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交:白居易与元稹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典故
元白之交的典故源于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深厚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书记载,元稹和白居易在长安城相识,并成为好友。
他们共同探讨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主要是指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和书信往来。
他们时常以诗词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和共勉之意,这些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赞美。
他们的书信也充满了互相鼓励、关心和支持的话语,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元白之交的典故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形容真挚友谊的代名词。
它表达了朋友之间相知相惜、互相扶持的美好情感,也寄托了人们对友谊的向往和追求。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白居易与元稹,两个男人的旷世友情!
白居易与元稹,两个男人的旷世友情!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据后人统计,两人来往通信1800多封,互赠诗篇接近1000篇。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唱和30余年,诗篇千首,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七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昔日好友成为同僚,从此更是形影不离。
可是后来因为经常有工作调动,白居易和元稹聚少离多,写信就成了两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
每次收到元稹的来信,白居易都会反复地看,一直看到眼睛疼才罢休。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也一样,每次收到白居易的来信,还没等看呢,眼泪就先下来了,吓得家里人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而他们之间直抒胸臆、倾吐思念的诗句更不在少数。
白居易被调往外地,元稹日夜思念,做了一首诗,表示:咱们分隔两地,我日夜想念,愿我们化为云雨,交汇在天际。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好不容易白居易调回长安,元稹又被调往外地。
白居易感叹:你一走,我发现整个长安都空了……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元稹在外地住旅馆,夜里看到桐花,想起了好朋友白居易: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唐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去外地上任。
一天,白居易与友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一阵惆怅,他停杯叹道:“可惜微之(元稹字)不在,想必现在已经到了梁州了。
”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平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些地方。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友情,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一、相识与交往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文坛的才子,他们在皇宫中相识并结为挚友。
起初,元稹在文坛上声名不显,而白居易却已是栋梁之材。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疏远元稹,反而展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之意。
白居易看中了元稹的才华和潜力,并决心帮助他在文坛上迅速崭露头角。
二、共同创作白居易和元稹经常一起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和文学心得。
他们共同努力,互相鞭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他们的共同创作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友情的考验白居易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流落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他在离别之际,请求元稹继续创作,不辜负他们共同的梦想。
元稹接受了白居易的请求,并随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此表达对白居易的敬意和友情。
白居易知道后非常感动,他在书信中回复元稹,表示对他的赞赏和感谢。
四、相互赞扬白居易和元稹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互相赞扬对方的才华和创作成就。
他们不仅在诗歌中互相赞美对方的才华,还时常用书信或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敬意。
这种相互赞扬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创作动力。
五、后人的评价白居易和元稹的文学成就被后人铭记,并被誉为唐代文坛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将元稹视为自己的知己和盟友,而元稹也深深敬佩白居易的文学才华。
他们的友谊展示了真挚的情感和合作精神,成为文学界一个美丽的传说。
总结: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之一。
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通过互相帮助和鼓励,互相赞扬和启发,让彼此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全面展现。
他们的友情不仅在文学上深深影响了对方,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人元稹的轶事典故
诗人元稹的轶事典故 元稹早年和白居易 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下面给大家搜集 整理了诗人元稹的轶事典故,欢迎参考学习! 诗人元稹的轶事典故 元稹与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 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结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他们并称为“元白”。
两人之间经常有诗歌唱和,即使 两人分处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并发明了“邮筒传诗”。
一次,元稹出使到 东川,白居易与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间想念元稹,就写下了《同李十一醉忆 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 而此时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 他在同一天晚上写了一首 《梁州梦》 : “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 忽惊身在古梁州。
” 后来两人都先后遭贬,分别被放置外地做官。
于是他们经常联络,互相鼓励 和慰藉。
如白居易所说的那样, 两人终其一生都是友情极其深厚的“文友诗敌”。
白居易有诗写道: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 浮萍大海中。
” 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 乃知定交难”, 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 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 异端。
”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与崔莺莺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 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 此女便是崔莺莺。
关于崔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 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 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 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
