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的“缺失体验”及PTSD分析

合集下载

文艺心理学里的缺失性体验即主体对各种缺失

文艺心理学里的缺失性体验即主体对各种缺失

文艺心理学里的缺失性体验即主体对各种缺失(物质和精神的)的体验。

它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在童年或者早年得到过美好的东西。

由于后来缺失而不断回到这种体验中;二是在早年由于对比而强烈地感到失落,因此一直在生活中强烈地渴望着;三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它,只好在缺失性体验中寻找。

缺失性体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个体生命基于现实的种种缺失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动。

它可以激发生命个体丰富的想象力,并在想象中取得对现实缺失的弥补,实现生命平衡。

缺失性体验是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内驱力。

池莉的缺失性体验最突出地体现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和《口红:}中。

一、对自由和好人缘的向往——池莉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的体现池莉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中通过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段历史和一个主要人物(豆芽菜)的成长叙述,把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把自己对自由和好人缘的向往赋予给了作品的主人公,从而实现对自身缺失的弥补。

池莉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介入,而只是通过对豆芽菜的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影射她内心的向往,来追求她想要的自由和认同感。

由此更能发现,豆芽菜身上凝聚着作者本人的生存经历及缺失性体验。

池莉这部小说的背景在农村,小说里的豆芽菜一直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自由。

然而。

最后她仅有回忆,这个美丽执着的女孩最终在生活面前落荒而逃,生命的幻想最终也破灭了。

从小说中对豆芽菜命运的安排并不难发现.这也就是池莉对自由和好人缘的缺失性体验的表现。

池莉的缺失性体验主要是童年时期的生活的枯燥与邻居小孩的快乐,对比强烈丽感到失落,因此一直在生活中强烈地渴望着得到丰富的童年;于是在她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中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它,只好在缺失性体验中寻找。

她从小缺少朋友,也缺乏自由,在邻家小孩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在她前面跑来跑去,还互相传递野果子的时候,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因此她也渴望在生活中能够得到。

现代文学中的人生困惑

现代文学中的人生困惑

现代文学中的人生困惑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各种人生困惑。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对的困惑,并从中寻找答案和启示。

一、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迷失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幸福和便利,但也让人们迷失自我。

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忽视内心真实需求,迷失了自我。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因为受到社会各种压力的影响,逐渐疯狂起来,失去了自我。

他将自己视为人类救星,却被社会视为疯子。

这种自我迷失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真实自我的追寻已经被裹挟和压抑的困境。

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述人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人们对于美好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现状之间的差距常常让他们感到困惑和痛苦。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个典型的例子。

主人公阿Q一直渴望成为一个英雄,但现实却一次次地将他打击得粉碎。

他最终沦为了一个被压迫的弱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了人们深思的空间。

三、情感的迷茫与挣扎现代社会中的高速发展和多元化,给人们的情感带来了许多变数和挑战。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描绘了人们在婚姻、家庭和友情等方面的情感困惑与挣扎。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在家庭生活中感到了极大的挫折和困惑。

他面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情感的迷茫与挣扎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情感层面上所经历的困惑。

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也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困惑。

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何意义,何为真正的价值。

例如,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在不断成长和奋斗的过程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意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平凡中的真实快乐和幸福。

总结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困惑,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自我迷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的迷茫与挣扎,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追问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与应对策略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与应对策略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与应对策略写作是一项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活动,然而,许多人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往往会妨碍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写作中的心理障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帮助写作者解决这些问题。

一、自我怀疑在写作过程中,自我怀疑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障碍。

当面对一个写作任务时,我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这种怀疑会导致我们缺乏自信,进而影响我们的写作表达。

要克服自我怀疑,首先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写作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

接下来,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设定合理的目标:将整个写作任务分解为小的目标,逐步实现。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增强自信心。

2.寻找支持:与他人分享你的写作困惑,并寻求他们的帮助和鼓励。

这些支持可以来自同事、朋友或家人。

3.积极肯定自己:无论写作的结果如何,都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评价。

即使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也要找到其中的亮点,并给予自己鼓励。

二、拖延症拖延症是写作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很多人面对写作任务时,会感到压力和焦虑,选择推迟完成任务。

然而,这种拖延只会使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写作质量。

要克服拖延症,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制定合理的计划:设定明确的写作计划,包括每天的工作量和截止日期。

将大的任务分解为小的任务,逐步完成。

2.克服分心:为了集中注意力,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远离干扰因素。

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专注力提升的方法,如番茄钟法。

3.奖励自己:在完成一定的写作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小的奖励,可以是一杯咖啡或一段休息时间。

这样可以培养写作的积极性和动力。

三、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许多人在写作时追求完美,反而陷入困境。

他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润色和修改上,忽视了写作的完成。

要克服完美主义,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设定合理的期望:了解完成一篇完全没有错误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接受一些小的缺陷是正常的。

