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2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丨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 第二节

社会学概论丨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 第二节
上的。它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述得最为充分的,当属1845年9月 至.1846年初夏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 书中,其主要含义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交往现象,强调交往概念与社会关系系统的密不可分。
•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包含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内部交往(民族内)
性和相互依存性,诸如人与他人在物质、情感、观念及语言的勾通与文流交往;
• 实践性是动态地或纵向地反映人以自身、他人、自然及社会为改造对象的对
象性活动,诸如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科学实践等。
• 交往的物质性:物质交往是基础性的、本原性的,它决定了其他一切交往活动
及其形式。
• 交往的历史性:物质生产以及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方式不仅构成历史的基
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 广义社会交往: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
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交往的总和。
• 狭义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交往;
• 分类: • 从不同层次: • 宏观层面:民族、国家、整体社会等较大型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
互关系;
• 中观层面:社会群体、组织、局部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 微观层面: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初级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
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 大体说来,根据马克思的划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这三
种社会形态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在经 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社会;第二个社会形态是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 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商品经济社会;第三个社

第2章社会学课件

第2章社会学课件

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 .L.克罗伯和 克罗伯和K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 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 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 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 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 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 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 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 接受。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 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 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 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 一书。他指出:“ 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 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 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第2章 文化(culture) 文化(culture)
学习本章的目的 了解文化的涵义 理解文化的本质 熟知主要的文化特性

文化(culture) 文化(culture)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在于人类的行为进 化中,人具有可能发展的潜质,不像动物那样行 为模式被特定在自然的模式中,因而,在行为模 式上人具有在其自然的基础上超越自然的变异性。 这种变异性突出表现在人类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 特征上。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于是, 人是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在表征 上,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比如人类 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是文化的 符号或文本。所以,我们说,人不但生活在物理 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2、两个级数
▪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只能是算术级数增长。 ▪ 因此,人口增长大大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速度,如果不加干预,必将人口过剩、食 物匮乏
3、抑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
▪ 积极性抑制: 增加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手段:战争、瘟疫、饥荒、疾病等
▪ 预防性抑制: 限制出生人数。 手段:晚婚、避孕、杀婴、节欲
2、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
▪ 2000年: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1990年为5.6%)
▪ 60岁以上已接近1.41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 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的1/2。
▪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11%。到2040年,中国老年 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2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 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
▪ 0-14岁:28979万人,占22.89%;15-64岁:88793万人, 占70.15%;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
同四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 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 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如此循环往复,使人口发展呈现为一种 波动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
▪ 过剩人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
▪ “两种生产”的原理: 生产本身可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 人自身的生产,前者是根本性的,决定人 的生产。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二、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社会互动过程,就是个人通过社会活动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使他的行为方式符合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从而成为他所属社会的合格成员。

库利(1864-1929)的“镜中自我”理论(反射自我)镜中自我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意识过程。

P30-31首先,我们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样子。

其次,想象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最后,我们会基于想象中他人的评价产生情感反应,比如骄傲或羞耻。

我们根据我们所设想的他人会如何评价我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来判断我们的自我。

我们通过内化我们认为他人将会产生的对我们的反应而拥有了自我。

社会环境尤其是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对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概化他人:概化他人形成于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后阶段(前面为玩耍和游戏阶段),指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进而认识自己,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学习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期望,然后逐渐学会将总体的社会规范作为自我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依据。

通过概化他人,我们将共同体的组织规范整合或内化进入我们自己的人格,这样社会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直到我们有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符号互动论:P32
社会化与个性自由P39-42。

社会学第二章详解

社会学第二章详解

环境要素也称自然环境。社会 学所研究的自然环境不是广义的 自然环境,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 的总和。
四、文化要素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 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也是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

二、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本物质条件。资源大体分为两种:自然资 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又分可再生性资 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人文资源分为经济 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 特性,因此,我们要合理分配、利用和保 护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环境要素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环 境、文化。
一、人口要素
所谓人口,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由一定 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 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人口构成指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 的规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 系。人口构成,一般分为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 地理环境构成三个方面。

