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1)

合集下载

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思 维 得 到 了锻 炼 。
教师在设置 问题时应遵循 以下几个原则 : 精心设 计 , ① 注意 目的性 。 围绕 要 课堂教学 中心 , 针对重难点设计问题 。 ②难易有度 , 注意启发性 。 所提问题既不能 太深 、 难 , 太 也不能太 浅显 、 太容易 。 只有根据教学 内容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设计 出 稍高于大多数学生水平 的问题 , 才能激发学 习兴趣 , 启迪学生 思维的积极性和 主 动性 。 ③形式 多样 , 注意灵活性 。 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 , 师可经 常运用发散式的提 教
果。 但是 , 学生学 习兴趣 的产 生以及各种 思维 品质 的培养 , 离不开 教师的激 发 都
和强化 。 在初 中历史教学 中笔者 曾作过一些探索和尝试 。


巧妙设疑 。 引发 学 生 的求 知 兴 趣
学习兴趣是学 习动机 的重要 心理 成分 , 是学 习积极性 中最现实 的 、 最活跃 的 成分 。 师要 想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 教 就必须设法 为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巧 妙
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 发现知识 的能力 , 掘学生的知识 潜能 , 挖 而 甩要善于运用 多种方法 , 打开学生 思维 的空 间 , 起学生思 维 的梦 想 , 唤 激活学生 的思维 。 心理 学 、 生理学研究 表明 : 学生对所学 内容产生 了兴趣 , 大脑就会立 即兴
奋, 思维 也因此变得敏捷 、 活跃 , 习就会进 入最 佳状态 , 而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 学 从

种融洽和谐 、 相互 解 、 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 的师 长,
又是他们 的朋友。 教师还要全呵了解学生对历史 这l课的学 习态度和情绪状态 , . ’ 1 听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基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模式,在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够积累知识,更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需要不断提出问题、挑战假设、验证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步骤。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需要思考、推理、判断,不断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不轻信表面的现象,培养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其次,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的角度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面对陌生情境时能够迅速思考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调动自己的所有资源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尝试不同的方法、勇于创新等一系列行为,这种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面对挑战的心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大力促进科学探究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浅谈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浅谈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探讨 了在小 学科 学课 堂教 学 中培 养 学生 问题 意识 的 几点 策略 。
关键词: 科 学课 堂 ; 问题 意识 ; 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2 3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0 — 0 1 7 1 — 0 2

植物 的茎到底是什么样 的一种器官?” 对于如此多的精彩 问题 , 教师 自然是欣喜不 已, 但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是直接 告诉 他们 , 而是 因势利 导 , 启 发 和诱 导 他们 主 动 获取 知识 。 于是 我 说 : “ 同学们 , 你 们 提 的问 题 我也 很 感 兴 趣 , 我也 很 想知 道其 中 的答 案 , 怎 么办 呢 ?就让 我们 大 家一起 动手 , 一 起来 研究 , 获取 答 案 吧 。” 这样 , 首先 杜 绝 了学 生们 想 从老 师这 里 获取 答案 的想 法 , 从潜 意识 里 引 导他 们 自己去 获得
输送 血 液 的 吗 ? ” 有 的学 生 就起 来 主动 回答 : “ 老师 , 我 知 道, 植物 的血 管 就是指 的他 们 的茎 。” 有 的同学 又 问 : “ 那植 物 的茎有 什 么作 用 呢 ,为 什 么不 同 的植 物有 不 同 的茎 呢 ,
越来越不喜欢提 问了。他们常为学生不能主动地发现问 题、 提 出问题 而茫 然无措 。要改 变这 种尴 尬 的局面 , 科 学教
【 教法研究】
学 起于思
— —
思源于疑
浅谈科 学课 堂学生 问题 意识 的培养
廖 宇红
( 福 建省 安溪 县第六 小 学 , 福建 安溪 3 6 2 4 0 0 )

