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黛玉、妙玉与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论曹雪芹_红楼梦_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论曹雪芹_红楼梦_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2012年6月刊5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关于妙玉的笔墨很少,就前八十回而言,全书中正侧面描写共六处,仅仅数千言,可是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却排名第六,可见她在曹雪芹眼中的特殊地位。

就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此人物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全面性和准确性来说还稍显不足,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曹雪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介绍了妙玉的祖籍、家世、年龄以及出家和到长安的原因。

可知妙玉出身显贵,生于“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书中还强调妙玉是贾府下贴“请”来,可见来历不凡,区别于普通的尼姑、道姑。

曹雪芹对妙玉的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十一回:贾母等人在大观园宴乐,酒足饭饱之后来到栊翠庵,妙玉对贾母的招待可谓恭敬有加,但也仅仅是礼节性招待。

刘姥姥在这期间吃茶用的一只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了;与之相对比鲜明的是妙玉招待贾母后,将宝钗、黛玉拉入自己的耳房内吃体己茶,宝玉尾随,妙玉给宝玉用的杯是自己日常吃茶用的绿玉斗,这与妙玉对待刘姥姥的举动形成了明显对比。

本章回可隐约体味出妙玉视宝玉为深察己意的知己。

第五十回宝玉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落第,被罚去栊翠庵乞梅,侧面叙述了宝玉与妙玉的交接。

作者没有具体描写乞梅的过程,而对乞来的红梅作了细致的描写: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有学者这样评价 “(妙玉)象这枝奇美的红梅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存在,要让人惊羡她的美,她的幽香。

这正是妙玉的不安分,正是妙玉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作者又写了宝玉乞梅归来的情形:宝玉笑欣欣地擎了一枝红梅进来,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再者,宝玉《访妙玉乞红梅》诗中将栊翠庵比作“蓬莱”,将妙玉比作“大士”,“嫦娥”,宝玉正面的“乞梅”,妙玉侧面的“赠梅”,读者从中可从中体味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谊。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2)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2)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篇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

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也被称为妙玉。

妙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的美貌和聪慧使她成为众人的宠爱,但同时她也总是表现出一种忧郁和哀伤的氛围。

她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个性,不愿妥协和迁就。

她对世俗的虚荣和假面具感到厌倦,对社会的不公和封建礼教感到不满。

正是因为她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她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她渴望真实的感情和真挚的友谊,但往往徒劳无功。

她的悲伤和失望使她更加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枷锁和束缚。

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命运,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尽管受到了很多限制和阻碍。

妙玉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

她是凤姐带回贾府的孤儿,她一生都被贴上了命运的标签。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虽然深厚,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

她的婚事被安排给了平儿,而她只能目睹贾府的兴衰和众人的尔虞我诈。

在贾府的纷乱中,她逐渐消磨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力。

最终,她因为病倒而离世,成为了一把尘封的尸骨。

通过妙玉的一生,我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给女性带来的束缚和压抑。

妙玉是一个渴望自由和真实的灵魂,但她却被生活和社会的限制所困扰。

她的命运让人悲伤,但也让人思考。

读完《红楼梦》,我对妙玉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的悲伤和失望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她的独立和坚持是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她虽然在世俗中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和安慰,但她的灵魂却在追逐着爱与真实。

妙玉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感情的人物,她的悲伤和坚持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她的一生,我深深被她的坚持和追求所感动,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束缚有了更深的认识。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大的触动。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等)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故事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一个空间和时间,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创造,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散论妙玉形象及其价值隐喻」

「散论妙玉形象及其价值隐喻」

散论妙玉形象及其价值隐喻妙玉是《红楼梦》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她位于“金陵十二钗”的第六位。

对于她的研究往往历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实,研究《红楼梦》就不能不研究《红楼梦》里的人物,研究《红楼梦》里的人物就不能不研究妙玉。

对妙玉的研究,对于揭示《红楼梦》的写作背景,表现《红楼梦》的政治主题,探讨《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有着重要的广泛的意义。