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 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下面一起看看元稹与白居易直接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近,世称“元白”。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平与著述情况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
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
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
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
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
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
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
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
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
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
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
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
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
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
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
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
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
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
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
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友情深深深几许: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
友情深深深几许: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翻阅《唐诗鉴赏辞典》,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篇中,唯有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而且多是元稹思念好友白居易的肺腑之作。
品读元稹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当中世路凶险之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
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我乐意表达我的思考和感动,为元稹,为白居易,也为我们自己。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贬官通州,白居易谪居江州,两地千里迢迢,通信十分困难。
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临风怀想,叙梦生情,诗歌有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诗人一大早起床,临风伤怀,心绪不宁,只是因为“客路青山外,江湖多风波”,朋友两地,音讯杳无。
下一“断”语,明点山环水绕,音书阻隔;暗示诗人思念老友,悲恸欲绝:其状愁苦,其情凄惨。
一、二两句写晨起的见闻感受,可见诗人平日的相思难熬。
三、四两句忆梦中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双面落笔,表现了诗人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也写尽了两人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
元稹收到白居易寄来的诗后,当即赋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和白诗用记梦抒念旧之情不同,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不能入梦来写凄苦心境。
因为重病在身,心神恍惚,自己不能自主,梦见的全是些毫不相干的闲人,偏偏没有你!真是“愧君频相见,痛我病绝情”啊!诗人想念老友,朝朝暮暮,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挣扎,这番病不梦君的剖白把元稹的凄苦惨痛写得入骨三分。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忧患疾苦当中的友情多么执着,多么坚强!多么悲壮,多么高贵!元稹还有一首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也是重病当中惊闻朋友被贬官降职的即兴之作。
元稹与白居易:比爱情还浪漫的友情
元稹与白居易:比爱情还浪漫的友情唐朝是历史上最浪漫的朝代,诗人是唐朝最浪漫的那群人。
那唐朝诗人中最浪漫的东西是什么?答案莫过于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
《唐才子传·白居易卷》记载:(白)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大图模式他们两人,志趣相投,三观相近,千里神交,生死相念。
h1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五岁的元稹与三十二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任校书郎。
两人性格相近,政治抱负相同,在文学诗词上也有共同见解。
从这一年开始,元稹与白居易一见如故,书写了长达一生惺惺相惜不离不弃的友谊。
很多年后,回忆往事,白居易轻唤元稹的字,说道:“微之,犹记贞元岁月,你我同日授了校书郎,从此我便多了一位以心相交,情同金兰的知己人。
你与我说自己不愿再做那闲散官职,我心中也是这般想法。
何其有幸,能与你一起温习功课,备考制举。
有你在的日子不觉得枯燥,总有人在闲时陪我赏月饮酒,抚琴观雪。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代书诗—百韵寄微之》大图模式元稹听到友人的呼唤,回应道:“乐天,我也记得那年。
我们同为校书郎,名声传遍两郡之地。
可我不愿看着自己的才华抱负,被那狭小牢笼所困守。
何其有幸,在我追逐梦想的时候有你陪伴。
我对自己说,不能辜负你的信任与相守。
读书的日子哪有不枯燥的呢?我想了想,那些不枯燥的日子一定有你。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
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
逸骥初翻步,鞲鹰暂脱羁。
远途忧地窄,高视觉天卑。
并入红兰署,偏亲白玉规。
近朱怜冉冉,伐木愿偲偲。
勇赠栖鸾句,惭当古井诗。
多闻全受益,择善颇相师。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大图模式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正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
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找到一个知己,而我早就遇到了你。
h1元和四年(809年)春。
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的句子
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的句子1.白居易和元稹长年共事,相互尊重,深厚友谊2.两人情谊深厚,互相欣赏,相互扶持3.白居易和元稹在才华、性格等方面互补,形成默契4.他们在工作中互相支持,患难与共,情同兄弟5.白居易和元稹交情深厚,常常共同讨论文学艺术6.两人有许多共同的爱好,时常一起游山玩水7.他们互相启发,彼此鼓励,一起共同进步8.白居易和元稹间的友情如同春水润物,长久持续9.在人生的曲折中,两人相互扶持,同甘共苦10.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源远流长,不受世俗干扰11.他们之间的友情坚定无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12.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关系如同明月清风,淡泊无欲13.两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彼此分享喜怒哀乐14.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是稀世珍宝,世间难得15.他们相互启迪,共同追求,心心相印16.两位文人志士高山仰止,互为知己,确立友谊17.白居易和元稹之间没有芥蒂,只有真挚的友情18.他们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关系融洽19.两人相互包容,互相理解,友谊坚不可摧20.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是诗和远方的结合21.白居易和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好友。
