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困境
超越传统与现代——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的中朝关系》
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坚持认为 ,包括 中国在内的落后 国家和民族在近代社会的任何一点进步
干预,对朝政策的传统色彩逐渐退化 ,近代意义的成分 日 渐增多。总体而言 ,清政府 2 6 0多年的
对朝政策 留下了一条由传统到现代 的变化曲线。……清政府此期的对朝政策逐渐脱出传统观念的 窠臼,呈现出愈加鲜明的务实主义色彩,带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征。 ” ① 张著阐述 的重点在后
一
阶段即 1 8 6 0~ 1 8 9 4年间 ,也就是学术界所谓的晚清对朝外交。
谷的情况下 ,中国于十九世纪八十 、九十年代投入了保卫越南和朝鲜的战争,其原因部分是为了
履行它对藩属的义务 ,部分则是向西方殖民列强效尤执行宗主权 。 ” ② 费正清的观点一度影响很大 ,受他的影响中国台湾学者林明德认为 :“ 1 8 8 0 年代中国对朝政
策最值得注意的后果 ,是从传统的 ‘ 藩属体制 ’到加入帝国主义体系的转变,在转变中,名义上
超 越 传 统 与现 代
— —
评 《 在传 统与现代 性之 间—— 1 6 2 6~ 1 8 9 4年 的中朝关 系又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批新的论著相继 问世 ,
张礼恒教授所著 《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 6 2 6~ 1 8 9 4年的中朝关系》 ① 就是其中之一。 张著全书分六章 ,以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为框架 ,对甲午中 日战争前的中朝关系进行了系统的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摘要: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使得许多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感到迷茫和失望。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原因和启示。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界没有出现公认的大师级人物。
相较于20 世纪80 年代,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当时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为主,但缺乏具有突破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这导致了文学界没有出现像鲁迅、郭沫若等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使得文学创作整体上显得相对平淡。
2.无名著在90 年代,虽然有很多作家和作品,但并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名著。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要么过于关注个人情感,要么过于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挖掘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很难称之为名著。
3.无序90 年代文学创作的无序,主要体现在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上。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层出不穷,但并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秩序。
这使得文学创作看似多元化,实则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向市场妥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文学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总结20 世纪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了一种困境。
这既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文学创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
90年代当代文学的三无状态(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2.无名著3.无序三、总结正文一、引言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无”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文学界似乎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出现,也没有诞生出足以影响时代的名著,更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二、90 年代文学的三无现象1.无大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尽管文学创作依然活跃,但却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相比之前的世纪,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老舍、60 年代的鲁迅等,90 年代的文学界显得缺乏重量级人物。
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文学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市场价值,而忽视了文学的深层价值。