二、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群组
成的。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而形成的,因 而社会具有联系性这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的或主要 的特征。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 能力的活的机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的论述
(1)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 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但它不 是单个人的堆积和简单相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或关系的总和 。 (2)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马克思 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 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 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 会。”

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 第二章
社无定日,以春分后戊日为春社。秋分后戊日为秋社。主 神曰勾芒。民俗以是时祭后土之神,以报岁功,名曰社会。 ——《古今类书纂要》 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古人以乡为社。 ——顾炎武《日知录》 公社
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1、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
(2)古代典籍中的“社会” 八月秋社„„市学先生欲敛诸生钱作社会。
公民社会高于国家。
孔子的“性善论”
洛克
14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3、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
霍 布 斯
洛 克
竞争
VS
合作
15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3、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
公平竞争就是将竞争中可以选择的手段范围约束在可以保证竞争 失败者最基本利益不被损害的范围内,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暴力竞争手 段排除出去。
的实体,这就是国家,通过国家来保障
每个人的权益。所以在霍布斯看来,国 家高于人们的自然聚合状态。
霍布斯
荀子的“性恶论”
1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3、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
洛克则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 由平等、和平和睦的状态。每一个人之 间的契约形成了公共社会,人们与统治 者之间的契约产生政府(或国家),但 国家必须服从于人们的公共目的,所以
17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类型
2、社会的类型
(1)宏观社会的类型
第二章
孔德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科学阶段
斯宾塞
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
马克思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

社会学:第2章 社会学史

社会学:第2章 社会学史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的创立过程。

2、了解社会学的现代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创立现代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创立教学内容:§2 社会学170年的历史回顾与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有着历史必然性,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社会学的创立与现代发展。

§2.1 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社会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理论思想为前提条件。

1、社会变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欧洲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产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冲击波及到了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和工厂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促进了海运和陆路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

资本主义带着大炮加商品,攻击着世界上闭关自守得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

2、社会主义的兴起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带来了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业化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工人生活穷困潦倒、毫无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革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学说。

3、都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数目增加,中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增加,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工厂噪音、交通、人系关系复杂化、卖淫、吸毒、犯罪等问题以上问题使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和怀疑,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实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来改变现有社会关系。

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影响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社会观,但对社会学诞生起直接推动作用的主要有四种思潮——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的社会学说、批判理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三、社会学产生的方法论基础1、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文化一、什么是社会1.1社会的涵义A、语源学中的涵义• 中国:社,一指祭神处;二指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三指志趣相投者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

社会:民间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结合成的团体。

• 西文:Society一指人类的共同体;二指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三是与国家相对立之概念。

B、社会学中的涵义:• 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斯宾塞,超级有机体;• 基本共识: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社会也是个与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存在形式,如公民社会。

C、社会的三层内涵: 1)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共同兴趣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 3)社会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的关系体系,关系又成为人们共同活动规范。

1.2 社会的类型1.21 社会的性质: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由种种规范和制度所构成,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

唯名论:认为个人及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先在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认识社会是以认识个人为基础,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个人。

1.22 社会的类型;宏观类型(从演变形态看):如孔德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说;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阶段说;具体类型(从联结纽带看):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家族;地缘共同体,如邻里村落;业缘共同体,如经济、政治、教育组织;还有兴趣共同体。

1.3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1.4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与发展功能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自考社会学概论_第二章

自考社会学概论_第二章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 式)。
(三)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 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个方 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 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 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 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目的是通过对矛盾的分析解决问题,促 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 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 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 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 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只是观察社 会的两个不同的角度,不能据此给社会 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下定 义,必须把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找出 其中的焦点,也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才 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人 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就是群体
二、社会学的特征
五、文献法
1、含义:又称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文件法、文案法—— 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 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 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 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2、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3、优缺点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社会学概论第2章

