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精神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背景介绍: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续他的事业,编写一部全面的历史著作,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勤奋学习:司马迁继承父职后,开始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不仅阅读了宫廷中的档案文献,还亲自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志。

4. 遭遇挫折: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即太监)。

这一变故使得司马迁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父亲嘱托的使命。

5. 忍辱负重: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

他在狱中,利用有限的条件,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

6. 《史记》的成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历史见解和生动的叙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精神传承: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坚韧不拔和忍辱负重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他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还体现在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父亲遗愿的忠诚履行。

司马迁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严谨、实录、爱憎分明、有孝心、爱国、直言劝谏等。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的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名词解释

司马迁 名词解释

司马迁名词解释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编纂国家历史,著有《太初历》。

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1.史记:司马迁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该书详细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太初历:司马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改革了原有的历法,制定出更加精确的太初历,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地理学:司马迁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地理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1.史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思想家:司马迁倡导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1.勤奋好学:司马迁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真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创新精神:司马迁在天文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科学发展提供了榜样。

4.为国家繁荣作出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探析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探析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探析田 平(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南阳473061) 一、崇高的理想,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司马迁生活在汉家盛世,亲自禀受了这个英雄时代的文化营养,他的胸中激荡着及时立功的浪漫主义豪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

”“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以孝之大者。

”他有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继孔子后写第二部《春秋》,这在当时是一般常人不敢想象的崇高目标。

因为在司马谈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利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先父的遗命,司马迁铭记于心。

从此,他开始着手准备,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长达20年的漫游,这对他的事业与生命来说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1]。

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北达长城内外的更多地方。

他实地考察风土人情、物产经济、名胜古迹,从不盲目相信、沿袭旧说,纠正旧载传闻。

如他在《魏公子列传》中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他在《河渠书》中,考察了黄河决口的有关史实,戳穿了汉代官僚们宣扬的“天人感应”的谎言,批判了他们不顾国计民生的罪行。

司马迁这种“抱以五车书,劳以万里行”的经历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少有的,广泛的游览和实地考察,为其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游历使司马迁的人格更加成熟了,不仅锻炼了体质,更磨炼了意志,增强了承受险恶环境的勇气,也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形成了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

司马迁的精神

司马迁的精神

司马迁的精神和品质:
1、严谨,实录的精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2、爱憎分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

大加赞赏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

3、有孝心。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

4、爱国主义精神。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5、直言劝谏的精神。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自强不息的名句

司马迁自强不息的名句

司马迁的名句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体现了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应该追求正义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此外,司马迁的名句“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句话表达了人的尊严和骨气,即使在贫穷和困难面前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要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总之,司马迁的名句中充满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由东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典范。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倡导了实录精神,这一精神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

1. 史实考证司马迁在《史记》的编写过程中,注重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广泛搜集不同来源的史料,如史官、家族档案、国史、部编历史等,对这些史料进行归纳整理和比对,以求得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录。

在记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详细核实了不同史料的记载,辨别真假,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名字、年代、地点进行了纠正和修正,确保了《史记》的史实性和可靠性。

2. 文风简练《史记》的风格简练明快,不啰嗦。

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而是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准确、直接地表达历史真相。

他提倡“大略而本纪”,即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只记述重要的内容,尽可能减少琐碎的叙述,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这种写作风格体现了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了一部通俗易读、直观生动的史书,深受后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3.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他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不偏袒不厚此,对其正面的功绩进行赞扬,对其负面的行为进行批评,力求在历史人物的描述中做到公正客观。

在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时,司马迁不避讳项羽的英雄气概,也不掩饰刘邦的智略才华,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失误和过失。

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体现了实录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史记》成为了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史学巨著。

4. 对后世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我国古代通史的典范,而且在内容、体例和风格上都对后世历史文献的编纂和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资治通鉴》、《明史》等历史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史记》的实录精神,注重史实考证,注重客观公正,注重文风简练,使得我国古代史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范文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范文

司马迁的作文关于司马迁的作文范文导语:你知道司马迁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司马迁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关于司马迁的作文范文(1)我最崇拜的人是司马迁,他的精神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们。