设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接近完美,但不能过于苛求自己。

青衫落拓小说创作中的缺失、创伤性体验

青衫落拓小说创作中的缺失、创伤性体验

验似乎 更 能 激 发创 作 动 机,中 国历 代作 家 身 上 体 现尤其 明


次 ,接受偶 尔的错误但是并不继续 ,在心失控的时候
冲 动地 恋 爱 、在 发 现 哪 怕 一 次 的 背 叛 后 就 果 断 的 离 开 ,在 离开后便学着遗忘和放弃依赖 ,彳 发现难 以忘 E 怀的时候选择正视 回忆 ,在重逢之后不沉湎于过去并 且不愿 纠缠 ,… … 邵依敏面对男主人公苏哲重逢后 的念念不忘 、殷 勤呵护显得 十分冷静 ,甚至非常决绝 ,源于她从 小到 大没有安全感 ,她不信任男人给她的任何承诺 ,因为
是她也没有 ,她选择了 自珍 自重 。尽管活得很累 ,身 心疲 惫有时候看得读者不忍 ,但她都挺过来 了,她依 仗 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真正走了过来 。 当下一次 爱情 来 临 ,她 勇敢 的接 受 ,认 真 的尝 试 ,给彼此机会 ,其 间也惶恐担心 ,却并没有退 缩不 前 ,勇敢 的踏 出 了第 一步 。面 对新 男友 许志 恒 的追 求 ,她没有故作矫情 ,而是一点点学着放开 自己 ,在 疲惫 中享受爱情 带来 的轻松美好 ,用一段童话似的让
青衫落拓小说创作 中的缺失、 创伤性体验
赖 敏
青衫落拓足出道才三年多的一名网络作 家,至今 不知其真名 ,网络上 关 于她 的成 长经历 基本 没 有提 及 。援引其 自白:青衫 落拓 ,笔名 似乎 略带武侠 风 , 可足本人既没写过武侠 ,也从未行走过 江湖 ,对于江 显。 湖只有一点属于宅人 的想象 。生 长在一个江河湖泊众 《被 遗 多的城市 ,做着朝九 晚五 的办公室 自领工作 ,过着寻 忘 的 时光》 常城市女子的生 活 ,闲暇时喜欢码字 ,借别人故事抒 中 的 邵 依 发 内 心感 受 。 敏 、 《 一 下 至今发表过 的长篇小说 ( 有几部已纸质出版 )有 次 爱 情 来 的 《 我的名字 ,你 的姓 氏》 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 、《 一 时候》 中 的 路 繁花相送》《 被遗忘 的时光》《 么远 那么近》 《 这 你 叶 知 秋 和 的青梅 ,她的竹马》等。 《 路 繁 花 一 在她的 自白里 直接 看不 出什 么 缺失 、创 伤性 体 相 送》 中 的 验 ,但其作品中女 主人公塑 造的共性 特征——坚 强、 辛辰 都 是年 独立 、理智 ,却无不 隐射 了作者的 内心 向往 。她 在描 轻 的 职 业 女 写人物的时候常能够一针 见血地看 到人性 幽微之处 , 性 ,都 具 有 有 时 也 会 带 出 一 丝淡 淡 的 嘲 讽 的 口吻 ,她 常 不 留情 而 独 立 、 自尊 、进 取 、理 性 的 特 点 ,不 管 遭 遇 何 种 磨 难 的切中一段关 系的要 害,这种直指人心的犀 利和揭示 和情变 ,没有 一个 如 大家看 惯 的酗酒 买 醉 、大哭 大 令人吃惊。字里行间都体现 了她丰富的生活阅历 ,以 闹、低声下气 、委 曲求全……等表现 ,而是从容 自若 及 对 人 生情 感 的看 法 和 感 悟 。 地面对生 活 ,小说都 以她们收获幸福爱情为结局 ,这 “ 光明的尾巴”会 不会导致 人物形象失 真 而使作 品价 值削弱呢 ?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基于此 ,笔者 分析 文学社会学批评 立足 “ 知人 论世 ” ,强调 对作者 三部作品女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合理性 ,说明不同性格 的生 活经历 、成 长环境等的了解 ,从 而分析其个性化 的人经历不 同人生 ,证明缺失 、创 伤性 体验 之于人 格 生存条件对其创作的影响。其 问 ,文艺心理学广泛关 成 长 的价 值 。 注 的是 作 者 的 某 些 特 别 的情 绪 情 感 体 验 。 《 被遗忘 的时光》 中的邵 依敏 ,父母 在她 十岁 时 “ 体验 ”根据伽答 默尔的 阐释是 “ 果某个 东西 离 异 ,并 先 后 各 自 建 立 新 家 ,她 有 了 一 个 生 父 、生 如 不仅被经历过 ,而且它 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 自身 母 、继父 、继母 、弟弟 、妹妹俱全的大家 ,但她 只能 具 有 继 续 现 在 意 义 的 特 征 ,那 么 这 东 西就 属 于 体 验 , 和爷爷奶奶一起 生活。没人刻薄她 ,父母对她还是很 一 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 的东西 ,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 好 ,从 不会 忘记 给她 生活 费、教育费 ;继父续母也是 得 一 种新的存在状态 ” 。 读 书人 ,待 她客气有礼 ;亲戚全都怜惜她。她和很多 情感 体验可分为丰甯性体验和缺失 、创伤性体 验 家庭发生 变故 的孩 子相 比不 算不 幸 ,只是幼 时 不安 矾人类 ,前者是 『 于事业的成功 、生活的美满、心 愿 定 ,没有享 受到孩子应有 的家庭温暖 ( j l 不是她不想和 的 l结以及 人生 价值 的实现 等等原 因所 引起 的愉快 、 家 人在 一起 ,而是 对 于父母 的新 家 而 言,她 显得 多 『 满 足 、幸 栅 等 情 感 体 验 ;后 者 则 是 由 于 生 活 的 不 幸 、 余) ,久 而久 之父母成 了 自己熟悉 的陌生人 。 爱的火 、寸 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不能实现等 引起 的 这样 长大,成就 了她的清冷气质 ,不寂寞是 不可 痈莆 、火落 、焦虑 、抑郁等情感 体验 。 能 的,对家庭 没憧憬也 是不 可能 的。因此 ,在 2 0岁 弗洛伊德 说: “一 个幸福 的人绝不会幻 想 ,只足 生 I没收到父母 祝 福 、问候 时 会感 慨 “ 直没 人 陪 1 一 个愿望未满 足的人 才会 有 ” ,创作 就是 通过幻 想 我 ,一直。 ”会把长期 的压 抑爆 发成 与 一个不 算熟 识 仗现实 活 I实现不了的欲望通 过艺术 I的升华 得 的人洒后乱性 ,这种释放 当然是 冒险 的 ,但也还合乎 f I : 纠 心 的 满 足 。 此 ,对 于创 作 者 ,缺 火 体 情理。后 面的故事发展也满符合她 的个性——放纵 一

