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
实验13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课件
解析 (1)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才做简谐运动,故单摆的摆角不能
太大,一般应小于5°,则摆的振幅也不能太大,故A错误;实验时应尽量
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摆球,以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故B正
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摆线应选择细些、长些、伸缩性小些的绳子,故
C正确;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最低点)时速度最大,选此位置计时较准确,故
解析
考点 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例2 利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金属小球直径如图甲所示,小球直径d=__2_.2_5___ cm。
(2)某同学测量数据如表,请在图乙中画出LT2图像。
L/m
0.400 0.500 0.600 0.800
T2/s2
1.60
2.10
2.40
尝试解答
(2)LT2图像如图所示
由 T=2π Lg可得 L=4gπ2T2, 由图像可得 k=1.42.0800- -01..46000=0.25=4gπ2 可解得 g=4π2k≈9.86 m/s2。
尝试解答
(3)在实验中,若摆长没有加小球的半径d2,其他操作无误,可得 L=4gπ2 T2-d2,故可知 B 正确,A、C、D 均错误。
1.本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 点固定,小球质量大、体积小,细线轻质非弹性,振动是在同一竖直平面 内的振动,这些要求是否符合。
2.本实验的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的测量和摆线长度的测量,因此, 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不能多计或漏计摆球全振动次数。使 用刻度尺测量摆线长度时,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改变摆长,多次测量,得到周期平方与摆长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所得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符,但发现其延长线没有过原点,其原因 可能是___C_____。
实验十三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十三: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单摆的周期。
2.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二、实验原理当偏角很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运动周期为T =2πl g,它与偏角的大小及摆球的质量无关,由此得到g =4π2l T2。
因此,只要测出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的值。
三、实验器材 带有铁夹的铁架台、中心有小孔的金属小球、不易伸长的细线(约1 m)、秒表、毫米刻度尺和游标卡尺。
四、实验步骤1.让细线的一端穿过金属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线结,做成单摆。
2.把细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 自然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如图所示。
3.测摆长: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L(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D ,则单摆的摆长l =L +D 2。
4.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记下单摆摆动30~50次的总时间,算出平均每摆动一次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5.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1.公式法:测出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t ,利用T =t N 求出周期;不改变摆长,反复测量三次,算出三次测得的周期的平均值T ,然后利用公式g =4π2l T2求重力加速度。
2.图像法:由单摆周期公式不难推出:l =g 4π2T2,因此,分别测出一系列摆长l 对应的周期T ,作l -T2的图像,图像应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图线的斜率k =Δl ΔT2,即可利用g =4π2k 求重力加速度。
六、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即:悬点是否固定,摆球是否可视为质点,球、线是否符合要求,振幅是否足够小,摆动是圆锥摆还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为摆长等。
2.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
原创2:实验十三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进而求出重力加速度g。
4.(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
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
是
(选填“甲”或“乙”)。
(2)实验时,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
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最低点的左、右两侧
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丙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
【实验器材】
长约1 m的细丝线一根、通过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小球一个、带 有铁夹的铁架台一个、毫米刻度尺一个、停表一块、游标卡尺
一把。
停表的使用和读数
表针的运行靠齿轮传动带动。 1.构造:停表有表盘刻度和外壳按钮两个主要部分。 (1)表盘刻度:表盘内有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周,大圆刻度盘上的刻度 表示秒针(长针)转动到不同位置时记录“秒”的数值,秒针每转 一周,所经历的时间为30 s,大圆周上最小刻度为0.1 s;小圆刻度盘 上表示分针(短针)转到不同位置时记录“分”的数值,分针每转 一周,所经历的时间为15 min,小圆周上最小刻度为0.5 min。 (2)外壳按钮:该按钮又叫柄头,其作用为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 。一般机械停表(非电子停表)上端有柄头,用以控制停表的走动 和停止。
次数
1
摆长l/cm 80.00
30次全振动 53.8 时间t/s
振动周期T/s 1.79
振动周期的 3.20 平方T2/s2
2 90.00 56.9
1.90 3.61
3 100.00 60.0
4 110.00 62.8
5 120.00 65.7
2.00
2.09
2.19
4.00
4.37
4.80
请将第三次的测量数据标在图中,并在图中作出T2随l变化的关系
实验13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解析】 (1)本次实验中的摆长 l=L+r=(101.00+1.00)cm= 1.0200 m,周期 T=Nt =10510.5 s=2.03 s, 由公式 g=4πT22l可以解得 g=9.76 m/s2; (2)根据公式 g=4πT22l知 g 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l 的测量值偏小或 T 的测量值偏大.A 中 l 的测量值偏大,B 中则是振动摆长大于测 量值,所以测量值偏小,而 C、D 中均是测得的周期偏小,所以 C、D 均会使 g 值偏大.故只有 B 正确.
小于10°
5.(2013·安徽理综,21 Ⅰ)Ⅰ.根据单摆周期公式
T=,2π可以gl通过实验测量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1所示,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
成了单摆.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直径,示数如图2所示,读数为_____mm.
18.6
abe
(2)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a.摆线要选择细些的、伸缩性小些的,并且尽可能长一些 b.摆球尽量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 c.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 大的角度 d.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不大于5 °,在释放摆球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摆球 回到开始位置时停止计时,此时间间隔Δt即为单摆周期T e.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不大于5 °,释放摆球,当摆球振动稳定后,从平 衡位置开始计时,记下摆球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Δt,则单摆周期T= Δ t/50
(1)用游标为1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1 mm)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
如图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的值为______cm.
