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海底的马鞭——从民族学角度对忽必烈征日战争失利的探析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揭秘忽必烈征战日本失败之谜

历史趣谈揭秘忽必烈征战日本失败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揭秘忽必烈征战日本失败之谜导语:蒙古铁骑一直以来都是蒙古人的骄傲,在世界史上,蒙古铁骑一出基本都是攻城掠地,无所不克。

然而在入侵日本的道路上,忽必烈的蒙古铁骑却两蒙古铁骑一直以来都是蒙古人的骄傲,在世界史上,蒙古铁骑一出基本都是攻城掠地,无所不克。

然而在入侵日本的道路上,忽必烈的蒙古铁骑却两次接连失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靠什么抵抗了蒙古大军?忽必烈向高丽人提出的或许是最苛烦的要求,是协助他与日本建立联系。

在长达4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

由于9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遭受迫害,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

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

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

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

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发起一场海战,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计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高丽人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他们并不热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计划中担当中介的角色。

自从1223年以来,高丽沿海地区就一直遭受着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的袭击和抢掠。

日本海盗利用高丽遭受蒙古入侵而无暇防备的机会,大肆侵扰高丽的沿海地区,直至1263年。

但是高丽王室认识到,日本海盗的行为并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军事政权支持或认可的,因而没有对日本宣战。

它仅仅派遣使者抗议日本海盗。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教训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教训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教训作者:朱翔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6期日本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奇故事:“神风”在元朝时期曾两度施威摧毁忽必烈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此后数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对“神风”顶礼膜拜,兴起了大规模拜神活动。

然而,最新的科学发现却否定了这个传奇故事。

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船体设计是导致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公元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遇上台风,日本人称是“神风”救了他们。

历史记载,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

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

井上靖这样记载:蒙古于“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

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

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幸免于难”。

台风乍起之时,当时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

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

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

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

第二天即10月22日,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

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称为“神风”。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两个月之后,又是一场巨大的台风让元军惨败。

当时,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集结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

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的历史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的历史故事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未果的历史故事 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两次都东征⽇本,但是两次都失败了,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未果的历史故事吧!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未果 ⽽元朝,才做了别的朝代没敢做甚⾄没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跨海东征⽇本。

尤其第⼆次,分别从朝鲜和⾈⼭群岛出发,总兵⼒达⼗四万⼈,船只共4400艘,被称为“迄⾄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的渡海部队”。

黄仁宇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很难能有⼀个陆上强国也可以同时成为⼀个海上霸王。

”这两次跨海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更像是理想主义的⾏军:草原的骑⼠渴望成为⼤海的⽔⼿——并且不计代价地这么⼲了。

这种豪赌(并且连续赌了两次),是别的民族⽆法想像也⽆⼒承担的。

虽败犹荣的蒙古⼈啊,曾经是海上的堂吉诃德——把⼤海当作敌对的巨⼈了。

这两次渡海东征的最⾼指挥者,是元世祖忽必烈。

他占据北京,摒弃了⾦亡后的中都城,另起炉灶,于1266年开始营造以北海琼华岛为中⼼的新⼤都,历时⼗九年竣⼯。

北海、中南海乃⾄什刹海,顿时都成为这位雄视天下的霸主私⼈的⾦鱼池。

元⼤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在《马可·波罗游记》⾥称作“汗⼋⾥”(汗王之城的意思):“⼤汗平时住在都城,在每年三⽉离开此地,向东北⽅前进,⼀直瞳到距海仅两⽇路程的地⽅……当⼤汗向海滨前进时,会有许多富于趣味的事件伴着狩猎活动⽽出现,这真可以说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戏所⽆法⽐拟的。

” 从这段叙述⾥,能管窥出忽必烈对⼤海的向往与好奇——不知他⼀⽣中是否亲眼⽬睹过真正的海?对于他来说,恐怕只有征服才是最刺激的游戏——他⼀直很认真地玩着。

他在北海的湖⼼琼华岛(⼜称万岁⼭)指点江⼭,挥霍⼀⽣,不仅命令麾下乘胜攻取了南宋⼩朝廷苟且偷⽣的杭州西湖,⽽且孕育了更为膨胀的欲望:向真正的⼤海进发,向⽇出的地⽅进发,抢渡⽇本列岛——这是天之骄⼦对海之骄⼦的挑战。