妙玉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不畏权贵的精神,独特的抗争方式以及天生的怪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妙玉的悲剧命运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作者已有了初步的暗示。

在后四十回中,高鄂虽未完全按照曹雪芹的愿意去完成妙玉的形象塑造,但妙玉的悲剧命运,仍然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和封建势力对古代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

表现了妇女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死亡的命运。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虽未对其作较多的正面描写,却仍然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同情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妙玉的性格特点,有必要先对身世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妙玉的身世妙玉是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时才进入大观园的。

林之孝介绍她的身世是:“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因自幼多病,所以亲自入了空门,带发修行。

“父母俱已亡故,”但身边却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带着一帮人来到她的栊翠庵要茶吃,她拿出的茶具十分珍贵,有“成窑五彩小盖钟”,有“官窑脱胎填的盖碗”,有“晋王恺珍玩的〈分瓜〉瓟斝有犀牛角做成的“点犀”喝的是梯已茶,用的是五年前蟠香寺梅花上的雪融化的水。

她在蟠香寺修炼时,庙里还有房产,租给邢岫烟家居住。

另外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判词里,称妙玉为“金玉质”,在封建社会里“金玉质”这是一个极其荣贵的称谓,一般多用于皇族子孙或宗室成员。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里,只有妙玉被定为“金玉质”。

贾家是京都八公之一,又是皇亲,又是国戚。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1500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个角色——贾宝玉有了一些感悟。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女性角色,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与贾宝玉形影不离。

她是一个聪明、独立而有个性的女孩,她对贾府的操办非常了解,并且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迷惑和疑惑。

妙玉的一生之中,既有快乐和幸福,也有悲伤和痛苦。

在《红楼梦》中,妙玉被描述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不愿被束缚于传统女子的角色和地位,而是追求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不随波逐流,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

妙玉在与贾宝玉相处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温柔、聪明和富有智慧的一面,她对贾宝玉的关怀和支持,使得贾宝玉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妙玉也是一个直率而坚强的女孩,她在遭受情感创伤后选择了独自离开贾府,不再为自己留下任何痕迹。

这种坚强和独立的品质使我深受鼓舞。

妙玉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悲痛的遭遇,她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疑惑,一直希望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出身和家族的真相。

然而,她的疑虑最终未能解开,这使得她感到失落和绝望。

这一情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并非如意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信和希望。

妙玉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明白了只要我坚持向前,相信自己,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还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无常性。

妙玉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女孩,她被描述为凤冠霞帔,容颜如花,然而她的一生却并不长久。

她的过早离世让贾宝玉痛苦不已,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忘初心,活出自己的精彩。

同时,妙玉的离世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和珍惜,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红楼梦》中妙玉的形象和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人生和自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

解析红楼梦—大旨谈情摘要:红楼梦无论在艺术水平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上,都将小说发展到了顶峰,无可企及。

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批阅十载,增减五次”所留下的细腻而又不失恢宏的笔法,更留下了作者对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人生感悟。

曹雪芹先生说他的书大旨谈情,那么怎么理解这一主旨呢?关键词:大旨谈情,情,宝玉与湘云,宝玉与黛玉,宝玉与宝钗,宝玉与袭人首先,什么是情呢?这里的情是普遍意义的情吗?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狭义之情的外貌写广义之情的内涵。

狭义之情,指男女之间的情—爱情。

而广义之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相待—人际关系。

如果仅此而已,那就不是曹雪芹了。

在更深的层次上,从哲学角度来看,是指对待宇宙万物的感情与态度—世界观,人生观。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描述,在说明《红楼梦》时不采用“爱情小说”,而另标“人情小说”。

可见在鲁迅眼中,《红楼梦》也是一部讲情为主的小说。

曹雪芹交代自己作书的纲要是“大旨谈情”。

他在开卷的“神话性”序幕中,书中的这群人物乃是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并且他原著的卷尾本有列有一张“情榜”—“榜”是依品分位按次而排的总名单,犹如《封神演义》的“正神榜”,《水浒传》的“忠义榜”。

由此可见,他的书以情为核心。

在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中,更是列出了一张情榜。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

