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以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略谈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比兴题、政辨题、咏物题等。文
题本来是用以考察作者对儒家经
典熟悉理解程度的
,但题目出得
花样多多
,千奇百怪
,成了为难
士子的文字游戏。
梅静
,贵州遵义道真玉溪中学教
师。
122
《四书》文字有限
,科举考试出
题用了五百多年
,几乎每句话都
被用过
,考官为了避免应试者抄
袭模仿
,便千方百计地出怪题、
难题
,如将上下两章、两节之间
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
,或各
取半句凑成一题
,于是就出现了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
,如被称为
单句题
,虚冒题
,截上题、截下
文章
,其中头场要写两篇
,乡试
通常要写三篇
,所以又称这种科
举制度为
“八股取士
”。明清以
来,读书人为了应科举考试而必
须成年累月地学习写作八股文
,
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在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产生了极大
的消极作用。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只用于科
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
,这个名
称来自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由
于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由四段对偶
排比的文字构成
,总计为八股
,
股是对偶的意思
,所以称为八股
文,八股文的内容要求必须以程
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考生作文时
必须就题阐发程朱见解
,叫作代
圣人立言
,甚至模拟圣人的语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也称“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
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作者:徐梓来源:《中国教师》2008年第21期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这种文体,有一个“敲门砖”的浑名。
因为它除了在殿试以外的童生试、乡试、会试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采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样:“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学习它、钻研它,只是为了用它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一旦考中,就将它弃如敝履,不复一顾,所谓“得第则舍之”。
很多人甚至在晚年编辑自己的著作时,往往剔除早年为应举而制作的八股文,活像我们现在为了备考而发行的“同步练习”,它广泛流行于社会,泛滥天下,但只对求取功名的人在特定的时期才有意义。
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就毫无价值,甚至失去了立身之所。
藏书家不取,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覆瓿烧薪,是其最终的命运。
八股文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制义”或“制艺”,因为这是国家规定的考试文体,“制”有制度或规定的意思。
八股文又叫做“时文”或“时艺”。
“时”是当前、现在的意思,“时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的,说明这种文体,不同于以前的文章。
“艺”是指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制艺”和“时艺”,是指当时学会八股文的写作,和古代掌握礼、乐、射、御、术、数的技能,具有同样的意义。
这一独特的文体起于何时,始于何世,人言人殊,众说纷纭。
最早的甚至追溯到唐朝的“帖括”或“帖经”。
更多人说它始于北宋的经义,尤其是南宋后期的经义,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元朝王克耘的《书义矜式》,最先称这种文体为“八比”,八股文就滥觞于这时。
《明史•选举制》说它是“太祖(朱元璋)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它始于明朝成化年间。
八股文不是一种刻意创造的文体,不成于一时,更不会出自一人之手。
宋朝的经义确定了其大致内容,南宋的格式奠定了其基本体式,元朝出现了“八比”的名目,明初被最高统治者认可并规范,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
明清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取士教学课件
• 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对内容的要求则更加苛刻。 作者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必须要“代圣贤立 言”。所谓“代圣贤立言”,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 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 说“四书”中的“义理”。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 远游。”(《论语·里仁》)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 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 “孝道”,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 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 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的 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 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写文章时 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背了要 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 例如本书“八股文选读”中韩菼的《子谓颜渊曰》一篇, 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孔子弟子)谈话的口吻。写 文章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 术修养,很难写好。
八股文取士
明太祖首创八股取士,要求 阐述经义的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 形式,并且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 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 准答案。
八股文也称“时文”或“制艺”,每篇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思破开,承题 是承接破题的意思进行说明,起讲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是起讲后入手之处;自“起股”至“束股”才 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八股文讲究章法 和格调,是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从教育角度看,它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严 格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因为在内容上它要求作者 代圣贤立言,在形式上必须按固定格式和字数填写, 毫无自由发挥余地。故八股文自产生之日起便遭到 人们的非议。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明清两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技能,其格式严谨、结构固定,却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本文精选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范文,带您领略这一特殊文体的韵味。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一、《论语》——孔子论仁【范文】孔子曰:“仁者,爱人。
”盖仁者之心,慈悲为怀,无论亲疏,悉皆关爱。
是以君子行仁,民胞物与,而国家安宁。
观夫天下,乱臣贼子,皆因不仁。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仁者之功效也。
二、《孟子》——孟子论性善【范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是以婴儿坠地,无不慕义而恶不义。
夫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而木之向阳。
苟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不能扩而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故君子求放心,以反身而诚,然后能尽其性。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中庸》——中庸之道【范文】中庸之道,民鲜久矣。
盖中者,不偏之谓也;庸者,不易之谓也。
君子之中庸,以其不偏不易,故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生。
明清八股文虽然形式固定,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八股文的千秋功过科举的考试内容涉及经、史、文学等方面,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是八股文。
到我们现在只要一提到科举,人们就会自然而言地想到了八股文,毛泽东在批评党的文件程式化时也用了“党八股”一词,八股文成了生搬硬套和刻板文章的代名词。
(一)八股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体?八股文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考试文体。
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因其题目来源于《四书》《五经》,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
八股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时所出现的经义程文是八股文的真正源头。
南宋后期,经义科考试所用的文章也出现了论头、破题、承题、小讲、缴结等等结构。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杨万里、汪立信等人所作的经义程文已经有四、六、八股的形式了。
