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进步思想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史记》全译全解!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
(二)、司马迁对汉儒的态度
在司马迁看来,先秦儒与汉儒有霄壤之别。先秦孔子儒的 真精神是不阿世媚俗,矢志不移地坚持儒道。这突出地表 现在先秦儒代表孔子身上。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一生,东奔西走,不得志,但穷而不改斯道,不愿稍 贬而用之于世。且不说孔子之道如何,孔子的精神是感人 的,人格是崇高的。但到了秦汉之际,一些儒学之士抛弃 了这种真精神,不惜降低标准,降低人格,阿世求容,追 求利禄。秦汉时博士则是一例。汉高祖时同弟子一起“起 朝仪”,“面谈得以亲贵”;汉武帝时的公孙弘,亦是典 型的阿世求容人物,.唯皇帝之言是听,常常改变自己的 主张,为人外宽内忌,得到武帝赏识,位至三公。秦汉儒 与先秦儒有着本质的不同。
儒家学派还比较注重德治,主张施行仁政。如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 中引用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孟子认为“苛政猛于虎”。到了汉兴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大都主张 以德治为主,而辅之以刑法。其代表者要算董仲舒。他借天道来言人事,极 力主张任德不任刑。他批评秦始皇“以贪狠为俗,非有文德教训于下”, “暴虐百姓,与好为市”,结果是“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 内有背上之心”,导致了灭亡。司马迁受这利,思想影响较深。他赞杨五帝 三代缘德而治,结果社翟长久;批评秦行酷法,加速灭亡;汉武帝任用酷吏, 结果是“盗贼滋起,反者数起”,而汉兴以后,“破瓤而为圆,凿雕而为朴, 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垂垂,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此看来,治政 在道德,而不在严酷。 孔子著《春秋》,主张大一统,经过公羊学的润色加工,到了汉武帝时代, 这种思想明显而强烈。汉武帝征伐匈奴亦以《春秋》为训:“高皇帝遗联平城 之优,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⑩司 马迁是极力主张统一的,他著黄帝于《史记》之首,就有这种赞扬统一的意 思。黄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泽流后世的帝王,司马迁极力称赞,写他修德 振兵,伐炎帝,战蛋尤,结果统一了中国的疆域;司马迁对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也是赞赏的,认为是“世异变,成功大”;而对汉武帝的开疆拓境,再事统一, 司马迁也是理解的。有统一,必然要征伐,使用暴力,司马迁对正义战争也 是肯定的,认为“诛伐不可堰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司马迁 这种主张统一的思想主要得之于汉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家的理论。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马迁认为从战国到秦、汉初各朝代实行的抑商政策,对社会经
三、司马迁的先进经济观
济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汉武帝实行的均输、平准等政策是
“与民争利”。他主张对于人们追求财富,通过交换满足个人需
(一)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划时代意义。打仗实际打的就是 要的经济活动,最好是依据经济规律因势利导,任其发展,不
钱,没有充实的国库,即使有万人莫敌的将领,也难以维持长 要横加限制干涉。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主张放任政策,强调不必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杨 简 李清文
(茂名学院中文系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史传文学家。他一生都心系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
追求,花费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在有生之年写成了一部巨著— ——《史记》。《史记》中表现了司马迁具有先进的历史观、民族观和
53
政措施有个人看法,如他对秦始皇的暴政十分厌恶,但对其统 烂文治”,国库充实,国力日益强盛。可是,边关人民仍处于水
一中国的伟大功绩却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六国年表》中赞道: 深火热之中,少数民族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杀掠百姓,掳掠财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 产,严重威胁汉朝的京都长安。虽然自汉高祖以来就实行“和
(二)先进民族思想的具体表现。 1“.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一统思想。他在《史记》中所表
4.坚持实录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事物发展和强大的保 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令陛下……平定天
证,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发 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展壮大。《史记》的完稿,实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及。”[1]这里的“一统”即指全国统一的意思。而《史记》创新了 变,成一家之言”[1]的史学理想,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追 “大一统”思想,认为中华是大一统的国家与民族,华夷共为黄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的道德观
司马迁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司马迁具有进步的道德观,他充分发扬前人的人本思想。
他对于那些在当世、历史、人们、国家有所贡献和作为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观念的人物,都予以记述和歌颂。
这与当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其次,司马迁主张从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
他主张“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进化观点来观察历史。
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正是他“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论。
此外,司马迁的道德观还表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理论上。
他认为统治阶级的法律并没有维持“盛世”,反而是“见盛观衰”,财产的集中和阶级斗争的危机就凸显出来。
他揭露社会矛盾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指出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者的道德,它以权力的窃取和财富的掠夺为标准;另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它以平等的设施和患难的恤救为标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史记》
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试论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试论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的变动、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天。
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用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又进一步从经济的角度来记载汉代政治的变迁。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鲜明的思想倾向。
他看到统一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大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上述几个方面,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深湛见识和进步见解。
1.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继承了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
如在《武帝本纪》中揭露汉武帝妄想长生不老,沉迷神仙方术不醒悟。
2.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为闾巷
之人的作传。
他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所以他也把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