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学生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写作是人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可能会遇到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在写作时遇到困难。

这些障碍可能涉及到学生的自我意识、态度或信念,或者可能涉及到写作过程中的实际技能和策略。

本文将试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一、心理障碍分析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

自我意识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写作表现。

此外,某些学生可能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方向(比如老师的评分标准、同学的评价)而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也可能是一个心理障碍。

2.态度或信念学生的态度或信念往往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待写作。

如果学生对写作抱有消极态度或者错误的信念,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写作表现。

例如,许多学生可能认为写作是无趣的、枯燥的、甚至是毫无用处的。

这种消极态度可能会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无法全神贯注地完成写作任务。

3.写作技能和策略除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也可能遇到实际的写作技能和策略问题。

例如,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写作技巧、没有组织良好的写作计划、没能找到合适的素材等等。

这些技能和策略问题可能会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受到限制。

二、疏导方法1.增强自我意识针对自我意识不足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首先,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反思,持续关注自己的进步,不断拓展自己的写作技能。

其次,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在写作中探索、表现和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信的意识。

2.调整态度或信念针对学生的态度或信念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对写作抱有积极的态度。

首先,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有意义的写作主题,让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启发。

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来介绍写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自我提升和获得成功等等。

3.提高写作技能和策略对于缺乏写作技能和策略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现。

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升华

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升华

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升华缺失性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方面,它给作家以心理上的创伤、痛苦和精神上的焦虑、压抑;另一方面,它又使作家在化解痛苦的同时超越痛苦,进而因自身的缺失性体验而感受到更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也就是人类、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缺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缺失性体验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童年的不幸。

而童年的缺失往往会对一个作家的性格及其以后的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促使着作家去回忆,去创作,去弥补曾经的缺憾,以求得满足和发泄。

正如有人曾说的“沉痛的回忆,我们总想摒弃,但某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常常将心事勾起。

也许是一种声响,一朵鲜花、清风或海洋,然而一想起就会令人断肠。

因为它触动了一根电箍,是它神秘地把我们捆束。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而这种缺失性体验往往给作家的一生都涂上一层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这其中以作家童年父母的离异、亡故、家庭的中落等痛苦体验对作家的性格和气质影响较大。

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下面就以萧红、杨沫、巴尔扎克、拜伦等中外作家为例进行论述。

父母之爱作为最为神圣的爱之一,它常常洋溢着神圣的光环。

萧红的笔下母亲的形象得到了丑化,传统父亲的威严也得以解构。

这则源于童年萧红父爱母爱的缺失。

1911年萧红生于黑龙江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对于一个传统上重男轻女的封建大家庭来说,她受到的则是来自母亲的冷漠、歧视、辱骂和父亲的毒打。

在她冷漠寡情的母亲去世后,喜爱哦红并没有找回这份失落的爱。

因为她的父亲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又娶了一个。

她的继母并没有改变生母的冷漠,反而变本加厉。

她常常在萧红父亲的面前告状,离间其父女关系。

这给萧红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

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里许多母性的形象都是被丑化的。

高中生作文“写作障碍”心理分析

高中生作文“写作障碍”心理分析

高中生作文“写作障碍”心理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在高中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怀有很大的畏惧心理。

主要表现在,在作文课上,在两节课的时间里,他们居然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来,他们要么是看语文的其他知识,要么是在那里苦思冥想,更有甚者,坐在座位上发呆。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原因使他们在写作这个问题发生了困难:一是“空虚感”。

