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朴素理论”的课题研究报告
儿童朴素理论
儿童朴素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各核心领域的发展是否存在年龄发展趋势; (二)对着三种核心领域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三)儿童朴素理论在这三种领域的发展是否有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四)探索儿童朴素理论的形成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关系; (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不同领域朴素理论的发展 是否有普遍性。
(一)朴素物理理论
(2)20世纪80年代初期围绕儿童关于力和运动究竟有些什 么样的错误概念的研究:麦克罗斯基(M.McCloskey)的《 朴素物理学》(1983)。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是儿童关于力和运动的认识究竟 有什么积极教育意义的研究:派恩(K.J.Pine)等的 Children's Misconceptions in Primary scince,奥斯尼亚 多(S.Vonsniadu)等得出的“内部力模型”和“获得力模 型” 。
二、儿童朴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以儿三童)朴素特理征论的预测功能为例:
三、三大核心理论
一般认为儿童拥有三大核心理论( Wellman&Gelman.1998):
朴素物理理论
三大核心理论
朴素心理理论
三、三大核心理论
儿童拥有朴素理论,必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特定领域带有本体论特性的知识; 二是对该领域的现象作因果推理; 三是一个内部关联的,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解释 的理论框架。
儿童朴素理论
黄文婷
一、朴素理论与朴素唯物主义 二、儿童朴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三、儿童朴素理论的三大核心理论 四、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展 五、儿童朴素理论的有关研究 六、儿童朴素理论的教育意义 七、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朴素理论与朴素唯物主义
(一)朴素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
论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论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作者:张亚妮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年第04期目前,国际心理学界关于儿童朴素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而我国关于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
本文拟从儿童“朴素理论”的三个核心知识领域人手,对儿童朴素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盘点和梳理,并探讨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儿童核心知识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综述(一)概念界定1朴素理论。
又称天真理论、似理论、直觉理论、前理论等。
朴素理论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Wellman和Gelman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的理解。
研究表明。
学前儿童在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也已经具有自己的“朴素理论”,而儿童的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在某些领域中获得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知识。
2核心领域。
Wellman和Gelman提出了儿童的三个核心知识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
朴素心理学是指儿童日常如何根据内部的心理状态来解释人类的行动:朴素物理学是关于儿童早期对机械的或物质现象的理解,例如物体碰撞、自由落体或有质量等;朴素生物学是儿童对日常的生物和生理现象或过程的早期理解,如疾病、出生、成长或死亡等。
(二)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国外研究1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提出Wellman和Gelman等人使用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进行自然语言分析,研究儿童朴素理论的核心领域。
他们对儿童从2岁开始进行跟踪直到5岁,共收集10.000多次谈话,对这些谈话内容和事件的因果解释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儿童谈话的主题及内容分别为心理的、物理的、生物的和社会传统的、魔幻般的和行为解释模式等。
Wellman认为儿童朴素“理论”的构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能认识到该领域有它的特殊认知对象,进行本体区分;第二,能运用该领域的特殊因果原则对该领域的现象作推理或解释;第三,这些解释具有一致性。
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内部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儿童对心理、物理和生物现象的理解和信念构成了他们的知识系统,儿童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发展就是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这些核心知识构成了儿童的朴素理论。
自-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AA-
兒童的樸素理論及其學前教育意義 `,AA-= J?}i/uK>CK}J鄢超雲 ah$*IO ﻣ{ w兒童有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這便是兒童的理論。
這些理論與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理論、成人意義上的理論有著區別,因而僅僅是一種樸素理論。
兒童認知的發展變化,實質上是兒童樸素理論的發展變化。
本文擬對兒童的樸素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一定的討論。
p9~ (Z#CW一、兒童的樸素理論 KaS ﻯ=~ﻳ-u(一)兒童的樸素理論是什麼 H3& E \a樸素理論(Naive Theory )是與科學理論、成熟的理論、正規的理論相對而言的,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天真理論、似理論(t heory -like )、直覺理論(int ui tive theor y)、前理論(p rethe ory)等。
有人認為,"樸素理論是指人們對某一組資訊、事物、現象等的日常的理解。
比如一般的人關於天上的各種現象、對宇宙所持有的觀念就是一種樸素理論(樸素宇宙學)"(Wellman &Ge lman,1998)。
也有人認為,"直覺(樸素)理論是指相互關聯的概念體系,且該體系能對某一特定領域的經驗產生預測和解釋"(Sla ug hte r&Go pn i,1996)。
O +&@C ﻳ,R在心理發展的領域特殊性背景下對兒童的樸素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樸素物理學、樸素心理學和樸素生物學這三大"核心域"兒童具有了某一領域的樸素理論(如樸素物理學)的條件是:第一,能夠在這個領域和那個領域之間能作出本體論的區分。
兒童應能認識到這兩個領域是不可比,其比較所犯錯誤是一種類別錯誤,而不是一種對或錯的錯誤,如認識到不能進?quo t;思想比鐵輕"這樣比較(隱喻除外),便具有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區分。
第二,概念具有內聚性、連貫性。
