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油层内培养厌氧性细菌以增进石油回收的基础性研究(一)
油藏微生物研究助力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
油藏微生物研究助力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赵洁玉;刘哲;刘然;岳高;俞维平;蒋浩【摘要】目前我国油田开发主要处于高含水后期,55~60%的地层残余油无法用传统方法开采出.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MEOR)以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引起石油工业界的重视.油藏微生物是MEOR技术应用的重要资源和激活目标,因此了解油藏微生物及其代谢网络、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内源微生物激活规律将有助于MEOR 技术的推广,进而提高石油采收率.【期刊名称】《能源与环境》【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油藏;微生物;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MEOR);内源微生物激活【作者】赵洁玉;刘哲;刘然;岳高;俞维平;蒋浩【作者单位】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物资节能中心北京 1008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5.91 概述“十一五”以来,以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但是石油依然是影响经济的重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储备之一。
2016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0%,特别是作为世界主要燃料的石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3。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2016年虽然能源消费仅增长1.3%,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同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历史最高值68%,使得能源安全保障风险加大。
石油在开采初期是依赖地层的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采油的过程造成油藏地层能量的损失,因而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采油技术是注水或注气采油,利用注水设备把质量合乎要求的水从注水井注入油层,提供地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从而驱替地下石油至油井。
20世纪60年代,三次采油技术,即强化采油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分为热采、化学驱、气驱和微生物驱,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善石油在油藏中的流动性(图1)。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多。
然而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近年来在微生物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概述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本文将介绍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类型和危害。
石油污染主要包括直接排放、泄漏事故和海上溢油等途径,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降低和食物链受损等。
其次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原理,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好氧菌修复、厌氧菌修复和微生物吸附等技术。
这些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生物降解过程,有效地去除石油污染物,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蓝色地球”项目、中国的渤海湾污染治理工程等。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微生物修复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修复效率低、成本高、环境适应性差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修复机制,优化修复工艺,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与其他污染治理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石油污染治理。
A. 海洋石油污染的背景和危害海洋石油污染是指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石油泄漏到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随着全球石油消费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泄漏事件时有发生。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方法,在石油工业中逐渐受到重视。
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的优点。
然而,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为优化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来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三、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因素分析1. 油藏地质因素油藏的地质条件是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包括油藏的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微生物在油藏中的生存、繁殖和代谢活动。
例如,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而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则影响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扩散和作用范围。
2. 微生物菌种及菌群结构微生物菌种及菌群结构是影响采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物,对油藏的改造作用也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特定油藏条件的微生物菌种及菌群结构是提高采油效果的关键。
3. 注入方式和注入量注入方式和注入量是影响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和作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注入方式和注入量可以确保微生物在油藏中均匀分布,充分发挥其作用。