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学中的应用

浅析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学中的应用
际交 往 等 多 渠 道 ,使 学 生 不 仅 获 得 除 物
的知识 内容 ,同时还能培养独立 分析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地 选择 学 生 知识 水 平 范 嗣 内的 引导 策
略 。 同时 , 师 根 据 实 际 教 学 的 需 要 , 教 设 计一 些可 以激活 学生 的思维 的实 验 , 让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 出质 疑 , 复 探 究 , 提 反 这 样 能 够 提 高他 们 在 实 验 活 动 中 的 动 手 能 力和思维能力。 ( )教 师 善 于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探 究 性 2
二、 高中物理教学 中探究性 学 习模式 的相对优势
在 探 究 性 学 习 中 , 师 应 该 创 设 一 教
理知识外 的动手 的能力 、收集与取舍信 息等方 面的能力 ,还可 以提 高学生的交
际和 表 达 能 力 。
个特定 的学 习环 境 ,而不是直接告 诉学 生与教学有关的知识 和思考策 略, 让学生 自己从 问题 情境 中去观 察和 分析 问题 ,
应 未 来 社 会 发 展 需求 的教 学 模 式 。
参考 文 献 :
科学探究能力 , 也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
的乐 趣 。一 方 面 , 探 究 性学 习模 式 的 指 在
过深挖教材 内容 , 出探究性 问题 , 问 提 且
题 要 有 启 发 性 ,引 导 学 生 对 所 提 出 的 探 究 性 问题 进 行 深 入 思 考 , 同时 教 师 需 要 设 计 有 利 于训 练学 生 对 一 些 物 理 教 程 中
过程 中,要让学 生 自己去发现他们 有疑 问的难题 ,而不是把 教师的思维方法强 加给他们 ,需要重视 学生 自己思考 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练习七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练习七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练习七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篇一: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练习七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儿童乐园课后反思: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科学课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5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9112020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未来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

如今,科学思维能力已被列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六大能力培养之一。

无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实践视角,对人类思维进行解释,其内涵都离不开“认知”。

而高阶思维,一般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中的“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迁移,新项目的设计、优化,新问题的实践和解决等认知过程及能力。

当然,思维的发展需要一个从低阶向高阶的飞跃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生“飞跃”呢?一、任务挑战,让思维飞“跃”高阶思维,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学习活动中才有可能发生。

创设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思维引向高阶的前提。

《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以,教师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充满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不断实践、质疑、反思,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归纳、阐述、创造,让思维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飞跃。

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教师通常按照既定的流程有序地组织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抵抗弯曲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做出假设:在跨度相同时,提出横梁的宽度、厚度等因素会影响抗弯曲能力。

然后,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只包含单一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的内容只有知识,学习的目标只为了验证。

显然,学生的思维是被“牵”着行走在看似热闹的探究过程中,缺少“比较、概括、求解”的高阶思维活动过程。

如果,创设一个项目式的挑战任务,引导学生在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思维的参与度会更具高阶性。

科学知识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要解决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有层次的任务时,就要不断启动思维从环境收集信息、从大脑中抽取元认知,在探究过程中不停地进行“分析、假设、解释”等高阶思维活动,由此不断激发高层次思维,更好地实现思维的跃迁,从而促进深入探究和有效构建概念。

激活思维潜能,追逐探究乐趣

激活思维潜能,追逐探究乐趣

激活思维潜能,追逐探究乐趣【摘要】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笔者的学实际,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生物实验思维探究实验【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01-01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逐渐从原来的传统教学,边讲边做的实验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实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生物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行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谈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探究氛围,自主设计实验以前学生做生物实验都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操作,实验过程死气沉沉,学生做完实验后,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甚至不知所以然。

我通过创设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热情。

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利用日常生活中应用酵母菌的具体事例:用酵母粉蒸馒头,蒸出的馒头很松软;家庭酿的米酒酒味醇香,引导学生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问题:酵母菌是否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产生酒精;无氧条件下,能产生二氧化碳吗?学生提出假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和产物的鉴定,由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在该实验的过程中只是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不是安排整个实验。

这样,教师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比如在设计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如何更好地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的检测方法能否用于酒后驾驶的检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发散,并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快速跑》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快速跑》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快速跑》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快速跑》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快速跑》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快速跑》说课稿1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和快速奔跑能力学习内容:快速跑和游戏一、说教材快速跑是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每个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自然活动能力之一,同时跑的游戏能使儿童生活与学习充满乐趣。

跑得快是每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愿望,又能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本次课授课年级为六年级,根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六年级学生属于水平三的范畴,则本次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在原来已掌握的快速跑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快速跑能力的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次课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知目标:提高学生快速奔跑和快速反应的能力;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的优良品质。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根据以上的学习目标本人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为:1、学习快速跑的方法;2、快速跑接力;重、难点。

重点:快速跑时的步频。

难点:身体协调、动作一致。

二、说学情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奇。

这样的天性应该予以保护,而不是抹杀,由于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是对事物的注意而引起的感情状态,是出于对某些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

