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教学案例
5.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对于操作不熟悉的学生,我给予了更多的指导和辅导;对于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我进行了深入的知识讲解和解释。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坚持不懈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尝试和探索,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创设
在本节课中,我将会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创建有趣的化学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会设计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火山爆发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会以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酸碱溶液的颜色变化。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此外,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的讲解和解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初中化学课题2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教案级别:初中课题:化学元素的分类与性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掌握常见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和识别。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3. 常见元素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学习:讲解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分类方法,将一组元素进行分类和标识;4. 总结:总结不同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讨论元素分类与性质的关系;5. 总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工具:1. 实验室设备:试管、酒精灯等;2. 教学PPT:用于呈现化学元素的分类方法和性质。
五、教学评估:1. 准备一份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理解和分类能力;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类和识别能力。
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及性质;2. 掌握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周期性规律;3. 能够应用周期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元素的周期表排列;2. 元素的电子结构与周期性规律;3. 利用周期表进行元素分类和预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周期表的概念和排列原理;2. 学习:讲解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周期性规律,并举例说明;3. 实践:让学生根据周期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预测;4. 总结:总结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探讨元素分类与性质的关系;5.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元素的放射性及应用。
四、教学工具:1. 电子周期表软件:用于演示元素的排列和电子结构;2. 模型装置:展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变化。
五、教学评估:1. 设计一道综合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类和预测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2个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
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
教学目标 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的模型,增加分子、原子的形象性。注重情境创设,运 教学策略选
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 择与设计
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
觉、发现。
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
教学过程 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
问题。
推进新课
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
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助于学习本 学生学习能
课题知识。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微观粒子,之前只有一 力分析
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学生学起来会
感到难于理解。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
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我们的目的。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加上分子、原子
[回答]氨水使酚酞变红。 [提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 接触呀?氨长“脚”“跑”A 中去了? [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A 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 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 B 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 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 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 扩散较慢; B 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 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 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100mL 水+100mL 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200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 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而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
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2.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学生学习能
3.继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力分析
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
合作的科学品质,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
是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过渡]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提 供了我们生存需要的氧气和有机物。二氧化碳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气体,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如何得到它呢?今 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推进新课 师: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酸反应 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 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探究活动 1:制取 CO2 反应原理 师:现有碳酸钠粉末和石灰石等固体药品,以及稀 盐酸和稀硫酸。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药品作为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步骤 现象
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
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师: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是什么?
生: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1.我们确立目标要源于课标,熟悉课程标准中提出
的各类要求,并且找出与本课题相契合的条目,确定具
体目标,当然还要关注预习及课后的积累和思考。正确
的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教学才能
做到有的放矢。
课例研究综
2.过程中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也
述
学会了学习这类气体制备探究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
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
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注重与学生互动,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目的和实验操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我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的规律。
2.我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巩固实验知识和技能。
3.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并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
(五)作业小结
3.在导入新课时,我还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讲授新知
1.在讲授新知时,我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2.我使用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
1.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相关的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鲁教版九上化学4.3氧气(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医院、工厂等,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提问:“氧气是如何被发现的?氧气的性质是如何被揭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讨论、总结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等相关问题。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展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氧气的概念、制法和收集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气味、密度等,并进行实验验证。
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性质,并分析化学反应原理。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展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医院、工厂等,让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设计实验现象,如氧气的助燃性、供给呼吸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特性。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氧气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认识到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2.设计实验情景,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3.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二是中和反应的实质,三是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方式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质,这种反应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叫做化合反应。
分析讨论、理解以上化学反应这三个反应还有另一
个共同的特征,归纳出化合反应、氧化反特点:它们都
是物质和氧发生反应的概念。我们就把物质跟氧发生的
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
化性。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
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
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 课例研究综
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 述
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
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
一要求。
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
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
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2、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
讨论,清晰地表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观点。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
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
学生学习能 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概述本教学案例旨在将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融合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初中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直观、实践性的研究体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化学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案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化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包括常见元素、化学反应等;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使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化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和分析;4. 研究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系列小组项目,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如下:1. 引入化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化学实验模拟:在计算机实验室或教室中,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
4. 研究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小组项目,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流。
5. 结束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小组项目进行评价,并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数据处理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小组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小组通过展示项目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能力;-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本案例教学需要以下资源:- 计算机实验室或教室;- 化学实验模拟软件;- 互联网资源。
初中化学_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_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②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会填写实验记录。
③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验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实验准备:燃烧匙、盛满氧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双孔塞、玻璃导管、小气球、坩埚钳、镊子、烧杯;铁丝、硫、木炭、细木条、石灰水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一、物理性质1. 色、味、态:2. 密度:3.溶解性:4.三态变化:二、化学性质1.氧气的检验2.与硫的反应3. 与木炭的反应4.与铁反应【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氧气是助燃剂,但本身不是燃料。
2.2_ 氧气(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