过少或过多的注入量都可能影响采油效果。
4. 营养物质的供应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在油藏中,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因此,合理的营养物质供应是保证微生物采油效果的重要因素。
5.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pH值、盐度、氧气含量等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代谢活动。
在特定条件下,这些因素需要进行调控,以适应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取得良好的采油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油藏地质条件、微生物菌种及菌群结构、注入方式和注入量、营养物质供应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微生物采油技术简介(DOC)
微生物采油技术简介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3月一、概述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近年来各油田采用与大学、研究院所合作以及从国外公司引进技术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室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现场试验。
但在以烃类为营养物的厌养菌或兼性厌养菌的筛选、评价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已经筛选出能够在油藏环境生长、繁殖、代谢的菌种。
室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大庆油田的不同区块进行了油井解堵、水井降压以及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效果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好。
二、研究依据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通过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原油采收率,已经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机理:1、细菌降粘,减少原油的渗流阻力;2、产生气体,形成气驱和原油降粘;3、产生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4、产生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5、脱硫或脱硫菌,食原油组分中的硫、氮、降解沥青和胶质,降低原油粘度;6、产生有机酸,溶解岩石,提高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7、产生醇、醛、酮等有机溶剂,降低原油的粘度;8、利用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使储层岩石表面的湿性反转,以利于水驱提高采收率。
以上的微生物采油机理,主要是以细菌在地下代谢碳水化合物(如糖蜜)为基础提出来的。
我国的糖蜜资源有限,不可能将大量的糖蜜注入地层。
但是,在油层中却存在着大量未被采出的残余油。
如果能够找到以油层原油为碳源生长繁殖的细菌,通过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或使原油降粘来增加原油的产量,那么将是一条非常经济的MEOR途径。
三、菌种的筛选对于所筛选解堵或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菌种,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厌氧条件下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繁殖;2、营养要求简单,补充氮、磷、钾元素,即能满足厌氧代谢原油的要求;3、以原油为碳源时,厌氧生长速度较快;4、细胞较大;5、适合油藏条件(如温度、PH值、矿化度等);6、地面扩大发酵较为简单。
浅谈储层性质与微生物驱油的适应性
浅谈储层性质与微生物驱油的适应性摘要: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项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来提高原有开采率的技术。
石油开采过程中,其底层深处的油层在前两次开采时是无法采收的,因此,需要进行三次开采。
微生物采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三次采油中,不过,这种技术需要对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其过程繁琐,准确性很低,效率也相应降低。
关键词:储层性质微生物驱油适应性一、微生物驱油技术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项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来提高原有开采率的技术。
微生物在地下不仅会生成原油流动所必需的化学物,而且其繁殖增长需要在油藏环境下进行。
石油开采过程中,其底层深处的油层在前两次开采时是无法采收的,因此,需要进行三次开采。
微生物采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三次采油中,不过,这种技术需要对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行检测,其过程繁琐,准确性很低,效率也相应降低。
微生物驱油的过程和地下生物的改造作用很相似。
主要通过注入的营养物与本源或外源微生物一起活动,以促进地下微生物的增长和代谢,从而使更多的原油流动起来,并通过油藏降压作用、界面张力/油相降粘以及选择性堵塞高渗区来提高剩余油的流动性。
同时,经过发酵后的活体微生物再次注入油藏中,也可以起到增加采收量的效果二、微生物驱油的局限微生物采油虽然具有很高的开采率,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其在现场应用中涉及包括培养基效果、油藏流体毒性和造成的堵塞表现尤为明显。
另外采出石油后,必须分离出微生物生成的物质以及微生物本身,防止发生进一步生物作用。
大部分微生物酶在细胞内,所以不得不通过相对不渗透的细胞膜才能吸附原油。
大分子的烃类不能渗透到细胞膜内,这就大大减少了微生物降解烃类的范围。
另外,有研究指出油藏微生物增长和菌聚集形成胶团的倾向性,大大地降低了渗透率,因而降低了原油产量。
尽管有许多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驱油过程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方面。
如果确定具体目标,会增加成功几率。
微生物井筒处理技术比较简单,成功率较高。
关于在油层内培养厌氧菌以增进石油回收的基础性研究(二)
关于在油层内培养厌氧菌以增进石油回收的基础性研究(二)──使用9A型菌石油增进回收实验之驱油动态研讨王立群译米林英治洪承文木下睦夏本兵治千田佶摘要:在上一次报告中,报道了在砂体组件的溢流实验中通过注入9A型菌使残余油的30%被回收的情况。
这是用9A型菌的测试中最好的回收结果。
但,增进回收的方法没有被详细地提及。
在本报告中,报道了一些回收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了下列两项溢流实验:(1)、水驱回收实验(2)、在水驱回收实验后,进行使用同一砂体组件的微生物驱油实验。
这两种实验的步骤都基本符合在上一次报告中提出的方法。
在每一次实验中,注入压力数据、水的产出量及油的产出量等都做了记录,并且比较了油回收的方法。
关键词:MEOR,溢流实验,回收,方法。
