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在印巴间搞“平衡”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之所以好,主要源于历史和时间的积淀。
因为印度的国土面积和综合实力比巴基斯坦强,三次战争中巴基斯坦均处于弱势。
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一直亲美的巴基斯坦被美国抛弃,美国不再为巴基斯坦提供武器。
而采购了大批前苏联先进战斗机的印度,彻底把巴基斯坦击败了,掌控了绝对制空权。
面对印度的狂轰乱炸,巴基斯坦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彻底成了“世界孤儿”,甚至曾有一位巴基斯坦的政客说,“我们已经被世界所抛弃”。
正在这生死存亡亡国之际,中国出手了,他坚定的站在了巴基斯坦身后,为其提供了武器装备,最后巴基斯坦击退印度,赢得了主权。
从此之后,巴基斯坦不再相信美国,转投中国,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摘要: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中的大国,所承担的责任是日益增多。
而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较有发言权的国家,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形势。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外政策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针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更是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与中国的独立主权、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因此,认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对外政策,才能让中国在和谐中成长。
前言:在这篇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中国周边关国家,从历史入手并分析现状,理清中国与这个国家的关系,并列举一些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政策变革,提出一些未来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政策单的猜想与展望。
在写这篇报告时,我们借鉴了一些书籍与论文,在此特别感谢这些人士的大力支持(见附录)。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六个在中国附近切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分别是:朝鲜、越南、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印度。
其中,刘德政(20141876)负责摘要、前言、总结、中朝关系与中越关系;张仕江(20141874)负责中俄关系与中日关系;陈训泉(20141872)负责中巴关系与中印关系。
报告手写由刘德政负责。
正文:一:中朝关系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
两国现在建交已六十余年,中国始终以两国利益为基本准则,坚持和平可持续的外交战略,在中朝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相当不错,中国对朝鲜也是送钱送粮友好互助。
以至于现在,由于一些历史上潜规则式的原因,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一贯中庸,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解与不满。
朝鲜现在拥有100万人以上军队,再加上核武这一武器,已经切实造成了威胁。
虽然核武的研究与民族自立的情感使得朝鲜有更多的切身利益,但中国对朝鲜核问题是双重标准,朝鲜方面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中朝仅隔一条大江,保持双方友好关系是一种长远利益,也是中朝双方都应努力为之的事情。
如今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朝鲜更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而恶化中朝关系。
都说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铁,铁在哪?这8张图告诉你
都说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铁,铁在哪?这8张图告诉你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历史并不算太长。
上世纪60年代,印巴冲突,当全世界都抛弃巴基斯坦的时候,中国站了出来,慷慨解囊。
正是这一举动,换来了两国半个世纪的友谊。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解决灾民临时居住问题,我国向国际社会求助。
巴基斯坦获悉后,第一时间将全国所有的储备帐篷22260顶全部送到了四川灾区。
为了尽可能多的运输物资,巴方拆除了飞机座椅,所有机组人员挤坐在过道两侧。
巴基斯坦街头商铺,用中文写着:中国人特价。
2016年6月,湖北遭遇强降雨,98县受灾,巴基斯坦在第一时间援助湖北灾区1万吨大米。
1万吨大米,对于年产1.4亿吨大米的中国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年产600多万吨大米的巴基斯坦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
在自身经济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获悉中国受灾,巴基斯坦总是慷慨解囊。
2013
年雅安地震时,巴基斯坦又再次捐赠100万美元。
中巴两国的边防军人是这样的。
巴基斯坦民众手里拿着的“六星红旗”,多出的那颗星,是巴基斯坦刻意印上去的,代表巴基斯坦。
中巴友谊,被巴基斯坦印在了硬币上。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中,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极为敏感的焦点所在。
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就此发回了系列报道。
翻开世界政区图,人们可以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看到一块醒目的白色区域,那里就是印巴激烈对峙了57年之久的克什米尔地区。
从11月29日开始,两国展开了自今年2月重启对话进程以来的第二轮和平会谈,克什米尔问题是谈判中的重要议题,世人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这块有争议的“白色地带”。
克什米尔纷争起源克什米尔主权纷争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根据英国当时提出的“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562个土邦的王公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以保持“独立”。
当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宣布独立,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有3个土邦在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
