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基于对通道侗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民间歌唱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活化石”。

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富有魅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形式自由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以侗文为主,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悠扬、动情感人,歌词抒发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统方式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此了解和熟悉的意愿也在减弱。

另外,侗族大歌的语言和字母系统变得陌生,很多年轻人不再使用侗文,使得大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日渐减少。

同时,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给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文化挖掘。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出其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并激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增强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通过将大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或民族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制约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侗族大歌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和关注,这导致很多传承人选择放弃这一艺术形式而寻求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职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途径探析

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途径探析

文_学术探讨334摘要:通道被誉为“侗族文化圣地”,具有相当丰富的有侗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日渐式微的窘境。

我们认为,可从传承群体建设、非遗博物馆建设、侗族非遗抢救挖掘和整理、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推进侗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促进侗族非遗在当今时代的弘扬。

关键词: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工艺种类繁多,被誉为“侗族文化圣地”,“侗锦织造技艺”、“侗族芦笙”、“侗戏”等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渐式微的窘境,在当前时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群体建设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一般可分为代表性传承人和一般传承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级别之分,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人,他们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是非遗项目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一是加强核心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增加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授予荣誉称号,增强其自我荣誉感;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加大物质资助与精神尊重;鼓励与支持传承人进行广泛的传承研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是加强核心传承人的培训力度。

鼓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开办传承人培训班,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融合创新能力等,增强其传承能力。

三是组建非遗传习所。

响应国家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号召1,组建侗锦织造技艺、芦笙等传习所。

传习所对内为传承人群提供研究学习的场地,对外举办侗锦、芦笙等技艺培训班,传授非遗技艺、培养非遗传承人。

四是培养新传人。

211285165_模因论视域下侗族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

211285165_模因论视域下侗族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05.0162023年第5期总第211期·社会治理·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少数民族文化是彰显其民族特色的显著标志,是一种相对于汉族文化而独立存在并突出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特点的亚文化体系[1],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下,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具有作用于社会关系的作用。

民族文化也不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而逐渐转变为基础性工具,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展现出多重价值,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3]。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探讨民族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促进社会治理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

侗族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湖北,其中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总数的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侗族聚居区和侗族文化中心。

基于此,本文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在模因论视角下归纳侗族文化模因特性,探究侗族文化融入侗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路径。

一、侗族文化模因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模因论由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化而来,是一种用以解释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理论假设,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进化与传承的规律[4]。

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正式提出模因论,该理论认为,模因论视域下侗族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龙瑜李忆华摘要: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其“诚、信、礼、公、活”的内涵与倡导法治、德治、善治的现代治理理念相契合,其中蕴含的侗族文化模因在多个场域对社会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设研究

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设研究

132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设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BASE OF "DONG VILLAGE WUNIANG" IN SANJIANG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吕雯 彭国斌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其中的酸鱼酸肉来源于三江侗族人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腌酸文化。

以前,当地人每天都要去很远的山上劳动,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会在早上吃过早饭后,带上午餐到山上去劳动。

为了保证饭菜的质量问题,侗族人们想出了腌制酸肉的办法,这种饮食习惯在侗族人民中保留了几千年,即使在今天,他们还是习惯于食用这种腌酸肉制品,由此食酸鱼酸肉成为了侗寨独特的一种饮食文化。

“高山流水”是侗寨厨娘文化中的饮酒文化,侗族阿妹们一边唱着侗歌“欢迎贵客,欢迎贵客哟,齐光临,呀啰耶,双手捧茶,敬贵客,呀啰耶,点点滴滴都是情嘛,呀啰耶,呀啰喂,劝君莫忘,侗家情,呀啰呀啰耶”,一边手持基地特制的饮酒碗,由高到低把酒倒入客人的碗里,请客人品尝,体现出侗家人热情好客的一面。

2.2 侗寨茶娘文化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湘、黔三省的交界处,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地区的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海拔一般在600米—1000米,有着“高山出好茶”的自然生态环境。

据相关文献记载,侗族打油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三江侗族打油茶文化,是侗族款词文化的一个部分,已于2014年被列入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家打油茶时,人们围坐在火塘旁边,由主妇为客人们打油茶,一共打四道油茶:“一空”“二方”“三圆”“四甜”。