以贾宝玉为中心,与大观园的众多女子发生了怎样的情感纠葛呢?我认为贾宝玉和史湘云之间喜爱但没有爱情,是纯粹的好朋友而已。

湘云曾与宝钗,黛玉成三足鼎立之势。

云儿和宝玉最亲的时候,黛玉很是吃醋,可她走近听到了云儿劝宝玉仕途经济的话(可能是与宝钗同住受影响)可见湘云对此也是认可的,这样就拉开了她和宝玉的关系,给矛盾降温,所以她同宝玉到妙玉处乞红梅得到了黛玉的默许。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一生坎坷而短暂,他对诗词曲赋有着高深的艺术修养,有着独特的艺术见解。

从《红楼梦》中我们能看到曹雪芹的诗词观有四大特点:第一:曹雪芹主张在诗词的内容构思上下功夫,反对拘泥于诗的格律而束缚创作,换言之主张立意第一,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直接引用《红楼梦》中的原文来论证。

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做诗: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也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

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着不以词害意。

”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林黛玉代表着曹雪芹的思想把律诗的要点全部说清楚了。

第一是律诗的基本格律要遵守。

第二是特殊情况,不为格律所束缚。

第三突出重点“立意要紧”。

起、承、转、合、平仄、对仗、用韵,这是律诗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便不成律诗了。

但是只讲这点还不够,“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里既讲清基本格律又指出了特殊情况,就比较全面了。

格律只是一个形式,词句也只是个表面,只有“立意”才是诗的精髓。

《红楼梦》中“论诗”好多地方都提到“立意”,如三十七回“拟菊花题”就提到“立意清新”;第三十八回“魁夺菊花诗”又提到“立意要新”等等,“意”就是“志”,常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中妙玉被“误解”问题的探究

《红楼梦》中妙玉被“误解”问题的探究

《红楼梦》中妙玉被“误解”问题的探究作者:梁春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

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妙玉被“误解”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妙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妙玉,忽略了妙玉的美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妙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妙玉的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妙玉;误解【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清妙玉被误解的问题,还是要回到《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

另外,以阮籍“大人先生”形象作为对比材料进行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找到问题的症结。

同样承受着封建礼法的重压,同样面对质疑,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那样的痛苦、矛盾和悖谬;而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却能“披发而居海之中,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以“大人先生”形象去观照“妙玉”的形象,有助于在解读妙玉的形象时产生新的思考。

一、《红楼梦》中妙玉的形象《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着痛苦、矛盾和悖谬,同时还遭受着不少误解。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误解”妙玉,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探究:其一,要从《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去探究;其二,要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中整体把握。

饶道庆先生在《妙玉别解》中给妙玉的判词作出了“正解”,纠正了以往不恰当的理解:“欲洁何曾洁”,不是指妙玉在“标榜”高洁之时实际上早已不洁了,而是直指她的“不洁”的结局——终陷淖泥中”;“云空未必空”,正解的意思是,妙玉既然入了佛门就应该讲“空”,但妙玉却做不到。

高中语文 摘要曹雪芹红楼梦论文对林黛玉的人物分析论文

高中语文 摘要曹雪芹红楼梦论文对林黛玉的人物分析论文

蓸雪芹红楼构论文对林黛玉的人物分析论文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

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

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

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

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

关于《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

关于《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2)关于《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7. 正册判词之湘云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赏析】《红楼梦》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因素在。

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

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

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

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萦心上”。

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在八十回以后。

根据这个《乐中悲》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

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

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

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

提纲伏于此回目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的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这金麒麟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环正与小姐谈论着“雄雌”“阴阳”之理。

这初看起来,倒确是很象“伏”湘云与宝玉有“缘”,况且,与“金玉姻缘”之说也合。

《红楼梦》读后感字 论曹雪芹对林黛玉塑造的意图

《红楼梦》读后感字 论曹雪芹对林黛玉塑造的意图

《红楼梦》读后感字论曹雪芹对林黛玉塑造的意图《红楼梦》读后感字论曹雪芹对林黛玉塑造的意图《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其中,林黛玉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塑造有着独特的意图。