1.52
(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2-l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 t2=404.0l+3.5.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取π2=9.86,结 果保留3位9有.7效6 数字)
实验十三 霍尔效应测磁场---注意事项及操作步骤(姜黎霞)
实验十三 霍耳效应测磁场一、注意事项1. 双刀双掷开关上的连线已经固定连接好,请不要擅自拆卸。
2. 双刀双掷开关引出的导线红“+”、黑“-”,各表头对应的接线柱也是红“+”、黑“-”,连线时双刀双掷开关引出的导线并联到接线柱上,即“红接红,黑接黑”。
导线连好后经老师检查,然后开电源。
3. 双刀双掷开关向上合闸规定为“+”,向下合闸规定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霍耳电压H U 对应的双刀双掷开关向上合闸,固定不变,只有工作电流H S ()I I 和励磁电流M I 对应的双刀双掷开关会要求上、下换向合闸,其中励磁电流M I 对应的双刀双掷开关在合闸时动作要快,否则会产生电火花。
4. 实验结束后,先断电,后拆线。
只拆自己连接的部分,其它线路保留。
5. 本实验有两种型号的仪器,工作电流分别表示为H I 或S I ,灵敏度分别表示为H K 或H S 。
6. 每套仪器的灵敏度不同,具体数值标在仪器箱内的面板上,注意:有一种型号的仪器灵敏度单位不是国际单位制,要化为国际单位制,具体换算是:1mV /mA KG 10V /A T ⋅=⋅( G :高斯,T :特斯拉)二、操作步骤1. 将三个双刀双掷开关引出的导线分别并联到与开关名目相同的接线柱上,经老师检查后,打开电源。
2. 将三个双刀双掷开关全部向上合闸,然后调节工作电流H S () 2.00mA I I =,励磁电流M 0.6A I =。
注意:(1)励磁电流调节好后就固定了,直到实验结束都不需再调节。
(2)有一种型号的仪器工作电流和励磁电流用同一个表头显示,需要用旁边的红色按钮转换。
3. 调节霍耳元件移动螺杆旋钮,测量霍耳元件在电磁铁两极间隙中5个不同任选位置的霍耳电压H U ,并将数据填入表13-1的草表中。
4. 将霍耳元件调节到电磁铁两极间隙中心区域的一点处,按表13-2的内容要求,分别测量工作电流H S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mA I I =时H S ()I I 、M I 对应的双刀双掷开关在四种不同合闸方向组合情形下的霍耳电压H U (分别用1234,,,U U U U 表示),将数据填入表13-2的草表中。
实验十三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限量分析
学习限量分析的原理及操作
限量分析原理
限量分析是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测定样品中某一成分的限量, 判断该成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实验操作流程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按照标 准方法进行前处理和测定,根据 测定结果计算该成分的限量是否 符合规定要求。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操 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误差 的产生。同时,需要关注实验安 全问题,如避免试剂溅出等。
实验改进
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 取一些改进措施。例如,通过加强滴 定操作的训练,提高滴定终点判断的 准确性;优化反应条件,提高硫酸亚 铁铵的结晶产率;同时,还可以尝试 采用其他方法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含量 ,以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 些改进措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 验效果和准确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冷却后,过滤,得到硫酸亚铁 铵晶体。
限量分析操作
取一定量待测溶液,加入适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 根据褪色时间计算待测溶液中硫酸亚铁铵的含量。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时间。 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04
结果分析
硫酸亚铁铵的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方法
01
通过精密天平测量硫酸亚铁铵样品的质量,并计算其质量分数。
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硫酸亚铁铵纯度较高,符合实验
要求。
对实验的理解与思考
实验意义
实验不足
本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硫酸亚铁 铵的制备方法,还加深了我们对氧化 还原反应和滴定分析原理的理解。通 过实验,我们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 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 题,如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结晶产 率偏低等。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实验 操作不熟练或实验条件控制不当造成 的。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们需要更 加熟练掌握实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 条件。
实验十三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实验十三、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高锰酸钾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水中COD 的分析方法。
2、了解测定COD 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化学需氧量系指用适当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水样中需氧污染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通常以相应的氧量(单位为mg/l )来表示。
COD 是表示水体或污水的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是环境保护和水质控制中经常需要测定的项目。
COD 值越高,说明水体污染越严重。
COD 的测定分为酸性高锰酸钾法、碱性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K 2Cr 2O 7法 记为CODCr, 目前应用最广泛,国际公认,适合各种水体,KMnO 4法 测得值记为高锰酸钾指数,仅适用于污染不太重的地表水、饮用水、生活污水。
本实验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法,并且采用的是反滴定法。
方法提要是:在酸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定量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加热水样,使高锰酸钾与水样中有机污染物充分反应,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一定量的草酸钠还原,最后用高锰酸钾溶液返滴过量的草酸钠,由此计算出水样的耗氧量。
反应方程式为:O H CO Mn H O C MnO 222242481021652+↑+=++++-- 三、实验步骤1、取适量水样于250ml 锥形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加硫酸(1:2)10ml ,再加入w 为0.10的硝酸银溶液5ml 以除去水样中的Cl -(当水样中Cl -浓度很小时,可以不加硝酸银),摇匀后准确加入0.005mol/LKMnO 4溶液10.00ml (V 1),将锥形瓶置于沸水浴中加热30min ,氧化需氧污染物。
稍冷后(~80℃),加入0.013 mol/LNa 2C 2O 4标准溶液10.00ml ,摇匀(此时溶液应为无色),在70~80℃的水浴中用0.005 mol/LKMnO 4溶液滴定至微红色,30s 内不腿色即为终点,记下KMnO 4溶液的用量为V 2。
2、在250ml 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100ml 和1:2硫酸10ml ,移入0.013 mol/LNa 2C 2O 4标准溶液10.00ml ,摇匀,在在70~80℃的水浴中,用0.005 mol/LKMnO 4溶液滴定至溶液微红色,30s 内不腿色即为终点,记下KMnO 4溶液的用量为V 3。
第十五章 实验十三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十三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目标要求 1.知道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原理.2.掌握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实验技能储备1.实验原理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运动周期为T =2πl g ,由此得到g =4π2lT2,因此,只要测出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的值. 2.实验器材单摆、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停表. 3.实验过程(1)让细线的一端穿过金属小球的小孔,做成单摆.(2)把细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如图所示.(3)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度l ′,用游标卡尺测出金属小球的直径,即得出金属小球半径r ,计算出摆长l =l ′+r .(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处拉开一个很小的角度(不超过5°),然后放开金属小球,让金属小球摆动,待摆动平稳后测出单摆完成30~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计算出单摆的振动周期T . (5)根据单摆周期公式,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6)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4.数据处理(1)公式法:利用T =t N 求出周期,算出三次测得的周期的平均值,然后利用公式g =4π2lT 2求重力加速度.(2)图像法:根据测出的一系列摆长l 对应的周期T ,作l -T 2的图像,由单摆周期公式得l =g4π2T2,图像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图线的斜率k,即可利用g=4π2k求重力加速度.5.注意事项(1)一般选用一米左右的细线.(2)悬线顶端不能晃动,需用夹子夹住,保证悬点固定.(3)应在小球自然下垂时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悬线长.(4)单摆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振动,且摆角小于5°.(5)选择在摆球摆到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并数准全振动的次数.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2023·江苏南通市模拟)某小组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1)组装单摆时,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的上端,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甲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有__________;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B.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C.