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如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的刺客荆轲。
3.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史记》反映的大一统思想。
司马迁用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例反映了大一统的封建等级秩序。
十二本纪作为主线贯穿全书,象征着帝王在大一统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其他八书、三十世家、十表、七十列传都是围绕十二本纪所展开的。
4.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变化发展的历史观。
十二本纪通过记录王朝的兴盛衰落以致不断更替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发展变化;八书通过记述从远古到汉代的礼乐制度沿革也反映了世事的变迁。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所著。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以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与体现。
史记中的历史观1.兼爱天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
他认为各国文化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各自发展并共同进步。
2.重视实证:司马迁强调通过考据、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并反对虚构和无根据的言论。
他注重事实真相,以推动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3.历史唯物主义:《史记》中明确表达了反映社会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演变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直接相关。
文化传承的思考与体现1.崇尚先贤:《史记》中塑造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孔子、墨子、荀子等,这些先贤堪称在道义、文化上的楷模,通过他们以身作则来影响后世。
2.教育功用:司马迁通过记录和宣扬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使后人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明辨是非,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和正确判断力。
3.危机意识:《史记》以其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轨迹,引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这种危机感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并加强国家统一和稳定。
结论《史记》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观和文化传承价值。
其中所呈现出来的思考方法与态度给予我们启示,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与时俱进。
这部作品将继续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后世对于历史观的形成和文化传承的进行。
(字数:278)。
论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史记》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史记》中,他力求纪录
历史事实,避免添加个人观点和偏见,并尽力保证历史传承的真实性。
2 司马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规范的。
他强调人的
道德修养和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键。
3 司马迁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
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执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4司马迁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且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5 司马迁认为,统治者应该按照天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护社
会的秩序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并且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
6 司马迁认为,文化和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强调文化的
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7 司马迁认为,人类应该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
他认为,通过和平
谈判和协商,人们才能够解决纷争,保护社会和谐。
8总的来说,司马迁文化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认为法治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强调个体价值和尊严,认为统治者应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重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并且认为和平是解决纷争的最佳途径。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他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历史学家和理想主义者。
他的作品《史记》被称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不仅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更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在司马迁看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紧密相连的,互为因果。
个人理想是他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期望,而社会理想则是对整个社会的改善和发展的期望。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融入了他对于历史的热爱和执着。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首先得到了实现。
他从小立志学习史书,向往着历史的宏伟和辉煌。
在成长的过程中,司马迁不断努力学习,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史记》,这是中国史学的里程碑,也是他个人理想的实现。
通过撰写《史记》,司马迁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传承给后世,成为后来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则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改革的追求上。
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西汉末年,天下民生凋敝,社会动荡,权贵集团腐败无能,社会秩序日益瓦解。
司马迁深感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笔触,批判现实,提出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方案。
他在《史记》中对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和弊端,以期唤起人们的意识和反思,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司马迁的理想并未能完全实现。
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主张受到了很多人的压制和排斥。
司马迁因为对于权贵集团的批判,在政治上受到了迫害和压制,甚至被判刑流放。
尽管面临困境,但司马迁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他的个人理想和成就。
虽然个人理想实现了,但司马迁却未能亲眼看到他的社会理想的实现。
他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改革方案,需要后来者去负责实践和推动。
但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中国文人司马迁摘抄
品中国文人司马迁摘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人。
他以其著作《史记》闻名于世,被尊称为史家之宗。
这部巨著不仅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更凝聚了司马迁对古代文化、哲学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品味司马迁的摘抄,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思想。
一、天命与人事司马迁深信天命,他认为人的命运是预定的,但人的努力和选择也能够改变命运的走向。