北海的波光与涛声哟,曾经为他⼼游万仞的豪情伴奏。

从传统政治文化角度探讨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的深层原因

从传统政治文化角度探讨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的深层原因

域, 宣扬 国威 , 使万 国来朝 ; 三是 威慑 外 明成祖对 郑和等人西洋之行 的具体要 求 品, 但很显然那只是供达官贵人享用 的奢
邦, 发展双方贸易, 互通有无 ; 四是打击海 是: 一是使海外诸 国“ 恪遵朕言 ”“ 、 勿得违 侈品。对普通老 百姓来说 , 只是加重了本 商, 招抚海外流民, 垄断海上 贸易 。 不管 目 越 ”二是使海外诸 国派遣使 团入 明朝贡 , 来就沉重 的生活负担 。所 以, ; 郑和下西洋 的如何多样 , 结果却是一样。很多人认为 最终 目的都是为 了建立 以其 为政 治核心 被指责为“ 费钱粮数十万, 民死且万计 , 军 正是这种历 史的偶然让 中国从此逐 渐淡 的天下秩序。 虽然郑和下西洋主观上更多 纵得奇 宝而回, 于国家何益 ” 也不是 空穴 出世 界舞 台的中心 , 从而走 向衰落 。但这 的是 出于政治 目的, 客观上却成就 了历史 来风。貌似轰轰烈烈的航海外交 , 既没有 仅仅只 是偶 然吗 ?吕思勉 先生 曾在 他的 上倍加赞誉的“ 和平之旅 ” 。 推动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 也没有开拓疆
《 中国简史》 中写道 :现在的研 究, “ 是要重
根据 传统儒家经书 的描述 ,真 命天 土 , “ 甚至对邻国的影 响也十分有 限。因为
常人, 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 子 ” 由于具 有崇高的道德规 范, 常吸引 各方的遣使纳贡多出于经济 目的, 通 以图攫
变迁的。常人所做 的常事是风化, 特殊 的 了“ 外夷 ” 的归附。 因此 , 人们认为 : 国派 取各 自的经济利益, 外 而并非真心归服 。因 人所 做的事是 山崩 。不知道 风化 , 当然不 遣使 节前来 中国朝贡 ,应 是中 国天子有 此 , 这样 的关 系是没有坚实基础 的 , 是不 知道山崩 。若 明白了风化, 山崩只是 当 “ ” 则 德 的表现。 国语》 《 中就 曾说: 君其何德 可能长久的。 “ 美国学者 费正清也曾认 为中 然的结果。’ , ’ 其实 任何历史的偶然无不是 之布 以怀柔之。 L 中也说 :柔远人, 国对外关系框 架——朝贡制 度不过 是满 ” 记》 “

历史趣谈:为什么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趣谈:为什么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导语: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当初不仅进驻中原,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军事扩张。

据史料记载,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和风州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当初不仅进驻中原,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军事扩张。

据史料记载,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和风州经略使忻都,带战船九百艘、士兵一万五千名,远征日本。

大元朝部队在这场战争的初始阶段战绩辉煌。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书中写到“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

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

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

”如果按照井上靖所述,是恶劣的天气使得大元军队在战役中失败了,那么史实真的是这样吗?根据史料记载,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大元军队逼得日本方面节节退败,最后退到了大宰府附近。

但蒙古军队夜间仍然留守在军舰上。

直到公元1274年10月21日,这天夜里元军依旧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的军舰上,却忽然起了台风。

试想,生长在蒙古这个中原国家,连见到京城的人工湖都以为是书上说的海的士兵,哪有应对台风的方法。

加之对当时所处环境、地形的不熟悉,台风一起,军舰上便一片混乱,有的甚至因为相互之间的碰撞而舰毁人亡。

再加上台风形成的海浪对船体的撞击,不少军舰被海浪打沉,所以元军只好撤退。

第二天清早,日军不见元军进攻,便派出侦察人员去探元军情况,才知道元军已撤退。

日本对于台风使得元军撤退这一事件很重视,并展开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称为“神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忽必烈曾两次发兵远征日本 为何都失败

