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艺术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地壳运动规律(1)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地壳运动规律(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地壳运动规律(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地壳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
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
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故选C项。
2.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
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A.距今2.34~1.93万年B.距今1.93~1.9万年C.距今1.9~1.45万年D.距今1.45~1.0万年答案B解析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1.9万年。
故选B项。
3.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A.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地壳运动规律(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地壳运动规律(1) C.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D.受河陆风影响增强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较好。
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影响范围较大。
故选B项。
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罗布泊东北部的白龙堆沙漠中,是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高10~20米,长200~500米以上,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龙。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4 地貌
专题四地貌[知识体系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典型图示——填一填·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填字母)3.地质剖面示意图(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方法规律——记一记·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地区湿润、半湿润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地区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全国通用)2020高考地理艺考生文化课专题四地球运动
★合理编排,有效备考。
1.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2.知识网络 3.应试指导 4.要点精讲 5.能力摸底 6.课堂评价
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了。 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的空间, 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
课时8 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要求
1.地方时的计算 2.区时的计算方法 3.日期的确定
(2015·江苏卷)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 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 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8日12时
4.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
【课堂导学】
四、要点精讲
要点一 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1. 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 西减。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 四定值。 (1)定时: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该参照时间可 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另外也可利用光照图的特殊经线 进行判断,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 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 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 NA。
(2)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 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 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共67张PPT)
③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a、有的图中把岩浆 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 岩;b、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 节,而有的则没有;c、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 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2.(2018·北京卷,4)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思路点拨: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 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项正确。甲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来自上 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 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项错误;石灰岩中 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 答案:C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路点拨:第(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 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 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 压作用的,故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 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第(2)题,岩层位于 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 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 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 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 接受沉积,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 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 其形成,D错误。 答案:(1)D (2)C
2020高考地理决胜大二轮新高考地区专用版:第一部分 透析高考命题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四 地壳变动规律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26
[智慧解题]
沉积
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27
浅薄
[尝试解答] 3.C 4.B 5.B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7
2.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3.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8
[智慧解题]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30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的分析方法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峭、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作用为主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
河流中下游
主
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自然规律主题
18
甲、乙两地的沉积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相近,岩层Ⅰ、Ⅱ、Ⅲ先后形成,随着时 间的推移,乙地沉积岩层序列发生变化。据图回答 6~7 题。
2020版 江苏 步步高二轮专题复习地理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核心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的关系;板块内部与边缘的结构特点与活跃程度。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 C解析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命题角度一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江苏南京、盐城高三模拟)“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
2020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三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3.4地壳运动规律【思维导图】* 4同串或:田地算舟再时梁志 展交通烧站的分考等由期显;6不同林'fit/坤F.外力作用 的聂通格式盘影响不同。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考例导悟】例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 界面M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 1〜2题。
1 .界面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2 .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8 .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主干精讲】1 .地质剖面图判读的五大技巧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①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作用。
② 岩层弯曲,说明岩层受到挤压力作用。
③ 岩层平直但有断层出现,说明受到强大张力作用。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水、4力、冰川*fl 品阅it 作用r Jtl1_川 幽W FI囱站成富||对弟柔病的耳鬲]X外出作用工内力忖用丁变质作用 地盍运动卜报獴悟由地质 构 西他先■质精环⑤心新雅康常出现 藁水痈地下水:,说明地壳下沉,没有受到挤压力或拉张力 背①有弯曲一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②有断层线一断层地质构造。
③有岩层上下错位一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一下老上新。
②背斜一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一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一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4)分析岩层缺失原因若某岩层缺失,一种情况是形成该岩层时,地壳上升,没有形成该岩层;另一种情况是该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将该岩层全部侵蚀掉。
(5)判断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卜向斜谷(山卜断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
注意: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地壳运动概述 3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5 地壳运动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6 高三第一轮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地壳运动概述
地壳运动的概念
添加标题
地球观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地球观测技术不 断进步,如卫星 遥感、地震监测 等。这些技术将 有助于我们更准 确地监测地壳运 动,预测未来趋
势。
添加标题
程, 预测未来可能发 生的地震、火山