即某一理論需要有一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是相互關聯地使用的。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理论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理论关于儿童朴素心理学的研究也支持儿童拥有朴素理论,而不仅仅是零散的认识。
比如,在对人的行为解释上(即人为什么这样做),2岁左右的儿童拥有的是“愿望心理学”,他们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情况来判断他的行动。
3岁左右的儿童则拥有了“愿望一信念心理学”,这一年龄的儿童开始能够考虑到信念(即关于某种事实的确信),但看不到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而仍然根据愿望来解释行为。
4岁左右的儿童则拥有了“信念一愿望心理学”,他们主要是根据人的信念解释行为。
举例来说,如果问:“军军为什么会去打开冰箱呢?”2岁儿童的解释是,军军想吃冰糕,所以打开了冰箱;3岁儿童的解释是,军军想吃冰糕,他认为那里肯定有冰糕,所以打开了冰箱;而4岁儿童的解释则是,军军想吃冰糕,他以为冰箱里有冰糕,就去打开了冰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行为的。
相反,他们在某一阶段里相对比较固定地用某些因素(愿望、愿望一信念,或信念一愿望)解释行为,也会据此而预测人的下一步行动。
说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理论的,并不意味着儿童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也并不意味着儿童的所有认识都是理论的,更不意味着儿童的认识是完全系统的、连贯的、严密的。
这里仅仅指出,有证据表明,儿童的认知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理论”性,因而其认识并不一定是零散的,相反却具有一定程度的连贯性、关联性,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也许正因如此,当我们教儿童时,并不一定是一下子全都教得会的,因为我们试图改变的,是儿童的一个具有内聚性的理论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的认识不一定是零散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着与成人、科学家相同的认识。
在这里我仅仅想指出,儿童看到的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但这些“点”究竟是如何联系的,是以什么逻辑(线索)联系的,与成人未必相同。
我们不能因为儿童的“线索”与我们的不同,就否认儿童的“线索”,否认他们联系地看待各种现象的事实。
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
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也逐渐普及到了儿童的生活中。
而在学前科学教育中,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往往被忽视。
实际上,儿童早期的思维观念对于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以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1. 朴素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儿童朴素科学理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以现象为基础,经验为依据的认识科学世界的理论。
这种理论通常没有严格的科学定义和科学证明,但却能够在儿童日常经验中被验证和应用。
朴素科学理论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常识的基础上,具有普遍性、变化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2.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来源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反思的结果。
儿童从小时起就开始通过感觉器官观察、探索环境,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
同时,儿童的家庭、社交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其朴素科学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
3.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类型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类型主要包括:生命现象理论、物理现象理论、化学现象理论等。
例如,儿童在观察到草木生长时,会认为是地球孕育了生命;在观察到石头掉在水中时,会认为石头掉下去是因为水的压力而非万有引力等。
三、朴素科学理论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1. 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形成以及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过程,促进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过程,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种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 提高科学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针对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选择相应的科学知识进行讲解,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深入理解孩子们做出的解释,进而注重科学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3. 为儿童发展科学兴趣奠定基础通过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和了解,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设计出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关儿童“朴素理论”的课题研究报告
幼儿究竟知道些 什么 ,人类 自身生命早期 的潜 力有多
大。
这些研 究工作强调 幼儿原有 知识 学前教育有着颇多启示 :
第一 , “ 朴素理论 ”能让教育 工作 者对儿童 的解
美 国著名社会 心理 学家戴维 ・ 谢 弗认 为 ,儿童拥
有 与成人很不一样 的思想和认识 ,在不断生成 、验证 读更 理性 :承认儿 童有着他们 的理论 、他们 的精 神世
【 关键词 】 朴素理论;经验;儿童 【 中图分类号 】 G 6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0 1 ' 7( 2 0 1 4 ) 0 3 — 0 0 0 6 — 0 4 【 作者简介 】 徐燕萍 ( 1 9 6 8 一 ), 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
、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首先设想 出一些 以此有关 的概念或 “ 理论 ” ,然后不
“ 朴素理论 ”是近年来 国外认知发 展理论关 注的 断地验证 和修 改这些理论 ,直至形成 的心 理模 式与 客 热 门话题 。很多研究发 现 ,很小 的婴儿 对外部世 界都 观现实相似 为止 ,儿童 的知识被组织为一 种 内聚 的 、 已经 有 了 自己的 系统 看法 ,学龄 前 儿童 能 区分 物 理 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 ,这就是 儿童的朴 素理论 。
展 需要 较 长 的时 间 ,而 且往 往 有 由 “ 朴素 理 论 ” 向 释 。
“ 科 学概念”转化 的 中间环节 ,强 调转变过程 中儿童 素理论” ,要真正地学会等待 ,要注重教育 的过程 。 第 三 ,能对我们 的教育观念带 来 巨大 的冲击 ,有
2 . 幼J E l l - 素 理论在游戏 中的运用 与研究 。重点研
基于幼儿“朴素理论”,建构儿童生活课程
基于幼儿“朴素理论”,建构儿童生活课程作者:俞雅琴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0年第09期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重要性。