所以说要想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设计出能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好奇的教学情景。

本次课我主要通过提问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诱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通过自主练习、学生展示、老师指导纠正、快速迎面接力跑等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法1、自主练习:上课前提问学生怎样才能跑得快?班级里谁跑的快?我们大家来学习好吗?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展示:小学生天生爱表现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是他最大的荣誉,所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动作,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式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运用和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课题,并且利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这样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对科学问题保持持续的关注和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

科学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通过这些过程,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还能够积累实际操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科学探究能够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活动,这些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科学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常常需要和同学一起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协作和交流,共同解决科学问题。

这样的合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进行实验观察、进行数据分析和进行结论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更加重视科学探究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机会,从而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引领学生打开探究之门

引领学生打开探究之门

引领学生打开探究之门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

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辅助,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再按照一定的流程与同学合作则是探究学习的法宝。

为此,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的状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是学生的本能,发现是最大的快乐。

探究的源泉是兴趣,是好奇,是疑问,是迷惑,是未知。

教学就是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生成、新的感悟。

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开展探究活动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探究,让结论在过程中自然生成,让抽象理解变为活动体验。

探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没有质疑的接受是盲从,没有探究的课堂,学习难以深入。

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那么,怎样将学生带入自觉的探究状态呢?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并始终以问题为中心,就能将学生带入自觉的探究状态。

问题引领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从导学案的设计,到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展示,都应以问题的生成、发现与解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那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发现、新生成的问题,才是他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的惊奇开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如何引导学生生成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探究的“助推器”呢?自主预习,发现问题。

在自主阅读文本前可以预先假设“感知盲点”,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一定的“认识距离”,形成质疑问题的心理趋势。

创设问题情境 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创设问题情境 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教师由知识外在灌输型向学生内在感悟型的转变。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就是对问题情境的设置。

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与发展,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发展思维一、问题情境的内涵问题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类型之一,它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的提问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来设计,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问题情境教学中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指其所涉及的知识,而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以问题导入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通过解决问题来串联知识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基础,将学生引入“情境—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在质疑、提问当中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注重个体差异,尊重、鼓励、信任学生。

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

对于学生正确的、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不正确的看法也要耐心倾听,找出其中利于深入解决问题的端倪,揭示给学生以进一步探讨。

xx年小学教师申报初级职务个人政治思想及业务工作总结

xx年小学教师申报初级职务个人政治思想及业务工作总结

年小学教师申报初级职务个人政治思想及业务工作总结篇一:教师初级职称个人工作总结教师职称评定个人总结本人文婷,女,汉族,1990年1月12日出生。

XX年6月毕业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同年6月取得西华师范大学的自考本科文凭(数学教育专业)。

XX年8月在++初级中学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满1年,现申请参加中学数学二级教师职务评聘。

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眼未来,立足现在,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特将任职以来的个人工作作出以下总结:一、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认真教书育人,关心热爱全体学生,从不歧视差生。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心集体,遵纪守法,时刻不忘自己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形象,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比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全面的辅导。

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深钻大纲和教材,能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大纲及其重点、难点、考点、深度和广度,能深入浅出的传授数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胡卫平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胡卫平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胡卫平教授:想做好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完整课堂,一般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这六大基本要素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六大基本要素,促进教学的深度发展?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指的是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其内涵并不仅仅是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都属于情境。

情境有两个维度。

物质和认知维度,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相关的经费、设施、自然和活动。

而文化和非认知维度,一方面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比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从更高层面来讲,情境是一种文化,例如环境是否民主、自由、宽容、合作,环境其中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创设的情境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提出了创设情境的五个标准:1、服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与目标相距太远。

有一些老师,尽管其讲课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直至一节课结束也没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笑话,尽管调动了课堂氛围和学生兴趣,但是远离了教学目标,一直回不到教学主线上。

所以说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2、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某个课堂情境需要展示一个苹果时,教师需要考虑是创设信息技术下的情境,还是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拿一个真的苹果,还是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个苹果?作为实物的苹果更为真实,能够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展示。

实物展示出的很多特征也是技术难以达到的。

当然,也有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情况,比如要创设宇宙空间的情境,展示星球之间的关系时,以VR或AR技术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感受。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方式,不断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今天,我们将就如何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感受科学现象,观察自然规律,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根源,最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们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常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和研究。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协助,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

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要求他们不断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学生们需要审视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考雒永宏靖远县第二中学 730600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建议“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思考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

