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素质目标1. 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2。

学会通观全局、把握实质的做事方法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四、教学方法(一)学法1. 讨论法2。

阅读法3. 朗读法4。

讨论法5。

辩论法(二)教法1。

展示法2. 阅读指导法3。

组织活动法4。

讲授法五、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六、教学时数2学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全班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在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是怎样阅读的。

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自由发言。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入新课.(二)解题1. 板书课文标题——不求甚解,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含义,然后自由发言。

2. 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什么含义,作者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几分钟时间阅读全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然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并板书课文结构.课文结构Ⅰ(1):提出观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有误Ⅱ(2—-—4):追根溯源—-正解陶渊明原话Ⅲ(5--—9):举例引用——阐明“不求甚解"Ⅳ(10):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四)微观层面——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作者是怎样亮出自己的观点的?2。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3。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4.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5.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不求甚解”?6. 第8自然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怎样理解?这一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7。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课文说明《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的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

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

了解本文意旨的关键是理解作者提出关于“不求甚解”真正含义。

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的。

第一部分(1自然段):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一是全引原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

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

“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4~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不求甚解》一文。

2.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2.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3.探讨文本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图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例如:“天气变化很大,有时候很热,例如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有时候很冷,例如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很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时,这热到底是因为什么呢?”2.阅读课文:教师展示文章,鼓励学生阅读,必要时,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此文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映。

然后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理解课文:学生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和理解不深的地方。

4.分析文章:当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后,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入反思,教师应用一些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这些问题包括:(1)主题和段落的关系。

(2)文章的文化背景。

(3)诗意语言的使用。

(4)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意义。

(5)最有趣的情节。

(6)文章对读者的启示。

5.语法和写作实践:一旦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和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使用的基本语法。

然后学生可以在模仿或模仿文章的基础上,从事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类似主题或主题的小作文,以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建立正确的阅读理解。

2.是否理解诗意语言的运用。

4.学生对特定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5.在写作实践中,学生是否能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作品。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完整版)不求甚解

(完整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徐柳青【教学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文特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教学重点】了解驳论文特点,理解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行文思路,了解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不求甚解》学案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一)查找工具书,积累并掌握下列词语意义不求甚解阐明狂妄自大要诀劝诫咬文嚼字死抠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二)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个体独立完成)1、2、3、 4、5、6、7、8、(三)仔细推敲第一段,看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究竟持什么态度?为了准确表达这个态度,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组合作探究,在书上圈划点评)(四)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请填写完整本文的论证结构层次:树靶子——( )-—( )——()——结上文本文的论证结构思路体现了结构知识点拨:*议论文一、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表达方式 ,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掌控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规律,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控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同学来说这种读书立场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立场是怎样的?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立场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留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有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据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索:(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立场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眼中的“不求甚解”思索:(1)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是怎样辩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谈论思路有何好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据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劝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好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立场、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立场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须要?(弥补可能留下的规律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留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索,弥补规律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对“不求甚解”立场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改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1.1 课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1.3 问题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如:“什么是不求甚解?为什么作者提倡这种阅读方法?”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段落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每个段落,理解作者的论述和论据。

2.2 关键词解析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3 观点阐述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应用与实践3.1 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体会不求甚解的好处。

3.2 阅读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本,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3 写作练习第四章:拓展与思考4.1 相关阅读推荐教师推荐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求甚解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3 主题演讲学生选择一个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5.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将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深度探讨与批判性思维6.1 文章深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探讨作者的深层意图和观点。

6.2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互相交流意见。

第七章:跨学科7.1 相关学科知识介绍教师介绍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哲学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案课题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不求甚解》的背景故事,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旨。

2.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正确对待知识和学问。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知识?2.讲解阅读任务(10分钟)3.整体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分段解读(20分钟)分段解读文章,讲解文章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要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课文分析(15分钟)6.讨论交流(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知识应该如何获取,如何正确对待知识等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7.思考延伸(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知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作小组讨论,并撰写一篇有关知识与学问的感想。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不求甚解》的寓意和主旨,明确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培养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文章的阅读和思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追问,善于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求甚解》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培养表达能力和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和投影仪2.《不求甚解》诗歌的复印件3.打印的诗歌解析材料4.音乐播放器和音频材料5.纸和笔6.表演道具(如面具、布料、道具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Step 1: 通过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Step 2: 提问:你们听过或了解过什么有意思的诗歌?请一起分享一下。

呈现(10分钟)Step 1: 教师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不求甚解》诗歌的全文。

并帮助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

Step 2: 学生阅读诗歌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或意义。

解析(20分钟)Step 1: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背后的意义。

Step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诗歌家运用的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描写手法、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表达(30分钟)Step 1: 教师邀请学生朗读诗歌。

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

Step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学生可以使用面具、布料、道具等来表演诗歌中的形象和场景。

Step 3: 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不求甚解》为题材的短诗或歌曲。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复习与总结(10分钟)Step 1: 通过问题的提问,教师巩固学生对诗歌主题和结构的理解。

Step 2: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拓展活动(10分钟)Step 2: 提出探究诗歌欣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和欣赏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不求甚解》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还能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表达方式。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不求甚解》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点。

2.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了解作者(不少于20字)
2.在课文中划出生疏的字词并查字典标出读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回答《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作者阐述的内容要点
三、深入探究
1.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检测:
目标检测
五、布置作业。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的: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解释词语: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五)课文分析: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2.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六)具体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1自然段)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2--3)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

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

"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4--9)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七)归纳本文写作特色1.论证结构:层进式的结构,逐层深入的剖析问题2.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3.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八)、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九)、作业① 完成书后相关练习。

② 背诵课文课后小记:篇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三: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②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② 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