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问题研究教学大纲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性别与社会课程英文名称:genderANDsociETY 预修课程:无内容提要(150字以内):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批判继承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精华,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性别与社会的系列问题。
其目的是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建构,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使学生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性别分析,从而对社会中的性别问题保持-•种敏感而深刻的观察与体悟。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开卷)主要参考书目(至少三本):1.佟新著:《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胡晓红著:《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3.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方刚主编:《男性要解放》,方刚,山东人民出版社,2(X)6年6月。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编码:(黑体小4号字,顶靠左边)学时数:40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黑体小4号字,顶靠左边,上下各空一行,下同)本课程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官和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帮助学生运用性别视角和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出、解答或者思考本土现实生活中的性别问题:从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社会性别概述(4学时)一、性别二、社会性别三、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概况第二章社会运动与性别(8学时)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三、多元化的女性主义理论与评介四、男性解放运动第三章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6学时)一、性征二、性别气质的心理建构三、性别气质的心理文化建构四、性别社会化第四章身体、文化和性别(2学时)一、性关系中的社会秩序二、性别与健康三、家庭暴力第五章性别与传媒(2学时)一、大众充满中的性别二、消费符号与性别气质三、性别的商品化四、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第六章婚姻、家庭与性别(6)一、中国的婚姻制度二、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三、主流家庭社会学的几种观点第七章性别与教育(2学时)一、性别刻板印象对教育的影响二、培养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第七章性别与就业(2学时)一、劳动及其性别分工二、职业隔离与就业性别歧视三、性别与职业发展第八章性别与政治(2学时)一、妇女参政的概念二、西方女权主义妇女参政理论三、妇女参政的现状四、促进妇女参政的行动第九章结语(2学时)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宋体5号字)四、成绩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开卷)五、主要参考书目(至少三本)1.佟新著:《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胡晓红著:《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小学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方案
中小学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方案中小学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方案1. 引言性别平等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和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的方案,并分享一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2. 性别平等教育的定义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和促进性别平等的一种教育方法。
它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无论其性别如何。
3. 中小学和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性别平等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否认。
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促进性别平等,减少性别偏见和歧视。
这不仅对个体学生的发展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4. 中小学和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方案为了有效实施性别平等教育,我提出以下方案:4.1 引入性别平等课程中小学和幼儿园应引入性别平等课程,其中包括以下内容:(1)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介绍;(2)消除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的重要性;(3)平等机会和权利的意义;(4)教育学生尊重和包容的态度;(5)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4.2 培养平等意识和价值观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价值观:(1)组织性别平等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包容性的团队合作活动,摒弃性别刻板印象;(3)提供平等机会和权利,不因性别而歧视或偏袒任何学生;(4)提供性别教育资源,如书籍和影视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性别平等问题。
4.3 建立性别平等文化学校和幼儿园应该建立一个积极的性别平等文化:(1)鼓励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思想交流;(2)设立性别平等政策和规定,并确保其执行;(3)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和职员更好地理解和推广性别平等教育。
5. 总结与回顾中小学和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方案的实施对个体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育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02(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三)开课对象:师范心理专业(四)课程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属于专业教育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学校教育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它的前导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为其学好学习心理学和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教学设计、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教师心理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学分(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德育心理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主要的德育心理理论,掌握品德、品德态度等概念,形成纠正学生过错行为的能力。
1、掌握外国主要德育心理的研究成果。
2、掌握品德、品德态度的概念。
3、理解品德与品德态度之间的关系。
4、掌握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和纠正。
教学时数:6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德育心理概述一、国传统的德育心理思想二、国外德育心理研究三、国内的研究第二节品德及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品德与品德态度的概念二、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和纠正考核要求:1、德育心理概述1.1 皮亚洲杰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识记)1.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识记)2、品德及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1 品德与品德态度的概念(识记)2.2 品德与品德态度的关系(领会)2.3 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领会)2.4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和纠正(应用)第二章学习心理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有关学习思想,掌握学习动机、知识掌握、技能的形成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
女性学教学大纲
女性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应该把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妇女与教育”这一部分也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女性学》是湖南女子大学的必修课程,它是•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课程。