所谓“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呢?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展示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在探究式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设计有明确探究目的的实验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请学生思考: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有什么现象?学生回忆金属活动顺序表,很快写出:2Na+CuSO4=Na2SO4+Cu,现象是钠溶解,同时有红色的铜析出。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将金属钠投在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有蓝色絮状的沉淀产生。

看到此现象,学生感到很迷惑,为什么实验现象和预想的不同?于是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引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在科学探究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探究往往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过程。

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从实际操作中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

而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正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自主的探究,学生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数据和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考察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表达来解释问题。

这种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实际的探究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合作实验或团队项目来完成探究任务。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人教A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姓名:单位:《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属于新授概念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研究是直线与直线垂直研究的继续,也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研究做了准备;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标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线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线面相交位置关系中的特例.在线面平行中,我们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为本节课提供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范式.线面垂直是线线垂直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后续内容如空间的角和距离等又都使用它来定义,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数学课程标准》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要求是:① 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垂直位置关系的定义;②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 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分解如下:(1)从认知角度进行分解:(2)从能力角度进行分解: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能否从生活现象中直观感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并将其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评价任务二: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影子实验,在动手操作、思考、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探索.评价任务三:能够从正反例中,通过对比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定义内容.评价任务四:能够根据定义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的结论,并写出符号语言,了解定义的双向叙述功能.评价任务五:能够利用将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思想,寻找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可能性假设. 评价任务六:能在实验操作中,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定理内容并写出相应的符号语言.评价任务七:能够用定义和判定定理解决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有了“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了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具备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2、学生面临的问题:高一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认识到这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生成,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的特点,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再通过操作,反向验证,当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上述位置关系时,能否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然生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让学生从寻找合理假设出发,通过操作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从而获得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由于学生对这种用“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在形成理解上的可能会有思维障碍,所以强调关于定理的证明,会在后续学习中获得.四、教学策略分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在“目标导引教学”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让学生在分析操作过程发现规律特点,从而自发地生成定义;接着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觉提出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否有更简洁方便的方法,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我设计了分组探究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归纳、应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有趣的学习状态中,深刻体会到了“做数学、学数学”的乐趣,最终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片(多种形状)、三角板、手电筒、彩色手环、笔(表直线)、纸(表平面)等.六、教学过程:验证跨栏的支架与地面是否垂直,七、教学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本节课我在“目标导引教学”理念及“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的指引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交流、总结,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课堂上加入了多种探究实验与动手操作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入了影子实验、折纸环节,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达到了让教学生活化、让教学活动化、让教学趣味化的目的.符合新课标中“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的要求.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和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长过程和长期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三个维度出发,对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体系及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精心设计了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解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等方面,以达到教学设计的科学、完整和精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调控性.本节课树立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观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看到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看到相应的知识在学生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思考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而且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不仅要以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传《直线与平面垂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思想性,从而在提高学生在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点评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充满青春的朝气,一气呵成,如沐春风。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收稿 日期 : 2 0 0 8 — 0 8 — 0 5 作 者 简 介 : 侍 作 红 (1 9 6 - ) 。 男 , 江 苏 省 连 云 港 市 宁 海 中心 小 学校 长 。
1 0 8 .

比 做一 ,
做 , 或通过生动的故事 , 通俗的儿歌让差
生从 中体会到学 习的轻松愉快 。
2 .
直观 演 示

诱发兴趣 。
小学 生的认识 是从生动 的直
观 到抽象的思 维 , 教师的教学 无疑也是从感性到理 性 , 从
具体 到 抽 象 。 要 想达 到转化 目的 , 如 何 突 出重 点 , 突 破 难
总之 , 在课堂教学 中实施探究性学 习 , 教师 不仅要积 极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关注 问题 的设 计 , 把 握好问题 的难度与时机 , 提供探究的空 间 , 还要保证学生 充 分 自主 学 习 的时 间 , 让学 生 通 过 合作交 流 、 动 手操作 等 活动 , 使学生 的探 究思 维得到拓展 , 探究能 力得到提高 , 创新 能 力和探索精神得 到 发展 , 让 课堂 充满生机 与活 力。