1、前言使微生物在油层内增殖,以利用其增加原油的回收这一微生物驱油方法(MEOR)早在1926年即由Beckman所提出,自从Zobell进行了实质性研究以来,众多的研究人员实施了基础性研究,并且油田测试报告也大量地涌现出来。
可以说本驱油方法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经济方面的优越性,预计今后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注意。
但是,有关在油层中的微生物反应模式极其增进石油回收机理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
所以,笔者以探索、收集有用的厌氧细菌及确立它们的有用性评价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的微生物能力评价为目的,进行了有用的厌氧细菌的样品分析极其机能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而进行了溢流评价方法的确定及供实验细菌的MEOR能力评价。
在本报告进行的上述研究中,有石油增进效果显著的9A型菌的油回收的驱油动态分析,并叙述了有关面向生产的9A型菌的效果及增进回收机理的研究结果。
2、溢流实验的驱油动态2.1、概要上一次报告实施的溢流实验的结果是:除去不合格样品之后的所有样品(6种单一菌和2种混合菌),都可以谋求到油的增进回收。
但是,根据从这些砂体组件(sand pack)中产出的流体的界面张力数据上得到的表面张力值(capillary)是10-6数量级,所以难以认为仅仅因界面张力的低下而得到油回收率的提高。
探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探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活性、生物传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活性来加速石油的生物转化过程。
一些微生物具有能够利用石油为碳源的能力,通过代谢活性将石油组分转化为有机酸、短链碳氢化合物等溶剂。
这些溶剂可以降低石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使得石油更容易流动,提高石油的抽采效率。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石油与水的混合,进一步降低石油的粘度。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生物传化作用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果。
一些微生物具有产生酸性物质的能力,这些酸性物质可以溶解石油中的碱性物质,从而降低石油的黏附性。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在石油中产生气体,从而增强石油的驱替效果。
通过生物传化作用,微生物可以改变石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促进石油的运移和储集。
再次,微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帮助减少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这些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石油残留物。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将这些有机物和残留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金属离子还原和脱除能力,可以帮助减少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活性和适应性会受到石油环境中的温度、压力和盐浓度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寻找适应高温、高压和高盐条件下的微生物菌株,并优化其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
其次,微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性和环境影响性,避免引入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微生物菌株。
此外,微生物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经济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总之,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生物传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可以改善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微生物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 应用
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源于美国,从 1930年至今 70余年的发 展,已成为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它的发展经历了: 1930年~ 1965年的起步与探索、 1965年~ 1980年的迅速 发展、1980年~ 1990年的深入研究和矿场应用见效、 1990年 ~目前的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等四个阶段。 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微 生物采油上的应用阶段。美国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组微生 物菌体, 构建基因工程菌,使微生物菌种具有较高的性能,大 大促进和发展了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 前言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 物驱等传统方法之后,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及代谢产物来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提高原油采 收率技术
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 原理简介
微生物采油技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较迅速的三次采油高 新技术。通过微生物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油井产量 特点:施工工艺简便,成本低廉,不伤害油层、不影响原 油质量、无污染,具有投人少、回收快、效益高
探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探讨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兴起,并不断扩大生产,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
石油作为能源行业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油产业也在该社会形势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油田的各项开发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许多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三次采油阶段,热力驱油技术、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等,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油田中,但是各种技术均有一定的缺陷。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也能够应用于石油行业,成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即微生物采油技术。