历史趣谈忽必烈曾两次发兵远征日本 为何都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忽必烈曾两次发兵远征日本为何都失败
导语: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的铁骑在欧亚大陆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蒙古军队
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的铁骑在欧亚大陆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蒙古军队只能在陆上称霸,忽必烈曾两次发兵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

十几万人丧生大海
元军远征日本出师不利,并不是被日本人打败,而是被台风摧毁。

忽必烈不重视气候对战争的影响,选择台风多发的季节进攻日本,结果使元军成为台风的受害者,导致十几万人丧生。

1274年11月,忽必烈因多次要求日本称臣均遭拒绝,勃然大怒,第一次发兵远征日本,他调集了战船近900艘,载着33000士兵渡海东征,在占领了几个小岛之后,于11月20日在九州博多湾登陆,日本军队顽强抵抗,当天战事胜负未分,到晚上突然刮起台风,当蒙古军队准备后撤时秩序大乱,不少船只被海水淹没,据记载,这次远征有13000多名士兵丧生。

第一次远征虽以失败告终,但忽必烈并不甘心。

1281年7月,忽必烈命令蒙古军和高丽军共4万人,乘战船900艘为北路军,命令南宋降将范文虎率兵10万,乘战船3500艘为南路军,兵分两路东征日本。

7月底两路大军先后攻占平壶岛、一岐岛等地。

8月23日,正当元军再次在九州博多湾登陆与日军作战时,元朝的船队在平壶岛西南海域突然遭遇强台风袭击,没多久巨浪就淹没数百艘船舶。

范文虎等将领慌乱指挥船队撤退,在撤退过程中有的战船折裂倾覆,有的碰撞毁坏,
生活常识分享。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何失败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何失败

忽必烈两征日本为何失败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北京)。

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南宋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

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

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马岛。

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六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

元军全歼岛上日守军,攻占对马岛。

接着,于十四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十六、十七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

二十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

此一战,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

战争的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

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

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军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

对日军的战斗力元军没有看在眼里。

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

第一次东征日本,元军因大风造成大批船只失事,据称溺毙、失踪一万三千余人,损失惨重,被迫中止。

感到双方矛盾无法调和的镰仓幕府态度十分强硬,在1275年和1279年两次将忽必烈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斩杀。

历史趣谈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始末 诸将失和军心瓦解

历史趣谈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始末 诸将失和军心瓦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始末诸将失和军心瓦解
导语: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

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

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

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

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

薏苡又何冤?笑葺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

分明一盘棋势,漫教人、著眼看师言。

为问鹍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

”词中有“倭奴”二字,又称其“抗衡上国”云云,显然说明在元代,中日两国即有不睦乃至战事了。

所谓“伏波勋业”,是以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军诸将东征日本。

整首词隐约表达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战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这就需要进一步联系《元史》,来作一番史料探寻与揣摩了。

据《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载:“日本在东海之东,古称倭奴国。

或云恶其旧名,故改名日本”。

事实上,白朴词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汉代。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

直到唐代咸亨年间,这受封于汉朝的“倭奴国”才改称“日本”,渐有自立门户之意。

继续查阅《元史》,不难发现,白朴词中的中日之战,有过两次,
生活常识分享。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摘要】元朝曾试图征服日本,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次征日的失败中,风暴并非主要原因。

虽然日本太平洋东侧的风暴频繁,但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战略失误、军事实力不足等因素。

这次失败给元朝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表明风暴并不是主要原因。

元朝征日的失败应该多方面分析,不仅是风暴频繁所致,更应看到其他导致失败的因素。

通过这次失败,可以更好地认识风暴并非元朝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历史的总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元朝征日失败、风暴、原因分析、教训、日本、太平洋、客观事实、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元朝征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13世纪初。

当时,元朝大军准备出征日本,意图将其纳入元朝版图。

这场征日行动的失败,对元朝的政治和军事影响深远。

元朝建立于1271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

元朝初期,因内忧外患,各种政治、军事问题频发。

为了扩大国土势力范围,加强元朝在东亚的影响力,元朝决定出兵征日本。

征日军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

元朝出动海军和陆军,计划通过联合军力彻底攻占日本。

在出发的途中,遭遇了一场强烈风暴,导致战舰损失惨重,无法继续前进。

这次风暴虽然是元朝征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导致失败的因素。

元朝军队的内部矛盾、对日本地理环境了解不足、日本地方力量的抵抗等因素,也对征日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分析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元朝在对日本进行征服时面临着明显的地理劣势。