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曹雪芹不仅展现了她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与人生观。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塑造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剧。

林黛玉出生自名门望族,具备着聪明才智和不同于常人的敏感性格。

然而,她的命运却被父亲任性的举动所改变。

一方面,她被迫与探春、宝钗等人生活在荣府,被迫离开了原本安定幸福的家庭;另一方面,她的母亲又过早地离世,她没有享受到母爱的呵护。

这使得林黛玉从小就注定了她不同于常人的身份和遭遇。

在红楼中,她长期受到家族的欺凌与排挤,逐渐陷入了自卑与孤独之中。

她的智慧和敏感往往只能归结为一个“火气大”的“怪丫头”,她的善良和敏感反而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和误解。

这一系列的安排,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更具深刻的哲理意味,通过她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与悲剧。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彰显了作为女性的自我价值和自由精神。

尽管林黛玉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但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真实内心和自我价值观。

她的目光敏锐,见解独到,有着深深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尽管她在红楼中生活在困苦和不幸之中,但她依然能够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高尚品质。

她的情感世界深邃细腻,她痛苦而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作为一个女性,她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独立的意愿和理想。

林黛玉的形象正是曹雪芹诗情画意的抒发,他通过她来表达了对女性自由精神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反映了作者对于情感世界的思考和呈现。

林黛玉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曹雪芹赋予了极高的文学艺术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

《红楼梦》读后感悟之妙玉《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讲述了贾府荣府之间的兴衰荣辱,以及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情感纠葛。

其中,我最深受触动和感悟的人物之一就是林黛玉,她以其特殊的个性和一系列的遭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女主角,她出身于荣府,是贾宝玉的表妹,与贾宝玉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

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扑朔迷离,既有相濡以沫的情谊,也有惊心动魄的离合悲欢。

无论是她的聪明才智、对诗词歌赋的深入理解,还是她的敏感脆弱和与世隔绝的独特性格,都让人为之动容。

林黛玉的聪明才智是她最耀眼的一面。

从小学识文墨,善于诗词歌赋,清雅灵动的才情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诗词深刻表达了她对世俗虚伪和人情冷暖的看法,让人感慨万分。

另外,她对诗意的追求,对美的敏感,也使她敏锐地发现了贾府的荣辱兴衰。

她以真诚的心态看待世间事物,她对虚伪的厌恶和对真实的追求,以及她对家族产业的痛心不已,都让人为之叹息。

林黛玉的敏感脆弱也是她的一大特点。

她是一个感性而脆弱的女子,她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感知,使她时常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

她对悲剧的感知能力远超于常人,她敏锐地察觉到荣府的衰落和自己未来的悲运。

她的命运被注定悲剧,而她自己的心灵也被这个悲剧所磨灭。

她的病根源于对家族产业的痛恨和对命运的无力感,她无法承受这种痛苦,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这让人深深感叹,也让人对命运的无情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无奈。

最让人触动的是林黛玉的独特性格,她天然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眼光,她对世间事物有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

她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纯粹,不愿迎合世俗的虚伪。

她拒绝婚姻制度和家族的安排,宁愿独自忍受孤独和悲哀。

她的独特性格也给予了她一种神秘和令人神往的魅力,她成为了贾府中众人眼中的“绝世佳人”。

她的内在与外貌的矛盾,也使她充满了悲剧的情愫。

通过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林黛玉是一个有着纯真心灵的女子,她渴望真实和幸福,但命运却不容许她如愿。

浅论红楼梦中的妙玉人物形象

浅论红楼梦中的妙玉人物形象

浅论红楼梦中的妙玉人物形象聊聊《红楼梦》里的妙玉,这姑娘可真是个妙人儿。

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头,妙玉算是挺特别的一个。

她不像是大观园里的那些小姐丫鬟,整天围着家长里短、情情爱爱转,她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清净之地。

妙玉住在栊翠庵,那地方清幽雅致,跟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是个带发修行的尼姑,但你可别小看了她,她可不是那种天天念经敲木鱼、不问世事的尼姑。