2.无名著在 90 年代,尽管有很多作品问世,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堪称名著的作品。
这一现象与无大师的现象相互关联,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引领,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自然受到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也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时代特征,使得作品的历史地位难以确定。
3.无序90 年代的文学创作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文学体系。
这一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开始受到商业和娱乐的影响,作家们失去了对于文学的敬畏之心,将文学视为赚钱的工具。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文学创作的混乱,使得文学界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
三、总结综上所述,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学界出现了“三无”现象,无大师、无名著、无序,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担忧。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 20世纪50年代初,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____的《-架弹花机》等短篇小说,大多通过农村家庭和婚姻的矛盾,反映农民新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
2.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____派”或“山西派”。
3.汪曾祺被看作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时期就曾师从4.芭蕾舞《红色l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 L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5.“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食指、芒克、多多和根子等为主要成员的“诗派”。
6.“朦胧诗派”的得名,最初来自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7.《》是一篇极美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8._ ___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曾被看作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9.王朔的小说大多随意而放纵,但也有严肃之作,他自己认为,他写得“最深沉”的一篇作品是《一____》。
10.____的作品里包含了通俗文学的诸多因素,成功地将消费和娱乐统一在他的写作行为中,因而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
11.____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这个“连环报”式的仇杀故事出自小说《现实一种》。
穿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台湾作家蔡文甫的小说创作
穿行在现代 与传统之 问
论 台 湾 作 家 蔡 文 甫 的 小 说 创 作
刊、 东 晓
( 盐城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江 苏 盐城 24 0 ) 202
摘 要 : 台湾 小说 家蔡 文 甫一方 面对现 实传统 “ 往情 深” 从 司空 见惯 的 现 实 中取 材 , 写 日 一 , 摹 常 生活 中 小人 物 、 常事 , 达 着对 处 于新 旧交替 时期普 通人 的人 生 、 事 的 悲悯 与 嘲讽 ; 平 表 人 另一 方 面 又在现 代 和后现 代 文化 交替 的 时代 语 境里 , 收现代 主 义的 艺术 营养 , 出 了现代 社 会 中所 面临 的 吸 写
扎、 情感 冲突与 伦理 矛盾 有 了更深 的体 验 , 最终 将 而 他 “ 传 统 的钟 情 , 现 代 的 感 怀 和 反 思 , 融 互 对 对 交 汇”2 为 了他笔 下 一 篇篇 小 说 。蔡 文 甫 小 说 常 常 l成
从 真 实 的人 生 中 提取 材 料 , 写 日常生 活 中任 何 人 摹
夫 、 匠 、 关小 公 务 员 、 女 、 业 主 、 徒 等 小 人 鞋 机 妓 小 赌
物 的生 活 状 态 以及 他 们 在 社 会 变 动 时 期 的人 性 挣
人 们记 住更 多 的 是作 为 出版 人 的蔡 文 甫 , 淡 忘 了 而 他 的 小说 家 身 份 。事 实 上 , 15 从 9 1年 以 “ 玉 ” 丁 笔 名 发表 短篇 小 说 《 望 》 台湾 文 坛 崭 露 头 角 到后 希 在
作 曾伴 随着 台湾 当代文 学走 过 了一段从 传 统 到现 代 转 型 的不平 凡 的发 展 之 路 。近 些 年 来 , 文 甫 小说 蔡 创 作 渐渐 引起 了国 内研 究界 重视 , 总体 而言 , 的 但 他 小 说研 究成 果 还很 零 碎 而 不 成 系 统 , 能 充 分 彰 显 未
困境与出路——20 世纪90 年代城市写作的一种阐释
困境与出路——20世纪90年代城市写作的一种阐释贾丽萍内容提要:本文探讨城市小说创作的局限及出路,指出热衷于表象叙事,放弃对小说艺术品性的探索,进而偏离小说美学规范是城市写作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而重塑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虚构意识则是城市小说获取新生的途径。
一毫无疑问,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已经取代乡村成为代表中国现实的中心舞台。
