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乐观积极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本课主题做铺垫。
Step 2:概念解析(10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信未来的概念,听取不同的解释,并导出正确的理解。
2.给出相信未来的定义:相信未来是指对未来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Step 3:表达方式(15分钟)1.介绍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a.语言表达: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等;b.行为表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等;2.通过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位成功人士,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信未来,并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2.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评价。
Step 5:培养乐观态度(15分钟)1.通过给学生发放纸笔,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如何相信未来的方法。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并分享。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培养相信未来的重要性以及乐观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布置相信未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如何相信未来的作文,长度不少于500字;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学习了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在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相信未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这首诗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的,诗人食指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食指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未来”的象征意义。
2.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递对未来的信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表达“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3.2 诗歌思想内涵分析诗歌中所传递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诗歌鉴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字词的选择、意象的描绘等。
4.2 诗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未来”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互动和思考。
6.2 分析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食 指)》教案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相信未来(食指)》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相信未来(食指)》教案(一)一、知识和能力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一、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6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基本情况教材名称:《相信未来》6适用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教材特点1.内容紧扣新课标要求,课本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每一单元的话题紧扣时代背景,在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办法和突破口方面做了很好的设计。
3.教材既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的情感、社会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相信未来6年级下册第5-6单元进行分析:1.第5单元:梦想启航此单元全文都以探讨梦想为主线,梦想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杠杆,贯穿整个课文,深刻阐述了什么是梦想,为什么需要有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等,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既做到了有针对性,又有可玩性。
2.第6单元:美丽祖国此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家乡,与前一单元交相辉映。
主要内容包括祖国山川、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和环保等方面,通过介绍祖国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启迪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3.能够通过情境练习与合作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 学生能掌握新词汇和短语的用法;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总结文中重点,重点内容的表达与思考。
2.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导入活动,呈现话题:人生的道路目的:让学生了解有梦想的重要性,寻找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步骤:1)老师放映视频:“沟拉乡孩子的大梦想”。
2)以兴趣班会、简短的感性语言,让学生展开或讲述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目标。
3)新词呈现与解释:抚摸、梦想之光、遥不可及、勇往直前、月份。
4)教师强化新授单词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积累和记忆的习惯。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相信未来》教案一一、文本分析*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吟诵青春。
*的内容是:表达自己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
*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凉或壮阔的意象,表现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的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四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能解释本诗节奏(重音、停顿)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相信未来 教学设计(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
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1968年,《相信未来》等。
一度因得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
(5)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相信未来》是一套以少儿科技教育为主题的教育资源,旨在帮助孩子们培养学习和探究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涵盖了整合思维、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3. 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2. 如何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成功自制出风力发电机。
2.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4、教学内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太阳能是指太阳光的能量,通过太阳能,我们可以获取热能和电能。
风能是指风的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和风能是我们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燃料。
2. 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
(1)准备材料:纸板、塑料杯、扇叶、电线、电机。
(2)制作步骤:① 在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底座和支架,然后用剪刀和胶水进行剪切和拼装。
② 将电机和扇叶固定在纸板上的支架上。
③ 将塑料杯反转放置在支架上,并与电机固定连通。
④ 将电线焊接到电机上,然后与电池进行连接,调节电机转速。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机转速和电池充电情况。
3. 团队合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因为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能,所以每个小组都需要分配任务,互相协调,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整合各个组员的成果,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guide)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导,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同他人互动、协商,锻炼社交技能、创新思考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实现知识、情感以及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相信未来》1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该教材语言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1.认知本单元的单词,理解其含义并记忆掌握;2.掌握句型“Do you like…?”和“Yes, I do./No, Idon't.”的用法;3.通过听、读、说、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4.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问候;2.通过呈现单词图片,重点教授单词village、farm、horse、sheep、pig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多个渠道来学习单词。
Step 2:听力练习1.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并画出相应的图片;2.听音填空,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来掌握单词(填空内容可以是单词拼写、单词选择、完形填空等)。
Step 3:口语练习1.向学生问候并问“Do you like farms?”“Do you like animals?”等;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句型“Yes, I do./No, I don't.”,让学生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3.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情景,如在农场参观、与动物互动等。
Step 4:阅读和写作练习1.阅读文章,学生自己读或听录音跟读,理解文意并选出关键词;2.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口语作文、填空练习、翻译练习等。
Step 5:课堂互动1.学生对话,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3.教师通过PPT、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使学生在视觉上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练习,考查学生在本单元所掌握的知识点、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馈都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愿望,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诗人背景:介绍诗人食指的身份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总结诗文的思想和哲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诗文中的思想和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掌握《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2 教学内容:诗人食指的生平介绍。
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分析。
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信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复述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
学生能解释《相信未来》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能阐述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结构分析。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信心。
2.3 教学方法: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解读法:解读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
学生能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学生能探讨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语言特点分析。
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
诗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语言特点。
学生能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生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相信未来》诗歌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2 教学内容:诗歌《相信未来》的鉴赏方法。
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4.3 教学方法: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感悟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信念和力量。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掌握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作者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者和诗歌的了解。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的介绍。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表达。
第三章:诗歌中的象征与意象3.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象征和意象,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探讨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象征和意象的概念,解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象征和意象。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象征和意象,并解释其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象征和意象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象征和意象对诗歌主题贡献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的修辞技巧4.1 教学目标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并理解它们的效果。
探讨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4.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修辞技巧,并解释它们的效果。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其中的修辞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识别出的修辞技巧,并解释其效果。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识别和解释。
学生对修辞技巧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023最新-相信未来 教案【优秀7篇】
相信未来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相信未来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相信未来作文篇一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请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请怀,我依然用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写下:请相信未来。
轻轻饭起历史的篇章5月12日14时28分迅速拿起时钟已是205月18日5时28分时间以过去了整整147个小时,147个小时意味着什么?生命还能交给我门什么?是否真的会有奇迹诞生?我相信黑夜中回有星星,我相信寒冷中回有火把,我相信孤单中会有拥抱,我相信~~~~~~~昂头挺胸,树立信心,磨练意志。
在痛苦中面带微笑,在失意中拾起碎片,肩并着肩,手拉着着手心连着心共同走向最没的夕阳地震见证了世间的真情,地震诠释了爱的力量。
一放有难,八方只援,重志成成共创没好家园。
最没的彩虹总挂在狂风暴雨后的天边;人间的暖流定会融化寒冷的心,请用双手扶植那风雨遥遥欲坠的经霜枝头。
四川的每位灾民请相信我们同拥一片蓝天,我门都是一家人。
坚强,我的伙伴;勇敢,我的同胞。
国家不会抛弃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别哭,我的孩子;别哭我的同胞。
别在徘徊,别在忧郁。
前方的一屡曙光在告诉你们:请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篇二【语篇结构分析】全诗共三个层次: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语篇脉络梳理】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第1节: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案一、知识和能力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走进文本(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二)、分析鉴赏,把握主旨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不必求一致)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
“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
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
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三、挑战自我“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
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
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
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
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
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提示:2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
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
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A:“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B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
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
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
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
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
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一)、名句积累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二)、食指诗二首: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如此我便没有虚度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五、初试牛刀:【基础过关】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