女性学是一个以女性为对象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融多学科、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融历史、现实和未来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而言都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女性学对以往的男性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进行比较全面梳理的特点,并在两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创关注妇女和两性关系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将妇女/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以平等、尊重、赋权为原则,创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的师生关系。
在女性学的课堂里,学生的经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见解都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开发出来, 并与参与者■起分享,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了女性学知识的传递, 并达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三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女性学所涉及的学科分布面广,与现实生活乂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图片、影视资料、歌曲、新闻报道、网页、甚至连征婚广告都可以应用于女性学的教学实践中。
如:《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一一媒体中的性别》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性别规范一一习俗中的性别》等。
“男生、女生大不同”主题活动教案分享
男生、女生大不同主题活动教案分享一、活动背景男生、女生大不同,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
而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让男女生互相理解,克服彼此间的隔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校园组织这一次“男生、女生大不同”主题活动,旨在促进男女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实现男女平等。
二、活动目标1.促进男女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消除性别歧视。
2.提高学生对性别认知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增强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3.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更加均衡。
4.创造一个和谐、互信、充满爱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流程1.活动主题介绍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男生、女生大不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和如何互相支持。
2.互动游戏(1)人物演绎游戏:学生们分组,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出租车司机、老师、医生、厨师等,互相表演自己的角色。
这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职业背后的性别差异。
(2)男女之间的同步游戏:以传旋转球、跑步比赛、跳绳比赛等为例,让男女生搭档完成任务,增加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男生、女生大不同”的问题,包括性别角色认知的问题、男女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面的不同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4.主题演讲学生自愿组织,演讲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以此鼓励大家在校园中更加平等、互相尊重。
5.活动总结由参加活动的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让其他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男生、女生大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场景、示范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发现、探索问题。
2.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体验,在活动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3.交互性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活动和合作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五、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增强学生对“男生、女生大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提高学生对性别歧视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打破性别化的教育传统,培养学生的丰富性别认知,增强其性别平等的意识,实现学校性别平等教育目标。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预修:无课程教材:《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共同编写),陈文琦,唐曼祺,2024,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学时: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运用性别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性别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概述(2学时)1.1课程介绍和教学目标1.2性别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1.3性别概念及其分析视角第二单元:性别理论(6学时)2.1性别建构主义理论2.2社会角色理论2.3社会认同理论2.4后现代性别理论第三单元:性别与社会结构(8学时)3.1性别与劳动分工3.2性别与教育3.3性别与家庭3.4性别与媒体和文化第四单元:性别与政治(4学时)4.1性别与政治参与4.2性别与权力4.3性别与领导力第五单元:性别与社会变革(4学时)5.1性别与全球化5.2性别与社会运动5.3性别与社会变革第六单元:性别研究方法(2学时)6.1性别分析方法6.2性别研究的实践和技巧三、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讲述、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实地观察、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参考书目:1. Connell, R. W. (2024).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Wiley-Blackwell.2. De Beauvoir, S. (2024). The second sex. Random House UK.4. Lorber, J. (2024). Gender inequality: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六、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陈文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协助教师:唐曼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七、备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的性别遗传教案
人的性别遗传教案教案目标:教学生了解人的性别是如何遗传的。
教学重点:性别基因和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准备一张人类染色体对照表,以供学生参考。
2. 准备一份已经编码的性别基因表格,包括XX代表女性,XY代表男性。
3. 准备若干个有关性别遗传案例的图片或故事。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话题(5分钟)1. 利用性别相关的图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性别遗传产生好奇。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性别遗传的了解和疑问。
步骤二:介绍染色体和性别基因(10分钟)1. 展示人类染色体对照表,解释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介绍性别基因的概念,解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步骤三:解释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15分钟)1. 利用性别基因表格,解释XX和XY基因的差异。
2. 解释性别决定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即男性胚胎会产生阳痿基因,而女性胚胎则不会。
步骤四:阐述遗传规律(15分钟)1. 介绍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解释性别基因的遗传方式。
2. 示范性地展示几个有关性别遗传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遗传规律。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确认他们对性别遗传的理解。
2. 提问学生关于性别遗传的拓展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家庭成员或朋友,了解他们的性别,并探究他们性别是如何遗传给他们的。
扩展活动:1. 邀请家长或社区中的专业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性别遗传的相关信息。
2. 利用DNA模型进行性别遗传的实践操作。
教学评估: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性别遗传的理解。
性教育课教学大纲