22.他们在文学上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3.白居易擅长写田园诗,而元稹善于写豪放诗。
24.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和作品。
25.白居易和元稹经常互相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
26.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也体现在生活中。
27.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分享快乐和悲伤。
28.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他们都会相互支持。
29.两位诗人之间没有嫉妒和攀比,只有真诚的友谊。
30.他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理论。
31.白居易和元稹会在作品中互相致敬和致谢。
32.他们的友谊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彼此的心灵。
33.白居易和元稹相互鼓励,共同追求文学的完美。
34.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的友谊是彼此最可靠的支撑。
35.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36.他们在对诗歌追求的道路上互相启迪,互相陪伴。
交友成语故事20
交友成语故事20【引言】交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的道路上,能遇到几个真挚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友谊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快乐时分享喜悦。
下面将通过五个著名的交友成语故事,来探讨交友的艺术。
【成语故事1:管鲍之交】管鲍之交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
他们两人一起做生意,管仲家里穷,鲍叔牙家里富。
生意赚的钱,管仲拿得多,鲍叔牙也不计较。
后来,两人分别娶了妻子,管仲的妻子比鲍叔牙的妻子漂亮。
有人议论管仲,鲍叔牙却说:“管仲家贫,我是为了让他面子过得去,才娶了丑妻。
”管仲听后感动不已,表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故事2:刎颈之交】刎颈之交讲述了战国时期赵盾和程婴之间的友谊。
赵盾被晋国国君赐死,程婴为救赵盾的儿子,不惜用自己的儿子替换赵盾的儿子,并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
最后,赵盾的儿子程勃复兴赵国,两家世代为刎颈之交。
【成语故事3:胶漆之交】胶漆之交讲述了东汉时期的陈重和雷义之间的友谊。
他们两人性格互补,陈重擅长文,雷义擅长武。
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后人用“胶漆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成语故事4:忘年交】忘年交讲述了唐代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
两人因共同的政治理念而结为挚友,尽管年龄相差较大,但彼此敬重,互相扶持。
白居易曾写道:“有时一夜忘双鬓,满船清梦压星河。
”来形容与元稹的忘年交。
【成语故事5:莫逆之交】莫逆之交讲述了战国时期公孙衍和魏无知之间的友谊。
他们两人志同道合,不顾世俗眼光,携手共进。
公孙衍曾说:“我与无知,同心共济,虽百世可知。
”【结论】通过以上五个交友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1.真诚相待:友谊的基础是真诚,对待朋友要真心实意,不计较得失。
2.相互扶持:朋友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共渡难关。
3.性格互补: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默契。
4.忘年之交:不受年龄限制,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兴趣。
5.志同道合:朋友之间要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携手共进。
莫逆之交:白居易与元稹
相濡以沫
因为疟疾缠身,几乎到了鬼门关,有这么一两 年元稹远赴汉中就医,加上生活困顿,意志消沉, 也没有给白居易写信,有一天好友熊孺登要从四川 到九江去,就托他给白居易捎了一封信,白居易连 夜写了一封回信: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 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 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 (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 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微之微之!此夕我心, 君知之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史书有载,说元稹在通州四年,与白居易唱和 之诗,那是“里巷相传,为之纸贵”
相离:天涯沦落
初入官场不免意气奋发,总想着有所作为,但是那时候朝堂内有太监 专政,外有藩镇擅权。先是元稹得罪了太监被贬到通州,得了疟疾。没过 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 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 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gòu)衫轻似雾,纺花 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 君”,由于怕通州的天气热,白居易还寄去江州出产的凉席,所谓:“滑 如铺薤(jiào)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 此物最关身”。
心心相印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 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 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忽然一阵惆怅,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 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平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 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 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所以到了后来,这段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的佳话,经常是引用来形容 夫妻间的牵念了。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 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
白居易和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元稹这句名流千古的名句"死生契阔三十载,歌诗唱和九百章",讲的是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故事。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吧!白居易和元稹自古至今,情人或者友人之间,含情脉脉地“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于情浓意洽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你唱我和,你赠我答,互写“情诗”的现象并不为奇。
但唱和长达三十多年,诗篇加起来竟然有近千首的,恐怕也只有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这一对“极品”好友了。
正是因为元、白二人感情实在是太亲密了,所以现在很多“潮人”们不理解,他们断定二人之间必有“基情”,网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帖子:《从元白诗词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元稹与白居易——中国BL诗史上的风景》等等,因为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过亲密,诗文酬答之间,又经常说一些十分缠绵的词儿。
一、云情雨意: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一眼万年”,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好的简直像是“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别的还算罢了,这句“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其中有云雨缠绵之意。
要是就这一首诗,还算是孤证,但在《和乐天秋题曲江》中,元稹又风情万种地说:“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看到句中的“云雨久旷”之类的字样,你能想到什么?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独卧空床好天气,平明闲事到心中。