悟 “



做 去 经历 去 体验 让 每 “




”一Leabharlann 、、,位学生都真切体验
探究的全过程 。
四 、 让探究有多维互 动的交流空 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 考 , 更需要合作 交流 。 由于经验 背景的差异 、 对 问题 理 解 的差异 , 师 生 间 、 学 生间的 “ 相互 倾听 ” 交流与讨论 , 就成为研 究过程 中的 一 个重要环 节 。 教学 中 , 教师要适时组 织学 生把小 组合作 活动研 究出的成果进行相互 交流 , 相互 评 价 , 使全体学生 在相互 倾听 、 交流和评价 活动 中 , 拓宽思路 , 激活思 维 , 进发 出智慧的火花 。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河南省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学习心得

河南省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学习心得

河南省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学习心得心得1我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非常兴奋。

因为,这是我了解现在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最好的窗口。

通过学习,我领会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及具体修订内容,增强了我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认真地学习英语学科教材,把握学科教材修订原则和目标,充分认识修订教材与原教材的区别,把教材修订精神具体贯彻落实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而这一切都真正让我开阔了视野,同时反思自己教学上曾经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寻求进步,紧步跟上时代的要求。

在培训中,我被参加培训的同行教师的热情所折服,他们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他们所提的问题以及所提供的意见,让曾经疑惑我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和启发。

一天的培训,让我的观念得到了洗礼,使我的理论得到了提高,让我的教学技艺得以增长。

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诱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在趣味学习与训练中增强记忆力。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出自内心真挚的爱,这种爱表现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情况的关心;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该把饱满的热情带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健康、乐观的情绪感染。

“教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以强大的情感魅力吸引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地,做到教之以情,授之以趣,进入学习的境界。

小学英语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演、唱、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而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

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

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英语并不难,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问题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已经走进数学课堂,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关键词】问题探究思维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并非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建议“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中走得更好一些,更宽一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意识。

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孔子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从而诱发探究的兴趣,激活探究的思维。

案例1:浙教版八年级(下)5.1矩形(3)证明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问题:上学期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得到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你能证明吗?根据命题,引导学生分清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

求证:CD=21AB 。

师:在学完矩形的性质后,能否根据矩形的性质证明这个命题?学生探究证明思路,想到把图形补成一个矩形。

方法一:分别过A 、B 作BC 、AC 的平行线,交于点E ,连结DE 学生马上说出CD=21CE=21AB 。

此时出现错误:点C 、D 、E 不能确定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师将错就错,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个错误,发觉这样添加辅助线不好证明。

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又想出了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过A 作EA ⊥AC 交CD 的延长线于E ,连结EB 。

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不好证明。

学生继续探究,想到另一种方法。

方法三:延长CD 至E 使得DE=CD ,连结AE 、BE ,这样比较容易证得四边形ABCD 是矩形,再通过矩形的性质得到CD=21CE=21AB 。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再提出:要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如何思考?(取长的线段的中点或延长较短的线段的一倍)(在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时已经总结了这种类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方法三的辅助线添加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探寻研讨总结,增强探究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问题探究氛围,促使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探寻,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引向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从而在探究中由“学会”变成“会学”,并在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2:在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后,教师安排了以下一个探究题:现要用n 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底3个(1个盒身和2个盒底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怎样分这些白卡纸既能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正好配套产,又能充分利用白卡纸?试比较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把这n 张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 方案二:允许先把一张白卡纸适当裁剪出一个盒身和一个盒底,余下的白卡A EDC B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

师:本题的难点在哪里?(对字母n 的处理)师: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一般的探究方法,你准备怎么操作? 生:先找几个特殊的值试试。

师:非常好,根据上述两种方案,请各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卡纸展开活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活动1:当n =1时,你能做成一个包装盒吗?活动2:当n=2、4、7、20时,试比较上述两种方案,怎样分配这些白卡纸即能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正好配套,又能充分利用白卡纸?与同伴交流,并把结论填入下表:学生在分配“做盒身卡纸数”和“做盒底卡纸数”时可以尝试多种分法,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哪种情况更能充分利用卡纸。

探究:当n =2时,则可以用一张来做盒身,另一张做两个盒底(有剩余),因此,至少要两张白纸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盒子;当n =4时与n =2的情况类似;当n =7时,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这时能毫不剩余地做成6个包装盒; 当n =20时,由于卡纸张数较多,启发学生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按方案一:设用x 张卡纸做盒身,y 张卡纸做盒底,所以有x+y=20①,x 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x 个,y 张白卡纸可以做盒底3y 个,1个盒身和2个盒底配套,所以有2x=y 23②,联立①、②,可解得x=60/7,y=80/7。