日本位于太平洋东侧,海岛众多,地理位置独特,使得元朝征日的难度加大。

元朝在进行征日计划时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缺乏详细的作战计划、物资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征日行动的顺利进行。

元朝在征战过程中还面临着军事指挥不当、士兵士气低落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元朝征日的失败。

元朝在征日失败的过程中,风暴虽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并非主要原因。

虽然风暴可能会影响到元军的作战计划和行动,但并不足以成为元朝征日失败的唯一原因。

强大如元朝,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对外征伐都以失败告终?

强大如元朝,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对外征伐都以失败告终?

强大如元朝,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对外征伐都以失败告终?元朝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国家,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十分热衷于发动征伐战争。

忽必烈作为蒙古族,从小就被蒙古族的征服统一思想所影响。

在建立元朝以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频繁发动了对日本、缅甸、爪哇等亚洲国家的征伐战争,但是却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在成立之初还算强大的元朝发动这一系列征伐但是却频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亚洲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忽必烈对亚洲诸国的征伐的失败,可以说与亚洲的地形、自然气候这些客观因素有一定关系。

日本属于是岛国,由数千个岛屿组成,岛屿排列成弧形。

这样就形成了日本这个国家季风气候明显,处于海洋之中的日本雨水是比较多的,多海风、台风天气。

这对元朝远征日本有不利影响,这也是忽必烈两征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爪哇、占城、安南、缅甸四国位于今天的东南亚,这四国也是主要由岛屿构成国土。

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处于赤道附近。

因此这四国具有赤道多雨的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炎热。

并且据史料描述,缅甸国内河水密布、泥水较多,这对于元朝军队的行军非常不利。

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地形以及自然气候对于元朝的征伐是有很大限制的,由于蒙古军人从小在草原长大,其作战方式也主要是骑兵作战,而骑兵作战则主要是在空旷的地面上进行的。

元朝军队进入这些国家进行征伐,会被自然气候和地形限制非常多,这非常不利于他们作战的进行,甚至于在进入这些国家以后,元朝军队就产生了更加厌战、惧战的心理。

而相对于元朝军队,生活在亚洲当地的军士则十分清楚当地的地形,他们的作战也更加灵活。

在面对元朝军队攻击时,他们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根据作战的需要有时候藏在山林里面,有时候退到海边。

不熟悉地形的元朝军队不仅行军十分困难,也常常找不到敌军所在方位。

海洋的天然屏障也保卫了亚洲的这些国家。

元朝军队这几次对亚洲的征伐都需要远航大海,但是元军海洋作战的经验不足,远洋出海作战对他们来说也更加困难。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元朝在其统治期间一直试图征服日本,并在13世纪和14世纪进行了多次侵略日本的战争,然而却都以失败告终。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就是蒙古大军舰队在元代皇帝忽必烈的命令下,于1281年进行的对日本的第二次元日战争。

这次战争中元军规模庞大,但却因为遭遇台风而遭受惨重失败。

历史上有人认为元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台风导致了他们的舰队覆灭,然而对此的争议却一直存在并且有学者提出了其他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于风暴是否为主因的讨论。

元朝征日的第二次元日战争是一次极其壮观的战争。

元军在朝鲜半岛集结了三十余万的士兵,准备发动对日本的进攻。

而日本也做好了准备,加强了海防和军备。

蒙古军主要是通过船只渡海,难度极大,而且对于不熟悉海上战争的元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元军的舰队庞大,据说有上千艘战船,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太多的能力来和元军进行大规模的对抗。

但是当元军渡海准备登陆日本时,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台风。

据史料记载,1281年8月15日当天,元军的舰队在准备登陆日本的途中被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战舰被摧毁,数以千计的士兵遇难。