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意味着天道自在人为,只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历史与记忆司马迁认为历史是源泉,是人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素材。
他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夫记者者,义之所在也。
”他认为记述历史不仅是为了记录过去的事实,更是为了传承、弘扬人类的道德和智慧。
三、真理与伦理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写道:“人皆有善恶,非刑之所能化而正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善恶不是通过刑法的惩罚而能改变的。
司马迁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
四、人性与克己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颜丹列传》中写道:“夫志当存高远。
”他强调了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不被短视的利益所迷惑。
司马迁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
五、思辨与观察司马迁的著作充满了思辨和观察的智慧。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是以吏闻之,竦然起敬;学者闻之,旁若无人。
”司马迁通过思考和观察,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和历史的本质,使得他的著作被广泛传阅和学习。
六、史家与文人司马迁既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人。
他的著作不仅注重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注重对人类文化和哲学的思考。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学者之作书也,必参以考古,实古论今。
”司马迁认为只有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和创造现代的文化和思想。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一、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人格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的人格精神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司马迁的人格精神1. 勤奋执着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勤奋。
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阅读了大量史书和文献,采集了海量的资料。
同时,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司马迁没有放弃,坚持完成了这部宏大的著作。
他的勤奋和执着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2. 忠于历史真相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坚持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尽力搜集史实,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即使面对强权、压力和威胁,司马迁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保持对历史真相的忠诚。
这种忠于历史真相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敢面对和揭示真相,为社会的进步和正义发声。
3. 高尚的情操司马迁在文化领域展现出高尚的情操。
他不仅对历史感兴趣,还对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热衷。
他的文笔优美,用心炼就了《史记》这部史学经典。
司马迁的高尚情操告诉我们,文化修养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追求艺术和文化,我们能够涵养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三、司马迁人格精神的现代意义1. 勤奋追求卓越在现代社会中,勤奋和执着精神仍然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卓越。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超越。
2. 忠诚追求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往往被扭曲和隐藏。
然而,我们有责任追求和揭示真相,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司马迁忠诚于历史真相的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视和辨别各种信息,积极传播真相,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培养高尚的情操文化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味和审美,更能塑造一个人高尚的人格。
司马迁史记的特点
司马迁史记的特点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司马迁史记的特点:
1、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可谓新鲜、独特,因为在当时重本轻末的农耕社会里,他能够为工商业者鸣不平,并且提倡工、农、商并重,实在是难得
2、进步的民族观,在《史记》中,司马迁开始将长江以南的民族归于炎黄子孙,体现其大民族的民族观念,同时他反对汉武帝的扩张战争,期盼各民族和平共处
3、民主性和批判性特别强烈,《史记》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任务,比如他举例对刘邦和汉武帝的立传,既写出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时表明他们平凡可笑的一面,并且他很重视下层人民,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可谓不遗余力
4、价值观和生死观,比如从侠客的角度肯定了荆苛刺秦王的行为。
在《史记》中,有一句名言更是让我们思考了千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非同于一般人的生死观也才造就了司马迁和他的不朽巨著。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内容提要】《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关键词】司马迁/《货殖列传》/经济思想【正文】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着,《货殖列传》则是其中很具特色的篇章。
这篇列传从历史上和西汉当代大量的经济活动中总结了许多经济知识以至经济规律,贯串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是他整个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思想即使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无启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无论从经济思想还是史学角度看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司马迁以前的先秦史书都不重视社会经济方面的记载,司马迁创立专记经济史的篇章,就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的经济生活的范例,为后代史书注意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开了先河。
同时,这本身也说明司马迁已经注意到社会经济生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反映的全部经济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他以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点去观察社会经济活动。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传统,并受到了当时最流行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就使他的思想体系具有较强烈的发展观点,使他观察事物有素朴的辩证法的方法,同时反对神学天道观。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加上他丰富的生活实践以及对客观事实的尊重,这又使他的经济思想具有较高的人民性,使他在社会观方面走向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求历史发展线索的道路。
对于满足人民物资生活需要这个问题,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安贫”;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
司马迁则不然,认为人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自然形成、长久起作用的。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研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对汉代和当世都有着非常好的借鉴。