性教育课教学大纲第一节:性教育的背景与必要性性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内容,应该被纳入学校课程中。
现代社会中,性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年轻人对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十分重要。
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意识和性道德水平,保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第二节:性教育课程设置性教育课程应该覆盖一系列知识点,包括性解剖、生理变化、性别认同、生殖健康、性别平等、性传播疾病预防等方面。
教学内容要因年龄段而异,从小学到高中逐渐深入。
同时,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
第三节:性教育课教学方法性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享等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同时,性教育要贯穿到学校其他课程中,与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多学科综合教学。
第四节:师生关系与信任建立性教育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做到科学而坦诚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十分重要,学生应该感受到性教育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愿意接受性教育的内容和理念。
第五节:家庭与学校合作家庭在性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会议、家长讲座等形式,为家长提供性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指导,让家长能主动参与孩子的性教育,并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第六节:性教育中的道德与价值观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性行为选择,防范风险。
第七节:性教育与性别平等性教育应强调性别平等的概念与实践。
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
教师还可以分享成功的性别平等案例,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平等和安全性的欲望。
第八节:性教育与性传播疾病预防性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性传播疾病的危害,还要告诉他们如何预防和应对。
初中性别认知教案设计
初中性别认知教案设计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解释性别角色在个体和社会中的表现。
(2)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学会分析和评价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能够运用性别角色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性别认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性别角色的表现和影响。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探讨性别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和接纳性别差异。
(2)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
(3)培养自主、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教学内容1. 性别角色的概念与表现(1)介绍性别角色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性别角色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因为性别而表现出的行为、态度、角色等的差异。
(2)分析性别角色在生活中的表现,如衣着、发型、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
2.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1)介绍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性别刻板印象是对性别角色的过度概括和简化。
(2)分析性别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稳定,但过于强调刻板印象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
3. 性别角色的认识与接纳(1)引导学生认识到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可变性。
(2)教育学生尊重和接纳性别差异,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
4.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1)引导学生反思和审视性别刻板印象,学会打破限制性别的框架。
(2)教育学生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
5. 培养自主、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发挥个性的光芒。
(2)教育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性别角色的定义,引起学生对性别认知的兴趣。
初中男生性别教育教案
初中男生性别教育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认识到性别角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性别角色,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尊重性别差异,发挥个体的优势,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1. 性别角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及如何克服。
3. 尊重性别差异,发挥个体优势。
教学难点:1. 性别刻板印象的识别和克服。
2. 如何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男生还是女生。
2. 学生分享判断的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性别角色的表现。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3. 教师总结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如何克服。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尊重性别差异的重要性。
五、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别角色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性别差异,发挥个体优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识别和克服能力。
3. 学生对尊重性别差异,发挥个体优势的实践情况。
男女技巧高中化学教案
男女技巧高中化学教案主题:男女技巧教学目标:1. 了解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
2. 掌握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理解性别特征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4. 探讨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
教学重点:1. 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
2. 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性别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探讨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
教学内容与安排:1. 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10分钟)介绍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包括性染色体、性激素、性别特征等。
2. 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5分钟)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生殖器官、生理周期等。
3. 性别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5分钟)探讨性别特征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性别认同、性别角色等。
4. 探讨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20分钟)讨论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包括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等。
5. 总结与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性别特征,发展个人技巧,并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男女技巧的兴趣。
课堂活动:1. 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
2. 小组讨论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角色演练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
4. 学生就性别特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展开思考和讨论。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课后作业:1. 思考并总结男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技巧,并撰写一篇小结。
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写一份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充分考虑到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男女技巧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认知水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初中性别认知教案设计思路