激励着我们上进,激励着我们勤奋刻苦,激励着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勤奋刻苦的精神在司马迁的幼年时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幼年努力读书,四处游历,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这也为他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进好学的精神在司马迁少年时更表现得酣畅淋漓:他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阅读大量历史书籍和文献,再加上幼年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使《史记》渐渐有了雏形。

司马迁便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夜以继日地编写着……在“李陵之祸”事件中司马迁表现出了他直言不讳、正气凛然的高尚品质。

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凌(即李广之孙)是因粮草不足,寡不敌众才投降了敌人,您应该理解他的难处”。

可汉武帝被失败气昏了头脑,根本不听司马迁的劝告,反而龙颜大怒,将他打入大牢。

忍辱负重,用这个词来形容司马迁的晚年一点也不为过:他把个人的恩怨压在了心底,重又摊开光滑的竹简,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史记》。

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便让司马迁成为历史长河上的一颗恒星,成为了史上一位历史巨擘。

也成为了我最崇拜的人。

关于司马迁的作文范文(2)风和日丽,燕舞莺歌,好个晴朗而温馨的春日。

汨罗江如一幅柔软而素洁的缎带向东悠悠地流淌,粼粼波光与蓝天辉映,显得格外明净。

夹岸垂柳,似婷婷的少女,生气勃勃,舞姿翩翩。

古老的土地仿佛从沉睡中醒来,欣欣向荣,气象万千。

历史多情,穿越遥远的时空隧道,把两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风流人物推至这里,——他们就是屈原和司马迁。

于是,芳草萋萋的江滨,二人席地而坐,海阔天空地畅谈人生,旁征博引地论辩曲直,令江流屏息,天地动容。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

《司马迁精神的现代启示》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五部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

我认为司马迁这所以被从古至的人们称赞,不仅仅是因为他写成了一部《史记》,我想更多的是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他身上体现的优秀精神。

他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忍辱负重,爱憎分明,以及他的“实录精神”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令世人赞叹的司马迁精神:一、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忍辱负重司马迁的这一精神一直是我欣赏并尊敬的,他写《史记》并不是纯个人原因,他写《史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他的父亲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名太史令,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写一部史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成,并把这个写史书的重任在临终前交给了司马迁,于是司马迁秉承父亲的遗志编著《史记》。

其实我们都知道,史书并不是那么好写的的,因为他需要实地考察,采访,总结。

并且司马迁在刚开始写《史记》的时候,因为汉朝与匈奴发生战争,李陵出击匈奴,兵败后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朝堂上为李陵进行辩护,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他并有因为自己的原因放弃《史记》而是在狱中完成了自己的大部分写作。

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被后人称赞。

我想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面对多种挑战,客服许多不同的困难,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

我们不一定非要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但一定要有承受力,不要被挫折打败。

二、爱憎分明“爱憎分明”不论在司马迁个人身上还是在《史记》中都有体现。

在李陵战败投降时,司马迁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大肆批判,落井下石,而是极力为李陵辩护,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入狱并且遭受宫刑。

“爱憎分明”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体现,司马迁在写屈原的传记时,大力的赞颂屈原的一生,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极力评判当时楚国统治者任用奸臣,打压贤臣的做法。

大学生学习司马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内涵

大学生学习司马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内涵

大学生学习司马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内涵
司马迁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即注重品德是成才之根本;勇于实践是成才之途径。

我们要大力弘扬司马迁精神,这既是提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学习司马迁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坚守精神、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超越挫折的抗压精神、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人应当学习司马迁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文学创作者应该学习司马迁坚定的信念、高远的目标;新闻工作者则应当学习司马迁深入实际、尊重客观和不畏强权的精神。

学习司马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拥有克服困难超越挫折的毅力和强烈的使命感,敢于担当责任,坚定的朝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奋斗。

史记的史学精神

史记的史学精神

史记的史学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巅峰之作,其作者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通过《史记》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更展现了自己对于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秉笔直书,尊重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始终坚持秉笔直书的态度,尽可能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避免主观臆断和歪曲史实。

他对于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详细的考证和甄别,以确保所记录的内容真实可靠。

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民生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关注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命运,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

他通过记录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诉求。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民生的思想,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三、弘扬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特质。