司马迁本末并重、本末互利的经济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对后世经济思想的生发、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如今,我们翻阅史籍,寻找历史中耀泽古今的先进思想,挖掘其跨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将其熔铸现实生活的实践里。
一、沿袭旧称,以寓新意的本、末观念本、末问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直备受讨论,是从封建社会统治者治国到历代史家治史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所谓“本”,即本事、本物、本作,泛指农业,有以农为本的意思;所谓“末”,即末事、末作、末业,是指以工商为末。
早在战国末年,韩非就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口号。
“重本抑末”是战国以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历代统治者也将其视为重要的经济措施。
司马迁在撰史时也沿用了本末的概念,共有九处,其中《平准书》中有四处,《货殖列传》中有五处。
此外,司马迁不但沿用了本末概念,还赋予其新意。
一是大商大农。
本、末概念在司马迁之前还比较狭窄,在《汉书·文帝纪》中,汉文帝所下诏令显示,当时的“本”一般指农业,或农桑,很少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其他行业。
而“末”主要是指商业或工商业。
司马迁沿用了本、末概念,并将其含义的范畴扩大,将当时人们从事的一切行业都包括在内。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所写本业包括陆、泽、水、山、川、城郊等各方面的行业,有畜牧业、渔业、林业、农副业等。
《货值列传》中司马迁所指的末业更多,包含酿酒、屠宰、造船、贩卖人口、卖鱼、贩粮等近二十个行业。
司马迁指出,想要获得与千户侯相等的经济收入,社会上各行各业就要进行相当规模的生产和经营。
这无疑是在表明明司马迁的经济态度,即人们应该重视本末各业,从事各业以谋求财富。
二是本末并重。
司马迁所主张的四业,没有本末之分和尊卑高下之别,他将本、末放在同等的位置看待,认为本末并重,四业各有其能:“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许多进步的特点:
1.追求客观真实:司马迁强调历史必须客观真实,反对对历
史事件进行隐瞒、美化或混淆。
他致力于从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并在《史记》中以事实为基础,并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
2.关注人民生活:司马迁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况,
他在《史记》中重视社会经济、农民生活和人民疾苦的描述,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呼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3.强调历史教训:司马迁认为,通过对过去历史的研究,可
以提取出宝贵的教训,用来指导当今和未来的行为。
他的历史观不仅重在报告历史事实,更在于启示和教化读者,并促使他们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4.尊重人物个性:司马迁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他相
信历史是由众多独特的人物塑造的,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深入考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行和影响,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形象。
5.崇尚道德和礼仪:司马迁注重历史人物的道德和礼仪,他
认为历史人物应该以德行来评价,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就和权势。
他在《史记》中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兄
弟等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倡导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理念。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客观、关注人民生活、强调历史教训、尊重个性、崇尚道德和礼仪等进步的特点。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经济思想的进步性
作者: 陈其泰
出版物刊名: 史学史研究
页码: 14-18页
主题词: 司马迁 货殖列传 进步性 经济史 西汉前期 社会经济 平准 史记 商业活动 班固
摘要: <正> 《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是《史记》中很具特色的篇章,其中包含的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是他整个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研究。
前无古人后启来者重视经济生产活动对历史的作用,创立专记经济史的篇章。
这是司马迁的创举。
《平准书》主要内容是记载西汉前期七十多年间的经济概况、经济政策的演变。
《货殖列传》叙述战国至西汉的工商业活动及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也可以说,前者主要是从纵的方面叙述;后者主要从横的方面来记载。
两篇相互配合,反映了战国至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概貌,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可靠材料。
从史学史的角度说,司马迁辟专章以记载经济史的意义是:一,这是前无古人的创造。
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
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他的作品《史记》闻名于世。
司马迁在其写作中展现出求实与创新的精神,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史实,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创新方法来呈现历史。
以下将从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入手,展开创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求实表现体现在他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和准确记载上。
他在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核实,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他不仅通过大量的史料收集和阅读,还亲自走访考察,与当地的人民交流,以确保他所写的是真实的历史。
他的求实精神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司马迁的创新表现在他对历史叙述方式的革新上。
他不再采用简单的编年体,而是将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分期,以及对人物进行人物传记式的描述。
他以“纪传体”来呈现历史,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
他还将史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后世的历史著作提供了范本。
司马迁的求实与创新的表现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也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叙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丰富,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他的努力和贡献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在历史研究中追求真实和创新。
总的来说,司马迁以他的求实与创新的精神在历史研究和写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方法使得他的作品《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学界,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司马迁的求实与创新的表现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更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进步思想:
1、大一统思想
汉民族皆本于黄帝,少数民族如匈妈、西域等少数民族也都本于黄帝,是同一种族体系的发展。
周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等。
2、反暴政
太史公自序、夏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
3、以人为本。
人物形象的主要特性
1、概括的深刻性
A.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B.深刻地提示了人民大众的普遍的感情
C.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D.表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浑厚的爱国热情、激昂奋发的精神。
2、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A.复杂性
B.差异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