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2)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先用刻度尺测量摆线长l,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 mm;(3)某次实验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的起点应该是摆球运动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最高点”或“最低点”);(4)该组同学测出五组单摆振动周期T与摆长L的数据如表,请在图丙中作出T2-L关系图像.根据图像算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次数1234 5L/m0.500 00.600 00.700 00.800 00.900 0T/s 1.43 1.55 1.67 1.78 1.90T2/s2 2.04 2.40 2.79 3.17 3.61(5)若测量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比偏大,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答案(1)AB(2)18.9(3)最低点(4)见解析图9.84(9.83~9.89范围内均可)(5)见解析解析(1)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可以在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从而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上述做法并不能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故选A、B.(2)由题图乙可知摆球直径为d=18 mm+9×0.1 mm=18.9 mm.(3)摆球在最高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小,人由于视觉原因不可能精确定位摆球是否经过最高点,由此造成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摆球在最低点附近速度较大,因位置判断造成的误差对时间测量的影响较小,所以应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4)作出T2-L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有T =2πL g 变形可得T 2=4π2L g ,所以图像的斜率为k =4π2g =3.610.9s 2/m ,解得g ≈9.84 m/s 2.(5)本实验通过累积法来测量周期,即测量摆球完成n 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 ,从而求得周期,若计算时不慎将n 的值记录得偏大,则所测周期偏小,会造成g 的测量值偏大.实验时,摆球有时不一定严格在竖直面内运动,而是做圆锥摆运动,在摆角为θ的情况下,小球向心力为F =mg tan θ=m 4π2T2L sin θ,解得T =2πL cos θg,由上式可知摆球做圆锥摆运动时,所测周期比严格做单摆运动时偏小,从而造成g 的测量值偏大.还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铁夹处摆线出现了松动,使摆长的真实值比测量值偏大,从而造成g 的测量值偏大. 例2 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到g =4π2lT 2,只要测出多组单摆的摆长l 和运动周期T ,作出T 2-l 图像,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理论上T 2-l 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1)某同学在家里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摆球,他找到了一块外形不规则的长条状的大理石块代替了摆球(如图),以下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或不当的步骤是________(只填写相应的步骤前的字母即可).A .将石块用细尼龙线系好,结点为N ,将尼龙线的上端固定于O 点B .用刻度尺测量ON 间尼龙线的长度L 作为摆长C .将石块拉开一个大约5°的角度,然后由静止释放D .从石块摆到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当石块第30次到达最低点时结束计时,记录总时间为t ,由T =t30得出周期E .改变ON 间尼龙线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记下相应的L 和TF .求出多次实验中测得的L 和T 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时使用的数据,代入公式g =⎝⎛⎭⎫2πT 2l ,求出重力加速度g(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T 2-L 图像如图所示:①由图像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m/s 2(取π2=9.87).②由于图像没有能通过坐标原点,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 值与当地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利用g =4π2lT 2,采用公式法计算,则求出重力加速度g 值与当地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BDF (2)①9.87 ②不变 偏小解析 (1)该同学以上实验步骤中有错误或不当的步骤的是B 、D 、F ,B 步骤中摆长应是悬点到大理石块重心的距离;D 步骤中第30次经过最低点,则此单摆一共完成了15个全振动,所以周期为T =t15;F 步骤中必须先分别求出各组L 和T 值对应的g ,再取所求得的各个g的平均值.(2)①图像的斜率k =4πg 2= 4.0-0[99-(-1)]×10-2 s 2/m =4 s 2/m ,所以加速度g =9.87 m/s 2. ②根据T =2πL g 得T 2=4π2L g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T 2-L 图像的斜率k =4π2g,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4π2k ,由于图像不通过原点,则T 2=4π2l g =4π2(L +r )g =4π2L g +4π2r g,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对于T 2-L 图像来说两种情况下图像的斜率不变,所以测得的g 值不变;经分析可知出现上述图像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摆长测量值偏小,若利用g =4π2lT 2计算,则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 值与当地真实值相比偏小.考点二 探索创新实验例3 滑板运动场地有一种常见的圆弧形轨道,其截面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一辆滑板车和手机估测轨道半径R (滑板车的长度远小于轨道半径).主要实验过程如下:(1)用手机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2)找出轨道的最低点O ,把滑板车从O 点移开一小段距离至P 点,由静止释放,用手机测出它完成n 次全振动的时间t ,算出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T =________;(3)将滑板车的运动视为简谐运动,则可将以上测量结果代入R =________(用T 、g 表示)中计算出轨道半径. 答案 (2)t n (3)gT 24π2解析 (2)(3)滑板车做往复运动的周期T =tn,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有T =2πR g ,得R =gT 24π2. 课时精练1.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1)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可供选用: A .长约1 m 的细线 B .长约1 m 的橡皮绳 C .直径约2 cm 的均匀铁球 D .直径约5 cm 的均匀木球 E .秒表 F .时钟G .10分度的游标卡尺 H .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米尺用了米尺后,还需要从上述器材中选择________(填写器材前面的字母).(2)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测量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出小球直径的值为________ mm.(3)将符合实验要求的单摆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其上端固定,下端自由下垂.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为L .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平稳摆动后,测得小球完成n 次全振动的总时间为t ,请写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________.(用L 、d 、n 、t 表示)(4)正确操作后,根据多次测量数据计算出实验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值,比较后发现:此值比北京的重力加速度值略小,则实验所在处的地理位置与北京的主要不同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答案 (1)ACEG (2)17.6 (3)4π2n 2⎝⎛⎭⎫L +d2t 2(4)实验所在处比北京纬度低或海拔高(其他答案合理也可)解析 (1)摆线的长度不能伸长,所以摆线选择长约1 m 的细线,摆球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球,所以选择直径约2 cm 的均匀铁球,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单摆摆动的时间,从而得出周期,实验中需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故选A 、C 、E 、G .(2)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17 mm ,游标尺读数为0.1×6 mm =0.6 mm ,则小球直径为17.6 mm. (3)单摆的摆长l =L +d 2,单摆的周期T =tn,根据T =2πl g 得g =4π2lT 2=4π2n 2⎝⎛⎭⎫L +d 2t 2. (4)多次测量数据计算出实验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北京的重力加速度值略小,可能实验所在处纬度低或海拔比较高.2.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先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 ,测量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摆球直径d =________ cm ,再测量摆线长为l ,则单摆摆长L =________(用d 、l 表示);(2)摆球摆动稳定后,当它到达________(填“最低点”或“最高点”)时启动停表开始计时,并记录此后摆球再次经过最低点的次数n (n =1、2、3、…),当n =60时刚好停止计时.此时的停表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s ,该单摆的周期为T =________ s(周期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计算重力加速度测量值的表达式为g =______(用T 、L 表示),如果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原因可能是________;A .将摆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n 记少了B .计时开始时,停表启动稍晚C .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D .将摆线长和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4)正确测量不同摆长L 及相应的单摆周期T ,并在坐标纸上画出T 2与L 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由图线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________ 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计算时π2取9.86).