“一空”寓意着请贵客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尝侗家的味道;“二方”代表侗家人为人正直,处事方正;“三圆”寓意着贵客们生活美满,家庭团圆;“四甜”寓意着贵客们生活甜甜蜜蜜。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文化不断地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侗族文化保护区、开展侗族文化研究等,同时侗族人民也在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木偶戏、侗笺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中,侗笺字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被誉为“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侗笺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侗笺字,侗族人民开始开展侗笺字教育和传承工作,这种努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保护侗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1 -。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读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读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关键 词 : 侗族 大歌 ; 类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 承 人 传
中图分 类号 :63 J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7 (00)2 7 — 2 10 — 87 2 1 0 —7 0
侗族是我国 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南方少数民 族 之一, 主要聚集在黔、 湘交接地区。 桂、 侗族大歌历史悠远, 早 在宋代已 经发展到比 较成熟的 阶段。 有资料显示, 宋代诗人 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 中就记载了“ 仡伶”仡伶为侗族先民) ( 集体做客唱歌的 情景。 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在上世纪 5 年代 0
最后, 编者提倡保护、 传承侗族大歌, 也是本书的重要主 旨。由于物质因素、 心态因素以及现代教育诸多方面的影响, 致使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危机, 一份份牵动人心的濒危报告 让作者忧心忡忡。 书中, 编者通过多年来、 多方面收集到的资 料、 图片以及对现状的研究 、 分析, 并综合了近年来各专家、
学者所提出的保护措 高度总结了 施, 侗族大歌的 保护与 发展
思路和现行政策。 比如, 让侗族大歌进学校、 建立多级制侗族
大 歌培 训基地、 鼓励政策 出台 措施 使优秀歌 手脱 颖而出、 充 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普及侗族大歌等。同时, 中国民间 文艺
家协会的有关专家也感慨民间文艺宣传在教育上缺乏得力 的措施 , 中小学课本教材中几乎没有民间文艺的内容。由此 水透露出侗族人民的纯净心灵 , 、 鼓楼 风雨桥诉说着侗族古 可见 , 我国对民间艺术实施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书中引用
线中淡出, 许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 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 的我国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正濒临失传的威胁。
偶然发现了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 旋 律常模仿流水、 鸟叫、 蝉鸣等自 然界的声音, 它的产生、 发展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志,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现状和问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唱歌、舞蹈、手工艺等。

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最为丰富多彩。

苗族、侗族的歌舞文化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

黔东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也非常独特,如苗族的织布、刺绣等,侗族的银饰、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保护现状和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 传统技艺失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断代传承。

2. 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矛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被改编和歪曲,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3. 保护体系不健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都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保护对策为了有效保护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增强保护意识。

2. 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民族。

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三江侗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和文化传统。

有关人士指出,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

因此,对于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保护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如侗族织锦、侗族剪纸、侗族歌舞、侗族乐器制作等。

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三江侗族文化的意义非常重大。

其中,重点是加强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培训班,培养和传承年轻一代的技艺;同时,也应该积极推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侗族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侵权行为。

二、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积极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

为此,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并了解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技术手段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电视、音像等现代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政策倡导和鼓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提供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让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变得更加稳定和有保障。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调查与探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调查与探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对旅游资源 的提升着重表现在文化旅游上。 二、侗 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策
被称 为 “ 天 下第一侗 乡” 。在历史及 地理等 诸多 因素 的共 同 作用下 ,传 统的侗族文化得 以较好地保 留 ,并成为众多 民族 学家 、人类 学家研究侗族文化 的理想基 地。侗族文化之瑰宝 乃鼓楼 、花 桥和大歌 ,三者被誉为侗族 三宝。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迅速 发展和文化 日益多元化 的今 天 ,原生态 的侗族文 化 以其独有 的魅力闻名遐迩 ,侗 乡黎平 的旅 游资源亦 因此得 到 了相应 的开发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
【 关键词 】 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 主义文化 包含着少 数 民族 的优 秀文化 ,我 国 5 6个 民族 的文化 共同构成 了光辉灿烂 的中华 文化。侗族有着悠久 的历史 ,其 居住 区主要在贵州 、湖南 和广西的交界处 ,湖北 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 贵州省 黎平 县是 我国侗族 人 口最多的县 ,
对 缓慢 ,同时也 由于贵 州本地现 有法律 、法规 的本 身缺 陷 , 故而侗 族传统文 化 的保 护与传承 缺少法律 依据和 制度保证 。 如知识产权 问题 、民族关 系问题 、政府职责 问题 、条件保 障 问题 、传承人 的权利 与义 务问题等等 ,这些 问题 的存 在 ,直 接导致侗族传统文化在保 护与传承 的过程 中时常发生 无法可 依 的现 象 ,从而使 文化 主体 的利益 受到损 害且得不 到赔偿 。 长此以往 ,越来越多 的优 秀民族文化 即使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 名录 ,也会 因保护不力而将走 向消失 的边缘 。
须突出重点 ,明确核心 。 ( 一 )政府应加 大重视 力度 ,科 学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侗族生 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 社会 主义文化 强国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侗族生态文化加 以保 护 ,是政府文 化职能 的体现 ,政府必须发挥 主导作用 。但是政府 在掌 控全 局 ,主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2879974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湖北省也有分布,其他散居在全国其他地区。

侗族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民谚“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高度概括了侗族人民的文化。