本文简单说明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种类和特点,分析了其作用机理,最后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生物水驱、微生物吞吐法、微生物调剖法、微生物清蜡技术等,为从事采油事业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油田微生物技术采油机理作用应用研究前言现代石油产业的发展,各项采油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微生物采油技术则是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繁殖或者新陈代谢的作用,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其一般应用于三次采油中。
传统的三次采油技术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仅仅是一种普通物质,其在注入地层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液流载负才能达到指定的方位,且在进入的过程中消耗极大,或者会失效。
因此其对原油的采收效果十分有限,某些化学剂还会对地层产生影响,破坏环境等;而微生物则是有生命的物质,其数量庞大且活性较强,其能够有效的引起化学反应,产生特殊的物质,改造有机物或者将其完全分解,其在进入油藏内部后,能够把靶向消耗在极为重要的油藏部位,不会破坏环境,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种类及特点根据微生物反应场所的不同,可以将微生物采油技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具体情况如下:①地面法先在地面利用设备将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并将有价值的代谢产物分离出来,包括其发酵时产生的聚合物、糖分脂、磷脂、脂肽、脂类蛋白等物质,将其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输入至油藏,达到提高采油率目标;②地下法使用各种设备使微生物在油层中发酵,而油藏就是其反应的容器,即为地下法。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范文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驱油物质,其在提高采油效率和改善石油开发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文将对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应用这些微生物技术,促进石油的开采。
二、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1. 微生物菌体种类及作用微生物菌体在驱油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体具有不同的驱油能力,如某些细菌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更加易于被提取。
同时,部分菌体可以通过改变地层岩石表面的性质,从而提高其吸水性和采收率。
2. 菌体生长与原油降解在驱油过程中,微生物菌体通过生长和繁殖来增加数量,并通过新陈代谢作用降解原油中的有机物。
随着菌体的不断繁殖和生长,它们能够与原油中的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更容易被提取。
三、微生物代谢产物驱油机理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这有助于将油滴从地层中分散出来并运输到井口。
此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还能在井筒内形成稳定的泡沫层,防止原油的回渗。
2. 代谢产物的溶解作用除生物表面活性剂外,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还含有多种酶、氨基酸等具有溶解和催化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原油的溶解和分离,提高采收率。
四、研究方法及进展1. 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地面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同时,结合化学分析、物理模拟等手段,对驱油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驱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微生物种类和培养条件,以及优化菌体与代谢产物的比例等措施,可以提高驱油效果和采收率。
同时,微生物驱油技术还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对于改善石油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微生物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学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三采”技术。
已经引起了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空前关注。
本文阐明了微生物采油的方法及特点、作用机理及应用,最后对微生物采油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机理;作用机理;菌种筛选。
前言:MEOR应用于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高新技术。
主要特点是成本低、适应性强、施工方便、不伤害地层、不污染环境。
特别对于枯场或近枯场的油旅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微生物在生物代谢作用下所产生的酶类,可以裂解重质烃类和石蜡,使原油粘度、凝固点降低,从而降低原油的流动阻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
1、微生物采油的背景、方法及特点当今石油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采出在开发成熟的油田和即将枯竭的油田中仍然留在地下未被开采出的很大百分比的原油可采储量。
新的技术必须通过经济方法处理现有生产井和扭转井堵塞的加速度,从而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并且提高油藏的原油采收率。
我国稠油(高黏度重质稠油,黏度在1000mPa·s以上)资源分布很广,陆地稠油约占石油总资源的20%以上。
稠油突出的特点是沥青质、胶质的含量比较高,具有高凝固点、难流动、难开采、高成本等特点。
在我国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等盆地中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也发现了许多稠油大油田,如塔里木的塔河油田、渤海的PL193油田等,如果能寻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采出这些原油,对缓解我国石油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到微生物上,希望借助于以原油为碳源的微生物能够解决这些短板。