毛泽东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不论是平时写作练习还是考试,写作都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的思维触发点,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

所以这要求学生在平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情感储备、能力储备。

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找到作文试题与自己储备的相关内容的结合点。

但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写作有一种很大的被动性,学生在课下基本上没有对写作进行充分的准备,而是只在写作课上临时“抱佛脚”,当然是大脑“空空如也”,一点东西也写不出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代中学生由于视野开阔,爱好广泛,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把自己不经意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为滚滚而来的作文素材,因此“知识储备”不是问题。

而“情感储备”“能力储备”则需要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学会以文学的视角审视生活,通过勤奋的练笔演绎生活。

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对题目有所触动,才有能力把感触化作源源不断的文字倾泄笔端。

二是“挫折感”。

这种“挫折感”来自以前的写作经历,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讨厌写作,相反有很多学生做着自己的作家梦。

但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小学走到高中,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少提升,但各种考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要求却是提高了很多,特别是高中,已经不太提倡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非常熟练的记叙文,而是为了高考的需要,从高一就开始写议论文,特点是平时大量训练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相当新颖、深刻的见解才行。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写作中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心理障碍在写作过程中很常见,可能导致文思如潮,也可能让思路紊乱不堪。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心理障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写作恐惧症写作恐惧症是指对写作感到极度恐惧和紧张,觉得自己写不好或写不出东西。

这种心理障碍往往源于对写作水平的过高期望或对他人评价的过分敏感。

应对策略:1. 改变态度:意识到写作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逐渐放下对他人评价的顾虑,专注于写作过程和思考。

2. 分解任务:将写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小步骤,分别完成每个步骤。

集中精力解决每个小问题,逐步完成整个作品。

3. 寻求支持:与他人分享你的担忧和困惑,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建议。

可以参加写作小组、请教老师或找到写作导师。

二、情绪波动在写作过程中,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可能会经历兴奋、挫败、焦虑等各种情绪。

情绪波动会干扰思维,导致写作效率低下。

应对策略:1. 保持平静:采取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调整情绪。

保持冷静有助于思维清晰,提高写作效果。

2. 正确看待挫折:不要把挫折看作是失败,而是看作是成长的机会。

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

3. 积极情绪转移: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将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

回归写作时,情绪也会恢复平稳。

三、创作焦虑创作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怀疑、害怕批评和担心无法满足要求。

这种焦虑可能导致创作能力受到压抑,思路被困住。

应对策略:1. 接受不完美:写作过程中的作品往往是不完美的,接受这个事实。

只要努力尽力,不要担心批评或评价。

2. 寻找灵感:当思路被困住时,可以暂时离开写作环境,寻找灵感。

可以去公园散步、欣赏艺术作品或阅读相关文献等。

3. 接受批评:与他人分享作品并接受批评是成长的机会。

审慎选择评价的来源,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进行修正。

四、写作困境写作中的困境主要是指思维不流畅、遇到难题或无法表达的情况。

这些困境可能让人感到沮丧和无助。

应对策略:1. 做个计划:在开始写作前,先制定一个清晰的大纲或蓝图。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PTSD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PTSD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PTSD在经受过创伤后,有一部分人可以从中走出并因此而获得成长。

他们可以在创伤中汲取教训、改变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甚至总结出能让自己生活的更舒适愉悦的人生哲学,就像电影“爱在黄昏日落时”中所说:“记忆是美好的,如果你能让过去的事就这样过去”。

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这么幸运,或者说,有足够的力量让过去的事都过去,他们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会延迟出现并持续存在精神障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本文将浅谈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和自传体式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主人公身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人公李因醉酒后的疏忽导致家中起火,两个小女儿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均在火中丧命,妻子也因受伤被送往医院,后与他离婚。

受到过重创后的李一直都没能原谅自己。

在这件事之前,李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的人,他会和哥哥一起航行,会因为侄子钓到鱼时纯粹的激动而感到快乐,会和家人们有热情的、充满爱意的互动。

他的生活是充满了欢笑的,他的语调是上扬的。

然而一场火灾改变了一切。

对于这样一个对家充满了深情的人来说,大概不会有什么事情能比失去儿女带给他更大的打击,尤其是当儿女的死是自己造成时。

他失去了笑容,他的声音变的低沉无力。

过去的一切——无论是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欢声笑语,还是大火熊熊燃烧吞噬一切的可怕画面,都不断的在他的脑海中回放。

他心中开始有着难以抑制的愤怒,对人恶语相向、在酒吧里莫名其妙地和人打架、难以控制的用手去砸破玻璃;他失去了像“正常”成年人一样坐下和人面对面谈天的能力;他变得极易疲惫与不堪重负…被无穷无尽的自责与回天乏力的绝望所包围、被突然坍塌的世界压垮,他再也没能从过去中走出,那场大火也吞噬了他。

同样身陷苦海的,还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永远停留在了十三岁的,小小的、无法自救的房思琪。