初中性别认知教案设计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性别认知已经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对性别角色、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等概念产生兴趣和疑问。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性别认知,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性别认知的概念,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掌握性别歧视的表现和危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自觉抵制性别歧视。
三、教学内容1. 性别认知的概念:介绍性别认知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性别认知包括生物性别和性别角色两个方面。
2. 性别平等的意义:阐述性别平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3. 性别歧视的表现和危害:分析性别歧视的种种表现,如就业歧视、教育歧视等,让学生了解性别歧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4. 培养正确的性别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自觉抵制性别歧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性别在不同职业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性别认知的思考。
2. 讲授:介绍性别认知的概念,阐述性别平等的意义,分析性别歧视的表现和危害。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探讨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性别歧视的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5. 总结:强调正确的性别观念,倡导性别平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性别认知的相关问题,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方面有所提高。
3.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践行性别平等的理念,表明他们已经树立了正确的性别观念。
“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教案
本文主要探讨男孩与女孩的差异教案,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探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男女在性别、心理、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正确认识性别。
一、教学目标1.认识性别差异,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的本质和表现。
2.理解性别差异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培养以上性别差异的正确认识。
3.提高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重点探讨男孩与女孩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差异:男女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男女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男性有更强的肌肉骨骼,适合从事体力劳动和高强度的工作,女性则更适合从事细致的工作和思考问题。
2.心理差异:男女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男孩更喜欢竞争和冒险,喜欢解决实际问题,而女孩则更注意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喜欢表达感情和探讨生活。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
3.社会差异:在社会交往和职业选择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性别特点和偏见。
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男子应该从事决策和管理类工作,而女子则适合从事服务行业和家庭教育。
我们应该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鼓励男女平等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选择。
三、教学策略1.案例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让学生体验一些男女生理和心理差异,如运用认知科学的研究结论指出:男性在空间能力,逻辑推理方面占优势,而女性在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上占优势。
或者在职业选择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一些著名女性成功者的事例,如马华腾、小满、梅西等,让学生了解到优秀女性也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各自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人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宽容与包容心理。
3.观察互动:在班级互动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表现,例如班级里有时候男生更喜欢玩具和游戏,而女生更注重人际和情感交流,这时我们可以及时给予性别差异的指导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问题研究教学大纲本科教学大纲学院(部):法学院课程名称:性别问题研究教务处二○一三年十月性别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性别问题研究(英文)Gender Studies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编号学时数36 归属学院(部)法学院授课对象社会工作本科完成人李晓蓓职称讲师审定人王立东完成日期 2013年10月20日课程简介根据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的要求:应该把性别研究(妇女问题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
性别/女性研究进入高等本科院校的学分制教育,实现了女性研究从边缘进入主流学科的历史转折,并成为渗透其他学科的一种“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不再只是一个单单属于妇女群体的话题,更不像一些人心目中的是妇联女校管的事情,而是在主流学术领域寻求男女平等发展的、以扫除历史上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偏见,从而创建的更科学更利于人类发展的“宽阔视角”。
作为学科建设和学术探索,它既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也是一门跨越学科的新兴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才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与创新。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任选课程,了解目前妇女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和妇女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包括理论、方法、和研究实例,重在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强调对知识的产生,包括历史研究的具体历史和学术背景的关注,提倡以分析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历史知识,包括我们正在生产的历史知识。
课堂教学采取课堂、网络与社会实践结合等多种的教学形式,教学互动性强,并紧密联系学生普遍关心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有关婚恋情感家庭性别教育等现实问题,它既是一门新兴的科研学科,也成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具有原创、本土、普及、综合、实用的学术特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着重以中国历史研究为载体,将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引入历史学习与研究,促使学生理解只是生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社会化性别理论与社会性别史研究论文,了解作为历史分析重要、有效范畴的:社会性别‘的意义,学会以批判的眼光挑战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性别”定式,思考如何推动将社会性别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日常学习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要具体落实到“章”和“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说明)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导论 22 两性气质的心里构建 23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构建 24 性别社会化 25 话语和大众传媒的性别构建 26 身体、性行为和性关系中的性别秩序 27 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 28 婚姻制度下的性别关系 29 劳动性别分工 210 两性职业的发展 411 消费社会与性别 412 社会发展与性别 213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 214 性别研究的方法 2 (注:期中考试和期末答疑各占2学时)第一章:导论1.教学内容:性别属性与社会性别体制,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和发展状况2.教学基本要求:“性别”与社会性别概念,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型塑与构建。