在台风之后,元军的实力大大削弱,不得不放弃进攻,这一事件便被后人称之为“日本的风暴”。

由于这次事件造成了元军的重大损失,所以历史上有人认为这场台风是元朝征日失败的主因。

对于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却有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元军在征日战争中的失败并非只是由于台风所造成的。

事实上,在登陆日本之前元军在朝鲜半岛就已遭遇到了不少阻力,并且军中还出现了不少的内讧。

元军的主力被困在朝鲜,导致元军在日本登陆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援和补给。

元军对地理环境和气候并不了解,这也使得他们在日本登陆后处于相当不利的状态。

不能忽视的是元朝在征日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和准备不足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也有人质疑1281年的那场台风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风暴”。

有学者对当时的气象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那场台风并非无法预测、突如其来的天灾,而是当时的天气条件下的一种常见自然现象。

历史趣谈: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入侵日本为何会失败

历史趣谈: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入侵日本为何会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入侵日本为何会失败导语: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

1274年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

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和六千至八千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由大约七千名高丽水手引导,从合浦(在现在的韩国釜山附近)出发开往日本。

蒙古军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轻易地荡平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

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军队无论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不足以彻底扫平日本列岛。

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

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

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

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

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

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

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

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

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生活常识分享。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元朝征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其失败导致了对日本的征服计划泡汤。

而人们常常认为风暴是元朝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风暴并非主要原因,元朝征日失败的真正原因多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的。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元朝征日失败与日本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

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被海洋环绕。

元朝在征日前期遭遇到了日本的恶劣天气和崎岖地形,这使得元军在海上航行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日本的气候多变,海风波涛汹涌,在这样的条件下元军的水师和陆军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特别是在元军的水师,由于遭遇了大风暴,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元朝的作战计划,可见日本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元朝的征日行动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征日失败与元朝内部问题有关。

元朝在征日前期虽然大规模动员了兵力,但是元朝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权力斗争问题。

元朝内部的腐败严重削弱了元朝的军事实力,加之权力斗争的波及,导致元朝的征日行动受到了重大影响。

尤其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元朝内部的政治动荡使得军队的指挥无序,士气低落,最终导致了元朝的征日失败。

元朝内部问题也是元朝征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征日失败与日本抵抗有关。

虽然元朝的国力远胜于日本,但是日本在征战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抵抗意志却让元军感到意外。

日本当地的民众和武士阶层纷纷投入了抵抗行动,他们利用地理优势,组织起有效的游击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军的攻势。

日本武士对于元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也有了克制性的应对,他们熟知日本地理和气候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战略优势。

日本的顽强抵抗也是元朝征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征日失败也与外交因素有关。

元朝虽然国力强大,但是在征战日本时却没有得到外部的有力支持。

尤其是元朝在征战日本时,遭遇到了来自蒙古和朝鲜的交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元朝的军事实力。

由于元朝没有得到外部支持,导致其在征战日本时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这对于元朝的征日行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外交因素也是导致元朝征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忽必烈西征路线分析,忽必烈攻打日本失败的原因

忽必烈西征路线分析,忽必烈攻打日本失败的原因

忽必烈西征路线分析,忽必烈攻打日本失败的原因忽必烈西征蒙古帝国发动过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二次是窝阔台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

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现在中国各地,比如云南的大理国、南宋等,没有西征过。

蒙古西征第一次西征开始于1219年,最后经历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指挥、托雷等儿子的帮助下,蒙古战胜灭亡了西边接壤的花剌子模国,取得第一次西征的胜利。

第二次西征开始于1235年,这次不是大汗亲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带兵攻打当时西边没有臣服于蒙古的几个国家。

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连征服了许多城池和地方。

最后因为窝阔台去世,拔都才率军回到蒙古。

第三次西征开始1252年,当时率军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这次主要进攻的是波斯。

旭烈兀先后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等地。

最后因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东归。

虽然蒙古的后两次西征都是因为大汗去世,统帅西征大军的将领必须回去参加选汗大会而结束。

但是总的来说,三次西征都是以胜利告终,因为蒙古大军无不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方,蒙古帝国的疆域版图也是因此不断扩张。