由于巴基斯坦其后在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两个土邦的争夺中失利,因而不能容忍印度在另一个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土邦继续得势,便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克什米尔从此成为印巴两国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的喜马拉雅南麓,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1946年,占领了克什米尔的英国殖民者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两地合二为一后,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从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
印巴分治时,巴方以土邦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为由,主张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而土邦王公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
10月27日,印度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由此触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成立印巴委员会,并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和以公民投票来决定土邦归属的分阶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
中印领土争端解决方案
中印领土争端解决方案中印两国是拥有庞大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
然而,多年来,中印之间关于部分边境地区的领土争端一直存在,给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和不稳定。
解决这一持久争端是两国互利共赢、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在解决中印领土争端时,双方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
无论是历史、民族还是文化背景,中国和印度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将这些智慧运用到解决争端的过程中。
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和关切,并努力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
其次,中印两国应该加强对话和沟通。
只有通过对话和沟通,双方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诉求,找到共同的基础。
对话不仅可以减少误解和误判,还能够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和友谊。
双方可以通过外交渠道、高层对话、边境谈判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包括在中印边境争端的多边和双边框架内举办磋商和会议。
第三,双方应该尊重国际法和国际法庭的裁决。
国际法和国际法庭是维护国际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机构,其裁决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
对于中印两国的领土争端,双方可以选择将争端提交给国际仲裁法庭,或通过双方共同认可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解。
双方都应该遵守国际仲裁法庭的裁决,并将其视为解决争端的依据。
第四,中印两国应该加强边境管理和安全合作。
领土争端的存在使得中印边境地区成为潜在的冲突焦点,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双方需要加强边境管理和安全合作。
双方可以通过建立热线机制、边境巡逻联合行动、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合作,减少边境摩擦和冲突的发生。
最后,中印两国应该通过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增进双边关系。
经济合作是中印关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双边贸易、投资合作以及产业对接,可以促进两国的互利共赢。
此外,人文交流也是增进双边友谊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拉近中印两国人民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亲近。
中印领土争端的解决需要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更需要双方的决心和诚意。
解密中国在巴砸重金的三大原因
解密中国在巴砸重金的三大原因能源战略大于经济利益2015年04月21日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伊斯兰堡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会谈。
(新华社)传说中的的“一带一路”终于要开工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一去巴基斯坦带上了一份“厚礼”--价值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协议,这将是史上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资,也是美国在巴基斯坦投资的十倍。
中国GDP总额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上“丰衣足食”后,中国也开始“深耕”南亚、东南亚,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而不是追求“一枝独秀”。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入是“世界首富”--美国在此区域投入的10倍,这背后是几十年的友情,更是未来十几年中国在南亚的深刻布局。
世界那么大,为何中国选择巴基斯坦?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中老年朋友或许会不屑一顾:“因为巴铁嘛,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真正的铁哥们。
”而对年轻一代来说,“巴铁”是一个陌生名词,巴基斯坦在国际舞台上也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强国。
然而综合各方考虑,巴基斯坦还真是中国最好的投资对象。
或者说,在核心战略上,中国除了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首先,中巴友谊是真正的铁哥们,双方的友情久经考验。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巴铁”“全天候的朋友”,随着习近平主席的出访,中巴更是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已经中国外交级别里面的最高级。
对中巴关系,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管。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斯莫尔则撰写著作,称中巴关系为“中国-巴基斯坦轴心”。