与李不同的是,她没有做错过什么,如果非要说有错,那就是在被老师强暴时,说出口的不是“不可以”而是“对不起”,而即使说对了,又有什么用呢。

生命缺失体验与文学创作

生命缺失体验与文学创作

作者: 刘雨
作者机构: 东北师大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克山师专学报
页码: 26-28页
主题词: 缺失体验;童年经验;弗洛伊德;艺术家;群体关系;艺术创作;川端康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学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摘要: 生命缺失体验与文学创作刘雨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关系之中,正是由于社会、家庭所构成的群体关系,使人不再是单纯孤立的存在,而成为"社会化人类"的一员。

作为个体的生命,他依赖这种群体关系,而群体关系的改变,也必然会因依赖习惯的打破...。

文学与写作知识:文学创作中的人物缺陷描述

文学与写作知识:文学创作中的人物缺陷描述

文学与写作知识:文学创作中的人物缺陷描述文学创作中的人物缺陷描述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而缺陷正是这一独特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描述人物的缺陷,作者可以更深入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现实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缺陷的描述方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人物缺陷在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方式多种多样。

一种常见的描述方式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其缺陷。

比如,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物可能会在小事上显露出对他人的漠视和无视,而对自己的利益则非常在意。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自私缺陷。

另一种描述方式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来展现其缺陷。

比如,一个自卑的人物可能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无能和不足感到焦虑和痛苦,这种情感的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自卑缺陷。

此外,一些文学作品还会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环境背景来暗示其内在的缺陷,比如一个瘸腿的人物可能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缺陷的描述并不只是简单地展现人物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缺陷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让人物更加具有个性和魅力。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往往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角色,而这种个性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缺陷的描述来塑造的。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犹豫不决和内心挣扎正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

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叛逆和不合群正是他个性的体现。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缺陷不仅是角色性格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物形象的丰富来源。

除了刻画人物形象外,人物缺陷还可以为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人物的缺陷往往会在故事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比如,一个自负自大的人物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过高估计而陷入困境,从而促使故事的发展。

又比如,一个暴躁易怒的人物可能会因为性格的缺陷而引发一系列冲突和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紧张发展。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当代中国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缺陷。

这份精神缺陷不仅表现在创作上,也反映在读者的接受和欣赏上。

以下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一、缺失独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作家的创作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限制。

这些作家在创作之前,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传达什么信息,而不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立思考,重复的主题和固定的“正面形象”使得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

二、缺失真实感情当代中国文学在创作主题上常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想传达某些信息的意图,但是这些作品的情感却很难令人感同身受。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意识形态、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从真实人性的角度去表达。

三、表达方式单一当代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往往很单一,缺乏丰富多样的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使得作品读起来很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

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当代作家受到传统文化、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固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来传达思想。

四、倾向于用表面现象来说明问题当代中国文学常常强调表面现象,而不是深层次的原因和现象背后的人性。

这使得作品难以深入读者的内心,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分析。

在创作中,当代作家往往把握不住深层意义,使得作品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思考和反思。

五、缺失大诗意当代中国文学在表达方面往往缺乏大诗意。

这并不是指具体的诗歌形式,而是指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表达深刻人性和智慧的境界。

当代中国文学缺乏了这一境界,可能是由于创作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局限性。

这个缺陷使得作品失去了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平庸的语言和书本上的知识的堆积”。

以上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文学整体上是不好的。

在这些缺陷之外,尚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怀有良好意愿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人性和自我的内在世界,努力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实际的、深刻的和有诗意的表达。

写作的心理障碍

写作的心理障碍

写作的心理障碍余江涛这是一个写作过度的时代、文本泛滥的时代,大量写作是复制、粘贴、拼凑的产物。

电脑写作本来是一件好事,让人便于修改文本、调整框架,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人懒惰的思维之“熵”,使思想崩陷。

抄袭盗用、陈词滥调、同语反复、循环论证之文汗牛充栋、纷至沓来,许多文本连写作者本人都不知思想的原点什么,逻辑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架构是什么。

文本进入了自我生殖和繁衍的状态,导致很多作者和读者得了写作恐惧症和阅读厌烦症。

心理障碍根据DSM-5的分类一共有20种,我以为,应该再加上这两种。

写作的心理障碍,首先是没有能力组织语言,缺乏语言的技能。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他们的语言总是像一座被爆破了一半的碉堡。

但毕竟不是文学写作,对组织语言的要求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经过写作训练的人即可以克服这一技术障碍。

最大、最顽固的写作心理障碍,则来自精神:脑力枯竭,笔力塌陷。

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的意义无法生长、展开、延伸,整个文章没有逻辑,失去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问题。

解决写作精神问题的办法,就是将实践、阅读、思考、写作贯通。

实践和阅读为思考输送能量,最终将思考力转化为写作力。

写作心理障碍的根源问题解决不了,另一方面又不断被强迫写作,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情绪失控、人格分裂,直至精神崩溃。

对我个人来说,写作当下的功用是排遣工作压力,以免胡思乱想落入无法解决或一时难以解决的困境,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