幼儿朴素理论正是这样一种基于儿童本位的理论,幼儿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在未接受相关教育前,对周围世界中一些观念、现象的直觉的认识与理解,它源自儿童内心的想法,是与科学、成熟的理论相对而言的。
儿童用自己的朴素理论认识、探索、解读周围的世界,建构自己的认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基于幼儿“朴素理论”开展儿童生活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真正走进儿童,促进儿童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深入一日活动,发现“朴素理论”幼儿“朴素理论” 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的认识,它体现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直觉认知与理解。
儿童的一日生活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从晨间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进餐、散步到午睡、起床、离园,儿童时时刻刻都在和同伴交往,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小班自由活动时,总有孩子争抢玩具的现象,究其原因总有孩子认为“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这个(玩具)和我的(玩具)一样,是我的”。
针对孩子的这些朴素理论,我们开展了“我的玩具”这一主题活动,通过趣味化的游戏帮助孩子分清物品的归属权,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从而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学会和同伴交往。
晨间活动中,我们观察孩子如何自主分配材料、如何和同伴合作游戏;进餐环节观察孩子如何自主进餐;散步时观察孩子会设计怎样的路线、观察哪些沿途的景物……孩子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生发出了大量的朴素理论,“这个轮胎很大,它的力气也很大,所以一直滚不会倒下来”“香菇很香,我要多吃点,放的屁就不臭了”“秋天到了,风一吹,叶子就掉下来了,因为它长得不牢”……孩子们用自己的“朴素理论”来解释一日活动中的现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这些朴素理论,我们生成了相应的生活课程,如《一起玩轮胎》《有趣的食物》《奇妙的树叶》等,让课程更好地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超越生活。
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
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及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导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科学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而儿童朴素科学理论作为儿童对科学现象的简单解释和推测,对于学前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认识以及它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意义。
1.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概念儿童朴素科学理论是指儿童对于科学现象的自发想法和解释。
这些想法和解释可能与科学事实不符,但是却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所得出的。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可以被视为儿童对科学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特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 简单而直观儿童朴素科学理论通常是简单直观的,并且能够用儿童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科学现象。
例如,儿童可能会认为太阳是一个火球,月亮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等。
b. 基于个人经验儿童朴素科学理论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得出的。
这些理论可能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而不是通过科学方法和实验得出的。
c. 不受科学知识和事实的束缚儿童朴素科学理论不受科学知识和事实的束缚,与科学事实可能存在很大差距。
儿童可能会有奇怪而不符合科学常识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论无意义。
3. 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意义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对学前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激发科学兴趣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可以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儿童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解释,展示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求知欲。
通过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引导和扩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b. 培养科学思维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
儿童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科学现象,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
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出处:网络作者:鄢超云儿童有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便是儿童的理论。
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理论。
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
本文拟对儿童的朴素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儿童的朴素理论(一)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什么朴素理论(Naive Theory)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天真理论、似理论(theory-like)、直觉理论(intuitive theory)、前理论(pretheory)等。
有人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的理解。
比如一般的人关于天上的各种现象、对宇宙所持有的观念就是一种朴素理论(朴素宇宙学)"(Wellman&Gelman,1998)。
也有人认为,"直觉(朴素)理论是指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且该体系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产生预测和解释"(Slaughter&Gopni,1996)。
在心理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背景下对儿童的朴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这三大“核心域”儿童具有了某一领域的朴素理论(如朴素物理学)的条件是:第一,能够在这个领域和那个领域之间能作出本体论的区分。