妙玉心里头,装着不少事儿呢。

首先说说妙玉的相貌,那可是真真儿的标致。

书中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她的五官,但从那些个侧面描写里,咱们也能猜出个大概。

她定是有着一副清冷脱俗的面容,眉眼间透着股子不俗的气质,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个凡人。

妙玉的性子,那也是独一份的。

她清高孤傲,不轻易与人打交道。

大观园里的姑娘们,虽然各有各的性子,但大多还是热热闹闹的,喜欢凑在一起玩耍。

妙玉呢,她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品品茶,赏赏花,偶尔写写诗,过过自己的小日子。

可别看她平时不怎么跟人说话,就以为她是个不近人情的人。

其实啊,妙玉心里头是有热乎劲的,只是不轻易表露出来罢了。

比如那次宝玉生日,妙玉悄悄派人送了一张粉红笺纸写的贺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头藏着多少心意啊。

宝玉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后来还是经了岫烟的点拨,才明白了妙玉的深意。

这一来二去的,宝玉和妙玉之间,也算是有了那么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

妙玉虽然是个尼姑,但她对世俗的事情,也并非全然不知。

她心里头明白,大观园里的那些繁华,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以她不愿意掺和进去,更愿意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

但世事无常,大观园最终还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

妙玉呢,她的结局也是挺让人唏嘘的。

据说她是被强盗劫走了,下落不明。

想想也是,她这样一个清高孤傲的人,落在那些强盗手里,能有什么好果子吃?但话说回来,妙玉这一辈子,也算是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她虽然身处红尘,但心却像那栊翠庵里的梅花一样,高洁脱俗,不染尘埃。

“黛玉理琴”“妙玉品琴”析读

“黛玉理琴”“妙玉品琴”析读

“黛玉理琴”“妙玉品琴”析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葬花词》和《秋窗风雨夕》两首诗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该部作品中的精华之一。

这两首诗以“黛玉理琴”和“妙玉品琴”为标题,表现了两位贵族少女在琴音之中对命运的感慨。

通过对这两首诗进行析读,可以体会到作者曹雪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琴音的深刻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葬花词》中的“黛玉理琴”这个标题。

黛玉是作品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之一,她不仅是一个痴情的少女,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葬花词》中,黛玉心情低落,孤独地理着琴。

这个情境中,琴音被用来表达黛玉内心的哀伤和迷惘。

黛玉修长的手指轻弹琴弦,琴音流淌出她对生活苦痛的感知。

琴音中的凄凉和哀怨,传达了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琴音的表达,作者展示了一个女性的心灵世界,展现出黛玉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痛苦领悟。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秋窗风雨夕》中的“妙玉品琴”这个标题。

妙玉作为黛玉的室友和好友,与黛玉相辅相成,相互陪伴。

与黛玉理琴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不同,妙玉品琴则展现了一种超脱的心态。

妙玉坐在秋窗前,琴音悠扬,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

妙玉所奏的琴声流露出一种寂寥而妙趣横生的情感,代表了她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身命运的豁达。

这是一种超越尘凡的境界,是对命运的婉约品味。

通过对黛玉理琴和妙玉品琴两个标题的析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琴音的独到理解。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黛玉和妙玉,对于命运都有着复杂的感慨和领悟。

她们在琴音中表达了对命运的苦痛、无奈和豁达,通过琴音的表演展示了她们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这两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对琴的独到理解。

在《葬花词》中,黛玉理琴的过程被细致地描绘,琴音的凄凉和哀怨,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中。

而《秋窗风雨夕》中的妙玉品琴,则突破了凡尘的束缚,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表达了对命运的领悟。

这种对琴音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琴音的独到理解,也将琴音与人物的情感相融合,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思潮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思潮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思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种种思潮和价值观念。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生动描绘和反映。

首先,我们来看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独特性格的女子。

她聪明、敏感,对世俗的虚伪和伪善持有强烈的反感。

她以自己的真实、直率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做作和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林黛玉的形象体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他们希望能够追求真实的自我,摆脱世俗的束缚。