中巴关系可谓是“患难见真情”: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国为“巴铁”上战场中国向巴方提供了一大批武器装备,有歼六战斗机数十架、59式坦克近300辆等,由于生产时间不够,基本上都是从我军正使用或库存的装备中直接抽调的,而且是先供货不收钱,价格留待战后再谈。
在形势最紧张时,我国甚至还派出参谋人员加入巴方总参谋部,实际上是直接指挥了部分战斗行动。
并拟派兵进行援助。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华:巴方总统为中国说谎12时15分,北京南苑机场,一架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客机载着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抵达中国,中美关系由此破冰。
惹怒中国的后果很严重揭密中印建交及62年这顿暴揍军迷圈
惹怒中国的后果很严重揭密中印建交及62年这顿暴揍军迷圈先从中印关系说起吧1949年10月天安门上一嗓子,全世界震了一下。
识相的明里暗里开始着手与中国建交,当然印度也不例外,他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在50年代也早早承认了新中国,但碍于美英联盟,迟迟未与中国建交。
抗战期间民国政府和印度关系也算是很融洽的,蒋总统带着老婆还去访问过印度。
1943年11月30日,蒋夫妇在结束开罗会议后,立即访问印度,并在蒙巴顿将军的陪同下,视察了驻印新一军。
孙立人向他们介绍了部队战力和困难。
而中印公路能否通畅,也关系着抗战补给线的生死大事。
圣雄甘地也千里迢迢的坐着民主的火车到了新德里与蒋相会,蒋公见甘地,英雄惜英雄。
可见到蒋夫人,甘地开始哆嗦,不是脑血栓呀,是真激动。
于是甘地在会谈时向老蒋提了要求,翻译撤下,直接让蒋夫人翻译,因为夫人的声音太迷人了,他想一直听下去。
从外交礼仪来说太离谱了,看在甘地真诚相求的面上,老蒋算答应了,幸好甘地没说夫人身材太迷人了,他想一直摸下去。
1945年1月开通的中印公路,盟军正在通过这条血肉之路向中国运送物资,车辆只趟单趟,到了中国就不再返回。
印度对中国抗战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他们靠向日本人,则万分不利,中印关系在战略上是极其重要的。
到了新中国一成立,印度就面临是否承认的问题。
原驻华大使潘尼迦和尼赫鲁意见一致,应当及早承认。
但印度国内另一派是完全反对的,还想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
时不我待,这事慢了真不好办。
苏联是两个小时后就承认新中国了,尼赫鲁始终拿不定主意,1949年10月11日他去美国访问。
一个星期下来,原来说好的援助居然被美国人和政治挂钩起来,美国要求印度延迟承认新中国,与西方结盟。
三哥这点自尊还是有的,临走前放话,他对美国很失望,并扬言年前就要承认新中国。
可尼赫鲁回到国内,选择困难症一犯,又犹豫起来。
因为印度的独立是非暴力得到的,中共对此很不以为然。
经常冷嘲热讽印度当局是傀儡、民族解放的恶棍、革命的叛徒直到美国的奴仆,最终尼赫鲁还是往好的方面想,毕竟不了解嘛。
中国在印度洋三大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印度洋北接盛产石油的中东波斯湾,东连“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西面是快速发展的东非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中国联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实现“两洋发展”势所必然。
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发展状况及机遇与挑战。
自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取得诸多成效。
同时,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中国参建的亚吉、蒙内铁路和吉布提、蒙巴萨港等重大港铁联运项目逐渐落地,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肯尼亚两大经济走廊逐渐成型。
现在中国已经逐渐具备上述三大经济走廊为支柱构建的中国—印度洋经济圈的基础条件。
中国助力三大经济走廊的成型和发展近年来,中国以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为抓手,积极参与三大经济走廊中国在印度洋三大经济走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快速推进。
同时,在中国的支持下,埃塞—吉布提和乌干达—肯尼亚经济走廊逐渐成型。
加强三大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逐渐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然而,中国在三大经济走廊地区仍然面对发展基础差、安全风险高、政局动荡、西方国家竞争及合作机制缺失等挑战。
面向未来,应立足三大走廊既有优势,逐步构建中国—印度洋经济圈。
■ 智宇琛 马文琤/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4.015地带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成为有关各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第一,建设陆港联运工程,形成地区发展大通道。
对三大经济走廊有关国家而言,重要港口及交通干线建设于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的建设和启用不仅让巴基斯坦获得了远离印度的重要港口,也形成了辐射中东、非洲和联通中亚内陆国家的海运枢纽;中巴铁路、卡拉奇—白沙瓦铁路、瓜达尔港—胡兹达尔铁路以及喀喇昆仑公路、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将逐步实现瓜达尔港与巴各工商业中心、内陆腹地及中巴之间的互联互通。
巴基斯坦和中国为什么那么好
巴基斯坦和中国为什么那么好巴基斯坦和中国为什么那么好?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巴基斯坦和中国友好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巴基斯坦和中国友好的原因巴基斯坦和中国关系这么好,主要三件国际大事奠定基础。
第一件事:196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印关系的急剧变化,对中巴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时,巴基斯坦对美国在军事上援助印度的政策感到不满,对美国扶植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没能给予巴任何援助也大为失望。
巴基斯坦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明确支持中国的立场。
巴基斯坦认为:边界冲突的责任在印度,中国完全是出于自卫;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不仅为了对付中国,而且是为了对付巴基斯坦。
当时的国际背景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指责中国是入侵印度,并给予印度巨大的ammo支持。
毫无疑问,中国主动撤军跟后勤跟不上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巴基斯坦对中国采取了更加友好和合作的态度。
中国则投之于桃,报之于李。
在随后的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坚定的站在巴基斯坦的一边。
中国的介入也彻底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第二件事:促使中巴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1989年发生在夏天的事件。
