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沪科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3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学案(新沪教版九年级下)
1.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2 (沪科版九年级下)
A B C D 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溶质的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D.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4.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
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
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
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况。
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
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案1 (沪教版九年级下)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溶解性是指。
物质的溶解性主要与、和等因素有关。
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的溶液。
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课堂练习】3.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5.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C )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看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看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6.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C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7.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如,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如。
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进行转化。
请将实现转化的方法填在横线上。
(1)由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2)由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课后测试】一、选择题9.饱和溶液是指(A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B.浓度较大的溶液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10.某温度时,下列各物质的饱和溶液中,降低温度可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 )A.氯化钾溶液B.硝酸钾溶液C.氢氧化钙溶液D.硫酸钠溶液11.室温下,向200g硝酸钾溶液中假如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1.3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学案(新沪教版九年级下)
第一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新沪教版九年级下)第一课时学案一.我思我学:填一填: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一定温度下,我们把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如果我们想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究竟谁更强,应该怎样操作?下列情形能比较出二者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吗?①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一杯水和一盆水中②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20℃和80℃的同样质量的一杯水中③在同样温度下,同样质量的水中,分别任意放入少量的蔗糖和氯化钠。
可见,我们要得出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必须控制哪些变量?填一填:我们通常用_________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_____,该物质在_________克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克数。
如没有指明溶剂,则一般是指______溶液。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 ,而蔗糖的溶解度为204 g ,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20℃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________更强。
二.同步导学:评价要点:1.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2.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熟悉常见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归纳整理: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是否能够再溶解某种物质而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根据溶液里所含某种溶质的多少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这是两种不同的对对质量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和特征。
2.科学地描述和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
3.分别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4.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观察物质溶解的现象和变化。
二、学习内容1. 物质的溶解性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对于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物质,若可以溶解于一种溶剂中,我们假定这种物质是溶于该溶剂中的。
物质的溶解性与其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大小和结构以及外界条件有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性强的化合物是极性分子,而溶解性较差的化合物则是非极性分子。
2. 物质的溶解过程物质溶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溶液、保持溶解、溶液分离。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或者其他物质分子会进入溶剂分子的空隙中,分子间的吸引力不断作用会使其稳定在一起。
3.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会影响其溶解性。
2.不同温度和压强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3.溶剂的种类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都会影响溶解性。
4. 实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观察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实验一:观察溶解过程将一小部分粉末状的NaCl放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观察溶解的过程,并将其分成三个阶段讨论。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选取一种物质,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分别观察它们的溶解速度和溶液浓度,并进行比较。
实验三:分别用不同溶剂观察物质的溶解性选取一种物质,选择不同的溶剂进行观察和比较,讨论不同溶剂的选择和其溶解性的特点。
三、学习方法1.案例法: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物质溶解性与其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2.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并给出不同实验的设计方案。
3.经验法:通过组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物质溶解的过程,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授课重点和难点授课重点1.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征。
2.物质溶解过程的三个阶段。
3.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4.实验的设计和观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的烧杯中加日入氯化钠,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小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自至饱和。
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
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一)(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通过分析食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微粒,认识物质溶解的本质,并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会溶液的判断。
3、了解乳化现象及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区别乳化和溶解。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难点:物质溶解过程的探究。
三、学习过程(一)导学提纲1、物质的溶解:。
2、溶液:。
溶液的特征:、。
3、悬浊液:。
4、乳浊液:。
5.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一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为。
(二)探究导航【活动与探究一】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一样吗?23、实验结论。
【交流与讨论】1、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参照课本154页图6-2)2、将碘加入酒精中,形成的是溶液、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活动与探究二】向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现象并与实验一的乳浊液比较。
思考:用汽油或者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够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二者的原理不相同,前者,后者。
四、巩固练习1.将生活中常用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味精B.香油C.白糖D.白醋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3.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A.可溶解于水B. 可以溶解油污C.有乳化功能D. 可以稀释油污5.日常生活里,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6.下列各种生活应用中,不属于溶液的应用的是()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D.夏秋季节,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擦患处7.FeCl3溶液是色,FeCl2溶液是色,CuSO4溶液是色,KMnO4溶液是色,NaCl溶液是色, 碘酒溶液是色。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一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一沪教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依照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腕;进程与方式:、学生在“温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进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讨实验等进程中培育自我观看、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成立结晶的概念。
二、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式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重难点:运用结晶的方式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进程: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用意提问温习引入新混合物分离方式应用学生谈感想教师小结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转变而转变的呢?设置疑问:可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掏出来?提示:物质溶解在水中,必变什么条能使物质析出来?追问:改变温度,方式正确,但应选取用什么样的溶液更为有利,更适合呢?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追问:是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形成的溶液呢?归纳总结此方式的适用范围介绍----另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式抛出结晶的概念、包括的范围海水晒盐你有什么收成?将本节重点展现出来知识再现回忆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结果试探、回答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各组汇报讨论方案试探回答阅读教材P21活动与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阅读教材P22谈收成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温习上节所学知识,引入新。
与前一节知识有联系的地址,知识的逆向思维的表现。
学生必然能联系到降低温度。
介绍蒸发结晶的方式和它的适用范围,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式对应的经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交流中有收成。
板书设计:一.物质的结晶.晶体与结晶(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那么的几何外形的固体(2)结晶:在必然条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进程称为结晶。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3、物质溶解的现象:(2)温度改变: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5、讨论:如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三、小结学生练习: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方法指导】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 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氯化铁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导学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如:食盐和蔗糖溶于水,而氢氧化钙溶于水。
(填“易”或“难”)②同一物质在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用油于汽油,但却溶于水。
(填“易”或“难”)③溶解性还与有关。
对于多数物质随着升高,其溶解性(填“越大”或“越小”);而相反,温度越高,其溶解性。
2、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常用、等有机溶剂来溶解。
3、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两个重要因素?2、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吗?五、练习检测1、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量④温度⑤固体溶质的形状A.①③⑤B.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2、25℃时,从某饱和食盐水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稀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5、20℃时,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6、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九年级化学下册 6.1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学案 (新版)沪教版【推荐】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若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泥土分散到水中;若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则形成乳浊液,如食用油分散到水中。
悬浊液和乳浊液静置后会分层,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如食盐、蔗糖、高锰酸钾、酒精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都是溶液,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表面的离子或分子向水中扩散,最终形成稳定的溶液。
溶液是透明的,但透明并不代表无色。
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
3.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用汽油洗去油渍与用洗涤剂洗去油渍的原理不同。
汽油洗去油渍是油渍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洗涤剂洗去油渍是乳化作用的结果。
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和乳化有关。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
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思路点拨: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溶解现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新沪教版九年级下)
第一课时学案
一.我思我学:
填一填: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一定温度下,我们把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如果我们想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究竟谁更强,应该怎样操作?下列情形能比较出二者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吗?①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一杯水和一盆水中②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20℃和80℃的同样质量的一杯水中③在同样温度下,同样质量的水中,分别任意放入少量的蔗糖和氯化钠。
可见,我们要得出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必须控制哪些变量?