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温和、善良、多情的人。

他对人生充满热情,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贾宝玉的形象代表了一种追求纯真和美好的价值观念,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贾宝玉的形象与林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

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系列其他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比如贾母、王熙凤、薛宝钗等,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思潮。

贾母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家长,她对家族的传统和尊严有着强烈的意识,代表了一种保守的价值观念。

王熙凤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潮。

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文尔雅、淡泊名利的女子,她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独立意识,对封建礼教持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态度。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冲突,作者曹雪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思潮密不可分。

这些形象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生动描绘和反映。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曹雪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红楼梦林黛玉与妙玉之比较

红楼梦林黛玉与妙玉之比较

《红楼梦》林黛玉与妙玉之比较摘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两个同样出身于官宦之家,又同样少年失怙的贵族小姐林黛玉与妙玉。

她们才貌俱佳,同样孤高傲世,同样是悲剧的命运。

所不同的是林黛玉得到宝玉刻骨铭心的真爱,妙玉却只能长期默默地暗恋着宝玉,最后在迷香的诱惑之下落入强人之手,走完自己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黛玉妙玉才貌性格悲剧一、林黛玉与妙玉的相似之处1、林黛玉与妙玉身世基本相同。

她们两人都是苏州人氏,又同是官宦之女。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的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

后来由于父母早丧,她才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贾府内。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险恶环境下,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

妙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她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直到她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

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机缘巧合,也来到贾府家庙。

2、才貌相当。

林黛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

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曹雪芹为何惜墨如金写妙玉?

曹雪芹为何惜墨如金写妙玉?

曹雪芹为何惜墨如金写妙玉?古语云:“真人不露相”。

《红楼梦》对妙玉的描写是惜墨如金,人物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妙玉在曹雪芹的笔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妙,前八十回中仅仅在“品茶”、“联诗”两处正式露了面,却令人过目难忘。

在一群青春活泼的少女中,忽然来了位尼姑,好像金鸡独立,挺吸引人的。

修行之人不入荒山古刹,却被带到繁华富贵之都。

妙玉的修行之地栊翠庵,搁在大观园中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所以,妙玉是大观园里最扎眼的人。

妙玉本是苏州人,因为自幼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

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小尼姑是带发修行,遁入空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妙玉清冷孤傲的外表下,总让人感觉她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炽热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妙玉正传,在这一回中,妙玉显示了她高雅的生活品位,虽涉及她的全文仅1500字左右,但已使她那孤傲怪诞、极端洁癖的性格一览无遗。

她藏有宝玉家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用梅花上收的雪烹茶,可见其家虽败而财富犹存,其人虽飘零而尊贵气度不减。

看,妙玉喝碗茶也要那么讲究,隐隐感到可笑:都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地步了,还附庸什么风雅嘞。

古语有“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之说。

茶是什么?茶是爱情的象征。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一语点出了茶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曹雪芹说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遁入了空门,她还是将文人雅士的那一套带到了佛门净土。

大观园中,唯独黛玉和妙玉这一双玉人将孤独走向了品味孤独、把玩孤独。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妙玉的才情比黛湘可谓棋高一着,黛玉湘云两人月夜联诗,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时,早已在山石后听了很久的妙玉转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

”原来,妙玉这一晚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听到了她们的联诗。

她认为“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论文摘要:曹雪芹通过对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感悟而塑造出来的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既是一个独具灵性、天资聪颖而命运多舛的“可怜人”,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林黛玉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清朝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一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曹雪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其塑造成一个容貌娇美,天资聪颖,坚贞纯情,才华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时代悲剧;前卫性;现实意义。

在我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色彩较浓重的言情著作,悲剧性特征笼罩在每一个角色身上,其著名代表是林黛玉。

