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与微循环
微循环与健康(一)
微循环与健康(一)微循环与健康微循环是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系统,也称为微循环系统。
它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部分,微循环对于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微循环与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微循环系统的不良情况与许多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微循环系统功能不佳,血液流畅度会降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会逐渐变窄,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保持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微循环与皮肤美容微循环对人体皮肤的血液供应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微循环不畅,皮肤的血液供应就会不充足,皮肤老化加速、容易出现皱纹、暗沉、干燥等现象。
因此,好的微循环可以使皮肤保持健康,容光焕发。
三、微循环与免疫力微循环对身体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微循环受阻会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导致炎症反应加剧。
微循环不畅也会使白细胞于病巢难以到达,扩散病情。
因此,保持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四、微循环的保健方法1.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血液的循环,促进微循环的发挥。
2.保持心态舒畅: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会使微循环迅速衰退。
3.饮食健康:足量的水果、蔬菜和饮食中的富含钾的食物可以协助微循环。
4.控制体重:过重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压等病症,这些病症都会对微循环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
总的来说,微循环对于身体的健康、免疫力、皮肤美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想维持身体的健康,就需要注意保护微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础的单位,是动脉末端和静脉始端,两者之间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血流称之为微循环,是人体内各脏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脏器功能结构单位。
人体血管加在一起的总长度可达 10 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两周,除了心脏、主静、动脉的大循环以外,人体的其他机能代谢主要依靠微循环来进行完成,所以微循环也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所以人体某部分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障碍部分也会很容易发生局部病变和坏死。
所以也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和百病之源。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环境、气候,寒冷是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外界因素之一。
衰老和肌体局部病变。
药物和食物污染。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与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多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
现代医学证明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和饮食、环境的污染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多与血液酸性化和微循环障碍有关,具测试算使用馨波尔量能床垫 2 小时等于有氧运动三万步,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人群运动量不足,免疫力低下的状况,释放出的负离子可以净化血液。
远红外线可以解决人体微循环障碍的难题。
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系统 / 器官常见病血液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静脉曲张。
呼吸系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肺炎。
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背痛、四肢寒冷。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
生殖、泌尿系统肾炎、膀胱炎、痛经、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微循环健康后6大标准
微循环健康后6大标准一、简介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健康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循环健康后的6大标准。
二、微循环健康的标准1.血液循环畅通:微循环健康的首要标准是血液循环畅通。
这意味着血液能够在微血管中顺畅流动,没有明显的血液淤积或阻塞。
血液循环畅通能够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有效运输,以及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
2.血流速度适宜:微循环中的血流速度应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
血流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影响正常的物质交换过程。
通过保持适当的血流速度,可以确保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充分地供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3.血管管壁光滑:健康的微循环要求血管管壁光滑,没有明显的损伤或病变。
血管壁的光滑可以减少血液流动的阻力,保证血液流动的顺畅。
此外,光滑的血管壁还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血管阻塞。
4.血液成分正常:微循环健康的状态下,血液中的成分应保持正常。
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正常,以及血浆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正常。
正常的血液成分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过程。
5.毛细血管数量适中: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数量应保持适中,以满足组织细胞的代谢需求。
过多或过少的毛细血管数量都可能影响物质交换的效率。
适当的毛细血管数量能够保证组织细胞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同时及时排出代谢废物。
6.调节机制健全:微循环的调节机制对于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至关重要。
这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机制。
在微循环健康的状态下,这些调节机制应保持健全,能够对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维持微循环的正常功能。
三、总结综上所述,微循环健康后的6大标准包括血液循环畅通、血流速度适宜、血管管壁光滑、血液成分正常、毛细血管数量适中以及调节机制健全。
这些标准相互关联,共同维护微循环的正常功能,确保人体各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以及及时排除代谢废物。
什么是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9万-11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各个角度无处不有。
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毛细血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毛细血管管腔内压力低,压差小,正常微循环平均压力约为20毫米汞柱。
正因为此,微循环的改善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的眼睛、耳朵、心脏、胃、肾都存在微循环。