儿童应能认识到这两个领域是不可比,其比较所犯错误是一种类别错误,而不是一种对或错的错误,如认识到不能进?quot;思想比铁轻"这样比较(隐喻除外),便具有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区分。
第二,概念具有内聚性、连贯性。
即某一理论需要有一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是相互关联地使用的。
第三,一套因果解释机制。
即"为什么"的问题,涉及理论的预测、解释和说明等功能。
(二)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
强调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更多地是要阐明儿童的朴素理论与科学家的理论之间肯定是存在区别的。
认识儿童的一个新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
认识儿童的一个新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出处:网络作者:鄢超云横亘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面前的一大难题是,我们如何认识儿童。
笔者认为,当前学前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充斥着对儿童的低估。
当我们承认儿童有自己的认识时,我们却通常将儿童的这些认识定性为“错误概念”,因而学前教育就成为了一个用科学概念去替代错误概念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对儿童的欣赏、尊重就只能是一种怜悯的,至多只能关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丰膏的想像力等层面,而没有充分关注到儿童发展的其他重要方面。
新近关于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能力并非如此低下,儿童具有他们自己的理论——朴素理论。
什么是儿童的朴素理论朴素理论( )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理论、正规理论相对而言的。
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天真理论、似理论(-,)、直觉理论( )和前理论()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朴素理论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每个人都拥有朴素理论。
儿童主要拥有三大朴素理论:朴素物理学( )、朴素心理学(,或称心理理论)和朴素生物学()。
儿童的朴素理论有自己的运作机制。
当儿童的朴素理论面对“反例”(不能解释的反面证据)时,他们拥有自己的处理机制。
这些机制如下:第一,忽略反例。
儿童似乎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些“反例”的存在,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这些反例。
比如,他们会说“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二,拒绝反例。
与忽略反例相比,儿童拒绝反例时会提出为什么拒绝。
比如,他们通过“你做得不对”、“骗人的"等指出反例本身有问题。
第三,将反例排除于理论之外,即指出反例并不在理论范围之内.第四,持有而暂不使用反例。
第五,重新解释反例,甚至歪曲、“制造”证据。
比如,持有“动物有脚能动”理论的儿童对根本就看不到脚的动物,也说他自己看得到;意识到“摩擦力”的幼儿说他看到一块积木在地上动时“擦出了火花"。
第六,理论也会部分发生改变。
理论和证据之间明显不协调“反例”折射出,儿童的朴素理论存在理论和证据之间明显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有以下表现:第一,儿童未能对理论和证据做出有效的区分。
论儿童朴素理论研究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2儿 童 核心领 域朴 素理论 研 究 . 21 不 同本体 的 区分 i l .对 幼J l 否辨 别一 种特 殊 理论 的认 知对象 .具 体表 现 为他1 l 否 将其 与不 属 wl q 于这个 特 殊领域 的认 知对 象进 行 区分 上世 纪 8 O年 代 的研究 发现 :婴 J l 够 分辨 人 的运动 和物 体 的运 il
动: 3岁~ 4岁 的幼 儿 已经意 识 到 . 具有 思 维 , 人 而玩
具 娃娃 没 有 ; 些 自然 现 象 , 云 、 星 、 物 的存 一 如 星 植 在 . 该 用非 心理 的或非 人造 的解 释 。  ̄ pigr 应 S r e 和 l n S
K i在儿 童对 颜色 获得 的 因果机 制认 知 的一 项研 究 e l 中. 发现 4岁 ~ 7岁儿 童 已经 可 以对不 同领 域 的颜 色
岁儿 童i l J  ̄ 完 成判 断任务 .即使是 3岁 儿 童也 l lll I l l , i 认为 只有 客观物 体具 有可 感知 性 、公共性 和 持续 性 这三 个特 点 . 心理 实体 没有 这些 特点 _ 以上 研 而 7 ] 从 究可见 , 童早 期就 能进 行本体 区分 。 儿
论儿童; 卜素 理 论 研 究 及 其
对 学 前 教 育 的 启 示
陕 西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张 亚 妮
目前 .国际心 理学 界关 于儿 童朴素 理论研 究 方 兴 未艾 . 我 国关 于儿 童朴 素理论 的研 究 刚刚起 步 而 本 文拟从 儿 童 “ 素理 论 ”的 三个 核心 知识领 域人 朴 手 .对儿 童朴 素理 论 的国 内外 研究 现状 进行盘 点 和 梳 理 .并 探讨 儿童 朴素 理论研 究对 学前 教育 的有 益 启示。
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及幼儿园相关领域的层次分析
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及幼儿园相关领域的层次分析作者:程萍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儿童朴素物理理论是儿童凭借自己的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起因和预测发展方向,得到自己心中的解释手段,承担着解释和预测周围物理世界,降低外部世界不确定性,以及进一步同化和顺应外部刺激的艰巨任务。
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活动之前,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对于制定活动目标、开展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考察归纳了幼儿园相关科学活动中儿童朴素物理概念的基本认知,对儿童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有一综述。
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教育内容、实验难度的把握,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儿童朴素物理理论;实验内容;前概念;认知层次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72-01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活动之前,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对于制定活动目标、开展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时,必须为幼儿认知提供一个科学情境。
这个科学情境能够反映出他们已有的经验,这是尊重幼儿朴素理论所要求的。
教师对幼儿理论有比较好的把握,可使幼儿在活动一开始就能较快地辨别将要学习的内容,并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教学情境中展示的问题,帮助幼儿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1.儿童朴素物理理论及其特点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学前儿童对事物已具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儿童早期获得的这种非正式的或前科学的理论虽然不规范,但却是他们解释周围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
根据这套逻辑体系解释、预测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随着儿童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完善。