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本课是研究纯净物性质和用途的起始课,知识学习固然重要,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也不可或缺,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
因为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处于盲目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系统、准确的描述,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的。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经典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也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之一。
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化学实验——制备氢气教学目标:1.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1.讲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讲解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学生观看老师演示制备氢气的实验过程。
4.学生自己进行制备氢气的实验操作。
5.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6.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7.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了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通过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案例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4.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5.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6.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题目。
7.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题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氧气的发现史,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等。
2. 讲解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等。
3. 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
4. 讲解氧气的用途,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5. 教师演示氧气制备实验,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查问卷等,检验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如瀑布、森林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氧气?”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氧气经历,如潜水、氧气疗法等。
3.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氧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对氧气的认识。
3.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
4.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如绘制氧气制备实验的步骤图、写一篇关于氧气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如瀑布、森林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无处不在。
课题2化学肥料(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课题为“化学肥料”,是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的一课时内容。在学习了化肥的分类和作用后,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化肥的种类和用途,但对其具体作用和优缺点尚不清晰。因此,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肥的成分、作用、优缺点,以及合理使用化肥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化肥的分类、成分、作用、优缺点及合理使用化肥的方法。
2.强调合理使用化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合理使用化肥的科普文章。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化肥的作用和合理使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使本节课更具实用性,我们结合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时期。
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化学的教学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与热爱。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案例,以期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案例一:有机酸的发泡原理有机酸的发泡原理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
首先,准备一杯白醋和一小袋苏打粉,向白醋中加入少量的食用色素,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然后,将苏打粉慢慢倒入白醋中,学生会观察到液体开始冒泡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有机酸和碱反应产生气体的过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实践案例二: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教学中,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样性实验。
首先,准备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钉、铜片和锌片,然后给每个学生一个玻璃测试管。
接下来,老师将每个测试管中分别放入不同的金属材料,并将其与酸、水和氧气接触。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每个金属材料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情况,从而推断金属的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金属的反应特性,深入理解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践案例三:化学反应动画演示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将化学反应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当讲解到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播放一个有声有色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并跟随动画的情节进行学习。
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反应过程中各个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实践案例四:应用化学知识的小组项目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利用废物资源等。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亲手触摸和观察原子结构,以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例如: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有何规律?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1.利用PPT展示原子的核式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能量级上的运动。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模型构建,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3.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原子的量子化轨道,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4.分析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原子结构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模型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原子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指出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同课异构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了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学会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如加热、收集气体等,并了解氧气制备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氧气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相互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等知识点。
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理论知识巩固、实验报告撰写等,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5.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性评价和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分析、归纳氧气的制备原理。
4.讲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促进燃烧、氧化等,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课题: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
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
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生:用砂纸打磨
看见家长用过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
这些问题的确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两节我们对酸有了一些认识,酸还有哪些性质?
多媒体展台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看标签、思考、做简单的记录。
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结果。
将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中。
师:(打开浓盐酸瓶盖)你看到什么?
生:有白雾产生。
师: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生:(思考、交流)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师:下面看一个小魔术。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涂到一块棉布中间。
你看到了什么?
生:玻璃棒穿过来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浓硫酸有腐蚀性。
师:对,并且是强烈的腐蚀性。
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啊!
生:老师,那用硫酸做实验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很好,但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就能避免危险。
比如我们实验室经常要将买回来的浓硫酸进行稀释,你们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吗?
生:思考。
师:(小实验)用温度计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
请两个学生上来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生:温度在升高!
师: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
生:(讨论)可能是浓硫酸在空气中吸水会放出热量。
师:这对稀释浓硫酸有何启示?你能试着设计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吗?
(提示:水的密度——1.0g/mL ;浓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阅读后回答)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师:如果倒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热烈交流、讨论、并大胆猜测)
师:(实验)在锥形瓶里倒入少量浓硫酸,塞上双孔塞,分别插上分液漏斗和导管,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生:啊,液体往外飞溅,倒反了真的有危险!!
师:所以说实验操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
我们可以用稀释后的硫酸和盐酸进行下面的实验。
左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试管若干。
)
右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试管若干。
)
生:(小组合作,建立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约十分钟后)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
其它同学要认真听,与你们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
生1: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钙反应也有气泡,与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生2:稀硫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
师:(对个别有不同情况的小组予以分析、解释,对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精神予以肯定)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我们做的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生:(对照实验记录,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化学方程式)
(五分钟后)
师:对照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我们一起来订正一下。
生:(留出时间让方程式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
师:回顾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盐酸和硫酸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
生1: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
生2:不对。
应该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能与酸发生反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加上前面一节学过的中和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的几条化学性质?
(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然后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同学们是否想过,不同的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因为它们都是酸;
因为它们的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师:(引导)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微观的flash动画)
生:(讨论、交流、回答)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氢离子决定的;
如果别的溶液中有氢离子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师:同学们肯动脑,总结得很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从认识个体到认识一般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只要细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化学就一定可以学得最棒!酸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你们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化学书籍报刊,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师:(板书)介绍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
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讨论后自己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1、碳酸饮料用瓶装还是罐装更合理?
2、手工艺者将失去光泽的银首饰高温加热使其表面被氧化,投入硝酸溶液中,
取出后首饰恢复光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原因。
【作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酸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查阅资料举例说明酸对人类不利的方面。
(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方程式)
六、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