当乡村社会及其文化形态逐渐失去代表性地位时,文学随之出现了意味深长的转折。
尤其是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城市文化的重铸和改造,城市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的主流开始呈现其自身的特色。
就当下文学杂志来说,所刊登的小说至少有70%以上是城市题材作品,而90年代走上文坛的“新生代”和“70年代出生作家”,差不多清一色地全是以城市为写作对象,如邱华栋之于北京,张欣之于广州,何顿之于长沙,卫慧之于上海,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在作家笔下气象渐成、品格渐显。
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经验和欲望体验成了他们的创作源泉和叙事目标,90年代迅速变化的消费社会的现实景观成为他们的日常经验和写作资源。
在对城市小说进行客观分析之后,应该承认,90年代城市作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们提供的种种生存表象涵盖了90年代最本质的商业特征,并进而构成了物化时代城市文化景观最具特色的一面。
特别是,他们以对城市生存的体认切入当下现实,使世纪末的中国文学走出了先锋派文本实验的迷宫,获得了再度繁荣的勇气和力量。
但是,在充分肯定城市小说创作实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和文本的局限。
即,在迄今为止的大量以“城市”为叙事源头和归宿的作品中,除了极少数涉及较深刻的主题外(如存在、异化等),大部分描写还只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出现真正称得上是直逼城市灵魂,给人深刻心灵震撼的力作(即使是那些貌似深刻的主题也并不是新鲜独创的,早在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中,刘呐鸥、穆时英等人对城市的物化以及城市人的异化等都作过描写)。
在大面积的城市生活表象的包围中,作家常常盲目地认同并迎合现实生活中各种庸俗的价值观,或者干脆退守到自身狭隘的生活空间,书写各种隐秘的欲望场景。
从张欣小说看90年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
关键还是要写出其 背后 的马克思所说 的“ 物质 基础 ” 。在 张欣
爱情是奢侈 品 , 需要环境 和温床 , 至 以为贵 为公 主王 子才配 甚 谈情说爱 。“ 的快乐 和 自尊有 一个 基础 , 人 不谈 这个 基础 , 一
切 都 是 零 。 ”
的小说 中, 人与人之 间的感情 、 交往被 物质化 、 金钱化是表现得 比较突 出的。在《 致命邂 逅》 , 里 杜拉 拉一句 “ 事有 价 , 成 你不 会 以为我单凭同学情 谊就救 他 出来口 让人 产生 一 种透 骨 的 巴” 寒冷。以致于富有才华 与美丽 , 时又善 良无 助 的寒 池感 到 : 同
作家——张欣 , 通过她 的作 品 , 示 了现代 都市人 面对 物欲诱 展
惑 时灵魂 的颤动 , 以及 随之作 出的心灵调整 。本文拟 就张欣 小 说所表现 出来的这种现代性进行简单的分析 。
一
人被淘汰。恺撒 的归恺 撒 , 上帝 的归上帝。在《 爱又如何》 , 中 通过 主人 公可馨 的 口也说出 了: 爱 情是什 么?它 在生 活 中仅 “
了人 格 化形 式 , 必须 在其 背后 抽取 出和归 结 到物 、 品 的属 商
性 。 ¨ 因此 , 人 的 道德 堕 落 , 社 会 的 世 风 日下 , 心 不 古 , ” 写 写 人
架了, 来到爱宛的房 间寻求慰 籍的 时候 , 终于 明白了那个简 也
单 的道理 : 钱可防身 , 以让 人处变不惊 , 可 这是她没想到 的。张 欣作 品中的主人 公大 多不 相信 没有 经济基 础 的爱情 , 都认 为
[ 中图分类号 】 I0. 265 [ 文章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50 (0 9 4~ 0 9— 2 6 1 0 4 2 0 )0 07 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特征作者:齐梦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城市叙事主要围绕着消费主义与欲望都市、底层人民与精神困境这两个主题反映出繁华都市的正反两面。
本文将消费主义和底层叙事作为切入点,试图理清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城市文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
关键词:消费主义:底层文学:城市文学中图分类号:1207. 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16-01一、前言20世纪乡土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一直主导着文学场域,而谈及城市时,城市的欲望、嘈杂、残酷总是作为乡村的对立面而受到批判和反思。
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城市的消费文化,城市对乡村的吞噬,城市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城市人的精神世界等等都成为了作家所特别关注的主题。
二、消费主义的“小时代”迈克·费瑟斯通论对消费主义的特征有过精辟的总结:“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性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①在消费时代,一切物品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进行消费,人与物的关系通过消费而合二为一。
90年代的城市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所反映的消费主义和各色欲望。
葛红兵《沙床》、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以及80后作家郭敬明、安妮宝贝的写作都反映出这种城市生活的乏味无聊、物欲横流。
在他们的写作中城市失去了自我的特色,城市的独特标志被无差别化的摩天大厦、咖啡馆、大商场、高档写字楼所取代。
特别以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最为典型。
