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练习题doc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
专题12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2020·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④阁诏:搁置诏书。
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分)【答案】1.(1)行冠礼;(2)遵从。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3.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同严,气势磅礴。
4.能称得上“大丈夫”。
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仁”的本源是什么?A. 天性B. 教育C. 社会D. 经验2. 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3. 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智慧D. 培养财富4.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A. 选拔人才B. 教育人才C. 培养领袖D. 选拔并教育人才5.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到的“舍我其谁”体现了什么精神?A. 自私B. 谦逊C. 担当D. 逃避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__也。
7.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8.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体现了孟子对______的重视。
9.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______。
10.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体现了孟子的______精神。
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论”的?13. 孟子的“养气”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14. 孟子在《孟子》中是如何论述“义”与“利”的关系的?15.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孟子的“仁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
17.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18. 论述孟子的“养气”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19.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有何联系?20.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领导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决策失误。
结合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分析该领导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22. 某地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孙叔敖.(áo)法家拂.士(fú)B.拂.乱(bì)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C.域.民(yù)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D.傅说.(shuō)衡于虑.(lǜ)空乏.其身(fá)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人恒过.B.劳.其筋骨C.必先苦.其心志D.空乏.其身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衡于虑。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B.必先/苦其心志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3)多助之至.( ) (4)父命.之( )(5)与民由之.( ) (6)威武不能屈.( )(7)人恒.过( )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9)而后作.( )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下列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一、孟子及《孟子》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试题
《孟子》阅读试题(1-6章)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2、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
”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2)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古文文言文填空练习
古文文言文填空练习如今,古文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头疼之事。
对于这一部分试题,填空题是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子完整通顺。
下面是一些古文文言文填空练习,希望对大家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篇:《木兰辞》旧时人家鞋作鸟,绩成乌夜飞。
冠军序汉家军,自矢登甲子。
木尔为平,绰者有事,秋时采薇和青莓。
尔乃原自贐,居乃自误。
谁能忍气皆无媵妾,昨夜斗侍箜篌前?1. 旧时人家鞋作()。
2. ()成乌夜飞。
3. 冠军()汉家军。
4. 自()登甲子。
5. 木尔为(),绰者有事。
6. 秋时采薇和()。
7. ()乃自误。
8. 谁能忍气皆无(),昨夜斗侍箜篌前?答案:1. 鸟3. 序4. 矢5. 平6. 青莓7. 居8. 媵妾第二篇:《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人不知而不(),不亦()乎?有能一问者,不()乎?恕而(),不亦()乎?出则(),入则()乎?1. 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2. 人不知而不(),不亦()乎?3. 有能一问(),不亦乐乎?4. 恕而(),不亦乐乎?5. 出则(),入则()乎?答案:1. 来3. 而4. 让5. 快,安第三篇:《孟子·离娄下》奚民人之多邪?鳏寡独()乎?女人子之不()乎?沐浴(),何病(),何病?取乎?害乎?如之何()?1. 奚民人之()邪?2. 鳏寡独()乎?3. 女人子之不()乎?4. 沐浴(),何病(),何病?5. 取()?6. 害()?7. 如之何()?答案:1. 多2. 孤3. 知4. 不整齐,不整齐5. 何病6. 何害7. 解以上是三道古文文言文填空练习题目,希望能对大家的古文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不断的练习,相信大家对填空题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古文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相信通过努力,我们都能读懂并理解古文中深刻的道理。
孟子练习及答案
文化名著《孟子》专题巩固练习班级号数姓名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1.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__________家里;后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这时他处在危难中,便寄住在_______________家里。
孟子认为,如果孔子在卫国和齐国时寄住在痈疽与宦官瘠环家里,便是“______________”(四个字)了。
2.请简要概括一下孟子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答: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②,少则洋洋焉③,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即公孙侨,郑大夫公子发之子,公元前543年在郑执政,当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都有成就,公元前522年病死。
②圉圉(yǔ)焉:拘束困倦的样子。
③洋洋焉:舒畅得意的样子。
1.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叫校人“_______”(三个字),校人却“__________”(四个字);而从子产反复说“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看,子产还是相信校人的。
2.子产被骗说明什么道理或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述之。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文化经典阅读2
2013~14学年(下)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2 班级姓名号数阅读以下《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①文王之谓也。
子②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滕文公》上三【注】①其命惟新:新接受了天命。
②子:指滕文公。
问:本章中,不同的朝代,政府设立学校,名称虽不同,却有其共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其共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对国家起何作用?(3分)答:2.孟子曰:‚中也养①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七【注】①中、养:合于法度;教养,教育。
(1)在孟子看来,有才德的人,哪种情况等于没有才德?(2分)答:(2)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什么问题?(2分)答:3.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一八)【注】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
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