社会学概论第2章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转型之中,孔德、斯宾塞、涂 尔干、韦伯为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具有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理论多元化、分科化,方法科学化, 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逐步扩大等特点,形成诸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 交换论、符号互动论以及多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流派。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具有强调实践性、辩证性、 批判性、价值理想性以及视野的总体性等特点。 ·社会学是在19世纪末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并得以发展的,新中国1952年中断社会学学科, 1979年开始恢复重建,改革开放及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推动着中国社会学快速发展。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三)芝加哥学派 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以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 题的学派。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芝加哥学派主要对城市的外来 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经验研究,目的是诊治社会弊病,改 善城市运行。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一)涂尔干 3.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 (1)社会团结:在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 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 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 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是维系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 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2)“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3)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一)孔德 2.主要观点 (1)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认为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社会秩序。而 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这就是社会进步。 (2)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 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他 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要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 的社会成员。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就是有资格在社 会生活中担当一定角色,并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行 事。因此,社会角色的培养是社会化的最终目标。
二、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1.基本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一 种成年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首先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知 识的总量迅速增长,人类在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两千 年的总和,同时科学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大大缩短。这种现状迫使成 年人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另外, 从个人角度看,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活也是充满变数的。职业的调 换、社会地位的变动、婚姻及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诸多变化 决定了个体必须接受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1)婴儿期(0~3岁)
处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理机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高 级神经系统的组织不完备,使其心理活动处在萌芽阶 段,也可以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 所谓感知运动,即靠感官、知觉的活动来了解世界、 适应外界,以达到个人生存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婴 儿通过通常所谓的耳、目、口、鼻、舌五官,也即生 物学、生理学中所讲的感受器,来了解世界,掌握环 境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的物体来为自己服务。
三、社会化的场所
1.家庭
2.幼儿园和学校
3.同辈群体
4.大众媒介
三、社会化的场所
1 .家庭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儿 童首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和学校。儿童在 家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在现 代社会环境下,家庭仍然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以童 年期的这段时间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学概论第2章

社会学概论第2章

2.1 社会及其结构
六、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体系 社会主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环境 相互联系的媒介:文化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一、有关人口的几个概念 1.人口的基本含义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的静态特征——人口构成。 人口的动态特征——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机 械变动、社会变动)。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提供资源; 销纳废物; 美学与精神享受; 生命支持系统 。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三、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主要环境问题有: 资源和能源的短缺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气候变迁问题。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发展人类住区 建立合理消费模式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消除贫困和保持社会公平
2.4 社会纽带——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1.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 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2.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 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 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 化百姓。
2.2 社会主体——人口
二、人口理论 3.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957.7.5发表于人民日报。 提出“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 理论基础源于马尔萨斯。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的概念。 静态适度人口与动态适度人口。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三、我国的人口状况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要素—— 人口
人口变动是指某一时期人口数量、质量和构成的变动状 况及过程。 从人口的数量变动来看,一种情况是人口的自然变动,另
一种情况是人口的机械变动。 从人口的质量变动来看,表现为人口在体质、智力、技能
、职业等方面的变化状况。 人口的构成变动是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人口变动。
第 17 页
社会
(三) 农业社会
+
+
(四) 工业社会
第8 页
(五) 后工业社会
+
LOGO 第二章 •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9 页
传统社会要素概念提出社 会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即地 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 和文化要素。
(一) 传统理论
(二) 社会三要
素论
社会三要素论认为,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有三大要素,即自 然环境、人口与文化。在 任何社会,这三个要素都 是缺一不可的。
社会构成要素—— 文化
亚文化
第 27 页
LOGO 第二章 • 第四节
三、文化的分类 • (三)按文化所属的社会阶层分
社会构成要素—— 文化
第 28 页
大众文化
(1) (2)
精英文化
LOGO 第二章 • 第四节
四、文化的运行规律
指文化的空间结构发生 变化。
社会构成要素—— 文化
文化变迁的形式主要有 文化突变、文化滞后、 文化融合等。
一、人口数量与质量
区中人类个 体的总和,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方法得出结果。人口 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指社会成员的体质、智力、 文化、劳动技能、心理健康等因素的总和。
第 15 页
LOGO 第二章 • 第三节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最初提出者是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之父。

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韦伯认为是社会行为;索罗金认为是社会关系;齐美尔认为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着眼于社会结构来分析社会的视角为:宏观视角。

着眼于个人行为来分析社会的视角为:微观视角。

把社会看作是惟一真实存在的理论为:社会唯实论。

把个人看作是惟一真实存在的理论为:社会唯名论。

2、社会学的特征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是:整体性。

社会学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第二节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注重描述性功能。