答案 (1)1.84 d2+l (2)最低点 67.5 2.25(3)4π2LT2 AC (4)9.86解析 (1)摆球直径d =1.8 cm +0.1 mm ×4=1.84 cm ;单摆摆长L =d2+l ;(2)摆球摆动稳定后,当它到达最低点时启动停表开始计时,并记录此后摆球再次经过最低点的次数n (n =1、2、3、…),当n =60时刚好停止计时.此时的停表读数为67.5 s ,该单摆的周期为T =t n 2=67.530 s =2.25 s ;(3)根据T =2πL g 计算重力加速度测量值的表达式为g =4π2LT2,将摆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n 记少了,则计算周期T 偏大,则g 测量值偏小,选项A 正确;计时开始时,停表启动稍晚,则周期测量值偏小,则g 测量值偏大,选项B 错误;将摆线长当成了摆长,则L 偏小,则g 测量值偏小,选项C 正确;将摆线长和球的直径之和当成了摆长,则L 偏大,则g 测量值偏大,选项D 错误. (4)根据T =2πL g 可得T 2=4π2g L ,由图像可知k =4π2g =4.85-3.251.20-0.80s 2/m =4 s 2/m ,解得g =9.86 m/s 2.3.(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的操作如图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2)实验时,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的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丙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仪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则该单摆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若保持悬点到摆球顶点的绳长不变,改用直径是原摆球直径2倍的另一摆球进行实验,则该单摆的周期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丁中的Δt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乙(2)2t0变大变大解析(1)游标卡尺应该用两外测量爪对齐的地方测量,正确的是题图乙.(2)一个周期内小球应该两次经过最低点,使光敏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故周期为T=t1+2t0可知,周期变大;每次经过最低点-t1=2t0;摆球的直径变大后,摆长变长,根据T=2πlg时小球的挡光的时间变长,即Δt变大.4.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沙漏摆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实验中,木板沿图示O′O方向移动,根据漏在板上的沙描出了如图(b)所示的图形,然后分别沿中心线OO′和沙漏摆摆动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测得图(b)中Oa=ab=bc=cd=s,则:(1)该同学认为此图像经过适当处理可看成单摆的振动图像,则其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应为________;(2)若该同学利用计时器测得沙漏摆的周期为T,则木板移动的速度表达式为v=________;(3)该同学利用该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他认为只有少量沙子漏出时,沙漏重心的变化可忽略不计,但是重心位置不确定,于是测量了摆线的长度L,如果此时他直接利用单摆周期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则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若要避免由于摆长无法准确测量产生的误差,则可通过改变沙漏摆的摆线长L ,测出对应的周期T ,并绘制________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可求得重力加速度,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沙漏摆的重心到摆线下端的距离. 答案 (1)时间 (2)2sT(3)偏小 T 2-L 图像与横轴L 的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解析 (1)该同学认为此图像经过适当处理可看成单摆的振动图像,则其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应为时间;(2)若该同学利用计时器测得沙漏摆的周期为T ,则木板移动的速度表达式为v =2sT ;(3)根据T =2πL g ,可得g =4π2LT2,则只用摆线长作为单摆的摆长,则L 偏小,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小;若沙漏摆的重心到摆线下端的距离为h ,则摆长为L +h ,根据T =2πL +hg,可得T 2=4π2g L +4π2hg,则可绘制T 2-L 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可求得重力加速度,当T =0时L =-h ,则图像与横轴L 的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表示沙漏摆的重心到摆线下端的距离. 5.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1)该组同学先测出悬点到小球球心的距离l ,然后用秒表测出单摆完成n 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请写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2)在图甲所示装置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速度传感器,如图乙所示,将摆球拉开一小角度使其做简谐运动,速度传感器记录了摆球振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丙所示的v -t 图线.由图丙可知,该单摆的周期T =________ s ;(3)更换摆线长度后,多次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 2-l 图像,并根据图像处理得到方程T 2=4.00l +0.037 (s 2).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m/s 2.(取π2=9.86,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 (1)4π2n 2l t 2 (2)2.0 (3)9.86 解析 (1)根据题意可得,单摆的周期为T =t n,单摆周期计算公式为T =2πl g ,联立可得g =4π2n 2l t2. (2)由题图丙可知,该单摆的周期为2.0 s.(3)由上述分析可知T =2πl g ,T 2=4π2g l ,结合题中T 2=4.00l +0.037 (s 2),可得4π2g =4 s 2/m ,g =π2 m/s 2=9.86 m/s 2.。
小学科学实验十三
实验十三:水泥的变化一、课题名称:《食盐和水泥》二、实验名称:水泥的变化(拓展试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四、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坩埚、三脚架、坩埚钳、石棉网、水泥、锤头、铁皮盘、橡胶手套。
五、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水泥放在铁盘中,加适量水,带上橡胶手套,用手捏成水泥块,静置,观察现象(一).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二)。
4、用锤头敲碎水泥块成粉末状,再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三)。
5、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六、实验现象(一)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儿,水泥凝固了。
(二)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三)再次加入水,水泥不能再凝固。
七、实验结论:水泥块不能回复原状,水泥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实验十二: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一、实验名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二、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三、实验器材:电池、剥皮细电线、小开关、铁钉、大头针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剥皮细电线,然后串联小开关及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3、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剥皮细电线,然后串联小开关及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4、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现象: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六、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串联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有关。
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磁力大;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反之,则小。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一、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二、实验目的:观察牛奶与不同物质混合后的变化三、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药匙。
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酱醋加入装有1/4牛奶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一)。
实验13 粗略测算大气压值实验(解析版)
实验十三、粗略测算大气压强的实验【实验目的】:粗略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
【实验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线;橡皮帽;刻度尺。
【实验原理】:P=F/S知识依据:二力平衡(利用注射器的活塞受到弹簧测力计和大气压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即二力平衡。
)【实验步骤】: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针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②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拴住注射器活塞颈部,使线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针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③读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容积V;④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
【实验记录】: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N 注射器的容积V/ml注射器有刻度的部分的长度l/cm活塞的横截面积S/m²大气压的值P/Pa【数据处理】:①注射器近似圆柱体,由体积公式可以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S=V/L②根据公式p=求出大气压强;【考点方向】1、该实验求出的大气压是估测数值,和真实的大气压数值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两方面:答:一、活塞与注射器之间存在摩擦;二、空气难以排尽。
2、若不考虑其它因素,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大气压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3、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4、空气无法排尽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将注射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再封口。