元代已经采用类似的文体,当时称“八比”。
八股文真正形成是在明代。
朱元璋用科举取士之后,将八股文为考试文体,一般认为,八股文发展成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是在明代成化年间。
此后,明清科举都将八股文作为主要考试文体。
如果单纯从文学或者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八股文应当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现代著名文学家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录中对八股文有相当高的评价:“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
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也说:“由技巧的讲究方面看,至少我认为,在我们国产的诸文体中,高踞第一位的应该是八股文,其次才是诗的七律之类。
”那到底什么是它的固定格式又是怎样的呢?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出题、后股、束股、落下10个部分组成。
破题往往是一篇八股文成功的关键,因为阅卷的同考官工作量极大,他们首先最关注的破题是否有创意。
承题,是承接破题,进一步阐明破题的意旨,起到补充阐发主题的作用。
起讲,又称小讲、原起。
需要开始模仿圣人的口气进行议论,进一步发挥题意。
制艺之辨
八股文属于命题作文,其基本特点大致有四。其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原文。其二,要代圣人立言。若题目摘孔子一言,则文章主人公便是孔子,士子须以孔子口吻;若摘孟子之言,则相应变为孟子口吻。其三,对经典之理解,皆有所依而不可自由发挥。《四书》主朱子《四书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即蔡沈,笔者注)《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浩《集说》。其四,文章体裁结构有一套严格而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作为开端。入手为起讲后过渡之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此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此外,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定为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约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一定格式,不可随心所欲。古来文章,本无定式,但因其用途在于考试,就必须要有划一之标准,以辨优劣。久之则难免生机阙如,呆板枯涩。
再次,士人可从研习八股文的过程中获得儒家伦理道德之熏陶。考察人类信仰现象不难发现,儿时之单向强力灌输,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理念,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等经典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一直是国人的言行准则。且由于士为四民之首,其价值取向在塑造国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中坚与引领作用。以明代为例,作为八股文的黄金时代,士人气节亦颇显壮烈。尽管朝廷对臣下以严酷著称,而士人仍前仆后继,至死初衷不改者不可胜计。越是正途出身之官员,气节往往越盛。如方孝孺、于谦、海瑞等,即是典型代表。清廷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而晚明士子标榜气节者多有,如顾炎武不事二姓,归玄恭野服终身,王夫之厝身瑶洞,方以智削发为僧等等,儒家经典熏陶与激励之作用断不可否认。考虑到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作为后人,我们应带着温情与理解来盘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然则难免伤害诸多前辈拳拳之心于地下也。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在考试方法上,比前代更加严密、完备,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却不能随着时代进步,仍是以”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取士。
八股文从出题范围、答题标准到试卷文体都有定式,致使科举日趋陈腐与僵化。
清朝末年,朝廷也试图对科举作一些改革,但终因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改革以失败收场。
僵化不堪的科举制度终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清廷宣布废除。
据统计,明代共取进士24,624人,清代共取进士26,888人。
乡试明清时期,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先进学,并要通过学校的考试合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亦采三级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师和省城的贡院举行。
正、副主考官由皇帝钦命。
乡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一般在九月发榜。
每场考试前一日寅时(凌晨3时至5时之间),开始点名让考生入场,经搜身检查后,按座位号进入号舍等候考试。
次日子时(半夜11时至1时之间),发题考试;第三日,傍晚以前交卷,离开考场。
考试后,试卷经封弥、誊录、评阅后,由主考官最后决定取录名单,各省均有一定的录取名额。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明清乡试还规定名额之外,再录取若干人,称为“副榜”。
副榜举人不得参加会试,但可送国子监读书。
会试明清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略同乡试,而官阶更高,人数更多。
举人经过礼部复试合格,方可以赴京师参加会试。
会试亦考三场,考试方法与内容也略同乡试。
明清会试录取人数无定额,一般为二三百人左右。
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贡士也需经过复试合格,方可以参加殿试。
明清殿试由皇帝主持,另设读卷官若干人。
只考一场,试时务策一道,当天交卷。
对策试卷只封弥但不誊录,一般也不黜落,只是重新排列名次高低而已。
清末的殿试甚至只重考卷书法而轻策文的内容。
这试会钦定前十名名次,然后于太和殿唱名发榜。
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依名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文_一种独特的科举文体
对于八股文,明清时期及近代学人的评价都是带有感情的,毕竟他们有不少人是当事人,这种文体曾经和他们的命运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然,所处时代不同,人们的立场和角度也就各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及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八股文作为一种反动、落后的文学样式,代表着一种空洞、恶劣的文风而受到批评和指责,成为愚昧、落后、陈词滥调的代名词。
应该说,这些批评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不过,批评和指责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这种曾经风靡了五百多年、让千千万万读书人痴迷、对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的奇特文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认真的探讨和分析。
抛开感情和偏见,进行冷静而客观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八股文有五百余年之历史,在文学史上自应占有相当之地位;治文学史者,固不能以一时之好恶而竟抹杀之也”(卢前:《八股文小史》弁言,载于《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版)。
正如周作人所言:“八股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假如想要研究或了解本国文学而不先明白八股文这东西,结果将一无所得,既不能通旧传统之极致,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动的起源。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建议:“除在文学史大纲上公平地讲过之外,在本科二三年级应礼聘专家讲授八股文,每周至少二小时,定为必修科,凡此课考试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周作人:《论八股文》,载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大文书店,1932年版)话虽说得有些极端,但其所言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八股文和骈文、律诗、词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样式,只不过由于这种文体与社会文化制度、人才的选拔、个人的命运等结合得过于紧密,因而才显得比较特殊,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
八股文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渊源来说,有三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是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对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疏、阐释,这一方式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代皆有新的发展。
从隋唐时期开八股文:一种独特的科举文体□淮 茗始,这种阐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八股文简介八股文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导读: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文体发展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
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
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反对党八股(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 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三、把握结构