人物的意义来源于一个个的品牌符号所带来的货币价值,理想、信念、爱情所有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都被金钱指使、控制着。
“小时代”只是物质都市的一个幻象,小说中的俊男靓女、时尚事业、理想追求、爱情亲情都不过是物质都市的符号,共同组成了这么一个充满着想象和虚构的,同时光怪陆离的物质都市形象。
新都市小说中那些奢侈的、具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生活背后是以中产阶级的出现作为基础的。
小市民的生存空间——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市民化写作
出现 一 些 新的 命题 和 新思 想 : “ 、是 对 ‘ 屈不 挠 的活 ’ 一 不
武汉地处南北交通必经之处,南北文化杂处,很难产生 的精神的称许,对活命能力,尤其是对行为能力的肯定与道
如 北 京 的皇城 文化 和 上海 的 商 贾文 化 。地域 上 的枢 纽 作用 , 德主 义 的否 定 。二 、 由对 行 为能 力 的肯 定 ,进 而对 知识 分 子
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资产阶级和贵族都不存在 雄 的意识 ,对 男性 世界 ,尤其 是 知识 男性 表 达 了一 种 明显 的 了,全 国只有平等的生活方式一模一样的市民”:二是大家 挑剔,失望与委婉 的不敬 ”【 4
都 生活 在 物质 匮 乏 的时代 , 而物 质 匮乏 是不 可 能产 生 ‘ 神 精 《 是一 条 河 》描 写生 活在 沔 水镇 上 的寡 妇辣 辣 为 了养 你
情 》、 《 阳 出世 》 )和短 篇 《 也好 热 也好 活 着 就好 》 叩 太 冷
民精 神 ”仍然 没变 ,甚至 进 一 步加 强 。这 一 时期创 作 的 《 你
响文 坛 。她 的 小说 塑造 了一 系 列 小市 民人 物群 像 , 如 《 烦恼 是 一 条 河 》 、 《 奴 》 、 《 以 为 你 是 谁 》 、 《 水 常 青 你 绿 人 生 》 中 的 印加 厚 , 《 也好 热 也好 活 着 就 好 》 中 的 “ 冷 猫 流 》 、 《 闻鸡起 舞 》 、 《 来往 往 》 、 《 来 小姐 你早 》 等小 说
经济上相对滞后于其他大城市以及人员构成 的混杂决定了武 的温 情 主义 ,所谓 的 教养 进 行反 思和 质 疑 ,呈 现 出对 力 的崇
汉 产 生 了数量 众 多 的小 市 民。池 莉 提 出 “ 们 大家 都 是 小市 拜 和 反智 倾 向。三 、 女性 作 为主 动性 与 主导 型 的家 庭角 色 担 我 民 ”的 “ 小市 民化 ”的观 点 。她 提 出两 条理 由:一 是 “ 泛 新 当家 庭及 社 会义 务 ,在 这 种角 色 的 易位 过程 中 ,女 性获 得 自
晚清使臣域外纪游文学现代性借鉴的文化间性
体会与文化想象。张德彝一到欧洲,就表现出了对
父为子纲,讲究君臣父子之间绝对服从的关系,不
“一切皆用火机,不需人力”的现代机械动力的兴
能有丝毫的僭越。所以皇上有龙袍,各级臣子有各
趣,记录了现代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火
级臣子的服装,等级森严。而到了西方,使臣们的
轮车日行五千余公里,无害于商农,裨益于国家,
种既有文化观念,对西方社会奇异性的肯定超出了
以说是外交辞令,但无疑也是基于内心真实感受的
整个社会群体的认同,形成对西方世界的乌托邦想
西方想象。志刚初到纽约,“见其街市喧阗,楼宇高
象。作为早期行旅者的晚清使臣面对扑面而来的西
整”,感叹美国“家有安居乐业之风,人无游手好闲
方文明,因文化相遇产生的伟力,使他们暂时忘记
确,对皇上的旨意“山呼万岁,谢主隆恩”的中国
电话交谈,亲眼见了爱迪生演示的留声机,参加了
使臣,对西方君臣平等、融洽自如、相处坦然的关
格林威 (尼) 治天文台、牛津大学天文馆、地质馆
系心生向往。
等西方科学活动之后,认为西人的格致之学 (科
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赞美西方民主政治体
学),是“天地之精华”,能够“牢笼天地,驱役万
火树银花照海滨”的词句,运用中国传统的赋体及
性”,追求“自由、平等”等方面启蒙了国人的思
雕栏玉砌、楼船画舫、火树银花等传统的词汇与意
想,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象书写异国印象,在表现异国景时凸显中国魂。郭
48
托邦文化想象
在经过对人们美好生活场景与社会发展景象所
产生的惊艳反应而形成乌托邦想象之后,域外知识
分子随着行旅的深入,进一步接触到深层次的东
因为西方近代科学先进,从而使生产力发达、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标题】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展辉【关键词】《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女性形象反抗力传统现代【指导老师】袁联波【专业】中文【正文】张恨水的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风行一时,并引起了文学界的激烈论争。
论争的焦点大致包括:张恨水小说的雅俗定位问题;如何看待他的保守思想和章回体小说题材;张恨水是否属于鸳鸯蝴蝶派等问题。
这些论争不仅仅涉及小说本身的问题,而且触及到文学制度、文学类型、作家群体之间的权力斗争问题。
从这些论争可以看到,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文学作品也承载了各种权力的斗争。
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封闭的的系统,它的意义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创新。
除了以上论争焦点,张恨水小说还有两个突出的矛盾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那就是他对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女性人物的矛盾态度。
而这两个矛盾又是相互交织地呈现在小说中的。
张恨水在“迷恋骸骨”和“追随时代”二者之间孤芳自赏地徘徊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世界。