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用来启示徐子什么问题?(3分)答:(2)结合文本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答:4.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告子》上二十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尽心》上四十一【注】①彀(gòu):把弓拉满。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3 《孟子》三章【经典永流传】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锦书】【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米粟( ) (2)域民( )(3)亲戚畔之( ) (4)丈夫之冠( )(5)往之女家( ) (6)畎亩( )(7)空乏其身( ) (8)行拂乱( )(9)曾益( ) (10)拂士( )2.晓词义(1)三里之城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5)委而去之委: 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9)得道者多助道:(10)寡助之至至:(11)亲戚畔之畔:(12)岂不诚大丈夫哉诚:(13)父命之命:(14)戒之曰戒:(15)往之女家女:(16)必敬必戒戒:(17)与民由之由:(18)独行其道道:(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20)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饿: 空乏:(23)人恒过过:(24)衡于虑衡:(2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3.写句意(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4.默名句(1)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离娄章》练习(上下)
《孟子离娄章》练习(上下)《孟子离娄章》练习(上下)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参考译文】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
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参考译文】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
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
这叫做口体之养。
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
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孟子·离娄》)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答案】(1)D【解析】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选修诸子散文阅读--《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
《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小古文“学术卷”翻译易错题(1)(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考点:小古文“学术卷”翻译易错题(1)(试题版)考点:1.孔子哭回2.《孔子家语·六本》3.孔子犹江海4.《孟子·离娄》5.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6.《吕氏春秋》【考点研究】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拿着什么过来?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译文】在这里从早到晚听到的是什么事物的声音?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译文】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译文】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④长夜沾湿何由彻。
小学五年级古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古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对汉字、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是一些小学五年级古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供同学们进行练习。
1.仔细阅读下面这篇古文,并回答问题: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李白的《静夜思》描写了什么?(2)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1)《静夜思》描写了李白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以及他通过抬头观看明月而引发的思乡之情。
(2)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他低头思念着离故乡的人和地方。
2.仔细阅读下面这段古文,并回答问题:《孟子·离娄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亲则为之害也。
”问题:(1)这段古文中的对话发生在哪里?(2)梁惠王问孟子的问题是什么?(3)孟子的回答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1)这段对话发生在梁惠王的王宫里。
(2)梁惠王问孟子,他是否有办法来造福梁国。
(3)孟子的回答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亲人的利益也有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3.仔细阅读下面这篇古文,并回答问题:《论语·公冶长》:颜淵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淵曰:“子行三军,则谁敢不服?”问题:(1)子在这段古文中表达了什么观点?(2)颜淵对子的观点有何不同?(3)颜淵的回答表达了什么态度?答案:(1)子在这段古文中表达了仁的含义,在克己复礼中展现出仁的品德。
(2)颜淵认为,如果子能够实现自己所说的克己复礼,那么就有谁不敬服他的了。
(3)颜淵的回答表达了对子行为的敬佩和赞同。
二、总结通过以上几道小学五年级古文阅读理解题,我们可以发现古文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常常超越时空,仍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古文,我们可以开阔视野,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阅读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理解水平。
大道之行也与孟子离娄下对比阅读题
大道之行也与孟子离娄下对比阅读题
1.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2.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①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③,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节选自《孟子·离娄下》)
注:①从:同“纵”。
②戮:羞辱。
③很:今作“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④私妻子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样是()
A.《礼记》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
B.甲文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C.乙文“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断句是错误的。
D.甲乙两文都有采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节奏和谐。
(4)请在甲文中找出写“孝亲敬老”的句子。
结合甲乙两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孝亲敬老”。
《孟子—离娄上》“子夏问孝”文言文阅读
《孟子—离娄上》“子夏问孝”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馔,曾是以为孝乎?”(《论..服其劳,有酒食,先生语·为政》)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离娄上》)1.下面两句中加点词在文章中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弟子..馔:__________..服其劳:__________先生2.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1.弟子:年轻人。
先生:年长者。
2.孔子孝道要点:孔子认为孝就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
这种孝道强调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在当今社会更有现实意义。
孟子的孝道要点: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
修身是孝行的起码要求,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就能侍奉好父母。
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孝道的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熟悉相关词语的义项,然后放到语境中去推敲琢磨揣悟具体意思,有修辞的话一定要注意找出本义来。
首先翻译句子: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可见这里的“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以及文言文理解分析能力。
要理解论语孟子之类的经典名著首要的是会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主旨、思想、感情、态度、价值观等等。
题干为: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
孔子所说的孝道: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孟子—离娄上》“逢蒙学射于羿”文言文阅读
《孟子—离娄上》“逢蒙学射于羿”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
)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①矢而后反。
”(乙)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眊:mào,暗淡无光)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也,人焉廋(廋:隐匿)哉?”(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乘,shè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乘。
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2)发乘矢而后反。
3.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4.“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