MEOR是指利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各种技术总称,凡是与微生物有关的采油技术均属于MEOR。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①成本低,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之一是用通常手段难以采出的石油,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很强,作用效果持续时间长。
石油公司工作人员的生物技术与应用
石油公司工作人员的生物技术与应用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提高石油开采效率、降低成本以及环境友好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石油公司工作人员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环境保护。
1. 微生物在油藏改造中的应用微生物在油藏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注入适宜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石油降解和提高采收率。
石油公司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养优良的生物改造菌株,开发出具有高降解效果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降低油藏中油品的粘度,增加石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
2. 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生物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石油公司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培养菌株,通过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这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降低废水处理的成本。
3. 特殊微生物在油品加工中的应用在石油加工过程中,石油公司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微生物来进行油品改性和提纯。
通过选择具有特殊代谢能力的微生物,可以将石油中的杂质去除,并提高石油的质量。
同时,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生产生物能源,例如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柴油的合成,实现对石油的替代。
4.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石油开采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石油公司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
生物技术可以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可以评估石油开采对土壤和水域的影响程度。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总结:石油公司工作人员可以积极运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在油藏改造、废水处理、油品加工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4年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驱油机理研究》范文
《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及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追求,油藏微生物群落及其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不仅在碳循环、能源转化等基础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石油开采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因此,对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及其驱油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课题。
传统石油开采方法主要依赖于物理和化学手段,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石油开采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对于揭示微生物驱油机理、优化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三、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解析(一)研究方法本部分主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进行解析。
通过采集油藏样品,提取微生物DNA,然后进行PCR扩增、测序等步骤,得到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分布信息。
(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油藏样品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古菌和真菌等组成。
其中,细菌是油藏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代谢类型和功能。
此外,还发现不同油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油藏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有关。
四、驱油机理研究(一)研究方法本部分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油藏环境,研究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及石油组分的改变等指标,分析微生物驱油的机理。
(二)结果与分析研究发现,微生物主要通过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等代谢产物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促进石油的开采。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油藏中有机物的分布和组成,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这些结果为优化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及驱油机理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油瓶培养细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油瓶培养细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细菌在油瓶中的生长情况,分析油瓶培养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 探讨油瓶培养在细菌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油瓶培养是一种利用油作为培养基,通过在油层上形成微小的液膜,为细菌提供营养和生长环境的培养方法。