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微循环远远比锻炼少的人丰富,因为长期不锻炼微循环会闭塞,自然界也是一直存在“用进废退”的法则。
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很多,长期久坐,全身血液循环很不好,就会发生眼皮发紧、发沉、视力模糊的现象;耳朵里的微循环不畅,人们会发现中青年人就常耳鸣,晚上会失眠、多梦;心血管系统如果发生微循环障碍,胸闷、憋气不容易缓解,还有人总觉得心慌、心悸;胃肠部微循环障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腹胀、腹痛、便秘;肾部微循环不好,男性会过早出现性功能障碍;四肢如果出现微循环障碍,人们容易发生肢体发麻、无力、冰凉等症状。
毫无疑问,饭局过多,饮食中糖、盐、胆固醇过多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加重微循环障碍。
在人们发现自己有微循环障碍时,就需要积极去改善了,运动、饮食治疗、药疗可酌情采用。
因为这些微循环障碍如果被放任发展,就会引发血管闭塞、功能丧失,病人失明、失聪,心梗、脑梗就会不期而至,到时治疗不仅是花很多钱的问题,效果也不会太好,直接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瘀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交换:微循环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微循环从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通过微循环从组织中排出。
2. 维持稳态:微循环可以通过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来调节血流量,从而维持组织的稳态。
当组织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时,毛细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流量;当组织代谢产物过多时,毛细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
3. 调节体温:微循环可以通过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缩来调节体温。
当体温升高时,皮肤毛细血管会扩张,增加散热;当体温降低时,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
4. 免疫防御: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等可以参与免疫防御过程,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5. 再生修复:微循环可以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总之,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组织的稳态,保证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的原因及其对脑微循环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的原因及其对脑微循环的影响急性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是常见的临床现象,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白细胞的升高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具有体积大、变形能力低、粘附能力强等特点,在脑缺血区会造成局灶性微循环障碍,影响治疗后血流再通,从而加重疾病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神经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炎性因子、粘附分子、细胞免疫等炎症相关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对脑梗死后的微循环观察也得到长足进步。
研究表明,抑制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抗粘附、抗氧化等治疗对于脑梗死的发展及预后均有明确的改善作用。
故加深对急性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的理解并进行监测和治疗可能对临床脑梗死患者管理和治疗有一定辅助意义,本文即以此为目的对现有科研成果进行综述。
标签:急性脑梗死;白细胞;炎症介质;微循环障碍1前言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是常见的临床现象,本文主要对脑梗死后白细胞升高原因,其对脑微循环的影响以及目前的对应策略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脑梗死治疗提供可用信息。
早在70年代末就有人发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随后国内外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时可有外周血白细胞的升高,并发现白细胞的升高与梗死的部位关系不大,与病变的程度和意识状态成正相关。
提示外周血白细胞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2白细胞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在早期对动物和患者的研究中并没有意识到固有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和脑梗死的作用。
急性期脑卒中发生时,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受体的表达是有序进行的。
在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中,P-选择素(P-selectin)在缺血开始后60-90分钟内出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4小时内出现,E-选择素(E-selectin)在7小时后出现,白细胞运输高峰是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6-8小时间[1]。
3原因探讨及相应治疗方法多年以来,提高白细胞变形能力与降低白细胞粘附能力的治疗已有报道,如己酮可可碱可明显提高白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白细胞粘附能力,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
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肺之间,以及在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之间进行的循环流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为全身的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肺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射出,通过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通过各级静脉回流至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肺循环。
2.体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射出,通过肺动脉干及分支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过左心房及各级静脉分支回到左心室,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3.微循环:血液从毛细血管网流出后,进入到细动脉和细静脉中,这个细动脉和细静脉的网状结构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三、血液循环的功能
1.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和器官,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
2.运输代谢废物:血液循环将各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返回到肺部和肾脏等排泄器官进行排泄,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3.维持体温: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代谢废物带离身体,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
4.防御作用: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防御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
5.调节内分泌:血液循环中的各种激素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6.促进组织生长修复:血液循环可以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有助于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微循环图分析
