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介词产生的机制
试论汉语介词从_所为_到_处置_的演变_马贝加
中国语文2013年第1期(总第352期)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马贝加王倩提要宋代以来,汉语中出现“所为介词→处置介词”的演变路径。
汉语(包括方言)历时、共时平面上的处置介词“与”、“给”、“帮”、“搭”、“代”、“共”、“同”、“跟”等的直接来源都是“替”、“为”义的引进所为者的介词。
导致“所为→处置”演变的因素有二:一是代词的语义指向模糊,即回指对象的暗中更换;二是“P (所为介词)+N (他)+V ”式中V 部分的“非企盼”意义。
前者在首发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在后随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是汉语史上“所为→处置”演变的首发者,它在“与+N +V ”式中的意义和功能对后随的介词起着制约作用。
介词功能之间可以发生“所为→交互”或“交互→所为”的演变,所为介词有可能向处置介词演变;这就是现代汉语平面上众多介词兼具“处置”、“所为”、“交互”三种功能的原因。
关键词所为处置与给0.引论近年来,有学者已注意到汉语的处置介词不止“持拿”义动词一个来源,若溯及动词源头,还可能有“给予”义(曹茜蕾,2006;田春来,2011)、“帮助”义(曹茜蕾,2006)或“引领”义(马贝加,2000、2002;何亚南,2001)等;有人认为部分处置介词来自介词功能的扩展,如伴随介词(曹茜蕾,2006)、受益介词(王健,2004;林素娥,2007)或工具介词(吴福祥,1996;田春来,2011)等。
在更早时期,朱德熙(1980、1982)还曾论及“给”的“与事”功能与“受事”功能的关系。
以上研究引发下列问题:1)现代汉语平面以及汉语史上众多的处置介词是否具有多个语义来源?除“持拿”义动词之外,是否还可以来自“给予”义,或其他义类的动词?2)处置介词的直接来源除动词之外,是否可能来自介词功能扩展?何种功能的介词与处置介词有直接的来源关系?我们认为,就语法来源而言,处置介词有两类来源,一是动词,主要是“持拿”义动词;一是介词功能的扩展,主要是所为介词①。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
汉语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空间关系到抽象关系的演变,许多汉语介词最初是用来表
示空间关系的,比如“在”、“上”、“下”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展到表示抽象关系,如“在”不仅可以表示
位置,还可以表示状态或条件;“上”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位置,还
可以表示时间顺序或程度等。
2. 从具体表示到抽象表示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用来表
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的,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
展到表示更为抽象的概念,如“经过”最初表示通过某个地方,后
来引申为经历某种事情;“因为”最初表示原因,后来引申为理由
或解释等。
3. 从单一意义到多义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只有一个特定
的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意义逐渐扩展到具有多种含义,如“对”最初表示朝向或关系,后来引申为目的、关于、针对
等多种意义。
4. 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的实际意义逐渐弱化,成为虚词,如“自”最初表示自己,后来成为表示被动或强调的虚词。
总的来说,汉语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是多方面的,包括从空间
关系到抽象关系的演变、从具体表示到抽象表示的演变、从单一意
义到多义的演变以及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等。
这些演变反映了汉语
介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语义变化。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在中学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往往会遇见有关“介词”的种种困难。
教师无奈,学者困惑。
无论是传统语法,例如《暂拟教学语法系统》、还是现行最新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都保留了“介词”这个词类,并有相关的“介词结构”或者“介宾短语”的有关知识理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一时无法排除的困难和尴尬。
有的教师提出:“‘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规定的‘介宾短语’里的介词是虚词,它为什么却能带宾语?介词在其中难道是中心语吗?那它又是什么性质的中心语呀?而且‘介宾’这个概念里的‘介’是一个什么成分呢?‘提要系统’之中,可是只有7种‘基本成分’,其中并没有‘介词什么语’一说啊!‘提要系统’明确指出‘动词中心语’与‘宾语’是一对‘直接成分’;那么‘介宾短语’之说,是不是又规定了‘介词中心语’也可以和‘宾语’构成为一对‘直接成分’了呢?显然这比‘介名短语’、‘介词结构’等传统语法概念还叫人无所适从。
”有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介宾短语’之中的‘介词’与‘宾语’是什么结构关系、又是什么语法关系?是不是‘主谓结构’的陈述关系、‘偏正结构’的修饰限制关系、‘并列结构’的复合关系;那它们之间是否是‘中宾结构’的支配关系,或‘中补结构’的补充说明关系呢?如果都不是以上各种关系的话,那它们之间到底又是什么结构、什么关系呀?”又有的学生也觉得离奇:“课本上说,各种短语语法功能都很强,除了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之外,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加上相应的语气语调就可以独立成句。
可是‘介宾短语’只能充当‘状语’,有时可以充当‘定语’、‘补语’,而不能充当‘主语’和‘谓语’;尤其是它无论如何也不能独立成句的。
它比那些名、动、形等实词的语法功能还要差劲呀!”于是学生们展开了比较:“‘书包、学校、理想’等名词,意义实在,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怎么它们一经作了介词的宾语之后,就不知是什么意思了。
论古汉语介词“以”的基本功能-伴随格
如郭锡良先生《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一文所说,金文中“以” 字的介词用法已经基本上齐全,如引介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或凭借、 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行为的方式、动作行为实施的原因、时间等。[1](P2) 介词“以”在金文中的多种功能,表现在引介的对象与动词谓语的语义 关系呈现多样性。那么在这些功能中,究竟哪一个是其基本功能,其他 功能则是由该基本功能引申扩展而来的?学术界多将“以”看作是一个 工具格介词,并由此推出其他功能。从动词“以”的本义以及介词产生 的机制来看,介词“以”的基本功能究竟是不是工具格,这是一个值得 商榷的问题。