本文以其代表作品《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主要女性形象,从而了解张恨水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态度。
《金粉世家》1927年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前有“楔子”后有尾声,中间120回,深得当时读者,尤其是感情细腻的女性读者喜爱。
《啼笑因缘》1930年起在《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连载,极大地促进了报纸的销售。
小说连载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回应,而文学界对两部小说则是褒贬不一。
对于《金粉世家》很多人提出质疑,认为其只是仿作,只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
而《啼笑因缘》则更引起了论争。
夏征农在1935年著文分析了《啼笑因缘》风行一时的原因,认为小说不过迎合了有产小市民阶层的趣味,就社会意义和艺术来说,均是失败的。
○1而严独鹤和张有鸾等则非常赞赏小说的艺术技巧。
1980,范伯群从思想内容和协作技巧等方面肯定了小说的价值。
范伯群的研究,对重新评价张恨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了一定贡献。
都市化的困惑——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小说的都市叙述
作者: 喻进芳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92-9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都市叙述;困惑
摘要: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都市小说以其独具的风采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并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活跃的题材领域之一。
都市小说的繁荣,是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一种反映,不断变化的都市生活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都市小说,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都市人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丰富的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
急速的现代化变革在给人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也伴生着精神上的困惑。
焦虑与迷茫: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焦虑与迷茫: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王兴文
【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3
【摘要】以增长和速度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领域。
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稳定的社会结构分化,底层社会群体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犹疑、焦虑、失落、迷茫,甚至抵制心态,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心理,也影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
贾平凹、莫言、苏童等在90年代初期对城市景观做出了近乎悲观的想象,开掘出城市之恶的书写主题;何顿、朱文、邱华栋等以看似放纵实则反抗的姿态,抵制城市的新旧秩序的规约;林白、陈染、卫慧、棉棉等在发现女性自身的同时远离城市正常的生存状态;谈歌、张平、李佩甫等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制度改革以及下岗工人的生活艰辛中发掘城市片面追求增长的病症;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等则以怀旧的笔触留下上海的百年记忆,并借以表达对现实的逃离。
多向衍变的90年代城市书写,笼罩着焦虑与迷茫的色调,与90年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形成“共振”。
重估90年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对重构当代文学史和社会文明价值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9页(P52-60)
【作者】王兴文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试论邱华栋城市小说中城市书写的现代性
2.酷烈与温柔后的自我追寻--小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3.空洞与迷茫:都市青春电影中的城市书写
4.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
5.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幻境书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并存异象纷呈——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叙述模式
艺术.在理论和创作上较之前段的相对沉寂而显得愈发热闹.;飞;虽未曾辉煌。
但也有重新走向繁荣的倾向。