侗族没有文字,靠口传心授来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

“汉族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侗族文化尽管经历了沧桑的历史,仍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维系侗族地区的稳定,增强侗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利于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

因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基本情况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较多。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享誉国内,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是一朵奇葩。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含1项相关但非正式项目),有15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名录)。

(一)侗族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侗族大歌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俗称“嘎老”(侗语),意为宏大古老之歌,是一种“众低独高”之乐,须由三人以上演唱。

它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为显著特点,是一种罕见的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蕴含了侗族的社会结构、婚姻关系等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2.侗族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非正式)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胡艳丽在文章中介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时,提到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1]远在三国时期,侗族祖先“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此后,逐渐形成了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和探究的对象。

本文将从侗族文化的背景、传承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侗族文化背景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东、江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

侗族文化在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影响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系。

传承至今的侗族文化有着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侗族文化传承情况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侗族群众一直以来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高度重视的事项之一。

目前,侗族文化在传承上既有积极发展的情况,也有面临挑战和困难的情况。

一方面,政府在加强侗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

侗族群众也在继承和传承侗族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传统歌舞、习俗和语言等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社会文化冲击,对传统的侗族文化和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同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使传统的侗族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三、侗族文化发展前景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侗族群众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

政府应继续制定并放实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侗族文化的记录和研究,创建并完善涉及侗族文化的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文化机构。

同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也应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侗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宝藏,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只有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侗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兼容,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的血脉和灵魂,承载着侗族人民智慧、情感和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侗族民歌、侗绣、侗族传统建筑、侗族舞蹈等,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侗族人民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侗族文化的完整性和传统特色。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对于侗族社会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侗族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1.2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逐渐岌岌可危。

许多侗族传统技艺和习俗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面临着种种困境,传统技艺的传承渠道不畅,传统观念的淡化使得传承者缺乏动力和信心。

在当今社会,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文化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纷纷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传播和推广,为传承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既面临挑战又蕴含着机遇。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让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0字】2. 正文2.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化、 歌舞文化 、 戏 剧文化 、 饮食文 化 、 婚丧 文化 、 服 饰文化 以及 “ 萨文化 ”等保存完好 ,在 5 6 2平方公里 的县境 内保 存着 9 4 8 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 ,较为集 中地展现 了侗族 的传统文化 , 是 我 国民族大花 园中的一支奇葩 。 目前 , 全县有 马 田鼓楼 、 芋头侗
近年来 ,为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 成 立 了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 工作领导小组 、 通 道侗 族 自治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 族 自治县第 三次文物 保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族研 究学会 以及具有独立法 人 资格 的通道侗族 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 、 通道侗族 自 治县侗锦研究 所等一系列 的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 , 为民族 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劲 的组织保障0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 职 地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 文化局加强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 史博 览( 理论)
2 0 1 3年 8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u g . 2 0 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产业 开发 的调查 与思考
— —
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展之路 , 有力 地保 护和开发 了侗族文化 特色 , 民族 文化工作 得 到了长足发展。


通道县侗族文化资源保存现状
1 、 上下联动 , 群策群力 , 强力推进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该县境 内 自然 风光神奇 秀美 , 侗 族文化灿烂 悠久 , 侗族风
情 古朴 浓郁 , 人文景观相当丰富 , 独具特色 的节庆文化 、 建筑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古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肇兴侗寨作为典型的古村落,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例,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

这里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都是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肇兴侗寨的建筑特色、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保护措施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节日庆典等进行记录和整理;加强传统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保护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等。

(二)保护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如侗族刺绣、侗族歌舞等。

同时,传统建筑也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修缮,使侗寨的风貌得以保存。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尽管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挑战。

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后继无人,导致技艺濒临失传。

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也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降低。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矛盾随着肇兴侗寨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然而,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破坏侗寨的传统文化氛围,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许多传统的、地方的、非主流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古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正遭受着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肇兴侗寨,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

这里有着丰富的侗族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侗族建筑、侗族大歌、侗族服饰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肇兴侗寨也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因此,对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分析其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肇兴侗寨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肇兴侗寨这一古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肇兴侗寨,作为中国众多传统村落之一,不仅承载着侗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民间工艺。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传承断层等严峻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期为保护和发展这一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明确其涵盖的范围和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再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适合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和策略;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期推动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广泛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

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侗歌、侗戏、侗绣、侗服饰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承与保护。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重视教育工作。

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其中侗族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长者的培训,提高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还需要将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让更多的侗族青年了解和学习自己的文化。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注重实践与探索。

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侗族人民的意愿和习俗,注重实践和探索,不断改进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组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演出活动,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鼓励侗族人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和参与者。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加强政策和法律保护。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侵害。

还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经济支持,为侗族人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物质保障。

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好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传承和开发初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传承和开发初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传承和开发初探摘要: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统一和协调上有较大的困难,各地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严重,工作重复性大、成本高、效率低。