该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具有反例处理机制。
在种种朴素理论中,其核心领域是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
儿童朴素物理理论是儿童凭借自己的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起因和预测发展方向,得到自己心中的解释手段,承担着解释和预测周围物理世界,降低外部世界不确定性,以及进一步同化和顺应外部刺激的艰巨任务。
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幼儿园科学实验的建构
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幼儿园科学实验的建构作者:程萍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儿童已初步形成对客观世界及日常经验的看法和解释,即儿童朴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主动组织而形成的,具有主观性。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向幼儿的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的过程。
从朴素理论的特点出发,分析儿童可能具有的相关经验,建构相应的科学场景,引导儿童亲自观察、猜测、解释、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并促进其审视、反思、逐步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以形成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新解释。
本文提出建构幼儿科学实验的相关策略和原则,期望能为广人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科学实验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关键词:儿童朴素理论;建构;幼儿园;科学实验;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15-01在幼儿园系统的科学训练前,客观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及日常经验已使儿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儿童朴素理论。
从儿童朴素理论的特点出发,建构幼儿科学实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儿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及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主动组织而形成的,具有主观性。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向幼儿的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的过程。
这种建构并非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的事物、现象、问题、信息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随着新的发现和经验的形成,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再创造,获取新知识。
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儿童已有的观念,教师首先应分析儿童可能具有的相关经验,注重引导儿童运用已有的朴素理论,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促使幼儿亲自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并促进其审视、反思、逐步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建构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新解释。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2.1科学活动前,忽视儿童朴素理论的存在,不够尊重幼儿自身的知识框架。
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
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便是儿童的理论。
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区分,因而仅仅是一种朴实理论。
儿童认知的进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朴实理论的进展变化。
什么是朴实理论朴实理论也有人称之为天真理论、似理论、直觉理论、前理论等。
儿童的朴实理论具有猜想、解释功能。
猜想功能是指儿童能依据自己的朴实理论猜想将要发生的事情。
儿童依据朴实理论作出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解释功能是指儿童依据朴实理论解释某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儿童的朴实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四周世界的信念,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
但是,理论的这种强大的猜想、解释功能,也可能使理论的变化相当困难。
儿童朴实理论的功能可以较为明显地反映到儿童的行为上。
假如儿童对某一现象的推断处于随机水平,表明儿童在这一方面尚未建立理论。
假如儿童总是作出某一方面的预判,如总是对或总是错,都表明儿童在这一方面具有了理论。
由于他是依据理论进行猜想、解释的,具有了全都性。
同时,拥有A理论的儿童与拥有B理论的儿童在解释和猜想上也是不一样的。
朴实理论的教育意义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儿童朴实理论的合法性地位远未确立。
尽管老师们也常讲“应了解儿童”,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觉老师们在“了解”些什么?他们了解的是儿童把握了多少成人文化,而不是儿童的朴实理论是什么。
我们所了解的儿童,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头脑里的“儿童观”建构出来的儿童。
因此,首先是承认儿童有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
这种承认不是一种施舍、怜悯,而是基于对多元性的熟识。
事实上,儿童理论合法性的确认,不仅仅是对儿童的敬重、对儿童进展规律的敬重,也是对人类认知(如科学家如何熟识世界)作出的贡献。
依据朴实理论实施教育当我们在说“儿童有朴实理论”时,并不意味着儿童知道自己的这一切是理论,儿童对他们的“理论”往往是缺乏意识的。
假如能接受多种方法适当地将儿童的朴实理论唤醒,将这些朴实理论从无意识状态带到意识状态,从难于言述到言述,将有利于儿童正视、熟识当前的朴实理论,从而有利进一步的进展变化。
基于朴素物理理论的大班幼儿科学教育之实践研究以“力与运动光与影”为例
基于朴素物理理论的大班幼儿科学教育之实践研究以“力与运动光与影”为例一、简述在我们这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时代,科学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大班幼儿这个关键时期,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如何运用朴素物理理论进行大班幼儿的科学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力与运动光与影”为例探讨了基于朴素物理理论的大班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研究。
在这篇研究中,我们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光与影的奥秘。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感受到光的神奇和影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教会了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接下来我们将这些朴素物理理论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我们利用各种道具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力的平衡和作用;通过拼图游戏和绘画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我们还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科学教育中来,让他们在家也能继续延续这种探索精神。
