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中等和高等生物教师及研究、管理人员。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在入学后3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计划

六、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术热情,扩展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维,锻炼学术能力。硕士研究生选听学术报告至少10次,按《长春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考核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有长春师范学院为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一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伦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一年,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保证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

1.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导师和指导小组要加强对研究生选题的指导。

2.论文开题

论文开题应在第3学期进行,开题报告论证会由学科教研组组织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审核标准”进行评审。开题通过,记1学分。

3.论文撰写

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研究生与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评阅和答辩实行单项打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实行预答辩制度和“双盲”评定。只有通过预答辩和“双盲”评定,才能进行正式答辩。

八、须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必读书目

[1]崔鸿.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芳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周续莲.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阳光出版社,2010.

[4]朱立祥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郭永峰.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

[6]胡玉华.生物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胡继飞等.创新生物教学方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郑晓蕙.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鲁亚平.生物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0]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选读书目

[1]达兹因克里维奇.细胞术方法精要.科学出版社,2012.

[2]张文华.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付必谦.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6]胡继飞等.生物教育科研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刘佳佳等.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杨群.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9]赵锡鑫.生物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微生物生態研究会.微生物の生態/ 1 / 方法論をめぐって.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

3.期刊

[1]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现代教育论丛,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4]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