二 从介词“以”的产生看其基本功能
汉语中的虚词多由实词虚化而来,且“实词虚化总是以词汇意义为 ,[5](P71)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其功能也与动词义有关,介词 基础的” “以”的产生亦如此,它的功能也与动词“以”的本义及引申义有关。 关于“ 以 ” 的本义, 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 以 ” 的本义是 “ 用, 使用 ” , 二是认为“ 以 ” 的本义是“ 提挈、 携带 ” 。 第一种看法比 较普遍, 这也是将介词“ 以 ” 看作是工具格介词的根源所在, 如上提 及石文所述,再如段德森(1982)说“某些实词词汇意义相同,演变作 , 就举“ 用 ” 和“ 以 ” 为例, 认为: 虚词的规律和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 “ ‘用’ 、 ‘以’作动词,都是‘使用’义,演变作介词、连词,主要用法 ,作介词用法有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所依凭的名义和 是相同的” “以”的动词本 身份、凭借的条件、产生的原因四种。[5](P71-72) 可以说, 义是不是“用,使用”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由其虚化而来的介词“以” 的基本功能到底是不是工具格的问题。我们通过考究,发现“以”的本 义为“用,使用”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而第二种看法“提挈、携带”说 则更具说服力。 首先从文字学角度来看“以”的“用,使用”义。认为“以”的本 ( “ ”为 “ ,用也” 义是“用”的,大致归为两种,一是据《说文解字》 “以”古文字字形) ,二是徐中舒先生提出的,把“ ”看作是耕具“耜” ‘以’ , 用也。 铜 “ ‘ ’ 为用具, 故古文借为‘ 以 ’ 字。 的本字 , 并说: 器‘ 以 ’ 均 作‘ ’ 。 ”[6](P30) 《 说 文 》 说“ ” 是 象 形 字, 从“ 反 巳 ” ,
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因素
关键词 : 动词; 句法位置 ; 语境影响; 认知 因素 ; 介词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H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8 2 1(090 01 0 1 — 8620 )4—00— 5 0
20 年第 4 09 期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4 3 期
论 汉 语 动 词 的 介 词 化 因素
史冬青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 济南 山 20 1 ) 50 4
摘要 : 汉语动词到介词的语法化演变都是在连动式结构 中发 生的。动词 的介 词化是 多方面 因素共 同作 用的结果 , 中主 其
提 供 了可能 。 作 为实 义 动词 , 们 通 常 是 以谓 语 核 心 的身 它
份 出现 的 , 表 达 的动 作 或 状 态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所 随着 语 言 表 达 的需 要 , 个 的动 词 很难 使得 句 子 单
的语 法 和 语 义 结构 得 以完 整 , 于是 要求 后续 或 追 加一个 动 词 短 语 。最 初 的 实 义 动 词 或 是 作 为 V1
收 稿 日期 :0 9 4 O 2 o —o — 8 作 者 简 介 : 冬青 (9 1 ) 女 , 东定 陶人 , 士 , 师 。 史 17 一 , 山 博 讲
物体到达的处所 , 或者说“ 表示前一动作 结束 著” 时受 事所 在 的位置 。从 语 义看 , ( )一( ) 的 例 1 3中 “ ” 著 还带 有 明显 的动词性 。 当V l的语义 类型进 一步 拓 宽 , 出现 了许 多不 能造 成 “ 、 、 ” 及 触 附 状态 的 动词 时 , 著 ” “ “ 表 附着 ”
汉语语法中介词的用法
汉语语法中介词的用法一、汉语中介词的定义与分类中介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词类,在汉语语法中扮演着连接句子成分和表达句子关系的重要角色。
它们通常出现在名词短语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根据其功能和用法,可以将汉语中介词大致分为时间中介词、地点中介词、方式中介词等。
1. 时间中介词的用法时间中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持续的时间。
常见的时间中介词有"在…之前"、"在…之后"、"自从…以来"等。
例如:"在早上起床前,她喜欢先锻炼身体。
"2. 地点中介词的用法地点中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发生或物体存在的地点或位置关系。
常见的地点中介词有"在…里面"、"在…上面"、"在…下面"等。
例如:"杯子放在桌子上面。
"3. 方式中介词的用法方式中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或手段。
常见的方式中介词有"以…为基础"、"通过…实现"等。
例如:"他以努力学习为基础,取得了好成绩。
"二、中介词的用法注意事项1. 中介词的位置通常,中介词出现在名词短语后面,与之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他住在这个小城市里。
"但是有时也会有例外情况,比如在某些固定搭配中,中介词出现在动词后面。
例如:"吃完饭后,我们去散步。
"2. 中介词与量词的搭配当中介词和量词一起使用时,通常是将中介词放在量词前面。
例如:"他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半个小时。
"3. 中介词的选择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表达的意义,选择适当的中介词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中介词可能表示相似或相关意义,但具有微妙的区别。
因此,在使用中介词时需要注意细致入微地把握其用法。
三、案例分析:汉语中介词用法示例1. 时间中介词示例(1)昨天下午,在放学之前我给你打电话了。
现代汉语-介词
整体的充当某种结构成分。
如:按规律办事。
对故事的认识。
二、介词的分类
依据介词短语与动作、性状之间的关系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2、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 3、表示原因、目的; 4、表示施事、受事; 5、表示关涉对象; 6、表示其他方面。
(五)作主语: 例如:从八点到十二点是工作时间。
村子从南到北有一条河。
部分介词与动词之间的区别:
介词大都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不少介词处于 过渡状态,有的介词与动词同形,只能根据结构和 语境、意义判别它是动词还是介词。例如:
政府做工作,要对于人民负责。× 第二,主体客体的位置颠倒。例如:
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 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
(2)跟、和、与、同
“跟”用于必须有两方面参与的动作行为的句子中 例如:我跟他下棋。
也可以用于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跟”的 作用是引进参与者或共事者,或者动作的对象。 例如:他跟我们一块走。
这次春游,我同你们一道去。 你见到他时,替我向他问好。
注意:
(1)“对、对于”的用法和误用 “对于、对”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物。在许多场合可以通用。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 也能用“对”,但是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 于”。 例如:对他笑了笑。 √对于他笑了笑。× 对“对于、对”误用的几种: 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
例如:人们对月球的研究,以后还会不停地继续下 去。 古时候流传着不少关于这位诗人的故事。
(三)作补语: 例如: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班车是开往济南方向的。 能充任补语的介词只有“于、向、自、到、在、给、
6 对外汉语词类教学—介词
据医生说会好的。 根据我的观察/据我(的)观察
按照/依照
都表示遵从某种规定、标准 “依照”强调完全照办,不能变动,所以在法律、 条文、文件、命令中常用“依照”。 依照婚姻法,女子二十岁可以结婚。
公民应该依照法律纳税。
“按照”所遵从的规定往往是不成文的,可以改动 的。
按照计划是今天应该完成的,现在只好延长两天了。 按照他的看法,少吃少动身体好。
依/依照
都表示做某事的依据。 依+单音节或着(*依照) 依法办事。 依次就座。 依着他说的去做吧。
固定用法: 依你们看 依我说 (*依照)
据/根据
都表示以某种事物或动作作为前提或依据。
据+动词(双音节表动作) 了解/报道/统计/鉴定/研究 据+悉/此/说
留学生介词偏误分析
这只小狗让它妈妈放弃了,怪可怜的。
我给他提了不少意见,他反过来把我提了意见。 这件事对我真难住了。
我应该很多人说话。
他做的衣服不满意。 如果吃的过多的药,身体有副作用。
这是秘密,不要轻易讲。
我喜欢看关于历史书。 有的词用得不恰当,需要用别的近义词来表达。这对 我就困难了。
HSK词表 引出目的、原因:
(甲级)为 为了 (乙级)由于/由 因为
如: 我提议(为)我们的友谊干杯!(为着、为、 由于、因为) 今天的演出是(凭)票入场。(按、凭、据、 依照)
HSK词表 表示排除和加合:
(甲级)除了 /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还……
(丙级)除
几组用法相近的介词比较 被/叫/让/给
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 “被”, “叫、让、给”用于口语, 可以被替换的“被”字句,大多表示不如意。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03
当前介词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和 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究汉语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 和机制
揭示汉语介词语法化的规律和特点,完善 汉语语法体系
为语言演变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理 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主要针对现代汉语常用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兼顾古代汉语和方言 中的介词现象
语言内部因素
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义、语音等也会影响介词的语 法化过程。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影响介 词的语法化过程。
04
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机制和 动因
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机制
语用推理
在语言使用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语义关系,人们常常会使用介词来调整句子结构。这种语用推理是介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之一。
• 研究方法:对汉语介词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方法。其中,历 史文献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介词用法的对比分析,揭示其语法化的过 程。此外,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介词的研究中。
• 研究现状总结: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对汉语介词的用法和演变规律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汉语语法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 一步研究和探讨。
从形容词到介词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形容 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形容词逐渐获得了动词 的特性,变成了介词。
位置的变化:汉语介词从句子的中间位置逐渐 移到了句子的前面。
功能的改变:汉语介词从最初的动词或形容词 功能逐渐转变为连接词、副词等语法功能。
影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因素
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特点及原因
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特点及原因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代的汉语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介词凭借其重要性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介词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介词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并语法化。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特点及原因》为标题,探讨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的语法化特点与原因。
一、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词种类增多。