事件过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将采取军事制裁中国。
更让人恼火的是,美国还鼓动巴基斯坦跟随美国的政策。
美国的一份“美巴两国协议备忘录”称:美国与巴基斯坦国,都是同时属于民主化的国家,而与巴国有着关系的邻国中国,是一个极端缺乏民主的国家。
此次采取得“暴行”是应该受到国际社会谴责与制裁的。
巴国应该遵循我国go-vern-ment所提倡导--制裁中国。
在这之后的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成员国人权扩大委员会”上,美国率先针对中国开始提议联合国制裁中国议案,随后绝大多数成员国是赞同的,而一部分与中国有着“一定友好关系”的国家如朝鲜、非洲等国家,均投票表示了弃权。
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巴基斯坦国代表在大会上正式宣布go-vern-ment决定:“巴基斯坦国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go-vern-ment的主张,巴基斯坦国坚决反对联合国公开干预成员国内政的错误。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摘要】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极为复杂,各个区域存在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在亚太地区,美中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需要中国制定灵活的对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中国需平衡各方利益以确保能源安全。
南亚地区存在着印巴冲突等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来推动地区稳定。
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来促进共同繁荣。
中亚地区受到俄罗斯和欧美的影响,中国需要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以拓展经济版图。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应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周边地区事务,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对策建议、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概述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众多周边国家,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多样复杂,其中亚太、中东、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尤为重要。
在亚太地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冲突。
美国的存在也给亚太地区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竞争。
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因此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而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东的合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南亚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直接影响着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但也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挑战。
中亚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区域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在中亚地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至关重要,为制定科学的对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印巴战争中国起到什么作用
印巴战争中国起到什么作用推荐文章平津战役的故事简介热度:辽沈战役主要内容热度:渡江战役过程是什么热度:北伐战争关键战役热度:拿破仑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热度:第三次印巴战争,东巴不满无权在手,掀起独立运动,发生兵变,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动乱,但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并为此积极准备,养精蓄锐。
印巴战争中国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印巴战争中国的作用,希望对你有用!印巴战争中的中国的作用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看中国如何帮助巴基斯坦。
1965年5月,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巴印边界库奇兰恩地段发生争端并导致武装冲突,接着巴军在克什米尔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攻到克什米尔首府斯利拉加附近,战局对巴有利。
但印度从侧翼进击,大军直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截断巴军后路,巴军在克什米尔渍败,乃集中全力守御拉合尔,战事甚为激烈,巴军处于危险境地。
中巴关系自解决中巴边界问题和1964年巴总统阿尤布.汗访华后较为友好。
在这次巴印冲突中,中国政府于5月初发表声明,指责印度的扩张主义,支持巴基斯坦的抵抗战争,在外交上给巴以支持。
但巴军在拉合尔的抵抗极为困难,军火与物资供给也紧张,乃向中国求救。
当时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罗查到外交部,三天五天地要直接找周恩来,除汇报战争情况外还要转送巴总统的信件或口头要求,请中国给予种种援。
中国政府理科志愿巴基斯坦,巴国获得了中国制造的歼5战斗机和歼7战斗机,歼7战斗机在进入巴基斯坦空军以后,使得自大的印度空军接连遭受了巨大损失。
之后歼七战斗机成为了巴基斯坦“守卫首都上空的卫士”,得到“空中哨兵”绰号。
看到中国无私的援助,让当时已经被美国抛弃的巴基斯坦更加坚定决成为中国的朋友。
印巴战争最激烈时期,由于巴基斯坦方面的战术失误导致巴国的坦克部队受到重创,中国支援巴基斯坦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是我军从使用或库存的装备中直接抽调的)通过铁路运进,因为数量较少59式坦克直接被运往前线,装备一线部队,在经过短暂训练熟悉装备后,开赴战场。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
1.尊重历史:充分考虑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维护两国合法权益。
2.遵循国际法: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解决方案合法合规。
3.和平解决: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等方式,化解分歧,增进互信。