写作是情绪的安慰剂,是精神的救生圈。

但思想也会逐渐枯竭,于是,每周一文的约定便成了压力,成了心理障碍:骑虎难下,同时欲罢不能。

写作最终要解决精神资源的问题。

除了写作的技术能力和精神资源以外,对我而言还有一个风格的问题。

我固然认同罗兰•巴特零度写作的姿态,但认同姿态不等于赞同观点。

我感觉,五十度的写作似乎必须:情感和理性得到张力的平衡。

这是一个情绪、情感泛滥的时代,不要怕没有强烈的情感,而要怕情感过于强烈。

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浅析

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浅析

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浅析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

为此,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然而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很多学生都感到作文难写,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初中生,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怕写作文,作文水平普遍不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农村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是造成他们写作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笔者对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心理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目前,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八种:1.自卑心理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由于从小受生活环境、见识、阅历的限制,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闪光点,对自己的能力、前途缺乏应有的自信,且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在作文学习方面,主要表现: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能正确定位,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文能力,对写作缺乏应有的自信;特别是看到别的同学因作文写得生动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而自己却因写不好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或冷落时,便埋怨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轻易否定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总觉得写好作文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2.焦虑心理焦虑是指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cOm不良的书刊读物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正确引导。

然而,他们离开了父母到初中寄宿,平时,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家长不能够有效地关爱、引导、监管他们。

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讨厌写作的情况也会随之而来。

4.教师的因素(1)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尽管新课改推行了多年,但是并没有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大部分教师,还不具有开发与利用农村特色作文课程资源的能力。

同时,作文教学方式方法刻板陈旧。

比如:过早传授并要求学生掌握作文技巧,规定统一的写作格式;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

浅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

浅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

浅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摘要】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情感,可能是作者自身的情感,也可能是社会大众的情感。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受到作者自身思想和见解的限制,或者受到社会的限制,比如封建社会中封建思想的限制,导致一些作品在内容中会出现情感失范问题,降低了作品的情感价值。

同时,在当今人们思想开放以及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可以得到有效宣泄,这就导致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失落,同样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进行探究,提取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文学作品中透露的情感价值有很大的关联。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其中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但是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确实让人震撼,不管是柔情还是豪迈之情都呼之欲出。

而对于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而言,情感价值的表达和流露就较为直接和明显,尽管能够让人感觉到情感价值,但是给人的印象却不深,从而导致现代当的一些文学作品的情感不能深入人心,不能体现作品应有的价值。

因此,本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价值概述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情感价值是以外界事物作为载体,用情感来衡量的体现。

比如情感深浅这就是情感价值的衡量标准。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这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思路,不同领域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情感价值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有以下二个方面:首先是爱情。

爱情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主流情感价值观。

对于爱情的描写,以上世纪三十年代最为凸显。

像戴望舒的《雨巷》等一系列作品,尽管对爱情的表达不露骨,但是却感人至深,当前对于爱情的表达的情感有《啼笑因缘》以及比较露骨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都是爱情情感因素的体现。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

试论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论文摘要:在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鲜明凸现了当今一代网络写手的多重心理需要及隐藏其中的心理缺失,表现为:本我展现的需要与自我的迷失;归属与爱的需要与精神的失落;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习得无助的强化。

所以,网络创作主体只有保持心灵的自律,坚持精神的追求,让创作体现出“写作治疗”的功能,才能让自我走出心理阴影,治疗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塑造健康统舍的人格,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

论文关键词:创作主体;心理缺失;心理整合文学即人学。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也是作者心灵的观照与折射。

在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真实而清晰地凸现了信息时代的后现代社会一代人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诉求。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野去审视网络文学,运用相关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去关注广大网络写手的心理健康,侧重揭示其心理上的缺失,并提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导向,引导创作主体进行心灵的整合,提升其心理品质,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

一、自我的迷失与心灵的自律网络文学借助高科技,颠覆传统文学的禁锢与权威,带给大众广阔的写作天地,满足了现代人在以往的表达领域难以获得的本能欲望的满足;但网络文学这一优势也是其自身的不足,其随之也带来了写手们自我的迷失,造成人格结构上的缺失。

为此,网络创作主体应保持心灵的自律,才能拥有健康统合的人格。

(一)本我的过度张扬引致自我的迷失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之快,社会竞争之大,生存压力之重,引致人们沉重的心理负荷。

这样,人们本能地进发出一种寻求解脱、发泄、舒展、放松的欲望,来展现本我的心理需要;而网络则提供给了人们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匿名的言说空间,为民间话语和文学边缘群搭设起一个宣泄情绪、倾吐心扉、张扬本我的传播平台。

在网络这样一个“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虚拟空间,带来的是假面舞会的狂欢。

文学创作主体性的丧失,更彰显本我的欲望。

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

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

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莫言小说创作心理动因剖析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的去探讨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心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借助心理学批评,可以分作家与作品的各种深层的复杂关系。

心理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他所受到的压抑、精神的创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心理批评要求在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反观作家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内容,并认为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借助以上观点,分莫言的创作心理,笔者认为莫言的创作动因在于其受到的压抑和深层精神创伤,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创伤的间接或直接的表现,是他压抑的情感的释放。