他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创新、奉献等精神品质,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种弘扬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思想,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四、总结历史经验,启示现实社会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坚持尊重史实、秉笔直书的原则,更在史论部分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见解。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史论观点和解释,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地和思考,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司马迁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史记》,他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以下的教育意义:1.强烈的目标意识与使命感:尽管司马迁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苦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作为一名史学家的使命。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不畏困难,努力完成了他的历史著作。

这启示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2.不屈不挠的意志力:面对关押和酷刑,司马迁没有失去信念,也没有放弃写作。

他展现了极高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

这提示我们,在面临困境和挫折时,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

3.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司马迁在困境中对知识的追求是不可动摇的。

他通过阅读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问和知识,为自己的历史著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提示我们要持续追求知识,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贡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坚信正义与真相:司马迁坚信历史的真相和正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他被迫进行某种强加于他的历史扭曲,但他始终保持对历史真相和正确评价的追求。

这告诉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坚信正义和真相,不畏压力和舆论压迫,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综上所述,司马迁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史记》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目标意识、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对正义与真相的坚信。

这些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要坚守目标并拥有使命感,保持毅力和意志力,持续追求知识,坚信正义与真相。

这样的精神将使我们更加坚强和有能力应对生活的挑战,并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事例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事例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事例司马迁坚持真理、百折不挠,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能忍辱负重,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写出了史学巨著《史纪》。

勾践,他三年为奴、尝粪问疾,二十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率弱小的越国打败强大的吴国,创下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神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王进喜为首的大庆人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劲,铸就了奋发图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英年早逝。

从民主革命时期开始,马占山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有组织的抗战第一枪;杨靖宇气吞山河,威震八方;赵尚志转战北满,令贼寇抱头鼠窜;赵一曼大义凛然,使顽敌失措惊慌;八女投江,巾帼英雄耀千古;十二烈士山,英名闪烁万古芳;金剑啸以笔为枪,枪枪射向日伪;杨子荣深入虎穴,深山密林灭顽匪。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王铁人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英年早逝;马恒昌任劳任怨,是工业战线一面旗帜;马永顺林区开发建设,奉献一生;苏广铭发明创造,成为新中国技术发明的标兵;刘英俊为保护儿童勇拦惊马而献身;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搏斗而牺牲。

在改革开放时期,苏宁面对炸弹,毫无畏惧,勇救战友;顾双彦全心全意为人民,公正办案,铁面无私;李庆长为解百姓之忧,不辞劳苦,足遍百家;战胜军呕心沥血,救死扶伤;马祖光毕生科研,为民族争光;付华廷艰苦创业,成为新农村领路人;康金环二十九载照顾精神病人,写就人间大爱;翟志刚、刘伯鸣遨游太空,造就一代航天英雄。

是他们打造了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他们让黑龙江的今天充满活力、繁荣兴盛。

陈毅——元帅原本是诗人他的《赣南游击词》,让我们深深地感到“靠人民、支援永不忘”的军民鱼水深情;他的《十年》,让我们在“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诗句中,领略到一支革命武装所向披靡、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他的《七古·手莫伸》,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耳边响起“伸手必被捉”的警醒;而他的《梅岭三章》,则更让我们倾听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豪迈胸怀,感受到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概。

从司马迁的治学精神看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从司马迁的治学精神看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创新论坛从司马迁的治学精神看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养高焕(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一、引言司马迁是一位有富有创造力的历史学家和作家,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治学精神,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规模宏大、系统完整、富于洞察力的《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著作,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远大的文化理想,崇高的历史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是他的理想。

二是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实录”和“考信”,创新创造了纪传体通史。

这些治学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秘书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利用自己独特的条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收集、组织、研究和撰写优秀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同时,学习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能在史官这样的特殊的岗位上写出《史记》等优秀作品,以及对秘书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二、远大的文化理想,崇高的历史使命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记述了自己写《史记》的原因。

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通过对历史的记述,形成自己独特的史学观点,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里司马迁能够有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从中可见司马迁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

司马迁要通过自己掌握的许多历史事实、搜集来的天下放矢旧闻,从而了解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然后寻找历代王朝兴盛衰亡成功失败的道理,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独特的观点,这是司马迁想要通过写《史记》来完成的。

