□探讨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30分钟)□分享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15分钟)活动 3 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80分钟)□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45分钟)□分享教学设计成果(20分钟)□研讨单元综合教学设计(15分钟)活动 1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1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15分钟) 说明在这一步骤中,主讲教师将向学员讲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各种定义。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中。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很多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或者枯燥的知识点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科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在化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参与亲自操作。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还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系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物理课程中,通过使用虚拟实验软件进行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熟悉常用的科学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
这样在毕业后,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以及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模块七讨论:探讨整合问题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是多媒体的使用主要还是由教师操作、演示为主,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能真正的形成。
同时,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灵活易用方面往往不尽人意,对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突发问题教师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功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引导者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揣摩、体会作品的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品质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功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要明确多媒体计算机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本身。
(一)化抽象为具象把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具象的可欣赏的画面,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文字所塑造的形象、解释的内涵。
比如在教授《繁星》时,用多媒体演示有关星空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和空间;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故宫博物院有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我国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进而对课文中提到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
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播放电影《水浒》,学生将电影文学和小说文本相比较,对理解小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具象”运用上,教师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能让过多过滥的图片、视频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反而扼杀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如许多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就应该通过反复吟诵和想象去把握其意境,如果教师过多的展示精美的图片,只能使古诗文中的韵味消失殆尽。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师利用主控台和学生交流。
通过计算机共享,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取教师信息库中的不同内容学习,教师也可利用主控台随意和某个学生或全体学生进行交流,采用这种形式,就是把师生交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了起来。
模块七: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1、误解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作用完全被替代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搜索资源、制作作品,只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等于教师不发挥任何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解决疑难之外还要调控学生活动的进度。
2、教学进度延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说明学生感性参与过多。
感性参与多有利于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此环节可能停留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3、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要很准确;精心设计教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判断好,对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信息及网络工具要提前准备好,确定非用不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要很准确;精心设计教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判断好,对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信息及网络工具要提前准备好,做到重点明确,有所取舍。
4、无需每个环节都采用信息技术对于那些用传统方法表现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追求使用“信息技术”去表达,以节省学生活动的时间。
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及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重点内容上,以期突破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可否采用传统媒体,例如,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杂志等。
5、网络探究和拓展学习不易放在课堂进行由于课程时间上的安排及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往往占据大量时间。
最好应该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6、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精选的网络资源、学生可能查找到的资源量的控制不够精确;学生用到的提前准备好的网络资源要精心选择,不仅注意到容量,更要注意到教学的必须性,学生要查找的资源也要提前有所准备,不能大海捞针。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海洋”之浩瀚,没有航向就会迷失其中。
教师事先应该经过精心筛选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网站,不能让学生泛泛而搜,防止学生迷航。
金书辉模块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共16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6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模块七小学
6、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活动形式,轻 活动效果 。
解决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和学生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设 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 且能体现出学生 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 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 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 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 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 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以实现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 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 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何克抗,2004)
7、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资源的使 用。
解决策略: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需要,恰 当选择教学资源。 8、教学过程为技术所牵制,缺少灵动。 解决策略: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熟练恰当 保用技术。
第3步 探讨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 1、根据自评表,对模块4、5中的教学设计成 果进行自评。 2、根据自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中 的技术整合提出改进策略。 3、根据改进策略,修改教学设计成果。
数字图书馆 Powerpoint
(二)研讨下列两个案例,并分析、对 比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案例中分别发挥什 么作用。 案例7-4 影子演示:我的好朋友 案例7-5影子研究:我和我的影子 填写表7-1 两个“影子”案例对比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一、单选题
1.(单选)在教学中利用google 、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资源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
A .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
B .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
C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D .交流、通讯、协作
E .练习、测试、评估
2.(单选)QQ 、MSN 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
A .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
B .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
C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D .交流、通讯、协作
E .练习、测试、评估
3.(单选)交互动画、微世界等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什么功能?
A .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
B .知识创建、展示和演示
C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D .交流、通讯、协作
E .练习、测试、评估
4.(多选)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先后经历哪些阶段?
A .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
B .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
C.全方位课程整合
D.封闭的、以内容为中心
二、判断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
A.对
B.错
2.信息技术语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简单叠加。
A.对
B.错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A.对
B.错
4.技术喧宾夺主是因为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破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A.对
B.错
5.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课程整合才能实质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A.对
B.错
三、简答题
1.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答案是:
技术喧宾夺
主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
出现偏移,课程成了技术
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
1.检查技术设备和软
件资源,确保使用效
果;
破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2.增进课件设计质量
3.……
网络资源中迷航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它
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
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
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
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
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
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1.设计优秀的教学引
导问题;
2.老师在课前应对资
源进行选择,在有限
的范围内去收集资
源。
3.……
课堂管理失控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
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
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
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
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
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
差。
1.对教学活动进行有
效地指导;
2.加强课堂管理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