通过亲子活动和家庭实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科学的乐趣,共同成长。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奇妙现象的世界里。
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渴望去探索、去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面对这些现象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因此如何让大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成为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朴素物理理论作为一种简单易懂的科学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力与运动、光与影等现象。
通过朴素物理理论的教学,幼儿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践行幼儿“朴素理论”促进幼儿和谐发
践行幼儿“朴素理论”促进幼儿和谐发朴素理论是人们对一些观念、现象的了解,对其潜在规则认识的松散的联合。
朴素理论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
朴素理论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每个人都拥有朴素理论。
一般认为,年幼儿童拥有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三大朴素理论。
很多研究发现,儿童(甚至是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
这些早期获得的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非正式的、非科学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
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
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
基于对幼儿朴素理论的认识,我们通过这样的路径去研究儿童,即发现一一解释一一研究一一指导。
发现:教师通过对朴素理论的学习,结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清楚儿童是如何理解世界的;解释: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幼儿的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儿童为什么会如此理解周围世界;研究: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和手段帮助儿童构建新的理论;指导:教育如何开启儿童的心智,丰富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
一、在“童言稚语”中,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一些活动中孩子们会不时迸发出一些精彩的语言,孩子的话语系统与我们成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的语言或表达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了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或抒发了对未来的憧憬,, 于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幼儿的“童言稚语”,并分析当时的语境和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心理特点,以求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
这几天,天气比较热,教室里开着空调,中午睡觉的时候,小白在床上睡不着,老师走到他床边帮他盖被子时,他看着房间里的柜式空调,认真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跟你讲,这个空调外面会尿尿。
简述儿童朴素理的儿童科学教育观的内容
简述儿童朴素理的儿童科学教育观的内容儿童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式。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建构起对事物特性和规律的认识。
儿童朴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主动的、积极的认知主体,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对世界的理解。
儿童朴素理论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备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应该从儿童熟悉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在教授光的散射现象时,可以通过实验让儿童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透明度和表面光滑度,引导他们发现光的散射规律,并由此引出光的折射、反射等概念。
儿童朴素理论还强调科学教育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结合。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让儿童亲自种植和照顾植物,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引导他们了解植物的需求和生长规律。
儿童朴素理论还强调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支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浮沉原理时,可以引导儿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践来理解物体的浮沉规律。
儿童朴素理论的儿童科学教育观认为儿童是主动的、积极的认知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具体事物出发,引导他们建立起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儿童运动认知的朴素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94~10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94儿童运动认知的朴素理论*赵军燕 俞国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2)摘 要 主要介绍了关于运动的朴素理论中儿童具有的两类知识系统,一是儿童在日常运动中能够描述出来的朴素信念即外显的概念知识,另一是儿童和运动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知识即内隐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了内隐知觉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之间具有不可渗透性,内隐运动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存在着分离,内隐运动知识可以通过运动表象的方式转化为外显概念知识。
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错误信念是否具有任务特殊性,内隐知觉知识和内隐运动知识之间关系等。
关键词 朴素理论,外显概念知识,冲力信念,表征动量,内隐运动知识。
分类号 B8441 前言近几年来,对儿童朴素理论的探索成为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
理论论(theory theory )学者认为,儿童的理论是非正式的、直觉的知识,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有着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1,2]。