从现存的介词中可以发现,魏晋时期至少出现了35类介词,其中包括空间位置类、时间类、比较类、方向类、因果类等。
2、介词语义丰富。
魏晋时期介词的使用得到广泛发展,介词的语义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表达更多的意义,如“以”可以表示“以及”的意思,“经”可以表示“按照”的意思。
3、介词与动词的联合使用得到进一步完善。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以介词为前缀的动词,如“取以”表示“取得”的意思,“付以”表示“付出”的意思。
4、介词既可以单独作句子谓语,也可以跟动词构成谓语形成完整的句子。
这一特点表明,介词可以独立担当句子谓语,也可以跟动词构成句子谓语,此外,还可以介词单独作定语、状语等。
二、魏晋南北朝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原因1、文学文化多元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文化多元发展,很多以前并不普及的文字也广为流传,拉近了汉语各地方的距离,也使得语言更加的通行普及,介词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国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度也得到改革和完善,使得地方自治得到提升,文化圈越来越广,这也为介词语法化带来了一定的条件。
3、历史语言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受历史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多拼音语也得到普及与发展,使得汉语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为介词语法化带来了一定的条件。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介词语法化,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也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汉语的发展又增添了一定的活力。
汉语动词的介词化研究
、
`
”
的功 能 但 主 语 具有 明显 下肢 运 动特 征
,
。
。
“
”
4
.
介词 语法 化 的语 音表 现
,
,
,
“
”
。
“
”
`
”
象 意 义 的情 况 而 且 大 多 出 现 在 熟语 中 表 现最 为 突出 的是 介 词 化所 反 映 的语 法 化 一 般来 讲 语 言 的虚 化 具 有单 向性 形式 要经 历 一 系 列 细微 过 渡 汉 语 动词 是 不 会 出 现 由介 词演 变 为 实 词 的过 程 现代 英 语 动 词 的现 在 分 词 形 式 都 出 现 了 介 词 化 现 象 汉 语 介 词无论 从 分类 上 或 是 在历 史 上 都 有 一 种过 渡 的性 质 语 言 中 的 动词 介 词化 问 题 反 映着 语 言 发 展变 化 的趋 势 是
:
随 着 国 外 语 法化 等理论 的 引人 学者 们 从 不 同角 度 和 深 度
,
三 汉 语动词 的介词 化语 用 标 准 判 定语 境 : 首先 要 分 化 临界 状态 例 如 问 在不 同的 语境 中可 做 双 重1,. Nhomakorabea、
来研 究 动词 介 词 化 的 动 因 这些 研 究 把汉 语 介 词 研究 从 宏 观 推 进 到 历 时发 展 在 形 成 机制 的探 究 的 基础 上 踏 上 了 语 法 化征 程
, , , , , ,
要 成分 讨论 了 一 些 动词 和 介 词 的 区 分方 法 以 上这 些 研究 为 我 们进 一步 深化 动词 介词 化研 究 提供 了 基 础和 很多启 示
, , 。
。
介词成为句式标记的成因及构句机制
雅各 布 森 ( J a k o b s o n , R. ) 乔姆斯 基 ( C h o ms k y ) 莱 昂 以我们 才盖 了章 。 斯( L y o n s ) 等 学 者完 善 和发 展 , 现 在 已经 成为 著 名 的 语 言学理 论 。标记 理 论 的 内容 和外 延 都 有 大 幅度 的 延伸 , 运 用 已经扩 大 到词汇 、 语法 、 语 义等各 个层 面 。 汉语 中存 在介 词标 记这 一特 殊 的语言现 象 , 对这 种现 象 的研究 具有 重要 的学 术价 值 。所谓介 词标 记 ,
说 话者 常 常使用 介词标 记 。介 词标记在 构 句 时不仅 要 与句 式语 义相 匹配 , 而且 与句 式语境 密
切 相 关。介 词标 记随 着语 言演 变而发 展 变化 , 研 究介 词标 记 , 既要进 行 静 态考 察 , 也 要进 行 动 态 分析 ; 既要 进行 历 时考察 , 也 要进 行 共 时研 究。 关 键词 : 介词 标 记 ; 语 义基础 ; 构 句机制
就是 指汉 语 中 的一些 常用介 词经 过长 期使 用 , 位 置 固 ( 2 ) 使用 介 词标 记 “ 被” , 构 成 了“ 被” 字句 ; 例( 3 ) 使 用 定, 在 语 法上 形成 了 自己 的特 点 , 这 些 介词 及 其 所 构 介 词标记 “ 比” , 构 成 了“ 比” 字句; 例( 4 ) 使用 介词标 记
标 记 的使用 表示 了一定 的语法 意义 , 使 句式具 有独 特
的语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点 。
一
现代 汉语介 词是从 古代汉 语 、 近代 汉语 发展而来 的, 但 古今介词 存在许 多不 同之处 , 在介 词标 记形 成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汉语连接介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多样的介词形式,可能大大影响语料的意义。
汉语连接介词的语法化有很多不同的路径,而每一条路径又有各自的类型。
首先,汉语连接介词可以通过结构化方式从“限定”具象介词来源出发。
即介词指的“根据其后的状语来识别出某一物,因此将介词的意义融入句子中”,例如“在+晚上”可以指明什么时候,因此介词可以从这一点出发。
另外,连接介词也可以以“不定限定”形式出现,它可以用来说明方向、时间、距离等概念。
例如汉语中的“到”,表示走到另一个位置;“离”,表示从某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向”,泛指朝着某个方向。
汉语连接介词的类型也有很多种,如结构化连接介词、形式化连接介词等等。
结构化连接介词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的,它通常有明显的语义,其定义也很清楚。
而形式化连接介词则没有明确的定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使用,但它们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还有虚化连接介词,它没有语义,仅用于增加句式的复杂性或融入句子中。
总之,汉语连接介词来源于不同的路径,其类型也很多,用于表达不同的概念和思想。
所以能够准确理解汉语连接介词的概念和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所代表的意义,为更深入的汉语语法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介词的用法中文句子总结
介词的用法中文句子总结一、介词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介词是汉语语法中重要的词类之一。