社会学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描述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2、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费孝通“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界定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 (二)教育功能 • 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 材料一:
•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而且在所有的上 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 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 的生存空间。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 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 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 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 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 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 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 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 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 。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 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 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求知,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社会 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简单应用 • 1、社会现象的性质; •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 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二、主要的几种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 4、后现代主义 • 1、反对研究主体和客体之分。 • 2、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 对时空、对历史的认识 • 3、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 • 4、反对表象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独特性。 • 5、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是因人 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

社会学课件 第2章

社会学课件 第2章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 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 联盟。 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 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 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等组织形式。 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确切含义: 社会的确切含义: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 主体,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要素、 主体,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要素、各种结构 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思考题:思考题:
1、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是什么?它与民族 精神之间的关系如何? 2、试评价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3、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 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4、我国当前社会运行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1、郑杭生. 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 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德]藤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三、文化与行为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决定行为,行为 是价值观的外化。相反的观点认为,行为 的过程创造文化,即文化是一种事后解释。
第三节 社会和社会运行 社会:社会, 一、社会: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 上人的集合。 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 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中国古代对社会的理解:人群、地方、 共同的活动。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 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 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 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 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 以及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 化以及传统习俗。

社会学概论第2章课件

社会学概论第2章课件

社会结构与功能
社会制度与文化
社会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社会制度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文化也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指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社会制度
指一个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是社会成员行为的指导思想和生活方式。
通过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以揭示其内在结构和关系。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观点、感受和经历。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其意义和关系。
通过对文献、档案等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了解社会现象。
总结词
访谈法
参与观察法
文本分析法
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福柯的理论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规训和权力之上的。他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的困境。
德里达的理论
德里达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解构,认为哲学的理性思维导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问题。他主张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追求一种新的自由和解放。
详细描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与心理学关系密切,两者都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经济学也与社会学有交叉,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规律。政治学则与社会学共同探究权力、权威和社会制度等问题。此外,社会学还与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理解。

社会学第2章

社会学第2章

2.1 社会及其结构
二、Society的概念 在西方,英语society 和法语société均源出于拉 丁语socius 一词,意为伙伴。Society的概念有如 下几个意思: 合伙(合作)的关系; 同一生存环境下的同种群体; 所有的人构成一个相关的大群体; 由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结合而成的组织、群体。
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 发展。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影响其他地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 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可持续的人口发展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发展人类住区 建立合理消费模式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消除贫困和保持社会公平
2.4 社会纽带——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1.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 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2.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 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 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 化百姓。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一、有关人口的几个概念 4.人口过程 死亡率(death rate),任何一年中每1000人中的死亡人 数,也称为“粗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任何一年中每 1000个活产儿里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数量。 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在目前死亡率情况下预 期一个人可以达到的平均岁数。 增长率(growth rate),每1000人中,出生人口数和死 亡人口数之间的差异,加上每1000人中移入民和移出民之 间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社会纽带——文化
四、文化差异 2 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 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 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 的压力。 文化震撼发生的领域 民族之间; 不同的群体之间; 地区之间。
洛杉矶女性的舌环和南太平洋岛国居民的脸部刺青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提供资源; 销纳废物; 美学与精神享受; 生命支持系统 。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三、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主要环境问题有: 资源和能源的短缺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气候变迁问题。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判断群体归属; 反映社会分配里的不平等; 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2.4 社会纽带 ——文化
利比亚的人体 彩绘,是年轻 人向成熟期过 渡所必需的仪 式。
2.4 社会纽带——文化
四、文化差异 1、文化差异的层面 反文化(counterculture):当一种亚文化很明显 且刻意地反抗主流文化的某些层面时,这种亚文化 称为反文化。 特点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 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2.1 社会及其结构
三、Society的汉译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 译为汉字“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 中文的“社会”一词才有现代通用的含义。
2.1 社会及其结构
四、社会学对社会概念的界定
1.一般概念 自然生态环境、人和文化三者的总和形态。 2.学术概念 广义上是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同种生物群体。 狭义上是指存在和发生着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 人类群体。