4.公平公正:确保解决方案公平、公正、合理,兼顾双方利益。
5.灵活务实: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2.边界地区合作:加强边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增进双方民众福祉,为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安全保障:加强边界地区安全合作,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降低冲突风险。
a.设立边界安全合作机制,定期举行军事磋商,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b.采取措施防止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跨界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三、解决方案
1.边界线划定:参照历史、法理、实际控制线等因素,明确中印边界线。在双方存在争议的地区,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a.历史依据:查阅历史文献、地图等资料,追溯至争议产生之前的历史边界线。
b.实际控制:尊重双方实际控制现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c.国际仲裁: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提交国际仲裁机构进行裁决。
二、目标与原则
1.目标:明确中印边界线,维护两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推动中印关系发展。
2.原则:
a.尊重历史与法理依据。
b.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c.和平解决争端,避免武力威胁。
d.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e.灵活、务实,寻求双方利益平衡。
三、解决方案
1.边界线划定:
a.基于历史、法理和实际控制线原则,双方共同开展边界线划定工作。
克什米尔问题中印关系
克什米尔问题中印关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克什米尔问题——看中国南亚印巴战略政策10历史郭水发 2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采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周边邻国进行积极的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成为中国处理外国冲突的基本准则。
克什米尔问题中国始终抱以模糊的态度,不支持印巴任何一方通过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印度,从而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问题,石油运输安全,领土争端问题,以及南海问题等等。
中国的对印政策一直是贯穿整个中国的南亚战略的核心问题。
对印政策可以总结为“积极合作,南亚安全,加以制衡”。
关键词:平衡的南亚印度中国政策正文: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南亚的地区安全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已直接诱发过数次大规模战争和多次严重的冲突危机,特别是随着印巴两国在1998年后实际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争端已从根本上威胁到南亚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多年来,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与政策是中国南亚外交的重要体现,始终反映了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战略关系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和外交准则与国家利益。
近年开始的印巴和平进程、中印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以及911事件后美国等其他大国对南亚战略影响的加深,中国采取了更加合理的南亚政策,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对印政策问题。
中国对印政策转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印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率先宣布承认新中国,原因主要有:尼赫鲁的大联邦情结,加强亚洲的团结,巩固亚洲的和平,以重新调整世界力量布局;尼赫鲁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民族主义的胜利,不是共产主义的胜利;拉拢中国以加强他的第三世界领导人的地位;与中国交好以防范中国对将来中国对印度的威胁。
解放军坚决保巴基斯坦的内幕
解放军坚决保巴基斯坦的内幕印度在战略上对巴基斯坦方面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点是中国所无法容忍的和漠视的。
更何况,印度的背后,美国也在推波助澜,更需要高度警惕。
印度已经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谋求彻底改变中印边界现状。
当然,这里的边界不是领土边界,而是安全边界。
巴基斯坦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安全边界,是维护中国南面安全的战略基石。
一旦有变,中国世界理想中必须的资源必然被大量牵制在南亚方向。
中国方面当然期待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
一方面可以让中国有更多的资源去面对可能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印度调动更多的资源去与世界霸权争夺利益,对中国的斗争也是一种策应。
然而,当印度的手伸到巴基斯坦方向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可能了。
一个亲华的巴基斯坦在印度看来是很严重的安全威胁,这一点正如中国看一个亲美的印度那种感觉。
可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印度翦除巴基斯坦的努力是合理的利益诉求,中国应该理解呢?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既然要保持互信,首先就得保持对于对方重大利益的容忍。
印度现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特别是近期给巴基斯坦方面施加巨大的压力,又一次验证印度对于亲华的巴基斯坦容忍度极低。
正如中美建立战略互信的过程中,台湾问题维持现状一样。
中国容忍了台湾一个时期内的不统,美国也认同了台湾一个时期内不独。
这样,双方就形成了一个互信机制,能够在一定的框架下寻找共同利益。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谋求单方面谋求改变现状,那么必然带来中美关系的恶化。
美国如果单方面谋求改变现状,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中国始终不会谋求现状,只是为了说明,改变现状对于互信来说有极大的影响。
在认同了现状之后,中美双方也就开始了一场同时间赛跑的游戏。
巴基斯坦亲华的状态就是中印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现状。
印度谋求改变这个现状也就触及到了中国最核心的利益,比之台湾问题于美国来说要重要得多。