这种繁荣带来小说}翔;多元并存异象纷呈艺术形式的不断更新.逐渐形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叙述模式.在!的;各种模式的背后.一方面隐藏着传统艺术的积淀.另一方面又:文:体现出作家的艺术创新能力,尽管其形态各异、花样纷呈.但我;宇;——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叙述模式们仍能从中总结出~定的规律。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纭复杂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叙述模式:一、单一性的线形延伸叙述模式口广州行政学院语言文化教研部闻瑞东这是传统小说惯用的一种叙述模式。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故事往往以情节的方式线性演进。
人物、事件成为核心.人物的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繁荣.这性格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塑造和凸现.而事件成为人物性种繁荣也带来了小说叙述模式的多样化.除传统单一的线形叙格的一个载体.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过程。
故事述模式外。
一些更为复杂的叙述模式也深为作家们所青睐,包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严格遵守时间、空间的顺序和逻括交叉-洼的立体重叠叙述模式、蒙太奇的自由组接叙述模式、辑。
其叙述进程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线形特征。
这种模式在传统冥想式的个人化叙述模式等.叙述模式的多元并存对新世纪小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而在当今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中也有一部说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分沿袭传统.对这种模式情有独钟.刘玉堂既是这类作家中较关键词:小说:叙述模式:创作为典型的一个。
他的沂蒙山系列:《温暖的冬天》、《秋天的错误》、《自家人》、《温柔之乡》、《本乡本土》等,编年史般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整个社会处于激荡多变的转型期,各50年代到90年代发生在沂蒙山区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其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各类价值体系俯拾皆是,多元复杂的时叙述采用了单一的线形延伸模式.设置了钓鱼台为典型环境.代造就了多元复杂的艺术。
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426论九十年都市文学的现代性中文摘要九十年代的现代中国文学涌现出大量的表现现代都市人类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态的审美文学文本。
这些文本是以极具现代性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的面目出现的。
都市文学的创作主体们置身于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都市生存的现实当中,或以关于现代性的现实叙事或以现代性的想象叙事在不同而又相近的层面上,书写自身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与想象。
但是,当前的文学批评者对九十年代的都市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理论的阐释与经验的总结也没有深入下去。
尽管研究者们对于阐释都市文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其本体特征、话语方式、精神取向做出了一些贡献。
但总体看来,目前都市文学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经验阐释的层面,研究太随意、只重视微观性的透视而缺乏整体系统的把握与阐释。
对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现代性特征的研究离不开整个中国趋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离不开对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性资源的认识、理解与借鉴。
应该说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九十年代最具时代性的特征恰恰是其现代性特征。
其表现如下:一、现代性之与都市文学研究。
现代性作为一个功能性的理论概念是对个体和社会形态及其品质由前现代转变成现代之后的现代现象的总体特征的把握与总结。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与现代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概念相伴而生的。
它是现代中国人在现代中国的基本生存空间中对现实生存的体验,对生存权利、自由与幸福的追求与渴望。
九十年代都市文学作为一个审美文化的群体结构,其现代性的核心结构应是:既表现都市这一现代文化空间与现代人之间双向现代性经验的塑造与营构,也表现这一空间中人类的生存感受、生活方式等主体自我意识到的社会意识、思想意识与审美意识。
运用关系思维,在主体与社会、社会与文本、文本与主体的多重关系中考察都市文学的现代性特征,这是我们研究都市文学现代性特征的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29 N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09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叶澜涛,男,1980年生,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困境叶澜涛(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524088)摘 要: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在面对日益现代化的都市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用乡土眼光来打量城市,进而质疑城市的价值;一种是感受到现代都市对人的压抑,提出人的变异性问题。
