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辅导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辅导
• 2)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关系
–集体智慧的结晶 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1、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 • 1 )在拨乱反正、改革起步中形成主题(从11 在拨乱反正、改革起步中形成主题( 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 2 )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发展,形成轮廓(至十 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发展,形成轮廓( 三大) 三大) • 3 )在深化改革中走向成熟,形成体系(至十 在深化改革中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四大) 四大) • 4 )在全面建设小康中继续发展深化创新(十 在全面建设小康中继续发展深化创新( 四大以来) 四大以来)
邓小平理论在走向成熟、 邓小平理论在走向成熟 、 并形成体系阶段 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有( 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有()。 • A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 B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 . 提出了计划市场两种手段都可以为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用 • D .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 • E .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阶段 标志性事件
•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标志) (标志)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基本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 的主要内核) 的主要内核) • 重新确立思想路线(邓论产生的前提) 重新确立思想路线(邓论产生的前提) • 农村改革(分田到户)与办特区 农村改革(分田到户)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和 社会历史条件
• 2、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 1 )国际背景:当今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新 国际背景: 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 2 ) 国内背景 - 历史根据 :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国内背景- 历史根据: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 3 ) 国内背景 - 现实依据 :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 国内背景- 现实依据: 实践。 实践。
党课辅导: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
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有学者过度解读马克思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一定要把它解释为马克思对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切割,解释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马克思的继承人。
这个关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它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提问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规律性现象,构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
一、身份认同与主体意识可以说,对于每一位从事马克思主义事业(无论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的人来说,都有一个是否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做什么事就是什么人。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就不能简单地用职业来定义。
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代表一种资格和品质。
这种资格和品质高于职业选择。
马克思主义者除了从事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事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与传播等实际的活动外,对其还有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态度的要求、有科学世界观的要求、有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要求、有对无产阶级事业和人民忠诚的要求、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政治觉悟的要求、有对马克思主义事业实际贡献的要求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质,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实际是一种政治身份。
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发生过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自我认同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问题联系起来,是因为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否具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意识问题,一个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意识自觉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身份认同”现象实际成为一个反映、检验甚至激发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意识自觉的经验基础。
二、经验基础与问题实质在马克思自己的文献中,是查不到马克思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的出处的,目前流传的马克思的这句话都来自他人之口。
马哲辅导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B. 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C.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D. 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30年代D.18世纪40年代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真理与误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 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5.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错误在于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B、没有搞清楚物质和意识的真正关系是什么C、忽视了科学之科学仍然是科学D、片面夸大科学对哲学的基础作用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会导致A.可知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7.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B.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C.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问题8.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不彻底性 B、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B、唯物的、辩证的C、彻底的、完备的D、实践的、客观的11.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1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B、人们认识和工作的根本方法C、人们关于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科学知识D、人们对人生的目的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多项选择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是B、用哲学取消具体科学的研究D、用具体科学取代哲学2.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利益高于一切世界是可知的 D.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认识源于实践3.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D.静止的E.不变的4.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有A.直观性B.不科学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E.机械性6.下列各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水是世界的本原火是世界的本原C.存在是世界的本原D.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7.下列各项属于辩论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有C.思维辩证法E.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物质和意识单项选择题1.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虽不科学但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这就是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解释自然 B. 用神解释自然C. 用理念.精神解释自然D. 用原子去解释自然2.把物质说成是某种或某几种可直接可视的实物的观点是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B.灵魂C.物质D.水4.中国古代的佛教理论家惠能, 在听到有人争论是风吹幡动还是幡自己在动时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答案
1.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前一段时间对马克思基本原理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我们要树立人生目标,并努力奋斗实现它,这样人生才有价值,才能为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树立人生目标首先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然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出于各种联系中,但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可以称得上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重点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7.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名词解释
1.上层建筑
2.联系
3.矛盾
4.运动
5.主要矛盾
6.感性认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
8.垄断
9.理性认识
10.价值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试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大工16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三主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2-3节)学习时间:2016年4月11日-4月17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一章的第2-3节的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物质的范畴;2.掌握意识的能动作用;3.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主要内容(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主义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辅导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辅导资料第一部分一、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是什么是物质(唯物)还是精神(唯心主义)的2、世界是怎样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还是孤立、静止、片面、不动的(形而上学)二、书的整体结构世界构成的两个部分:自然、人类社会书的整体结构:自然一、世界是什么二、世界是怎样的第二章人类社会一、世界是什么第五章第六章二、世界是怎样的第七章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人的问题第八章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的特征和辩证唯物自然观第一章第二章: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唯物与唯心主义区分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2、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物质A、什么是物质B、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2、意识A、什么是意识B、意识的本质内容形式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 旧哲学的基本问题C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A、前后相继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运动变化性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相对性C、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D、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8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辅导提纲导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运动的内涵;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内涵;本质与现象;现实与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章:实践的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由与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率计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的内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第五章:金融寡头统治方式;垄断资本;跨国公司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部分)辅导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部分)辅导要点[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课程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复式立体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等现代学习方法,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读”、“析”、“议”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学时] 24学时第一讲导论[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明白我们应该像列宁那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即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一个科学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来把握。
(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掌握哲学精神,运用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辅导
从 真 理 观 的角 度 看 . 真理 是 客 观 真
.
