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气”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一)沃克环流及影响 赤道附近太正平常洋年中份东赤部道的附表近层太海平水洋温地度区较的低海,气大状气况较稳定,气流下沉; 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 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 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下图)。
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分之一,是 植物三大营养元素(N、P、K)之一。
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类岩石和沉积物(如 鸟粪等)。
岩石和沉积物通过风化、侵蚀、淋溶作用和 采矿释放出来进入水流和土壤中变成可溶性 磷酸盐。 其中一部分进入海洋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 环,另一部分被陆生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下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分布 图(单位:℃)。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区海水等
温线 A.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B
B.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C.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D.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二)厄尔尼诺现象
非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增强,迫使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即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距平: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为正距平和负距平
3.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茎柔
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C
A.甲
B.乙
C.丙
D.丁
4.反厄尔尼诺年的茎柔鱼产量偏高。
与其相关度最小的是
D
A.饵料来源充足 B.海水温度适宜
C.生存空间扩大 D.天敌数量减少
不同纬度海洋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1.下列月份中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出现冰进现 C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水分交换:蒸发和降水是海—气间水分交换的重要方式。

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的密度。

(2)气体交换: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海洋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体物质的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这些物质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入大气。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2)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

判断1.蒸发使海洋每年失去巨额热量。

( √ )2.海洋表面反射率高,所以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

( × )3.暖流流经地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 √ )4.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活动属于海—气相互作用。

( √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

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一般来讲,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实际上全球热量是平衡的,这种平衡的实现正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判断1.在热带的赤道辐合带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 √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 √ )3.温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 × )4.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 √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成因:信风明显减弱,从太平洋东侧输送到西侧的暖水明显减少,北上补充的秘鲁寒流同时减少,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正常年份偏高。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与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水运动和海—气相互作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地球上的水与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水运动和海—气相互作

第三节 海水运动和海—气相互作用一、海水的运动1.形式: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的类型 风浪 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3.潮汐认识潮汐潮汐应用概念 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①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潮间带采集和养殖;②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成因 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规律 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二、洋流1.洋流的形成与分类(据图填表)(1)分类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图中a 、b 、c 、d 、e 、f 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a 、d 、e 。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图中a 、b 、c 、d 、e 、f 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b、c、f。

(2)影响因素①主要因素: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②风带与洋流的关系:图示洋流中受信风带控制形成的是南、北赤道暖流;受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是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西风漂流。

2.主要洋流及其分布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I千岛寒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大西洋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印度洋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世界区域图,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①②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①海域,主要原因是①海域受暖流影响,②海域受寒流影响。

沿岸有荒漠分布的海域有④⑤⑦。

(2)③海域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④海域受上升流的影响,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3)若⑤海域发生石油泄漏,油污将向北扩散,该海域污染程度减轻,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材料二 科学观测显示,在南北纬 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 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而高纬度海区海水的热量损失 非常严重。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材料一中示意图的数据说明全球水量平衡和海洋是大
气的主要水源地。(综合思维) 提示:海洋(458)和陆地(119)降水量之和为 577*1 000 km3, 海洋(505)和陆地(72)蒸发量之和为 577*1 000 km3, 这两个数据相同,说明了全球的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 同,维持了水量的平衡。海洋蒸发量(505)占全球降水 量(577)的 87.5%,说明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 异常升高的现象。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
时间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 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 较稳定,气流下沉,干燥少雨;西部海水温度较 高,气流上升,温润多雨
二、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1.大气圈与水圈(海洋)之间的热能传输与交换 海洋是太阳热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 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 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来驱动水体流动。如图所示:
(×)
二、选择题
6.在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________ 的形式向海洋
输送巨大的能量
()
A.辐射
B.风
C.降温
D.升温
答案:B
7.2018 年 12 月以来,海冬季阴雨绵绵,有专家指出可能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厄尔尼诺年
拉尼娜年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成因的差异。(综合思维) 提示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而拉尼娜现象 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2)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 这两种现象实际上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当东南信风增强时,发生拉尼娜现象。
[方法突破]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二、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应用体验]
【例1】 (2022·山东日照期末)“海浩”是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
2021年1月,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青岛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水仿佛被煮沸
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下图为青岛
近海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要点笔记 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区
影响
太平洋东部
洋流 气候
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 降水更少害加剧
全球
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影响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图4.1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思考: 1.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提示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增温;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以北、 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 信风减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深层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秘鲁寒 流也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近海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 成低压;而赤道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洋面 形成西风;在风的吹拂下,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 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的升高。