5、实验前在活塞周围涂抹润滑油主要好处有:一、减小摩擦;二、增加气密性。
6、实验过程中让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保持在水平方向目的:可以减小活塞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
7、当弹簧测力计量程不够时或者为了拉动时更省力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可换用小量程注射器。
(减小活塞的横截面积)8、该实验的原理依据是:P=F/S。
知识依据:二力平衡(利用注射器的活塞受到弹簧测力计和大气压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即二力平衡。
)9、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注射器筒的底端,这样做的目的是排尽筒内空气,密封注射器。
实验十三丙酮碘化反应
药品仪器
1. 2. 3. 4. 5. 6. 722分光光度计; 超级恒温槽; 接触温度计、玻璃温度计; 移液管、吸耳球、容量瓶等; 0.01mol/L碘溶液2.0mol/L丙酮1mol/L盐酸; 等等。
实验步骤
开启超级 恒温槽 预热分光 光度计 设定波长
设定时间
配制碘、丙酮、盐 酸及反应液
溴水及5号瓶
实验日期: ; ①超级恒温器的恒温温度: ②超级恒温器的恒温温度: ℃; +5℃。
数据处理
1.计算 al ;
2.作 lg T ~ t 关系图; 3.确定直线斜率 k 值; 4.确定反应级数p、q、r的值; 5.写出丙酮碘化反应速率方程; 6.计算反应活化能; 7.文献值。
i计算ຫໍສະໝຸດ al的平均值:lg100 lg T al cI 2
⑶.活化能Ea=48kJ/mol
实验结果与讨论
⑴结果:实测值为Ea= ⑵计算实验偏差: 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⑷有何建议与想法?
注意事项:
1. 反应液混合后应迅速进行测定; 2.计算K时要用到初始浓度,因此实验中所 用的浓度一定要配准; 3. 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应把反应温度 准确控制在实验温度的± 0.1℃范围之内。
则有:
p
(lg
v2 ) v1
lg u
(lg
m2 ) m1
lg u
(8)
②同理,当丙酮、碘的初始浓度分别 相同,而酸的浓度不同时,即:
cA3 cA1、cI 2 3 cI 21、cH 3 wcH 1
则有: r (9) lg w lg w ③同理,当丙酮、氢离子的初始浓度 分别相同,而碘的浓度不同时,即:
重点难点
• 重点:掌握722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 法;阿仑尼乌斯方程应用;反应级 数的确定方法。
实验十三 丙酮碘化反应
丙酮碘化反应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
(2)测定酸催化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3)掌握72光栅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机理是不相同的。
按反应机理的复杂程度之不同可以将反应分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两种类型。
简单反应是由反应物粒子经碰撞一步就直接生成产物的反应。
复杂反应不是经过简单的一步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生成中间产物的许多步骤来完成的,其中每一步都是一个基元反应。
常见的复杂反应有对峙反应(或称可逆反应,与热力学中的可逆过程的含义完全不同)。
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等。
丙酮碘化反应是一复杂反应,反应方程式为:H+是催化剂,由于反应本身能生成H+,所以,这是一个自动催化反应。
一般认为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包括下列两步:这是一个连续反应。
反应(1)是丙酮的烯醇化反应,它是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得很慢。
反应(2)是烯醇的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由于反应(1)速率很慢,而反应(2)的速率又很快,中间产物烯醇一旦生成又马上消耗掉了。
根据连续反应的特点,该反应的总反应速率由反应(1)所决定,其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式中CA为丙酮的浓度;C D为产物碘化丙酮的浓度;CH+为氢离子的浓度;K为丙酮碘化反应的总的速率常数。
由反应(2)可知,如果测得反应过程中各时间碘的浓度,就可以求出。
由于碘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所以本实验可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不同时刻反应物的浓度。
若在反应过程中,丙酮的浓度为0.1~0.6mol·dm-3,酸的浓度为0.05~0.5mol·dm-3时,可视丙酮与酸的浓度为常数。
将(3)式积分得:按朗怕-比耳定律,若指定波长的光通过碘溶液后光强为I,通过蒸馏水后的光强为I0,则透光率可表示为:并且透光率与碘的浓度有如下关系:式中,l为比色皿光径长度;K',是取10为底的对数时的吸收系数。
又因,积分后可得:将式(5)、(6)代入式(4)中整理后得:或:式中,K'l“可通过测定一已知浓度的碘溶液的透光率T代入式(5)而求得。
实验十三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三、关键的操作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的操作;正确地振荡试管的操作; 要注意仔细地观察现象。
滴加试剂
滴管要垂直,以保 证滴加体积的准确。
试管振荡
拇指和食指拿试管中上部, 试 管略微倾斜, 手腕用力左右振 荡或用中指轻轻敲打试管。
四、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五、注意事项 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现象 产生原因。 2、液体药品和固体药品的取用,注意 操作规范。
例如根据表中的标准电极电势值查得
(Cr2O72/Cr 3 ) 1.33 V (Fe 3/Fe 2 ) 0.77 V 可知 Cr2O72 能氧化Fe 2 。即反应 Cr2O72 6 Fe 2 14 H 2Cr 3 6 Fe 3 7 H2O 能正向进行(否则不能正向进行)。
因为电极电势与标准电极电势 有如下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电极电势高的氧化态物质能把电极电势低 的还原态物质氧化。
那么,什么是电极电势呢?因为此部分内 容理论课还没有学到,所以让我们先从中 学已熟悉的内容讲起:
比如以下铜锌原电池:
左杯是一个半电池,也叫电极,它由
金属 Zn 与 Zn2+ 这一对
物质组成。
显然, Zn 与 Zn2+ 接
实验十三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及其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2、熟悉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通过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测量,加深理解可逆 电池的电动势及可逆电极电势的概念。 4、学习电极电势的应用。 5、掌握浓度、介质的酸碱性对电极电势及氧化 还原反应自发方向的影响。
二、关键的理论问题
0.0592 V n
lg
cr (氧化态) cr (还原态)
例如 H3AsO4 2 H 2e H3AsO3 H2O
实验十三苯氧乙酸及对氯苯氧乙酸的制备
实验十三苯氧乙酸及对氯苯氧乙酸的制备
一、实验背景
苯氧乙酸即苯酚乙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8H8O2。
它是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具有苯醇的芳香味和乙酸的刺激气味。
苯氧乙酸可以用作医药、染料、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它还可以作为合成材料的原料,用于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
二、实验原理
1.苯氧乙酸的制备方法
苯氧乙酸可以通过苯酚和乙酸酐反应制得。
具体步骤如下:
(1)将20g苯酚加入25 mL的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加入20 mL的乙酸酐,反应混合物加热至50℃,反应2h;
(2)反应混合物降温后加入适量的浓盐酸酸化,棕色固体沉淀,过滤并用水洗净;
(3)把得到的白色固体晾干,即为苯氧乙酸。
(3)将得到的白色固体溶于热乙醇,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加入少量水,冷却后过滤,得到白色结晶体,即为对氯苯氧乙酸。
三、实验步骤
(4)过滤并用水洗净,晾干得到苯氧乙酸。
四、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2.反应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
3.制备时要注意温度和反应时间,反应过程中不得外出。
4.反应混合物酸化时应逐滴添加盐酸,避免添加过量。
5.使用前应检查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苯氧乙酸及对氯苯氧乙酸的制备,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有机合成方法。
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苯酚与乙酸酐反应制备苯氧乙酸及对氯苯酚与乙酸酐反应制备对氯
苯氧乙酸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过滤、酸化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操作时细节的重要性,小心谨慎才是一名合格的化学实验者。
实验十三-气质联用分离测定有机混合体系
实验十三、气质联用分离测定有机混合体系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GC-MS的基本原理。
(2)了解GC-MS的基本构造、分析条件的设置和工作流程。
(3)掌利用GC-MS对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和液-固萃取两种方法,从环境水样中提取多种有机氯农药,如BHCs、DDT及其降解产物DDE和DDD、艾氏剂、狄氏剂等,经GC-MS 分析测定。
通过固相萃取硅胶小柱分离、GC-MS选择离子检测法(SIM )消除共存成分的干扰。
在GC-MS仪中,样品首先经过气相色谱柱被分离成单一组分,再进入质谱计的离子源,在离子源中,样品分子被电离成离子,离子经过质量分析器之后即按照m/z顺序排列成谱。
经检测器检测后得到质谱,计算机采集并储存质谱,经过适当处理即可得到样品的色谱图、质谱图等信息。
经谱库检索后可得到化合物的定性结果,由色谱图还可以进行各组分的定量分析。
该方法适用于环境水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等)中有机氯农药的监测,测量范围在每升几纳克到几百纳克数量级。
单个有机氯农药的GC-MS检测限和最低定量浓度见表7-1。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1)气相色谐质谱联用仪(GC-MS),EI源。
(2)自动进样器。
(3)固相萃取浓缩装置(加压型或减压型)。
(4)旋转蒸发器。
(5)1~2L分液漏斗。
(6)300mL三角烧瓶。
(7)300mL,茄形瓶。
2、试剂(1)溶剂。
残留农药分析纯,包括丙酮、正已烷和乙酸乙酯。
(2)氯化钠。
优级纯,在350E下加热6h,除去吸附在表面的有机物,冷却后保存于干净的试剂瓶中。
(3)无水硫酸钠。
分析纯,在350E下加热6h,除去水分及吸附于表面的有机物,冷却后保存于干净的试剂瓶中。
(4)硅胶小柱。
Bo nd Elut JR SI Silica Gel,Varian 或Waters Sep-pak PlusSilica Car-tride (美国)。
(5)固相萃取小柱。
实验十三植物多倍体诱发与鉴定
3.细胞学观察
• 用根尖压片法制成染色体玻片标本,在 显微镜下认真观察和染色体计数,与对 照进行对比。
•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染色体加倍)
•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正常二倍体细胞)
六、作业及思考题
• 1.与对照植物相比,处理后的多倍体植物有哪些不 同特征?
• 2.你观察到的被鉴定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处 理后得到了哪些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的细胞?