因为8<x<9。

所以可以先取8张卡纸做成16个盒身。

又因为11<y<12,因而可取11张白卡纸做成33个盒底,与已有的16个盒身配套需用去32个。

此时,共做成16个包装盒子,剩下1张白卡纸和1个盒底。

按方案二:可围绕上述方案一中“剩下1张白卡纸和1个盒底”展开讨论。

因为1张卡纸最多只能裁剪出1个盒身和1个盒底,若加上余下的那个盒底,一共可做成17个包装盒。

因此得出最佳的方案:8张做盒底,11张做盒身,剩下1张裁剪出1个盒身和1个盒底。

活动3:若要按方案一,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正好配套,且把卡纸全部用完,你对做包装盒的卡纸数n 有什么要求?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活动,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分解本道题的难点,学生不仅能通过动手操作去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能从中领悟到,只有当卡纸的张数n 为7的倍数时,才能充分地利用卡纸,不造成任何的浪费。

所以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多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三、探究问题引申,掌握探究方法课本中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它是一种集综合、探究、创新于一体的新题型,它注重对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察。

对此类习题加以提炼并与同类题型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展示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这样就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从而增添数学课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3例题:已知,如图1,BE 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求证:∠E=21∠A 。

此题来自课本,结论比较容易得出,在此基础上,安排下面的探究就有意思了。

探究1:在△ABC 中,∠A=α,∠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的平分线与∠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得∠A 2;……;∠A 2008BC 的平分线与∠A 2008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009,得∠A 2009。

则∠A 2009为 。

相比较例题,此题进行了一定的变式延伸,在原图形的基础上,自然将其拓展为一道规律探究题,重点检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角平分线的变化,还可以安排如下的探究题目: 探究2:如图3,在△ABC 中,A 1B 、A 1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A 2B 、A 2C 分别平分∠A 1BC 和∠A 1CB ,……,A 2009B 、A 2009C 分别平分∠A 2008BC 和∠A 2008CB 。

则∠A 3和∠A 有何关系?你能探究出∠A 2009和∠A 的关系吗?继续下去,若A n B 、A n C 分别平分∠A n-1BC 和∠A n-1CB ,你能用∠A 表示∠A n 吗?探究3:在△ABC 中,A 1B 、A 1C 分别平分△ABC 的外角∠DBC 和∠ECB ,A 2B 、A 2C 分别平分∠A 1BC 和∠A 1CB ,……,A 2009B 、A 2009C 分别平分∠A 2008BC 和∠A 2008CB 。

则∠A3和∠A 有何关系?你能探究出∠A 2009和∠A 的关系吗?继续下去,若A n B 、A n C 分别平分∠A n-1BC 和∠A n-1CB ,你能用∠A 表示出∠A n 吗?这一系列的变题、改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中探究1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利用原题的结论加以灵活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

探究2、3更是从几何图形的变化上很大限度的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很多的学生都按捺不住激情,好好的试上了一番,并且得出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方法、结论。

在学生跳一跳便可摘到果实的探究过程中,探究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学生们更因兴趣而摸索,越摸索越得要领,逐渐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反思问题探究,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类比、联想去反思探究,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要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促使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顺应纳入学生的知识轨道。

案例4 学生数学活动课上一个兴趣问题问题:一个等式中的2个2之间的加号可以换成乘号而不改变结果:2+2=2×2带3个数字的等式也很简单:1+2+3=1×2×3那么,请你找出带4个数字和5个数字的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吗?此题对初中的学生比较简单,很快,学生就写出了以下的答案:带4个数字的等式: 1+1+2+4=1×1×2×4带5个数字的等式:1+1+1+2+5=1×1×1×2×51+1+1+3+3=1×1×1×3×31+1+2+2+2=1×1×2×2×2认真观察上面是几条等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带4个数字等式的最大值是4,而带5个数字等式的最大值是5,那么带6个数字的等式的最大值是不是6呢?……于是,慢慢的,学生将其猜想转变为一个数学化的题目:问题1:假设X1,X2,X3,X4,X5是正整数,且满足X1+X2+X3+X4+X5=X1·X2·X3·X4·X5请求出这5个正整数中的最大值?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求证,学生发现他们的想法对于带5个数字的等式是完全成立的,同时也产生另一个疑问:是不是可以更多的数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即这个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了找出答案,又展开了以下的探究:问题2:设X1,X2,X3,X4 (X)n是正整数,且满足X1+X2+X3+X4+……X n =X1·X2·X3·X4 (X)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