白居易在说,我知道你晚上一人孤寂无眠时的心情,只有我知道。
这年三月末,元稹行至望驿台,因思念结发妻子韦丛,作《望驿台》一诗: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妻子回没回不知道,白居易倒是回了一首: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几个月前老朋友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他行至蓝桥——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宝民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801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习。
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
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
我昔忆君时 君今怀我处——白居易与元稹的襄阳“神交”
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白居易与元稹的襄阳“神交”论起唐诗与一个城市的联系,唐代三大诗人中的任何一位缺席,多少都有一点遗憾,可襄阳就没有这种遗憾。
李白、杜甫、白居易,尽管他们人生经历和生命轨迹各不相同,但三颗伟大的诗心都是那样深情地系念着襄阳,与襄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诗的交流。
李白、杜甫前面已述,现在来说白居易。
有人说白居易至少算半个襄阳人,这大概是指他的父亲白季庚曾做过襄州别驾,他于青少年时期随父来襄阳住过一段时间,对襄阳的山水风景及历史人文有深刻的记忆,后来在仕途迁转中又多次途经襄阳,留下不少咏襄阳的诗。
汉水夜舟、云居寺(今广德寺)孤桐、襄阳城楼、城东旧宅闾井、岘山、鹿门山等等,都迭次呈现在他一首首诗作中。
他的“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的诗句,成了后世用以形容襄阳“南船北马”重要水陆交通地位的明证。
当然,同李白、杜甫一样,白居易最为倾慕的还是襄阳的一个以一介布衣而名扬天下的人物,尽管此人在他诞生时,早已过世30多年。
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从诗中内容和语气看,此诗大概作于白居易随父初来襄阳时期。
诗一开篇便倾情于襄阳的“楚山汉水”,以典雅的叠音词“岩岩”“汤汤”(读shāng,均出自《诗经》)来形容山势水态,并以同样的一个颜色词,突出山的翠碧和水的澄碧,笔下透出对襄阳风景的喜爱。
诗人认为,正是这山水的灵秀之气,才凝结成了孟浩然的诗中气象(唐人所谓“文章”多专指诗)。
这里,诗人以优美的诗句,对初唐王勃《滕王阁序》留下的“人杰地灵”的成语,做了生动的诠释。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大唐的繁荣气象已一去不返,包括孟浩然在内的盛唐诗坛上闪耀的群星,也都成了辉煌的记忆。
因而,诗人不由得发出了“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的怅惘感喟。
此时,诗人不禁把目光投向城南孟浩然曾隐居的鹿门山,那里云烟深深,树木苍苍,而斯人不见,只是那草木繁茂的山林中,仿佛还有当年孟夫子遗留的清芬之气,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孟浩然的无限怀念之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的故事概括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的故事概括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白居易元稹
白居易元稹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
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明经及第。
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当时的文人当中非他们俩莫属。
二人相识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当年,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页),诗一开始就这样说:“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接着又自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白居易年长元稹七岁,是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元稹二十五岁。
白居易和元稹有着相似的经历:803年,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校书郎。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谁在哪里,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
大和二年(828年),共同编纂了元白唱和总集《因继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与元稹间的诗文来往最多,下面选取几首看一看二人间情同手足的真挚友情。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白居易遭到不公正对待被贬为江州司马,心里十分惆怅和伤感,常常夜不能寐。
他在赴江州的舟船上总是看元稹的诗,以慰藉受伤的心灵,在《舟中读元九诗》中写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白居易在诗里以“灯残”和“眼痛”表示彻夜在读元稹的诗,尽管未写读后的感受,但是以暗中独坐和静听风浪作结,通过营造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感伤。
白居易是在元和十年八月被贬江州的,元稹早白居易被贬江州五个月,于这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刺司马。
到通州后不巧染病在身,他在夜里听到自己的挚友被贬的消息后震惊得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
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基情
引导语:“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句诗写的是元稹在通州听
到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这句是形象生动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对于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你知道多少呢?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
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相识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
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
“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
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
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关于友情的名人小故事_都是生死之交
关于友情的名人小故事_都是生死之交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
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
”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自主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违心地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所厌恶的商业。
当时他和马克思虽生活在同一城市,却几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
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
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
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
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
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
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
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离:天涯沦落
初入官场不免意气奋发,总想着有所作为,但是那时候朝堂内有太监 专政,外有藩镇擅权。先是元稹得罪了太监被贬到通州,得了疟疾。没过 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 窗”。 白居易虽然被贬江州,但条件要好得多,得知元稹得病后,忙给他寄 去适合夏热时穿的轻透衣服,其样式是“浅色彀(gòu)衫轻似雾,纺花 纱裤薄于云”,并且非常贴心地说:“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 君”,由于怕通州的天气热,白居易还寄去江州出产的凉席,所谓:“滑 如铺薤(jiào)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 此物最关身”。