司马迁在《景帝本纪》中秉笔直书得罪汉武帝,后来又因为为李陵求情而被治罪,由太史公转而任职中书令,此时的司马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写的史书不可能成为一本官书了,他秉实记史的原则,不可能和汉代的正统观念相符合,因此他用“一家之言”来作为自己的目标,“欲以文采表明后世”②作为自己的创作态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③!这是一个伟大史学家的道德倾向的公开宣言。

被传诵千年的史学家司马迁精神究竟是什么

被传诵千年的史学家司马迁精神究竟是什么

被传诵千年的史学家司马迁精神究竟是什么本文导读:司马迁塑像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

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

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也都有体现。

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

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陵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

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

群臣皆声讨李陵,但是司马迁却与众人不同,说李陵是个爱国的人,他以五千之数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但是后来李陵没有归汉,于是司马迁也被定了诬罔罪,按律当斩。

但是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在此之后,司马迁背负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记》。

司马迁的资料司马迁是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上到远古时代的皇帝,下到汉武帝初年,这中间跨度3000余年。

司马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到了对生命最遥远的延伸,他书写编撰无数人的资料,却没有整理他自己事迹。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现在通过史书记载,我便汇总部分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画像司马迁从小便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这与他的出身息息相关,他的父亲便是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由于未能随行汉武帝的封禅大典,郁郁而终,最终有司马迁结果父亲的职责。

编撰历史不仅是父亲的意愿,也是司马迁自己的追求。

我在搜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当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史官,更是一个梳理了历史脉络的为人。

编撰过程中,司马迁风雨兼程,游历各个地方,还要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去除历史中不可信的地方。

对每一个人物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可谓耗尽了心血。

但这些司马迁无怨无悔,可是人生最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由于自身的耿直,在对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的看法上与汉武帝产生分歧,武帝一怒之下处以宫刑,使司马迁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演讲稿

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演讲稿

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千秋太史公精神的主题。

千秋太史公,指的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其著作《 史记》而被世人铭记。

太史公的精神是指他对史学事业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太史公精神的第一要义在于坚守史学事业,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在他的时代,史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历史研究,以其卓越的史学造诣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他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广泛搜集史实,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

他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他能够从海量资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为编写《史记》奠定了基础。

这部史学巨著不仅记录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而且对历史人物的描绘生动丰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详实准确,使得《史记》成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献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太史公在《 史记》中贯彻了自己的历史观,即《 民本思想”。

他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国家兴衰、社会变革的根本在于人民。

这种观点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具有极高的进步意义。

太史公通过 史记》,反映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太史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真理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敏感。

我们要学习太史公敬业精神,对待历史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

我们要学习太史公的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的需求,站在人民的角度审视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要学习太史公的批判精神,敢于揭示历史真相,追求真理,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太史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繁荣发展我国历史学科做出贡献。

太史公精神的第二要义在于追求真理,这一精神在《 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精神
作者:邓紫晨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6期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文章从《史记》说起,对司马迁的精神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司马迁;精神;《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先生评论《史记》的话语。

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这部历史巨著,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灿烂文明,也是全人类为之自豪的精神遗产。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遭受德军的侵略,其在最困难,情况万分危急之时,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发表演说,大意是:“敌人妄图侵略、消灭一个拥有普希金、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列宾等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的民族,是痴心妄想,也是天方夜谭,是根本实现不了的事情,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拥有强大精神和无上信仰的民族,我们不惧怕一切邪恶力量。

敌人将在我们民族的土地上吓得发抖,直至死亡……”
由此可见,有文化的民族是多么的有底气。

斯大林称他们的民族有很多豪杰,我们国家呢?我们这流淌了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华古国,历数千古留名的大家,一定有这位为中国历史著书警醒的大文豪——司马迁。

他的《史记》拿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座文明的古碑,文化的沉钟。

1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古代的小说、戏曲、散文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笔者是学戏剧的,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例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

《史记》记载的东西实在太全面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记》就记载了3000多年,它有巨大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第二,《史记》所颂扬的进取精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第三,《史记》的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无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第四,《史记》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它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