但是,蒙古的西征的确与忽必烈关系不大,一定要说的话,第三次西征和他关系较为密切些。

比如统帅是他的亲弟弟,比如旭烈兀东归也是因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而他支持的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打日本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经两次攻打过日本,不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想要攻打日本主要是因为,日本从唐朝以后一直没有臣服中国;日本是南宋的贸易对象甚至可能成为外援;日本也是元朝刚征服的朝鲜半岛的威胁。

忽必烈打日本1274年,忽必烈命令本来驻守朝鲜高丽的洪茶丘率领一万五千人,以及九百艘大小战船跨海出征日本。

元军选择进攻的日本的北九州,在博多湾大胜日本。

可是不久,出现了一次台风,元朝的战船大部分都遭到了失事或者损坏,据说大部分元军都淹死或者失踪,于是元军只能撤军返回。

第二年,忽必烈见战争无法征服,就想派人去招降。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风暴并不是主要原因。

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解析。

元朝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略和战术的失误。

元朝在征日过程中没有正确评估对手的实力和战略意图,缺乏明确的作战目标和计划。

他们没有充分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军事力量以及战争方法,导致在作战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元朝在征日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支持。

元朝当时的军队实力不足,兵员不足,缺乏足够的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没有为征日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于元朝内部政治斗争的干扰,征日行动的决策和执行也存在很大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整个行动的有效性。

风暴虽然会对军队的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

军事行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风暴只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元朝在战争准备和战术选择上更加明智,即使遇到了风暴,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不至于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元朝在对待被征服地区和被征服民族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元朝在征日过程中没有得到当地日本民众的支持,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巩固和管理被征服地区。

由于对被征服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日本人民的反抗情绪,使得元朝在日本境内失去了持续稳定的支持和控制。

元朝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略和战术的失误,以及缺乏充分的军事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风暴只是其中的一种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并非主要原因。

元朝征日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军事行动和战略决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日“不友好史”拾遗十 元寇袭来

中日“不友好史”拾遗十 元寇袭来

中日“不友好史”拾遗十元寇袭来中日“不友好史”拾遗十元寇袭来2011年,在日本九州之西伊万里湾水深23米海底,一米深的泥沙下,发现了一条元朝大木船的残骸。

这条推测长达27米可载上百人的兵船,是730年前——第二次元寇袭来时——被“神风”吹到海底的。

日本时值镰仓幕府。

自停派遣唐使以来,日本已近六百年未与中国有国交,政权中枢对大陆以至东亚的政情不甚了了。

大陆上,大元正与南宋打得不可开交。

忽必烈先是经已臣服的高丽,几次出使日本,要日本称臣。

对于忽必烈的一个个使臣,一封封国书,日本上层不知所措,又碍于有贸易关系的南宋,只好不作反应,弄得来使灰溜溜地回去了。

忽必烈火了,命令高丽准备九百条战船,由蒙古将领带着四万人,1274年10月打到九州。

传说攻入博多(福冈),烧杀了一天,就退到船上。

是夜大风。

第二天,海面上元船一条也没有了——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寇袭来。

忽必烈平定南宋后再使日本,使节却被杀,就命一个回族商人,限期督造九百条战船,再征用、改造民船,加上高丽造的四百条,一共凑了四千四百条船,十四万兵力,1281年分东路(高丽)军、江南军(原南宋)出发,时隔七年再攻九州。

东路军攻对马、下壹岐、袭长门,打入博多湾,转攻志贺岛。

7月,东路、江南两军合流,占平户后,与日军在鹰岛海面激战。

入夜将船链接停泊。

当晚刮起台风,一连五日。

雨过天晴,百姓到岸边一看,四千多条船只剩二百余。

这就是第二次元寇袭来,史称弘安之役。

元军两次败退,都被认为是受到巨大台风袭击。

本来兵力压倒优势,并配备了诸如投石机、震天雷(掺有铁片、陶片的炸弹)等先进武器的元军,征服日本,应不在话下。

结果却是“两”败涂地。

“神风佑我”的意识自此而生,至南北朝就出现了“大日本神国也”之论。

但有学者指出,第一次袭来时台风季节已过,是与第二次混淆。

元寇袭来的实情,记载匮乏。

《元史》中寥寥数笔;马可波罗连年代也没弄对;日本只散见于一些笔记书画中。

最有名的是以一个文永之役参战军人为中心的画卷《蒙古袭来绘词》。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