只有打破行政区划的桎梏、建立协调工作机构、制定统一规划、协调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做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行政区划的分割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

如何淡化行政区划的影响,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侗族及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侗族的分布从总体上讲比较集中、集聚性比较强,但由于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又具有自己的分布特征,也由此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分布特点。

1.侗族分布的区位特征。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公元6—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侗族以锦屏县启蒙镇为界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区汉化程度较低。

侗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黔、湘、桂三省。

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通道、靖县、芷江、新晃,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地共有侗族240多万人,占侗族总人口的80%。

这就形成了侗族分布的区位特征:分跨四省,且地域又相对集中。

2.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

侗族文化流传脉络清晰,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繁多且光彩夺目。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二、三批名录的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萨玛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十五项二十七个点,其中“侗族大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列入贵州、湖南、广西(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数十项,列入州(地市)、县级的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o c i e t y ,p e o p l e p u r s u i t o f mo d e r n wa y o f l i f e , wh o r e p r e s e n t s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n d s p i r i t o f t h e n on p h y s i c al g r a d u a l l y di s a p p e ar e d i n t h e ed g e o f t h e h i s t o r y
目 前, 我 国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保护政 策主 要有代表作 名录 、 代 表性传
承人和文化 生态保护 区相关政 策 , 综合性 指导 政策 , 以及保护法 律、 法规 等方面的 内容。 2 0 0 5 年3 月, 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了 《 关于加强 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的意见 》 , 成为我 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 护的重 要政策 依据 。 2 0 0 6 年1 2 月开始实 施的 《 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 管理暂行办 法》 , 重 申了对国家级非物质 文1 匕 遗产的保护实行 “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中圈 分类号 : K8 9 2 . 2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0 6 9 ( 2 0 1 5 ) 0 9— 0 0 8 6 — 0 2
发展 少数 民族 文化事业 的若 干意见 》 强调要 “ 加强 少数 民族非物质 文化 遗产发掘 和保护工作” 。 并对少数 民族 和民族地 区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予 以重点倾斜 、 推进非遗申报等内容作 了明确规定 。 2 0 1 1 年2 月2 5 日, 第十 一 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十九 次会 议通 过 《 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 物质文化遗 产
Abst r ac t :
T h e e t h n i c c u l t u r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t o p i c o f t h e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l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n a t i o n a l r e gi o n s ,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t h e
NA Tl ONA L I TY ARE AS
一 ~
BASE D ON T HE I NVE S TI GA TI ON OF T HE DONG N A1 - l ONA L I T Y AUT O NO M OUS CO UNTY
景德镇 陶瓷学院 孟欣蓉
坚持和完善侗族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
— —
基于对通道侗 族 自治县的调查
A S T UD Y ON T HE P R O TE C T 1 0N 0F T HE I NT ANGI B L E CUL T UR AL HE R I T A GE l N THE D0NG

E t h n i c g r o u p , t h e o wn e r s h i p o f t h e i n t a n g i b l e c ul t u r a l h e r i t ag e Su p p o r t i s n o t e qu a l t o p r o t e c t , J u s t pr o p e r t i e s, i s f ar f r o m e n o u gh , i t i s i mp o r t an t t o p r o t e c t i n t an gi bl e c u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i s c a n n o t b e p r o t e c t ed i n t h e s a me wa y a s c u l t u r a l
合理利用 、 传承发 展”的方针, 以及真 实性 和整体 性的保 护原 则 , 并提 出
重 要的是 有效保 护。 非物 质文化遗 产是不能 像文 物一样 被保护 起来 的,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不是死的 , 我们要 在继承的基础 上发展非物 质文化遗 产。
关键 诃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侗族 保护政策 传 承 发展
建立 国家 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数 据库 。 2 0 0 8 年5 月, 文化部颁发了 《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 对物质文化 遗
产项 目代表性传 承人的评定条件 、 申报 材料、 申报程序 、 管 理和培训以及 义务等进行了规定 。 2 0 0 9 年7 月中央政 府颁 布了 《 国务 院关于进一 步繁 荣
法》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 。
本文结 合调研材料 , 对数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政 策实施所 取 得的成 就及其 存在 的问题进行 初步的分析 , 特 别对通道侗 族自治县文化 遗产 保护政策 实施做 了相关调 研工作 , 并尝试提 出推 进保护 政策进一 步 完善的建议 。
通 道 侗 族 自治 县 农 业 局 杨 文 胜
摘要 :
民族文化保 护是民族地 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课题 , 随着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 , 人们
追求现 代化生 活方式 , 那 些代表 着民族 文化 和精神 的非物质 渐渐湮 灭在 了历史 的
边 缘 。民 族 ——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归 属 。申 遗 不 等 于 保 护 , 仅 仅 是 申 遗 ,远 远 不 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