这两种态度反映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认识方式之一维。
关键词:城市小说;传统;现代;20世纪90年代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2-0066-05Hover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Modern Plight of UrbanNovels in the 1990sYE Lan-tao(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wo attitudes of urban novels in the 1990s when facing growing modernized metropolis. One is to observe the city by a native perspective, then question the value of the city; the other is that people feel repression of modern city, and rais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variability. Both of the attitudes reflect the one-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urban novels in the 1990s. Key words: urban novels; tradition; modern ; the 1990s1 中国真正开始其城市化进程是在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开始出现反映工业和商业题材的小说,如草明的《火车头》、萧军的《五月的矿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这些小说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城市建设的面貌。
当突然面对城市这一新的写作对象,我们的作家和文艺领导者显得都不够成熟,习惯用“战争文化心理”来抵制城市,视之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
例如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在悬崖上》中“我”最终拒绝加丽亚的诱惑,回到妻子身边。
20世纪80年代拉开了城市小说的前奏,这一时期的城市小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表现城市青年烦躁、焦虑情绪,对传统表达出强烈不满的作品。
这一群“愤怒的一代”反映出他们久被压抑的声音。
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毅然的《摇滚青年》等。
小说《你别无选择》描写一群进入大学后的年轻人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
董客的世俗气,石白的平庸、李鸣的苦闷、森森的狂躁都表现出那一代的迷茫。
他们的命运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1]。
还有一类小说以反映改革浪潮中遇到的机遇和问题,呼唤并赞美强有力的“改革家”。
这一类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大多是城市,但重心在于描绘在城乡经叶澜涛: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67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涌现的“改革者家族”。
代表作有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发展。
“1990年我国城市只有467个,而到1995年则增加到640个,1999年更达到668个,城市以每年几十个的惊人速度增长,而我国城市人口从1990年的1.1825亿增加到1999年的2.3亿。
与此同时,城市群、城市带也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广、津沪-沪杭、京哈等重要铁路沿线以及长江沿岸逐步形成并扩大。
”[2]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城市面貌、人口结构乃至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成为小说家感兴趣并乐意表现的主题。
有意识地提出城市文学的口号,并将之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推出,源于《上海文学》与《佛山文艺》联手推出的“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比赛。
“城市正在成为90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一个新的有别于计划体制时代的市民阶层随之悄然崛起,并且开始扮演城市的主要角色。
”“‘新市民小说’应着重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探索和表现今天的城市、市民及生长着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内蕴。
”[3]《上海文学》的这一举动将此前作家有意识创作但无统一命名的文学领域给予一个定义,将城市文学这一领域带入了批评视野中。
此后,很多“新生代作家”如鲁羊、徐坤、刁斗、邱华栋、何顿、朱文等作家的创作被纳入城市文学的范畴中。
一些老一辈的知名作家也在90年代推出了他们描写城市的新作,例如贾平凹、王安忆等。
可以说,90年代的城市小说成为90年代文学潮流中的重要一支。
然而,面对城市是什么,如何描写城市这一类问题,不同的作家却可能作出不同的解答,有的作家会用乡土眼光来质疑城市生活;有的作家会用西方的现代理论来解读城市,这些都成为90年代都市小说的面貌之一。