微循环常见的症状分析
1:整个屏幕不清:新陈代谢不好,体内杂质多。
2:汗腺导管(白色):失眠、植物神精紊乱、易醒。
3:当静脉粗、动脉细:动脉有硬化现象。
4:保健区平滑:免疫力低下,皮肤弹性下降。
5:保健区波浪形:免疫能力好。
6:血管长、纤、细:可能血压偏低;鱼钩状:可能血压偏高。
7:血管上有二个或三个点:可能有风湿。
8:血管粗、黑、血流慢、团:血稠。
9:白细胞多:体内可能炎症。
10:头部不清:脑部缺氧,梦多,易醒,睡眠质量差。
11:头部有8字形,麻花状:头晕,头痛现象。
12:肩部处有静脉丛:鼻炎、咽炎、气管炎。
13:胸部处有静脉丛:心肺交换不好,胸闷气短,心慌。
14:小腹部处有静脉丛:女性:妇科有病,男性:前列腺炎;
大便不畅,糖尿病。
15:鹿角状在胸部:心慌,心脏供血不足。
16:尖刺状:提示有增生或腰部疾病。
17:腿部不清:腿沉、重累(年青人缺少运动)。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微循环是指从心脏发出的血液流经血管和细胞间隙,最终回到心脏的小循环,通常也叫作“体内循环”。
它主要由血管、血液、细胞和血浆组成。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目的是将氧、营养、激素和抗体等重要物质传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微循环在生理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微循环的运作能保证细胞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从而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它还可以调节体温,并将有害物质和废物从细胞中移除,保护人体健康。
微循环的运作是靠血液为基础的。
血液中有三大组分:细胞组分、血浆组分和核蛋白质组分。
血液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而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等功能。
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糖分、水、酸碱度调节剂、激素、维生素等物质,以及各种毒素和代谢产物,所有这些组分都参与维持微循环的运转。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完整的循环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是心脏-肺循环,它是血液流过心脏和肺部的循环。
心脏-肺循环的作用是将血液中的低氧水平的血液送入肺部,在肺部吸收氧,然后将充满氧的血液送回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另外,还有肝脏-心脏循环、腹腔循环、肌肉循环和皮肤循环等,都是微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微循环在人体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它受到紊乱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例如,当血管受到阻塞时,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当血液流速过慢时,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固性变差时,就可能导致出血;当血液含氧量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缺氧性疾病等。
因此,维护微循环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避免吸烟等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的发生。
影响微循环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循环变化的主要因素一、管内因素引起微循环障碍的血管内因素,大致可分为六类:1.循环血量;2.红细胞;3.血小板和白细胞;4.血氧;5.血粘度;6.血浆成分及血管活性物质。
但实际上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只是作用有主次、先后之分。
由血管内因素引起的微循环改变,尽管存在器官、组织间的差别,但一般出现在较广泛的部位。
1.循环血量微循环对循环血量的改变十分敏感,适量循环血液流经全身是维持正常微循环的前提。
1)循环血量减少:急性失血10%,出现血管收缩、血管紧张性增高和血管运动性频率增加;失血20%,微血管管径变细,细静脉、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失血30%,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括约肌广泛收缩,但细静脉趋向舒张,动、静脉短路枝开放,所以血管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出现白微栓。
随病情发展微血管的反应性明显降低,微血管舒张,括约肌舒张,血流明显减慢、停滞,局部可见毛细血管数减少,血管通透性亢进血管周围渗出。
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远比慢性减少更能引起微循环障碍。
它可通过下述四个途径起作用:(1)微血管反应性:循环血量的急性减少,引起细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反应性改变,先亢进而后降低;(2)缺氧:循环血量的急性减少,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导致内皮细胞及血细胞损伤;(3)代谢障碍:循环血量的急性减少,局部灌流量降低,代谢障碍,CO2蓄积,乳酸增加;(4)血管内成分改变:循环血量的急性减少,发生血管内成分改变,导致微循环异常。
2)循环血量增多:生理性(如妊娠)或病理性(如过量输血或换血)循环血量增加,微循环开始出现代偿性反应细动脉、分枝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此时,细静脉轻度舒张,无明显红细胞聚集,血流无明显减慢,标志微循环系统虽处于紧张动员状态,但仍能保持局部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尚属代偿反应性改变。
继而细静脉明显舒张,血流减慢,以致毛细血管、细静脉血流停滞,红细胞聚集等,表明已进入病理性改变阶段。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症状:微循环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
凉、颜色发绀、肿胀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
初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2.实验室检查: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检
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数量出现异常,且伴
有酸碱度的失衡,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狭窄、堵塞、畸
形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碍。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通常是指切除病变组织或者穿刺活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硬化、血管是否
出现血栓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
碍。
5.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通常是指血液流动的速度以
及血液黏稠度,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出现异常,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请注意,微循环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微循环障碍,请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简述微循环的主要通路及功能特点
简述微循环的主要通路及功能特点微循环是指人体内微小血管系统的循环,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等。
微循环是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也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处理和排出。
微循环的主要通路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
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的最细小的血管,其直径只有5-10微米,它们连接着小动脉和小静脉,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小动脉是毛细血管的前体血管,其直径为10-100微米,它们通过收缩和扩张来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小静脉则是毛细血管的后继血管,其直径为10-100微米,它们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处理和排出。