元朝征日失败,风暴非主因元朝在征日过程中曾多次遭受失败,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献认为这些失败是由于突然袭击、台风、暴雨等自然因素造成的。

然而,经过考察,这些自然因素虽然会对元军的进攻造成阻碍,却并不是导致元军多次征日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元朝征日战争的基本原因是政治野心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元朝建立后,为了扩大领土和影响力,充实国库,缓解民生压力等因素,开始对周边地区进行扩张。

其中,对日本的征服成为了元朝外交和军事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可以看出,征日军事行动本身就存在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因素。

因此,简单把失败归结为自然因素是不全面的。

其次,元朝在征日期间也存在诸多战略和军事上的失误。

比如,元朝派出的海军船只数量不多,装备也较为落后,这使得元军无法有效地控制海域,被日本人在海上击败。

另外,元朝军队在进攻时没有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因素,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在攻占九州岛和筑前时,元军未能趁着风势优势迅速攻占要点,而被日军抵住。

这些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是导致元军多次征日失败的重要原因。

最后,日军也使用了高超的战术和战略,对抗元军的进攻。

日本武士的勇猛和奋勇杀敌的精神,以及早期日本皇族、庆长之乱、幕府等诸多势力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抗元阵线,并在准确分析元军作战特点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比如,日军利用岛国地形优势,采用山地游击战的战术,又通过铁炮等先进武器战胜了元军。

这些战术上的优势以及皇族、幕府紧密协作,成为日本成功抗击元军的重要原因。

综合分析,元朝征日失败的原因不仅是自然因素,同样也包括政治、经济、战略、战术等多个因素。

内容较简的文献和传说往往只强调那些突发奇想的自然灾害和天意难测等因素,忽略了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我们无法全面认识和理解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 , 退 回高丽合 浦 。 遂
历史事件 , 中国史称 为“ 甲戊之役” 辛 己之 和“
役” 或合称 为 “ 日战争” 日本称 作 “ 寇” 元 ; 元 或 “ 古袭 来 ” , 者按 照 当时 的 日本年 号 称抵 御 蒙 … 或
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 文永之役 ” 第二次为 ,
“ 弘安之 役 ” 。
九州海底的马鞭
从 民族 学 角度 对 忽必( .北京大 学社会 学系, 1 北京 107 ;.清华 大学社会 学系, 0812 北京 10 8 ) 0 04 摘要 :3世纪 的蒙元军 队远 征 日本是 是亚洲大陆 上的统一 帝 国少有 的大规模 跨海作 战 , 是 日本 1 也 本土第一次面临来 自大陆压倒性力量 的直接威胁 。学 界多认为元 军失败是 因为舰队遭遇 强台风所致 。 实际上 , 日行动还存在一些 隐患。以 民族 学 的全新 视角诠 释蒙元 军失败 的原 因, 征 文章从 民族 角度对 军心 、 战方式 以及双方最 高执 政者的个 人因素一 一分 析 , 出蒙元 军队 内部 民族 矛盾重重 , 作 指 自身优势 被极大遏制 , 以及忽必烈急 于攻 克 日本 , 存在准备不足 的战略失误 , 军事实 力对 比的优势无 法在短时 问 内转化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优势 , 日本 方面则逐渐 占据 天时 、 而 地利 和人和 。但是 , 这场 战争 加剧 了 日本
“ 甲戊 之役 ” 生 在 公 元 17 发 24年 ( 古 汗 国 蒙 至元 十一 年 , 高丽 元宗 十 五 年 ) 忽 必 烈 在屡 次 招 ,
抚 日本不成的情况下 , 遂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
主 帅 , 人 刘 复 亨 为 左 副 帅 , 丽 人 洪 荼 丘 为 右 汉 高
副帅 , 派遣大小船舰 90艘 , 0 组建 3 ,0 2 30人 的征
海作战, 也是 日 本本土第一次面临来 自大陆压倒 性力量的直接威胁。关 于蒙元军 的两次 远征这