(一)速读全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1段.分析党八股的坏处,以毒攻毒。 第2段.罪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3段.罪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第4段.罪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第5段.罪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第6段.罪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第7段.罪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8段.罪七八:流毒全党,害革命。 第9段.上面这八条,就是申讨的檄文。 第10段.总结危害,提出抛弃…采取…。
三、把握结构
(二)了解论证结构。 1、概念:论证结构,指的是论证的各层次及其关系。 2、种类。 整篇层进式、综合式
三、把握结构
3、论证结构示例——总分式
论点
分论①
总分式 (整篇结构)
分论②
分论③
结论
我最爱妈妈。
总
她从不骂我。
而且她常给我买好吃的零食。
第5段.罪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语言贫乏 第6段.罪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形式呆板 第7段.罪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没责任心
层 进 挖根源 式
第8段.罪七八:流毒全党,害革命。危害极大 说危害
第9段.上面这八条,就是申讨的檄文。
第10段.总结危害,提出抛弃…采取…。总结提出 总
三、把握结构
(三)判别课文的论证结构。
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
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挖产根党源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
八股文发展过程
八股文发展过程八股文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起源于明朝,延续至清朝。
它是一种受到严格格式和套路限制的文体,对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阻碍。
八股文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唐朝的帖括到明朝的八股文,再到清朝的八股文盛世。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起源、发展、影响和衰落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八股文的发展过程。
一、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帖括。
帖括是一种考试形式,要求考生默写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然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来,开始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
这与唐代的帖括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对经文意义的理解。
元代考试采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这可以看作是八股文的雏形。
二、八股文的发展1. 明朝八股文的兴盛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
此后,八股文的格律形式逐渐形成。
明成华年间,八股文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八股文要求文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
2. 清朝八股文的繁荣清朝时期,八股文继续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清朝的科举制度对八股文的要求更加严格,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
这一时期的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三、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八股文强调死记硬背,缺乏思辨和创新,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八股文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八股文的衰落八股文的衰落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下载之前请注意: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TAGS: 影响社会当时时代秀才明清士人考试《四书》大家帮忙找一下明清时代八股取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越详细越好,谢谢了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
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
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
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另附录一篇论文)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作者:祝总斌在中国古代,通过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代正式形成,一直沿用至清末。
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今人几乎都持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之见,认为在历史上它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
如有的学者说:“八股的考试制度……残酷地愚弄了和腐化了中国的聪明和智慧的学者至五个世纪的久长。
”它“是专制君主愚民的政策”[1]。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全面论述,容俟他日,本文仅就这一制度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并非小小的作用,略陈己见,作为献给尊敬的何兹全先生九十大寿的一份薄礼。
我以为评价八股文取士之制,除着眼于立法意图、制度利弊、直接作用外,还不应忽略一个视角,即将这一制度与明清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毫无疑问,我国古代的平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文化为极少数贵族、官僚、地主及其子弟所垄断,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十分低的。
可是在明清几百年中,却出现、发展了一个突出现象,即广大平民中的一部分人拼命识字、读书,读《四书》、《五经》,逐渐摆脱了文盲、半文盲境地,转化成为士人。
什么是八股文_主要内容
什么是八股文_主要内容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那么你对八股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八股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
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八股文的主要内容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八股文应用领域科举考试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
八股科举制度
八股科举制度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需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显现。
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确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仿佛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
“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时艺”,就是那时候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那时候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
“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
“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
科举制度的好处科举制度有很多好处,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本领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发挥才略的机会。
不但相对于中国古代的贵族制,即便今日相对于西方人创造的投票式民主选举,它也有很多好处。
在封建时代,科举制是中国式选举制的一部分,假如把它和察举制放在一起,两者结合起来,就共同构成了中国式选举制度,它们连续两千多年,或许是实施时间最长的人类政治制度了。
到了今日,它对于我们的政治建设仍不失借鉴意义。
那么,科举制度的正面意义在哪儿?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政学一体、化成天下。
我认为,中国式选举制度两千多年运作的基本机理,以及其所达成的社会政治文化后果,尽在其中了。
下面对这四句话略作解释。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取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降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黑马点评八股文
黑马点评八股文标题:黑马点评八股文简介:本文将对八股文进行点评,探讨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八股文。
正文:八股文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写作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它以固定的格式和模式,要求写作者按照特定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写作,以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虽然八股文在过去被广泛运用于考试和评定学生能力方面,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已经逐渐被质疑和批评。