一旦巴基斯坦改变现有立场或者实力结构被摧毁,那么中印整体力量对比虽然不至于发生决定性的转变,但必然导致南亚方向的中印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变化。
路径选择巴以冲突中的不同解决路径与选择
路径选择巴以冲突中的不同解决路径与选择在巴以冲突中,寻找解决之道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各方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秉持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长期的争斗和对抗。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巴以冲突中的不同解决路径与选择,并分析这些路径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和谈与谈判和谈与谈判是解决巴以冲突的一种重要路径。
巴以双方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展开对话,寻求共同点,解决分歧。
和谈与谈判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和谈与谈判可以避免武力冲突的延续。
通过坐下来商讨问题,双方可以通过互相妥协达成共识,从而避免战争发生。
这样的解决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能够保护基础设施和财产的安全。
其次,和谈与谈判可以为巴以双方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解决,可以使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下交换意见,并进行互相的理解与尊重。
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为未来的和平发展奠定基础。
不过,和谈与谈判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挑战。
首先,双方的分歧较大,难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其次,和谈需要各方长期的耐心和决心,而这在事实上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最后,有些人对双方的和谈抱有怀疑态度,认为谈判可能只是双方的表面文章,缺乏真正的意愿与行动。
二、第三方介入与调解第三方介入与调解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另一种可能路径。
第三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一组国家或者国际组织,通过介入并促成双方的协商与妥协。
第三方介入与调解的优势如下。
首先,第三方可以提供客观中立的观点与立场。
当巴以双方无法在自身内部解决分歧时,第三方的介入可以提供中立的立场,帮助双方寻找公正的解决方案。
这种中立性有助于双方的信任建立,增加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其次,第三方介入与调解可以为巴以双方提供专业的帮助与建议。
第三方通常具备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帮助双方理清思路,评估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合理的建议。
这有助于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推动谈判的进展。
然而,第三方介入与调解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不同的第三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可能会影响其中立性。
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印巴战争是印巴分治后印巴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那么你了解印巴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印巴战争原因起源于英国政府的不良意图。
在印度反殖民斗争火热的大环境下,英国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权。
然而英国政府人走心不死,还想要暗地里控制印度,鼓动印度各党派分而治之,削弱当地政治力量的统治权。
当时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对立的教派政党,两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
后来英国驻印度总督临撤走前提出“蒙巴顿方案”,企图把整个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王公土邦。
尽管只是个提案,它却触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利益冲突。
激烈的斗争中,两党派的矛盾日益加深,这正合英国的意图。
当然印巴战争原因不仅仅是这些利益冲突,分治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两次战争。
两个国家间的怨恨越积越深,只要引火线一出现,针锋相对的印巴两国便会爆发大战争。
巴基斯坦内部的不稳定恰恰是这条引火线。
第三次印巴战争原因是东巴不满无权在手,掀起独立运动,发生兵变,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动乱,但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并为此积极准备,养精蓄锐。
万事俱备的印度军队在1971年11月突然进攻夺占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
凭借兵力较巴方的明显优势,印度最终在东巴战场势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线溃败,东巴因此脱离出来,并建立孟加拉国。
印巴战争中国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很好。
那么印巴战争中国怎么帮巴基斯坦的呢?印巴战争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发起。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共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中国在三次印巴战争中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1947年10月27日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而此时的中国,正好处于内战时期,国内政治混乱,自顾不暇,更罔顾别人,所以第一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并没有给予巴基斯坦帮助。
第二次印巴战争发生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
印巴战争中中国怎么帮助巴基斯坦的问题于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体现,中国不但提供给巴基斯坦一系列的军事武器,还直接派兵支援了巴基斯坦。
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泊岸南亚次大陆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其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斯里兰卡。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从古老的婆罗门教、佛教到现今流行的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和耆那教,教派门类繁多,信仰各异。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始于公元8世纪,到13世纪时已在印度北部地区广为传播。