高中地理第4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4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第一册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综合思维)3。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区域认知)4。

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液态的物质交换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2)气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海洋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态物质的交换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影响: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

(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

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2)热量收支状况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影响①正常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b。

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

新湘教版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共22张)

新湘教版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共22张)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3~4题。
3.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 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0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探究问题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平衡) 例题1:右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分析回答。
A
B
C
(1)在左图中画出南太平洋的洋流流向,标注寒暖流;在右图中画出沃克环流的流向。
★2020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探究问题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例题1: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是
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
B地有寒流经过,温度低,蒸发量小,气流下沉,降水少。
升高,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 水热平衡的影响。
C
★2020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1)在左图中画出南太平洋的洋流流向,标注寒暖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探究问题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2)据图分析A、B降水差异及原因。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影响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7—9月,多源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位于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但是,2016年的几次台风形成在秋季10月,例如10月15日的台风“海马”,以及10月13日的台风“莎莉嘉” 这些台风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秋台风”。
材料二 频繁的秋台风形成不仅给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更加预示着当年全球范围 的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之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 升高,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高,鱼类生存环境改变,鱼类减少,渔业生产受损。
(3)说出A、B两图中哪一幅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图,并简述厄尔
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A图。影响:东岸因水温升高,气流上升,多雨;西岸因水温下降,
气流下沉,少雨。
课前知识自学
课堂主题探究
学科素养提升
教材活动点拨
课后达标检测
成果展示
1.沃克环流 赤道
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中旬, 江苏省平均降水量185.4 mm,比常 年同期偏多1倍,为1951年以来的 最高值;日照时数为217.4小时,为 1951年以来最少。江苏省气候中心预测评价科工作人员表示,2018年冬 季全球处在一个厄尔尼诺偏暖的发展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普遍偏 暖,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北,海洋上形成一条水汽输 送带,导致江苏2018年冬季降水普遍偏多。如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气 及海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图。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赤道中东太平洋于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 件。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 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 概率较大;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 形成降水。说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后达标检测
课堂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下 图 为 海 洋 平 均 每 日 向 大 气 输 送 的 热 量 分 布 图 ( 单 位 : ×0.484 W/m2)。
课前知识自学
课堂主题探究
学科素养提升
教材活动点拨
课后达标检测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 长波辐射和潜热。 (2)指出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热带。从纬度范围看,热带约跨47个纬度,范围大,正午太阳高度 也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图中的数据看,该地区海洋平均每日向大 气输送的热量最多;从面积看,该区域海洋面积大,储存的热量多,蒸 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释放到大气中的潜热也丰富。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

(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综合思维) 4.结合实例,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大气:海洋通过________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约________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______,并以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大气: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____________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海洋:大气主要通过______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拓展延伸潜热与潜热输送潜热是指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物质在从某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相变过程中所吸入或放出的热量。

当水汽在空中受冷而凝结(凝华)时,会把这部分热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空气的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如果在下垫面(地面、海洋表面等)上发生凝结(凝华)时,会把潜热释放出来,提高下垫面的温度,这种地面和大气层之间通过水汽相变引起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潜热输送。

核心归纳(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①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②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①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平衡a.海洋上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呈现负值;高纬度地区蒸发微弱,呈现正值。

b.陆地各纬度带平均降水量皆大于蒸发量,呈现正值。

低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②海—气相互作用与热量平衡3.全球水热平衡的途径和意义(1)途径:通过____________与大洋环流。