• 2.药品试剂:秋水仙碱、改良品红染色液、 无水酒精、冰醋酸、1N盐酸。
五、实验步骤
1.多倍体的诱发
• 可处理萌动种子,幼苗或植株生长点, 浓度以0.01~0.4%为宜;在以实验室观 察为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根尖。
2.植株形态特征的观察
• 整个植株、或组织、 器官、细胞都可以看 到增大,其中气孔, 保卫细胞表现尤为明 显。
三、实验材料
• 洋葱(Allium cepa,2n=16)、蚕豆(Vicia faba,2n=12)、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2n=22) 等作物的种子、根尖、花蕾或幼苗 。
四、实验用具药品
• 1.用具:显微镜、烧杯、培养皿、载玻片、 盖玻片、剪刀、镊子、刀片、解剖针、 纱布、吸水纸等。
实验十三 植物多倍体 诱发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
• 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学习用秋 水仙碱诱发多倍体植物的方法,学习识 别多倍体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细胞学特 点。
二、实验原理
• 秋水仙碱是细胞有丝分裂的抑制剂,它的主要 作用是抑制纺锤丝微管的形成,因而抑制了染 色体移向两极的运动,使细胞停滞在中期状态 而不能分裂成二个新的子细胞,而秋水仙碱对 染色体结构并无明显的影响,对细胞也不产生 严重毒害,细胞解除秋水仙碱环境后仍可正常 生长分裂,因而出现细胞含有多个染色体组的 情况,亦即构成了多倍体细胞。如果用秋水仙 素处理植物的根尖,则在根尖分生区内可检测 到大量染色体加倍的细胞,若处理植物幼苗的 芽,则可以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
实验十三聚合物温度-形变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三聚合物温度-形变曲线的测定聚合物由于复杂的结构形态导致了分子运动单元的多重性。
即使结构已经确定而所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方式不同,将显示出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考察它的分子运动时所表现的状态性质,才能建立起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聚合物的温度-形变曲线(即热-机械曲线Thermomechanic Analysis,简称TMA)是研究聚合物力学性质对温度依赖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聚合物的许多结构因素如化学结构、分子量、结晶性、交联、增塑、老化等都会在TMA曲线上有明显反映。
在这种曲线的转变区域可以求出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 g和粘流温度T f,以及结晶聚合物的熔融温度T m,这些数据反映了材料的热机械特性,对确定使用温度范围和加工条件有实际意义。
一、目的要求:1.掌握测定聚合物温度-形变曲线的方法,了解线型非晶聚合物的三种力学状态。
2.测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玻璃化温度T g和粘流温度T f,以及聚乙烯的熔点T m。
二、基本原理:线性无定形聚合物存在三种力学状态:①玻璃态。
在温度足够低时,由于高分子链和链段的运动均被“冻结”,外力的作用只能引起高分子键长和键角的改变,因此聚合物形变量很小,弹性模量大,约为1010达因/厘米。
是普弹形变,表现出硬而脆的物理机械性质。
②高弹态。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能量的逐渐增加,到达一定值后,链段首先“解冻”,开始运动,聚合物的弹性模量骤降约三个数量级,形变量大增,表现为柔软而富于弹性,除去外力发生可逆高弹形变。
具有明显图3-1的松弛时间。
③粘流态。
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整个高分子链能够移动,成为可以流动的粘液,受力后发生塑性形变,形变量很大,且不可逆。
聚合物随着温度的升高,从玻璃态转变到高弹态,再转变到粘流态。
等速升温过程中在测量的聚合物样品上施加固定的静负荷,观察试样的形变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就能得到如图13-l所示的曲线。
曲线1是线型无定形高聚物的热机械曲线,以切线法作图求得从玻璃态转向高弹态的温度,称为玻璃化温度T g,从高弹态向粘流态转变的温度称为粘流温度T f;T g是塑料的使用温度上限,橡胶类材料的使用温度下限,T f是成型加工温度的下限。
实验十三_精品文档
实验十三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一、实验目的1.正确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2.掌握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够对各种长度测量仪器进行准确读数.二、实验原理1.刻度尺(1)仪器构造.在木板、塑料或金属上每隔1 mm等间隔地刻一条线,如图所示.(2)设计原理.常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一般为1 mm,使用时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3)刻度尺的使用.①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靠近且平行.②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2.游标卡尺:(1)构造:如图所示,由主尺、游标尺、内测量爪、外测量爪、深度尺、紧固螺钉等组成.(2)用途.内测量爪:用来测量槽的宽度和管的内径;外测量爪:用来测量零件的厚度和管的外径;深度尺:固定在游标尺上,用来测量槽、孔和筒的深度;紧固螺钉:读数时,为了防止游标尺移动,旋紧它可使游标尺固定在主尺上.(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读数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3.螺旋测微器的使用(1)构造:如图1所示(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mm).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最后的读数为:mm+× mm=mm.三、选用原则1.测量工具必须满足被测对象检测内容的要求,使被测对象在量程范围内.2.测量工具的测量极限误差必须小于或等于被测工件或物体所能允许的测量极限误差.3.经济合理,降低测量成本.【关键能力·分层突破】考点一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及最小刻度值,根据待测物的大小和所需达到的测量准确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的长度放置,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3)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使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以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4)观察示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并与刻度线正对.(5)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跟进训练】1.现用最小分度为1 mm的米尺测量金属丝长度,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位置是拉直的金属丝两端在米尺上相对应的位置,测得的金属丝长度为________mm.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如果受条件限制,身边只有米尺1把和圆柱形铅笔1支.如何较准确地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请简述测量方法.2.某物体的长度在12 cm到13 cm之间,若用最小分度为1 mm 的刻度尺来测量,记录的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是()A.4位B.3位C.2位D.1位考点二游标卡尺的使用及读数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1)用软布将测量爪擦干净,使其并拢,选用游标尺和主尺上的零刻度线对齐的游标卡尺.(2)测量时,右手拿住尺身,大拇指移动游标尺,左手拿待测外径(或内径)的物体,使待测物位于外测量爪(或内测量爪)之间,当与测量爪紧紧相贴时,即可读数.(3)读数方法:游标卡尺的读数要“三看”①第一看→精确度.例如(如图所示):易错读成11 mm+× mm=mm正确读数为mm,游标卡尺不需估读,后面不能随意加零,也不能随意去零.②第二看→游标尺上的0刻度线位置,区分零刻度与游标尺最前端.例如(如图所示):易错读成11 mm+10× mm=mm正确读数为14 mm+10× mm=mm.③第三看→游标尺的哪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例1 下面各图均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示意图,图甲中游标卡尺为50分度的游标卡尺,图乙中游标卡尺为20分度的,图丙中游标卡尺为10分度的,它们的读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进训练】3.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________cm和________mm.4.(1)测量玻璃管内径时,应该用如图甲中游标卡尺的A、B、C三部分的________部分来进行测量(填代号);(2)如图乙中所示,玻璃管的内径d=______mm.考点三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及读数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1)标准零位:测量前使测微螺杆和测砧并拢,可动刻度的零点若恰好与固定刻度的零点重合,旋出测微螺杆,否则应加以修正.(2)测量:转动旋钮,将测微螺杆旋出,把被测物体放入测砧与测微螺杆之间的夹缝中,转动旋钮,当测微螺杆将要接触物体时,再轻轻转动微调旋钮,当听到“喀喀”的声音时(表面待测物刚好被夹住),然后转动锁紧手柄.(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 (mm).例2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时,他应先转动________到F靠近小球,再转动________到F夹住小球,直至听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______(填仪器部件字母符号)使F固定后读数.正确操作后,螺旋测微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是______mm.【跟进训练】5.