她在曹雪芹的笔下是一个有灵性而又聪颖,命运几经苦难而又惹人怜爱的女性形象。

1、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的绛珠仙草,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赋予林黛玉这一神话色彩,说明林黛玉的美是超凡脱俗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说中的林黛玉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就连“凤辣子”都禁不住夸赞她是“老祖宗的嫡系亲孙女”。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美的夺人心魄。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创造了“还泪”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林黛玉少年丧母,不久丧父,而且体弱多病,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论《红楼梦》中妙玉艺术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妙玉艺术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妙玉艺术形象的塑造在艺术中,没有“对立”就没有人物,就没有性格。

对于人物性格“对立”的描写,敌对的和阶级的“对立”,容易区别得鲜明;阶级内部和阶层内部的“对立”,却容易雷同。

可见,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长篇小说首先需要解决的任务。

而其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在同一阶级、同一阶层、同一集团内写出许多千差万别的典型形象来。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正是在这个方面获得了卓异的成就。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

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

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

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

这个对比手法,正是恩格斯所准确提示的那种“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的方法。

这是一条异常宝贵的创作经验,是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决窍”。

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称这种手法为“特犯不犯”。

金圣叹叫作“犯中求避”。

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

古今中外,天地万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无不相比较而存在。

在艺术中采取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正是刻划人物性格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

《红楼梦》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努力借鉴。

在《红楼梦》所缔造的众多人物中,有些就是同属官僚贵族之家的当权人物;有些就是生活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之中的公子小姐;有的是一母所生所谓小家碧玉的年轻貌美的胞姊胞妹;有些就是常年受到人奴役霸凌的丫头奴仆。

为并使这些早年、经历、地位、教养大体相同的人物各存有生动独特的性格,曹雪芹地刻画他们时,使用了同中Geaune的艺术手法,而并使那些身份相同或地位相似难混为一谈的人物整体表现出来很大的个性差异,不无雷同之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i1 .99 j i n 10 5 5 .0 10 .7 o :0 36 /.s .00— 7 7 2 1 .8 02 s 中图分 类号 : 0 . 1 I 741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05 5 (0 1 0 - 7 -4 10 - 7 2 1 )80 20 7 0
玉、 玉是 曹雪芹在《 妙 红楼 梦》 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 逆女 性形 象。曹雪芹的 民主主 义思想正 寄托 在 这两个 形象 中, 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 姻 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 , 而在妙玉 身上则寄托 了作者 渴望社会和政 治清 明的思
想。
关键词 : 红楼 梦》 黛玉; 《 ; 妙玉 ; 曹雪芹; 民主主义思想

批具 有初步 民主主义 思想 的思 想 家 。他 们指 出 了
“ 即天之理 ” 对理 学 家提 出 的“ 欲 , 去欲 存 理 ” 进行 批 判 , 现 出反 对封 建皇权 、 露封 建君 主专 制制度 黑 表 揭
暗的精神。这些思想 , 是当时新兴起来的市民阶层 的愿 望 和要 求 。曹雪 芹生 活在这 样 一个特 定 的历史 时代 , 红楼梦》 其《 的创作显然受这个 时代环境 的深 刻影 响 。 《 红楼梦》 在这样 的基础 上创作 而成, 因此 , 小 说展现的思想也和这两个基础有关 。曹雪芹在小说
里写贾 、 、 、 史 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 借此来表达 自己
的思想 。曹雪芹 为一部 《 红楼梦》 注了 自己全部 倾 的生命 : 自己说“ 他 字字看来都是血 , 十年辛苦不寻
常”对《 , 红楼梦》 增删五次 , “ 纂成 目录, 分出章回” 。 言为心声 , 作家在创作作 品的时候 , 往往都有一个主
梦》 另 一 个 基 础 。属 于 封 建 生 产 关 系 的 清 朝 政 的
关于《 红楼梦》 书中所叙意思, 鲁迅排斥了写纳 兰性德 的家事、 董鄂妃 的故事和康熙朝政政治 的状 态的 三 种 推 测 , 出 《 楼 梦 》是 作 者 自叙 之 得 红 作。 …昵这说 明《 红楼梦 》 是曹学 芹思想 的一定 体 现。曹雪芹家族 的兴 衰是其创作《 红楼梦》 的一大 基础。曹雪芹的先辈有几代人都做过江宁织造 , 掌 握着 封建 王朝部 分 地 区的经济 特权 。其家 族世 袭织 造七十年之久 , 江宁织造给曹家带来 了赫赫百年的 荣华富贵。然而 , 当到曹雪芹这一代时 , 曹雪芹家族 由富贵鼎盛之家走 向了不可避免的衰亡命运。亲眼 目睹、 亲身经历 了这样残酷 的变化 , 为曹雪芹创作
与黛玉有很多相似之处 , 例如相似 的悲剧命运 。其 中写黛玉是正册判词 :两株枯木 , “ 木上悬着一围玉 带” 暗示了此判词是写“ , 林黛玉” 玉带象征贵族 的, 公子的生活 ,悬” “ 表示思念 , 即暗喻宝玉、 黛玉之间
的爱情。判词又说“ 堪怜咏絮才” “ , 咏絮才” 说林黛
玉很有诗才 , 一个 “ 字道 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 。 怜” 妙玉在正册判词中位居第五 , 画: 其 一块美玉 , 落在
《 红楼梦 》 定 了物 质 的 和 思想 的基 础 。 曹 雪 芹 的 奠