课件4:4.3海—气相互作用

课件4:4.3海—气相互作用

• 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D 1.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D 2.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海一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正常的海一气相互作用,加剧了阿塔卡马地区的干旱,而开篇视频阿塔卡马 沙漠里的花海景观,则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的结果。这次的异常是谁引起 的呢?
沙漠里的花海
沙漠开花
0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印度尼西亚多雨
•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代表循环量),
完成第5~7题。
5.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按照全球多年水量
C .16、7
C.7、23
D.23、7
B 6.图中哪些环节与奔流的黄河最密切?(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长期:收入=支出 短期: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海—气相互作用 水分交换的过程伴随着热量的传递
冷水
热水
海—气热量交换
(1)说出海洋主要的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
读图思考
(2)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还有什么方式损失热量?
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来源。
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发生时,原本干旱的沙 漠为什么会出现花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海----气”的相互作用
一、“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⒈海、气间水量交换的重要方式:蒸发和降水 ⒉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和水源 ⒊海洋与大气间还存在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
二、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El Nino and Lanina)
⒈概述 ⒉形成原因与机制 ⒊对全球的影响
⒈概述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出于西班牙文“El Nino”,原意是 “圣婴”。最初用来表示在有的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南 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现的一支暖洋流。 后来气象科学把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千米范围内出现的海 面温度异常偏高的现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如果海温异 常偏低,则称为拉尼娜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东部 太平洋西部
洋流名称 海水温度、海平面气压 水温低,气压高 秘鲁寒流 东澳大利亚暖流 水温高、气压低
降水 少 多
(2)近年来,秘鲁沿岸渔民多次发现捕鱼量大幅减小,其原因是 该海域水温异常________,形成了________现象。 升高 厄尔尼诺 (3)当某些年份出现上题所述现象时,同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形 AF 有________。(多选) A.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大火 B.苏门答腊岛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 C.科隆群岛的降水与往年相比明显偏少 D.“沃克环流”保持原方向且强度增大
3.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减弱 错
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着 出现拉尼娜现象

学以致用 材料 下图是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沃克环 流”的垂直示意图。“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 东西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
例: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填表,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差异。 项目
(西旱)
非洲的干旱
南美的暴雨和洪水
厄 尔 尼 诺 现 象
(西旱东涝)
印尼的森林大火
澳洲的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a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洋西旱东涝,抑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
形成,增加东北太平洋飓风的形成)
b海洋生态灾变;海洋捕鱼量减少。
C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延缓全球变暖方 面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洪涝成灾。 错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 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对 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对

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低于正常状态。

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判断 1. 沃克环流异常偏强 对 2.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对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现象
强 弱 降低 增加 增强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 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若年之后
太平洋 大洋东岸
水温 大洋西岸
沃克环流Βιβλιοθήκη 气候大洋东岸大洋西岸
对全球的影响 关联性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
判断: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暴雨频繁,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 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 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 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 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反之,如果气压差高于多年 平均值时,那么东部海区的 水温会异常降低,便出现拉 尼娜现象。
⒊对全球的影响 “厄尔尼诺”给秘鲁沿岸带来的灾害 (西旱东涝) 1982年~1983年紧邻秘鲁、地处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连降 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增加10倍以上,发生了罕见的大水灾。
(东涝)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澳大利亚 则开始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天 气,其东部连续4年没有下过 透雨,为近200年罕见。
厄尔尼诺呈不规则周期出现,平均周期约为 4 年,变 化范围2 ~7 年;拉尼娜现象往往发生于厄尔尼诺的第二年。 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 ℃ 以上,即可认为是 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 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拉尼娜事件。
⒉形成原因与机制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成原因与机制,目前尚未完 全清楚。研究者相信,可能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海 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大气环流 变化等有关。经典的解释认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形 成与东南信风强弱变化,沃克环流东西移动有关。
E.太平洋西部台风次数增加
F.厄瓜多尔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减少
正常年份,东太平洋赤道地 区,气温低、气压高,冷空 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太平 洋赤道地区则气温高、气压 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 形成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 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 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异常年份,如果太平洋赤道 海区东西部的气压差低于多 年平均值,那么东部海区的 水温会异常升高,出现厄尔 尼诺现象。
第三,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 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 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 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 现暖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