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二章土地资源自然构成要素

第二章土地资源自然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2.2.2.4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 地五大类型。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 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中国地貌类型分区图
2.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模式
黏质土:小期短,耕作质量差
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肥 与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是理想的农业用地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的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衡量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其主要作用为: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提高养分的有效性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保蓄性和供给性能 刺激植物生长 清除某些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 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5.3.2土壤“体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也称为土体厚度或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土壤 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有效 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
多年植物:厚度100cm以上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可为农业利用。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与土地资源
➢ (1)气候决定着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种植作 物的种类和品质。
➢ (2)气候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 (3)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 (4)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 (5)气候决定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 岩石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高低等 (基础工程造价一般占建筑总造价的20%~30%)。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
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 政策与法规(土地、资源与环境)等;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 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 等;
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 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6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 地关系)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 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 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 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二、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利用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使用制度;不 同的土地所有制,有不同的土地使 用制度;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结合;
年到50年内全部被剥蚀。
我国土壤的分布
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27%。
50~70年代,1560平方公里/年,80 年代,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 2460平方公里/年,相当于每年损失一 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2.6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 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对土地资源演 化速度的作用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 人为活动的参与,可以使土地资源的 生产力发生巨大改变;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3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4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5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 水文、土壤、生物)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 复杂的自然经济组合体。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627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627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土地资源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27)
学院名称(盖章):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4年7月10 日
《土地资源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27
一、考核要求
考生应能:1.准确掌握有关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2.准确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3.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1、《土地资源学(第5版)》,刘黎明 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2、《土地资源学》,谭术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
第二节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第三节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第五节土地经济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第一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第三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四节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
第三节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
第四节土地整理
第五节土地复垦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第一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形式和原则第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第四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第二节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
二、考核评价目标
土地资源学作为全日制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学习所要求的专业基础。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素养,并有利于本校相关专业择优选拔。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127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Science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选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选修)选用教材: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2001,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土地资源学》,陈百明主编,200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是研究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等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等的原理、方法和模式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人地关系,说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和分异规律,熟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掌握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的主要方法理论,并进行生产潜力分析。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land resources directed by the main clu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Land Resource Science studie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bout the climatology, dialect geography, and agrology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odels tha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economic features of l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evaluation,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forces and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course emphasizes recogni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and considering how to manage that relationship to illustrat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prepares students to inventory and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using tools and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with management concerns for informed land resource use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course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explore China landscape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一经济综合体,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可编辑
6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太阳辐射
• (3)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 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叶绿体中有大量的叶绿素,会吸收蓝紫光。
可编辑
7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热量资源
衡量热量指标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1)温度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 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 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 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 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 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 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 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可编辑
1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 自然经济组合体。
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土壤。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技术。
可编辑
2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 气候 要素特征分析
§2土地资源的 地学 要素特征分析
§3土地资源的 水文 要素特征分析
可编辑
10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 热量资源
(2)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积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 度总和。日平均气温≧10℃是评价热量资源的基础。
(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 初霜期之间的天数。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 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小气候条件的有关。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区域内
其他用水 地表径流
可利用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 图 2-1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示意图 1.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由于大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海面蒸发。因此,一般来说距海愈远,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愈少。
对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来说,从海洋到内陆理论上是递减的,但实际上因地形等因子的影响,降 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分布规律并不如此简单和显著。实际降水取决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与地形
>10℃日数不出现 <50 天 50~180 天
最热月气温<6℃ 6~12℃ 12~18℃
“无人区” 牧业为主 农业为主
2.与土地利用关系较大的热量指标 积温 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
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1)≥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0℃的温度一般也为耐寒作物(小麦、马铃薯等)
要的积温,则作物可以种植,也可成熟,否则不能种植。积温也决定熟制,积温少,仅够某一 种作物对积温的需要,则可一年一熟,若可满足两种作物所需积温之和,则可一年两熟,若再 多,还可一年三熟。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可以参考表 1—2。
表 2-2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0℃的积温 ≥10℃的积温
者并不相等,因为有些耐寒的越冬作物,如冬小麦 0℃以上即可生长,在初霜以后及终霜期以前 照常生长,故生长期比无霜期长。
多年极端低温即多年中出现的极端最低温度,包括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
其对作物的影响与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一些地区特殊的小气候环境 有关。在一些过渡地区,如柑桔北移、茶北移等,这些作物属北亚热带作物,到暖温带无特冷 气候条件时尚可生长,但遇极端最低温度可能会冻死,所以在作物布局时,对极端最低温度应 予以重视。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

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③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

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土地生产力的逐渐丧失。

④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土地的概念: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基本特征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性。

即资源特征(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和资产特征(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分析方法3、现代技术应用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土地科学的学科思维特点:1、系统思维2、问题导向思维3、伦理思维4、动态思维5、生态经济思维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一、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和物理过程。