油瓶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 油层可以隔绝空气,降低细菌氧化速率,有利于细菌生长。
2. 油层可以提供营养,细菌可以利用油中的碳、氢等元素进行代谢。
3. 油瓶培养环境封闭,有利于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油瓶、无菌棉签、无菌水、细菌样品。
2. 实验试剂:葡萄糖、蛋白胨、氯化钠、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将油瓶清洗干净,晾干后备用。
2. 将无菌棉签蘸取少量无菌水,均匀涂抹在油瓶内壁。
3. 将细菌样品用无菌水稀释,制成菌悬液。
4. 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油瓶内壁,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
5. 将油瓶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细菌在油瓶中的生长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油瓶中的细菌生长情况如下:(1)实验组:细菌在油瓶中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
(2)对照组:细菌在油瓶中生长较差,菌落较小,颜色较浅,边缘不整齐。
2. 分析实验结果:(1)油瓶培养对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
油层可以隔绝空气,降低细菌氧化速率,有利于细菌生长。
(2)油层可以提供营养,细菌可以利用油中的碳、氢等元素进行代谢。
(3)油瓶培养环境封闭,有利于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六、实验结论1. 油瓶培养是一种有效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促进细菌生长。
2. 油瓶培养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细菌氧化速率,有利于细菌生长。
(2)提供营养,有利于细菌代谢。
(3)封闭环境,有利于代谢产物积累。
3. 油瓶培养在细菌培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油瓶的培养效果受到油层厚度、细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2024年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对传统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探索,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的采油方法,逐渐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
然而,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油藏进行生物修复和强化采油的过程。
通过注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和营养物质,促进油藏中原油的生物降解和提取,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对油藏伤害小等优点。
三、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因素分析1. 油藏地质特征油藏的地质特征是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包括油藏的渗透率、孔隙结构、含水率、原油的化学组成等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代谢产物的生成和作用产生影响。
2. 微生物菌种与浓度选用的微生物菌种和其浓度也是影响试验效果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菌种对不同油藏的适应性不同,而菌种的浓度则直接影响其在油藏中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量。
3. 营养条件与注入方式营养条件是微生物生长的基础,包括碳源、氮源、磷源等。
营养条件的不足会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同时,注入方式也会影响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分布和作用效果。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压力、pH值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代谢活动。
例如,某些微生物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和代谢,超出这个范围,其活性会受到抑制。
5. 采出液处理与回收采出液的正确处理和回收也是影响试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采出液中含有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回收,以充分利用其作用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了影响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的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结论: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油藏地质特征、微生物菌种与浓度、营养条件与注入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采出液处理与回收等。
油藏铁还原菌的特点与应用前景
油藏铁还原菌的特点与应用前景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工艺简单、经济环保,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在油藏深部始终存在着微生物、流体(油/水)、矿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微生物还参与地层矿物的形成和转化,地层矿物中丰富的金属离子如Fe(III)矿物,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子受体。
因此,微生物Fe(III)还原作用可能是油藏厌氧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代谢活动。
虽然早在1927 年异化铁还原作用就被学界所认识,但直到1987 年才从石油油藏中分离出第一株具有异化铁还原活性的希瓦氏菌。
到目前为止,仅见 5 篇公开发表报道油藏铁还原菌的论文,已从油藏中分离出热袍菌目、热厌氧杆菌目、脱铁杆菌目、δ-变形菌纲脱硫单胞菌目、-变形菌纲希瓦氏菌属和广古菌门栖热球菌属的90 株铁还原菌。
铁还原菌对温度、压力和盐度都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
当油藏含Fe(III)矿物时,铁还原菌将细胞外Fe(III)还原为Fe(II)获得能量,当油藏不含Fe(III)矿物时,铁还原菌能通过多种代谢方式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除铁还原菌外,油藏本源厌氧微生物(发酵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古菌)都能还原Fe(III)。