心心相印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 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 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忽然一阵惆怅,随即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 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事倒也平常,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一天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 城),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恰恰是和李杓直、白居易等人在游曲江、慈恩寺这 些地方。正欢洽时,突然邮吏传呼报晓,于是怅然而醒。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所以到了后来,这段两人遥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的佳话,经常是引用来形容 夫妻间的牵念了。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 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
相伴:风雨同舟 心心相印 806年,元稹寡母去世,丁忧。之后靠山岳父 去世,本就不富裕的他生活更加艰辛,也是在此时 他写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时白居易虽在外地 当官,但时不时寄钱给元稹救急。 几年后,白母去世,丁忧期间白居易也生活紧 张,元稹给了他二十万钱。白居易是个孤高的人, 别人的馈赠他可能会视为侮辱,但是却接受了元稹 的好意。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 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不因身病久, 不因命多蹇。平生亲友心,岂得知深浅。(白居易 《寄元九》)
相濡以沫
因为疟疾缠身,几乎到了鬼门关,有这么一两 年元稹远赴汉中就医,加上生活困顿,意志消沉, 也没有给白居易写信,有一天好友熊孺登要从四川 到九江去,就托他给白居易捎了一封信,白居易连 夜写了一封回信: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 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 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 (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 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微之微之!此夕我心, 君知之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史书有载,说元稹在通州四年,与白居易唱和 之诗,那是“里巷相传,为之纸贵”
宦海沉浮
元稹这人虽才华横溢,皇帝都叫他“元才子”,但 恩师裴垍去世后没多久,他就投靠了太监,以此得到晋 升的机会,被贬回来不久后,就扶摇直上,一直当到宰 相,整个“朝野无不轻笑之”。这时候白居易竟然与朝 野为敌,替元稹捉刀写了一篇《为宰相谢官表》。 元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也到了相邻的 杭州做官。两人的治所相近,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 白居易香车宝马迎元稹入城,按元稹自己后来回忆是: “路出于杭,杭民竞相观睹,刺史(白居易)怪问之, 皆曰:非欲观宰相,盖欲观曩(nǎng)所闻之元白 耳。”(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聚了三日有余, 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 分符欲奈何。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 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的第10 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 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 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 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 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 》《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两人生平交集
白 居 易
江 州 司 马
出 生
及 左 第 拾 遗
朝散 大夫 加绯 色朝 服
杭 州 刺 史
刑 部 侍 郎
致 仕
去 世
元 稹
出 生
及 左 第 拾 遗
通 州 司 马
回京
任相 罢相
越 州 刺 史
尚 书 左 书 丞
去 世
相识:一眼万年 白居易出生于中小官僚家庭,生于战乱,自幼聪颖 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 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 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 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 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 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 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两 个人才华横溢、出身相似、早年经历颠沛,一拍即合。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 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暌违,非言官好恶。 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
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 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 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 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 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怀念:天长地久有时尽 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 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 两首诗: 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明 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君须会,知 得后回相见无。 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 耗。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 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 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 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 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 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唐朝科举制度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科举
制科常科明经擢第· · ·进士
及第
吏部选试
相知:志同道合
校书郎是个闲差,两个人经常结伴同游, 吟诗作词。校书郎任期三年,之后,白居易 搬到元稹家附近,两人一起冲刺制科。唐宪 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同时, 给后世莘莘学子留下很多申论范本。之后元 稹任左拾遗,白居易外调。
古诗词中的莫逆之交:白居易与元稹
目 录
壹 白居易简介 贰 元稹简介 叁 情感交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 父时迁居下邽(guī),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 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 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 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