它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词在句子中起到修饰、限制和状语的作用,能够表达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各种语义。
1. 时间关系:例如,“在早上”、“从今天起”,介词可以表示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帮助我们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
2. 地点关系:例如,“在房间里”、“向前走”,介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地方或位置,帮助我们描述事物所处的空间。
3. 方式关系:例如,“以友好的方式”、“用笔写字”,介词可以表示进行某项活动时采取的方式或手段。
4. 原因关系:例如,“因为他病了”、“由于天气寒冷”,介词可以表示导致某个结果或情况发生的原因。
二、常见介词及其使用示例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介词进行分类说明,并给出相应的使用示例:1. 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 在:在明天;在夜晚;- 自:自去年以来;自小李离开后;- 从:从早上到晚上;从我来到这里开始。
2. 表示地点关系的介词:- 在:在家里;在学校;- 往:往北走;往外走;- 到:到公司去;到河边玩。
3. 表示方式关系的介词:- 以:以书面形式;以英语为母语;- 用:用力拍打;用手指点。
4. 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 因为:因为生病了;因为下雨了;- 由于:由于路滑,车速减慢;- 靠:靠天亮自然醒来。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介词及其使用示例,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介词。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的介词及其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句子更加流畅和语义更加清晰。
三、注意事项与常见错误在使用介词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搭配问题:不同的动词或名词可能搭配不同的介词,例如“参加会议”、“对待问题”,要注意正确选择合适的介词与搭配。
2. 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某些介词有固定的搭配和习惯用法,例如“对于”、“关于”,要注意掌握并正确使用。
3. 词义差异:有些介词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意义,需要根据句子整体内容来理解其语义关系。
中文介词的概念
中文介词的概念什么是介词(中文的) - :定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前头,组成介宾短语的一类词. 种类表示动作的方向、处所、时间的:从在向往自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的:把被对跟表示方式、手段、目的、原因的:按凭为由于关于语法特点 1不能单独使用,只用于构成介宾短语. 2介宾短语多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语文中什么叫介词 - :很简单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句子的组成是:主谓宾,即至少有主语和谓语当一个句子中已经有了一个动词,(即使有几个动词但是都必须有连词连接),那么在名词前面的多数为介词第一句:除了“在”就没其他动词,那么他就是动词; 第二句,有“在”和“住”,住肯定是动词,而“在”则不可能是动词,因为如果它是动词的话并定要与“住”用连词连接.所以它是介词中文什么叫介词 - : 1) 介词(是prepositions,简称prep.),又称前置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连接主语和表语.特别是一些常用介词的搭配力特别强,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英语里大部分习语都是由介词和其他词构成的.介词在句中一般不重...什么是介词(汉语)(别给我用百科复制) - :介词是附着在其他实词或短语前,构成介词短语的虚词.你说的这个口诀其实就是列出了部分介词,最后两句“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名代要记牢”是说介词都不能单独用,也不能单独充...汉语中介词是什么? - :一、介词的定义定义:介词是一种起标记作用的虚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如:他把卖力气看成不光彩的事. 老王在北京住了三年了.也可说介词起介绍、引用作用,它和它介绍、引进的内容组成介宾短语整体的充当某种结构成分.如:按规律办事. 对故事的认识.二、介词的分类依据介词短语与动作、性状之间的关系分类: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2、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3、表示原因、目的;4、表示施事、受事;5、表示关涉对象;6、表示其他方面.什么叫介词 - :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什么是介词 - :介词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什么是介词(语文中的) - :介词本身的定义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但是介词却是英语语法学习中很困难很复杂的一环,它的词组很多,要用功哦…… [解题过程] 介词preposition缩写prep.,又叫前置词,表示其后的名词或代词(或是相当于名词的其他短语或从句)与其他句...汉语中什么是"副词",什么是"介词"? - :副词就是一修饰的词,一般像什么时间啊,地点啊,程度啊之类的.比如: 很,非常,特别,突然,经常,飞快的,最近,立刻等等介词就介绍对象和句子其他部分的关系的.比如:在,和,跟,从,除了,为了,关于,根据……等等中文介词为什么叫介词? - :介词还有其他语法都是从西方,可能是英文引入的,过去中文没有这些概念.英文preposition'介词',构词来说pre-'在前面',position'位置',意思是说介词是'在前面的位置',介词就是在名词、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前面,构成介词短语做句子的某中成分,比如宾语、状语等.中文叫介词,也是介于词之间的含义,介于名词和其他词之间,或介词是名词和其他词的媒介.。
现代汉语介词“论”的形成历史及其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介词“论”的形成历史及其语法分析石微;王浩垒【摘要】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
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
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
“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