微循环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血流量和血压:小动脉通过收缩和扩张来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微循环的正常运转。
2. 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毛细血管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身体的生理需求。
3. 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小静脉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处理和排出,保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4. 维持免疫功能:微循环中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负责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5.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微循环中的血小板和生长因子负责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恢复。
微循环是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也负责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处理和排出。
微循环的主要通路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其功能特点包括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简述微循环
简述微循环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
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二)
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二)微循环缺血期是指机体在缺氧或缺血的情况下,微循环系统发生改变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对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
1. 微循环系统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微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其中包括微血管的收缩、血流速度的减慢、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微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机体的生理过程。
2. 细胞代谢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细胞的代谢会发生改变。
细胞内的ATP水平下降,导致细胞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
同时,细胞内的酸碱平衡也会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的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3. 免疫系统的改变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改变。
其中包括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白细胞的激活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机体对于病原体的抵抗力。
4. 炎症反应的加剧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加剧。
其中包括炎性细胞的浸润、炎性介质的释放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组织损伤的加重在微循环缺血期,由于缺氧或缺血的影响,机体的组织损伤会加重。
其中包括细胞死亡、细胞膜的破裂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加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上就是微循环缺血期的病理生理相关内容。
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循环缺血期对于机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微循环的3条循环途径,及其作用
微循环的3条循环途径,及其作用微循环的三条主要循环途径包括毛细血管-淋巴循环途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途径和毛细血管-间质液途径。
1. 毛细血管-淋巴循环途径
毛细血管-淋巴循环途径是指血液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其中的液体部分被淋巴液吸收,并通过淋巴管返回循环系统的过程。
这个途径的作用是移除组织中多余的液体、代谢废物和微生物等。
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血液循环和组织健康状态。
另外,淋巴系统还具有免疫调节和保护作用。
2.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途径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途径是指微循环中的血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另一个毛细血管,在此过程中,一些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被交换。
这个途径的作用是提供氧气和养分给组织,以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
另外,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途径对较小的血栓形成和白细胞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3. 毛细血管-间质液途径
毛细血管-间质液途径是指毛细血管中的液体渗透到周围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之间的间隙,称为间质液。
此途径的作用是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移除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
通过这个途径,体液和电解质在体内得到平衡,也有助于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此外,毛细血管-间质液途径还参与了炎症、体温调节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总之,微循环在身体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身体的正常功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三种毛细血管的途径相互配合,以维持微循环功能的稳定和有效性。
简述微循环通路
简述微循环通路摘要:一、微循环通路的概念二、微循环通路的作用三、微循环通路的生理意义四、微循环通路的调控机制五、异常微循环通路的病理表现正文:微循环通路是指在生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微小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复杂网络。
它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静脉窦和微静脉等组成部分。
微循环通路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参与的营养供应、氧气供应、废物排放、免疫防御等功能对生物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微循环通路的作用主要包括:1.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微循环通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满足其生长、代谢和修复的需要。
2.清除代谢废物:微循环通路收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肝脏、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
3.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微循环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4.参与免疫防御:微循环通路中的白细胞可以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微循环通路的生理意义体现在:1.保持细胞生存环境:微循环通路为细胞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细胞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