正是这一时期,印度相继遭受阿拉伯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的入侵,分别建立了5个伊斯兰王朝(1206---1525年),历史上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16世纪初,帖木儿第6代孙伊斯兰教徒巴布尔率兵进入阿富汗,并于1525年攻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伊斯兰统治者进入印度后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用各种手段强迫印度人民改变宗教信仰,这引起了印度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在莫卧儿王朝统治的300多年间,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不断举行起义,反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压制。
信奉两种不同宗教的民族矛盾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伊斯兰王朝统治下压迫与反压迫斗争的必然反映。
这一民族矛盾被后来的英国殖民统治者所利用。
为了长期统治南亚次大陆,英国殖民当局采用了“分而治之”的伎俩,导致印穆民族的决裂和国家的分裂。
一、英国的殖民统治激化了印穆民族矛盾1599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批准,由125家股东赞助的“东印度公司”开业,允许它与好望角外的其它各国独家通商。
1600年8月24日英国的船队在孟买北部苏拉特港口抛锚泊岸。
英国人来到印度后,开始大规模的殖民冒险活动。
“东印度公司”从孟买北部沿海并逐渐延伸到内陆各地开设商行,捞取巨额利润,聚敛无数财富。
尽管英国人打着“我们经商而不推行殖民化政策”的旗号,但随着商业活动不断扩大,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掠夺性贸易,不可逆转地卷进了当地的政治冲突,开始了全面征服印度的历程。
1857年,印度爆发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反英大起义,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的印度士兵在德里附近的密鲁特首举义旗,攻入德里并建立了起义政权,城乡居民纷纷响应,血战两年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澄清的是,在国际关系语境下,所谓“平衡”与“等距离外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特定的一个地缘政治次区域——南亚来说,等距离外交完全不会导致平衡,只会导致地缘态势更加失衡。南亚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是在这一地区内存在且只存在着一个强国——印度,其他所有国家都会怀有与大象同眠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心理忧虑——特别是在这头大象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有必要韬光养晦的情况下。倘若中国或者任何地区外大国在这样的地缘态势下与南亚国家发展等距离外交,无疑会导致地区的强者更强,而弱者更弱,从而最终使得这一地区陷入霸权格局。
实际上,在讨论中国到底应该追求一个怎样的对印关系之前,真正需要得到解决的是中国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的主要利益诉求是什么。其实,现阶段中国在南亚地区应以谋求地区态势稳定为主要利益诉求,这一点引起辩论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真正可能引发争论的是什么是“稳健”,如何才能做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搞“平衡”。
中国如何在印巴间搞“平衡”.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10年下半年可谓印度的外交丰收季,从英国首相卡梅伦上台不满两个月就率团出访印度算起,截至本月2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抵达新德里,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有色。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问题是,显然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助弱抑强会被这一地区的强权及其盟友看成是别有企图的不公平举动。没关系,倘若中国真被质问到这一点,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在更大的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南亚的地区霸权以及唯一的全球霸权不是正以同样的理由毫无心理负担地主张全世界有必要共同“平衡”中国的崛起吗?倘若中国在南亚助弱抑强对强者不公平,别人向印度成百亿出售军火用来满足印度针对中国的军事需求——印度及其部分防务伙伴甚至不曾掩饰他们之间防务装备及技术合作的针对对象——这难道就公平了?
在考察中印外交互动与其他大国和印度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时,即使在承认这些差异的确存在的前提下,结论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且基于结论所提出的主张完全矛盾。有观点认为存在这些差异表明中印仍有相当改进余地,中国需要为此做出努力,“拉齐”与其他大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而其他观点则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本质性的、不可改变的,中印关系本来就不应该向其他国家与印度的关系“看齐”。
当然,真正的平衡政策,也就是助弱抑强的策略有可能会导致与地区强权摩擦的增多,从而对中国坚持了数十年的稳健外交作风形成挑战。关于这一点,应该澄清的是稳健决不等于无所作为,听任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因素逐年增长,甚至为了避免麻烦而试图收买地区强权。稳健的意思是坚守国际道义和大国义务的尊严性、确定利益与对策之间的逻辑性,以及保持行为和主张之间的一致性。概言之,中国只有确保南亚不沦为任何地区乃至全球霸主的后院,防止某个国家在南亚推行殖民地英语版本而不是美式英语版本的门罗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南亚地区的平衡,从而维护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
在本年度“五常”与印度的外交互动中,中国与其他四国至少存在三点引人注目的差异。中国政府领导人是唯一在同一次出访活动中到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中国是唯一没有在演讲、联合公报或共同声明中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尽管所有到访印度的大国代表团都和印方签署了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大单,然而中国是其中唯一不涉及防务技术合作和武器装备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