莫言的精神创伤首先在于其痛苦压抑的童年体验,使得他形成了内向而敏感、自卑而又孤傲的性格,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则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

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正如冰心所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莫言的童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痛苦。

1956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置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莫言家里是上中农成分,经济的贫困和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创伤记忆。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使他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他少年时最大的兴趣是喂养鸟雀,但却被其父扼杀了这一童趣。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早就呼吁要对父母们进行训练,他说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中的“缺失体验”及PTSD分析【摘要】:对”缺失”的分析是作家创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缺失”的PTSD分析,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在文学创作中,”缺失体验”是作家投入创作的主要动因之一,拥有”缺失体验”的作家更有可能将其化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孕育出不朽的生命之作。

文章尝试以司马迁为主要案例,就”缺失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缺失”所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做出分析,以探索作家创作心理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关键词】:”缺失体验”;PTSD;创作动因;司马迁“缺失体验”,心理学上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等)的内在体验,它由”缺失性动机”所发动。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某方面需要的未被满足而产生缺失体验诉求。

对作家而言,”缺失”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认识活动,还作用于他们的意志和创造冲动,成为投入创作以弥补缺失的心理动因。

缺失越多,缺失体验的诉求就越强烈,创作的动力也就越大。

这一过程是缺失的体验、宣泄、补偿和升华的统一,而拥有”缺失体验”的作家更有可能将其化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谱写生命篇章。

一、”缺失体验”与创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人的五种需要的任一项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缺失性体验。

而缺失体验,既作用在生理上的感受,又跨进了心理的大门,既发生在物质层面,又显现于精神世界。

具体而言,缺失可能由于生活物质上的贫乏,也可能是精神打击所致;可能来自身体上的折磨,亦可能是事业和情感上的挫折。

“缺失体验”是多种文学创作动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王蒙就曾提出文学是一种”生命现象”,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一种”积极痛苦”的东西。

这种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焦虑、狂躁甚至歇斯底里的情感体验,在孔子那里推向了”诗可以怨”,在司马迁那里提出了”发愤著书”,在韩愈那里总结为”不平则鸣”,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李贽的”不愤则不作”、金圣叹的”怨毒著书”、赵翼的”家国不幸诗家幸”都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在西方,我们也能听到相同的声音: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而在弗洛伊德和格式塔心理学那里,则归结为性压抑和对完形的补充。

由此,我们在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和《九日》里发现了相爱不能明说的神伤和仕途不如意的痛苦;在萧红的散文《饿》和《过夜》中看到了贫穷和寒冷对其肉体的折磨;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和《倾城之恋》里感受到了童年的情感缺失带给她的创伤和打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体验到了手足的不幸造成他对亲情的渴望。

在这些拥有丰富”缺失体验”的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缺失”对作家创作的重大影响。

作家的情感较常人更为细腻和热烈,心灵亦更易受到触动。

当任一种”缺失”的痛苦使作家陷入困境无法脱身时,他们就会借助文学创作,将痛苦和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借创作反抗缺失,达到身心的解脱和平衡。

在”快感”研究中,人们大多从读者/接受的方面深入,而忽视了创作本身带给作者的”快感”。

其实,作家因缺失而投入的文学创作,最初目的可能就是借创作进行宣泄,创作的过程就是获得甚至享受”快感”的过程。

缺失和快感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同舞,当缺失过于强烈,写作的快感也更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受到压抑的欲望的变相满足。

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有意忽视和掩盖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并用其它的事、物及方法进行弥补,就是”补偿”。

当作家的欲望受到压抑造成缺失后,就把创作当成对被压抑欲望的”替代性的满足”,即对缺失的补偿,继而使物质缺失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满足,使生理缺失在心灵的后花园里得到抚慰,也正由于这种”替代性满足”的存在,作家才愿意通过创作的途径宣泄不快,也才能够使”缺失”成为作家的创作动因继而化为创作动力。

不难发现,作家在体验自己的缺失时,往往会推己及人甚至整个人类。

缺失带来的痛苦会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促使人去反思和探索,因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就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情感,所展现的图景也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了。

这种超越性的体验让所有”漂泊无依的流浪者”找到了共有的心灵疗养院。

正如高尔基所说,此时他们成为了世界的回声,而不再只是他们自己心灵的保姆了。

这就是”缺失”的升华。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个人物的身上读到社会的悲哀,在一幅画里看到世界的痛苦,在一支乐曲中听到人类灵魂歌哭的原因了。

二、司马迁之个案分析司马迁的”缺失”更为典型,众多缺失交集于他一人---既表现于身体的不健全,又显现于心灵的残缺;既表现于缺失的自卑,又显现于缺失的愧疚;既表现于身份的缺失,又显现于从属感的缺失。

从司马迁,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缺失体验的一般表征,看到缺失体验由宣泄到升华的全过程,更能肯定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因及动力身份。