由于铁还原菌的代谢活动能改变含Fe(III)粘土矿物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促使自然界低温蒙皂石伊利石化,蒙皂石发生缩膨作用,可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因此油藏铁还原菌必将成为研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热点。
目前人们对油藏铁还原菌与含Fe(III)矿物间的作用机理缺乏清晰直观的认识,因此,研究油藏铁还原菌的多样性,分离油藏铁还原菌,研究铁还原菌在油藏环境条件下的代谢特征,对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油藏的特点地下深部油藏通常为高温、高压、高盐的极端缺氧环境,不同油藏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环境、流体性质和烃源岩等)及理化特征(如温度、压力和pH 等)存在很大的差异。
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厌氧激活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厌氧激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油藏内源微生物是指在油气田地质层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
随着油田开采的加剧,微生物因子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尤其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能力促进油藏的提高采收率和延长开采时间的作用。
因此,对于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特性,以及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活跃度,为油气田地质层中微生物相关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采集油田地质样品,建立微生物群落样品库,分析构成和种类特征;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特征;3.利用实验室模拟工艺条件,探究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活跃度;4.研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盐度等;5.探究油藏内源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及其对油气资源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1.采集油田地质样品,进行野外样品处理和实验室样品宏基因组分析;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微生物群落样品库,并进行群落结构分析;3.建立实验室模拟工艺条件,进行厌氧条件下微生物活跃度的研究;4.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5.通过代谢物分析技术,揭示微生物代谢机制及对油气资源的影响。
五、研究预期成果:1.建立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样品库,并对其群落结构进行分析;2.探究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活跃度特性;3.分析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4.揭示微生物代谢机制及对油气资源的影响;5.为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进度安排:1. 2022年度第一季度:制定实验室安全及操作规范,采集油田地质样品;2. 2022年度第二季度:进行野外样品处理和实验室样品宏基因组分析,建立微生物群落样品库;3. 2022年度第三季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4. 2022年度第四季度:利用实验室模拟工艺条件,进行厌氧条件下微生物活跃度研究;5. 2023年度第一季度: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6. 2023年度第二季度:通过代谢物分析技术,揭示微生物代谢机制及对油气资源的影响;7. 2023年度第三季度:进行实验室数据分析,并撰写研究论文;8. 2023年度第四季度:完成论文答辩并进行实验室实验结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油层内培养厌氧性细菌以增进石油回收的基础性研究(一)──使用砂体组件的MEOR评价实验──王立群译米林英治洪承文木下睦夏本兵治千田佶摘要:在本报告内,首次讨论了增进回收实验中厌氧菌增进回收能力的定量评价技术,并提出了以该技术为基础的溢流实验结果。
在上一次报告中,通过研究确认了有效的厌氧菌之一—9A型菌,并在培养基中培养以研究其生长过程中煤油对它的影响。
结果证明,煤油本身对细菌的增殖和代谢没有影响。
溢流实验装置包括由充填在丙稀管中的硅质砂组成的砂体组件、注入泵和压力测量工具。
本报告对评价方法作了如下详细说明:(1)、制做砂体组件(2)、水渗透率的测定(3)、将煤油注入砂体组件(4)、水驱回收实验(5)、把菌注入砂体组件(6)、培养(7)、注水回收残余油采用9种菌进行这种方法的溢流实验,在所有的实验中都有油的增进回收,尤其是最大量的油回收由9A型菌获得,增进回收量相当于30%的残余油。
关键词:MEOR,溢流实验,培养,回收。
1、前言利用微生物的原油增进回收技术(MEOR),即便实在近年来油价低迷的状况下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也应该给予高度注目且已经得到了注意。
作为有希望的方法,这种研究一直持续进行着。
但是,有关微生物的增殖、代谢机理因细菌的差异而有很多不同之处,并且,关于他们在油层中的作用机理也很难说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为此得到基础性认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另外,探索和发现油回收能力更高的微生物也是永远的命题。
本研究是以探索、收集对MEOR有用的厌氧性细菌及确定他们的有用性评价方法为目的的。
在大上一次报告中,报导了以在自然界中采集的菌为对象,评价其性能和得到有用菌的鉴别方法研究及由该方法得到6种集成培养菌且从这6种集成培养菌中得到10中分离菌的情况。
此外,在上一次报告中,在探讨把上述细菌放入微小的孔隙环境(不含油的硅质砂充填层)中,以进行培养实验,这种微小的孔隙环境使微生物的增殖受到影响的同时,评价了这些菌的性能。
在本报告中,以有用微生物增油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的确定为目的。
首先,用存在油的微小孔隙环境下的增殖实验来探讨共存油的影响并连续地向含微生物的砂体组件中注入油以测定其在孔隙内的展开情况,还设定了溢流(flooding)实验的顺序及初始条件。
其次,以这种实验方法为基础,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对数种被认为有用的菌进行了实际情况下可回收多少油的实验性研究,同时根据这些结果对不存在油的情况下用玻璃瓶的简易性能实验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2、在含油情况下的增殖研究2.1、概述到上一次报告所涉及的研究为止,叙述的玻璃瓶培养实验和评价实验都是不存在油的。
所以在本次的溢流实验中,作为供实验的细菌,是在油存在情况下重新培养的。
因此首先进行了关于存在油情况下的微生物增殖实验研究。
油层中使用的是煤油,且在油层内存在首轮状饱和状态、孤岛状饱和状态极其中间的过度状态这三种情况下进行培养实验,并进行了细菌浓度、气压随时间变化测定和气体组成的分析。
此外,本实验所用的菌体,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效果好的9A型菌。
2.2、实验装置及方法本实验使用了小型的砂体组件。
该组件的基本结构与上一次报告使用的相同。