填一填:我们通常用_________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_____,该物质在_________克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克数。
如没有指明溶剂,则一般是指______溶液。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 ,而蔗糖的溶解度为204 g ,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20℃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________更强。
二.同步导学:
评价要点:
1.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2.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熟悉常见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归纳整理: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是否能够再溶解某种物质而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根据溶液里所含某种溶质的多少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这是两种不同的对
对质量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但不同
温度下或不同溶质的溶液难以比较。
例题解析:
1.某温度下,100g 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 ,现向其中加入4.4g 硝酸钾晶体和5.6g 水,保持溶液温度不变。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006.56.311004.4631⨯+-+g g g g 。
B.31.6%
C.%1006.54.41004.46.31⨯+++g g g g
D.%1006.51004.46.31⨯++g g g g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 ,而且该溶液已经饱和,
所以这是此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了,而如果将所加的4.4 g 硝酸钾晶体完全溶于5.6 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达到44 % ,这远远超过了最大限度,是不可能的。
所以,实际上4.4 g 硝酸钾晶体根本不可能完全溶解于5.6 g 水中,因此C 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B 。
2.如右图所示,一个放有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
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 。
当不断地向水中
加入食盐
时,下列
各图中,正确反映h 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当不断加入食盐后溶液的密度增大,蒸发皿所受浮力加大,排开水的体积减小,
h 也随着减小。
但当溶液饱和后再加食盐就不能溶解了,溶液的密度也不再改变了,所以当h 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变化了。
故应选择C 。
三.随堂检学: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 .非常浓的溶液
B .很稀的溶液
C .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 .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2.向饱和NaCl 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 固体,保持温度不变,溶液中( )
A .溶液质量增加
B .溶质质量增加
C .溶质质量分数增加
D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4.室温时,从100g 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g 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
A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
B 、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 、硝酸钾质量没变
D 、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比没变
5.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
A 、1:5:6
B 、1 : 4:5
C 、20:1:21
D 、5:1:6
6.能证明某KCl 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 晶体析出;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 晶体析出;
D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 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
(二)填空题:
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
(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①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_________、 、 _三个因素有关。
②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
2.硝酸铵在10℃时溶解度为140 g ,这说明在10℃时有________g 硝酸铵溶解在100 g 水中就可以得到__________ g 硝酸铵的饱和溶液。
若70 g 硝酸铵溶解在55 g 水中,可得到_________ g 硝酸铵的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
若75 g 硝酸铵溶解在50 g 水中,则可得到__________g 硝酸铵的___________溶液。
3.如图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克、40克、50克蔗糖,用
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
请你判断: 中溶液一定饱和,
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中和
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四.活用所学:
(一)选择题:
1.某温度时,向100克NaCl 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NaCl 和
KNO 3
的混合物,并充分搅拌,则NaCl 溶液中NaCl 的质量分数和NaCl 的溶解度分别会( )
A、都增大
B、都减小
C、NaCl的质量分数减小,溶解度不变
D、
NaCl的质量分数增大,溶解度减小
2.某温度下,1 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20g,若向此饱和溶液中加入8 g水和2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A、等于20%
B、大于20%
C、小于20%.
D、无法
计算
3.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要使弹簧秤读数保
持
不变,在恒温条件下,可向烧杯内的溶液中加入(悬挂物不参与反应)
()
A.同温度下的饱和氯化钠溶液B.水
C.硝酸钾晶体D.氯化钠晶体
(二)填空题:
1.因为在同一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______(填>、<或=)碳酸钙的溶解度,所以人们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_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的
存在。
若将5克氧化钙溶于95克水中,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最大不超过__________(填“1%”或“5%”或“6.6%”)。
2.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
右图反映了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右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
系是。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右图中区域(选填
“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
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或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你知道药酒中酒精的功效吗?
(2)如果用a%表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用s表示该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请你比较a值和s值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