绝对数量大; 老龄化; 少儿性别比例失调; 劳动人口增长快; 受教育程度较低; 分布不平衡。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的含义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 条件,如阳光、水、空气、各种生物和矿物资 源等。它们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 环境、生物环境。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一、有关人口的几个概念 4.人口过程 死亡率(death rate),任何一年中每1000人中的死亡人 数,也称为“粗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任何一年中每 1000个活产儿里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数量。 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在目前死亡率情况下预 期一个人可以达到的平均岁数。 增长率(growth rate),每1000人中,出生人口数和死 亡人口数之间的差异,加上每1000人中移入民和移出民之 间的差异。
2.1 社会及其结构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 2.理论要点 社会是人与人的互动体系。 生产关系是主要关系。 社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
2.1 社会及其结构
六、社会结构 1.社会的微观结构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它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 模式。 2.社会的宏观结构 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它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2.4 社会纽带——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2.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 化。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 有的文化。 ①民族亚文化:为社会少数民族群体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特有的文化。 ④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2.4 社会纽带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3.对文化的理解


在中间层次上,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创造 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思想、信仰、风俗习 惯等,即精神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 在最低层次上,文化是专指文学、艺术活动及其产 品,这是在最狭窄的意义上界定文化,是与政治、 经济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对应的。
2.2 社会主体——人口
二、人口理论 3.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957.7.5发表于人民日报。 提出“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 理论基础源于马尔萨斯。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的概念。 静态适度人口与动态适度人口。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三、我国的人口状况

2.4 社会纽带——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3.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在两种 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 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在两种文化的比 较中没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2.4 社会纽带——文化
三、文化的内部结构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如字、 笔、钢琴、磕头等。特点:独立单位;不与其他特质 混淆。 文化丛: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结 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如“年”文化。往往与特定活动 有关,并且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 特殊形式和结构,如中国文化。可再分为特殊的文化 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
2.2 社会主体——人口
二、人口理论 2.马克思人口理论 人口在获取生活资料和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与动物完 全不同,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能够毫无困难地对人的生产进 行有计划的调整。
2.1 社会及其结构
一、社会的含义 1.“社” 的涵义 用来祭神(最初为祭土地神的地方)的一块地方。 一定区域的户数,如“二十五家为社”。 为一定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和场所。 2. “会” 的涵义 “会”为上下两物相合、人之间相遇和聚集之意。 还有“仕宦商旅”汇集之处,如都会。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发展人类住区 建立合理消费模式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消除贫困和保持社会公平
2.4 社会纽带——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1.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 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2. 中国古籍中的“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 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 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 化百姓。
2.2 社会主体——人口
二、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自然的, 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级 数率增加。” 两种抑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制。 三个命题。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抑制的阻止;这些抑制和那些 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使其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归结为 道德的意志,罪恶和贫困。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一、有关人口的几个概念 4.人口过程 出生率(birthrate),任何一年中每1000人中的 活产儿数目,也称为“粗出生率”。 生育力(fertility),社会生育年龄妇女的生育 量。 总生育力(total fertility rate, TFR),任何 一位妇女依循目前的生育率所生产的存活婴儿的均 值数字。
2.1 社会及其结构
一、社会的含义 3. “社会”的涵义 “社”和“会”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综 合起来,中国传统中,关于社会的概念有如下几个意思: 节日里人之集会; 志同道合者集会或乡村为谋劝上的组织; 有关联的若干团体之汇合的大群体; 共同生活在某一地方的人们; 某一阶层的人。
一、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的特点


稀缺性 非独占性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双向 的、多层次的系统。 人口增长会不断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增加压力。

2.3 社会空间——自然环境
2.1 社会及其结构
六、社会结构 3.社会结构体系 社会主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环境 相互联系的媒介:文化
2.2 社会主体——人口
一、有关人口的几个概念 1.人口的基本含义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的静态特征——人口构成。 人口的动态特征——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机 械变动、社会变动)。
2.1 社会及其结构
四、社会学对社会概念的界定
3.社会的特征 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从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 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 会群体; 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 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
2.4 社会纽带——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3.对文化的理解


在最抽象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 即除去纯自然之外的人的非生物性的全部活动及其 创造物,都属于文化范畴。 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即是社会,社会即是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主讲 彭华民教授
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 发展。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影响其他地区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