Wellman 和Gelman (1992)指出,儿童在三个核心领域拥有理论,他们早期的认知发展都可纳入这三个理论:即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朴素心理学[3]。
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领域特殊性特点,具备三个条件:即儿童在这个领域和那个领域之间能做出本体论意义上的区分,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能对该领域的现象进行因果推理[4]。
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运动的物体发生作用,对于运动的理解,他们具有哪些朴素理论呢?他们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理论解释运动现象的呢?在众多关于运动的朴素理论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索儿童在日常运动中能够描述出来的朴素信念即外显的概念知识,另一方面,是探索儿童和运动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知识即内隐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儿童“朴素理论”的课题研究报告作者:徐燕萍来源:《早期教育·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孩子们带着“朴素理论”走进幼儿园,教育需要教师理解、接纳、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课题研究表明:1.幼儿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朴素理论”,需要我们成人尊重;2.我们知道儿童所有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3.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氛围;4.彰显孩子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并高效促进家园合作。
【关键词】朴素理论;经验;儿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6-04【作者简介】徐燕萍(1968-),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朴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
很多研究发现,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
这些早期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
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
研究者把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领域的特殊性,强调了知识经验的作用。
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婴幼儿的能力重新评价,更加深切地关注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人类自身生命早期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认为,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
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威尔曼和格尔曼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日常的理解。
四川大学鄢超云博士将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提出了促进理论与证据协调的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策略,承认并正确对待儿童的朴素理论,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运用鼓励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的方法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强调了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
这些研究工作强调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朴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着颇多启示:第一,“朴素理论”能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解读更理性:承认儿童有着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
从而更加明确教育要关注、尊重并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第二,“朴素理论”让教育工作者明白:说服儿童需要过程。
有研究者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来到学校的,而这些“原始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能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着良好、有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维果茨基关于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转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有由“朴素理论”向“科学概念”转化的中间环节,强调转变过程中儿童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价值,因此要特别善待“朴素理论”,要真正地学会等待,要注重教育的过程。
第三,能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儿童观、教育观。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既要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既适应孩子的现有水平,还要找出“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课题研究目标(一)通过研究儿童的朴素理论和教育策略,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儿童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通过朴素理论视野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中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良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园本课程更富有特色。
三、课题研究重点与研究内容(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 学习掌握朴素理论的内涵,探索多种方式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从而验证、挑战理论,促进朴素理论的发展。
2. 从朴素理论的视角研究幼儿的学习策略,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具体内容1. 幼儿朴素理论在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
重点从科学领域入手,研究朴素的物理学理论:时间、空间、重量、质量、分类、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研究朴素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对生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推理;对生物个体行为和功能进行因果解释。
2. 幼儿朴素理论在游戏中的运用与研究。