阿德勒认为,人的自卑感与身体缺陷密切相关。

宫刑已是莫大耻辱,不能延续香火更愧对父母和祖先,司马迁由缺失而引发了极大的自卑。

人类学家霍妮认为,当理想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和严重的焦虑。

解决的策略就是无意识的驱动力,其称之为神经质需要。

而最为常见的10种是:”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质需要;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质需要;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质需要;对权力的神经质需要;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质需要;对社会认和声望的神经质需要;对个人崇拜的神经质需要;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质需要;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质需要;对完美无缺的神经质需要。

”②据当时情况来看,上述10种需要无疑都是司马迁面临的实际。

再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司马迁:物质生活上,其穷困潦倒,性欲得不到满足;安全需要上,因飞来横祸而遭受刑罚,何来安全感;爱与归属需要上,无亲无故,失去了归属感;尊重需要上,对一个狱卒都要下跪,尊严何存;自我实现需要上,入世梦想彻底破灭。

可见,在”需要”上,司马迁十分缺失。

加上,社会身份的缺失(一心恢复家族的崇高社会地位,可李陵之祸使得梦想破灭)、家庭身份的缺失(门衰祚薄,早失二亲且兄弟姐妹)和命运掌握者身份的缺失(经济上的拮据)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他”人”的从属感的缺失:不属于朝廷,不属于社会,不属于家庭,不属于自己,”缺失”的虱子爬满了整件生命长袍。

如此程度的缺失怎还能让司马迁保持心理的平衡呢?《史记》让司马迁找到了宣泄和补偿的方法。

他批判世态炎凉,赞扬荆轲等”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行为,这难道不是在歌唱自己的心声吗?他颂扬伍子胥等忍辱发愤、立功名于天下的”倜傥非常之人”,这难道不是在赞颂他自己吗?他特别同情屈原般满腹才学却生不逢时的人,而这份同情和怜悯,难道不是在为自己哀鸣吗?司马迁升华了自己的缺失,将修史主旨由承祖业、继父志、耀门楣变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鸿志。

正是”缺失”的存在和缺失体验的刻骨铭心,使司马迁具有了巨大的创作诉求;正是对缺失的不断宣泄、补偿和满足使其创作动力更为坚定和强大。

在司马迁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缺失体验”是其强大的创作动因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三、”缺失”的PTSD分析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及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简言之,就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对”缺失”的PTSD分析,我们可以从遭遇应激事件、PTSD 认知、PTSD应对之策着手。

应激,心理学上指,个体在遇到出乎意料的刺激和危险时产生的紧张备战状态。

适应性的应激,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反之,则会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身体、行为以及心理的障碍并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遭遇应激事件后,创伤事件往往带给人恐惧、愤怒等情绪,即便事后人转危为安,这些情绪仍会因为身体或心理的创伤、事件的后果及导致的长期性影响而继续存留在被创者心中。

当被某种因素有意或无意触及时,不良情绪会以加倍的痛苦再次袭击受创者。

如何应对?认知治疗,就是让患者识别自己的失调性认知,通过与不合理的”辩论”来重建认知系统,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李陵事件”、被判处宫刑、没钱而受宫刑,三起应激事件,毋庸置疑,都是创伤性的。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司马迁难以承受,心理处于高度的紧急备战状态。

身体的疼痛可慢慢减轻,但心理的痛却难以抹去。

《报任少卿书》中任安让司马迁推贤进士,本是职责所在,却触到了受创者的敏感神经。

”夫中材之人,事关於宦豎,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薦天下豪俊哉!”③强烈的”愤”和”自卑”以及巨大的”辱”,在其心头灼烧,创伤性事件一件一件尽在眼前。

意识到自己心理失衡后,司马迁创作《史记》来应对心理失衡。

《史记》既是司马迁与自身不平衡心理”辩论”的结果,也是对缺失进行补偿和安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辩论,不断的补偿,获得不断的创作动力和生命源泉,重建认知系统,实现人的价值。

综上所述,”缺失体验”是作家投入创作的重要动因之一,特别是那些遭遇过创伤的作家,更能够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创作,化为巨大的创作动力。

创作的过程即对”缺失”进行补偿的过程,获得的”替代性满足”更使其创作动力日益强大,这一渐进的良性循环过程,紧密关联、不可分割。

当然,并非说,没有遭遇过创伤或没有缺失体验的作家就创作不出优秀作品,譬如年轻有为的杜牧。

可能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家,也不能将其转化为创作动力,谱写出壮丽的生命篇章,例如抵挡不住死亡魅惑的顾城。

但点不足以盖面、偏不足以概全,我们更应该看到”共性”的存在。

那就是,有着”缺失体验”的大部分作家因”缺失”而投入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将缺失以及对缺失的补偿作为巨大的创作动力,而且往往比没有缺失体验的作家孕育出更为深刻的传世奇葩。

也正因此,我们看到了曹雪芹因家道败落而创作出的《红楼梦》,塞万提斯因穷困潦倒而写出的《堂·吉诃德》,孙膑削双足却写出了《孙子兵法》,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留下不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注释①②汪明, 孟勇, 杨震, 刘时勇. 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82页,第191页,第186页.③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28页.参考文献[1] [汉]司马迁.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2] [美]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年1月版.[3]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4] 徐光兴. 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5] 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