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The verb Lun (论) was used i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Pre-Qin Period;and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containing Lun (论) underwen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ajor and minor verbs in Han Dynasty. Then, the verb Lun (论) developed the prepositional function in Tang Dynasty;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prepositional function of Lun (论)enlarged.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served as the syntactic conditions and, together with the reduction of conjunction usage, it contributed 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Lun (论). Originally as a notional word with the meaning“discuss”or“comment”, Lun (论) became the functional word which means “following some standards”, through a mediating semantic stage meaning “measure” or “evaluate”. The increase of critical frequency was also a major cause for its grammaticalization. Themechanism of changing its syntactic function was to make a reanalysis, and the mechanism of semantic evolution was pragmatic inference.【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261-266)【关键词】“论”;语法化;句法环境;语义演变;临界频率【作者】石微;王浩垒【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现代汉语介词“论”的用法有两个方面[1]:A.与量词组合,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摘要]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简要论述了汉语中存在的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介词化表明了语言演变的一般顺序是由语法成分较少的语言演变为语法成分较多的语言。
[关键词] 动词介词化语言演化一、汉语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是由动词变来的。
所以,我国语法学界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上都是动词(吕叔湘,1979:33)。
那么,什么是介词呢?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常用作动词的词出现了介词用法。
但是,动词的介词化并不是现代汉语的独特现象,而是在古汉语里已经有了。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个词语演化的方式常常是新用法不断出现,旧用法长期保存,结果形成一个词在某一时期的用法,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用法的年轮(Hopper和Traugott,1993)。
因此,现代汉语在介词用法上保持着古汉语不同时期用法的痕迹。
《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第1版)对“沿”的解释是:沿:①顺流而下。
郭璞《江赋》:“泝洄~流,或渔或商。
”引:顺着。
陆机《辯亡论下》:“而巴汉舟师,~江东下。
”②遵循,承袭。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追远尊戚,~情之所隆。
”《后汉书•曹褒传》:“五帝不相~乐,三王不相袭礼。
” ③边沿。
《儒林外史》十四回:“望着湖~上连接着几个酒店。
”义项①为动词,引申用法是介词。
义项②为动词。
义项③为名词。
“沿”在古汉语中的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有所保留,但是分布不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第1版)的解释是:沿1 ①动词。
(文)顺流而下。
→(表示引申为)②按照老样子继续下去:~用∣~袭︱相~至今︱~革。
→ ③介词。
表示顺着(一定的路线),后面可以加“着”:~河边走︱~路有不少摊贩︱~着正确方向前进。
沿 2 ①名词。
边沿:炕~︱前~阵地。
→②动词。
镶边:~鞋口︱大红的衣服,~一道蓝边。
2021汉语中介词的语用功能探究范文1
2021汉语中介词的语用功能探究范文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属于虚词范畴,与其他词语组合起来才能充当语句中的直接成分,所以介词在语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介词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认为是从古代的动词延伸来的。
在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把介词固定为某一个修饰成分,既可以修饰主语,也可以修饰宾语,当然我们所说的修饰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过渡承接的意思,这就是介词的句法功能。
介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种语义成分的重要记号。
当一个句子中有比较多的和动词联系不起来的词语时,介词便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介词的语义功能。
此外,介词的功能中还涉及冷门语用功能。
要想更好地了解介词,就必须要把介词的每一个功能都了解清楚,下面笔者就对介词的语用功能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一、介词在语义中的点睛作用 从语法层面讲,我们把实词当作是语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介词作为虚词往往不被重视。
但是实词多是以理性形态存在,虚词是以精神层面形态存在。
一句话的语义要想丰富多彩仅仅依靠实词是不可能实现的,虚词的存在从精神层面给语义增添色彩。
宏观上而言,相关的资料中有提及到很多关于实词的案例,虚词则作为一种语气词,被压在角落里不被重视。
关于介词的语体问题的资料很少,只有一部分在十年之前被少部分学者提到过,但也仅仅是被提及而已,大部分的学术研究都是从提到开始的,未来研究之路还需在摸索中前进。