但是丙稀管的尺寸是内径40mm,外径50mm,长度130mm,充填层部分的长度是100mm。
实验顺序及方法如下:1)、在丙稀管内计量经过灭菌处理的I培养基,预先将先前培养的菌体悬浊液调制成目标初始菌体浓度,接种后制成均一悬浊液。
2)、充填硅质砂。
在充填时,时刻敲击管子以使其均匀且塞得致密。
然后在充填结束时,由注入管的培养基体积和充填层容积求砂层的孔隙度。
3)、接着,注入2.0pv(孔隙溶剂pore volume)以上的煤油。
此处使用的煤油是一般的市场销售品,没有经过灭菌处理。
然后,注入经过灭菌处理的培养基以回收煤油,调整目标含油饱和度。
由于注入了灭菌处理的培养基而使菌体浓度最大降低了数分之一,但因没有引起位数变化,所以其影响是比较小的。
4)、以30°C的温度培养数天后,将砂体组件内的砂层照原样抽出,在偏靠注入端和产出端两侧各自一厘米以内的部分及靠近中心的部分,使用经火焰灭菌处理的药钳取硅质砂3.0g,用灭菌处理的水稀释成悬浊液,进行菌体浓度的测量。
此处得到的菌体浓度乘以在大上一次报告中求得的修正系数,即作为真值。
此处,I培养基具有如下组成:糖浆;40.0g细菌培养基(bouillon):8.0g蒸馏水:1000ml。
在I培养基中添加以下无机盐类后,称为Ⅱ培养基。
NH4NO3 2.5gKH2PO4 1.0gK2HPO4 0.5gMgSO4·7H2O 0.5gMnCL2·4H2O 0.2gNaCL 2.0g2.3、样品本实验用于制作模拟油层的砂是川铁矿业有限公司枥木矿业所生产的硅质砂(壳型模塑用7号),其平均粒径是110μm。
在粒度分布及化学组成方面,请参考其他报告。
在一般情况下,对菌体来说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的影响较大,所以作为容易显现其影响的油,使用了低分子量的且是脂肪族和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市场销售煤油。
这并不是考虑要适应特定的油层,而是为了便于查看细菌的一般性质,并且,如果使用无色透明的煤油,则对使用显微镜的菌体浓度的测定,就不至于带来障碍。
2.4、结果及考察表1 油饱和度对9A型菌增殖的影响把砂体组件的初始条件及实验结果用表1表示。
因考虑到再现性,对应相同条件,制作了两个砂体组件。
同时,也各制作和培养了一个空白(blank )样品,在blank 样品中,因不能确认菌的增殖,所以判断没有杂质细菌的混入。
从这些结果中,明确了即使煤油存在,细菌也能充分地增殖。
对9A 型细菌的增殖,油的存在并不给予影响。
特别地,明确了微生物在油层内的水相近于束缚水饱和度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中也能充分地增殖。
若考察培养后的细菌浓度,在砂体组件中,特定地方的菌体浓度经常很高或很低的倾向不能被确认,由此判断砂体组件内的油饱和度不存在具有一定倾向的不均一性。
只有NO.7,中心部分的菌体浓度特别地,究其原因,从在两端测量到高的菌体浓度这一现象出发,认为是因硅质砂在充填时粒度的不均一充填形成的。
其次,在三种油饱和度组(group )中,比较油饱和度的影响时,在NO.1——NO.2及NO.4——NO.5(高的油饱和度)和NO.7——NO.8(低的油饱和度)有最大约80倍的差值(6.8——8.7[logc cell/ml]),且同一条件的砂体组件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程度的差异。
从以上两种差异来考虑油饱和度的影响,认为砂体组件中的硅质砂充填的不均一程度及初始菌体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差异造成实验误差是比较恰当的原因。
所以,判断不存在油饱和度对菌体浓度的直接影响。
以下,用图1表示生成气体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用表2表示气体组成分析结果。
表2 气体分析结果在随时间变化曲线上,可以发现不同油饱和度组的压力上升时间、上升斜率及最高压力方面存在差异。
油饱和度高的比低的诱导时间长,其原因是高饱和度环境对微生物的生存是严酷的,又因为先前培养是在油不存在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微生物在存在油的环境下的适应需要时间。
这正如上一次报告所说的:在微小孔隙内的增殖实验,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
油饱和度是20%时,压力曲线的斜率及最高压力最大,这是因为菌体得以存在的培养基的量较多,即因为菌体的绝对量多,所以生成气的增加速度及总生成量也多。
此外,在达到最高压力后,压力缓慢下降,这是作为气体主要成分之一的CO2溶解到液相之中所造成的。
若分析气体的组成,,被检测出的是CO2、N2和H2三种成分,这些气体是在利用培养基中的各种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中生成的。
认为CO2和H2是与糖的分解有关的各种发肖作用的生成物,N2是由氨基酸的分解而产生的。
若考察油饱和度使气体组成受到的影响,则油饱和度在26%和59%时没有发现显著的变化,而饱和度在84%的时候,CO2减少,相对地N2和H2增多。
这种各成分代谢量的变化原因被认为是气体的生成量变少,相对地CO2溶解于液相的比率增加,而生存环境中的油占有体积的大小对代谢机理给予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从以上事实中,明确了油的饱和度不直接影响9A型细菌的增殖机理和代谢机理。
但是,饱和度影响气体的生成量,因此而推测的代谢产物的量等也不相同,所以。
在实际的MEOR实施时,,在饱和度具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有时其影响也被反映到增进回收量及增进回收率上。
3、使用砂体组件的溢流评价法之研究3.1、概述在液体培养系统内的微生物性能实验中,即使有效的机能得到了确认,在实际进行溢流实验时,能够谋求到多大程度的回收率,也还是不明确的。
此外,油的饱和状态使微生物的增殖和代谢受到直接影响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地否定。
加之,认识实际油层内的菌的动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伴有许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对采菌的MEOR的适应性室内研究之最后阶段进行评价。
再者,若了解了上一次报告中说明的玻璃管的培养结果与油回收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则使用简易实验的菌的评价就变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了。
在此,首先叙述溢流实验方法的设定。
3.2、实验装置在溢流实验中使用了砂体组件(参阅图2)。
本实验,在内径60mm。
外径70mm,长度530mm 的丙稀管内充填与前述相同的硅质砂(平均粒径是110mm),把这个称为油层。
用丙稀做管子的材料,是为了使观察内部成为可能。
作为油层内部的砂层是500mm .在管子的两端安有橡胶栓,把它用板压住后再用长螺丝固定。
在橡胶栓内部贯通两根1/4″的金属管,由此,使得用泵注入培养液等、油水的排除及压力测定成为可能。
在橡胶栓的内侧安装金属网状物,以防止管内侧的硅质砂的流出。
再者,在金属管上连接软管,在培养时用弹簧夹夹住使其密封。
3.3、实验方法实验的顺序如下设置。
以下在没有特别记述的地方表示不进行灭菌操作。
1)、硅质砂充填在丙稀管内计量、装入经过脱气处理的水,在其中充填硅质砂。
此时,为了使硅质砂充填得均一、严密,使用震动器对丙稀管施加震动,并用塑料锤从四面敲击管子。
而后,在硅质砂充填结束时,使用注入管内的水的体积和管子的容积求出砂层的孔隙度。
2)、水的渗透率测定制作砂层的水的渗透率测定,是以固定流量实验进行且用达西定律计算的。
流速设定在(1)式成立的末端效应(end effect)不出现的范围内,测定满足式(2),即在达西定律成立的粘性流动区域内,且使流速在数个阶段内变化。
Lvμw>1 (1)VPwd/(μwφ)<1 (2)此处,L:油层的长度 [cm]v:流速 [cm/min]μw:水的年度 [cp]d:砂粒的平均粒径 [cm]φ:孔隙度 [-]3)、注入油在水的渗透率测定完成以后,给砂体组件注入油。
这种操作一直进行到管内在没有水流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