等地质灾害。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人 类活动如开采、 工程建设等可能 对地壳运动产生 影响。未来,我 们需要更加关注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采 取措施减少潜在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震及其成因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波和震级 地震的分布和危害
火山喷发及其成因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类型 火山喷发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滑坡、泥石流及其成因
滑坡定义、分类及特点 泥石流定义、分类及特点 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滑坡与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影响
YOUR LOGO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球自转与离心力作用
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是地壳 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离心力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壳各部分受到的离心力大小不同,导致地 壳发生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 板块构造等,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和地质构造。
高考地理微专题复习之地壳运动(43张PPT)
命题角度一 结合地理景观图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期末)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 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小明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 片。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海岭处多“浮石”
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
解析 第3题,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 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 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故选D。
命题角度二 结合洋底岩层年龄分布,考查板块分布及其影响 (题型预测:选择题)
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板块可能位于( )
①非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③亚欧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 ⑤太平洋板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命题角度四 板块构造常说解释山地矿产的形成 (题型预测:非选择题)
6、(2019·北京文综)下图为南美洲秘鲁及周边区域示意图。秘鲁境内金 属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山区,采矿业是秘鲁的经济支柱,是 一个矿产出口大国。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问题。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4地表形态及变化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
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2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C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命题解读】该题组以新西兰南岛上山脉变化为情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能力,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
【思维点拨】核心知识· 精归纳1.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1)侵蚀地貌扇)三角洲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风力堆积地貌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挟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上的冰碛丘陵等3.外力地貌的应用(1)根据沙丘特征判定风向(2)根据不同地貌的颗粒特征判定风向(3)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水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流弯曲处,由于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流平直处,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020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命题主题四 地壳变动规律
命题主题四 地壳变动规律内力作用与地貌(2019·高考江苏卷)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 的是( ) A .沉积物变化 B .古气候变化 C .古环境变化 D .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A .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 .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 .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 .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第1题,界线N 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 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 、M 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 正确。
第2题,M 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 、B 错误,C 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 错误。
答案:1.D 2.C(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 、P 、C 、D 、S 2、S 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3~4题。
3.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4.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解析:第3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第4题,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参见下图,箭头指示钻探方向),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对。
答案:3.A 4.A(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2020届高考艺术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P5]最新考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仪、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车位中小轿车停放的位置、楼房的采光问题等,综合分析地球的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用书P5]考点一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掌握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的规律(1)时间计算遵循“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和“东加西减”两个规律。
(2)日期变更遵循“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加一天,过180°经线(日界线)减一天”的规律,即“过0时所在经线,东加西减,过180°经线(日界线)东减西加”。
2.突破地方时判断的技巧(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24时)。
(2)出现“当地正午、一天中日影最短、太阳直射、日影朝正南或正北(有极昼的地区除外)、太阳直射井底”等信息时,说明该地地方时为12时。
[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海南卷)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联赛)2018赛季共有16支球队参加,每支球队至多有4名外籍球员。
据此完成下题。
中超联赛大结局阶段,巴西实施夏令时(时间提早1小时)。
11月11日中超联赛最后一轮开赛时间是15时,此时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西三区)夏令时为()A.11月10日4时B.11月11日3时C.11月11日5时D.11月12日1时[思路导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巴西实施夏令时,比当地区时提早1小时。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西三区。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联赛)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
[解析]“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联赛)”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巴西利亚(西三区)比东八区晚11个小时,所以11月11日15时最后一轮开赛时,西三区时间是15点-11小时=4点,又因为“巴西实施夏令时(时间提早1小时)”,即在当地区时4点的基础上提早一个小时,所以此时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西三区)夏令时为11月11日5时,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2020届高考艺术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P9]最新考纲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温室种植水果、温室育种等实例,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相关地理现象。
2.综合思维:组织以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为主题的讨论会、辩证会,探究其成因,综合分析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学生用书P9]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1)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昼长大于夜长,气温高。
(2)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
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3.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
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地壳运动的规律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日期
3月2日
科目
地理Leabharlann 主讲人侯红花备课内容
地壳运动的规律
参加教师
高三地理教师
教学目标
突破外力作用与地貌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备课提纲
考生往往不能区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而导致失分。因此,备考复习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辨别:
(1)二者的影响因素与覆盖范围不同: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域也较普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风力作用影响因素主要是风,并且局限于干旱沙漠地区。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1讲地球的运动规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考点一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 A.北京时间8点B.北京时间11点C.北京时间14点D.北京时间17点解析:图中的“当地时间”指的是区时而不是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
不难算出,当北京时间为11点时,香港(东8区)当地时间为11时,东京(东9区)当地时间为12时,洛杉矶(西8区)当地时间为19时,奥兰多(西5区)当地时间为22时,即北京时间11点时,香港、东京、洛杉矶和奥兰多4个城市都在开放。
答案:B(2014·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2.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解析:依照题意知,北京和芝加哥相差14个时区,飞机起飞时为芝加哥当地时间6月21日22时,飞行14小时后到达芝加哥,为芝加哥当地时间6月22日12时。
此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时刻为6月23日6时,即全球属于6月23日的范围为6个时区,所以属于6月22日的范围为18个时区,约占全球的3/4。