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该螺旋测微器校零时的示数如图(a)所示,测量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如图(b)所示,图(a)所示读数为______ mm,图(b)所示读数为______ 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______ mm.6.如图测量一小段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得到如下情形,则这段金属丝直径是________ mm,长度是________cm.7.(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的________(选填“内测量爪”“外测量爪”或“深度尺”)测得一玻璃杯的内高,如图甲所示,则其内高为________cm.(2)该同学随后又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玻璃杯的玻璃厚度如图乙所示,则厚度为________mm.(3)该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得一小球直径如图丙所示,正确读数后得小球直径为mm,则a=________,b=________.实验十三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关键能力·分层突破1.解析:观察本题图示,注意金属丝的起点不在“0”处,所以测得金属丝的长度为mm -mm=mm.由于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用毫米刻度尺不易测量,故采用放大法测量: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匝金属丝,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该N匝金属丝的宽度D.由此可以算出金属丝的平均直径为D.N答案:金属丝直径测量方法见解析2.解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该物体长度在12 cm到13 cm 之间,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故记录的结果的有效数字为4位,选项A正确.答案:A例1解析:在图甲中,主尺读数为42 mm,游标尺上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度线对齐,由于游标尺是50分度的,所以读数为42 mm+5× mm=mm;在图乙中,主尺读数为63 mm,游标尺上第6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度线对齐,由于游标尺是20分度的,所以读数为63 mm+6× mm=mm;在图丙中,主尺读数为29 mm,游标尺上第8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度线对齐,由于游标尺是10分度的,所以读数为29 mm+8× mm =mm.答案:mm mm mm3.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要估读到mm.游标卡尺读数为4 mm+10× mm=mm.答案:4.解析:(1)测玻璃管的内径应用内测量爪A;(2)图乙为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mm,读数为d=5 mm+mm×5=mm.答案:(1)A(2)例2解析: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直径时,先转动粗调旋钮D使测微螺杆F靠近被测小球,再转动微调旋钮H使测微螺杆F夹住小球,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止动旋钮G使F固定后读数,读数为mm+× mm=mm.答案:D H G5.解析:题图(a)所示读数为0 mm+mm×=mm;题图(b)所示读数为mm+mm×=mm;故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mm-mm=mm.答案:6.解析: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mm,可动刻度读数为×mm=mm,所以最终读数为mm.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42 mm,游标尺读数为×9 mm=mm,所以最终读数为mm=cm.答案:7.解析:(1)因需测量的是玻璃杯的内高即深度,所以要用游标卡尺的深度尺测量,根据图甲可知,游标卡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为100 mm,游标尺的精确度为mm,且第3条刻度线(不计0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则玻璃杯的内高为100 mm+mm×3=mm=cm.(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测量值=固定刻度读数(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精确度( mm)×可动刻度读数(一定要估读),由图乙可知玻璃厚度为mm+mm×=mm.(3)因mm=mm+mm×,由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知a=20,b=0.答案:(1)深度尺(2)(3)200。
实验十三配合物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十三配合物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十三配合物磁化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磁化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通过测定配合物的磁化率,了解配合物中配位键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磁化率是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表现出的磁性大小的量度,是物质磁性的重要参数。
对于具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其磁化率与温度、磁场强度等相关因素有关。
而对于具有成对电子的抗磁性物质,其磁化率与温度、磁场强度等因素无关。
配合物是指由配体和中心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配合物的磁化率受到配位键的键能、配体的电子云分布以及外界磁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配合物磁化率的测定,可以了解配合物的结构特征、配位键的性质等信息。
三、实验步骤1.仪器准备:准备好磁化率仪、电磁铁、样品管、天平、容量瓶、滴管等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2.样品制备:称取适量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装样:将溶液分别倒入两个样品管中,将其中一个样品管中的溶液置于冰箱中冷藏,以备后续测量温度对磁化率的影响。
4.测量:开启磁化率仪,将样品管放入测量室,调节电磁铁的电流,使磁场强度缓慢增大,记录下每个样品管中溶液的磁化率。
5.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分析不同配合物溶液的磁化率特点,结合已知文献资料进行比较。
6.温度影响:将从冰箱中取出的样品管溶液逐渐恢复至室温,测量其磁化率,观察温度变化对磁化率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测定了不同配合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率。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合物的结构、配体性质、配位键的键能等因素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冰箱取出后的样品管溶液的磁化率与室温下的磁化率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分子热运动等因素对磁化率产生影响所致。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磁化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通过对不同配合物溶液的磁化率进行测定,我们了解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同时,我们也发现温度变化对磁化率具有一定影响,这需要在进行磁化率分析时予以考虑。
实验十三硬胶囊剂的制备
实验十三硬胶囊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硬胶囊制备的一般工艺过程,用胶囊板手工填充胶囊的方法;2.掌握硬胶囊剂的质量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药物的填充形式包括粉末、颗粒、微丸等,填充方法有手工填充与机械灌装两种。
硬胶囊剂制备的关键在于药物的填充,以保障药物剂量均匀,装量差异合乎要求。
药物的流动性是影响填充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对于流动性差的药物,需加入适宜辅料或制成颗粒以增加流动性,减少分层。
本次实验采用湿法制粒:加入粘合剂将药物粉末制得颗粒后,采用胶囊板手工填充,将药物颗粒装入胶囊中即得。
制得硬胶囊按中国药典 2010 年版胶囊剂通则中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
三.实验内容材料:混匀的粉末及颗粒、纱布仪器:空胶囊、玻璃板、天平、称量纸、药匙、废物缸1. 利用散剂颗粒剂实验中的粉末与颗粒,选择适当规格的空胶囊,练习硬胶囊填充。
2.硬胶囊的填充(1)手工操作法【操作步骤】1.将药物粉末置于白纸或洁净的玻璃板上,用药匙铺平并压紧。
2.厚度约为胶囊体高度的1/4或1/3,手持胶囊体,口垂直向下插入药物粉末,使药粉压入胶囊内,同法操作数次,至胶囊被填满,使其达到规定的重量(0.2克)后,套上胶囊帽。
(2)板装法【操作步骤】胶囊充填板组成:胶囊导向排列盘1块(四边有边框的)、帽板1块(两层浅的)、体板1块(两层深的带弹簧的)、中间板1块(单层的)。
刮粉板1个(用于将粉末均匀地分布到胶囊体里)。
使用方法:一、体板平整放好,把排列盘放在体板上(两层深的那个),排列盘和体板的孔对齐,抓几把胶囊体(长的胶囊称胶囊体,短的称胶囊帽)放入框内,端起体板和排列盘上下/左右摆动(注意用手挡住排列盘的缺口,以免胶囊从缺口掉出来),胶囊会一一掉入体板胶囊孔中,然后从缺口倒出多余胶囊,把排列盘拿掉。
二、胶囊帽的排列与胶囊体的排列操作相同。
用上面同样方法将胶囊帽排到帽板上。
三、往体板上填充粉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一、实验目的:1、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主要方法。
2、掌握编辑幻灯片的操作,特别是母版和模板的使用方法。
3、掌握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方式。
4、掌握放映幻灯片的各种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软件:1、一台安装了PowerPoint的计算机,配置了软盘驱动器。
2、准备好用于存储演示文稿文件的软盘。
三、实验预备知识:PowerPoint是当今最流行的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的软件之一。