无论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书面化的文学作品中,介词都是语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活中或者是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介词的密集存在,他们作为一个承上启下或是递进转折的标记使文章通顺连贯。
开篇或者结尾,起承转合都离不开介词。
介词是语义成分的标志,它就像是一个支点,可以撬动任何一句话,无论被撬动的词是主语或是宾语。
例如: (1)宝宝用勺子把两个鸡蛋吃完了。
“用”是一个动词,“宝宝”是主语,“把”是介词,在特定的语义中有特定的介词相连接,使得下文成立。
就像段首我用的“或者”二字,连接“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这两个词,使得话题主语并存,不分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介词产生的机制作者:石微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1期摘要:文章在具体考察现代汉语单音节依据类介词产生过程基础上,归纳总结现代汉语单音节依据类介词产生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隐喻、语用推理和同步引申。
这四种机制经常两两或两三结合诱发介词的产生。
关键词:依据类介词重新分析隐喻语用推理同步引申中图分类号:H1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17-02介词是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虚词。
介词的产生问题是介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多数介词是由动词经过语法化过程产生的,这一过程即“实词虚化”。
关于“实词虚化”的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多有涉及,如:梅祖麟(1981)、解惠全(1987)、刘坚等(1995)、洪波(1998)、沈家煊(1998)、陈昌来(2002)、邢志群(2003)、张旺熹(2004)、吴金花(2005)等。
而多数学者在探讨“实词虚化”的机制时,把介词产生的“动因”和“机制”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探讨,不加区分,没有明确二者的界限,或称“因素”,或称“机制”。
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认识不清,使得上述成果中有关动因和机制的指称范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和偏差。
李宗江(2009)提出对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加以区分的思想,我们深以为然。
通俗地说,动因是用于回答什么条件促使语法化发生的问题,而机制是用于回答语法化是怎样或如何发生的问题,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将主要考察现代汉语单音节依据类介词产生的机制,不涉及介词产生的动因。
一、重新分析重新分析使得介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发生了重新认定,句法结构并未改变,但是人们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却发生了变化,拿现代汉语单音节依据类介词为例,按、照、依、据、凭、论、随、从、以、因等依据类介词产生的句法环境为连动结构,这些介词的源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即连动结构被重新认定为偏正结构或动补结构,句法结构的重新认定使得处于非核心位置的“V+NP”中的“V”被重新分析为介词。
二、隐喻机制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隐喻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另一个领域,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认知方式。
一般而言,是指由具体概念去理解、建构或界定抽象概念的方式。
隐喻在日常语言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它不是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代表了语言的常态,同时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的,而是有系统的。
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类别。
在汉语介词产生的过程中,隐喻的作用不容忽视,隐喻使得产生介词的源词的搭配对象扩大,由具体的搭配对象扩展为表示抽象义的搭配对象,搭配对象的语义反过来对源词的语义产生影响,源词的意义逐渐泛化、虚化,源词语义的虚化进一步反射到句法上,使得源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句法功能发生变化,成为修饰或补充成分,介词也就随之产生。
我们拿依据类介词“凭”和“从”为例来说明。
“凭”的本义为“倚、靠”,当然,“倚、靠”的都是有形实体对象,如:(1)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
读军书倦,因凭几寐,不复就枕矣。
性好时日小数,及事迫急,亶为厌胜。
(《汉书·王莽传》)(2)天子负黼黻。
袭翠被。
凭玉几而居其中。
设酒池肉林。
以飨四夷之客。
(《前汉纪》卷15)以上两例的时间都在东汉,“凭”后搭配的对象是“几”“玉几”等有形物体,“凭”在此表示本义,没有发生词义的改变。
到了六朝时期,“凭”后接抽象对象的例子大量出现,“凭”开始虚化,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使用“凭”时,不仅想到“倚、靠”有形实体,还想到“倚、靠”抽象事物,抽象事物影响“凭”,使之意义逐渐虚化,变为“依仗、凭借”义,如:(3)武王资圣智而克伐,观天命以行诛,不驱熊罴之师,不劳三战之旅,一戎衣而定王业,凭神力而协符瑞。
(《拾遗记·周》)(4)又云:若同草木,便当烟尽;精灵在天,将何凭以立?(《弘明集》卷4)(5)公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闻者归之。
(《后汉纪》卷29)到了唐代,“凭”的搭配对象继续扩大,“凭”的动词性继续减弱,“凭”也继续虚化为表示“依据”义的介词。
总之,动词“凭”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隐喻的作用,搭配对象由具体扩展为抽象,词义逐渐淡化,动词属性减弱,最终完成了语法化,发展出了介词的用法。
“从”最初也是个动词,表示“跟从、跟随”,其后常接“人”或指示代词“之”作宾语,如:(6)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
其君子则否。
”(《国语·晋语三》)(7)曰:“微我,晋不战矣!楚有五败,晋不知乘,我则强之。
背宋之盟,一也;德薄而以地赂诸侯,二也;弃壮之良而用幼弱,三也;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夷、郑从之,三陈而不整,五也。