包括: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热源资源:(1)温度、(2)积温、(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1)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2)地形的降水二、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1、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1)海拔高度、(2)地面坡度、(3)地貌类型,2、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2)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三、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1、地表水(1)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2)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3)地表水资源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土地资源学 第2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与功能
2. 植被生态要素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环境部分主要包括 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
3. 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 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个稳定的植被组成,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1.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其光照指标等。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穿透大气 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 热量资源
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都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也是土地资 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的热量来源。
3. 降水资源
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与降水对应的水分运动是蒸 发,它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水是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1.2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1.1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1. 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 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各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局势。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山地与丘陵 (2)平原
3. 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表水
1. 河流:水文分:常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
河床类型:下切性河流、地上性河流、半地上、半 地下河流; 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性; 2. 湖泊:水质分: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分布地带分:高原湖泊、平原湖泊; 3. 冰川: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分布于西南西北的高山地带;是西部内陆干旱区河 流的主要水源; 4、沼泽:潜育沼泽、泥炭沼泽。
地下水
地下水:包气带水、潜水、承 压水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水质、 水量、分布规律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 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环境、 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随时空变化差异大, 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 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ImportanceforAki——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土地资源学(TheDicipineofLandReource)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资源研究的内容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④社会经济分析法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太阳辐射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第二部分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资料
2020/7/27东→西,由南→北,由低→高。
中国光能空间分布格局
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
2800-3300 3000-3300
2200-3000 1400-2200 1000-1400
太阳辐射总量 主要分布区
(千卡/cm2.年)
160-200
西藏、新疆、青海、宁夏 、甘肃
140-160
内蒙、宁夏南部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 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 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 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 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光照条件对水 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
➢ 光照条件对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均有重要的
202要内容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 方面。
2020/7/27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 要素
2.1.1.1光照强度(照度)
➢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μ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为 勒克斯,也可以用日照时数表示。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土地资源学ppt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学ppt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1.1 太阳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 辐射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 1003kJ/cm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 355-1003kJ/cm2以 355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 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大于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区 586-670kJ/cm 东部平原区502 544kJ/cm 502586-670kJ/cm2 , 东部平原区 502-544kJ/cm2 , 670-837kJ/cm 西 藏 高 原 670-837kJ/cm2 , 四 川 盆 地 小 于 418 kJ/cm2。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 是正常人眼对0.4 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 度(用hr表示)。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 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 1200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由东→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 , 由东 → 西 , 由南 →北,低→高

第二章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第二章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面坡度
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 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 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坡度
<3° 3°-7° 8°-15° 16°-25° 26°-35°
坡度类型
极缓坡 缓坡 中坡 微陡坡 陡坡
农业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 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 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 可农业或林业,必须采取工程与林业 水保措施 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 蚀
• 喀斯特地貌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球化学及水文特征分析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 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 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 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 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十六条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高山
平原和丘陵
低山
高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 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 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 有一定的作用。(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 黄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 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 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 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 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 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岩石的种类 • 2)岩浆岩 •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 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 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岩石。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岩石的种类
2.3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 3)变质岩 •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 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 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 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 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 岩石类型之一。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类型 构造 沉降 外力作用特征 沉积 地面特征 平坦,偶有浅丘,孤山
我 国 五 种 地 貌 类 型 比 较
平原 盆地 高原 丘陵 低山 山 地 中山 高山
上升>下降
沉积面抬升 古侵蚀面上升 轻度上升 成山较早
内:沉积为主 外:沉积或侵蚀
剥蚀为主
内:地势平坦 外:分割为丘陵
>35°
极陡坡
只能用于林业,极易产生滑坡、崩塌。
æ
地面坡度
B、对建设用地: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 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坡度(%) <0.3 土地类型 低平地 对土地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地势低,排水不良,需机耕提升提升排水
0.3-2
2-5
平地
平坡地
城镇建设的理想坡度,各项建筑、道路楞自 然布置
• 喀斯特地貌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 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 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 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 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 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土地利用方式。
古侵蚀面或沉积面部分 保持平坦,其余部分崎 岖 宽谷低岭,,或聚或散 有山脉形态,但分割较 碎
流水侵蚀为主 流水侵蚀和化学 风化为主 冻裂作用强烈, 最高山上有冰川 作用
成山较晚,上 升量大
尖峰峭壁,山形高峻
我国地形图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华 辽东丘陵 北 平 柴达木盆地 黄土高原 原 山东丘陵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æ 地貌类型
A、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 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 B、平原: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 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 区)、 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 利用受限)。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球化学及水文特征分析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
• 地形影响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不同的岩 性山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与其岩石矿物 质元素的的种类有关。 • 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 • 缺“硒”引起的克山病 • 氟过量引起的氟骨症(牙膏) • 钙过量引起结石
铁路需坡降,工厂及大型公共建筑可布置, 但需适当平整土地
5-10
10-25 25-50
缓坡地
中坡地 陡坡地
建筑群及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次要道路 不受影响,不需设人行梯道
建筑群受限,宜阶梯状,车道不宜垂直等高 线,需设人行梯道 过陡,除供园林绿化外,不宜作建筑用地, 道路与等高线锐角斜交布置,应设人行梯道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地质
$ 岩性及矿物组成
$ 不同母质的土地资源特点
残积物、坡积物、 冲积物、洪积物、 湖积物、 风积物、 海积物
第二章
岩石的种类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 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 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 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 1)沉积岩 •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 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 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 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3土地资源的地球化学及水文特征分析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 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地说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 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 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 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十六条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高山
平原和丘陵
低山
高原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岩性及矿物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它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 一定的控制作用,影响地下水资源的 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都 有一定的作用。(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 黄土)
地面坡度
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 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 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坡度
<3° 3°-7° 8°-15° 16°-25° 26°-35°
坡度类型
极缓坡 缓坡 中坡 微陡坡 陡坡
农业利用及其对应措施
条件良好,十分适宜农业 适宜农业,一般可机耕 适宜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水保措施 可农业或林业,必须采取工程与林业 水保措施 只能用于林业,易产生滑坡等重力侵 蚀
æ
海拔高度
A、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B、海拔对其他各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 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 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3000m不宜 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 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æ
2.3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1)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是表
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 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 地点的平均海水面。目前我们计算的海拔高 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
2.3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1)地形地貌
• 地面坡度:为水平面与局部地表面之间的夹 角。 • 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 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 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