重点研究朴素的心理学理论,对别人的想法、意图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课题研究方法(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我们通过对幼儿“朴素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唤醒幼儿“朴素理论”的方法和基于“朴素理论”上的教育指导策略。
(二)深度对话法:教师寻找教学活动的主要话题,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设计一些简要的提纲,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追问,了解孩子对一些日常概念的基本看法,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再对活动进行新的设计,调整教学策略,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进一步思考。
(三)观察法:通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的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朴素理论”及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情感等,了解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过程,并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记录和DV拍摄。
(四)案例研究法:我们通过对个体对象在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进行真实描述。
在本课题中可以是幼儿学习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
(五)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幼儿朴素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创新。
(六)叙事研究法:鼓励教师大胆讲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尝试说明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自己的感悟等,增强教育的敏感性。
五、研究结果(一)换个角度看孩子,更新教育理念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集体共读理论、交流鲜活案例、开展沙龙活动等形式,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他们自己文化的,是有他们的“朴素理论”的,这个理论符合他们的生长规律,需要我们成人尊重。
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言语和行为,支持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要善于向幼儿学习。
但是幼儿的“朴素理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变化、重新构建,所以教师不能停留在幼儿的当下,不仅仅了解他们现在怎样生存着,还要试图促进他们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所以教师还要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为他们长远的发展提供养料。
其次,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但前提是有富有儿童气息的环境、有适合开展的活动内容、有符合兴趣的教育方法、有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基础上。
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意识到儿童是个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有缘由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才会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儿童;只有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倾听和反思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走近幼儿生活,走进幼儿心灵,读懂幼儿的一切,才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幼儿,给幼儿适宜的教育。
(二)挑战传统有策略,拓展教育空间通过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兴起的“儿童学哲学”活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
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尝试着开展生命、遗传、体型等关于“朴素生物学”的话题讨论,尝试着通过抛物运动等,开展对东西为什么落下来、转动等“朴素物理学”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关于幸福等“朴素心理学”的交流。
在关于“生命”的讨论中,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惊讶:“生命是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动物”“生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生命就是一个家,家里有好多人,就有好多生命”“生命在我们的嘴巴里、牙齿里、喉咙里……”“生命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外面,生命在里面”“一个动物在树林里跑就有生命,被猎人打死了,生命就没有了”“一个小孩子动的就是有生命的,一棵小草明天会开花,就有生命”……在如此精彩的活动中,让我们感到了挑战传统教育内容的价值所在,由此,这些内容从教研组的研讨开始,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充实了我们的园本课程,成为大家乐于大胆尝试的教学内容。
在多次研讨游戏后,我们逐步建构了基于幼儿“朴素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模式: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孩子原有的经验,接着通过对话或设置悬念引发幼儿预测,再提供反例或参与实践,让孩子检验自己的理论,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
还对这些活动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通过选择儿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通过口头语言、绘画、情境等引导幼儿充分表达;二是教师要善于聆听和解读儿童的朴素理论,并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智慧地等待;三是教师通过启发式、开放式提问,及时追问和团体诘问等方式让幼儿学会思考,那些“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理由”“你能把你成功的办法告诉大家吗”等等问题,成为我们每一个活动的必答题;四是选择指向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的材料,选择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适当地丰富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
那些“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想法让我们都相信了”“你的做法大家都认可”“你觉得他这样说你能接受吗”“你为什么也会这么想”等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的话语,成了我们教师的习惯用语。
(三)研讨方法有新招,促进团队合作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生长的氛围。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各种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各种有效的园本教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