二 者 是 对 立 的 ( 是 有 区 别 或
至 每 一 个 概念 中 . 包 占着 唯 物 和 辩 证 都
的 精 神
二 者是 统 一 的 ( 二 或是 有 联 系 的 ) I 者相 互 依存 ; 二 2 2 者相 互 作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学 主张 物 质 第 一 性 . 识 第二 性 , 此 意 因 物 质 决 定意 识 . 意训 的起 源 、 质 作 用 本 都 是 由 物质 决 定 但 仅 承 认 这 一 点 . 还
不 是 辩 证唯 物 主 义 者 , 山 形 而 学 唯 吲 钫 主义 者 也 承认 这 马 克思 主 义哲
3、 者 榴互 转 化 : 二
理 为真理 的 内容是 客观的 . 因 植验真 理 的 标 准 是 客 观 的 . 就 是 真 理 观 的 唯 这 物 论 从 真 理 发 展 的 角 度 看 . 理 既 是 真 绝 对 的 、 是 招 对 的 , 绝 对 性 是 指 真 又 其 理 中包古着客观内容 , 井且人类有无限 认 识 世 界 的 能 力 . 相 对 性 是 指 人 们 对 其 客 观 世 界 认 识 的广 度 和 深 度 都 是 有 限 的 真理 的绝 对 性与 相对性 并 不 是 两 种 不同的真理 . 而是同一真理的两重不同 的 属 性 。 真 理 的 绝 对 性 与 相 对 性 的 统 就 是真理 观的辩 证甚 。真理通过实 践米 植 验 .实 践 作 为 植 验 真 理 的 标 准 .
在 哲 学 的 每 一 十 部 井 、每 一 十 原 理 . 甚
的)
范 畴 : 嚣 与 结 果 、 然 与 偶 然 、 实 与 原 必 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专题辅导
建党90周年中两次历史革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历史,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4、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 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的理论大全,是重要理论成果。
结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一个同心圆,内涵不断丰富, 外延逐渐扩大,是递进过程。
(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 物质形态
1、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它被称作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认识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扩展:六届全会详解,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 阶段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1928年:六届一中全会 莫斯科召开,米夫(中山大学校长) 王明后台。 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周恩来批李立三路线,左倾路线。 1931.1,六届四中全会,米夫到中国,王明(真名 陈绍禹)上台。 1934.1.六届五中全会,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达到了顶点。 1938.10,六届六中全会,抗战时期,为克服“王明”左倾错误,首次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 1937年时王明回莫斯科,1938年回国后是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44.5-1945.4 六届七中全会,1941召开延安开展整风运动 ,学习,最终 通过了《党成立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 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作业辅导
○1A型题: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基本动力B.最终动力C.直接动力D.唯一动力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 错误:正确答案为:C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5.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错误:正确答案为:B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6.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10.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12.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4.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1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16.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17.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B.最终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18.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19.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丰富教育形式、营造学习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学习团队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学习。
丰富教育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活动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建立学习团队,可以提供团体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交流互动。
通过这些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未来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教育,教育形式,学习氛围,实践活动,学习团队,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普遍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和动摇。
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这种思想上的迷茫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些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困惑,需要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推广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
1.2 问题意义学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逐渐降低。
新加坡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三辅导资料
新加坡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三辅导资料概述本文档是为参加新加坡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三的学生准备的辅导资料。
该资料将涵盖一些重要的主题和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备测验。
主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提供了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的解释。
学生应该了解以下主题:-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主题2: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研究以下主题:-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和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主题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
学生应该探索以下主题:-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主题4: 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判和反思,学生应该了解这些观点以形成全面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缺点和争议-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应用总结本文档提供了参加新加坡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三的学生辅导资料。
学生应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以形成全面的理解。
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测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所说的一元论是指()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D、实际存在的实物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精神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认为虚幻、荒诞的鬼神观念是人脑中自行产生而与客观事物无关的看法属于()A、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7、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8、在哲学史中,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康德D、赫拉克利特9、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A、世界统一于物质B、世界统一于精神C、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10、“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2、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A、唯我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天津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三辅导资料
天津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
题测验三辅导资料
目录
1. 概论
2.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4.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5. 党的建设理论
1. 概论
本专题测验将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概论部分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发展和重要思想家。
2.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部分将介
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
本主义社会,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转变。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本部分将介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还将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介绍阶级的概念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同时还将探讨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作用。
5. 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部分将介绍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党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专题辅导共22页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辅导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说明运动和静止的涵义及其辨证统一关系。
答:(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运动和静止之间相互依存:没有静止,即没有事物相对稳定性阶段,事物就不可能运动、发展,运动就没有主体,因为运动存在于静止中。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也离不开运动。
B、运动和静止之间互相渗透:运动寓于静止之中,运动时也包含静止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二者互相渗透。
C、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二者之间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如果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不动论;如果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简述运动的规律性。
答: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
规律之所以是客观的。
首先,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必然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因为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其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史、社会史、人类社会实践,都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规律虽各在具体特点,但规律有着共同特点:A、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是物质运动中的一定如此的趋势、必
然联系。
因而规律是持久的、稳定的。
B、规律具有普遍性,它是千差万别事物中的共性,因而它普遍存在。
C、规律具有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
4.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答:(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几十亿年的历史。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了人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由此可见,先有物质世界后有意识,意识依赖物质世界。
(2)意识的本质: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子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子,就不可能有意识。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因此,意识依赖物质的人脑,依赖物质世界提供意识的原材料,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主体自觉能动性,即它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对物质世界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它受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制约。
因此,意识的作用依赖物质,统一于物质。
5.简述高级运动和低级运动形式的关系。
答:高级运动和低级运动形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区别:二者在本质上各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
(2)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由低级运动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3)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高级运动形式是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低级运动。
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答: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