2 司马迁精神
从古至今,著书的大家们的人生都异常坎坷,真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他的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之后,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了。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

2.1 苦难是财富
司马迁精神,是他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性格的写照,孙膑被剔去膝盖骨之后,著书《孙子兵法》,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写出了《史记》。

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同时也留下了他们的精神。

他们一辈子一部巨作,笔者感叹他们忍受肉体的痛苦的精神力量如此强大,这种精神,好像只存于古人中。

笔者并非说要现代人经历同他们一样的苦难,只是感叹现代社会中的浮躁风气,将他们同现代人相比,笔者更加叹服司马迁的著书精神。

在司马迁的眼里,苦难是一种财富,一种境界。

如果在动笔书写了一半后,受了刑,完全有理由不去继续写这本书了,这样别人也能表示理解。

只是这样就会没有《史记》了,最多有半部。

同司马迁一样,马克思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被当局驱逐,孩子相继夭折,在这种极端痛苦之下,他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资本论》。

贝多芬的人生也一样,双耳失聪,眼睛不济,孱孱弱体,却从他的笔下流淌出震撼人心的名曲。

蒲松龄穷困潦倒,一盏油灯,伴着他著完《聊斋志异》。

2.2 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笔者读了《史记》后感慨良多,除了敬仰司马迁的精神,他著书的整个过程也让笔者思考不已。

如果他没有精神力量和信仰的支撑,无论如何都不会完成这部巨作。

笔者在想,究竟是他觉得这部书对汉武帝治国有用,还是仅仅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笔者认为,单靠这两者都不能完全支撑他完成这部巨作。

笔者认为他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完成它。

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到汉代鼎盛时期,洋洋洒洒3000多年,写得详实、生动。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一个爱国家、人民的、历史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他觉得华夏中华文化博大,要为后世留下一点什么。

一个时光流淌了数千年的泱泱大国,有太多厚重和精髓。

人类全部的生存状态和万象都在这部书里,他能站在人类的角度上著书,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笔者一直思索这些大师的信仰是什么的,思来想去,司马迁的信仰是国家、人民、文化,这是肯定的。

信仰是个人的修炼,要将之归置为精神领域。

笔者坚信一点,司马迁肯定信仰文字,信仰中国的汉字!
前一阵子看了一场电影——《建党伟业》,看完后心情很失落。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是思绪让笔者很失落。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革命先驱们,他们活得真自在——精神的坦然。

他们有实实在在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所以这批伟人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毛泽东、周恩来等这批领导人真了不起,非常敬佩他们有信仰。

到了当今社会,如果你问很多人“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笔者相信他们可能答不上来。

所以很多的中国人选择去相信并投身佛教或者基督教(外来宗教),好像中国的道教没人膜拜。

这好像说到宗教问题去了。

笔者认为中国人没什么信仰,似乎不会变的信仰就是“钱”。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民族,一个拥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之城的华夏民族,一个拥有如若星河的灿烂文明的大国,国人在当下失去了信仰。

前一段时间,流行的“国学热”挺有意思,出现了“伪国学家”。

后者把《史记》定位为研究记录的国学,司马迁是国学大师。

笔者认为不管怎么定义“国学”,司马迁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著书的大师,这点毫无疑问。

笔者相信司马迁的精神自在、丰盈,如果没有自在与丰盈,他写不完《史记》,纵然写完了,也是一部普通的记录文案,没有研究和美学价值。

3 结语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厚实的文字是地基,夯实了厚重的文明。

品读和思考《史记》,但千万别忽视了作者司马迁,因为没有司马迁就没有《史记》,甚至可以认为司马迁本身就是一部《史记》,让我们知道《史记》是怎样诞生的。

司马迁为什么要著这部书,仅仅是为了扬名立万,有倚所慰?笔者认为肯定不是,他有自己的精神,有强大的信仰在支撑,他的爱国之深,爱民之切深深感动着后辈。

笔者相信在他挑灯夜战时,汗珠浸湿衣襟时,萦绕在他心中的是传承文字的信念,是传承数千年文明的大胸襟。

不敢忘却他的精神,笔者将铭记自己是中国人,牢记他的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
[2] 高晓红.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