5.(甲)文中,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从(乙)文来看,孟子“取友”的方法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上述两文中孟子的观点你有何评论?【答案】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师徒的关系。
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师父、徒孙、徒弟的关系。
2.(1)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国君的大事。
《孟子·离娄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离娄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离娄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选自《孟子·离娄下》
注:①四支:即“四肢”。
②私:偏爱。
③从:通“纵”,放纵。
④戮:羞辱。
⑤很:通“狠”。
1.给下边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写出下边语句大意。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语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性情懒惰,不供养父母,这是不孝的.第一种表现(大意对即可)
3.“不孝的五种表现”或“五种不孝的行为”
注释
①四支:即四肢。
②从:同“纵”。
③戮:羞辱。
④很:同“狠”
译文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
【名师讲题】《孟子 离娄上》《韩非子 初见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①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
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注】①爵:通“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离娄练习题4.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4分)②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3分)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①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所以”“贼”、判断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②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
(“暴”、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2.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
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
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
’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
《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10分)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7分)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3分)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分)(2)孟子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道理。
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阐述的道理。
(3分)(1) ①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要,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的智②(如果)行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却会归向他。
(2)每个人都应该“以仁”“以礼”,“以智”待人,同时还要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可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4.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3分)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3分)(2)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是:。
(2分)(3)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4分)(1)①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②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
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
(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③“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2)仁与不仁。
(2分)(3)旨在说明亲近不仁者将咎由自取。
(1分)孟子认为不讲仁义的人总是以危险为安稳,从灾难中牟利,以破亡之事为乐趣,与这种人交往必然丧家毁国;(1分)为人们所尊重与鄙视取决于自身内在的优劣;(1分)人不自尊,国家不和睦安定,必然导致受侮辱被毁灭。
(1分)4.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
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18、(1)C(这对比是为了说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
)(2)如: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对于仁德的向往。
如: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此罢了。
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
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
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
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
《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
’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4.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4分)答:答案:(1)(2分)自暴者:诋毁礼义。
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
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4.1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①孟子曰‚……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孟子〃公孙丑上》②孟子曰 ‚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离娄上》 【注】①迩 近。
7.第①段孟子用□□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第②段中的“道在迩而求诸远”指出一种错误的做法 这一错误的做法可用成语“□□□□”来概括。
、8.孟子认为应该如何行仁 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答案: 7.比喻舍近求远8.孟子认为行仁应严格要求自己 正人应先正己 行仁应从近到远 从易到难 从自己身边做起 从亲爱双亲、尊敬长辈做起。
意思答对即可4.12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上级的提拔和奖赏。
B.孟子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为什么诚是天道的道理。
C.孟子的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主要是针对在下位的人而言的。
D.选文最后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和上面文字在体现孟子思想上有无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答案:(1)A (“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在上位人的信任。
)(参考译文)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
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
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
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
使父母高兴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
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2)下面选段里孟子强调人所做的一切如果是诚实无欺的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在上面的文字中孟子强调诚信是为人之道。
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为人要讲诚信的思想主张。
(参考泽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
‛4.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0分)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㈠将文中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分)②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4分)㈡这段话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简析之。
(3分) 答案:(一)①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1分,大意1分)②看他的眼睛,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的了呢?(眸,焉、廋各1分,大意1分)㈡可以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