3.教学重点难点: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和发展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二章:两性气质的心理建构1.教学内容:性特征和性别气质,反思性别气质的心理构建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本门课程的思维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性别气质的心理构建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三章: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构建1.教学内容:西方历史与性别秩序,中国历史中的性别秩序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中西方历史中的性别秩序3.教学重点难点:西方历史与性别秩序4.教学建议:讲授法,比较法讲授第四章:性别社会化1.教学内容:性别社会化及其理论,中国人的性别社会化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重新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生命周期、性别基模、女性的道德关怀、参与型的社会化相关概念。
学会思考性别特色对个人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性别社会化的作用和意义4.教学建议: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数目,在教学中叫学生讨论。
第五章:话语和大众传媒的性别建构1.教学内容:话语和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对中国现代叙述的性别分析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互动、呼吁、文本互涉、大众传媒、象征互动理论、情境中的社会性别、女性写作、革命话语、素质话语等概念,能够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理论思维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实际生活化分析主体的性别意义。
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六章:身体、性行为和性关系中的性别秩序1.教学内容:被建构的性关系和性别秩序,对我国性关系的性别研究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身体的意识形态,性价值观、性行为的双重标准、性权力、身体的政治、性观念、酷儿理论等概念,掌握社会化了的性关系具有的特点,性行为上的双重标准及其社会后果,以及理解性政治。
3.教学重点难点:被文化构建的身体和性行为上的双重标准及其社会后果。
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七章: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1.教学内容:正对妇女的暴力及其本质,我国反对正对妇女暴力的行动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强奸、约会强奸、婚姻暴力、性骚扰、女性被害人、被害人学、私人领域、二次伤害、白丝带运动、反家暴力网络等相关概念,运用本课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从性别角度分析家暴产生的原因。
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八章:婚姻制度下的性别关系1.教学内容: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家庭、亲属制度、生育制度、亲密关系、婚姻满意度、婚姻质量、父系继嗣、互助型夫妻关系、男性利益优先原则概念,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学会分析择偶的两类标准及其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学会培养自己建立理想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学会分析家庭经济的类型。
3.教学重点难点: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九章:劳动性别分工1.教学内容:劳动和劳动性别分工,当代中国劳动性别分工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劳动、劳动分工、劳动性别分工、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延迟的适应、二元制理论、父权制的资本主义、情感劳动、双重角色。
能够运用所用的理论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现状3.教学重点难点:当代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的主要特点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十章:两性职业发展1.教学内容:职业发展与性别,中国的两性职业发展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统职业发展、职业生涯研究、性别歧视、职业的性别隔离、非正规就业、两性收入差、新型职业发展、男女同工同酬、职业期望、玻璃封顶、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及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现实,提高自我的适应社会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职业发展4.教学建议:讲授法、讨论、比较法第十一章:消费社会与性别1.教学内容:符号小份额哦与性别气质的商品化,我国消费社会的性别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消费社会、符号化消费、后现代主义、社会结构性原则、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性别化消费、性消费、强迫性广告、感官主义、漂亮的性别、第三类女性等概念。
能够理解性别消费的种种表现。
3.教学重点难点:性别消费4.教学建议:讲授法、讨论第十二章:社会发展与性别1.教学内容:经济增长与性别,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全球化、极端现代化意识形态、发展、性别发展指数、最低比例制、发展项目、性别计划、实用性的性别需求、战略性的性别需求、妇女参与发展、赋权、生殖健康、妇女贫困化、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等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增长与性别4.教学建议:讲授法、讨论第十三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1.教学内容: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性别研究,我国女权运动和性别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女权运动、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性别构建主义、适合角色的构建理论、情境模式的性别构建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
4.教学建议:讲授法、讨论第十四章:性别研究的认识论1.教学内容:性别研究的方法,我国本土化社会性别研究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范式、实证主义、常人方法论、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的经验理论、女权主义的立场理论、父权式意义世界、本土化、跨学科的性别研究。
3.教学重点难点: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4.教学建议:讲授法、讨论三、使用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如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人口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综合性特点;同时由于它来源于社会发展实践,是对人类已有知识体系的质疑和反思,因而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批判性特点。
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平等、尊重、质疑、批判、多元、开放等女性主义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采用女性主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启动学生的能动性(赋权)为课程设计核心,引导学生自省的、批判性的自我认知,师生平等参与,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成长。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广泛吸纳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女性学教学的本土化实践;并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安排一些作业以了解学生的课程的认知程度。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佟新主编,《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要参考书1(西汉)刘向著,《列女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2鲍小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3杜芳琴著,《发现父女地位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的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陶飞亚主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李贞德主编,《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9黄金麟著,《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 10章梅芳、童兵编,《性别与科学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东方出版社,2003年12(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3(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5(日)佐藤忠南著,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