然不辨东西”2, _ 几百名 日 J 本武士当即毙命 , 被迫
退 到太 宰府 附 近 , 成 新 的 防线 , 元 军 为 了 防 组 而 备 日军夜 袭 , 到 船 上 。 但 是 , 回 由于 台风 突 至 , 元 丽联 军 的 船 舰 、 上 的人 员 丧失 甚 多 , 力 再 岸 无
日元丽 联军 , 由高丽 的合 浦 ( 韩 国 庆 尚南 道 镇 今 海 湾 马山 浦 ) 发 , 攻 击 对 马 、 岐 等 岛 屿 。 出 8月 壹
由忻都 、 荼 丘 、 方 庆率领 , 大 小船 舰 90 洪 金 有 0
艘 , 4,0 共 200人 , 5月从 合浦 出发 ; 南路 军 由南 宋
甲戊之 役后 , 当时 的 日本 北 条幕 府 为 了 防范 元 军再 犯 , 始 在 九 州 岛北 岸 构 筑 石 垒 , 阻止 开 以 元军登陆 , 时加 强训 练水 军, 便海上 迎击。 同 以 公 元 18 2 1年 ( 朝 至 元 十 八 年 , 丽 忠 烈 王 七 元 高 年 )元 世祖 决 定 再 次 征 讨 日本 。此 时 南 宋 已被 , 灭, 因此第 二次 征 日军 队 的组 成 较第 一 次更 为庞 大 , 兵分 两路 。东 路军 由蒙 汉 军 、 丽军 组 成 , 且 高
别仅 以 8 O余 骑与百 余骑迎 战 , 果全军覆 没。 结
由于元 军采 用密集 战 术 , 使用 “ 铁炮 ” 石 火矢 ) ( 等 武 器 , 使 日军不 断 战败 , 亡 惨 重 , 军在 九州 致 伤 元 岛北部 沿海 登 陆 , 军炮 火令 日军 “目眩耳 塞 , 元 芒
18 年 的两 次 规 模 空 前 的对 日军 事 行 动 。这 场 21 战 争是 亚 洲 大 陆 上 的统 一 帝 国少 有 的 大 规 模 跨
国 内的矛盾 , 间接促成 了幕 府的倒 台 , 使得终 元一世 , 日之 间交 往停 止 , 也 中 对整个 东亚 的历史 发展都
有影响 。
关键词 : 蒙元 ; 忽必烈 ; 日本 ; 九州 ; 台风 ; 民族学 ; 败 失
中图分类号 :2 7 K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 X( 0 1 0 10 8 2 2 1 )6—06 — 0 11 07
作者简介 : 高小岩 (9 8一) 甘肃 兰州人 , 17 , 北京 大学社会学系博 士后 , 国明尼 苏达大学 2 0 2 1 美 0 9— 0 0学年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 向: 民族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全美英 ,1 8 ( 92一), , 女 朝鲜族 , 吉林延边 人 , 清华大学社会 学系博士后 , 国建 国大学 2 0 2 0 韩 0 8— 0 9学年 访 问学者 。研究方 向: 民族理论。
元 军停 留海 上 。也 有 一 种 说 法 是 冈 为 驾 船 的朝
1 纪是 蒙 古人 的世 纪 , 3世 这支 来 自西 伯利 亚 草 原沙漠 的 铁 骑 几 乎 横 扫 亚 欧 大 陆 , 即便 如 此 ,
也 遭 遇 了失 败 , 即元 世祖 忽 必 烈 汗 在 1 7 2 4年 和
对 马 “ 护代 ” 助 国和壹 岐 “ 护代 ” 守 宗 守 平景 隆分
1 61
弘 淮端 蝗 21. 01 6
降将 范文 虎率 领“ 子” ( 蛮 军 蒙古 人对 当时南 宋 统 治范 内 的 各 民 族 的歧 视 性 称 呼 ) 船 舰 3 50 , ,0 艘, 1 共 0万人 , 从浙 江庆 元 ( 宁波 ) 今 出发 。原 本 规划 两路 军在 九州 岛北部 会 师 , 是 由于 江 南军 但 统 帅 阿刺 罕病 亡 , 未能 如 期 会合 , 响 战况 ; 影 当时 I军早 有 准备 , 得 东 征 军 不 能 顺 利 登 陆 , 使 1 使 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