在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场合下要进行的演讲、报告、介绍、论文答辩等活动都需要把演讲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现给听众,用PowerPoint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演示文稿。
在PowerPoint中,演示文稿和幻灯片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些差别的,利用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就叫演示文稿,它是一个文件。
而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页就叫幻灯片,演示文稿是由一张张幻灯片组成的。
这些幻灯片和传统的幻灯片含义并不相同,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不但可以制作成真的幻灯片,用幻灯机播放,而且也可以在计算机中直接演示,或接上投影仪通过大屏幕进行演示,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演示。
PowerPoint有4中视图,分别是:普通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视图和幻灯片浏览视图。
在编辑演示文稿时常用普通视图;编辑幻灯片中的文字、重新组织段落及其在幻灯片中的位置时常用大纲视图;为了更加清楚的查看幻灯片的整体外观,在幻灯片中添加图形、影片和声音,创建超级链接以及添加动画等操作时常常选择幻灯片视图;在幻灯片之间添加、移动、删除幻灯片时通常选择幻灯片浏览视图。
PowerPoint有两个专有名次,即“设计模式”和“幻灯片版式”。
一个演示文稿是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的,设计模板是指幻灯片的底色、背景图案、配色方案等,对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起作用。
选定了一种设计模板,则所有的幻灯片都要遵从这种模板的样式。
而幻灯片版式是指文字、图形等在幻灯片中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只对一张幻灯片起作用,即组成一个演示文稿的幻灯片版式可以各不相同。
在幻灯片中除了可以输入文字之外,还可以插入图片、表格、动画等。
为了使幻灯片在放映时更加生动,可以为幻灯片的各种对象设置各种动画效果,如改变幻灯片默认的切换动画效果,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应用程序预设的动画方案、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幻灯片的超链接交互功能等来实现。
演示文稿有三种放映类型:“演讲者放映”方式便于控制、效果较好;“观众自行浏览”使得观众可以控制放映速度;“在展台浏览”方式,演示文稿自动循环播放。
三种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放映需要,使得幻灯片的放映更加灵活。
演示文稿创建完成后,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演示,而演示文稿可能涉及到链接的多个外部文件,将其打包是个不错的方法。
打包可以在演示文稿中包含文稿所有的链接文件,相关字体文件、以及应用程序播放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模仿性实验:任务1:建立名为“教师节贺卡”的演示文稿。
1、新建演示文稿操作步骤:①启动PowerPoint:“开始”菜单→“所有程序”→“Microsoft PowerPoint”,出现如图13-1所示的PowerPoint文档窗口。
(自动新建一张“标题”版式的幻灯片)②在普通视图下,在第1张幻灯片中输入如下内容:●输入标题:“教师节贺卡制作”。
●输入副标题:“――姓名”。
(如――王宏)③将演示文稿以“教师节贺卡.ppt”为文件名保存。
2、改变演示文稿的外观和丰富幻灯片的内容(1)给演示文稿应用设计模板操作要求:给“教师节贺卡.ppt”演示文稿应用“欢天喜地”设计模板。
操作步骤:①打开演示文稿“教师节贺卡.ppt”。
②执行菜单命令:“格式”→“幻灯片设计”,在应用设计模板中选择“欢天喜地”设计模板(如图13-2)。
(2)编辑幻灯片操作要求:插入一张“空白”版式幻灯片,并添加文本框和祝贺语。
操作步骤:①插入第二张幻灯片,选择“空白”版式。
②在幻灯片中间适当位置插入一文本框,输入如下文字:(如图13-3)(3)使用母版母版是PowerPoint中一类特殊的幻灯片。
母版控制了某些文本特征,如字体、字号何颜色等,还控制背景色和一些特殊效果。
母版分幻灯片母版、讲义母版、备注母版等几种。
幻灯片母版影响除标题幻灯片以外的所有幻灯片。
如要在每张幻灯片的同一位置插入一幅图形,不必在每张幻灯片上一一插入,只需要在幻灯片母版上插入即可。
操作要求:在母版中将标题幻灯片的标题的格式设置为60磅、加粗倾斜,并在三张幻灯片左上角显示当前日期。
操作步骤:①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如图13-4所示。
②在标题母版中编辑标题样式,将格式设置为60磅、加粗倾斜。
③在幻灯片母版中拖动“日期区”占位符到幻灯片左上角,设置字体为36磅、绿色。
④选取“插入”→“日期和时间”菜单命令,弹出“日期和时间”对话框。
⑤选择“自动更新”日期格式,再单击对话框的【全部应用】按钮。
⑥单击母版工具栏的【关闭母版视图】按钮。
⑦观察幻灯片的变化,结果如图13-5所示。
3、在幻灯片中插入多媒体内容在演示文稿中还可以添加各种多媒体对象,如图形、图像、声音、CD乐曲、影片、Flash 动画等,增加播放效果,使演示文稿更加生动。
(1)添加艺术字操作步骤:①选定第一张幻灯片。
②执行菜单命令:“插入”→“新幻灯片”,在“应用幻灯片版式”对话框中选择“空白”版式项。
③执行菜单命令:“插入”→“图片”→“艺术字”,艺术字格式为:样式为第三排第三列,艺术字为“祝您节日快乐!,字体:80磅、加粗、倾斜,适当调整字符形状。
(2)插入图片操作步骤:①选定第三张幻灯片。
②执行菜单命令:“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择图片文件“card.jpg”③拖动图片到右上角,并适当调整图片大小。
(如图13-6所示)4、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设计操作要求:给演示文稿“教师节贺卡.ppt”中的各对象设置演示动画效果。
(1)对单独一张幻灯片内的各种对象同时设置演示动画效果。
操作步骤:①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并执行“幻灯片放映→动画方案”。
②在“幻灯片设计”对话框中选择“典雅”动画效果(如图13-7)。
③观看刚才预设的动画效果。
(2)对单独一张幻灯片内的标题、文本及各种对象逐个设置演示动画效果。
操作步骤:①选中第三张幻灯片,执行“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②选定右上角图片,执行“添加效果”→“进入”→“滑翔”,速度为中速。
③选定文本框,执行“添加效果”→“进入”→“圆形展开”,速度为“慢速”,张开方向为“外”,开始属性为“之后”。
④观看刚才预设的动画效果。
(3)在幻灯片中添加背景音乐。
操作步骤:①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并执行“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菜单命令,选择文件“music.mp3”。
②选择“自动播放”。
③通过“重新排序”按钮将其排到最前。
④对“声音”对象的详细设置通过其“效果选项”进行设置(如图13-8)⑤设置要求如图13-9所示。
⑥观看刚才预设的动画效果。
⑦保存退出PowerPoint应用程序。
5、演示完稿的放映(1)放映幻灯片。
操作步骤:①打开演示文稿“教师节贺卡.ppt”。
②执行“幻灯片放映 观看放映”菜单命令,则从第一张幻灯片开始,逐张幻灯片放映。
每单击一次,幻灯片就放映下一个对象或下一张幻灯片。
按【Esc】键(或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结束反映”命令)可终止放映。
③单击左下角的“播放”按钮,则放映当前幻灯片。
④单击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按钮,则从当前的幻灯片开始,逐张幻灯片放映。
(2)设置放映方式PowerPoint有三种幻灯片放映方式:演讲者放映(全屏幕)、观众自行浏览(窗口)、在展台浏览(全屏幕)。
操作步骤:①执行“幻灯片放映”→“设置放映方式”菜单命令,则出现如图13-10所示的“设置放映方式”对话框。
②选择“演讲者放映”选项,单击【确定】按钮,放映幻灯片。
③按上述方法继续选择“观众自行浏览”选项、“在展台浏览”选项,并放映幻灯片,查看放映效果有什么变化。
(3)设置放映时间若要使幻灯片自动播放,自动的进行幻灯片的切换,可设置每张幻灯片的放映时间。
设置放映时间有两种方法:直接设置放映时间、排练计时。
操作步骤:①直接设置幻灯片的放映时间:执行“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菜单命令,在出现的“幻灯片切换”对话框中(如图13-11)的换片方式处,取消“单击鼠标时”,选中“每隔”选项,在输入放映时间,如:00:06,最后单击【应用于所有幻灯片】按钮,则所有的幻灯片都设置了6秒的放映时间。
②排练计时:执行“幻灯片放映→排练计时”菜单命令,则出现“排练计时”对话框(如图13-12)。
当显示的放映时间已经到点时,单击“下一项”按钮,切换到下个对象继续,直到放映结束。
③执行“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菜单命令,则从第一张幻灯片开始放映。
观察自动放映的效果。
④执行“文件”→“保存”菜单命令,保存演示文稿,退出PowerPoint。
设计性实验:任务2:按以下要求完成任务1、建立一个包含4张幻灯片的文件名为“Einstein.ppt”的演示文稿。
(1)第一张幻灯片:版式:标题幻灯片;主标题:爱因斯坦(华文彩云、80磅、加粗倾斜);副标题为:伟大的物理学家(40磅、右对齐、绿色)。
(2)第二张幻灯片:版式:标题和文本;标题:爱因斯坦简介;文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3)第三张幻灯片:版式:空白;插入如图13-13所示组织结构图。
(4)第四张幻灯片:版式:空白;艺术字: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格式不限)。
2、为所有幻灯片应用“Ocean.pot”设计模板。
3、为第二张幻灯片设置背景:填充效果→预设→雨后初晴。
4、为每张幻灯片的左上角显示自己姓名和右下角显示编号。
5、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1)第一张幻灯片:主标题:进入为:颜色打字机、中速;副标题:强调为:陀螺旋。
(2)第二张幻灯片:标题和内容皆为:向内溶解动画方案。
(3)第三张幻灯片:幻灯片切换为:新闻快报、慢速。
(4)第四张幻灯片:退出为:渐变式缩放、中速。
6、给幻灯片排练计时,每个对象皆放映5秒。
7、观看放映幻灯片,让幻灯片自动放映。
(五)思考题1、什么是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动画效果?2、母版上设置了背景图片,但在某一张幻灯片上不想使用该图片,怎么办?3、若想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窗口中打开演示文稿时能直接放映(不能启动PowerPoint),应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