八股文的优点之一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由于其特定的结构和格式要求,学生需要进行严密的思考和组织,以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合理、有序。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有益的,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然而,八股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八股文过于刻板,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学生往往只是机械性地填充指定的内容,而缺乏对于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见解。
这导致了八股文的内容单一和呆板,难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八股文的应用场景受到限制。
尽管八股文在一些考试中仍然被采用,但是在现实生活和职场中,很少有机会需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写作。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对于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人更加重视。
因此,过于依赖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八股文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刻板和缺乏创造性的特点也限制了其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适度引入八股文,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写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创造空间。
明清选官制度
明清选官制度明清选官制度一、背景介绍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二、明代选官制度1.科举制度明代实行科举制度,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通过乡试和省试考取进士资格后,还需参加殿试才能成为进士。
进士是最高级别的文官,可以担任各级官职。
2.户部选举除了科举外,户部也有权力进行选举。
户部选举主要针对地方官员和下级文职人员。
3.差役法差役法是明朝初期实行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该法规定每个县派遣一名差役到京城监察衙门工作,并由衙门中的监察御史评定该县官员是否合格。
三、清代选官制度1.科举制度清代延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清朝设置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取得进士资格后,还需进行礼部试才能成为正式官员。
2.八股文制度清代实行八股文制度,考试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作。
这种制度虽然有利于培养文学人才,但也限制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3.府试制度清朝废除了明朝的户部选举制度,改为府试制度。
府试是由各省府组织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参加府试的人员需要经过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最终由省级官员进行评定。
四、选官制度的特点1.科举是主要方式明清时期,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通过科举考取进士资格后,就可以担任各级官职。
2.地方权力较大在明清时期,地方权力比较大。
除了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员外,地方上还有许多自己选举或推荐的官员。
3.贵族阶层占主导地位在明清时期,封建贵族阶层占据了政治和社会的主导地位。
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和府试等方式选拔自己的门生和亲信,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五、选官制度的影响1.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通过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科举制度虽然有利于培养人才,但也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多样性。
3.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 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 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 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 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 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 容主要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 步。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 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其实 “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 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 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 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 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 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
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 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 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 东西,很坏的东西。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 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只因五四后,很少 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 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 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 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 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 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八股文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 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 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 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 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 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 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 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 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 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此后,一直 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1905年才随着科举考 试的停止而废除。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 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 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 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 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 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 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 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 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 要严重。从而阻挡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中 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馀人也。”(《日知录·拟题》) 《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 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四年……礼 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王冕指与秦老看,到:‘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 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更有时文 一道,因平素深误 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 饵名钓禄之阶。”(贾宝玉)
八股文与科举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相对古文而言)、八 比文等。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 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 思。 八股文的渊源,一般认为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 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乃 改试经义,从《五经》和《论语》《孟子》中出题, 文体与议论文相仿,原为提倡严正,以纠时弊,结构 并无定式,不强求对仗排偶,不完全禁止引证比喻。 元代科举,多从《四书》中出题,内容以朱熹集注为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