答案:D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2016·高考天津卷)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
据材料回答3~4题。
3.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4.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A.30天左右B.50天左右C.70天左右D.90天左右解析:第3题,当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7月17日,当中山站极夜后出现“第一次日出”时,该日昼长由前一天的0小时,到大于0小时,即日出的地方时(76°22′E)为12时之前的较短时刻,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直射点经度约为76°E,所以太阳位于天津观测者的西南方向.第4题,根据极地地区极夜以夏至为中间日期前后对称原理,6月22日到7月17日出现极夜的天数为26天,那么6月22日前也有25天,即中山站极夜持续时间为50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 作用
侵蚀 沉积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形成V形 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 破碎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 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 渐沉积起来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 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 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 水侵蚀的结果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 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 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 海口形成三角洲
第十五页,共28页。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比较记忆常见地质(dìzhì)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常见 基本形 类型 态
褶皱
背斜 向斜
外力作用施 加影响前多 形成山岭
外力作用施 加影响前形 成谷地地貌
地貌
顶部受张力,岩 石破碎,常被外 力侵蚀成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 质坚实不易被侵 蚀,易形成山岭
褶皱 常形 成高 大山 脉
第二十七页,共28页。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 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 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 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gēnjù)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 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gēnjù)河流流 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第十四页,共28页。
答案 (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 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流 携带(xiédài)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堆积。 (3)丙地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 用而形成的。 (4)丁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河网密 布,交通便利等。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其成因。 (2) 乙 地 地 貌 类 型 为 ________ , 简 述 该 地 貌 的 形 成 过 程 (guòchéng)。 (3)简述丙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4)分析丁地区聚落分布集中的原因。 解析 (1)甲地地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2)乙地位 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3)丙地为喀斯特地貌(或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 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4)根据丁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 特点回答。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学案
专题04 地壳的运动规律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网络构建】一、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地壳的运动规律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2016·浙江宁波市期末)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身躯庞大。
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平衡石”。
图1为“平衡石”景观图,图2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1“平衡石”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A.a B.bC.c D.d2.“平衡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岩浆活动—冷却凝结-地壳抬升—风化侵蚀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解析:第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图2中c为变质岩,则a是沉积岩。
第2题,“平衡石”为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平衡石”。
答案:1.A 2.C(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选C项。
答案:C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2016·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4~5题。
4.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5.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4题,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P24]最新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搜集地貌图片,说明其景观的特点,推断其地貌的成因。
2.综合思维:借助模型、多媒体动画或引入相关案例,了解其地貌特点,并分析地貌的形成。
[学生用书P24]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1)~(2)题。
(1) 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思路导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类型。
第(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层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钻井深8 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
第(2)题,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多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答案](1)A(2)D[对点演练]——练类题提能力(2019·湖南三湘名校3月联考)“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
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
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解析:A[材料提及“精灵烟囱”的形成与火山喷发、火山灰和熔岩堆积、风化侵蚀等作用有关。
图中①为沉积物变为沉积岩的堆积、固结成岩过程,②为使岩石变为沉积物的外力作用,④为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的冷却凝固作用。
故A正确。
](2019·北京东城期中)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2~4题。
2.由乙转化为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作用可能有()A.地壳运动、外力作用B.外力作用、岩浆活动C.固结成岩作用、岩浆活动D.重熔再生作用、地壳运动3.由变质岩转化为甲的过程为()A.先下沉运动后外力作用B.先上升运动后外力作用C.先上升运动后岩浆活动D.先变质作用后岩浆活动4.图中①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可能是()A.褶皱山脉B.断块山C.熔岩高原D.三角洲解析:2.A 3.B 4.C[第2题,读图,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
由乙转化为甲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地质作用可能有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故选A。
第3题,读图,丙为岩浆、甲为沉积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
由变质岩转化为甲的过程为先上升运动后外力作用,故选B。
第4题,读图,丙为岩浆、甲为沉积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
①为岩浆活动,图中①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可能是熔岩高原,故选C。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形成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典题探究]——析典题学技法(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思路导引][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
难度一般。
第(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的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
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第(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
C正确。
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
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答案](1)D(2)C[对点演练]——练类题提能力(2019·江西八校4月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解析:D[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
]2.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A.T3>T4>T5B.T4>T3>T5C.T3>T5>T4D.T5>T4>T3解析:A[图示河流向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
]3.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解析:A[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
](2019·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
完成4~5题。
4.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5.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4.D 5.A[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第4题,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D对。
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
故选D。
第5题,在外力沉积作用下,一般会使得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且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主干精讲]——理主干抓关键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特点主导外力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气温低、冰川发育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海水运动海浪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地区特点典型地貌示意图河流上游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地区特点典型地貌示意图风的源地附近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离风源较远地区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