”(《国语·周语中》)后来,“从”后的宾语不仅可以是有形的“人”,还可以是无形的“言”等,如:(8)太子曰:“诺。
请必从公之言而还。
”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
彼利太子之战攻,而欲满其意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战国策·宋卫》虽然宾语的抽象性增强,但是此时的“从”仍是个动词,动词属性并未发生改变。
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表示处所的名词可以在“从”后作宾语,如:(9)因食索六城于赵而讲。
赵计未定。
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战国策·赵策》宾语中方位名词的出现使得“从”的动词属性减弱,“从”的“跟从”义无法在方位名词上得到实现,反而“从”所在的连动结构的另一个动词的动词属性得到加强,“从”的语义虚化,由动词“跟从”发展为引进方位的介词。
到了六朝时期,“从”的搭配对象继续扩大,受方位隐喻的作用,由介引空间方位发展为介引事物的标准或根据,最终出现了依据义的用法。
三、语用推理一般而言,一个词都包含多种意义,有些意义是外显的,有些意义是隐含的。
语用推理是把语词的隐含意义外显出来的机制。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解码”过程中,人们从有限的话语中总能推导出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的推导过程就是语用推理的过程。
这些蕴含在话语或语词之外的意义经过人们的广泛、大量的使用,逐渐发展成为常用义,并固化到语词之上。
所以,语用推理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也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毫无疑问,汉语介词的产生受到了语用推理的影响,也就是所,语用推理对汉语介词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论”是汉语中表示“依据”的常用介词,介词“论”在产生过程中,其隐含的意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在语法环境中逐渐外显出来,成为“论”的常见义,而“论”表示“评价”的动词义在语法环境中反而受到了抑制。
语用推理过程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生的,交际使用是语用推理得以发生的前提,而交际中的大量使用又使语用推理进程加快,语词的新义或新用法在此过程中得到巩固,被人们接受。
四、同步引申同步引申是语词意义演变的又一推动机制,其指在同一语义场中,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后会相应影响或带动与它有相近意义的词也发生意义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向又与已经发生变化的词是类似的。
我们拿介词“随”和“从”的出现来说明之。
动词“随”和动词“从”的意义相近,都表示“跟从、跟随”。
如:(10)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
《战国策·齐策》(11)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国语·越语下》)后来,二词都发展出“遵从”义,如例(8)及下例:(12)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韩非子·喻老》)从以上各例可见,“从”和“随”的意义演变是一致的。
“从”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介词用法,而“随”也相应在东汉时期出现介词用法,“随”的介词用法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从”的影响。
五、结语现代汉语单音节依据类介词的产生是重新分析、隐喻、语用推理和同步引申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新分析是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隐喻和语用推理是发生语义演变促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此三者中,隐喻和语用推理的运行原理是扩大介词的来源词语的受事范围。
源词(一般为动词)受事对象扩大后,源词的语义会逐渐虚化,此时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源词的句法功能被重新定性,由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演变为做修饰谓语的状语或补语。
同步引申则强调原来词义相近的两个词,一个词对与另一个词的意义和功能的影响。
因同步引申发挥作用受一定条件限制,相对于其它三种机制来说,它只是引发实词虚化的可能机制。
三种主要机制的运行原理如下图:[[V次+NP1]+[V主(+NP2)]] ∕[[V主(+NP1)]+ [V次+NP2]隐喻/语用推理→ V次之后NP1∕NP2范围扩大重新分析→V次→P参考文献:[1]鲍尓·J·霍伯尓等.语法化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1,101.[2]刘丹青.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G]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3.[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07.[4]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03:42.[5]许嘉璐.论同步引申[G]//未辍集——许嘉璐古代汉语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27.[6]洪波.论平行虚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10.[7]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91.[8]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J].语言研究(创刊号),1981:71.[9]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G]//语言研究论丛(四).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25.[10]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J].中国语文,1995,03:161-168.[11]洪波.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9.[1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20.[13]邢志群.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G]//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8.[14]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