面对如何描绘都市,作家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家的态度分野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面对急促变化的城市生活时的情绪反应。
2有一类作家用怀疑的眼光来打量城市,对城市采取一种犹豫乃至否定态度,例如贾平凹。
贾平凹在新时期以一系列表现商州地区风土人情的小说叩响文坛。
“商州系列”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古堡》《天狗》《浮躁》等将表现内容集中于人性和道德主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又先后创作一系列长篇小说《废都》(1993)、《白夜》(1995)、《土门》(1996)、《高老庄》(1998)、《怀念狼》(2000)。
其中,《废都》和《白夜》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个不存在的城市——“西京”。
《废都》以主人公庄之蝶作为主线,描写庄之蝶失去了昔日的社会理想和文化雄心之后,整天在“伪得不能再伪,丑得不能再丑”的生活中聊天、饮酒、打麻将,与女人周旋。
小说中的性描写分量多而露骨,有意用“□□□□”来省略性描写,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争议。
小说中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妻子牛月清、情人唐宛儿、阿灿以及保姆柳月展开。
这种人物群颇似古代士大夫的妻、妾、婢的模式。
因此,有些评论认为《废都》是中国现代版《金瓶梅》。
作家贾平凹一边对庄之蝶的生活态度表示批判,一边又不自觉地流露出迷恋。
这体现了贾平凹农民式的对于女性和城市生活的态度。
在《废都》中,贾平凹借着那头有着哲学家头脑的奶牛发表对城市的看法:“城市是什么呢?城市是一堆水泥嘛……山有山鬼、水有水魅,城市又是有着什么魔魂呢?使人从一村一寨的谁都也知道谁家老爷的小名,谁也认得土场上的一只小鸡是谁家饲养的和睦亲爱的地方,偏来到这一家一个单位,进门就关门,一下子变得谁也不理谁的城里呢?”。
小说《白夜》描写主人公夜郎在西京城寻找发展和爱情,然而发展的道路异常艰难,阻碍重重,他被迫用无赖甚至非法的手段与种种恶的力量斗争,但却被代表正义的法律所制裁。
夜郎的命运代表着乡土理想人格在现代都市的覆灭。
贾平凹在《白夜》中这样描写他眼中的“西京”:今日呢,白天里自行车和汽车在街上争抢路面,人行道上到处是卖服装、家具、珠宝和各种各样小吃的摊位。
戴着脏兮兮口罩的清洁工,挥着扫帚,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直扫得尘土飞扬。
时常有人骑了车子,车子一左一右跑动着形如虎豹的狼狗。
哪里又像是现代都市呢?十足是个县城,简直是个农贸市场嘛。
贾平凹虽常年生活在城市,但他的写作兴趣仍然在乡村。
《废都》和《白夜》的写作动机也是因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29卷68为贾平凹发现自己居住在城市十几年,没有一部描写城市的小说而开始构建他的“西京”世界,但他的“西京”世界却透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挽回已逝的旧文化。
《废都》和《白夜》都是例证。
“贾平凹的《白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侵染了极浓厚的旧文化趣味,虞白的贵族品格、夜郎的游侠精神和小说散点透视的笔法无不是旧文化传统在新小说中的成功复活。
贵族和游侠的苦恋其实是贾平凹自己对旧文化的苦恋,然而这种苦恋显然和小说中那些乘风破浪追逐却又一无所得的活在城市的各色人等一样,是没有结果的。
”[4]还有一些与贾平凹相似,用乡土眼光来打量城市的小说。
例如王小鹰的《丹青引》、彭见明的《玩古》等。
王小鹰的《丹青引》以令舞镇上无极画派继承人陈亭北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他与无极画派从默默无闻到显赫一时的经历。
其中穿插他与三个关系密切的女人的感情波折,以及弟子韩此君的遭遇。
小说采取散点透视的方式,将无极画派的历史以及韩此君的曲折命运一一道来。
中间穿插画派斗争、画家画商关系、恋人关系、师徒关系,将画坛作为折射社会的镜子来加以考察。
小说用浓厚传统文化的笔调写作画的技巧、画坛中传奇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有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韩此君理想人格的赞美和认同。
确切而言,《丹青引》将画坛斗争作为主线,并非着意于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其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主人公韩此君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尴尬状况。
人物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城镇,因而《丹青引》的视点始终停留在“城镇”。
人对现代城市的感受并未成为作家主题。
彭见明的《玩古》以“玩古”——收集古玩作为题材。
以鹤了城中“玩古”人的百态串联起各个鲜活故事。
市长高安用玩古来体验生活趣味;柳三生和洪纬达靠集古来打发时光;谷定坤与周顺清通过卖古来赚钱;古家大院用护古来保持自己的文化心理优势。
古玩世界中看不到关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展示,更多的是描写围绕古玩发生的故事。
用怀旧眼光来描写城市的小说除了以上列举的外,还有一些地域小说。
例如冯骥才和林希的“津门小说”;陆文夫的江南小镇小说等等。
这类小说大多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现代化水平不高的中小城市或城镇,即使是“西京”一类所谓的大城市,就其整体而言,都市的现代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且,从故事发生的时间上看也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代都市建设的时间并不太长,因而,这类小说的出现与中国现代都市文明兴起的时间尚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农业思维惯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