2.调节体温:微循环通路通过血液循环调节机体温度,使生物体适应不同环境。
3.参与内分泌调节:微循环通路有助于激素等内分泌物质到达靶细胞,发挥生理作用。
微循环通路的调控机制包括: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收缩和舒张微血管平滑肌,调控微循环血流。
2.体液调节:激素、细胞因子等体液因子影响微循环通路的通透性和血管收缩性。
3.局部调节:细胞内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微循环通路的状态。
当微循环通路发生异常时,可导致多种病理表现,如:1.组织缺氧:微循环通路阻塞或血流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和功能障碍。
2.水肿:微循环通路通透性增加,引起水分和离子在组织间隙积聚。
3.炎症:微循环通路紊乱,使白细胞难以清除病原微生物,导致炎症反应。
4.血栓:微循环通路内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和器官功能障碍。
了解微循环通路的概念、作用、生理意义、调控机制及异常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
微循环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微循环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微循环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概述:微循环指的是毛细血管网,包含了毛细血管、细静脉和毛细淋巴管。
肺部作为心肺系统中关键的器官,其微循环功能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肺部微循环的异常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微循环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对肺部微循环进行研究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超声多普勒、肺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等。
2. 微循环与肺动脉高压症(PAH):PAH 是一组以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肺动脉收缩功能增强为基础的严重肺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PAH 患者肺部微循环异常,包括:毛细血管密度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等。
微循环在PAH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微循环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 是一种以肺泡灌注不足导致肺组织低氧血症和肺血管阻力增加的临床综合征。
研究发现,ARDS 患者肺部微循环出现显著的异常,包括:毛细血管血流灌注率减少、血小板粘附增加、白细胞黏附增加等。
微循环在 ARDS 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微循环与肺栓塞(PE):PE 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阻塞,引起肺组织缺氧的疾病。
研究表明,PE 患者肺部微循环发生异常变化,包括:毛细血管血流阻塞、微血管血流速度下降以及红细胞聚集等。
微循环异常与肺部血栓形成有关。
5. 微循环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 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慢性炎症性肺疾病,研究发现在COPD 患者,肺部微循环出现异常改变,包括:毛细血管密度减少、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以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
COPD 患者肺部微循环异常与发病的机制密切相关。
6. 微循环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在肺癌组织中,微循环异常与肿瘤血供和转移有关。
近年来,通过研究肺癌微循环与免疫治疗的关系,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肺部微循环在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在微循环中的行为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白细胞在微循环中的行为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钱冠清
【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
【年(卷),期】1994(004)003
【摘要】白细胞一直是炎症研究的焦点问题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白细胞町以作为组织损伤的舟导者参予一般认为非炎症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卒中、体克、动脉硬化等,成为其发病机理中的一个环节,对白细胞的研究,尤其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咆的相互作用研究引起人们较大的关注;由于技术方法的进展.如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成功、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钱冠清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2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J], 崔丽英;任卉;郝璐;高春桃
2.白细胞介素-5和白细胞介素-12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J], 苗润宏
3.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8在实验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作用的探讨 [J], 朱峰;钱家鸣;潘国宗;全硕
4.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5、白细胞介素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
统一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及联系 [J], 张安琪;李慧军
5.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5、白细胞介素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统一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及联系 [J], 张安琪;李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与微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从生物化学角度对白细胞如何实现其免疫功能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很少从生物物理角度对其在微循环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的迅速发展,对白细胞的流变行为及其在微循环中的作用,有了初步地认识。
现有的资料表明,在血液流动过程中,白细胞或多或少靠边、粘附及变形行为除与生化因素密切有关外,力学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也就是说白细胞在体内生理功能的发挥与其在血流中的流变行为也有密切关系。
此外,白细胞的流变行为对微循环的灌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白细胞的靠边行为是指血流牛的白细胞向管壁处移动,多发生在微静脉或邻近的毛细血管,这些微血管中血流缓慢,红细胞易聚集呈较大的颗粒,一般情况下,较大的颗粒多处在血流的轴心,而将白细胞挤向管腔的边缘。
白细胞的变形不仅包括在趋化因子作用下的主动变形,而且也包括白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的被动变形。
被动变形过程包括一个快速变形相和一个逐渐变形的缓慢变形相,整个变形过程需时较长,恢复也较慢,外力消除大约需要数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球形。
被动变形所需的切应力也较大,约为红细胞的5-7倍,病理情况下则更高。
3以上时,直径为5μm的毛细血管将有一半的时间停止血液灌流,也就是说,由于白细胞变形缓慢,心肌和骨骼肌中的毛细血管将有1/2因白细胞阻塞而停止血液流动,这将使这些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注受到很大的干扰,甚至出现严重障碍。