权, 在经历 了康 、 乾三个时代后 , 雍、 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继续发展 , 民阶层高涨。清初的统治者 曾大力 市
提倡儒 家思想 以及 程朱 理学 。当程朱理 学在 大肆 盛
行的时候, 涌现出了黄宗羲 、 王夫之、 顾炎武 、 戴震等
泥垢 之 中 。后 词 :欲 洁何 曾洁 , 空未 必 空 。可 怜 “ 云
生经 历 了“ 火 烹 油 , 花 着 锦 ” 烈 鲜 的繁 华 到 “ 径 满
蓬蒿老不华 , 举家食粥酒常赊” 的贫困的兴衰变化。 小说中的四大家族就是曹雪芹家族 的缩影 。“ 作者 生活在富贵百年 的封建大家庭里 , 以能够清晰地 所 看到了这种家庭 的罪恶 ; 因为作者有着打破传统 又 束缚 、 争取 自由意志 的进步思想 , 这就给《 红楼梦》 写作的成功打下 了稳 固的基础 。作者的这种反封建 的进 步思想 , 书 中无处 不 流露着 。 J 在 ” 8 ”
赵 春 蓉
( 四川民族 学院 汉语 言文 学系, 四川 康定 6 60 ) 2 0 1

要: 曹雪芹创 作《 红楼梦》 的基础有 两个 : , 其一 家族 的- ̄ ; , R t其二 时代环 境。 曹雪芹在《 , - 红楼 梦》 写女 里
性的叛 逆是表现其 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 思想 , 即追求爱 情和 婚姻 自由、 追求政 治清明 等。其 中林 黛
7 2
第 2 卷( 7 总第 22 ) 2期
赵春蓉 : 红楼梦》 论《 中黛玉 、 妙玉与曹雪芹 的民主主义思想
痴, 谁解其 中味” 这里的“ 中味” , 其 是什么呢?当然 是作者 的“ 心声 ” 了。“ 中的宝玉 , 书 代表 了某部分 的, 作者的思想是通过他表现 出来 的——尊重 自我 , 反对庸俗 , 否认传统礼教 , 蔑视功名利禄 , 同情被压 迫者 , 主张人与人平等 , 尊敬女性。 l8曹雪芹《 ”2” - J 红
题或一个思想 , 他们在作 品当中或隐晦或大胆地表
曹雪芹所处稿 日期 : 0 l0 -2 2 1 -5 0
露 自己的思想情感。《 红楼梦》 里写道 : 都云作者 “
作者简介 : 春蓉( 9 8 ) 女 , 赵 17 一 , 四川温江人 , 硕士 , 究方向 : 研 古代文学。
第2 7卷
V 12 o. 7
第 8期
J URN F S C … … OL EG OF E O AL O I HUAN C … … — L E DUC I AT ON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 1 年 8月 01
Au g

0l
论《 红楼梦》 中黛玉 、 玉与曹雪芹的 民主主义 思想 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